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专业16篇)

时间:2023-12-11 16:24:56 作者:雨中梧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力求做到科学有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梳理,合作交流补充的过程中,展示想画面的本领,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在老师的指导下关注遗漏或合并,进而读懂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为了表现乡村生活。

2.在交流中,尝试运用本单元想象画面的方法来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

3.读文后,同桌检查文中要求认识的“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这八个生字,分类积累描写声音及“吃茅茅针”的语句,并尝试运用。

一、谈话导入,回顾阅读方法。

生: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

生: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生:我们要想象画面。

师:想象画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文中,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吗?

师:光想画面,还不过瘾,还要走进画面。怎样走进画面呢?这个单元的导读可以帮助我们。我们来看看。

师:当我们读到描写瓜果芳香的句子时,你该怎么读?

生:我们应该想象着用耳朵去【板书:听】。

师:当我们读到描写辽阔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的句子,我们又该怎样做?

生:我们应该想象着用眼睛去【板书:看】。看都不够,得欣赏。

师:对呀,调动我们的感官,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甚至是用嘴巴【板书:尝】,用手去【板书:触】摸,这样才能让我们走进画面。

师:想画面,走进画面,这两方法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读《麦哨》这篇课文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本领。首先要看同学们想画面的本领。看看你能看到几幅画面?开始读吧!

二、初读课文,梳理画面。

1.师:大家都读完了吗?请把书扣过去,看到几幅画面?用手势告诉老师。看到一幅的,可以得六十分,看到三幅画面的请举手,可以得八十分,看到五幅画面的,可以打一百分。

师:老师想先请看到一幅画面的同学来展示,现在不说,后面可就没机会了。

(第三自然段)。

生:我看到了孩子的穿着这幅画面。

师:看来,你在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眼前浮现出这些孩子们的样子?

师:那在你们眼前的画面中。

这群孩子在干什么呢?对这就是割草的孩子们的画面。翻开书找到这段写下来。

(第四自然段)。

生:我看到了有许多植物,有麦子,油菜花......

师:看来,你们明白这个意思,但把他们叫做植物或农作物,感觉就像科学书上的插图,冷冰冰,这是风景呀!这是哪里的风景,还记得吗?翻开书快看。田野的风光。好,把田野圈起来,在上面写上风光两个字。这就又是一副画面了。

(第五自然段)。

生: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翻跟头、竖蜻蜓、摔跤的画面。

师:你们看到了孩子们竖蜻蜓、摔跤、翻跟头,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游戏。

师:这活动的地点太特别了,知道在哪吗?!那这幅画面可得改改了,对,那这就是在草地游戏。好,批注在书上。

(第六自然段)。

生:我还看到了孩子们吃茅茅针的画面。

师:你在读书时看到了孩子们吃茅茅针,这个画面不仅有吃茅茅针,还能看到什么?看看书。有采集的,有品尝的,还有茅茅针的样子。

师:那合起来就是采集茅茅针的画面,不仅有采集的,有品尝的,还有茅茅针的样子。记在书上。

师:刚才老师不是说了吗?五幅得100分,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看没看到其他的画面?

(第一二、七八自然段。)。

师:除了这四幅画面,还有没有其他的画面啦?看看书,还有哪些段落你没有关注到。

师:对,孩子们吹麦哨的画面。记在书上。

梳理:

师:我们来看,你们最开始看到的几幅画面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师:有没有五幅画面都看到的。了不起,你真是阅读高手。

师:其他同学请起立,哪个画面,你在最开始读书的时候漏掉了?快说说,要诚实呀!在比如说,在割草的孩子这个画面中,谁只注意孩子们,而没有注意到割草啦?草地玩耍这个画面,谁只注意玩耍,而没注意到草地的?把看到的画面打上对号,没看到的画面打上重点号。以后读书细致点,你们也一定能成为读书高手。

生:都是在写孩子们的生活。

师: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看着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你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三、想象体会,感受乡村生活。

1.你羡慕他们什么?到底是什么让大家羡慕、向往、甚至是想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呢?

2.默读课文,批注交流。你读书用......干什么啦!读是能读到,但会读的人,会闻到,看到,听到,尝到。

师:来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的感受。

第五自然段(玩耍之乐)。

生:最吸引我的是第五自然段,“孩子们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又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读到这,我感觉他们玩的太开心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他们想做的游戏。

点评: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羡慕吗?因为他都想象着用脚去踩那片草地了,太舒服了。

听着他的话,我们都感受到你已经跑到草地上翻跟头、竖蜻蜓去了。

听你一说,都感觉到他的身子都到草地上打滚了。他在读书的时候都会调动整个身子来想象啦。来给我们读,让我们也想象着打个滚。

呀,你的手都已经拄在草地上了,你才知道他有多软啊!

同学们,他简直是用脚在踩着草地来读书啊,让我们也踩着那柔软舒适有弹性的草地来。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山和水。素有“甲天下”美称的桂林山水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请打开书。

二、探究交流:

1、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a:我标出了漓江水静的特点。生读句子。师点拨:出示句子问:这句话里有一个“真”字,是什么意思?如果换作“很、非常”可不可以?怎样能读出水的静来?(静字要读得慢一些,句子要读得平缓一些。)。

b:我标出了漓江水的清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请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水清?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清字要读得重一些,要清脆一点。

请观察图片,找到答案。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这漓江的水真美呀!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三句话。问: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个什么句式?运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足以把水的特点写具体了,但这一段的'开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假如你乘船来到水面上,你想做些什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啊,——得——!

b:我标出了桂林的秀的特点。读句子。师点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解释“屏障”,你认为哪座山像屏障?哪座山像竹笋?怎样理解“色彩明丽”,你怎样把山秀的特点读出来。

c:我标出了桂林的山的险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山的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指导书写“栽”。“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拓展:假如你站在山脚下,看见一座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出示语言训练:桂林的山————,好像————!

过渡:孩子们,我们欣赏完桂林的山水,我不禁想起一句读,这真是江作青云带,水如碧玉簪啊!那么,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生读最后一段。师边板画边问: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水?再加上————。

三、总结全文: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教案获奖教案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游览颐和园的美好印象,前往西安。那里有一支震撼人心的“威武之师”—秦兵马俑[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首先来看一下本堂课的课堂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1、解释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是什么俑吗?

俑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陶马。这个庞大的雕塑群,本来已经随秦始皇尘封于地下,在1974年春天,一个农民打井时,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最终发现了秦陵兵马俑。全世界都震惊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看过兵马俑后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同学们知道这个奇迹在什么地方吗?(西安)。

师:真的如他们说的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我们亲自看一看这第八大奇迹吧!(出示课本插图)。

师:谁能说说看后的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1、快速、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评价秦兵马俑的。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划出作者评价秦兵马俑的语句。那几个词最能体现作者对秦兵马俑的高度评价。

3、师边小结边板书:作者在开头时说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结尾时又说它古今中外的雕塑史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板书: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

3、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二、细读课文,探究文本。

(1)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体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句,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吧!(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读文,自由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一号坑图片,让学生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5)说说作者运用这怎样的方式来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

2、体会个性鲜明。

过渡:是不是光凭规模宏大就能成为世界奇迹呢?

自由朗读课文4-7自然段,看看作者重点介绍了哪几种类型?

3、感悟个性鲜明。

过渡:刚才跟着作者的笔触,借助详实的数据让我们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细致的描绘让我们认识了几种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类型。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下到坑内,俯下身子去端详那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感受他们轻微的呼吸声吧!

1、这节课我们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作业。

(1)选择课文中的几个成语,描写你印象中的秦兵马俑(2)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板书: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教案获奖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秦兵马俑》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搜索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展示课题,启发谈话。

边放课件(片头)教师边导入: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请大家谈一谈你知道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展示课件背景资料,师生欣赏。

师:欣赏以后,谁能讲讲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生1:很神奇。

生2:令人难以相信。

生3:规模宏大。

……。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分析。

1、规模宏大,体现在哪个自然段中。

生:第二自然段。

2、除了规模宏大,兵马俑还有哪些特点?在哪个自然段中进行了总结?

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三自然段。引导认识过渡段及作用。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的要求:

(1)先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一读。

(2)再自读课文,抓住“规模宏大”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哪些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3)再轻声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四人小组完成填表。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四人小组互相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

3、讨论交流。

(1)、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所在的段及特点,并谈谈体会。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四)品读课文。

1、我们知道了描写的各种兵俑类型众多,那么仔细看,又会怎样呢?

展示课件神态各异的兵俑。

2、用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

3、学生自由练习读第9自然段。

4、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知识点练习:“有的……有的……有的……”体会。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展示问题:秦军为什么如此强大?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学习谈一谈吗?

2、学生发言,引导并展示军阵图。

(六)作业。

课后登陆秦始皇陵博物馆网站,作更深入研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秦兵马俑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可制作。

2、学生课前朗读课文三至五遍,不懂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

教学过程。

一、以预习为起点,让学生畅谈预读的感受。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人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感受要说,是这样的吗?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书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人,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九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人情人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人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诵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对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至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将军俑威武勇猛久经沙场。

武士俑忠君爱国。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各尽其责。

形象鲜明英勇善战。

马俑神态各异。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教案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抄写词语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举世无双。

四年级语文麦哨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天激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农村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知道农村小孩除了上学,双休日干什么吗?(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的就是——这个,认识吗?(出示麦哨实物,板书:麦哨)。

介绍麦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陈益,一同走进农村,去聆听麦哨那美妙的声音。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品读感悟。

1、《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

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2、自由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作用。

a、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呜卟,呜卟,呜??”指导读,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

b、刚才只是说了麦哨的声音,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的说说麦哨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吗?

教师引导:

a、首尾呼应。比较首尾两段的相同之处,理解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此起彼落]两组词语的意思。

b、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如:呜卟,呜卟,呜??

c、在朗读中体会两段间的不同之处,念好最后一句“传得很远、很远??”体会那悠扬的麦哨声由近及远的在田野中荡漾开去。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到文中寻找。

4、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5、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反馈交流:

语文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词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

(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语文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一、揭题,解题。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潮来了。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小学四年级《麦哨》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六、总结:

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 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板书: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四年级《麦哨》语文教案

《麦哨》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分别介绍了中外典型的乡村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体会田园诗情,《麦哨》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麦哨》一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以读求悟。

(2)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课文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灵活化”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只安排了一课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下面我从“读、听、赏、抒”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其中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读中听田园欢歌,在读中赏田园画意,在读中抒田园诗情,在读中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听田园欢歌。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然走进语文材料,融入语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欣赏课件《美丽乡村》图片,聆听着优美的笛子曲。诵读前面学过的乡村生活古诗词。

2、谈话导入课题:欣赏着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4.说一说:交流,读通相关段落,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应”、“间”。

5.“吹一吹”: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小组互相合作模仿麦哨声。(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仿一仿: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尖上掠过?

(),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

7.品一品。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欢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8.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9.想一想: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课文也变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欢歌。)。

二、赏田园画意。

课文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以我们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教育。

1.质疑: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是什么句式?你联想到些什么?(随机板书)。

景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物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说草地简直是天然的运动场,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联想: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指名回答。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指名读)。

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嬉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1、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快乐?2、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小组交流,汇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4.小结并整理板书。(见板书)。

[三]、抒田园诗情。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1.积诗情语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1)、交流收集的有关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和文章,图片。

(2)、请小组中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乡村印象。

(3)、争做小诗人:《乡村的记忆》。

乡村就是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

和着阵阵泥土的芳香;

乡村就是。

乡村就是。

乡村是一幅的画。

乡村是一支的歌。

乡村是一首的诗。

3、全课总结。全体合唱歌曲《美丽的田野》,全课在歌声中结束。

小学四年级《麦哨》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看词猜义。

1、教师激趣:同学们喜欢农村吗?为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麦哨》,板书课题,麦哨。课文中的麦就是——(麦子),写“麦”字时,注意写好第三笔和这个字的部首“折文旁”,哨就是——(口哨),写“哨”时注意第七笔。麦哨就是——(取一节快成熟的麦秆拉一道缝做成的哨子。)。

3、学生齐读文题。

二、检查字词,走进文本。

1、教师导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1、2、7、8自然段)。指导读准多音字“和、应”。

2、教师引导:读了这四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生1:我发现这四个自然段中很多内容比较相似。

生2:我发现第1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几乎是一样的。生3:我发现作者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3、小结引导:真棒!看来,你们都是用心的孩子,这四个自然段确实展示出了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还有么?你们是否发现了文字中表达出的麦哨哨音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提示一下,关键的词在这四个自然段中重复出现。

1、2自然段,女生读第。

7、8自然段,一声呼,一声应,一边读,一边体会这种写法。

三、抓住难点,研读课文。

1、探讨第4自然段,感受大自然中蕴藏的和谐有序的柔美。课件出示:“油菜花”“豆荚”“萝卜花”“麦秆”“麦芒”的图片。

2、探讨第5、6自然段,感受乡村生活中蕴藏的欢快。

(1)指名读第5、6自然段,提问: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乡村孩子们的生活。)结合具体句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2)指导朗读:看来,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3、探讨第3自然段,感受言语之中蕴藏的快乐。

指名读后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在湖畔割草的孩子。)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课件出示: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读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这段描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乡村生活的简单。感觉到色彩很美,很协调。)。

教师小结:确实,简单就是快乐之源!这就是柔美!乡村生活的特点和麦哨“柔美”“欢快”的特点是一样的。

四、感受主题,积累语言。

1、教师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感受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词句,诵读喜欢的词句。

3、课外作业: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喜欢的诗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麦哨》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

麦哨》一课的“突发”现象处理的较为得当,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年龄特点,“捣乱”现象屡有发生,如何处理它,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当这时,我都思考:如何“蹲下来看学生”?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宽容学生!你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学生会一更大的积极进取回报老师。我们必须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来指导。

如何真正地做到宽容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二)以民主与尊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的反映是多元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感知新知识的同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验,他们是那么具有灵性和思想。教师应允许、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体验,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创造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表现、创新,而不必担心他的回答是否会受到批评——无论他们的创造是多么幼稚和离奇。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然而,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三)、疾风骤雨春风化雨。

教师的宽容,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

但是,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任其胡闹,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需要教师能够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恶作剧”的表象下是否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求的。

四年级《麦哨》教学设计

童年是一幅画,画中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诗中有我们明媚的笑脸。在作家张益眼中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四年级《麦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认识8个生字。

2.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

3.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感受乡村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生活,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

难点:品味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1、谈话导入

生读题。

2.、介绍麦哨

师:谁见过麦哨?它是农村孩子特有的玩具,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打一个小洞,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3、感受麦哨声音的美

模仿麦哨的声音

1、自读课文

师:孩子们,好听吗?那我们就在这麦哨声中走进课文,去寻找更多的快乐吧。请大家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师:听到同学的读书声,我就知道了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拿出词卡)

师:我们就开火车来读一读,来,这一组。

1、读第四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那我们快到第四段去看看,欣赏一下那的田园风光。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师:这位女孩画得可认真了,用直尺画,线条很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画的句子。

预设1:(感悟颜色,丰收)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师: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来读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颜色)那么多的颜色,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五彩缤纷】还有谁来说说,这句话还让你看到了什么?(嫩荚、豆荚、萝卜种子)真是硕果累累,好一幅(丰收的景象)!快丰收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快乐地读一读吗?老师感受到了你的快乐。

师:我们接着交流。谁再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预设2: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根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师: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的高兴。谁觉得自己可以比他读得更好?

预设3: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

师:季节的变换,田野的色彩也在变换,就像一幅流动的画。

预设: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师:这写的是孩子的衣服,嗯,很有眼光,还有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美?

预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这写的是孩子的外貌,

师: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谁再来读一读?

师:听到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些孩子,那么勤劳,那么可爱。是啊,劳动者是最美的,你们喜欢这些孩子吗?喜欢的举手,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预设: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竖蜻蜓,草不扎手吗?为什么?

(草地柔软而又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谁来介绍一下?

师:怎么吃?

师:什么味道?

师:谁再来读读,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甘甜清凉的滋味?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跃跃欲试了。我来读读吧。谁想再来试试?读得比老师都要好,你真棒!

师:孩子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只听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引读)

师:麦哨声的特点是有呼有应,我们的作者在描写麦哨的时候也前呼后应,还有哪里也写了麦哨的声音?谁来读一读?麦哨声就是一首优美的歌,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在欢快的麦哨声指引下,跟随作者的脚步领略了田野的美丽风光,感受了孩子的无限欢乐,文章已经学完了,但那柔美的麦哨声仿佛随着那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飘到了我们的心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麦哨

田园风光 五彩缤纷

儿童生活 丰富多彩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麦哨》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

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2、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此起彼落  茅茅针  麦秆似的  结出  黑白相间  乐谱  剥开  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2.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麦哨》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