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工作总结初中语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1-29 15:42:44 作者:念青松

月工作总结是对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总结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公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科学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产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的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迈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和挑战。尤其是在小地方,无论是新的理念还是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对课改,“上级唱高调,学校哼低调,教师唱跑了调,学生跟不上调,社会根本不知什么调”的现象比比皆是。虽说目标令人振奋,但过程令人质疑,基础令人忧虑。如何破解这道方程式,需要我们立足现实,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活动。从现有的教学行为去反思,从教学反思中去诊治“病根”,对症下“药”方为上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临控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俗话说“败局有妙招”。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中盘点“存货”,清除“垃圾股”,扩张“绩优股”,整合自身教学资源,无疑是现实的。反思教学正基此而产生。在教育战线上,许多教师一辈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都在做教学参考书和教材的奴仆,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到头来紧攥一张“旧船票”难于登上教学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听“依旧的涛声”,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岂不可叹?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是转变教学观的转折点,是新旧理念碰撞的焊接点。从一定角度上说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上反思。

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我认为主要从备课和课堂教学两个基本环节进行。

(一)备课反思,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备课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学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那谁的备课就充分、认真。备课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备教案等同于备师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是单一的、浅性的,静态的、大一统的流水线。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这种教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单一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是以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知识本位的原则设计。其价值可想而知。像这类备课乃无效劳动多,仅为应付检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狭义的备课。

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时间多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的投入得少了。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了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

如何落实呢?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要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要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二)课堂反思,放飞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想。

1、课堂实施由严守文本向超文本变迁。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说: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历对教材进行更多的延伸、迁移、拓展。

可在现行的课堂中,巨大的习势力严重地阻碍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出笼”。应当说,“异见”的产生说明这个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经验背景,对文本进行了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思考,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可教师没有珍视,掐灭了学生在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时迸溅出的智慧火花。这就是只知道囿于教材而没有把教材当例子教的典型标本,这就是教师本位与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证。更精典的还在当教师讲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挂着的。有几个学生马上接嘴说,也有的冬瓜是挂着的,(原来这其中有2个学生的外婆家是蔬菜专业户,成规模的菜地里,冬瓜地里搭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长大后就在排架上垂挂着。)可教师断然否定。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咏菊》之争。

宋朝时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于变法,不在家。造访的苏东坡进王安石书房后,见案几上有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头,哪会落瓣呢?当即续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家见后,见苏东坡孤陋浅薄,十分无奈。后来适逢“乌台诗案”事发,王安石就让皇上派他到黄州为官。到黄州后的第二年秋,苏东坡果然见菊花被西风吹落,满地金黄,只剩枝条儿在风中晃动。想到早年在王安石书房续诗一事,深感自己学识不够广博,歉疚之意顿生。回京后立马登门道歉。

2、真正理解自主互动学习的内涵。

新教材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什么是真正的自主互动。

深人士提到教师应在第一版块以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互动对话,以提升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或给予适当引导时,那位授课教师马上以这样做就以“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剥夺学生自主学习权力”来反驳,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哑然。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有的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而我认为,在教学时,如是浅显浅易与学生的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已设疑、自已解答,或者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学习;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选文还是应重视教师的“桥梁”作用。

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都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落实问题刍议

摘要:由于新课改的大力施行,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探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教育理念中鲜少将语文审美作为关注重点,这让初中语文中的大量素材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笔者根据相关文献以及个人经验对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语文审美;初中语文;新课改。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教学手段。提高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是对语文课程进行充分学习的必要举措,也是响应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号召的具体体现。

1审美教学理念的概念。

何谓审美教育?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完人教育;其二,认为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三,认为审美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和艺术教育。在笔者看来,学校审美教育就是在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来自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各种审美形态来感染培育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

2审美教育在当前课程中的具体表现。

2.1语言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文人墨客、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文章。这些文章无一不体现了语言文化的魅力。他们或是诗歌,或是小说,或是散文,或是寓言,各类题材应有尽有。不管是诗歌的对仗美,寓言的智慧美,还是小说的意境美,都是语言美的具体体现,也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2.2自然美。

在初中语文中,不仅有诗人作家对于情感的抒发,还有许多对于自然美景的赞颂。在这些精炼而又优美的语言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的美与意。它们或是描写塞外边关的粗犷荒凉美,或是描写北方园林的恢弘大气美,或者描绘江南流水的温婉柔情美,亦或者描写一山、一湖、一花、一木,体现的都是对自然的热爱,都将自然美毫无保留的用文字带入我们的视线。

2.3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

无论是歌颂爱情,还是赞扬亲情,无论是爱国情怀,还是知己难逢的落寞,我们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他们是藏在《过零丁洋》中的爱国情怀,他们更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烈士壮歌[2]。在不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这些情感赋予了我们柔软的内心和敏感的灵魂,让我们能够充分的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2.4意境美。

语言文学通常会用文字营造一个特殊的环境,我们称其为意境,这是作者所处环境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流露。例如《雨霖铃》中的.雾霭沉沉,《桃花源记》的武陵风光,《虞美人》中的一江春水,它们或是对离别的不舍,或是对时间流逝的恐慌,又或者是对过去的怀念,这些作者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个鲜明的场景,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领悟这些意境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1从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

语文教育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言培养,还需要对其进行文学审美的培养,而这种审美教育需要以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出发点来进行。审美意识是学生能够进行基础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成长的关键[3]。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出发,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只有教师有着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带动作用,才能带领学生去发现美、去感受美。教师的自我修养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直接的影响。

3.2将现代化的影视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影视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不同,它是更具有直观感的。传统的教材和老师的讲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影视资源如果得到利用,不管是从视觉上还是其他感官,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冲击性[3]。会较传统的教材和讲课让学生更有共鸣,在经过特定的视觉效果处理以后,会让学生更为立体的去观察,去思考[4]。影视艺术的直观性决定了它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更具感官冲击力,可以让人迅速地进入状态,并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具有比传统模式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影视艺术与传统的书面课程相比,在同一时间段所传达的内容更为丰富具体,涉及面更为广阔,综合性更强。在运用影视艺术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时,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可以从侧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同时,影视对于人物的刻画更为立体更为形象,从而也可以让学生更为立体系统地了解人的行为模式,而影视中存在的大量旁白和音乐,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等方面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影视教育具有更为强大的综合性,将现代化的影视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一大优势。

3.3教师进行情景的构造,引导学生的审美。

虽然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很高的审美情趣,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学生的阅历和认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往往会产生一些理解困难,很难去发现美。因此,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情景的构造。利用情景的构建,将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意境当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这些文字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4结语。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趋势下,改变传统刻板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将审美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当中,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必要措施,也是响应新课改号召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作者:刘方坤单位:宁阳县泗店镇中心小学。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落实问题刍议

登封市阳城工业区初级中学,河南登封452470。

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如何在初中阶段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摸索、尝试的:

一、质疑教学导入,探究性学习渗透。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个主体在不断地成长变化,已由依赖老师转化到依靠老师。正因为还要依靠老师,马上让他们独立自行研究,不合乎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多数学生还不知“探究”是什么,从何探究。故我在教学中有意采用质疑教学(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后质疑),等学生有了质疑点后,我再引导学生把他们的质疑点作为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课题,然后再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使他们知道什么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如何选择课题,怎样运用旧知获得新知,启发思维,训练实用能力等。比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学生就提出疑问:“不死的死海眼看着真要死了,那怎样来救死海呢?”我马上因势利导,让学生提出救死海的措施,其中有几个措施很滑稽:造一个大锅盖盖着死海,把死海挖深,减窄……这些措施,虽动了脑筋,却不现实。我便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怎样防治死海干涸”,然后借此交给学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查找各种资料,结合已有的物理、化学知识,调查讨论,探求救治的方法。最后在第二节课交流时,学生摒弃了原来幼稚的方法,找到了“开沟引渠”等合理的方法。这样,平常采用的质疑教学,逐步渗透到语文探究性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二、大胆彻底转变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尝试语文探究性学习。

我们语文教师深知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但思想上往往不够彻底解放,一边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一边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执教时“一讲到底”,甚至还担心没把教参上的内容讲得彻底,“回锅肉”炒了又炒。七八年级时,学生自主意识不那么强,反抗不会太大,可到了九年级,连优秀生都不屑于听,表现得烦燥不安,真让我们老师觉得语文难教,也许我们真是“毁人不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面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如果学生在少年期还没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了”。()这些话明确地告诉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放下执教者的权威形象,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不仅向学生提示材料的实质;还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能独立作出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新知。当然我们评价学生是否优秀,也不再过多关注他们的成绩,而重在关注他们的发展。只有这样彻底抛掉传统教学观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大胆地采用语文探究性学习。有老师说,语文教学的路探了那么久,考试还不是那样考,看分数。这话虽说好像说中要害,但应该看到,我们各大省市的中考语文考题,已改为重在考学生分析问题、看问题的.全面性、运用旧知解决问题得新知等能力。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大胆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则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这些能力。

三、从课本研究到课题研究再到社会研究,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

语文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有课文学习的研究式学习,还要有专门课题的探究性学习,更要有社会的探究性学习。虽然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但生活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还是熟知的。在语文探究性学习引导中,我不仅要学生确立文本研究“我看诸葛亮”,还引导学生确立“面对污染,如何整治环境”“我看美伊战争”“全民对付非典型性肺炎”等社会问题的研究,甚至鼓励学生另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内,而是融入了社会生活。语文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相联系,学生便不会不喜欢语文,教师也不会感到语文难教了。

四、语文探究性学习要全员参与,方法灵活多样。

语文探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少数语文学习的尖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加入进来。只不过,到了九年级总复习阶段,针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我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教育,使他们进行的课题研究在难度、广度、方式上有所不同。比如优秀生,可独立进行课题研究,而中下等生则提倡分小组讨论、研究。不管优秀生、学困生,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多查资料、多观察、多调查、多请教、多体验、多讨论。最后采用全班交流或写成小论文、开辩论赛等形式来检测。

当然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有极大的差异,独立研究的时候要少些,练习撰写小论文要少些。但不管怎样,我认为针对目前我们语文课堂的现状、中考趋势,为高中阶段探究性学习作准备等情况,都应该采用语文探究性学习这种发挥学生自主性、独立性,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

培养和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中学生学好语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不知不觉间课改的列快车已十年了,身为第一线的任教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本人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教学的思考促进本人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让本人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新的语文课改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本人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探索出以下经验,权作抛砖引玉。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本人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新课改指导思想。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本人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本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本人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比如本人班的学生何裕鹏,语文基础差,是属于基础差的学生,本人秉着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课改新理念,本人经常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表扬他,而且利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让这位难教的学生从心里接受一些好的教育理念,结果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他第一个交家庭作业,课上经常举手发言,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慢慢地开始看课外书籍,期末考试从不合格提升为63分。有效课改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

诗词。

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本人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本人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5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

作文。

能力。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

手抄报。

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本人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本人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我校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我校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教师要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课改教师。

初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我校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我校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教师要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课改教师。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而作为主力军的教师,要尽快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破除“师道尊严”,尊重和信任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允许和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创新型教学,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并加强自身修养锤炼高尚人格,做知识型与魅力型相结合的教师,构建起真正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字:新课改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动。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目前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不断推进,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而且是教学价值观的更新,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它提倡问题意识,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和生活的联系,这些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师生关系。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课程改革就是将课程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变为新的能适应社会、文化、儿童以及教育客观情况的特殊过程。[2]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基础进行现代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3]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次课改在促进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经验方面具有重大举措。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这种“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克服过去学校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术化、专门化,采用机械的单向的文化传递方式。二是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健全的人。

(二)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权利发明进行了重大调整,突破了以往课程权利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具体情况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和强调学生个体经验。

新课改旨在扭转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教学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精神和开拓意识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体性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的概念。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及特点。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性质发生变化,以社会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为主流。[4]新课改针对传统师生关系存在的弊端,提出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

1、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更加接近教学实质,师生之间应保持更加切实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民主平等是师生沟通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性保证。

2、师生情感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关爱在课堂外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起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珍惜的人类之爱、感人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的人文素养。

3、积极互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尊师爱生、相互信任3、合作对话、教学相长。

三、新课改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又有鲜明的实践意义。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而且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

(一)教师主导因素。

1、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首先,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破除传统的“师道尊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摆正自己在学生中的位置。

其次,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和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给学生以“爱”,严格而不严厉。

最后,教师要更新角色观念,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乐于和学生交往。

2.教师人格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素质的完善。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整体素质、锤炼高尚人格、树立教学权威、增强人格魅力。

再者,教师要破除功利思想,正视学生差异、一视同仁,树立人人可成才的教育观。

3.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学生主体因素。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必须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尊重教师,以积极的姿态走入教学活动中去,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学习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不仅在学业上坚持探索、不随大溜、自主选择、矢志突破、主动配合教师的启发式教育、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独立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将之运用于实践,更应在生活、为人处事方面真诚坦白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在互动中发展师生关系。

(三)外部环境因素。

2、学生家长要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

家长要注意教育子女的方法,对子女要多鼓励少批评,当子女在学校犯错时家长要尽量耐心帮助他们,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否则孩子就认为是老师在向家长告状,而因此不再信任教师,不会再向教师敞开心扉了,师生间交流便产生障碍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

3、学校教育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尽快解决关乎教师实际利益的问题,同时要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弱势学校”的教师培训和实行新课改创造各种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对“弱势学校”的教师优先培训,及时向教师传达新课改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及生活环境、有可能杜绝教师间的不平等、学生间的不平等以及师生间的互不理解现象的发生。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全面发展,反之,就会损害或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教师要慎重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平等、民主、互动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廖哲勋.田惠生.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p480。

[3]周桂珍.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9,p136。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更应该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更高要求。

在上面我们谈到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作为一种语言性学科,就体现在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而阅读教学是语文其他方面教学的综合体现,是语言组织能力,语文思考能力,及语文思想认识水平的集中体现,从上面可以看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够全方位的掌握好语文阅读的各方面知识,对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好的帮助,比如说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总结能力、可以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并可以提高学生的总体综合学习能力,由上面可以看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用什么的方法去培养我们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谈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会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没有详细的设计。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2.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学方式都是古老的,虽然有所变化,但根本思想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思想的影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这对传统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把自己看作是课堂的权威,不愿从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中走出来。虽然有的教师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对新课标理解不够,陷入了生搬硬套的教学误区,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易化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将阅读教学内容与生活分隔开来,有的教师采用完全理论化的教学,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高。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4.阅读课程被忽视。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没有明确的要求,考试中对阅读能力的检测也不是直接的,所以一些学校认为阅读教学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就压缩了阅读教学内容,这导致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阅读。语文学习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的。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工具,阅读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出好成绩,他们不会忽视任何一道题。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时间阅读,也不重视阅读。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2.养成学生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逐步提升的,如果学生不能坚持下来,就不能得到好的结果。所以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改掉一些坏毛病,并且阅读习惯养成后,还会对其他学科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成绩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拓展迁移阅读教学。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开放性教学,拓展语文空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材,要注意拓展迁移阅读教学,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到阅读中,把学生学得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应走向开放性,封闭的教学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应拓展学生的视野,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4.注重学生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虽然一篇文章包含几个部分,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征,但这几部分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人为的割裂开,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感知,会降低教学效果。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局部分析,把文章割裂开来解读,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把阅读材料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获得文章的总体印象,而不是零碎的知识点。教师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应注重阅读教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结合阅读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艳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16)。

[2]路秋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3]刘知新。语文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06。

[4]高剑南,王祖浩。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5。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新课改的贯彻和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变,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主要以初中语文教学为出发点,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教学方法传统守旧。

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课堂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课堂交流与沟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主动的地位,只能被动地听讲和学习;而教师也只是负责讲课,缺乏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活动,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学生长期在被压迫的课堂气氛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对知识的.理解,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如此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对于学生对课文理解到了什么,有没有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教师对此全然不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样语文阅读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目前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没有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依然是在教师的讲解下完成的,而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培养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传统的教师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对文中的每段表达的意思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或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懂得如何在课堂中因材施教,运用灵活的手段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课堂主体,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中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而并非放任自流,教师要懂得如何维持课堂秩序以及把握教学主体,只有合理安排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增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课堂权威,学生经常处于被压迫学习的地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平等和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3.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各小组都要有好、中、差的同学来编排小组。千万不能把好的同学编在一组,差的同学编在另一组。一般每个小组可设置两名组长,正组长由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当,副组长由组织能力最强的同学当。即使是后进生,只要他的组织能力强,教师也可任命他为副组长。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对于语文来说,一个人的思维也许不能对整篇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和实施,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陈曙霞。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几个转变.考试周刊,2010(28)。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流程优化实践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摘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进行适当的教育,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方式和专业知识,完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方法;课堂效率;正确评估。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应体现“主体性”,树立“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应该平等”的观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程改革最终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构建和谐、互助、愉快的多元文化的交流体系和相互支持、活泼的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关键因素,能促进课程改革。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一、了解学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先决条件。

本质上,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高效学习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育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身体。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有效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必须不断优化组织形式的学习,以便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最大化。新课程从“知识”到“人”到“生命”再到“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

首先是他们的身体状况。在这方面,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表现、心理状态和其他生理指标。其次是心理方面,应该理解学习的目的、情感动机、生物倾向和感兴趣的方面。在教学的安排方面,以中等学生为基础,鼓励低级学生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部分学员的潜力有待挖掘,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能暂时模糊近似定位。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二、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随着新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新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解释一些。关注学生探索能力,提高他们能力的探索。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生物课也会变得多彩。

1.重视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阅读能力是要快速吸收文章正确的内容,包括手写或印刷或电子出版物载体的数字信息。这种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会取得显著的成功。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要的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发阅读兴趣,鼓励快乐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并进行及时辅导,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如在阅读氨基酸分子结构的共同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语词含意,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和吸收知识信息。引导学生注意“至少”和“同一”两个词。“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其意并非仅含一个,而是不低于一个,即一个或一个以上。“同一个碳原子”,其意不是两个,更不是三个或多个,非其他原子。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每一个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生物学实验,因此,教科书对于每个学生培养兴趣、探索文化和科学探索精神是一种机会。在处理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科学家探索之路,鼓励学生对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进行研究,所以学生们会更感兴趣,积极参与,在无意中提高探索意识和能力。教师重新对学生进行评估,学生在实验设计思想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设计出现的遗漏和错误。在学习本课程中学生将得到一种成就感,利用生物实验来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教学方法已经走进教室,这意味着使宏观与微观、静态和动态、抽象和直观很容易地实现转化,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和其他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器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使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是高效的,合理地使用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如果教学准备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因素,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总结阶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也会增加课堂的和谐性。这说明评价教与学的活动在教学中已经贯穿,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学评价作为一个工具,用它来显示学生差异,促进平衡,加强指导,有效地使教学效果达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去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自己最想知道的,但是也最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一个合理和公正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测试和评估应该灵活,建立一个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此评价系统允许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重点和难点得到巩固和升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能使学生敞开心扉,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这种方式中,学生将在心理上建立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实验中学)。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流程优化实践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学)。

摘要:新课改推广以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如何调配有限的课堂时间一定要结合一线教学情况来设定,不然就会东施效颦,贻笑大方。从普化、客观的角度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流程提出几点建议。

新课改推广以来,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大的启发,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替代了照本宣科的私塾式课堂。但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安排、课堂模式怎样组合,这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这是非常好的,这样我们才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自由设定,才能产生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的优化流程。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一套比较有效的流程组合。

一、阅读感知。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通过阅读,学生不但可以产生语感,还可以掌握生词的基本用法,了解基本的文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时,笔者就先这样来引导学生赏读。

师:“请同学们先自主朗读课文,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来阅读呢?”

(朗读完毕)。

生:“这篇课文充满了春天的朝气,阅读的时候要朝气蓬勃。”

生:“散文写得优美、舒缓,我们应该轻轻地、柔和地、节奏明确地饱含感情朗读,这样才能体味和展现出春天的美。”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见地。我们再来看一段经典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段优美的描写,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美的呢?”

生:“连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描写很细致,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感知春天。”

师:“很好,作者不惜用了多种手段来描写春天的美,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生:“我们可以配上春的音乐,创造适宜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我们要学习课文的描物状景技巧。”

……。

从这个案例片段可以豹窥一斑。阅读是认知语文的最初手段,语文课堂一定不能缺乏阅读这个流程,它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许多语文观点可能没有固定的答案,为轾为轩,见仁见智,所以,学习语文,除了基本的字词句以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引进的高效学习法,它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互补统筹,将学生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然后通过明确分工,在有限时间内互助交流和交叉体验,实现学习内容扩大化。例如,在教学《论语》时,因为文言文知识密度大,所以,笔者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谋求高效课堂的实现。

1.布置小组任务。(1)通过工具书和注释掌握基本的生字词及其古汉语中的含义,然后朗读全文。(2)找到文中有哲理的句子,讨论其对现在的指导意义。(3)小组开放探索,讨论这几则论语带来的生活启发与学习感悟。

2.合作事项。(1)安排组长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相应的任务分工;(2)合作学习过程中先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再换角色进行交叉体验,然后进行相互辅导与启发;(3)笔记员记录学习成果。

3.结果及评价。教师观看记录,做出个人评价。最后进行全班展示,进行全面评价。

合作学习特别适合知识、信息密度大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来探索和分享知识。合作学习充分实现了生生互动的相互启发方案,学生在共同体验和学习中,结合教师点评完成知识迁移和内化,生成能力。

三、设问诱思。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驱动发条。语文教学中,()没有深入的思考是不行的,要想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就要设问置疑,驱使和牵引学生完成知识体验,弥补能力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务必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情趣出发,设定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诱导,只有这样方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进步与提高。

譬如,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用的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为了实现此教学目的,让学生提升语言驾驭能力,学习和掌握描物状景的写作技巧,笔者就进行了如下问题设定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知:(1)散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2)老舍先生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几个典型特点?(3)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试着以“家乡的某个季节”为话题写出家乡的冬(春、夏、秋)天的显着特点。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启发下,纷纷发表见解,迸发出探索创新的思维。这样设置问题可以满足不同认知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他们拾级而上,最终完成基础的夯实和能力的提升。

上文是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流程的几点探索和分享。概括地讲,课堂教学就应该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对应的学习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知识迁移和内化,生成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郑淼。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落实问题刍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头晕眼花,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法一味地追求知识技能的理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课堂在无形之中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只注重成绩,只要学生的成绩达标,就万事大吉,而没有将情感信息这个重要的因素放在教学当中。有人曾说过:“情感就如同一片沃土,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倾注爱心,播种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传承,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的优化,这样才能够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就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一、教师要给学生倾注爱心,播撒教师爱的情感。

语文教学看起来容易,其实是一门难教又难学的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需要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掉队,跟上教师的节奏,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素养。很多学生开始对语文不是很重视,觉得认识几个字,到考试的时候胡乱答一通,也能得高分。正是由于这样的偏见,让很多学生最后吃尽苦头,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不仅跟不上节奏,还会越离越远,最后彻底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一提到语文就头疼。基于这种现象,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热心去揭开学生眼前的困惑和障碍,用一腔热忱、一份爱心去重新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并由此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也是学生议论的焦点。有很多教师虽然打扮入时、紧跟潮流,却未必能得到学生的青睐。我们都知道,爱能让生活充满阳光,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温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接纳你、喜欢你、亲近你,就不能吝惜自己的情感,要去爱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打动学生。但是这种爱不是放纵,不是纵容,而是一种公正,一种关心,一种态度。例如,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上课调皮,喜欢捉弄同学,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也因此放弃他,对他产生厌恶心理,虽然能赢得暂时的安静,却输了教育,让学生成为了被遗忘的人。因此,我们不能这样放任自流,而应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去鼓舞学生,去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学生谈心、聊天,可以请学生帮忙,让他知道老师对他是非常在意的。只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喜欢他们的,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也会将这种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怎样和人交流。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一种精神传递给他们,这就是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关键语句来进行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作品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用作品本身的内涵去感化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借助联想和比较,唤醒学生的积极情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连续三次用“终于”来描述父亲送“我”上车,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根据语境来推敲,明白了这样写可以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爱。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感氛围进行情感教育。

为了创设情境,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渲染,根据文章内容找到合适的配乐,这样不仅会让朗读变得有声有色,还会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中,去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因此,只要我们设计好教学情境,营造好的氛围,就会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陶冶他们的情操,让情感因素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使学生自然投入到文章中去。

比如在讲解《沁园春・雪》一课时,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豪情万丈,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让学生更加理解和领悟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时当时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在教学《音乐人贝多芬》时,我就通过多媒体放《命运交响曲》给学生听,让雄浑、激昂的音乐去叩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感受这位遭受命运沉重打击的巨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无比的意志力。当然要学生读得出感情,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必须广采博览,详细透彻地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流程优化实践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随着全国各地高中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广,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也要随之改革变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历史教师积极探索思考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形式化、极端化,走进了不该有的教学误区,这里笔者想简单地谈一下.

作者:崔征萍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高中,075300刊名:新校园(下旬刊)英文刊名:contemporaryeducationresearch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落实这些理论呢?下面我就从教师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首先,要看重课堂习惯。

1、善于用眼观察。

注视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感知状态。在面对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时可以先强制要求学生注视老师的眼睛(神态)和动作(肢体语言)。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板书非常重要)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观看黑板,密切注意书写内容。当某同学在发言或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应当看着该同学的眼睛和所做的动作。作为基础学科,语文课堂需要加强情感交流,营造生动活泼的主题鲜明的课堂气氛。建议开展课前知识小测试、生字词听写、古诗文背诵等活动,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2、学会用耳倾听。

倾听也是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只有良好的倾听者才能抓住说话者的要害,才能充分领会说话者的意图及话语的精神所在。倾听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接纳、尊重与你的对话。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当老师讲述或同学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学生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能做其他的事。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如有其他问题或想法,可以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允许随便插话抢话,等老师或其他同学发言完毕,才可举手提问或提出不同意见。这样的训练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3、乐于动手实践。

动手,其实就是要做好课堂笔记。必要的课堂笔记有助于过后进行讨论学习,便于重新拣起细细思考慢慢消化。做笔记绝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作重点记录,要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并且当天一定要作好整理归类。笔记一般分为教科书笔记和课下笔记,前者用来根据课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课进程记录盲点、遗漏点,后者用来记录课下学习或者作业考试中的难点、易错点、思考点等。

4、多动脑勤思考。

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包含听课和质疑两部分,除了上课时思维必须紧跟老师脚步外,还得在学生学习深入后逐渐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必定善于发现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可以用具体的公式和数据来表达。理科往往答案唯一或固定不变,而语言文字复杂多变,我们知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语文知识细节,由于认知个体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出现不同的结论、得出相悖的答案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因此便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多根据自我意识自由赏析文章词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其次,不能放松课后习惯。

1、预习复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是在谈复习的重要性。对于未接触的知识,先期预习,可以找准自己的弱点,在听讲中着重关注,有利于针对性学习。

2、扩大阅读面。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课堂上的阅读主要用于自习、预习时的课文研读。不少老师还会让学生阅读课外的报刊、书本(名著)等。要让学生和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单凭课堂上的累积,应对考试还行,但要是想成绩拔尖并且受益终生,那么课外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阅读就不需要像课本那样要求严格的记忆,而是可以在很轻松的情况下,当作一种消遣。

3、加强记忆。

要想学好语文,不努力记忆是不行的,就好像学英语不记单词,连学习的基础都没有打好,后面的内容怎么进行呢?所以,有时候,死记硬背在语文学习中是必需的。每册中为数不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识记很重要,至于记忆的方法,教师应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在家听话,那么就可以让父母抽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胆小,可以用课前谈话来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此外,可以举办基础识记大赛,把同等水平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小组内评出第一名,并给与奖励和鼓励,使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向优秀者看齐,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争当第一,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以上是我在从教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大家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