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论文范文(17篇)

时间:2023-11-30 10:32:17 作者:HT书生

英语是连接世界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与各国人民交流和交流思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英语总结写作技巧和要点,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摘要:词汇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词汇作为英语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面对基础薄弱的艺术生,如何通过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知识,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艺术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英语词汇教学在高中语言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英语教师历来对它较为重视。但令人沮丧的是,许多学生学了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英语,到了真正交际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根本无法实现畅通的跨文化交际,或是经常出现交际失误。导致这一理由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词汇学习方式不当,以及文化输入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任教于一所普通的江苏省三星级高级中学,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很多艺术生学习了近6年的英语,但是上课时的“老师好”表达都不准确。“goodmorning,teacher”在国外这样说实际上是不对的,应该是miss.x或者mr.x。诸如此类的.文化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携手提高的理由。文化意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知识技能一样理应成为我们高中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目前状况。

从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来看,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十分强调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却认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有可无。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应该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在学生掌握好单词和短语的基础上强化语法训练就可以学好英语,至于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以本校为例,在艺术班的日常英语教学中,由于艺术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多数教师的教学步骤为先讲单词和短语,接着讲课文,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列出所有知识点和大量例句,甚至发学案让学生背诵,最后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甚至根本不会提及词汇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原则,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语用错误层出不穷,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学生口头交流和书面作文中。最后造成几年英语学下来,这些艺术生记住的往往是一些干巴巴的词汇和短语,却不知道用在哪些具体的情境或场合中。他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张口结舌,感到满脑子的词汇、短语,不知该选哪个最合适,这使很多艺术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

针对高中艺术生整体基础薄弱的目前状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从记忆的策略角度培养学习兴趣,讲策略的同时要把词汇的文化背景讲出来,所谓追根求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词汇文化背景的传授。

众所周知,高中艺术生基础文化知识普遍不高,不提高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无法达到文化的渗透。大部分高中艺术生对词汇学习很厌倦,学习词汇的动机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跨文化渗透的同时要注重词汇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词汇的背景知识讲解,认真积极地向学生导入词汇文化。此外,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高考愈发着重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非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紧密结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现行的英语教材均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作为媒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涵盖了多种方式,其中包括:打招呼、告辞、打电话、请求、邀请问候、致谢、道歉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谈话时话题的选择、委婉语、禁忌语、社交习俗及社交礼节。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wordpower中colloquialisms学习,如allthumbs指笨手笨脚,awetblanket指一个扫兴的人;模块六第二单元wordpower中提到了表达情感的词汇,如overthemoon,oncloudnine;模块九第三单元wordpower涉及颜色词和colouridioms。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逐步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而提高了对跨文化意识的了解,逐步增强的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性。

(三)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词汇学习的时效性。

在不同民族语言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汇会有截然不同或者相差巨大的文化含义与联想含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扩展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本族文化与外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土地和中心,象征权势、地位及威望,是被赋予最高特权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皇族专用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赋予反面的象征作用,“yellowdog”指卑鄙的人、“yellow-livered”指胆小懦弱的;在中国,人们常把“南”置前,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传统,而英语中“从南到北”则为“fromnorthtosouth”;汉语谚语“猫哭老鼠”英语则译为“shedcrocodiletears”。

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步伐,国际交流频繁,这也对高中英语艺术生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当前高中英语艺术生词汇教学中忽略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广大教师只有认识到跨文化意识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从而为提高整体英语水平及高中艺术生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林立.英语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应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并把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努力探索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在文章中,重点阐述了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口语教学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英语口语教学过来能够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应该紧扣世界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交际能力。

一、英语口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外语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的学生大多数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具备交际能力。人们经常称之为“哑巴英语”,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之中,我发现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越来越难让他们开口说英语。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发音没有自信,在读英语或说英语时总是羞于开口,不愿意说出来,生怕说错或是发音有误,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笑。但是随着这几年我国逐渐开始在小学时期就开始进行英育,并且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意识到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口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这几年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够克服开口难,以及怕开口的问题。但是,等到上了高中,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就又出现了第二个方面的为题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道说什么好。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开始,英语口语的练习渐渐趋向实质内容的对话,甚至是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互讨论或辩论,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不仅仅是会说几句问候语,进行简单的公式化对答,而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中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对话。这就需要学生们不仅仅有相当的词汇量和英语口语的能力,可以使用各种句型来交流各自的意见;而且更重要的是英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即有话可说,不会双方见面打完了招呼,问候了之后,就没什么可以说的了。这一情况非常常普遍的,我经常发现学生们最常谈的就是天气、爱好等简单的话题。由于对于英语国家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不了解,使得我们的学生找不到可以用作聊天的合适话题,因为不知道哪些是适当的,哪些是禁忌的;即使开了一个话题也很难深入地交谈,因为不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向一个还不熟悉的外国友人发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由于对不同文化的不了解和陌生感,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交际之中经常遇到困难。这样一来,就很难真正深入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技巧和巩固词汇、句型,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是离开跨文化交际的。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我国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语言,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语言;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话,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的话;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

其次,英语口语教学又反过来能够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做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于是,我们也可以说英语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使用英语与对方讨论或者交谈,可以增强语言的输入与储备,从而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头交际能力。而到了英语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可以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一方面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口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就不能够离开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英语口语教学的深入也能反过来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在口语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增加语言文化差异的知识。因此,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并把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努力探索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困惑,影响交际效果,甚至造成一些误解。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学会准确、得体交际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2.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注意中西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采用归纳思维的方式,而英美人则习惯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的理解必须要把握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应结合文化和价值上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换角度换身份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对比教学法,结合词汇文化内涵进行词汇解释,扩充口语交际词汇。词汇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特定事物的独特感情评价及联想。词汇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记。因此教学中可以抓住以下英汉差异类别:

(1)英汉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的farmer与汉语中的农民之间的文化含义上的不同,又如英语中的peacock,指爱慕虚荣、炫耀等,而汉文化中的孔雀则是吉祥的意思。

(2)英汉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如英语的亲属称谓的命名较之汉语要简单得多,如英语的uncle就对应汉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夫、姑父。

(3)有的词英语有,汉语没有;或汉语有,英语没有,即“词汇空缺”的现象。如英语中的前后缀多达100个以上。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词典中是没有的,这体现了西方人的个人奋斗,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4)具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词组,包括某些习语、俗语、典故的文化内涵。如:asacountrythatcarveditsswathacrosssomuchoftheworld….中的carveditsswath不是字面“割下稻草”之意,而是“出尽风头、惹人注目”之意。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得体地运用英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以及文化差异的比较必须以词汇为先导,通过词汇蕴涵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跨文化差异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歌德学院科研处布尔曼女士(n)在她的《阅读是交际的一个方面》一文中强调:阅读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读者为了获得所需的信息,就必须运用各种阅读技能进行判断、推论,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信息,并对它们做出评价。由此可见阅读即书面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如幻灯片、录像、电影等。英语录像、电影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不但可以提供反映文化的生活及社会场景,还有助于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场景理解词、句的文化内涵。例如电影“thedevilwearsparada”反映了21世纪美国现实主义的画面,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可以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美国的时代风貌、人文观念和拜金主义。

5.课外活动丰富文化教学。由于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课堂,在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难以独立承担起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导入的重要阵地,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英语文化知识讲座,邀请学校留学归国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或辩论赛等活动,把语言文化学习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结合起来。总之,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更新陈旧教育观念,不断地尝试新方法、新策略,把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各个环节之中。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只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也不是以文化为中心,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外语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社会交际的能力。这是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larryr,richard,lisai,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m].国外外语教学,1997.

[3]赖招仁。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m].龙岩师专学报,1998.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人或者另一个群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和融入能力。当今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原因,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曾经这些人并没有很多机会交往,但是现在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每天都在交流。例如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和欧洲留学,有些人很快地融入到当地人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一起出去逛街爬山开party。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和中国同学在一起活动,并不愿意或者是并不能很好地与当地人交往,最后直到回国时可能英语还说得不够流利。这就是一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观体现,能否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融为一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是很重要的表现。又比如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外国人“大山”,他常年生活在中国,主持各种中国节目,被我们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甚至如果不考虑他的外貌,我们都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中国人,这就是他卓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举办金砖国家会议、成功申办冬奥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现在每天都在进行了大量的国际交往,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每个国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促进人们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和外国人交流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你是非常可靠的,非常了解他们,也愿意和你交往或者做生意。例如我们和印度人交往,那么就要注意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而且至少有一半的印度人只吃素。当我们与印度人握手一定要用右手,因为他们的左手是用来擦屁股的,而右手是用来吃饭的,你握手时使用右手他会觉得你是很尊重他的。另外印度人摇头表示的意思是“是”,这都是一些常见的印度风俗。又比如我们和伊斯兰国家的人交往时,则要对伊斯兰教有足够的了解,尊重他们的风俗,才能更好地和他们相处。以上所说都是一些基本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做好了跨文化交流,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与代表。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发展与销售。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茶,并且开始学习茶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在饮用茶叶。中国和英国也形成了灿烂而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化的输出非常有利于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输出,我们今天应该大力推广茶文化。由于茶文化典籍主要都是中文著作,为了加强茶文化的输出,就需要进行茶文化英语教学。由于文化的差别,很多茶文化无法准确地用英语来描述,这对于英语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者既要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要对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认知。当前我们的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开展还比较少,合适的教学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学习者和教育者也都是因为爱好才参与其中。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上的投入,市场需求非常有利于茶文化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茶文化英语教学可以促进茶文化的向外推广,而茶文化的推广也能促进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出口,产品的出口又拉动了国内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从业者都应该为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到周边环境影响和教育者培养所形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不同文化交融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可以教育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果我们要与某个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往,就要对这种文化有着针对性的深刻了解,否则很难进行好的跨文化交流。事实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欣赏外国电影,听外国音乐,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娱乐节目,这些都是跨文化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中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课堂是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这教育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培养方法、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对于学生茶文化英语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合格的教师会非常注意文化背景的教育,学生如果对英语国家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理解一些复杂的英文,更无法将茶文化翻译成英语转述给外国人。在茶文化英语学习中,要同时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表达,这么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又该使用哪些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个优秀的学生,熟练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后,那么他很容易获得其他文化人群的欢迎。当他和外国人交往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在向外宣传茶文化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英语,运用各种外国人的典故和俚语,很容易获得外国人的好感,这对于茶文化的向外传播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也将是我们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一大成功。

4.1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能力。

教育者在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而且要提高学生们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为了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多学习课外的跨文化知识,多参加茶文化活动,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些,就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国的学生往往比较害羞,在学校学了很多年英语,可是当他们真的面对外国人时却不敢说出口。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当走在国外的街道上,很多外国小孩都会非常热情对我打招呼,大声喊着“你好”,让人感到非常惊喜。而很多中国孩子则不同,面对外国人时虽然想说话,内敛的性格却使他们不好意思开口,错过了很多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的教育者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们不再害羞,敢于大胆地说出口。性格的改变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只有敢于说出来,才有了交流的基础。语言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们这种意识。

4.3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

茶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茶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只有真心的热爱茶文化,才会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茶文化学习和宣传上去。茶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特色,它代表了中国人的真善美的品德。真心的投入到茶文化学习中去,把茶文化更好地传播给世界人民,是每一个中国的责任。在对外交往中,茶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待人真诚友善的精神非常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一个和善真诚的人,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是被人们所喜爱的。我们的教育者不但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样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5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璀璨文明,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外国人对中国的茶文化还缺少足够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宣传茶文化,加强茶文化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国交往中非常重要,非常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者不能忽视这种作用,并应该主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普遍应用在外交、贸易、国际商务(商务会谈/商业活动)、国际旅游和民间外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外文化传播、人力资源治理、企业治理、外国在华企业、中国驻外企业、以及企业治理、市场营销、文化传媒、公共关系等。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异常器重度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在我国外语界,广大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请求日趋强烈等等,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交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权,也有实用价值。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作者:陈慧华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8“”(13)分类号:h0关键词:口译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出多种交际语境,并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和交流等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对话、班级发言、复述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互动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更应该能够运用学到的这些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英语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教学法正式符合这一目的,他强调以英语语言实际交流为教学目的,倡导课堂上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运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听的角色。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它强调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变为主体角色。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改变了过去以“语法-词汇”为教学方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教学,非语言表达的方式得到运用,比如说肢体动作、体态和表情等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的运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

二、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英语学习不单纯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更应该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交际”上,即以语言交际教育为中心。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过去单纯的主体角色,应该把学生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创设多种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兴趣的教学情境,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结语。

交际教学法主要是指以语言的各项功能为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来到我国求学,我国众多高校中汇集、体现着多元文化,而在多元文化的交叉碰撞中,不仅充满了由于多元文化对话带来的活力,也存在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及随之而来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建立起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正确的沟通交流通道,化解文化冲突,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度过有成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这对促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尝试从文化习得的角度谈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谈到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交际是一种交流、沟通,是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其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t。hall),他在1959年出版的《thesilentlanguage》中谈到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和当地人之间的交际,后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所指扩大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其语言、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等方面也不同,这样会使双方在交际中产生文化误解、文化冲突等交际障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就越易正确、恰当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困难,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文化习得。

“习得”的概念最早是在语言教学理论范畴内提出的,语言习得是与语言学习不同的掌握语言的方式,七十年代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中进一步系统地提出学习与习得的假说,认为习得是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之后学者们发展并丰富了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了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习得任何语言都要习得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刘润清:167)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知识蕴含着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的形成也与该语言社团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习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同样,习得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刘珣,:124)可以说,发现第二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文化习得起着重要作用。以下谈的文化习得主要指第二文化习得。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或其他专业,生活中与中国人交往,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汉语中的汉字、词语、语法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留学生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完全听懂教师的讲授,也掌握了相关的语言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与中国人及交流中,经常发生听不懂甚至误解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在课堂上学习的词句,教材对词语的释义缺乏跨文化语境,同时留学生们也很喜欢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通过翻译法来获取对词句的理解,不仅大大降低了对词句含义理解的准确性和词语的运用能力,而且因为他们在运用所学的词句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受自身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际规则等的影响,而非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误差,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干扰。只有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不断运用所学运用词句,经过不断的文化习得过程,才能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理解所学词句的文化含义,正确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人们的交际渠道除了语言渠道,还有非语言渠道。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以外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方式,最早的分类是鲁希(ruesch)和基斯(kess)提出的,他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三类(rueschandkess,1956),之后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归纳和区分。国内学者毕继万先生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把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提供的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各种非语言声音;客体语,包括人体的衣着修饰、个人用品等提供的信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毕继万,:339)。非语言交际也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萨莫瓦和波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etal,1981:155)。非语言对语言交际有辅助作用,如强调、重复、补充、调节等,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可以挽救甚至代替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一种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在人们在该社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在交际中根据一定的文化规约来使用。在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自然、无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交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异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则非常敏感,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如ok的手势,在中国,习惯表示“零”,在美国,是“好、行”的意思,在巴西,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又如交谈中的目光交流,中国人出于礼貌、表示尊敬的心理而避免长时间直视对方,欧美国家的人们则认为目光交流时间过短是缺乏诚意、自信的表示。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与语言一样,同样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适应能力。

毕继万(2009∶22)认为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指跨文化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交际适应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要在跨文化认知、跨文化意识等方面加以培养提升。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摘要:东西方文化、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基于这种“文化冲突”,该文着眼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突出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离开了文化的语言—词汇教学、文章分析只是僵化的符号,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提高,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真实的语境、进行文化讲座等,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结合,从而进行语言教学、输入英语国家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文化能力。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融合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懂语言,而且要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南京青奥会的即将举办都印证了跨文化场所中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交流,更是文化交流。由于东方文化(社会价值至上)和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的差异,“文化诧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影响跨文化交际,引起“文化冲突”。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构成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伴而行,互为目的和手段。鉴于此,英语专业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

1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影响一定的语言是一定文化的载体,依附于某种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开了文化就没有生命,文化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传承。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stern曾讲过,“文化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文本,没有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不可能进行的”[1]。因此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在交流中会带来种种误读和误解。更甚者,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交流者会常常处于尴尬难堪状态。

英语专业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跨文化场所中用英语来交流,传播不同文化,加深彼此的理解,消除误解,起到桥梁作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而且要求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有鉴于此,学校在开设课程方面就要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

例如专业技能课的必修课程为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选修课程为视听说、外国报刊阅读、网上阅读等。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和对象,而且是获取知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手段。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过程。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通过本专业知识,譬如必修课:语言学导论、文学、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小说选读、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等来巩固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除此之外,学校鼓励他们选修非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相关专业知识课),例如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国际关系概况等来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思想、社会价值之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

2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

2.1加强课堂文化的教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

受这种教学理论影响,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多媒体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和网络流行的时期,现代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和学生生动的进行教学。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幻灯片、让学生听英文广播、歌曲,看英文读物、电影等方式导入课堂、巩固复习高频词语等特殊语言现象、讲解社会文化等。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真实情景和问题,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group-discussion,simulation,role-play,pair-work,seminar等教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双边或多边实践。

2.2完善第二课堂。

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或综合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多读英语报刊、多听英语广播、多看原版影视资料、多开口讲英语,以广泛接触和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也可以讲座的形式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章内容,着眼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求职时的实战能力,结合全国英语八级考试增设的常识考核,使学生了解掌握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

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文化和语言,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将西方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识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和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

3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基础英语(精读课)的课时量与知识覆盖面均超过其他专业基础课,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它是一门集“读、写、听、说、译”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只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精读课的教学也应从过去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发展为把内容的讲授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扩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的统一,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难的问题。

3.1传统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取的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句型的操练。传统的精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以传授字典词义、分析语法、paraphrase文章难句、剖析文章结构、讲解写作方法为主。这样的教学特点符合语言输入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忽视了文化和语言的统一性。此外,当前国内英语教学广泛使用传统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妨碍了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尽管国内英语教学受到西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对英语专业300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60%的学生看重教师透过教材突出篇章欣赏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纯粹的语言教学过于单调机械。所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新版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在设计上重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各单元尽可能的在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结合新时期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力求通过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事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2]。

3.2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或人文国情。精读教学所突出的特点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则离不开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学习词汇和分析文章时,教师更需要以不同手段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含义。

3.2.1词汇教学。

英语专业精读第二册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盘活中学所学知识、扩充基本词汇为目的,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词汇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时所面临的特殊难点,其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sapir讲道:“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3]。词汇本身反映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词汇教学能够真实的体现出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精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呈现给学生的是字典里词汇的词义解释,没有充分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潜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所学到的是词汇知识僵化的符号,这也就是学生抱怨认识词汇却不会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运用词汇的原因。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仅介绍常用习惯用语、短语和搭配,常用短语动词,常用及难用的单词,主要的动词使用模式等是不够的,在词汇讲解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词汇的来源,也就是词汇在源文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词汇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每年都有新词产生。为了避免学生只认识而不会运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该结合词源,结合词汇产生的原因,深层次分析词汇在真实条件下的运用,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日新月异的科技,多格局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都反映在词汇中。例如众所周知的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引起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辞职,自此“水门”—watergate在英语中衍生成一普通名词,意思是“apoliticalscandalreminiscentofthewatergateincident”(水门事件式的政治丑闻),后又转为动词,“todealwithnacovertorcriminalmanner”(对……采取隐蔽的或违法的手法)。

此外,-gate也有普通名词“门”演变成一个词根,表示“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诸如此义的词语不仅出现在政治丑闻中,而且体现在个人丑闻中。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camillaparker-bowles)的桃色新闻曝光后,一时间camilla-gate(卡米拉丑闻)成为一个时髦词[4]。通过对这一词语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词缀有所认识,同时也会对英美国家政治有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源于法语和拉丁语的词语“companion”本意为“onewhoeatsbreadwithanother”(共同分享面包的人),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引申为“同伴,共事者”。在讲解这一词语时,教师不妨深层次讲解,联系其他的和食物或饮食相关的词语,提高学生对词汇和其文化含义的理解能力。

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结合词语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问题,那么这些真实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能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运用所学词汇和知识。

3.2.2文章分析。

精读课文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不同主题,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文化能力。此外,课文涵盖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礼仪、习惯等,同过分析语言、理解文章、了解文化,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能够体会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摆脱孤立地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需要有机结合阅读文章内容与相关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逐渐吸引学生注重文章内容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重复语言形式。

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中的understandingsocietyandculturethrougheating(textb,unittwelve)讲述了饮食和社会、文化、性别、经济等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本文的课堂设计时,可联系饮食方面的词汇、不同国家的饮食风俗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将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进行比较,通过饮食这一缩影比较不同国家文化或国情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体现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不仅保障人类的生理需求,而且现代社会中饮食文化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文中所讲“formostchinese,socialtransactionsarealmostinseparablefromeatingingandsharingoffoodistheprototypicrelationshipinchi-nesesociety…onlyachineselivingaloneandinabjectpovertywouldsitdowntoasolitarymeal”[2]333。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可深入地联系现实,并且把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迁移变化与英语国家的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化,也可以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

又诸如孩子做了错事以禁食作为惩罚,或者听家长的教导会得到糖果或者冰淇淋的奖励;在亚洲国家,如阿拉伯国家和日本,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只有家里的男性吃完饭后女性才能开始吃饭,体现了宗法父权社会在饮食方面的重要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行为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和饮食文化相关的习语,这些习语从各个角度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包括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品也体现在大量的习语中。例如breadbutteredonbothsides意为某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吃面包能涂上黄油真不错,既香又有营养,如果面包两面都涂上黄油,那可真是可口。又如奶酪是硬梆梆的,不是变质就是太陈旧的,吃起来可真不是滋味,因此hardcheese用来比喻“倒霉”或“不幸”5。通过大量的饮食习语,我们再次深刻的体会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精读课堂上教师须以语言为基础,始终输入文化,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3.3文化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都是各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民族发展中,各民族文化既有精华又有其糟粕。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始终求同存异: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独特性;最终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4结束语。

作为语言工作者,教师应该研究教材、研究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的多方面应用、结合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文化素质。基础英语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学路线,以语言为基础,突出文化差异,培养师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知识、对比中国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减少冲突。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3.1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

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areyou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3.2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

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等。

3.3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

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

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4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

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

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3.6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5月.

[2]paulnorbury,culture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与印度的大国情结【2】。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语言不只为了掌握语言技能,而是要利用这种语言技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更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分析,尝试地提出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

作者:王潇潇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4)分类号:g64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国际化的深入,英语作为国与国交际的语言工具被世界广泛地使用,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跨文化交际领域方面的障碍。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语言的交流和应用,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初中英语课从开设到现在都受到很大的重视。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门考试科目,而且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一门语言运用非常广泛。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把考试当成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导致我们的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老师关注的也只是学生的最终的考试成绩。但是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英语不仅是为了升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知识,传播中国的文化,同时可以增进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在我们学英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学英语就是学词汇,语音,和语法知识

很多人认为要想学好英语,只要解决语法和词汇的问题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当然如果你的词汇和语法都掌握得很好的话,考试你可以拿高分。但这并不能说明你的英语就很好。因为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而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如果你只注重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学习,那么你将失去学这门语言的意义。因为你不能用你所学的语言进行日常交际,那你的学习就将是空洞的、乏味的。久而久之你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后你很有可能就放弃了英语。很多中学生放弃学英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就应该要思考我们怎么组织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跟着我们学下去。

二、学好英语的标准是词汇量大,语法好,能考高分

我们的英语教育走入了 一个误区。我们的学生喜欢学英语的越来越少。我们学生说的英语是中国式英语。我们在看外国电影时有些地方看不懂。我们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不知道要怎么说才恰当。为什么我们的英语教学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原因在哪呢?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了。

2011年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注重语言知识技能,还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而且我们的课程性质要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既要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其听说读写的技能,并能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初中英语课程不仅重视知识技能,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我国和说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你才知道什么样的话可以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问,在与这些外国人交流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同时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你才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才会和他们和谐的相处。总之,只有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你才会尊重他们的文化,并向他们学习好的方面。

那么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来渗透文化呢?首先作为英语老师,你要了解教材。在处理教材时要找出中西文化差异的地方,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如果有些没有就没必要一定要讲。不能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就把不相关的文化都拿出来讲。)例如我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2 this is my sister.这个单元时,我就可以告诉学生中西方家庭成员称呼上的差异。在学完本单元的词汇后,我就会问学生:“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学生说:“叫爷爷。”我就又问:“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学生回答说:“叫外公。”我就会说:“你们说得很对。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的grandfather这个单词既可以指爸爸的爸爸,也可以指妈妈的爸爸。为什么这样呢?”然后我就告诉学生中外家庭亲属成员之间称谓的差异:在我国,家庭亲属成员之间的称谓可体现出长幼性别血缘关系,通过称呼便可得知双方的血缘关系辈分等。(例如:姐弟和兄妹。表哥和表姐。堂弟和堂妹等)而英语国家却不一样,在称呼中对于辈分性别长幼血缘等因素不做细分。(例如sister既可指姐姐,也可指妹妹。cousin则泛指舅舅伯伯叔叔姑姑姨姨的孩子)其次,在课外,老师可以做一些课外活动来介绍西方的文化。比如说举办美食节来介绍外国人喜欢、经常吃的一些食品。(汉堡,奶酪,沙拉,牛排等)

《英语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也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新概念,关于它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

1、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中所包含的“态度”,主要是指对交际对象不同于自我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的看法和表现。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发现其它文化的特征,并主动通过与交际对象的接触与社交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2、知识。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本人与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二是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

3、技能。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社会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即已理解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两种技能的结合便使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去。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蕴涵西方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笔者认为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拓宽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中的文化注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充实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的背景知识。这种方法灵活、简便、针对性强,适用于各个阶段各种语言材料的教学。此外,还可以运用综合讲解法和系统介绍法,结合课文教学,讲解、介绍英语国家的常用成语、俗语极其文化内涵等。比如,北师大版必修模块5第15单元learning的culturecorner的学习中,我向学生介绍了西方教育制度体系,并让他们归纳中西方教育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于中西方的教育体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二、注重跨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鼓励阅读,促进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

可向学生推荐富含英语文化的报刊、文学作品等。例如,我推荐学生阅读英语周报和二十一世纪报,里面有很多富含英语文化的文章,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觉其中的文化要素并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目的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

2、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延伸。

可适当地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角色扮演、模拟现场等。如角色扮演,它可以是一种模拟语言情境的英语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人物角色,并把在一定情境下可能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示出来。它大大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如听能、应用能力、语感、观察力、灵活性、想象力和即兴表达力等,而且角色扮演肯定会对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兴趣能促进他们的学习,促使他们自觉地掌握英语。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例如我校就利用校园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和诗歌等,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相关的文化知识。长此以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同时逐渐养成跨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课堂要实施跨文化渗透,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向学生介绍交流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它与语用能力以及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外国学者所认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该适时适当的向学生指导语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非常的熟练,但是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和他国的人交流就经常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学习,讲究语言应用的策略,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弥补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的不足。

这样训练学生学习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去处理交流中遇见的问题,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培养其文化适应能力,也可以说是环境适应能力,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在其环境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不困是生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反应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我们应该对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先清楚的掌握地方文化特色,在根据文化上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个人能否迅速的适应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性发展能力的高度。其次培养社会性发展能力就是培养交流能力,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更要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将自己的想法和他国文化产生共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样才能在我国文化和世界之间架起坚固的桥梁,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至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同时也吸取他国的优良文化,将祖国文化的发展带向新的高潮。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传统大学英语做一些适当的改变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本国语言的教学大相径庭,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实践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但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看见成效的,所以在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条道路上,需要任重而道远的精神,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以总结出更多经验,开辟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帮助。

探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教学大纲提出学习英语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价值观的理解,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实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教学过程实施:改变教师的观念,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和图书馆学习语言文化,充分利用英语兴趣课堂汲取中西文化.

作者:郑素白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附中刊名:海峡科学英文刊名:channelscience年,卷(期):2007”"(9)分类号:h3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教学引导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语言不只为了掌握语言技能,而是要利用这种语言技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更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分析,尝试地提出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

作者:王潇潇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4)分类号:g64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培养策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影视字幕的翻译

班级:11金融1班。

学号:11121123。

成绩:

《花木兰》是美国迪士尼公司以中国的“花木兰”为题材拍摄的一部电影。在尊重和保留中国原著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西方元素,并使该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中国,花木兰属于家喻户晓的故事,木兰替父从军,最终取得优秀成绩,可以说是对我国封建时期男女不平等现象与观念的一次挑战,影片极具整体性的表述方式,使影片达到了完整的统一。下面我将从跨文化角度对该影片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我们看到,在电影《花木兰》的结尾,美国人给我们来了一个跨文化式的大团元结局。皇帝对李翔说“这么好的女孩不是到处都有的”,李翔也心领神绘,千里迢迢的来到花家送还帽子,最绝的是木兰:你可以留下来吃晚饭吗?这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巧妙地融入了西方元素,皇帝的言语行为带有强烈的西方色彩,当然也可以看做为美国人把中国的大团圆结局给彻底搞过头了。而在原文中,只是写到木兰以前的朋友来花家拜访,没有写到,有男人对木兰暗生情素。这是迪士尼公司对这个故事的大胆改造,使其更具有趣味性。若没有点噱头怎会生动有趣呢?所以,好莱坞的一大好处就是把花木兰真正“女性化”了,无论是小朋友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大龄观众门都觉得亲切可人,个中反映出美国派对人性的态度:每个人都是充满了感情的——无论她是不是英雄,而中国人一碰到英雄人物便严肃得不得了,活泼不得,这便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会在美国人手中宣传开去的原因。

另外,我们看到,电影对原著也有大胆的加入有趣的角色,类似这种插科打诨的角色成了迪斯尼动画中最有特色的元素,这次在中国经典上“动刀”,迪斯尼当然是手到擒来,在推动故事情节和逗笑上有时简直成了最重要的角色。看完电影,你仍然相信没有这两个家伙,但你若是想起这部电影,你一定会首先想到那个陈佩斯陪音的小龙,这就是把经典交给迪斯尼的好处,他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阐释一古老的故事,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和中国完全不同的木兰世界。

当然,我们看到,就算是小龙和小蟋蟀其实也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之后的产物,小龙是花家先灵们的使者,敬重先灵是中国给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龙是最中国的符号,所以就算是中国观众也可以买单照收的,更何况那个关在笼子里的小蟋蟀呢!他是用来祈福的,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使得这部影片不乏“中国味儿”,另外诸如木兰相亲,媒婆和木兰父亲对神灵的敬重等等,都是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