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范文(19篇)

时间:2023-11-30 07:51:05 作者:XY字客

教学计划是确保教学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依据和规范。这些教学计划是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课时。

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篇紧扣“形胜”和“繁华”做文章,两条线索有分有合,交叉进行。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这首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下来几句,便从各个方面来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

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写出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户口的繁庶。这是对杭州“繁华”的描绘,接下来一句作者笔锋一转对杭州的自然景色的进行描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作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绕”、“卷”字,自古以为人们评价这首词时都认为这两个字用的相当准确。一个“绕”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塘江岸古树成行,呈现出一种迤逦之态,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与云天相接,更显得美丽别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既写出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逼真情态,也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

板书: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t”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习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染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总是怎样运用的?(ppt展示并明确)。

(1)。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染。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点。

师:看完了实例,我们来看看点染在本词中的运用。

词总起一笔点出:形胜与繁华,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以三副图景染之,所以呀,我们看《望海潮》中点染的运用如下:

点染。

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都市繁华之美。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首词《雨霖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这位大词人的不同风格,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讨论。

郭晓阳。

《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课时。

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篇紧扣“形胜”和“繁华”做文章,两条线索有分有合,交叉进行。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这首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下来几句,便从各个方面来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

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写出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户口的繁庶。这是对杭州“繁华”的描绘,接下来一句作者笔锋一转对杭州的自然景色的进行描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作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绕”、“卷”字,自古以为人们评价这首词时都认为这两个字用的相当准确。一个“绕”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塘江岸古树成行,呈现出一种迤逦之态,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与云天相接,更显得美丽别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既写出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逼真情态,也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

板书: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习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望海潮高二必修

望海潮。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v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t”,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t”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六.背诵本词。

《声声慢》教学设计高二必修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三、分析释疑。

教学课时:一课时。

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

(一)怎样入愁。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

(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你觉得该怎么读?你给我们试一试好吗?

b、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该怎么读?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又该怎么读呢?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生: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要求:(1)基于文本。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意象探究:

a、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b、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e、梧桐细雨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师总结: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从11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

李清照大事记:

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

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

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附:板书设计。

望海潮。

柳永。

景美人惊叹。

杭形胜间。

民乐赞美。

州繁华天。

官愉堂羡慕。

《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这是一首词,我们就先学习一点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孙何知晓后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读柳永:鹤冲天,其为人、性情可见一斑。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学生齐读。

五、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六、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t”,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t”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七、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八、背诵这首词。

《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本单元是学习宋词,所选四位此人都是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大家,因此不能仅停留在对一词一作的赏析,要看到作家的特点和贡献。但考虑到学情本身,及高考要求,需要老师给出明确的鉴赏方向,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的放矢,学有所得,既能满足考试需求,又能真正提高鉴赏水平,完成课标要求――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技巧。

【学习难点】:

鉴赏艺术技巧。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点播提问;学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提前预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同学们到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个城市的风物最让你赞叹?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学生自愿发言)对于展现描写都市风貌的美,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谓是最佳典范,传说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写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请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简介宋词的有关常识及作家柳永。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课件展示)。

1、首先提问背诵,以此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因为熟读成诵是鉴赏的基础)。

2、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有意识给同学们校音。

3、全体齐读,振奋精神,便于进入情境。为鉴赏做准备。

四、疏通文意:找两名同学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阙和下阙,最后用课件展示,意在引起对比,引导学生要提高表达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为鉴赏的切入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同时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同学们合作研讨,自己去黑板板书)。

2、老师课件提示:指导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云树堤沙怒涛。

天堑珠玑罗绮――――杭州(美丽、富庶繁华)。

下片:重湖叠t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千骑高牙――――西湖(美丽、祥和、游人不断)。

六、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落实教学重点)。

研讨课后第一题:(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研讨组织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钟后回答)。

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说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看是三吴都会;自然景观方面有钱塘,有西湖,有壮丽,有秀美;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从全词看,作者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七、分析艺术技巧:(突破难点)。

探究问题:

1、本词中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是结构方面的艺术技巧,用这三句总领全词,概括介绍杭州情况。下面的内容都是针对这方面来铺叙的。(提示同学们:)善于铺叙,首尾完整,这也是柳永词作常用的技巧。

2、针对景物方面的描写,你能看出哪些艺术技巧,或者表现手法?

八、深化成果,展示评价:

1、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结合刚才鉴赏提示,自由发言。老师用课件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评柳词(课件展示)。

九、课堂小结,整体评价:

迷醉于柳永笔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学们认为柳永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吗?(同学们回答)不尽然,作者这样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称赞当地长官孙何,这是柳永的一首投赠之作。不过客观评价,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为拓宽宋词的艺术表现天地作出了贡献。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齐读全词,来感受一位婉约作家的豪放之气。

十、作业布置:巩固背诵全词,预习并背诵下一首《雨霖铃》。

《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习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望海潮高二必修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三、品读词作。

1、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请全体学生齐读。

四、品析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五、品析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

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六、小结: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七、迁移应用: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望海潮》;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政治清明。

――――――――――――――――――――――――。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评课内容。

两堂课都是以词作为教学内容,听课时我在想诗词教学在哪些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诗词教学在当今时代实际上是诗心传递的过程。要讲好诗歌,必须要品味诗的味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带领学生融入诗境,而其中最需要紧扣的是诗的语言去想去品。诗词教学是否还原了诗词的本色,是否变成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一堂课首先观察是否明确关注诗词的文体特征,观察学生是否走进了诗词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位老师音色很好,激情导入,语调铿锵,教学有板有眼,步骤清晰。这是一首登临诗,表达辛弃疾的愤慨之情、爱国之忧。领悟词人既含蓄又慷慨激昂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由何而登临,然后分上下片讲解。有层次,步骤简洁。第二位老师讲解的《望海潮》中柳永一反自己习惯的写作手法,变得豪放。柳永这个慢词高手写出了铺陈的味道。上课的老师由兰州入题,从上下片融入朗读理解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提出这首词与柳永的婉约词风不符。最后由兰州景色的写作作结。教授过程对诗词的理解颇为到位。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两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体悟词作,提出自己对词作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老师还是满足于我教你记,我教你懂。诗词教学讲究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怎样摆正学生读诗词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词感悟中走进作者、走进自我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位老师的掌控力太强,老师讲的很好跟教学很好不一样,一定要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

2、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是怎样的角色?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牵着学生走,教学显得“严密”甚至让人觉得无痕,其实是用细碎的问题慢慢肢解诗词,诗词变成碎片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两位老师对诗词的理解过于严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深处,还是浮在表面上。有点遗憾!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要求反复吟咏,第二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两堂课老师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有效思考,老师不是报幕员,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其实这两堂课的展开可以从词作的词眼入手,让学生思考起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要懂得基于教的教学和基于学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3、这两堂课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极度欠缺。诗词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堂课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有语文味的品味,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只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稍有体现。其实可以抓住“云”、“绕”、“卷”字深入品味,落到语言内涵上,所有感情都是从语言中悟出来的。其实缺乏有效诗词语言的品析背后暴露出老师解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它的语言。《望海潮》数词运用比较突出,“十万”、“三秋”、“十里”、“千骑”就已经能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不要只想我该怎么教,要想我教些什么,哪个地方值得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一、导入:

我国诗坛有两大巨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但诗作风格却截然不同,李白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是现实派的代表。若将这二人的诗作风格做个比喻的话:李白如同开了一辆小轿车,这小轿车上只载着潇洒浪漫的自己。而杜甫呢,他如同开了一辆大卡车,这车上载着国家、载着人民。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首诗的学习来认识这位诗坛巨星——“诗圣”杜甫。

二、走进诗文《望岳》。

看到诗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有“望”。一首在望:“岳”,一首在望:“春”。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试着读出“杜甫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生齐读诗文:力争读出杜甫所望泰山的特点。生范读诗文:读出泰山的特点。

生分层感情读: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读,颈联尾联全班齐读。

师1问:读得如此动情,相信大家定能读出此时的杜甫望到一座怎样的泰山。请大家在小组内商讨后做以总结。

生回答,师板书。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令人激动。

积极乐观。

师3问:杜甫只是想登上泰山之巅吗?(适时引导:本诗创作于唐朝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此时的唐朝就如这泰山一般“高大雄伟”。)24岁年轻的杜甫他想:为国效力,在这样的盛世建立功业!

三、拓展延伸《春望》。

《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这两首诗表现诗人的心境一样吗?生自由诵读诗文,感受此时杜甫的心境。生齐读诗文,读出杜甫当时的心境。生范读诗文:余生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此刻站在国都长安城的曲江池畔,你看到了(齐读诗文)。

沦陷。

感伤。

凄凉(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

忧民。

思家。

这忧思背后,我们不难看到杜甫眼中的“凄凉”,更能看到杜甫心中定在望:望妻儿、望家园、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国与家能拥有真正绚烂的春天!

《声声慢》教学设计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愁”;

2、了解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研究意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词人无国无家之“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诗词的意象特征;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品味诗词中所表露出的无国无家的悲痛;

2、背诵全词。

教学方法:

3、讨论法。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电子课件配乐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巾帼不让须眉”引出词坛女将李清照,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句《如梦令》。

二、李清照简介。

出示投影。

三、名家配乐朗诵,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基调。

四、疏通字词,为进一步鉴赏诗词做好准备。

五、具体鉴赏诗词。

1、开头叠字的运用,定下愁苦的感情基调;

2.意象的运用,掌握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酒--愁的浓烈。

雁--思的悲苦。

黄花--韶华已逝凄惨。

梧桐细雨--愁的无穷。

4、总结本词的意象效果。

六、比较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研究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1、演示南渡前作品《点绛唇》和《一剪梅》,前者表现的是一个天真、娇羞、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后者则表现了一个深于情、专于情的痴情女子的形象。

2、总结词风变化的原因,以及南渡前后期间词的内容。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dd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dd沉哀凄苦。

七、总结全词,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略)。

九、作业。

1、背诵全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会其词的艺术风格。

《望海潮》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设计理念】本单元是学习宋词,所选四位此人都是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大家,因此不能仅停留在对一词一作的赏析,要看到作家的特点和贡献。但考虑到学情本身,及高考要求,需要老师给出明确的鉴赏方向,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的放矢,学有所得,既能满足考试需求,又能真正提高鉴赏水平,完成课标要求――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技巧。

【学习难点】:鉴赏艺术技巧。

【教法与学法】教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点播提问;学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预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同学们到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个城市的风物最让你赞叹?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学生自愿发言)对于展现描写都市风貌的美,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谓是最佳典范,传说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写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请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简介宋词的有关常识及作家柳永。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课件展示)。

1、首先提问背诵,以此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因为熟读成诵是鉴赏的基础)。

2、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有意识给同学们校音。

3、全体齐读,振奋精神,便于进入情境。为鉴赏做准备。

四、疏通文意:找两名同学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阙和下阙,最后用课件展示,意在引起对比,引导学生要提高表达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为鉴赏的切入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同时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同学们合作研讨,自己去黑板板书)。

2、老师课件提示:指导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云树堤沙怒涛。

天堑珠玑罗绮――――杭州(美丽、富庶繁华)。

下片:重湖叠t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千骑高牙――――西湖(美丽、祥和、游人不断)。

六、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落实教学重点)。

研讨课后第一题:(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研讨组织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钟后回答)。

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说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看是三吴都会;自然景观方面有钱塘,有西湖,有壮丽,有秀美;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从全词看,作者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七、分析艺术技巧:(突破难点)。

提示:这是结构方面的艺术技巧,用这三句总领全词,概括介绍杭州情况。下面的内容都是针对这方面来铺叙的。(提示同学们:)善于铺叙,首尾完整,这也是柳永词作常用的技巧。

探究问题2、针对景物方面的描写,你能看出哪些艺术技巧,或者表现手法?

提示:整体看1铺陈描写,时空全方位写出杭州的美丽与繁华。(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

2点面结合,既有对杭州全貌的描写,如“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也有局部细致的刻画,如“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等典型事物人物的展现。

3大量运用数词,(十万三秋十里千骑)。

4融情入境,作者把对杭州的喜爱完全融入到了对景物的刻画中。

5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珠玑罗绮羌管菱歌嬉嬉钓叟莲娃)。

局部看:比喻(怒涛霜雪)夸张(十里荷花千骑)。

八、深化成果,展示评价:

1、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结合刚才鉴赏提示,自由发言。老师用课件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评柳词(课件展示)。

九、课堂小结,整体评价:

迷醉于柳永笔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学们认为柳永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吗?(同学们回答)不尽然,作者这样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称赞当地长官孙何,这是柳永的一首投赠之作。不过客观评价,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为拓宽宋词的艺术表现天地作出了贡献。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齐读全词,来感受一位婉约作家的豪放之气。

十、作业布置:巩固背诵全词,预习并背诵下一首《雨霖铃》。

板书设计:

望海潮――柳永。

意象艺术手法。

形胜。

杭州都会如何表现――。

繁华。

《棋王》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

周亚飞。

学习目标1、断句练习。

2、总结断句技巧和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高考断句练习。

难点:总结断句技巧和规律。

前测内容。

课前检测:

1.请全体同学上写;

(1班没有位置的在下面写)。

2、点评:写得最好的同学,包括板演的认真度)。

3、教师稍作总结。

(预设如右。

活动方案:

1,先给同学十分钟的时间把断句练习二中的前三个文段断开;

2,在断句的时候,一定要坚信自己能做好这件事情,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

3,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一、课前检测。

《项脊轩志》第三段断句检测。

导入:

师秀才。

古时,有位秀才出了一张招生告示,报酬方面则写成s。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当有钱人家到来,则改成s“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二、断句练习:

五个句子如下。

3、虞寄少聪慧年数岁有客造其父者遇寄于门嘲。

之曰郎子姓虞必当无智寄答曰文字不辨岂得非愚客大惭。

三、达标检测。

活动方案。

1、每小组一个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2、教师巡视,看各组情况。

3、上黑板的同学左右互改,其他人小组内互改。

4、点评,总结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解,凭语感将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4,每个小题选取2名同学上黑板展示,注意书写和断句的规律;

下面的同学及时观察黑板上的与自己的断句的不同之处,提出疑问;

在对比参照的基础上,选取相对断句不错的学生讲解他是怎样断的,有哪些注意事项;

5,继续第4、5段地断句,时间为10分钟。

6,选取4名同学展示4,5题断句;

7,质疑与对比基础上,讲评;

三、断句规律总结。

规律总结: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周亚飞。

哀江南高二必修

导入语:。

有人说: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好,今天我们就来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二、文本研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提出问题: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2、分析问题: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3、表明观点: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过渡语: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在预习中碰到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同组间讨论)。

四、合作探讨:在文章中将你不懂的句子划下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讨论!

不明白的句子: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惜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

(3)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是论述善良在与凶恶作战的过程中尽管常败,但每败一次就把自已弘扬了一次的观点的原因。

(4)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这句话是紧扣“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的具体阐述。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既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最不能容忍,也最容易滥用权力,因此作者认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过渡语:下面我来研读第一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层层设问的?)。

五、研读的一部分:

层层设问: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思考。

(过渡语:提出了“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这个问题后,作者在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

六、研读的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用对比论证观点有什么好处?

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5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8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11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拓展(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说明“同一样东西,中外用法大不相同”:外国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富强,中国却用于迷信和堕落。由此使人觉悟到,中国近代的落后,与其说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不如说是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看第六自然段,这段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齐读第六段。

2、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对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拓展(排比):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知识运用: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

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

(过渡语:作者在结尾说“我喜欢善良而我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对善良的态度如何?思考与感悟)。

七、思考与感悟。

你对善良的态度是什么?当你的善良换回的是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的时侯,你怎么想?又怎么做?(讨论交流)。

当善良被恶报时,明确:真正的恶狼是有限的,我们不应放弃善良,应加强思想品格的完善。

(我们来浏览一组图片,然后说说你的感悟或体会)。

八、感悟:看以下一个flash作品,看完后说说你的感悟或体会。

教师说感受:结束语。

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完美人格。

如果你内心的善良曾经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

同在这天地之间,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不该只为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未来的社会要变得好,首先我们不要变的冷漠,让善良永驻心中。

德兰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老子曰:“善,人之宝也。”

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所以,我希望每个同学都可以像王蒙一样从心底呼出:“我喜欢善良。”然后,去播种善良,收获希望!

《棋王》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

课堂流程。

导入:3分钟。

课前爬黑板:10分钟。

趣味语文:27分钟。

拓展、检测:5分钟。

教学目标1.趣味语文,相互融合;

2.给自己定位,明目标,制定详细的规划;

教学重难点1.相同类型题目训练;

方法、措施。

导入:

1以分班为话题直接导入,对坐姿要求作全面的说明:

课前爬黑板:

1请全体同学们上黑板,以新起点新征程为话题写一段话。

2写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想法规划等用红色粉笔写,或者重点词突出出来,再用另外一种颜色粉笔写。不得用黄色粉笔写。

3.写完后简要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经过慎重的考虑与选择,大家走到了一起,在坐的,有熟识的面孔,也有似曾相识的面孔,但是大家都带着一种共同的理想与目标走到了一起,走到了现在的高一()班,这是一种缘分。从今天开始,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语文的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探讨,沉淀与收获!

二.课前检测:

三.趣味语文:

(一)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二)、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州州州州州州州州州。

川川川川。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万国九州掉四川.)。

八、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李白)。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项羽)。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九、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三脚猫)。

十、数字猜成语:

12345609(七零八落)1256789(丢三落四)。

1+2+3(接二连三)333555(三五成群)。

3.5(不三不四)510(一五一十)。

9寸+1寸=1尺(得寸进尺)。

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

表归根到底时用(九九归一)。

表示把握大时用(十有八九)。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九牛二虎之力)。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十拿九稳)。

表示距离远时用(十万八千里)。

(三)、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陈残云(风卷残云)王任重(任重道远)刘海粟(沧海一粟)丁慧中(秀外慧中)甘如饴(甘之如饴)焦若愚(大智若愚)。

(四)、成语填空:

(心)服(口)服(以)德(报)德(以)讹(传)讹。

(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将)计(就)计。

神(乎)(其)神精(益)(求)精痛(定)(思)痛。

欺(人)(自)欺将(门)(有)将日(复)(一)日。

微(乎)(其)微。

(五)、宝塔诗如何读?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乾隆年间,高考(殿试)试题: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乃探花郎。

相传乾隆帝出的联作殿试考题,一个考生对的下联,乾隆一听此对说:本来准备封你为状元的,既然你自称探花郎,那就封你为探花吧!

四.拓展、检测:

对对联:上联:独眼岂可登金榜,

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

趣味语文:

1.老师先强调要求,说明游戏的规则,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2.抢答、竞争,答对给小组加分,请课代表在前面计分;

3老师在学生遇到难答的时候提示;

检测。

1.出相同类型的对联让学生对,看是否对上,检测效果。

周亚飞。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1、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请全体学生齐读。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政治清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执教:刘建松记录:赵金华马秀芝。

时间:3月15日8:25--9:10班级高二(1)班。

本节课是三月份学校教学观摩课,现在的一些所谓观摩课,只观不摩。缺乏真正的研讨批判激烈争辩之风。只瞧外表,不看内在。实教者之悲哀。还是要感谢两位年轻的老师认真的记录,看了自己的真实的东西后,才知要改进学习实在太多太多。

师:同学们,今天几号?

生(齐答):15号。

生(齐答):三月(生笑)。

师:什么日子?

生(1):消费者权益日。

师:按惯例,今天轮到谁上台演讲?以面对3月15日为题演讲。(一女生上台演讲老师点评)。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当一个人面对邪恶怎么办?(停顿)我想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屈从,二是毫不妥协。屈从可能带来暂时的生存,但结果往往是耻辱的;相反,毫不妥协可能导致肉体的消灭,但表现出来的意志与勇气,将象天上的星辰一样,让邪恶胆战心惊,让后人在深夜里仰望。在阴森恐怖的山神庙,在风雪连天的草料场,面对邪恶,一位名叫林冲的男人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涅磐,请同学们朗读标题两遍,要求一次比一次响亮。(学生朗读,气势浩大)。

师:谁第一个告诉老师,你是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七个字的?或者这标题包含了那些信息?

生(2):林教头在风雪山神庙中(生笑)具备了人物、时间、地点。

生(3)林冲在山神庙中发生了流血打斗。

生(4)山神庙发生紧迫的事情……。

师:什么事?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生笑)本文是英雄史诗《水浒传》中第十回。我们不妨看看第七回至第九回,到底在林冲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投影显示这三回的目录)。

生(齐答):沧州。

师:沧州,并不是林冲停泊的港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波澜情节。

生(5):沧州遇旧。

师:谁是故人?

生(齐答):李小二,林冲曾经资助过他。

师:买刀寻仇。

师:谁是仇人?

生(5)当然是陆谦。

师:接着说。

生(5):接管操场。

师:在草料长发生了大事情。是……。

生(5)火烧草料场。

生(齐答):是。

师:水浒传歌词中对英雄有精练的评介:路见不平……。

生(齐答):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师:我们来听听别人的评论吧,这是清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的观点(投影出内容如下示: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生(6):该狠时狠,不该狠时时不狠。(生笑)。

师:这是比较中庸的答案,我们学学中央台《焦点访谈》的口号……。

生(齐答):用事实说话。

师:那我们找一找事实,先说一说林冲不狠或者说能忍的一面。沧州遇旧后,教头对李小儿的话可看出一些苗头。

生(7):林冲指着脸上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

师:打住,注意“恶了高太尉”这五个字,假如要你回答,你会怎么说?

生(8):天杀的高俅老贼,我把你碎尸万段(生笑)。

师:林冲为何称自己为罪囚呢?他到底有罪吗?

生(9):没有。

生(10):到草料场时,林冲的住房条件特差,属于危房。(生笑)。

师:是歪房,林冲大小也是个场长啊。(生笑)同学们读读有关住房的句子,

生(齐读):仰面看那草屋时……。

师:这里有忍吗?

生(11)有。天晴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是说林冲要安心改造,表现优秀,争取提前释放。(生笑)。

师:对,教头毕竟有个小康之家,早点回家,与妻子团圆,但试问家在何方?还有吗?

生(11):到山神庙中,求菩萨,希望菩萨能保佑他,度过难关,也可说明能忍。

师:菩萨保佑林冲吗?看来好象没保佑吧。草厅被雪压了,假如草厅压倒了,你会怎么办?

生(齐答):逃回家。

生(12):怕晚上被压。不放心。

师:那什么是草料场,(停顿)沧州是边防前线,草料场类似于现在的军需仓库,油库。属于战略物资,没有油,坦克就变成一堆废铁。开不动了(生笑)为何寄宿半里外的山神庙。

生(12):哦,原来仓库内有官府的封条,贴了封条是碰不的……。

生(13):在山神庙一个人喝闷酒,怪可怜的,也说明林冲能忍。

师:好,读一读这段描绘。(生读“将那条絮被放开……就将怀中的牛肉下酒)。

生(13):妻子,幸福的时光难忘。

生(齐答):拿了花枪,开门救火。

师:如果是平常人,会怎么做?

生(14):逃,逃之夭夭。(生笑)烧了草料场,可是死罪一条啊,此时不逃,(众生接口“更待何时”)。

生(齐答):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林冲到底有没有狠的一面呢?

生(15):有,比如听到陆谦来到沧州,林冲买刀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又到城里城外寻。寻了一天。这说明他狠。

生(16):还有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这也说明狠。

生(17):林冲杀人是够狠。

师:读一读山神庙复仇的场面。

生(齐读)林冲挺着花枪……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

师:注意其中的典型动作“搁、剜”。假如换作李逵会怎么做?

生(17):很简单,乱砍一气。砍倒一个算一个。

师:林冲杀人就有档次,先把一把钢刀搁在你的脸上,(模仿)然后发表杀你的宣言,让你死得明明白白,杀人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生(18):老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是不是省略了一些场面?

师:你说呢?

生(18)我想,省略了一些暴力血腥的'场面。因为前面有个“剜”字,估计是很血腥的。

生(齐答):狠。

生(19):风雪是环境……。

师:是自然环境,读一读风雪的正面描写。

生(齐读)正是严冬天气……卷下一场大雪。

生(19):推动情节的发展,

师:说得具体些。

生(19):下大雪,林冲要买酒驱寒,路上看到山神庙,草厅由于雪大压倒后,寄宿山神庙,于是就有复仇之戏。

师:概括很简洁明了,还有吗?

生(20):有助于表现英雄的坚强斗志,渲染悲壮的气氛。

生(21):我想风雪有象征意义,“那雪下得紧”可能象征邪恶势力的威逼。就象《红楼梦》中“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样。

师:鲁迅先生说:‘雪下正紧,说紧字极具神韵’。的确如此。大雪纷飞,荒野独行,在冲天的火光中,英雄知道拼命挣扎想回家和美丽的妻子团聚的那一天已被大火吞噬了,眼中的热泪只有迎着呼啸的北风无声的飘洒,他注定要漂泊,前路属于他的只能是雨雪霏霏,而永远不会有杨柳依依。这就是英雄末路的悲剧之美,令人扼腕叹息。这不是官逼民反的简单之事,而是官逼官反,这样的世界是腐烂透顶了。有人曾为林冲写了一首小诗(出示投影,大声朗读。

漫天风雪,无尽悲伤,

一壶浊酒,十分惆怅。

正义已死,

问苍天,

路在何方?

熊熊烈火,长天茫茫,

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

一把刀,

一杆枪,

把江湖走尽,

不再彷徨!)。

让我们套用金庸小说中一句话来结束课文:那一夜,我看到了真正的江湖。

板书。

恶了太尉我是罪囚。

屈辱的林教头。

忍修屋过冬神明庇佑。

宿山神庙开门救火。

风雪逼。

摸不着杀人放火。

狠骨肉为泥买刀寻敌血性的豹子头。

手刃仇人搁剜两字。

作者邮箱:liuliu2080@。

哀江南高二必修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45分钟。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篇紧扣“形胜”和“繁华”做文章,两条线索有分有合,交叉进行。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这首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下来几句,便从各个方面来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

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写出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户口的繁庶。这是对杭州“繁华”的描绘,接下来一句作者笔锋一转对杭州的自然景色的进行描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作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绕”、“卷”字,自古以为人们评价这首词时都认为这两个字用的相当准确。一个“绕”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塘江岸古树成行,呈现出一种迤逦之态,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与云天相接,更显得美丽别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既写出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逼真情态,也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

板书: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习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染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总是怎样运用的?(ppt展示并明确)。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染。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师:看完了实例,我们来看看点染在本词中的运用。

词总起一笔点出:形胜与繁华,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以三副图景染之,所以呀,我们看《望海潮》中点染的运用如下:

点染。

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都市繁华之美。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首词《雨霖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这位大词人的不同风格,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讨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