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线段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2 18:38:11 作者:琴心月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知识和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制定的一种教学指导方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样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认识米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1、弯曲的线。

2、每个学生两张白纸。

3、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曲直对比。

美丽的城堡里住了一位小公主,公主给咱们班每位同学带来了一份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答对问题才可)。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揭示礼物(毛线)。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将毛线“请”到黑板上,并尝试画出,这就叫做线段。(板书)。

(4)师引导: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两个端点)。

(5)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

总结:书桌、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与线段相联系,数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

2.折线段。

(1)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生操作)。

(2)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说一说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四、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公主回城堡的路有三条,一条直的,两条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想想做做第3题)。

3、连接三点可以画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想想做做第4题。)。

4、如果有四个点呢?你能画出几条线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提供第二种方法。(按点的顺序)。

五、扩展思维,奠定基础。

比一比谁长谁短(其实一样长)。

下节课学习测量线段。

认识米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米认识线段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可能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线段直线射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请看。(引导学生看tv)。

师:电线、电话线、电视天线、广播线、电话机的话绳、跳绳的绳子,写字的时候铅笔尖移动会画出各种各样的线。

小结:这些线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1、屏幕显示一组彩色图:(见附页)。

(1)闪烁的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

(2)现在闪烁的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呢?

2、tv显示:两团毛线中间是一条曲线,能不能把它变成一条直线呢?(把线拉紧,就成一条直线)。

3、假设线球的线是无限长的(画面闪动,消失线球),这样就形成一条直线。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它的长度和有关知识。

板书:直线。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结合tv画面),那么它有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直线没有头无法量,我们就说直线是无限长的。

板书:无限。

(tv显示)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加上两个点(闪动两点)一。

点a一点b,指出:直线上两点之间闪烁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

的概念并齐读一遍。

(1)观察线段,它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2)小结:它有头有尾,所以它的长度是有限的。

板书:有限。

小结:我们可以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

(3)看tv,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一端端点去掉,这一端就可怎样?

(tv显示)。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种新的线,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做射线。

板书:射线。

(4)仔细观察射线并和线段进行比较后思考:

1射线有几个端点?

2它的长度是不是固定的?

3能否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谁来举一些例子?

小结: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板书课题齐读一遍)。打开课本92页仔细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以下几个思考题。(幻灯显示)。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线段?

3射线有什么特点?

4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幻灯显示)。

(6)学习汇报并讲清理由。板书:直线的一部分。

(7)同学们不仅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幻灯显示:下面各线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和射线?

(见附页)。

三、度量线段的长度并画线段。

1、这里有一条线段,要知道它的长度,该怎么测量?(tv显示)结合tv教师讲解:把线段的一个端点a对准直尺0刻度线,读出另一个端点b所对直尺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tv显示度量的过程并标出3.8cm)。

2、会量吗?请一个同学在幻灯下量线段的长度,并说出是怎么量的以及该线段的长度。

3、打开课本93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量线段的长度把它填在书上。汇报度量结果。

(相互讨论一下后交流汇报)。

(1)、定点定位置画线段。

(2)、找点(板书)。

(3)、连线。

5、结合计算机讲解画线段的方法:

1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上点一点;

2根据要画的长度,对准相应的刻度画一点;

3沿着直尺的边把两点联结起来。

6、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5cm长的线段,巩固画线段的方法。

四、巩固。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而且还会度量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你是否真掌握。

1、判断:(幻灯)。

1一条直线长12cm。----------()。

2直线比射线长。-----------()。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4两个端点之间可连成一条直线。----()。

2、看屏幕,下面图形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

哪条线段最短?(见附页)。

1学生自由数线段各抒己见。

2教给学生数线段的方法(结合tv闪动变化)。

方法一: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从左向右观察以a为左端点的。

线段有几条?ab、ac、ad一共有三条。以b为左端点。

的'线段有几条?bc、bd一共有两条。以c为左端点的。

线段有几条?cd一条。一共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闪ad、bc)。

方法二: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ab、bc、cd三条。

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ac、bd共两条。

线段上有两个分点的线段有ad一条。

一共有几条线段?3+2+1=6(条)。

3小结:数线段的方法有多种,同学们应灵活运用。

4发展: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两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就有。

(2+1)条线段;有三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就有(3+2+1)。

条线段;那么有四条、五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又有几条线段呢?课后好好动动脑筋想一想。

五、总结:

同学们刚才都学得非常好,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哪些本领?(结合板书回答)。

六、作业。

(1)画一条5.3cm的线段。

(2)点出下面图形有几条线段。

板书设计。

射线和线段的教学设计示例

1.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等概念的区别.

2.理解射线及其端点、线段及其端点、延长线等概念.

3.掌握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对学生继续进行几何语言和识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几何语句.准确区别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几种几何图形.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概念、性质、画法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具体实例体验形象美;通过射线、线段的图形体验几何中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学:直观演示、阅读理解与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以直观形象来理解概念,以动手操作体会画法及性质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线段、射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三)疑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讨论,针对直线、射线的概念、图形性质进行对比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从而解决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疑、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直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阅读书本相应段落、自己动手操作等,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画法等.

2.通过反馈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及与直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画图题,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的模式进行教学,再辅以练习巩固.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直线的实例,上节我们也举出了很多实例.我们知道,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只向一个方向延伸(可用电脑显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一种新的几何图形射线.

板书课题:

[板书] 1.2 射线、线段

探索新知

1.射线的概念

师:通过演示,我们发现射线向一方延伸.其实,它是直线的一部分,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板书射线的定义).

[板书]射线: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如图1,直线 上的一点 和它一旁的部分就是一条射线,点 就是这条射线的端点.

图1

人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

认识米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知道有关直角的一些知识。

2、找到生活中的直角角,并正确判断。

3、能用尺子正确的画出直角。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正确画出直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学会了画角,下面,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子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小组活动说说你们这些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从里面找到角吗?(出示例3)。

2、折一折。

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直角。

同学们折的真好,可我们折的角究竟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3、比一比。

(出示三角板)这个角就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说明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另一条边重合。

在你的周围哪有直角。

1.说一说。

判断一下,这些角是直角吗?

观察这些直角你发现了什么?

直角的大小都一样。

下面我们来画直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5、画一画。

学生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课后习题4)。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4、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4、在钉子板上做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5、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数看。

6、孩子们拿出你们的画笔,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图形画出美丽的图画,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角。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修改意见:

备注。

认识米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学习重难点: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会看整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2、欣赏钟表:这么有节奏的声音小朋友一下子就听出来了,真聪明!生活有各种各样的钟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3、你知道这些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对呀,钟表的作用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1)钟面上有12个数。

12个数字在钟面上是怎么排列的?怎么记住每个数字的位置?(钟面最上面是数字几?下面对着几?)。

(2)钟面上有12大格。

把数字12到1看作一大格,1到2也看作一大格,钟面共有几大格?生:12格(伸出小手数一数)12大格刚好围成了一圈。

(3)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仔细观察,钟面上还有什么?(学具钟)。

你是怎么认出它们的?(板书:时针分针)。

谁来指指课件上的时针和分针?(为什么说它是时针?怎么知道它是分针?)。

对!我们把这根长又细的针叫做--分针,把这根短又粗的针叫做--时针。

3、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还会运动呢,仔细看!(课件演示6时到7时)。

三、认识整时。

1、(课件7时)这是什么时刻?(生:7点)。

是的,7点数学上也叫做7时。(课件显示:7时)这个“时”就是时间的“时”。(教师板书:7时)。

2、你怎么知道是7时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谁能再说一说这是几时?你也想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全班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师:看来要想知道时间两根针都得看。

3、同时贴出8时、3时、6时:那这三个钟面的时间你还会认吗?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分针都指着12)。

4、引导:像这样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学生跟说:时针指着8就是8时。

时针指着3就是3时。

时针指着6就是6时。

想象一下: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就是几时;指着3呢?

小结: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整时。(板书:整时)生活中叫做整点。

5、书写整时。

(1)8时除了这样表示,还可以写成“8:00”,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2)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欣赏生活中各种电子表示法)。

(3)你们能把上面的时刻改写成电子表的形式吗?(学生改写,教师巡视。)。

四、巩固练习。

1、认识“小明的一天”

小朋友已经会认识钟表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和它们交朋友,作伙伴。瞧!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这也是我们书本85页的内容。打开书本!请小朋友帮他完成他的作息时间表。

生在书上写,师巡视指导2种写法.

指名反馈:7时起床;9时上课;10时课间休息.(大屏幕演示)12时吃午饭;6时看动画片;9时睡觉。

小结: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

同样是9时,为什么小明做的事情却不一样呢?(加两幅图同时出现)。

师:说得真棒,这就是说一天里有几个9时?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所以一天当中有2个9时,一个9时在上午,一个9时在晚上,表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中午、下午等这些时间词语。

这就是小明快乐的一天,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珍惜时间,做个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2、拨钟游戏。

(1)师说分针时针的位置,生猜时间。

(2)师说时间,生拨钟面。举起来给老师看,比比谁拨的快又准。(请一名同学上台拨钟)。

(3)过1小时是几时,请你拨一拨。

(4)同桌互说互拨时间:同桌一起玩,一个说时间,另一个拨时间,请说的同学检查拨得对不对,再交换角色玩游戏。

3、选择题。

(1)这里有三个钟面,有些数字藏起来了,请选择几号钟是4时?你是怎么看的?

(2)看这个钟面上一个数也没有,你会认吗?

五、概括总结。

1、今天你学得快乐吗?

六、课外小知识。

课件:钟表的演变。

认识米认识线段

一、我会填。

(1)一支铅笔大约长15。

(2)教学楼的高度大约是9()。

(3)毛巾长约60(),教室的'门高大约是2()。

二、比一比。

1.在里填上“”“”或“”。

23厘米32厘米1米99厘米。

200厘米2米2米40厘米50厘米。

2.把下列的长度按照从小到大排列。

5厘米2米1米20厘米5米。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厘米+9厘米=()厘米14米-9米=()米。

1米=()厘米300厘米=()米。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2()127()3()10()。

五、想一想。

米是一个很常用的长度单位,生活当中应用也很广泛,你见过的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一米呢?抓紧写下来吧。

认识米认识线段

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型任课教师黄传钢。

教学内容课本p44~46页,例1。

教学目标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小棒、练习本、题卡课时1第几课时第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备注。

一、激趣引入。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三、尝试练习。

1、出示插图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20个1相加。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1+1+……+1+1=20×1或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4)6+6+6+6+6+6=6×6。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14+6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作业布置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认识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朋友,拿出信封打开看看(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教师演示后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

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根据课堂也可这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你们又是怎么画的?)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判断线段的长短。(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三、小结学习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1、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三条路,(出示路线图)

你认为小兔们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呢?

是的,其实在这两点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

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小猴家做客啦。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设计

目标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本课的知识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线段、直线和射线》,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学习感知过的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的`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也是以后研究学习角、垂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

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1、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经过小组交流,探究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在心中生成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抽象概念。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和各自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填写表格,展示和评比等理解并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巩固知识。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线段,直线和射线与生活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

1、通过学生能正确解决问题,能在小组交流中正确描述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和举例,完成目标一。

2、根据学生小组合作,正确的填写表格,评比和展示,能否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不同和联系,完成目标二。

3、通过学生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正确的完成实践操作的问题,完成目标三。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一是让学生在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读、会量、会画线段并计算线段的长度。除了设定知识目标以外,现在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会画线段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新的知识和本领。最后在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通过让学生把一根弯曲的线变直,两手抓住两端,形象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学生学会了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线段之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他们看到的线段。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处有数学。而量线段和画线段则让学生自学和练习相结合。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线段的特征。

一根毛线、一张作业纸、一把尺、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弯弯曲曲的毛线.这条毛线不仅好看,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

2、请大家观察这根毛线,你看到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3、要使这条毛线变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拉直)生演示。

4、揭题。

他用手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就变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我们用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看老师画一画。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

(2)总结概念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有两个端点)

2、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8页的例题,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边演示边谈话: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谈话: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谈话:我们把线段画下来:师“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大家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指名说、小组相互说)。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出示上海市博会的部分展馆)。

3.折线段。

谈话:看来线段是时时围绕在我们周围,你看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这样的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课件演示)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也能像这样折一折吗?(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

小组内交流,请左面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右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折完后在小组里比一比。

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看到对角折的那一条是这两纸上最长的一条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这些图形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其实就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核对。

提问:谁来给大家数数看,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总结: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6.连结两点三点四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自由地在纸上画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线段直线射线》教学设计

这一内容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念有点抽象。反思教学环节,我有一些新的体会。

一、联系生活,激情导入本课开始教师采用拟人法介绍一位“老朋友”——线段,从而复习回顾旧知识。再通过“小虫子”穿过山洞遇到的问题,思考应该选择哪条路,引出线段“直”的特点,呈现夜景灯光图片,引出射线教学,导入新课教学。

二、注重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能力。为了给学生建立射线的表象,我采用了图片和实物教学,强调亲历亲为,即让学生亲自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通过看图片和让学生射手电筒等活动,使学生从内心很自然的建立了射线的一些具体表象。同时我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能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射线?让学生亲自画了,体验了,就能得出准确答案。那么“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的思考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通过小组活动,总结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的能力,师生交流尽量实现数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线段、射线和直线概念的涵义与区别。

三、练习设计多样适量、层次清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神奇夺宝之旅的闯关行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在练习中我也都添加了情景。难度上我也进行了适度的调整,除了数学书上的部分题目外,我有添加了兴趣类思考题,希望学生能多动脑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选一选、判断、画一画、想一想等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巩固了本课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我内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8页的例题,第49页的“想想做做”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认识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边演示边谈话: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谈话: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我们把线段画下来:师“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大家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小组相互说)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出示上海市博会的部分展馆)

3.折线段。

谈话:看来线段是时时围绕在我们周围,你看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这样的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课件演示)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也能像这样折一折吗?(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

小组内交流,请左面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右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折完后在小组里比一比。

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看到对角折的那一条是这两纸上最长的一条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这些图形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其实就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核对。

提问:谁来给大家数数看,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总结: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6.连结两点三点四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自由地在纸上画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唤醒旧知。

想一想,在一年级时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示意图。

1、初步感知。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毛线,随意地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把它拉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比较这根毛线拉直前后的样子,说说各有什么特点。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可以用(图)表示。引出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完成第60页的想想做做1。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

说明: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教师拿着直尺、课本示范着指一指,指名直直的、两个端点。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学生举例。

重点指出两个端点,直直的部分,用手势表示出所说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2。

(4)感知线段有长短。

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体验特点。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3(两个点)。

用直尺把下面的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明确: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4(三个点)。

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再添一个点。

要求: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交流:像这样,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完成想想做做5(四个点)。

在三个点的基础上再添一个点。

猜测:像这样,四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画一画,交流并评价自己的猜测情况,明确“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含义。

小结:像这样,四个点可以画6条线段,画出的是四边形。

4、思考:再添一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形成什么图形?先猜测再验证。

四、回顾整理,内化认识。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说说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知道了什么?下课后还想做什么?

板书设计: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