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8 07:06:33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是对一段时间内某个主题或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的文本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范文范本一览:这是一份由专家精心挑选并整理的优秀范文范本集锦。

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探讨论文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课一样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的核算、管理方法,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与会计实务相比又具有更强的理论性。所以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应用性、操作性突出的专业课程,它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有其一套独特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1成本会计教学现状透视。

1.1理论构架不系统。

由于企业的组织特点、管理要求不同,成本会计涉及的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算法。再加上教材内容设计的案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针对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没有从系统角度掌握成本核算和分析控制。

1.2核算流程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不清晰。

成本会计包括大量的数据计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重点放在了数据计算上,而忽略了其中证、账、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由于学生对企业生产流程缺乏认识,从而导致成本会计中的很多其实很简单的专业术语,变得难以理解,从而使成本会计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际相脱离。

1.3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僵化。

目前,部分学校成本会计课程考核仍沿用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各个单个知识点的分散考查,没有很好地和实践结合对业务流程进行整体考核,这种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反过来也会使学生忽视成本会计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2成本会计教学创新措施。

2.1重视理论教学。

2.1.1注意理论教学授课内容的系统性。

教师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理论教学,通过理论讲解能够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由于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求教学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在贯彻系统性原则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活动顺序、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学生能力发展顺序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系统性要以学科体系为主导,同时尽可能切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顺序,对教材的不同成分和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宜等量齐观,要突出重点。教学的系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诸环节,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安排。

2.1.2注意讲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讲解第2章成本核算需要设置的会计科目时,涉及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这部分与第4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分之间的配”中介绍的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期末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联系起来,指出产品成本明细账的上半部分,实际属于将企业支出通过“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分配计入某产品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等式的左面属于某产品生产总费用的归集,这是教科书中第3章的内容;下半部分是属于等式的右面内容即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是教科书中第4章的内容。所以,“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的讲解为学习第3章费用的分配和归集方法作了极好的铺垫,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感觉。而产品成本明细账填制又可以将第3章和第4章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讲解清楚,使学生了解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学习后面的内容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2强化实践训练。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掌握所学知识、践行所学理论,有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成本会计的教学水平。同时,重视学生实训,在一定程度上更贴近社会生产实际,这也是提升培养对象的应用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是鉴于会计信息具有保密性的特点,让企业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很大的操作难度。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开发和教学设计上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应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开发相关教材,根据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特点找出成本核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企业实际数据及核算流程为基础整理出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将各种独立的成本计算方法融入案例之中,形成完整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链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和讲解企业会计工作是如何运作的,如企业部门分布、成本核算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态。同时,教师要将理论穿插于实践任务之中,把理论作为完成实践任务的知识支撑,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实战性。第二,在教学设计方面则要改变传统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分阶段进行的模式,采用先任务、后理论的教学模式,用任务驱动理论进行教学,即先布置成本核算的具体任务,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需求,以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任务的完成情况又会反过来印证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2.3改革原有评分机制。

教师要使成本会计教学真正走近实践就必须打破原有的考核模式,从考试内容和考核机制上改革成本会计课程的评分机制。

2.3.1注重实践应对能力考核。

考试内容方面要改变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各个知识点分散考核的旧有模式,将系统化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案例分析作为考核重点,理论知识作为其必要支撑。即将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案例作为考核主线,切实发挥以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实践应对能力的作用。

2.3.2注重过程性考核。

考核模式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在成本会计课程评分中的比重。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将完成实践任务作为了教学主线,要使成本会计教学更好地走近实践,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本会计考核的重心可以放在日常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上,即将大部分的考核成绩分散于日常的案例分析处理中,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3结语。

会计自产生之初就是为管理服务的,教学则是为了服务社会。综合考虑未来的成本会计需求,成本会计教学必须采用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才能实现教育为社会服务、教育为需求服务的目标,切实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实践管理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从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没有经历过正常教学规范的训练,科研能力不强,社会阅历浅薄,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从学校对创业的配套资源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立辅导、管理学生创业的机构,校园创业文化不浓厚,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从教学体系来看,没有专门的创业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为高职高专升格为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专项技能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门槛低,毕业后基本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率较高。因此,学生们创业意向不强烈,创业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为专科学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学理论兴趣不大,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适合从事应用性工作的青年群体。因此,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分析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指出“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在吸收传统pbl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工作场景”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酒店管理本科生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作场景;pbl;教学模式。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作为一个兼具实践操作性与知识探索性的应用型专业,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能够从事酒店一线工作,并且具有发展潜质和创新能力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服务与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多家已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虽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和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模式,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更好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

目前,在实际的酒店管理本科教学过程中,国内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基本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大量借鉴酒店管理高职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讲授酒店的对客服务技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技能的学习与操作,将本科生等同于高职生一样,轻视了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新知识的探索,忽视了对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识等能力的培养。尽管酒店管理本科生在进入酒店后,刚开始要从基层的实践操作岗位做起,但是其培养定位于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更高要求,这种混同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第二种模式表现为: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点借鉴普通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在课程讲授中,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或轻视对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这种倾向认为对客服务技能很简单,没有必要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酒店对客的实践中能够轻易掌握。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酒店管理本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进入工作岗位后,因为缺少必要的服务技能和应对顾客需求的能力而很难较快进入角色。第三种模式表现为:上述两种模式的问题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不少院校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希望能够在本科教学中兼顾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受制于教学计划和实际操作的难度,大多数酒店管理本科教学实际的改变不大,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比例仍旧很大。此种教学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往往是在机械地模仿教师向他们传授的技能,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探索与创新,并且强调统一的教学与考核评价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通常在普通教室进行,学生很难将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与未来的工作场景联系起来,严重缺乏将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能动地应用于实际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能力。酒店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不同的客人需要提供标准化加个性化的服务。影响客人对酒店评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受客人自身的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因素影响外,工作人员对日常服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是影响客人印象的关键之处。这就要求酒店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对和应变能力,而这些在上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完成的。

二、传统pbl教学模式优点与局限性。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供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选择的现代化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霍华德?巴罗斯教授(howardbarrows)针对传统医学教学方法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弊端,探索并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把所有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以具体病例为研究对象,自己提出恰当的问题,并自己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1969年,霍华德?巴罗斯开始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实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2]。pbl不仅在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被其他教育教学领域采用,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法,pbl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点[34]。(1)以问题为学习起点。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讲授。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教师设计的、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经老师提示、学生感兴趣并自行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2)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要解决所设计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团队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等多种方式,通过系统的思考与努力活动才能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学生为中心。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程学习的主角,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充分体现和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管这种传统的pbl教学模式存在以上诸多优点,但是在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传统pbl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集中表现为主要适用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专业课程。在这种研究性、探索性的课程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基本上不涉及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等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于未来酒店工作场景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因此,需要对传统的pbl教学模式加以创新,以适应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与场景类型。

在pbl教学模式中融入“工作场景”的思路与理论是情景学习理论与情景式教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rowncollin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首次详细叙述了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从此,情境学习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和正在形成中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5]。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知识是一种学习者在某一情境中通过与他人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中而获得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必须在一定的背景中学习,这种背景可以是真实情境,也可以是虚拟情景。情景式教学理论是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且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最恰当的情境是学生未来将要面对的“工作场景”。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既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环境的单调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更佳的环境氛围体验,增大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式向主要探索式学习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当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工作场景学习中时,对于自身所经历的事件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促进其进行学习与反思,进而形成有关的感觉、技能、知识及思想,便于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未来相似的工作场景之中,提升显著教学效果[6]。在酒店管理本科教学中,融入教学模式中的“工场场景”主要有两种类型。

(1)现实工作场景。现实工作场景就是实际中经营的酒店的工作场景。现实工作场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真实性,长处是能够充分考验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即时应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教学也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后,才能适应现实工作场景的要求,这对于刚接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本科生很难达到。同时,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实践学习时,不允许出现较大的失误,而且学习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场景很难进行重复式教学。因此,为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要配置虚拟工作场景。

(2)虚拟工作场景。虚拟工作场景实际上是一个虚构的工作场景。传统虚拟场景主要对借助实物工作道具实现。目前,作为建立虚拟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包括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多种现代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生成一个逼真的多维虚拟世界。在这样虚拟工作场景环境,学生能够获得更接近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氛围和体验,获得更好的技能学习效果与职业认知思考。并且,专业教师对于虚拟工作场景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可以进行重复式教学,使学生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组织。

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是pbl教学与“工作场景”式教学的有机结构,基本的教学流程环节、主要内容与组织工作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专业课程模块开发。专业课程开发以满足酒店对中高级管理人才需要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出融入“工作场景”pbl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出发点是岗位工作环境,基本步骤包括任务分析、工作分析与课程设计。在课程模块开发课程的时候,逐级细分成若干子模块,每个细分的子模块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各子模块有清楚的起点与终点。例如,针对酒店服务与经营工作岗位,可开设前厅服务与模块、客房服务与管理模块、餐饮服务与管理模块。针对酒店管理工作岗位,可以开设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管理和酒店财务管理等课程模式。客房服务与管理模块可以细分成客房清洁服务与管理、公共区域保洁服务与管理、客房设备操作保养与管理、洗衣服务与管理子模块,构成独立教学单元。

(2)确定专业课程学习目标。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是pbl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以此目标为起点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课程学习目标从内容上来说,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场景目标;从呈现上来说,应能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的未来发展的要求。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同时,由于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学生对学习目标有认同感,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讲授。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讲授是学生开展场景式自主探索式学习的基础。对于酒店管理本科生来说,由于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基本的了解,让其完全进行自主式学习,很难实现课程学习目标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初始阶段还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当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了一定了解的时候,再进行以问题为目标,以场景为手段的自主式、探索式学习。

(4)创设工作场景与问题。创设工作场景与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在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工场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场景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另外,工作场景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种任务,设计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对问题的界定,进而按照界定的问题创设工作场景,最后展开相应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例如,在酒店前厅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接待醉酒客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工作场景细化设计,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5)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pbl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和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新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评价,把整理后的新信息与原有信息进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研究、交流、质疑、辩论,教师进行辅助式的指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形成针对工作场景中的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整合与内化。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6)虚拟工作场景展示研究成果。在问题得以解决之后,每个小组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首先,需要进行工作场景的布置,然后以合理方式,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能,展示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方案。例如,在虚拟出前厅工作场景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方式,通过现场表演,展示出“如何接待醉酒客人”。每小组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技能训练,其他年级的学生在旁边观看,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时的不足,而且可以参与评价,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与提高。这样的成果展示活动既可以被教师用来评价学生对有关内容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特定问题的理解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现实工作场景体验式学习。由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景是在顾客的参与下进行的,顾客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使现实工作场景变得难以预测与完全虚拟。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还需要学生在酒店现实工作场景中,在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这时,学生将面对现实的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与问题,即时构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于培养学生未来酒店工作中所需要临场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关键。另外,学生在现实工作场景的体验式学习,还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与问题,使未来的学习更有动力与针对性,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此外,可给学生配备专业课程教师或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突出的酒店工作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帮助解决课程实践遇到的困难与疑惑,显著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8)课程学习评价与反思。每次专业课的场景体验式、问题探索式的学习活动结束后,要对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评价与反思的内容主要有:探索方法的科学性、探索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合作意识与态度、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情况等。学习活动评价方式既可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与反思,既能够使学生发现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还能使学生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与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在吸收pbl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工作场景”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酒店管理本科生培养质量,切实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作者:裴正兵俞继凤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兴中.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3):384386.

[2]周忠信,陈庆,林艺雄,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8(8):7274.

[3]赵君英.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内涵、特征、优势[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9192.

[4]刘伟超,吴立朋,袁维,等.基于问题式学习初探[j].时代教育,2015(4):27.

[5]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初探[j].职教论坛,(4):3134.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学校教学起着计划、指挥、组织、协调以及监控的作用,还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保障。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教学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学生缺失个性。

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表现出了刚化、集权以及统一等特征。在这种制度的牵引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大都以完成教学计划为首要目标,对学生进行被动式的管理,强调过程而忽视结果。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是单纯地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颁布的统一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缺少灵活性和弹性。此外,大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许多教学管理措施其本质都是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元素等从旧的统一到新的统一,并没有体现出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成学生个性的缺失,使学生发展受限。

(二)教学管理弹性不足。

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中逐渐实行了学分制教学。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中,课程的建设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重点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职能的发挥。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学分制是一种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以及保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且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还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毕业或者延长留学,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国家制度的规定,提前毕业的学生是极少的,而迫于某些原因推迟毕业的学生大多选择了结业离校。由此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管理弹性没有被充分地发挥,也使得其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同时学生选课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弹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

观念能够控制人的行为,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时,应该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构建过程中应该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书本、课堂以及教师为中心,重视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价值以及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中,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重视人本理念,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处置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创新以及完善的过程。具体来说,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中应该包括管理工作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励制度等。其中,教学管理工作应该以细致的分工作为首要前提,并且以明确职能为根本,只有这样,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管理效果。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在本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相关个体,并就其承担的义务以及责任进行细致分化,在强调管理过程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管理效果,以此来保证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与社会和学校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社会方面来看,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对院校的宏观调控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使院校拥有更大的决策自由权以及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在学校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其硬件环境,保障院校具有完备的机房、活动室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享受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相应院校就应该更加重视对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不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还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此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从而提高院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作者:林延庆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各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又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规划一致性、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不够。有的学校虽已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要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建设,要么未赋予实际的工作职能,而仅仅是作为争办学位点的阶段性机构,因而亦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等诸多方面难以科学整合和协调。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的决策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本文阐明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提出了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即首先应转变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其次为完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教学条件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然而新建本科院校面临从专科教育意识到本科教育意识、专科教学理念到本科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科教学管理薄弱,学校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是有制度却执行不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实效性和客观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意识不够。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监控、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估等,我国也有一些教育机构和高校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进行了一些有关的探讨,但总的来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还不十分成熟,在一些环节上还须进一步完善,在管理实践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管理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办法,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研究,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快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变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维持高等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方针的调整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增加,如何顺利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换,如何从本科教育的要求出发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如何提高本科层次上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更是这些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管理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要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必须加强科学化管理,用优质的教学质量来保证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管理中,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这类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对于保证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然而,要体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形成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由此可见,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2.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

2.1转变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实际,全体教工首先应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调研与论证,转变全校教工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管理观念,为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而教学管理人员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参与者与具体执行者,其基本素质、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高等学校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只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的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队伍,这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始终把握体现以师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教学运行机制,规范教学管理。需要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风学风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表、教学日历等。基本教学文件一经制定,就必须认真严格地去执行,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的运行。经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的修订,基本上形成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文件,尽快完成从新建本科院校到合格本科院校的转变。

3.结语。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一套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能力,且易操作、可借鉴、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将会极大地改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状况,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水平,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使新建本科院校在初步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探讨论文

我校的机械设计课程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部分内容,96个学时。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毕业设计的反馈信息来看,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教学设计上通常只孤立地介绍各种机械零件和机构的知识及设计方法。因此给学生的印象是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且各章节之间没有联系,设计校核内容复杂,且由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差,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无法综合应用各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而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考核方式上,往往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学生复习时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检验综合能力。

二、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1.教学项目选取的基本思路。

以项目为载体对“机械设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项目,用来教学的项目必须既能达到锻炼学生工程项目的能力,又能覆盖机械设计课程所授的内容。选择一个好的项目需要认真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清楚每一章节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将项目的内容分布到各相关章节中去,让学生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要点、方法和设计技能,以此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教学项目的设计。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结合本校现有的设备条件,设计了8个教学项目,项目由简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增加各知识点的`覆盖。

3.项目的教学过程举例。

以项目4为例,该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多且琐碎,要完成此项目必须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轴的结构设计和校核、平键的选择与校核及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等相关知识。因此,在开始项目前,将原教学班分成一个个的教学小组,每个小组在接到项目后必须充分讨论项目,明确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查阅哪些资料并收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拆装、测绘单级齿轮减速器,初步建立感性认识,然后讲解减速器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如齿轮、轴、轴承、键等,每介绍完一个内容,可将齿轮、轴、轴承、键的设计作为教学项目的子项目,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带着任务在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做项目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不完善的思路进行修正,以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最后要求学生课外进行讨论总结,每组写出设计报告。每一任务完成后,进行课堂交流,对项目中如何解决问题做相关介绍。在该阶段,学生不仅回顾了自己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如何改进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程考核方式。

在课程的成绩评定过程中,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方式。做项目的学生平时占20%,可以不做常规作业,在每一个项目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用ppt展示其学习成果,各个小组再根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给予评分,项目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30%。项目成绩分为过程成绩和最终成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创造性、合理性等方面来评分,项目完成后,根据完成的实际情况给予评分,两部分的评分总和即为项目成绩。此外,鼓励学生自己立项,自主设计,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提升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机械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将传统课程中的知识点分散到各个项目中去,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计算和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清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切身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投资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方法单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安排不合理以及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到位等教学问题,提出改革和完善措施,推动投资学课程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在高校纷纷转型的浪潮中,金融学专业也不例外。

而投资学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平。

对传统的投资学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1.投资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

投资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应该按照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

但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金融专业却设定为宽口径、全覆盖的教学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

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轨道。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的投资学课程教学还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以课本内容为准的“填鸭式”教学。

首先,传统的纯粹理论的授课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师生缺乏互动。

其次,专注于教材,课本至上,不能对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再次,投资学案例库不完整。

如大型项目融资、并购、资产重组等案例少之又少,即便有相关案例,资料数据也不完整。

最后,缺乏实践性教学。

授课教师从学校出来又进入学校,缺乏实践经验。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首先,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互补性和整体性。

如多门课程之间内容叠加重复,授课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等。

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变化。

很多教材和案例非常陈旧,很难反映当前的市场形势。

再次,课程内容落伍,难与国际接轨。

国内的投资学教材还只是针对国内金融市场而编制,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投资理论和技术却一带而过。

最后,课时设置不合理。

如80%以上的课程为理论课时,20%的课时为实验课时和实训课时,显然,实验和实训课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4)教师队伍安排不合理。

第一,缺乏双师型教师。

部分高校教师大都为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模式,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很难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第二,缺乏可以在国内外金融平台开展良好教学的教师。

目前我国部分院校的师资力量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第三,没有设置教学团队,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教学是独立的,各知识点模块之间是断层的,这对学生构建知识的整体性和运用性产生极大的障碍。

投资学课程具有集经济、管理、财务、法律和理工知识为一体的特点,一名教师难以完全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因此会严重影响授课效果。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高校必须在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沟通融合与交叉,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一方面要依托地方企业开发教材,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以湖南科技学院来说,作为地方高校,大多数金融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在省内就业,因此,应把握湖南省金融发展特点和方向,确立有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满足地方市场需求的金融人才。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在对社会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和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内容方面:第一,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

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投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教学。

第二,根据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如引入特许金融分析师、金融英语等级考试内容等。

教学方法方面:一要转变课程授课的理念,从教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

二要优化教材。

将教材系统化,包括教学大纲、主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习题库、教学案例库、试题库等,并实现教学资源在师生之间的集成与共享。

三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应设置难题释疑库、视频资料库、自测练习库、文献库、数据库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应采取从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到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教师不能局限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还应该聘请财务专业、统计专业和数理专业教师。

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和制订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方式,将投资学课程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多元化。

第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招募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培养。

如进行培训和进修以及鼓励青年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证书。

第三,引进人才。

如引进银行、证券等的精英或者中高级管理人员或者财务公司的金融投资分析师等。

(4)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及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应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建设。

第一,建设仿真实验室,加强投资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块。

一是加强教产融合和校企合作。

学校和该专业教师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以嵌入式方式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共同合作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高校可以将所在城市或者和周围城市的金融投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拓大共同体的活动范围。

这些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学校开设培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

二是可以设立专业活动基金,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证书的资格考试以及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如银行业务操作实务、金融创意大赛等各类活动。

3.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训和储备基地,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亟需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初海英.探索本科教育中投资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时代金融,,(36).

[2]李北伟,刘玉国,王冰洁,等.《投资经济学》教材创新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2).

[3]邹晓娟.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建设研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的增加,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它的产生既是现代大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展现,也是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反思与改革的成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于普通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加强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高等数学。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其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就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应用性和技能性,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而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工程和管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处于各专业教学序列龙头地位,它不但对后续课程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因此,高等数学有着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较普通本科和普通高职中的高等数学教学,应用型本科中的高等数学教学应有所不同,不仅要有普通本科教学中理论的严谨性,还要讲究高等数学的应用性。这种不同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了首位。作为科技基础的数学,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为保证高等数学教学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积极作用,应该尽可能的自编或者合作编写适合本校的应用型的精品教材,使得教师的教学有所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中,应充分体现“重视数学基本理论,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的基本思想,不仅为学生的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为学生解决生产和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工具和方法。

应用型本科人才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理论坚实,即理论的科学性很强,但是内容讲解不宜要求过深。具体地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放在那里,需要教师把它说清楚,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灵活应用该理论,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在教学中只需适可而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高等数学教学,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如何能够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我所任教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是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业型大学,在这所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有两点非常值得借鉴:

(一)开展数学建模,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科技战线的生力军,他们要出科技成果,并且千方百计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数学建模能力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学院积极开展数学实验,强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参加数学模型的研究,每年都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经历了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生活变成数学,将问题实际解决。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工程化,加强高等数学与专业的联系。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要为专业服务的,每一个专业问题,只要涉及高等数学的,都可以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解决,使得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思想无所不能。这样就会使得让学生切实领悟到高等数学课程与实际问题以及专业课学习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的挑选、设计一些工程任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充分的发挥余地,让学生在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自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评,加深印象。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理论以后,可以用这些知识继续解决专业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曲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在磨削弧形工具时,如何选取砂轮的直径,使得磨削效率最高。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选用不同的工程任务。如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引力、流量、环流量、通量与散度等方面的工程任务;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布置工程任务时应偏重在变力沿直线做功、转动惯量上。

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使教学更好的贴近实际,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基础。

我国以前所提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尖端人才。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高等教育不再一味地追求如何致力于培养精英,而是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贴切社会实际,面对国家大量需要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现状,大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发生变化,相应地,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应该随之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既需要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需要有“双师型”的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从从业资格上看,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应该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双师型”教师能够通过参加某个专业的高级专业研讨会、亲身社会实践、进行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从高等数学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高等数学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高等数学的实践教学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较大的贡献。

社会需要是导向,专业培养是尺度,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做好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徐庆军,田英翠.浅谈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04).

[3]于海波.工程实用数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环境设计专业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教学改革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格为应用型人才,因而为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体系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技能性。因此,本文意欲通过《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探讨如何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国内一批专科院校、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对高等教育“质”与“量”的需求,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自1999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600余所,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而从其设立,就注重于应用性、实践性、服务性,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因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注重于应用型人才,因而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走出专科的教学模式,向本科教学模式的转型、提升和发展。本文意欲通过《遗传学》这门课程,探讨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遗传学不仅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对指导生产实际,特别是对植物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既要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又要熟悉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能够利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有关遗传现象进行分析、阐述,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素养。

一、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遗传学教学(含实验)总课时常72课时,其中理论学时60课时,实验学时12课时,从学时分配上可以看出,虽然理论学时较多,但由于《遗传学》本身涵盖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又不断增加分子遗传学内容,因而如何既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要在有限的学时安排中体现知识的应用性,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目前对于应用型人才我国没有明显的界定,但通常都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分布在各个产业领域里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型本科就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更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一)理论教学设计——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遗传学理论教学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既要注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的讲授,又要将现代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展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渗透进去。

首先,筛选出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例如对于减数分裂的过程、遗传学意义这部分内容,由于涉及染色体的变化,非常抽象,虽然在高中时已经学习过,很多学生只是强制性地记忆而不理解,因而在讲授减数分裂的过程时,没有强调理论,而是放在基础实验课中,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种抽象的染色体变化。

其次,遗传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理论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囿于教材的编制,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讲授,否则,将不宜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系统解决问题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先安排承接《植物学》课程的内容,即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部分内容,再安排生物遗传学内容,最后是分子遗传学内容,按照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按照遗传学发展的历程,逐步把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按照逻辑关系的内在联系,一一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逻辑能力,加强对遗传学分析方法的认识;使学生对学科发展现状与进展有更深的了解。

(二)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孟德尔因为做了十年的豌豆实验,发表《杂交论文》,奠定了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基础,所以遗传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科学,它在实验的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取得的实验结果,使用的实验方法,又反过来指导育种、科研,因而,遗传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学科,但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根据应用型本科《遗传学》实验大纲的要求安排遗传学实验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地分析、概括、判断、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故将遗传学实验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

1.理论内容要与实验相结合。遗传学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直接与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边实验边讲授。例如减数分裂的内容,理论部分高中已经学习过,但染色体的形态在分裂过程的变化对于学生却是抽象的,因此我们把这部分内容与实验结合,在小麦抽穗期,带领学生选取适宜小麦幼穗(观察材料),剥离花粉,研磨、制片、观察,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前了解小麦栽培知识、复习植物学知识、巩固加深减数分裂知识,一举三得,即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形象的感官认知,又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最终达到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宽基础、重应用的目的。

2.通过创设事件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遗传学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遗传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生活现象实质的探究,比如,伴性遗传、某些遗传病等等,可以把这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作为情境重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最终探究事物的本质。将部分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把抽象的伴性遗传现象具体化,教学效果良好,培养学生用所学的遗传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进行案例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近亲繁殖及遗传学效应”采用案例分析,讲述我国真实案例,了解近亲繁殖的危害,分析原因,探究自交和回交遗传学效应——使群体基因纯合化,从而导致隐性遗传病出现机率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优势,扩展玉米优势的利用,为育种打下基础。

4.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逐步建立起对某个性状或遗传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对于“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的内容,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杂交育种的模式,直接将学生带到制种田,田间观察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的形状特征,并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粉进行观察,从而加深对“三系”植株的形态特征认识。

5.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必做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对两队相对形状的分析,进一步验证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但由于杂交实验周期长,以前总是教师将做好的实验材料(f2的玉米果穗)分给学生,学生通过简单的统计、计算,进行x2测验就算完成这个实验了,真正的实验目的并有达到,因此,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将这个实验设计为科研创新实验,将学生分成实验兴趣小组(每组7~8人),开展果蝇杂交实验,通过4周果蝇的培养,兴趣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实验、制备培养基、进行果蝇自交、开展分离现象、自由组合现象、连锁遗传现象的观察、分析,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概括、判断、推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而且在这个杂交实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周期长,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验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兴趣,通过小组的讨论、分析、研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由于是综合性实验+科研实验,学生在对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进行单因子杂交分析时,还会对有可能出现的伴性遗传现象用所学理论进行解释等,从而使学生一个综合实验中,能综合应用遗传学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遗传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三)遗传学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模式,将理论课考核与实验课考核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及比例:理论课考试65%+实验课25%、考勤5%+作业5%。理论课的考试成绩以期末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及比例:实验前的准备5%(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内容的预习、实验步骤和过程的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10%(减数分裂涂抹片,小麦幼穗的剥离、碾压等基本技能)+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结果及数据的分析10%。因此,通过综合考核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综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遗传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也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实验经济学将实验的方法引入经济学教学中,改变了经济学不能进行实验的传统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必要开展实验教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的迫切需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强化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做法为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合理组织实验过程,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作用,完善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关键词:经济学;实验教学;应用型本科。

《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院校,实践教学是其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无论是在整个学科体系还是专业人才培养上均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经济学》的教学一般服务于三个目标:传授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将经济学原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能力目标。[1]后两个层次的目标都需要借助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来落实。

2.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验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它以真人为实验对象,运用由实验参与者的决策和互动等决定的物质激励,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物质激励可以使实验参与者认真对待每一个决策,在最大程度上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而真人的参与则可以弥补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足,使结果不依赖于对于理性、偏好等的过强假设,让我们能观测到存在多种均衡时的个人和集体选择,还能显示人在互动和学习中的演变。实验经济学主要用于理论验证和评价,寻求新信息和新思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建立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实验经济学为经济学课堂实验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经济学顺应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实验教学提出了要求。

笔者长期从事《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和节奏勉强能够理解有关原理和理论,但是往往下课后又一头雾水,形不成自己对课程的认知与把握,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虽然它是关于日常经济生活的学问,但是学生很难用它来解释身边的经济实践。老师对知识的强化也大多是通过简单的案例,习题与知识的重复实现的,效果不好,在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知识时已经基本遗忘。待学生毕业以后更不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经济学思维解决问题,且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当前经济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经过不断地探讨,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一是加大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与运用所学的理论。二是开展小组演讲,具体做法是通过班级分组,各小组选择经济热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经济问题用ppt进行课题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和分享不同的看法和经验,最后老师就所选主题和学生演讲情况点评。三是增加辅导课,有针对性地讨论巩固对应的教学内容。第四,使用翻转课堂,重构学习流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对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修修补补,尚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置于重要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借助于角色扮演与和情景模拟,能够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感同身受;并且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经济现实的思考,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重视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但是仍然普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第一,经济学教学观念滞后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很多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第二,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要由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在必备的软硬件环境下有组织地科学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存在实验教学设备和师资的匮乏。第三,实验设计的不完善。[2]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实验设计的完善程度。目前,由于受师资条件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课程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设计还很不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不足,这都影响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这些因素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总体上滞后。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有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有限,经济学实验教学理应结合各院校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最现实可行的做法:

1.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

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经济实验为辅,将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第二种是以经济实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在实验中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由于后者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教师对实验经济学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且对实验条件要求比较高,要有完善设施的实验室。[3]因此,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适宜采用辅助性教学方式,即将经济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辅助性的通过实验强化理论的把握与思维方法的培养。经济学实验包括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理论。比如:验证市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价格歧视理论等。综合型实验的内容跨度大,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子实验构成,通过实验演示经济学不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对经济学理论的意义、科学性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比如:综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验,分析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型实验旨在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学实验总体上以验证型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型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以课内实验的形式来进行。综合性实验可以安排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均已完成的期末,以独立实验的形式来集中完成。研究型实验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情况,可以安排为毕业实训或专业竞赛的形式。由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才刚刚起步,因此,对经济学实验课程的设计要科学合理,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验项目到实验单元,再到实验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经济理论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来安排课程实验,对于重点且是难点的问题可通过实验来强化理解和把握;同时要结合实验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安排实验项目。[4]经济学实验项目的选择也可以直接引进市场上成熟的经济学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往往提供配套的实验教案、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还可以部分地解决应用型本实验科院校实验师资短缺的问题,由经济学任课教学同时担任实验教师。为了节省实验成本,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软件设计实验项目。

2.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作用。

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高等院校无线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经济学在线实验软件的运用,以及便利的手机收付款功能,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使用智能手机在高校普通教室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也是一个可行途径。比如:由美,这些免费且无须编程的在线经济学实验软件,均可通过移动终端免费在线进行。如:veconlab软件在线提供了10大类教学或研究的实验:[5]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条件不足,所以可以优先借助智能手机使用免费的在线经济学实验软件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可移动终端促使实验场地随处可在,实验开展随时进行。因此,也可以定制能够在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及电脑等终端上,实现跨平台和多平台开展的软件,将实验带入教室、会议室、户外及其他相关实验场所进行现场实验。

3.完善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4.合理组织实验过程。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目前,国内众多口腔医学院校的本科教学多采用“理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理论授课与临床实习脱节,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还没有形成足够的临床思维,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来制定整体诊疗方案。而口腔修复学恰恰是一门知识点多、与其他学科交叉广泛的课程,对于学生/医生的临床思辨能力要求很高。往往1个病例有2~3种治疗计划,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经常困惑学生的难题。从往届学生的试卷成绩分析中发现,客观题正确率较高,而考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能力的病例分析题失分较多。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不足,对于一些知识点机械套用,理解不透彻。国内外很多的教学研究结果都证实:结合临床病例并进行分析讨论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效率[1-2]。因此,在口腔修复学本科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探讨使用基于临床思维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让学生们在参与临床医生实际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讨论与学习,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为口腔实习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教学设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口腔修复学专业课授课中引入基于临床思维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共计35名学生,以此为观察对象。

1.2教学方法的制定。

基本模式和流程为:收集病例-发现问题-自学讨论-分组辩论-小结。在牙列缺损修复章节的知识初步讲解完后,引入基于临床思维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设2次课,共5学时(表1),针对牙列缺损修复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2次课之间间隔约1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

1.2.1临床病例的收集和选择根据口腔修复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为主线,由带教老师合理选择牙列缺损的临床病例,要求病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灵活性,可有2~3种修复方案以供选择。在预约好的时间由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病历资料的收集,包括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进行口内检查;记录检查结果;拍摄口内照片和需要的放射线片;制取石膏研究模型并转移颌位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临床的标准化处理流程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资料初步收集完成后,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整理并制作病例汇报幻灯。其后,老师根据所选的病例再精选相关的文献资料供学生延伸阅读。

1.2.2教学实施辩论前1月给学生分发制作好的病例汇报幻灯、文献资料、讨论提纲,并布置思考题。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行通过网络、教科书、专业参考书和期刊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的人数在6人左右,每2组组成一组辩论对手,由1名老师带领。各组内再由学生自行推选出1名组长,1名记录员。学生分组后随机抽取第二次课的一个临床病例准备辩论。辩论前由各组组长负责组织2~3次的组内讨论,同时列表整理患者问题,对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的准备。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组内讨论时有价值的结果并形成辩论思路。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路,分别形成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同时注意引导讨论按教学要求逐层深入,避免跑题,老师应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作相关记录并给予评价。第一次课的第一学时主要由教师对“牙列缺损修复设计原则”进行简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必要的设计原则,进一步以一个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实际应用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并进行讨论。第二次课为临床病例辩论环节,首先各小组学生代表以幻灯形式汇报患者的基本病情、课前本组讨论的要点,分析病情并提出本组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引用教材及文献上的内容来提供依据。辩论对手则针对同一病例提出自己小组的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双方观点的差异,2组互相提问并展开辩论。在回答问题环节,不同学生小组还要回答评委老师和其他听众提出的问题。最后,评委根据每组的答辩效果和回答问题情况进行点评。在辩论结束后,每组将总结和感受上传至修复科网络教学平台,由教学组长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和评价。

1.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以自填式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评价及建议。问卷包括封闭式及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非常显著、比较显著、一般、比较少、非常少分别记为5、4、3、2、1分,5分和4分记为认同。采用不定项选择统计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自身的收获,并让学生按其程度排列前3名,分别记为3、2、1分,未列入前3名的因素记为0分。数据采用sas9.2处理。等级资料用中位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弥补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的不足,还对部分学生、带教教员以及参加旁听的老师进行了个别访谈,以便更全面的掌握来自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反馈。

2结果。

共发放调查表35份,回收3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学生对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课程授课效果的评价见表2,除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其他各条目的中位数均约为4。可以看出,88.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表达能力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82.8%的学生认为在提高查阅和分析资料能力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77.2%的学生认为在促进积极主动学习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82.9%的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可学到更多知识,80%的学生认为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62.8%的学生认为在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没有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激起学习兴趣方面效果少,48.6%的学生认为在培养科研思维方面有比较显著及以上的效果;74.3%的学生希望今后教学中继续应用这样的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模式。71.4%的学生认为采用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学习负担能够接受。学生的收获根据选择量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查阅和分析资料能力、激发口腔修复学学习兴趣、提高幻灯制作能力、培养科研思维。根据收获对学生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查阅和分析资料能力、提高幻灯制作能力、培养科研思维。

3讨论。

口腔修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理论课程内容较多,而且临床实际情况又复杂多变,在短时间内既掌握好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应用非常困难。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教学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各种医学教育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很多研究都证实这些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师生间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我们思考在口腔修复学的教学中,若能在理论课程阶段学习后运用这些模式进行融会贯通,则既能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早接触临床。因此教研室在牙列缺损修复章节的知识初步讲解完后,尝试引入基于临床思维辩论模式的病例教学法。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够认可在理论课程阶段学习后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整合。在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分析资料能力、促进积极主动学习等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此外,结合教研室自行构建的网络课程平台,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上的资源,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有助于实现从“教师中心型”教育向“学生中心型”教育的转变。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基于临床辩论模式的综合病例教学法,使得本科学生能够更早的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基本掌握接待患者的程序,熟悉医患交流与沟通技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其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同时,在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诊疗方案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而开展分组辩论,则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在辩论前,学生们通过仔细整理临床资料,分析和讨论问题,不仅提高了查阅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而且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幻灯制作能力。在辩论后,根据其他小组和点评老师的意见撰写总结报告,则培养了独立判断、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践发现,这些训练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基于临床辩论模式联合病例教学法的实施中,也不能忽视带教教师的作用。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带教教师应切实转换教学理念,在带领学生参与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理论内容在临床的体现。在辩论准备阶段,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随时对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上的留言和答案进行回复,并且提供相关文献,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来锻炼他们分析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综上所述,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基于临床辩论模式联合病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使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过临床辩论的过程,则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作者:马楚凡吴江李冬梅田敏黄静张少锋陈吉华。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摘要:依据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物理课程在定位,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物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等方面对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最后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大学物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我国国内的各个高校也紧随其后,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强化实践,大胆创新,力争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和引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应运而生。大学物理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物理承载着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重任,它也是各分支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建筑力学、流体力学等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中,该课程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普遍对大学物理缺乏兴趣。

与高中物理相比,大学物理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况且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就很强,由于受课时量的局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很难同时进行。另外,大学物理是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学生初入校门,无论是学生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2.学生高中阶段基础不一。

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择物理,这就造成同一班级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再加上大学物理由于高等数学联系紧密,当用到矢量运算、微积分或是求和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极大地增加了教学难度。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院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很难是学生认识到物理课程对专业学科的基础和帮助作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难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以老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均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互动式教学,在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探讨,通过教与学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各种观点碰撞交融,从而激发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高校大学物理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建立起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大有裨益。主要体现在一下四方面: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和演示实验等环节,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让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展现自己、表达自己。通过互动式教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就会在无形中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高中学习的不足就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能力不均的难题。通过互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建立有效多样的评价体系。

互动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充分的发挥自己。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的考试成绩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评价的公平性。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办学层次,其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承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型教育;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把以应试教育转变为应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适应应用型本科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12).

[2]张淑芳.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改革创新探索[j].大学教育,(5).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学院为例,对开设该课程的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办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认知程度;课程论文;调查分析。

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根据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仿造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瑞希、丁伯根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1].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2].计量经济学作为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对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3-7].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改进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我们对全院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课程的学习准备。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关系到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所以就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表示有点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极少数人对此观点表示非常不同意.其中认为统计学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认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小的是西方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认真听讲为主,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习题以加强理解和上机实习理解所学的知识.

2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分为绪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单方程回归模型的扩展.我校使用的是庞皓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各章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对各个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的情况如图2:从上图看出,导论部分感兴趣程度的均值评分明显较低,且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他内容评分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相差不大.针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难度调查,我们发现:(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内容难度最大,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内容难度相对最低.(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同学们认为多元回归模型有关的数学公式的证明难度最大,多元回归模型各类表达式以及参数估计等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小.(3)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多重共线性实例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4)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异方差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几种统计检验方法,最容易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5)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自相关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cochrane-orcutt法及上机操作,自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检验自相关性的基本思路相对而言最容易.

3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3.1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分别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理论性评分、实用性评分、课程期望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从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出,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有95%的把握说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在成绩等级为60分以下的大学生中仅2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重要的,成绩在60分到70分的大学生中有7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重要性一般,成绩在70分到85分之间的大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的仅有10.3%,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不重要的,93.3%的'人是肯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程度在不同的成绩等级中的分布是不同的,认知程度高的一般分布在成绩好的层次中.

4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充分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前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模型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加以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课程论文,使课程考核多样化.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考核,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在理论应用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促进大家的团队协作.考核时通过ppt答辩,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3-8.

[2]庞皓.计量经济学[m].3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4-5。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

应用型本科是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是实践性、专业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有自身的特殊性:

无论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有多少,都需要学习来达到。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反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和实践。应将师资队伍打造成一个开放与流动相结合的系统。不但要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在职师资队伍,还应通过国外、校外聘请方式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使整个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应用型本科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某高校为例,该校近三年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经分析后得知其存在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学习心态浮躁、论文写作实训不足等问题。应从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调研工作,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同样也需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的方法;提高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近三年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果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普遍工作感受来看,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状况堪忧。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反思,并为提高现代会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历经审题、下达任务书、开题答辩、撰写初稿、中期检查、定稿答辩几个阶段。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12000字并通过答辩的论文。一篇毕业论文要经过指导老师、评阅人、答辩组等签字审核。目前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和环节是比较系统、完善和规范的;程序控制及监督也是到位的。此外,师资队伍也较稳定,职称和学历结构良好;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毋庸置疑。

从表1来看,近三年毕业论文质量优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和及格的比率上升较大。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度加大,学生难以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

(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我们曾以该校届和2012届会计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他们的大学二、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只有23.88%的学生对会计专业非常感兴趣,而70.90%的学生对专业兴趣一般,另外有5.22%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前的最后冲刺,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任务,可以应付了事;谈不上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更不用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了。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学校和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感受,并引导和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会计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这无疑会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学习心态浮躁,论文拼凑、抄袭现象严重。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给我们的学习和收集资料带来很大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机会。在各种繁杂资讯充斥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论文写作心态浮躁者居多,真正沉下心来写作的少。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愿意下工夫研读文献,而是急功近利将收集的资料剪切、复制、粘贴,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交差,希望及格就行。不认真按导师的批阅意见修改,匆忙应付了事。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疲于参加各种应聘招考,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资料查阅、调研能力不够。

要写出一篇质量较好的毕业论文,需要查阅研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进行实地调研,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对自己的数据资料等做出整理和分析。就目前来看,学生在文案调研中几乎不懂如何便捷地查阅文献,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有效检索。此外,他们也不太了解如何去拟定调研问题和明确实地调研的方法。如果作者对一个拟待研究的论题无从获知他人研究现状时,必然无法对此形成理性和感性认识,那么要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当然无从下笔。

4.文字运用能力差,逻辑混乱,缺少论文写作前期训练。

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按理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但是在提交的文章中仍出现大量明显错误。比如语句不通顺,层次不分明,基本的格式不正确等问题,更不用说论文逻辑关系清楚,有独立见解且具有说服力了。即便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至少能对其他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表明自己对已有观点的看法及理由,但就这一点学生也较难做到。

课程论文可以说是毕业论文的日常训练形式之一。文献检索、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可以从撰写课程论文的过程中获得锻炼。但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73%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非常有必要;35.07%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可以促使自己深入了解本门课程,有一些作用;51.49%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有些帮助,但作用不大;18.66%的学生认为其流于形式,没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70.15%的学生没有从课程论文写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论文指导不到位,过程控制松散。由此看来,课程论文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训练环节,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据我们调查,94.03%的学生关心所学内容是否涉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学生在走上新的岗位前,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论文指导动员大会上,应着重宣传毕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许多课程,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多选择应用管理类的论文题目,尽量将所研究的论题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能服务于社会。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与其实习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学生能言之有物,则对研究更有兴趣,更愿意深入思考,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更能提高论文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重视道德诚信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的大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另一方面也需重视对大学生道德诚信的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的关键。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高校的道德诚信教育: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施动者,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职业、谋生手段,它还是一份培养国家、民族人才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工作中应以自身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贯穿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2.高校需要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并重。教育是百年大计,教书育人为教育之根本,短期内教学工作不能像科研工作一样其成就可以明显表现为论文、课题等成果,但是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人才培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这些不是论文、课题成果可以衡量的。3.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民族责任。

(三)鼓励学生了解、参与社会调研工作。

一方面,高校可针对会计专业特点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资料、调查研究、应用文写作等与毕业论文工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图书情报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了解如何查阅、消化、利用文献资料,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收集和应用行业数据;使学生掌握访谈、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轴心,在大学的后两年,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进来,并当作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例如有的高校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对教师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传播的同时,又可以接触社会、开展课题调研,为大学生科创活动打好基础,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做好铺垫。这一形式有可借鉴之处。

(四)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

学位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范式。合理运用这些规范和技巧,既可以提高写作的效度,也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会计学本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外,平时还应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逻辑思辨能力、文字的掌控和运用能力。这些应该是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始终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引入学年论文制,注重平时科学研究的训练。从大学一、二年级就让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毕业设计流程。2.严把课程论文质量关。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果。通过指导选题、拟定提纲,最后撰写课程论文直至定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科学、合理的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该文针对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明确办学理念、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应用型本科是立足于地方,肩负为地方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重要职责的本科院校。我校作为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九字办学方针。如何准确围绕我校办学定位、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优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宽基础、厚实践”,大力加强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达到并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关键问题在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1]。

通过对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的不足:

1.1实验教学理念存在问题。

目前,大多数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的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以及“学生学些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学会什么”、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以及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上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在这种“知识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上是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教师并没有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教育理念,而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2]。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传统实验教学环节设置比较单一和固化,实验项目多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各门相关课程锁设计实验项目互不关联。从实验项目内容设计上来说,由于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所以实验项目的设立是为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设计的,没有设计针对经济社会所需的前沿技术实验项目,这样就很可能与社会和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脱离,且实验项目多为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占有比例不高,难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复合人才的需求。

1.3实验课程缺少完整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多数实验课程都是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老师上课将实验原理、实验要求进行讲解,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该实验项目就算告一段落。实践考核方式主要是由学生的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的提交为依据。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实验考核机制,且目前高校有些课程的实验报告抄袭现象较为普遍,所以这种实践评价方式,无法正确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1.4缺少实验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现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师是由理论课老师兼职担任,所以很多实验老师缺少实际的工程经验,再者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层次,导致将“高学历、高学位”作为新进教师的条件要求,引进了一批虽有博士学位,却无现场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此外,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速度很快,师生比极不平衡;同时,教师职称晋升对科研工作量也有严格的要求,使教师所有精力都用在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上,从而失去了提升工程能力的机会。

2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与思索。

以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手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人才。通过借鉴学习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成功经验,明确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学校定位及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应用型院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2.1以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

引入“博洛尼亚进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构建整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模块之间的相互支撑与相互递进的关系,打破各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的传统课程体系,将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成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地方企业所独有的实际工程资源,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的有机结合,由校企共同开发和设计出具有理论支撑和工程特点的实践课程模块,并及时融入本地需要的最新工程技术、技术标准规范与行业领军企业认证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2.2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角色转换。借鉴计算机领域中各种权威的认证体系,可实现课程体系与认证体系的无缝对接,帮助学生取得专业认证资格,成为业界认可的合格工程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添加砝码。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将实践内容分成基础、专业和岗位三个阶段,同时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形成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模拟企业项目竞标、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与维护等一系列工作场景,按照企业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达到提高学生现场实施、团队协作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

2.3运用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到企业一线岗位学习、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利用现有的在线平台和实验室开放进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生产技术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考核评估体系对实践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监控的作用,对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堂作业和实验、实习报告,以及上课出勤率作为评价标准,评估方式较为单一,对学生和老师缺少激励和监控措施,难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需构建学生实验、实践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估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实践教学评估过程中,需注意“评教与评学相结合”、“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努力做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4]。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2.4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梯度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进行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建设。通过引进和吸收企业技术和资料,充实课程内容,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并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同时搭建一系列网络化、数字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支撑。通过校企双方围绕实际的.工程或商务案例共同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项目驱动”模式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重新编排,根据能力需求要素分块、分段进行教学,最终达到it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标准。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建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式实践教学模式。

2.5加快实验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拓宽专任教师来源渠道,既要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还要考虑从相关企业行业吸纳具体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5]。不但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业界组织的工程技术培训、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科技开发、技术改造或应用开发项目,而且聘请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工程师或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采取引进企业工程师和派出教师到企业相结合,提升教师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学校实验、实践教学对教师队伍的需求。

3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毕业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来的以“知识输入”的教学思想转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宽基础、厚实践”为原则,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向着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多学科知识和多能力综合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亦军.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8(4).

[2]徐滨士.神奇的表面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5-8.

[3]成家林,谈淑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9).

[4]孙运兰,朱宝忠.浅谈工科院校新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j].科教文汇,(7).

[5]张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宿州学院学报,(10).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