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论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优质24篇)

时间:2023-12-17 16:32:13 作者:雨中梧

中等生应该注重总结和反思,找出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中等生在学习上可能存在一些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下面是一些针对中等生的心理辅导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论文

摘要:文秘专业是高职非技术类非管理类的文科专业,该专业很难解决实习实训“量”的难题,实习实训“质”的提高也是困扰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解决高职高专文科学生实习实训“量”和“质”的问题,必须有科学可行的实训实习体系作为抓手,“校内实践平台轮训、机关岗位实习、企业综合实训”阶梯式实习实训体系是文秘专业四年多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结晶。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秘专业;阶梯式实训实习体系。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职非技术类管理类的文科专业很难解决整件制实习实训“量”的难题,更谈不上实习实训“质”的提高。如何解决高职高专文科学生实习实训“量”和“质”的'问题,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难题。

一、国内研究概况及实践运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

育》02期)是以软件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案例,《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卫生职业教育》03期)是以医专学生实习实训为研究对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都以工科、医卫等技术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为研究对象,很少论及高职非技术类管理类文科专业的实习实训质量体系,更没有破解文科尤其是文秘专业学生的整件制实习实训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文秘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为研究案例,建构高职非技术类非管理类的文科专业实习实训的体系。

二、阶梯式实训实习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一)校内实训实习轮训平台――大一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

为了提升文秘专业学生的商务文秘和公关文秘的职业能力,以《秘书国家职业标准(版)》和行业发展要求为标准,文秘学生在大一学年开展“校内实训平台轮训”,着力解决实习实训“量”的问题。

1.院内行政部门岗位实训是校内实训实习的主阵地。

根据专业特点,针对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模糊的特点,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院内多个行政部门建立了协作关系,并邀请校内各行政部门的岗位负责人,手把手指导大一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训,在小组长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后,该组长再手把手教实训小组的其他组员。小组内每个组员既是学生又是实训指导“老师”,该小组成员掌握这个岗位工作流程后,再轮训其他的岗位。

2.专业综合实训室是校内实训的大本营。

在学院的支持下,文秘专业综合实训室于立项,投资10万元,209月投入使用。主要开展电视电话会议演练、办公自动化技能实训、速录等实训,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二)机关岗位实习――大二学生踏上社会的有力跳板。

1.社区服务。

为满足文秘专业商务文秘和公关文秘专业方向的要求,文秘。

学生大二学年推进“机关岗位实习”,解决实习实训“质”的问题。在大一实训的基础上,先推荐能力突出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学校所在社区进行机关岗位实行,具体承办行政接待、会务安排等内容。

2.机关商务岗位的重点实训。

为了突出商务方向,文秘专业所在系部领导利用人脉关系,推荐学生分批到商务局和招商局进行商务礼仪、商务服务、商务谈判等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提升了文秘专业的社会美誉度。

(三)企业综合实训――大三学生抢占就业先机。

企业综合实训在大二暑假开始运行,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训实习质量,也是抢占文秘就业的先机。

在学院就业办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们专业和本市大型企业签定了大学生实训实习合同,精选有意向到上述单位工作的学生从暑假开始到公司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带薪实习。为了确保该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该公司的业务要求和工作项目,进行了课程置换,并把该批学生大三学年的课程考核放在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来完成。

三、探索构建阶梯式实训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阶梯式实习实训的运行中,研究文秘学生的商务、公关等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效果,并引进行业、指导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多方评价,并追踪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状况,获得动态发展的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数据;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构文秘专业的实训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月琴,苏英.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卫生职业教育,(03).

[2]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3]张晓峰.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科教文汇:中旬刊,(09).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与招生人数不断地增长,但教学质量的脚步却滞后于数量的增长。《国家教育中长期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由此可见,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念的界定。

(一)质量与教学质量。

《汉语大词典》中对“质量”一词解释为:一是资质、器具;二是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三是事物的优劣程度和数量;四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亦即物体惯性的大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5年颁布的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从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出“,质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大体上概括为两层含义:一是使用要求;二是满足程度。就教学质量而言,应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符合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在这一动态系统中,各方对达到的预期效果表示满意。

(二)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但笔者更倾向于此观点“:根据预定的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控,确保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最终结果(即学生成长水平)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二、中职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监控目标、项目不明确。

教学质量监控的项目、内容涉及教学的多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于涉及、影响的方面较多,所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时,监控的目标或项目并不明确,究竟是按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培养过程为监控目标呢,还是以影响教学的各方面因素,如教学条件、教学的各个环节、教授的专业课程、内容等为监控目标呢?此外,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更偏重于实践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而轻视基础理论教学。千头万绪,结果导致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项目不明确,比较模糊,而局限于常规的教学检查,并没有进一步研究教学检查的监控目标以及监控项目。

(二)“质量标准”不统一。

每所中等职业学校对于教学质量标准的看法不一。有的以就业率为标准,有的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为标准。各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不统一,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即便是有一定的标准,估且不论其质量标准的正确与否,但也并未构成科学的指标体系。另外,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因此,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否符合标准,不仅仅是中等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评价标准,社会、企业的认可,其“质量标准”也应是必须考虑的.方面,然而学校的“质量标准”与社会、企业的“质量标准”有时也并不匹配。

(三)监控的措施缺乏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更侧重于课堂的教学质量监控,包括督导教师的听、评课,对于教学的整体环节缺少有效的监控,日常教学检查也仅仅是泛泛的检查,仅指出过于不合乎教学规范的问题,更多的是感性的认识,缺少针对性。这些教学质量监控的措施缺乏有效性,未能真正达到中职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通过监控能够更好地指出影响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然而在监控过程,往往缺少相应的“监控质量记录信息表”之类的纪实材料,此信息表作为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的重要依据。因此,无法保障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

三、中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

(一)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观念。

要想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观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念,意味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监控的过程其实也是全校所有的管理者、教师以及教辅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过程,换言之,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也是他们承担着各自相应的责任。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观念,是对教学的整个环节做出一个整体监控的过程,包括教学保障措施、师资力量、生源、教学全程以及输出环节的监控与保障等。这就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责任,只有全员都树立了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与观念,不断将自己的工作与质量意识相联系、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的有效性。

(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

中职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的完善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对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全程的监控。我们对教学资源的监控实为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资源除了硬件的设备设施、实训基地与经费投入外,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我们重点监控的范畴。对于师资力量的监控,应构建除学校层面的督导组专家的听、评课外,每个专业也有适应自己特点的二级督导组,并对中、青年教师从课程层面进行帮扶。除此之外,授课教师本人也应对自己上完的每堂课做出评价,在反思与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成长,树立起“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从学校层面上看,还应加大中职教师培训机会,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目的除了对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外,另一个目的即为对教学情况的及时掌控。我们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其实是一个动态追踪的过程,一旦教学各环节出现问题便可及时分析问题、反馈信息、解决问题,确保教学的有效运行。

(三)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健全的组织体系。中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一项系统而且庞大的工程,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才能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中职学校由主管校长负责,下设教务处、系部、教学督导组等,对总体教学质量起着监督、反馈与评价的作用,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也可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科学的指标体系。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意味着它为整个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学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依据,它对规范学校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呢?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都有学校自身的特点,包括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当地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不同、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不同等等,要因地制宜与社会、企业联手共同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指标体系。此外,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还应遵循教学的环节,课前的准备环节、课堂的授课环节以及课后反思等等。

3.完善的制度体系。任何体系的运行都需要相应制度文件的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也不例外。任何教学环节都需要有配套制度的推行,做到监控时有章可依。特别需注意的是,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都应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匹配,规章制度所管理的与如何管理都不能偏离我们的教育目标。制度一旦出台就应落实,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按章办事,明确责任人,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工作例会,及时反馈每一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情况,需整改的尽快整改,遇到问题一起研讨商榷,最终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长久发展。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首先,在管理制度中存在一定问题。

(1)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首先,从学校各科室的角度来看,认为学生管理是学生科、专业科、班主任的事,这就造成了学校除学生科、专业科以外的科室不愿意管理学生。形成各自为阵,互不干涉的局面,教务科只管老师上课,保卫科只管学校治安,团委只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其余科室参与更少,学校的行政、后勤、教辅部分人员对学校中学生的违纪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有的甚至以旁观着的姿态和口吻指责学校,“怎么招的学生,怎么这副德行”等,所以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只有学生科是真正的落实者,没有形成大学生管理的理念。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上课时不抓教学组织,不问学生考勤,不管教学秩序,有些教职工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行为不闻不问,有时甚至包庇学生,为学生说情解围。在对班主任和学生管理专职干部的'访谈中,他们谈到,“学校部分教职工对学生缺乏爱心,对管理学生不积极、不主动,一旦发现学生违纪,消极对待的多。”“个别老师职业道德欠缺。自身要求不严格,没有给学生起到好的榜样作用。”等。

(2)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促进班级的管理和学生个人的管理,但是在执行这些制度的时候,不同程度的存在落实不彻底的现象,从而滞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提高。根据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在一学年里所学课程不及格达到一定门数分别给予留级或退学的处理。但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仍然有近一半该受到处理的学生缓轻处理,导致该留级的留不下去、该退学的退不了。就此问题笔者访问了专业科的副主任,他们认为部分学生的缓轻处理对教育本人和其他学生都是不利的,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即使不好,只要托人帮忙就可以降低处理,对学生管理和促进学风及其不利。

其次是手段方面。

(1)课堂上的学生管理职能弱化,近年来就如何强化中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讨论热烈。收效也比较直观。但是怎样改进中职课堂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似乎还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中职课堂教学中的管理日渐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严峻问题。

(2)没有真正发挥专业科二级管理的职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组织是带有行政化倾向的一种组织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多采取两种组织管理模式。一种是学生管理实行垂直领导,决策层是校党委或校长。习惯上,学生管理的具体组织机构分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两部分,从学校一级管理层看,思想教育由团委主抓,主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行政管理主要由学生科主抓。是学生工作最为主要和重要的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大部分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工作。从基层组织来看。与之相对应分别设班团支部和班委会。另一种是设立专业科。实行二级管理(相当于大学的院、系运行机制)。专业科中也设立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专职教师,业务上同时受学校学生部门和专业科的双重领导。各班配有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负责班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第一种适合规模小一些的学校。第二种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由于自主招生,各所学校的规模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因此大而统的管理模式不如分而制之,要把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有效的结合。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能够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于社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文课是文化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汉语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及个人文化修养非常有利,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鉴于上述语文教学存在的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要在满足学生熟练掌握未来就业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上,更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在语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开发及教学形式等方面构建合理的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模式,语文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些的'重要环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设置合理及目标定位要相当明确。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互统一是语文课程目标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处理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语文课程设置要合理,能够突出职业特色,把市场作为参照,为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与专业对口的技能训练及必要的文书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充分体现出来。

2.语文教学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合理。

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课程形式等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要与市场需求变化相匹配,与生活、专业及就业相联系,并将学生的需求选择性地纳入其中,注重人文教育和人的发展;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注重灵活性,将必修课程、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及自由选修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协调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综合的课程体系;为了适应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等,课程形式要以探究和实践为主。

3.思想观念和教学手段要适当转变。

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学校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对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提出创新思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应该有所转变;运用现代化信息和工具是教学手段转变的一种形式,即将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有效的教育手段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二、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语文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绝对不能被弱化,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坚持现代职业教育指导理念,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实践,加快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树立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牧医专业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区别,其宗旨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针对当今牧医专业职业教育,我们界定了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高职教育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千万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学习各种以理论知识,又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从而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一是工学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在实践中学生可发现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以准员工身份与社会人员接触,可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四是通过工学结合可为学生提供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工作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从事职业工作,可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视野;在工作过程中可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五是有助于学生就业选择,在实训实习中,可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从理论上看,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在具体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的区域条件与教学环境,选择具体的工学结合实现路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学院位于湖北省东部,是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校合并,于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现开设园林技术、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工商企业管理、文秘、护理等51个专业。专业门类多,涉猎领域广。学院作为服务于黄冈市及大别山地区的一所高职院校,专业开设门类齐全,有利于满足区域内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需要。但专业门类多,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特点不同,在学院层面就不能以一个过于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统一要求,而只能在一个中观层面结合实际提出一个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全院推进工学结合。各专业在学院指导下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成长特点,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学院不断改革创新,探索适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并使这两种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双环境”来培养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校内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同时引聘校外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对学生,要求不但要取得学历证书,同时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对证施教。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实效。

双境培养:教室与车间合一。

工学结合工作对于学院不同层面要求不一样。学院层面应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因此,学院实施“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学院与区域内的11个县、市、区对接,围绕县域经济特点和产业布局,结合学校专业结构和人才资源状况,寻求合作的切入点,与县、市、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产业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咨询、人力资源供给、技术支持、人员培养、学生实训实习就业、教师锻炼等方面进行合作,促进校县共同发展。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推进全院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双方合作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训实习组织,订单培养,毕业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师资互聘,教育教学评价,资金、设备、场地、技术等资产投入,技术研发与服务,宣传推广企业产品或服务等。全面开展共建专业、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328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位于黄冈市区的湖北彤鑫发动机有限公司,拥有数控加工中心30台,学院与其合作,每年向公司提供固定实训经费和一定的实训耗损补贴;公司提供学生住宿,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实训。学院数控技术及其他机械类专业累计有两千六百多名学生进行了数控技术实训,体验了真实的工作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院与正大集团合作,订单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正大集团每年为每位订单生提供1000元助学金,与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集团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院畜牧专业教师受聘到集团担任技术顾问,实现校企双赢。通过学院与区域内的县、市、区对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平台。学院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相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院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了校外基地教学功能。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校内基地生产化。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搬进工厂、公司、农场、茶场、养殖场,增强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功能,使车间成为教室,构建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除教学实习外,还组织学生到农场、茶场、养殖场及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每届学生顶岗实习半年。在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共同设计方案,结合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环境,校企共同实施教学。

双师执教:教师与“师傅”合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由什么样的教师来教直接影响到能否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院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组成)来培养学生。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努力提高其“双师”素质。从近两年开始,新进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学院每年安排近二百名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出台政策要求一名教师要联系一家企业,承担一个企业合作项目。在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聘中,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和为企业服务情况作为重要指标。通过几年的努力,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同时,学院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学院现聘有兼职教师260多名,主要担任学生实训课程的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专门针对兼职教师举办教学技能培训班;学院实行专兼教师结对帮扶互助制,保障兼职教师待遇,使兼职教师能用心从教。在学生实训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要求专任教师实现向师傅身份的转变,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主要由校内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执教,偏重于实践操作类课程,主要由校外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执教,双师执教,共同育人。

双证融通:学生与“员工”合一。

学院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实施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做到双证融通。学院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有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58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17001238号)等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6%。在获取双证书的过程中,一是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融入课程开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程学习与考证培训结合起来;二是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在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中,训练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实现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

在校企合作平台上,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有145人次获得112项大奖,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项目二等奖3项,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两个单项一等奖,第九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家用吸尘机器人比赛一等奖,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等。高素质、高技能、高就业力促进了学生就业,我院毕业生连续八届就业率超过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特别赞誉我院毕业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加强学生管理内部建设,明确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多教给学生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新精神、人格意识等。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对现执行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加以改进,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和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是指现代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理性的发展态势。

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论文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而培养技能型复合性专用人才的任务是必须经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实训基地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没有高水平、高质量、标准化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需要借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先进设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弥补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现状,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准确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络安全、反病毒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機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将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岗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专职教师,也要用下临床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自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危持.五年制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08(7).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我执教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教学十多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以就业为主,学生的来源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质量很差,他们多数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好的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等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的,财会专业正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财务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怎样做好职业教育中的财务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1.所带学生专业素质不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一类学生,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很差,没有自学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在入学之前,没有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他们的素质很低,基础很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生毕业后就业,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差错,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到实习单位以后学生往往问出一些很可笑的问题,如你们有没有丁字账啊等等。

2.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还处在青春期想成年人过度的时节,他们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强,自卑心理严重。由于一直以来的学习成绩差,导致他们自甘落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够积极的,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

3.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安排不够。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动手较少,一般都在最后一个学期有实践课。

1.学校应创造条件,创建适合会计教学和实践需要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让学生尽早体验实际工作的场景和内容,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可以直接进行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操作。尤其是财会的具体业务知识,教师都应该有具体的实践道具,帮助学生理顺好财务工作的程序和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教育也很重要,学习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税务筹划知识的学习也是应该纳入学习计划的。学校应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师进修的一种方式。

2.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为教师的进修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向业界专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收集实例丰富实践教学,使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

3.教材要保持不断更新完善,形成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建议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时进行,在讲授完理论课后,让学生有一段时间实习操作,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验,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实验等;在《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实验,会计报表的编制实验等;使之在参与中学习,充分对所学课程理解消化。

4.综合模拟实验最好集中于一个典型企业,拓宽会计实训的内容。把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模拟一个仿真的实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场景,教师和学校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舍得投入,准备一些企业财务工作必备的文献、用具、资料、工具等等,所有涉及财务工作的实际内容都能在实习教室内实现和体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地进行财务工作的实践。这种实习方式,增加了实训的效果,而且学生能够很快融入到实践中去,实训中以学生为主要的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个指导者和策划者,要有服务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付诸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在整个的财务流程中,真实演练,实际操作。

5.强化目标意识,围绕人才目标开展会计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如果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决定了其日常教学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为核心。其实,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士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就在于他们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技能性。因此,职业教育能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定位,是其存在的基础和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以对口升学为目的,则要侧重一些理论的培养再加以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6.注重教学评价的实施和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一个因素是教学评价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专业的教学评价应本着科学、实效的原则进行。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思想制定评价体系和评价内容。财会知识的学习是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的,因此在评价中也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进行评价。注重实训的开展,在实训中践行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升华理论素养。财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是投资、发展、融资的主要部门,学生毕业后要以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为主要,因此教学评价要从这两方面来发展和实施。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应面向务实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不仅要加强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且要从财务素养和创新思维方面进行发展。从课堂到企业实践,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提高,重视财务实训课程的教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作为一名教师,身为教书育人的职业,要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都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父母都翘首期待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实效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等职业学校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学校发展需求相符的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最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权责发生制的合理运用,不断完善双轨制核算体系。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目标已经发生一定转变,需要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使用效果给予高度重视,并选择最合适的会计技术、会计核算方法等,才能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能够得到最合理配置。在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确定各项成本,将教学费用、教学收益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最终保证教学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注重权责发生制的合理运用,并不断完善双轨制核算体系,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例如:对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明确学生培养所需的教学成本,不仅可以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更加合理,还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

(二)注重成本项目的合理确定,正确运用固定资产计提制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支出项目主要有商品与服务、工资福利、个人与家庭的补助、其他资本四个方面,可以有效反映学校的教学成本情况,因此,注重成本项目的合理确定,并正确运用固定资产计提制度,才能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中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人员支出和折旧费等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注重教学成本监控体系的有效完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并快速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财务控制意识等,才能在会计核算方法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需要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方法、会计制度等,才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等制定合适的计划和预算,最终提高教学成本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的有效利用等,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的重点,对于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有效落实上述几种策略,并注重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的不断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大纲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大纲的理解。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内容的针对性。

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和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大纲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

其次,将大纲教材引向专业化。如幼师专业培养的目是做幼儿教师,所以在传授大纲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沿直线跑,然后再跑三角形,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3、量的合理性。

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

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大纲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4、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5、实践的实用性。

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大纲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第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搞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双重任务的有效途径。

第三,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学校群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

我校是在八三年由普通中学改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二十多年来先后开设了二十多个专业。根据各专业及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教学,从中得到很大启示。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的达标成绩逐年提高。

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和省《达标》先进学校。同时,社会信息反馈良好,深受用人单位赞扬。这些毕业生在社会各单位即是生产能手,又是文体活动骨干。

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势在必行。

第四,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树立学生专业思想与终身锻炼思想的有效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如果在校阶段没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将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劳动强度的要求。所以在校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及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树立一日获得,终生受益的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九五届港机班学生刘仁庆同学,毕业后分配在航远局工作。在一次出海途中,轮船遇难,他们改乘小船在海上漂游了七天后。又触礁翻了船,这时的小刘在生与死的关头,尽管筋疲力尽,还在海里游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终于安全回到了家。原因就在于他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并发挥了他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技能的特长。

觉锻炼的思想,对社会、对个人健康幸福都有一定的意义。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要求。

1、教师必须有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终生的锻炼的自觉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是职业体育道德观。

2、教师本身职业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适应。

体育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大纲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习职业本身技术与理论,掌握其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业务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到准确、实用、科学、新鲜有效的专业知识。

3、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掌握各专业的特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特点,做到有的放失,将专业特点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学生身心特点等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

5、不要为了强调突出专业特点而抛弃大纲。要两者并重,双轨走路,避免为了专业而专业化,出现侧重和倾向性的错误。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掌握一定的过硬的技能,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的不断加强,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发展需求、管理水平提升和办学绩效等有着极大联系,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才能真正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策略,以促进我国中等教育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

在社会各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优秀人才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竞争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运行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当前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经费和学校发展方面。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中,办学资金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有着直接联系,而教学成本和收入预算也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办学经费的获取、规划等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受到人员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支出一大笔资金,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的情况下,需要购买很多设备和仪器,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更多资金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观念和教学成本观念方面。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传统财务管理观念、教学成本观念等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并且,较多中等职业学校都采用“记账”和“报账”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最终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出现账目不清、混乱等多种情况。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活动中,财务部门提出的建议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重视,资产重构、管理效率不高等都给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教学成本概念和核算意识方面。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教学成本核算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使得教学成本概念、核算意识等存在很多问题,最终出现成本概念不明确、核算意识不强等情况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来看,需要注重教育经费开支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并制定合适的教学成本管理体系,而不是考虑经费支出的效益性,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降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

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与教育措施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由此旅游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但面对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旅游业,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教学已经明显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脱离实际、技能不过硬、没有创新精神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进行教学改革,把培养业务精通和掌握饭店服务知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我们培养目标,以适应饭店企业的需要。

一、饭店服务专业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够、创新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源问题。由于国家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这就使得多数初中毕业生和家长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职业中专的初中生源不断减少;同时,由于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也使得职业中专的高中毕业生生源不断减少。这样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饭店专业学习的学生,不少是文化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差的学生,饭店专业学生的总体质量下降;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中独生子女的比重不断增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缺乏吃苦精神,且自理自制能力较差,而这些都加大了饭店服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难度。

第二,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行的我国教育体制下,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尽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大多兼顾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但各学校还是更重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小,学生的技能课程时间安排严重不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综合能力不高,毕业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实践环节少。目前饭店服务专业的教学存在只是老化、方法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没有将饭店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结合进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师生互动很少甚至没有,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只能被动接受。

二、饭店服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重视案例教学。在饭店服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上,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案例。教师针对每次课选用的教学案例都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特点。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第二,重视实践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素质,它是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但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能暴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教师改进理论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饭店服务行业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服务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学生缺乏的正是实践操作。因此,在加强饭店服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零时间适应。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新事物习惯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饭店业有许多具体工作往往没有一个定规,这就要求饭店员工能够具有创见性地完成各项具体工作,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对一些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已有的理论束缚,从而培养学生勤学善思的创新意识,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四,课程设置要满足饭店企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有许多饭店业的合作企业,他们同样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学校要根据合作饭店的需要对学生安排好课程安排,这样就做到了学生培养与饭店发展的同步性,同时学生除了能掌握饭店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外,还能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真正实现在校学生与行业的接轨。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应以饭店员工的`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饭店各岗位员工所需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对饭店服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饭店管理人员和业界专家让他们直接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和专业教学的改革。

里存在着内容重复的现象。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各自地区、学校、师生、教材的差异,组织行业专家和学者与经验丰富的本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此对相同的部分加以整合,从而避免了重复教学的情况出现,提高了授课效率。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饭店专业教学要依据饭店企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本教材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为饭店业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人才教育论文: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振兴地方经济的重任。当前,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在逐年增长,大量的工厂、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的重视,职业学校在硬件或软件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在逐年增长,大量的工厂、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才。要解决上述二者间的矛盾,探究一条适应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可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工学结合应考虑“四方共赢”这一问题。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涉及企业、学生、学校、教师这四个方面的主体。其中,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工学结合具体的管理者。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把“四方共赢”这一问题考虑到其中。若这四方当中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害,工学结合就很难持续开展下去。

第一,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它主要关心的是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能否提高,最终能否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之目的。为保证能达到这一目的,学校事先应做好调查研究,制订出一整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挑选合适的企业或工厂作为合作伙伴,否则工学结合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在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若没有企业的支持是无法组织实施工学结合的。而对企业而言,它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即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成本是否下降、收入是否上升、工学结合结束后能否有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在协商工学结合的实施细节时,企业对学生在工学结合时能否顶岗、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尤为关心。学校在组织开展丁学结合时应多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按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办事,尽可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正常进行。同时,企业不能把工学结合作为挑选员工、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手段而不考虑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第三,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对象,若没有学生参与,工学结合就无从谈起。一般而言,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收人情况,一部分学生则关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工学结合的目标就十分重要。

第四,教师是工学结合的管理者,他们是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保障者,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等问题。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自觉性、自控力较差等问题,而不少企业因为太过关心经济利益的原因,常常忽视学校关于教学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工学结合的管理者即教师去协调。

工学结合校内培养模式是开发、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创办与专业对口的经济实体,由学校自主经营,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应该组织相关教师以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的重要案例、相关项目为主线编制出一套教材,教师按照企业技术的要求、工作岗位流程进行授课。并根据企业的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按照项目设计流程,共同学习相关知识、企业应用标准和工作方法,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考核时可按企业标准和自编教材的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

工学结合专业企业式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依据校内不同的专业开办不同的公司,专业与公司捆绑在一起,并以校内的实验室、模拟实习场所建立工学结合基地。这样的公司既是教学实体,同时也是经营实体,学生可到公司(教室)上课,也可到公司实习、兼职。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一定的产值,得到企业给予的一定的生活补贴,达到“多赢”。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直接结合,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工学结合校外拓展式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社会上的优质企业进行合作的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为教师,这些外聘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师一起参与到工学结合相关专业的培养和实践指导中。

一般情况下,学校习惯于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学校虽然是省心了,但工学结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企业来说,因学生太过集中而不堪重负,但又碍于情面只能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工学结合只是形式,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若学校考虑到上述的这些情况,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样一来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获得实惠,达到共赢。

三、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课程计划调整问题。

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几种模式中都涉及要对传统的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应该适当地压缩,使得专业课课时更充裕,以腾出足够的教学时数用于学生在工学结合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课和实践环节课的实施,而“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可以由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来完成。

四、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体系改革问题。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是将学生的段考、期考这“两考”的成绩各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然后将所得相加,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期评成绩,而这一成绩也就是该学生本学期某门课程的最后成绩。但是,不少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如果沿用这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这一模式后,像这样的评价体系更显得滞后。因此,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评价体系,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与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相结合。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与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是对每一位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表现、出现的各种想法、工作过程、学习过程的状况、工作、学习态度、期中和期末“两考”的情况等方面作出评价。换句话来说,这一评价体系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体验,关注师生交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两种评价体系相互比较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个体的评价而言,后者较前者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合理。

总之,工学结合是使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可行之道,它是实现中职学校与企业良好合作并体现自己办学方向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较好途径,它能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受益,它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职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应有的努力。

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与教育措施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

当今社会下,资源密集,竞争压力很大,不少本科生在应聘时都败在了更高学历的人脚下,尤其对于在学历上不占优势的高职生来讲,更为严峻。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求一份心仪的工作,在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外,还需要我们对礼仪方面格外重视,两者结合,便能让我们面试时更能保持高水准。俗话讲,做人先学礼,就是这个道理。

一、当今就业状况浅析。

不得不提的是,当前的社会就业状况是复杂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应聘者对于工作的不满意,都是我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是不行的,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高标准所致。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司招聘要求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各样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招聘形式,也在考验着每一个应聘者,每一个用人单位在招到合适的应聘者的同时,也希望他能够具备更高的素质和礼仪,这不仅对公司本身很重要,对个人来讲,也是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那么,成为一个合格的应聘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才市场,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应聘者,他们或怀揣着很高的学历,或者有了几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也不乏有对社会工作状况不甚了解的毕业生,在若干天后,有的人凭着自身的优势突破重围,走进了自己心仪的公司,但是更多的人,却依旧挣扎在寻找工作的岔路口,高职生更容易如此,他们也许是曾经失败过,但是面对着一项项的公司硬性要求,难免让人心生迷茫,不知所措。

二、为什么提倡礼仪教育。

我国,早先就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这也印证了礼仪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礼仪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素养的提升,精神的安逸,而礼仪,其实是我国劳动人民长久以来,不断磨合,逐渐形成的规矩和习惯,也是每一个身处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遵守的底线。就社会而言,礼仪意味着社会的和谐与责任,是一个社会群体高度文明的象征;就家庭而言,礼仪又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和睦,尊老爱幼,懂得谦让,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正如前文所说,礼仪水准正在成为一种竞争标准,但是需要警醒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在此类问题上还是令人堪忧,比如说常见的随意丢弃垃圾问题,学校虽然有其相关规定,免不了有些人明知故犯,再比如学生见到长辈不愿意主动打招呼,最可怕的是这种习惯成自然。大学生本应该是这个社会的风向标,而礼仪上缺失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让人发指。回归就业问题,在用人单位眼中,除了常常被大家所认同的学历,能力,工作经验外,综合素质,表现能力,工作态度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企业对专业水平的注重远超应届生的想象。相反的是,企业在对应聘者考察的同时,应聘者的言谈举止,衣着讲究,甚至是兴趣爱好,乃至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了面试官眼中的关键部分,这也确实说明了一个人的素质会对其工作产生影响的。对于高职而言,不能在学历上抢占优势,就必须要靠这些方面来弥补,在这个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的时代,想要谋求一份称心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将礼仪学好,也是一门必修课。而现如今,国内各地的高等院校其实也在不断将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身边,在学习专业课之后,学生们还被要求对礼仪的知识进行考核,在笔者说工作的高职院校,就开设了“职场礼仪、服务礼仪”等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去展现自我,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如何将礼仪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了一种更良好的教育体系。也印证了礼仪正在成为未来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新挑战。

三、礼仪对于就业竞争的影响。

礼仪,是先人对文明的探索与追求,它督促着人们将大事小情办的合理化,有条理。在目前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同样适用。在笔者所接触过的学生当中,有一名同学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他曾经在面试时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刚毕业那一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许多的人都在一次次面试中扫兴而归,那时的'我也四处碰壁,不过还是得硬着头皮继续找,忽然有一天在家银行门前看见了招聘的信息,想着也没有什么报名费,就直接报名了,等到面试的那天,来这应聘的人真的非常多,排在我前面的是个美女,长得很是漂亮,和她比起来,我简直就像个豆芽菜,当时真的是快绝望掉了,不过想着来也来了,就大着胆子进去了,问题还算简单,我回答完后,主考官示意我可以走了,我想,看样子也没戏了,就朝向门口走去,但一想到出于礼貌,我还是回头向考官鞠了一躬,说了一声“谢谢”,才把门轻轻打开,出了门之后,我又轻轻把门关上了。那时候出来之后,心里还是难受的,告诉自己将来还有机会去别的地方工作,不要灰心。令我没想到的是,三周过去之后,这家银行竟打电话通知我正式上班,但是真的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在我上班的第一天,就碰见了那个主考官,我问他当时那么多应聘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我。他告诉我,这么多应聘者当中,你是唯一一个面试后朝我鞠躬的应聘者,关门还很有礼貌,服务行业,需要的就是这种态度。所以说,礼仪是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就业成功与否的,而礼仪,讲究更多的是细节,比如案例中的“轻轻把门关上”,“以及出于礼貌的回头鞠躬”,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什么。

大学是一个即将走向职场的阶段,也同样是一个人人格与素养逐渐形成的必经之路,或许你正在穿着军训服,对大学的休闲时光无限憧憬;或者你无所事事,沉迷于游戏当中,但无论你身处大学的哪个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开始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经常性的换位思考,凡事多为别人考虑,都是有礼仪的表现;在面对学校开设的礼仪课时,我们要对课上的内容进行认真的解析,也要善于发现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并及时改正。对于工作而言,我们则可以适当阅读一些有关职场礼仪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对于别人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醒,也要以别人的错误行为来警示自己。在宿舍里玩手机的时候,看看有没有影响到他人;出入公共场所时候有没有做到社会提倡的公德;在应聘学生会时,着装是否正确;遇见老师或者领导有没有及时打招呼;别人遇到困难,有没有顺手去帮;在上课时,有没有认真对待老师所讲的内容等等。其实,礼仪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掉,做好礼仪,其实就是做好自己。

五、结束语。

礼仪的重要性对于就业者来讲可想而知,可以说,礼仪自始至终都不应该被我们忽视,即便它不容易被人提起,礼仪,更像是一面镜子,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与品质,礼仪教育应该被提倡,这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国家的形象,切莫让到此一游这类字眼玷污我国的形象,做好自己的礼仪,是每个享受这个社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试着将这种发扬光大,不单单要靠一代人的努力,更要依赖代代人的传承。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学好礼仪文化,对于日后的应聘,以及工作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有句话讲,细节决定成败,前文的案例也着重阐述了这一点,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学习礼仪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简单应付一次面试,而是使其成为一种习惯,由外在转变成内在,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才是一名大学生该有的风采。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与教育措施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

当前就业环境中,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优质就业难,难以就业优”令不少毕业生感叹不已。出现这种情况既有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也受中职毕业生定位太高,盲目追求“大都市、好单位、高工资、快提升”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就业现状,提出了中职学校就业现状原因,分析了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下的教育措施。

目前,中职学校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就业率较高。中职生的毕业就业率是较高的,根据国家的中职学生毕业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可知: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有95.8%,高于同年的高职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2)专业对口率不高。中职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是专业对口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还是从事基础生产、体力劳动等工作,专业特长没有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根据20对10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调查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初次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只有45%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3)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不均衡: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数的7.41%;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数的39.52%;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数的54.17%,而第三产业中从事旅游和餐饮业的学生最多。(4)在职培训满意度较低。中职生在从事工作后往往会进行岗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岗位满意度是指被调查者对目前就业的工作岗位满意情况的评价,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但是中职学生的培训结果往往以一般、不满意的评价为主,这些都使得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管理起来很困惑。(5)中职学生的离岗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工资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岗位不稳定,社会地位较低。上岗不久便离岗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从我们以上的毕业生反馈调查中可以看出来,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优就业率。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就业现状有优势也有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1)中国社会的就业环境良好,对于基层工作者的岗位需求紧迫,这些为中职生良好的就业前景提供了空间。(2)目前,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仍然不足,因此相对比较高端的专业都会选择高校毕业生,这种情况下很多中职学生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中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能力得不到发挥,因此工作的稳定性不强。(3)第三产业需要有服务能力的工作人员,中职学生正好可以填补这个职业空缺,而且从未来的就业趋势来看,旅游业和餐饮业仍然是中职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内容。

1.职业定位理论下开展教学活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方向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开展职业定位活动。职业定位是一个人在职业实践中通过内外部条件、因素的比较,自觉主动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和作出最大贡献的职业定位。在中职学校内部要开展职业定位活动,具体的措施包括:(1)开展自我测试。让学生填写表格,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和特长,进而选择相关的职业发展方向。(2)进行职业定位教育。让学生明确中职生的就业实际环境,不要传递给学生“好高骛远”的就业情绪,要在教育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就业困难与竞争环境。(3)在职业定位下开展学习活动。职业定位明确后,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会更为积极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也会积极参与校方组织的实习、实践活动。

2.开展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活动。

为了转变当前中职学生专业能力较差,往往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状况,中职学校要开展更为广泛的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活动。具体的活动规划内容包括:(1)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例如,生存训练的内容就是要让还不够成熟的中职生能够在学校就形成独立承担起繁重的工作任务,甚至是较重的体力劳动任务的能力,拥有一线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开展就业心理培训活动。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咨询对毕业生宣泄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3)适时进行就业培训指导。为了解决工作后培训活动的问题,中职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校内工作培训活动,让学生明确怎样完成企业内的培训,让学生能够充满激情地面对工作训练,为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工作印象。

为了提供给中职生更好的就业环境,提升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中职学校要在职业定位理论下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更多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使教育过程的四个因素发生一定变化。与之相适应,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采取新形式,运用新方法,增加新内容。

高职学生的生源层次复杂,质量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良行为习惯偏多,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实践中明显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特点。虽然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对已属青年的高职学生是多余的,但是,“青年”不等于“成年”,“成年”不等下“成熟”,“成熟”不等于“成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四百名杰出青年调查的结果表明,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是从高中之后起跑,大学时期加速,并在改革当中成就事业的。这就使得加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更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建立和推行“l: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广义而言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埘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iii。研究,把握,利用1: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作带来的机遇,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1.1为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对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学院式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真实性,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所接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武教育无法比拟的。如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r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爿和训练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学=!=和技能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作作风;学生在乍产一线参加劳动,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在实习中有的学生还能得到一定报酬,解决部分学费问题,有利r培养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精砷等。

1.2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德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学牛职lk道德的塑造职业品格,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都是通过学生的耳濡曰染.内心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实现的,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i: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老_j币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i大l化为学生的职、信念,养成了良好的职业j惯。企业聘用员l:的要求和标准,企业优秀员1:的表现,都反馈大量企业文化的信息,如对员工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洼重埘员j:诚信晶质.敬业精砷、责意识等方面的考核情况,都对学生产生涂刻、积极的影响,引领学不断加强职、道德方面的养成。

1.3充分利用企业环境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约束,规范作用,会成为一种很好的养成教育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行为的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约束和规范作用。如企业环境中的条例、准则、守则起着直接规范约束实习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作用。弄虚作假、迟到退、违反操作规程等现象是绝埘不允许的。环境还可以通过暗示、模仿、舆论等心理影响和作用束约束和规范思想行为。如当实学生走进生产车间,自然会主动熄灭香烟,着装必须符合生产要求,否则就成为安全隐患。学牛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对学生的岗他职业技能是一个极大的提高过程,通过实习,学增强了自信心.提高r号业实践能力并对现代化工厂职工的基本要求.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有了较深刻的体会,为就业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后能较迅速地适应企业环境,缩短r入厂适应期。通过实习,炭现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增强r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牛存实践中启发、训练创造性思维,并有利于树立基层观念,培养提高敬业合作意识、自律意识。

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与教育措施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

摘要: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态势良好,一些工作岗位(特别是汽车维修岗位)会出现用工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一部分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却与社会及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后会出现种种怪相。本文通过调研得出汽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很有必要,为专业课程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道德;中职学校;就业巩固率;职业理想。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限于丹东地区八家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公立和私立中职学校,在校生约1600余人。从中选取了3家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总计发放了350份职业道德调查问卷,其中总计回收问卷343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340份,回收有效率99.13%。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了当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了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得出中职学校必须通过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结论。

2.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

2.1.1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理想模糊。

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在工作中不能较好地爱岗就业。针对中职学生的问卷中有一题目问道:“您读汽修专业是因为”,结果有37.35%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对该专业感兴趣,有10.41%的学生是因为“同学、老师推荐”,有23.06%的学生是因为“父母的选择”。通过这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时,并不是真正喜欢而选择了汽修专业,这又从何谈起职业理想呢?职业理想的模糊,就业的迷茫,这势必导致中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想干等等。职业态度就是我们劳动的态度,它能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状态,也能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观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也是胜任工作基础。我们从事职业活动,既是对社会承担职责和义务,又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职业道德不仅在职业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2.1.2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就业巩固率偏低。

在问卷中问到“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时,有20.28%的人选择“无所谓,能找到工作就行”,而问到“如果将要择业,您将会偏向去哪里得到指导”时,有43.30%的人选择“听从父母的”。从这两组数据看出,学生就业盲从,准备明显不足。通过调查,目前丹东市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用工缺口很大,汽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实现100%就业,但是通过走访企业调查,一两年后从事汽修的只占50%左右,其余那些学生都从事类似服务员或自主创业等其他行业了。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就业自信心和吃苦耐劳方面的教育,学生入校时选择专业盲从以及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缺少完整的规划。

2.1.3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足,职业期待偏高。

a薪酬待遇。

学生对于岗位月薪的预期分别是不低于500元的占30.77%,不低于700元的占38.46%,不低于1000元的占17.31%,不低于1500元占13.46%。通过调查,从现在的大环境看,汽车维修行业的起步工资明显低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汽车专业的学生经常渗透职业思想,3至5年内对薪酬方面不要存在太高的期待,但是从行业的前景看要优于其他行业。

b工作地点及环境。

通过问卷调查,有70%的学生希望到外地(如大连、沈阳、天津等大城市)就业,有20%的.学生选择如果条件合适可以选择本地就业,只有10%的学生选择在丹东或者凤城就业。在对待将来就业时可能出现的不如人意的工作条件时,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还是有吃苦的准备,毕竟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经常跟机油、汽油等打交道。

c岗位类型。

从汽车修理行业来看,各个岗位技术含量都比较高。通过调查,学生在选择岗位上大部分还是考虑安全性方面,如在调查中65%的学生选择机电维修岗位,20%的学生选择钣金岗位,10%学生选择喷漆岗位,5%的学生选择汽车装饰岗位。原因是喷漆岗位污染较重,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岗位的选择还是比较理性的。

d职业理想的期望值偏高。

通过调查,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期望值较高,主要集中分布在汽修管理人员、企业老板这两项上,而想成为本专业技术专家的只占20%,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太高,不考虑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总之,年级与对职业理想的期望呈现同步增长,数据的变化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年级增高,渴望成为管理阶层的比例越大,而渴望成为高级技师和行业专家的学生比例则随之逐渐降低。

3.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工作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并进行了分析。总之本文对于解决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探索适合中职阶段的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金耀宇国内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2]陈永尧.《金融危机与中职教学的方向》教育科研,1月.

[3]唐凯麟蒋乃平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2007.

[4]蒋乃平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参考书》,2007.

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与教育措施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国家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自己也要积极吸引其他企业和部门对体育项目的投入,争取多渠道的吸收和筹措建设资金,扩大体育教育经费,从而更好的对学校体育项目进行规划,通过合理的配置高校体育设施设备,扩建高校体育场地,来对学校体育事业进行长远的规划。此外,学校教育部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进行体育场馆的建设,通过完善各个场馆的基本设施建设来扩充体育教育的储备资源,并对体育投资经费加强管理,保证能更好的对体育教育投入资金进行规划。

3.2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在对教育经费进行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增加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度。通过给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者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设置专业的培训项目,来增加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增强体育教师的师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地位,着力培养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完善体育教师之间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此树立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认真工作态度,增强高等学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水平,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质量。

3.3更新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

有效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手段就是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的教学功能,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讲授,以及体育项目的改进,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通过设置比赛来增强学生体育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同时,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人员还要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争取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完善学校的体育课程考试评分体系,来帮助学生展示自身的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提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还能给学生营造积极、快乐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探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给予展望。

参考文献。

[2]石瑾.北京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1(12):144.

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与教育措施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职院校在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发展革新,在美术方面,不再像以往传统模式那样坚持教师主体地位,已经走向了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情形,美术方面的教育也越来越备受关注。立足我国国情以及基本中职院校的相关现状,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每一个中职院校都应该制订出适合自己本学校的相关策略,进而优化中职院校学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美术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塑造自己美术涵养的同时,更加完善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校就业现状与教育措施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职学校加强美术教育是一种教育趋势,美术,让人们在美中能够去完善塑造自己,让自己更加完美,而中职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立足于学校的基本现状,进行美术教育的策略优化,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教育为辅助,双管齐下的模式进行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稳、准、好。

一、认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问题。

对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说,这个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在人文素养以及艺术素养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倾向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对此展开现状分析,进行合理的规划,可是立足现状,这之中又存有很多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性还远远不够,经常出现重理工,轻人文以及重视专业,轻视基础知识,重视功利培养,轻视素质锻造,这种种误区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传统思想遗留下来的不良认识,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仅仅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塑造以及提高,有些学校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艺术教育适合的群体是艺术生以及本科学生,对于中职院校没有什么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过于单一化教学,教师一般进行美术教学经常选择欣赏课作为主要手段,总是让学生用心想、用眼看、用耳朵聆听作者的思想和深意,教师不会花很多工夫去研究这门美术课怎样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发散学生思维以及锻炼美术修养,从开始到最后只是一种模式贯穿始终,对于兴趣方面更是难以建立一个持久的兴趣,也形成不了习惯。

教师在美术教学内容上教的都是一些和时代脱轨,相接不连贯的东西,所教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书法、国画方面的,忽视了应该广纳以及更新知识,经常是教出来的东西学生用到的很少,因为中职院校的学生不是研究历史和文物的,他们必须和时代接轨才能更好地就业;对于艺术方面师资力量匮乏,没有一个好的师资队伍怎么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师资力量的匮乏是整体学校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因为师资力量代表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又代表学校的整体素质。

二、针对问题,优化美术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院校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对于美术方面的教育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于艺术教育应该重新看到它的重要性,多组织一些社团或者是绘画展览等,让学生有一个适当放松的机会,放松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美术精神以及美术素质的提升,同样也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艺术的存在不是为了学艺去学,而是为了感受艺术的精华而去研究艺术,对于艺术教育不应该看轻,要认识到美术的主体性与统一性,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形式适合多种模式的全能型人才,只有加强学生美术方面的训练,才能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教学应该注意多样化教学,美术不是单纯的看看就能听到作者的心声,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美术教育的培养,教师可以在美术课中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户外的艺术锻炼,增进师生情感以及默契度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气息,多增加一些美术课题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能够和时代紧紧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所要,在就业导向方面能够更加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学生在美术这一职业方面的训练以及技能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能够让学生全面地塑造自己,美术教给人们审美的视觉,教会学生看事情要看到本质,看到灵魂之所在。就像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的精髓灵魂,这与我们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是不谋而合的,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来说更是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人才教育论文: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二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3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3.1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3.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1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3.2.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育锋.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芦京昌.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工商融通和工学结合”型人才的“双赢”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带来诸多实惠。由于教学中对学生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新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加社会实践,走向企业与工人师傅结合,加强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提高了他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顶岗实习中,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学习了专业技术,提高了就业竞争力。2.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契合市场期待和学生需求。据江西电大工程职业学院对在校13、14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3.3%的企业认为,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需要具有复合知识、复合技能和“能工会商”的人才。97.6%的学生认为“工商融通、工学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符合当前产业新型升级需要。77.9%认为有利于自己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75.5%认为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完善知识结构;82.5%的认为有利于自己掌握一门职业技能。

二、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摈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惯用模式,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真实情景的学习,基于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形式来掌握各项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就技巧。在教学安排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相结合,个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网络学习与教室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竞技学习相结合。

2.形成网络化的工作机制。

(1)完善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教务处、督导室、系部的三级管理工作机制,齐抓共管。

(2)加强校企合作:落实订单培训计划,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等手段,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选择能工巧匠传授技艺。

(3)制定教育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课程开发、教学安排、资源配置等实施方案。

(4)提供质量监控手段:建立学校与企业信息反馈系统,发挥教学督导室的监控作用,认真进行班级到课率统计。

(5)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建立即善于学校教育教学,又善于企业现场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和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

3.教育形式掌握一门社会生存的技能。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介入社会环境,发展自己,获取社会生活的资格。让学生掌握一门社会生存的技能,教育学生切切实实地做,实实在在地学,为他们提供条件和环境,形成良好的心智,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成型的社会人。

三、校企共建,完成多功能生产实训基地1.建设贴近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遵循“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创新“校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一体”的满足学生结合实训和生产需要的办学企业,紧紧依托合作办学企业,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经验。2.建立健全校企“双赢”长效机制。对学校而言,办好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都必须借助于企业的场地、设备、人员等资源。对企业而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能型人才资源素质较低已成为阻碍企业升级转型的瓶颈。企业日益认识到产学合作对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价值。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不再是职业院校单方面的目标,也是未来企业所必须致力追求的。

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融合。

以社会需求来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职业教育要围绕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融合。一是办学定位,针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当培养什么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二是办学形式,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共管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社会化,是基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关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现生产为目的的桥梁。学校坚持“厚德敏行,博雅精工和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工商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双师型”能工巧匠师资队伍的构建等教学改革试点,这些内容正是当今职业教育社会化值得探索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