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培养研究论文(模板20篇)

时间:2023-12-12 17:33:28 作者:HT书生

范本有助于我们拓宽写作的思路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从而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这里有一些优秀总结的示例,它们总结到位,内容丰富,值得我们深入研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研究论文

语文学科所表达出来的美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从古至今语文学科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而诵读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诵读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文字的节奏和韵律美,尤其是在诗词歌赋的教学中,我倾向于让学生一读再读。比如在学习现代诗《再别康桥》的过程中,我会在让学生了解大致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这首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轻盈柔和、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流动美丽的画面、唯美动人的意境和对康桥依依的不舍,只有在不断的朗诵中,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这首诗所彰显出来的紧凑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而真正的体味到从《再别康桥》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美。另一方面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美。高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诗词都是编写者精心挑选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佳作,无论是简洁的诗词还是洋洋洒洒的文章都描绘出了一片片唯美的景色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景色和故事或是感动我们、或是警醒我们,它之所以能让编写者和学生“深陷其中”就是因为其独特的美。而让学生大声的将其诵读出来又何尝不是对美的诠释和升华呢?在学习《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我选择让学生自由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一遍一遍的诵读,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同时我还会为学生的朗诵配以相应的音乐,这样学生在多次朗诵之后自然会感受到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真挚的爱情以及送别的时的伤感之情,这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这些内容和情感要有效的多。有的学生在诵读了《长亭送别》之后得出了以下的感悟“远行的人或是有爱人的思念、或是有亲人的牵盼、或是有朋友的祝福,以上种种造就了远行的人必将在各种情愫的促使下回到原地,这就是美。”短短的一句话便是学生在诵读之后得到的最深切的感悟。

二、在辩论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在通过文字传达出生活美与故事美的同时也透露出理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认真思考文本写作的整体思路和技巧表达,从而认识到文该如何写、话该如何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会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和整体感知,同时也会通过各种讨论辩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林黛玉进府》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林黛玉当时不过几岁而已,然而她的言行举止却大大超出了实际年龄应该具有的`特征,这是不是曹雪芹在写作上的失误呢?”借此我就以“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主题讨论会。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林黛玉就是个爱哭的姑娘,有理由没理由就会哭一场,实在是太矫揉造作了。”、“林黛玉爱耍小性子,贾宝玉一句错话就会引来几天的冷战。”、“林黛玉过于敏感,别人简单的一句话,她都能咀嚼出好几个意思。”学生的这些看法虽然都有理有据,但是结论多是具有批评的口气,在学生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中也有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林黛玉并不是你们所认为的那样,她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哭、任性、敏感和小气其实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伪装,从林黛玉年龄幼小却寄人篱下的成长背景来看,她的这些反应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相反我觉得与其她姑娘相比,待遇更大方、更有正义、更坚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位学生还给我们举出了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此我给予了这位学生大大的鼓励,他的观点不仅新颖独特,从他的观点中我看到了其思维的小火花正在快乐的跳动,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他们思考的能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褒奖。

三、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高中生在历经多年的语文知识积累之后,必将在语文知识输出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块教学内容,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作无话可说或是不知该如何说,这已经成了现如今学生写作中的诟病。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输出能力,让学生抛开那些所谓的体裁和内容的限制,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感情。如在作文写作中我给学生布置了题目为“圆”的作文,我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圆”,然后让学生结合作文题目展开激烈的讨论。一开始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圆的形状或者是周围圆形的物体,但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得到了释放,有的学生说道“:圆像老师您的眼睛,尤其是生气时眼睛睁的大大的。”、“圆是中秋节的圆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每到中秋节我就希望远在外地的父亲可以回家团聚。”、“圆是国家的公章,有关人员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去造福百姓。”、“无数个圆堆积起来便成了一个圆柱,知识和生活也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等等,学生逐渐由简单的圆形想到了更多,创新的火花和创作的灵感也会不断的迸发出来,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自然就得到了一定的培养。由上可知,新时期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的熏陶下逐渐的形成和成熟起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研究论文

学生自主性还具有层次性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行动者可以实现自我控制的目的,也不需要太多的反思能力,这是最小自主性;其次是行动者在外界声音的驱动下进行行动,但是并不会追问如此行动的原因,这是过渡自主性;再次是行动者经过外界的影响进行评价和反思,并能够对行为策略进行选择,这是常态自主性;最后是行动者拜托各种暑促,超越常规去自主形式,并进行大胆的创新,这是超常自主性。以上自主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存在很多重叠的可能性。

高中语文相对于初中语文来说具有更大的难度,不仅在学习的量上有很大的增加,而且在难度方面也有比较大的跨越,这样就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加强自主性学习,从而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效率。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高中语文教学,分析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其中的`运用。本文对高二某班的30人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教学尝试,并与在成绩和规模都有相当的班级进行对比。

首先进行小组分配,将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并且每组综合能力相当、强弱搭配,由语文成绩比较好的担任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让每位同学都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本文在采用学生自主性学习时,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特别引用了小组合作模式,从而让学生合作来弥补自主性学习的不足,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时,将课堂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和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可以通过自主完成并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作陈述发言,最后由语文教师陈述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可以就某个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并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自主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由于是小组合作模式,所以可以经过小组讨论后再在班级上发言,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课后作业是考察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部分,在口语表达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表演方式展示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而书面作业则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

第三步是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这也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成绩评价应该包括期末测试、自主学习成果和合作学习成果三个部分,并且整个评价过程要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的部分过程中。

最后从本学期结束后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学业成绩与其他班相比,进步效果更为显著,并且大多数同学都很认可这种自主性学习模式,他们认为自主性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与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具有更大的新颖性。另外一方面,学生自主性学习时还大量引用了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认为这种自主性学习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能够对所学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综合评价的设置也比较合理科学,并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误而造成平时努力的白费。通过期末成绩显示,本班的总体语文成绩都略高于其他班,特别是在语文主观题方面的得分率更高,说明自主性学习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研究论文

(山东省泗水县实验中学)。

摘要:所谓学生主体性,指的是学生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如今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课堂问题;课堂时间。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试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这三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

一、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有效条件。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体作用被弱化。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改革以往以自身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调整自身角色,把学生当做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则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有效条件。

比如,在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提前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并为他们布置课前作业:以组为单位,利用阅读书籍或者网络技术等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社会行为的资料,并将其进行记录、整理,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时,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总结性阐述,如此,既使学生提前熟知和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也使学生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意识。

着名学者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一手包揽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通过有效途径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从而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汲取和获得新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意义的问题,是可以实现以上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又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和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依据具体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夜深人静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2)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源于什么?(3)作者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4)课文中的第四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写的?(5)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6)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7)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8)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研究,并陈述自己的看法。如此,我既做到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主体参与意识,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如今,新课程提倡将课堂时间规划为“10+25+10”,即课前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是教师讲解新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时间,中间25分钟,是学生独立思考、谈论及练习的时间。而且,高中阶段学生心智已发展成熟,且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们就应严格遵守新课改所提倡的'这一时间划分观念,做到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深入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因为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有一定文言文学习基础的高二学生,所以,在具体学习时,我带领学生对文中的语句进行了简单的疏通,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注释以及查找有关词典资料,对文章语句进行翻译,并尝试找出文章中意义深刻的经典语句。这样一来,我既达到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掌握文本中心思想的教学目的,也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指挥者的我们必须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此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石晓燕。高中语文学习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黄晓娟。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研究论文

我们都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死板,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枯燥,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使其无法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中设计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由于语文思维的无限性特点,语文教师不能全盘否认学生的回答,要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途径。

3.2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课业负担最重的阶段,身处这一阶段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肯定是非常大的,这一压力的产生也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受到限制,因此也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方面的培养。注重语文思维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思维的深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深度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语文思维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及分析语文知识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断指导学生全面理解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准确发现事物本质。此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同时,由于语文思维的广度性特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只有多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沉淀语文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4结语。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科研中,不断尝试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为主,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还要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知识层面,只有做好全方位的语文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2]陈秀玲.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c]//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漆仲权.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

[5]孙和平.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04.

[6]水卫国.逆向、侧向、多向———论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

[7]孙德寿.浅谈创新思维与快乐体育[c]//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06.

[8]斯琴格日勒.边远民族地区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浅析[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

[9]陈胜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

[10]车春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论文集.2014.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研究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掉其中不合理的及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内容,通过不断完善而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从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一些高中教师无法有效适应,很多只是被动地执行教学方案,这也是导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低的主要因素。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不统一。高中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教师将语文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相对欠缺。第二,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教学形式非常多样,不管是采用哪种教学形式,其目的都是希望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刻意改变07教学形式,虽然有时课堂形式的改变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所讲解的知识点很多都是与教材内容相脱离的。教师要明确一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保证二者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第三,没有将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在重要位置。从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为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只是在单纯地大声说话,而且大部分讨论的内容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相关性。如果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会逐渐丧失,试想学生都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是天方夜谭。

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培养研究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使党和国家永葆生命力。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各个阶段各学科教学的目标。当然,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高中语文教学,看似知识点分散,可是依旧有内部规律可以遵循,如果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导向坚持题海战术,则很难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高中是学生智力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摒弃落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要使高中语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尤其是教龄较为长久的教师,要以审视的目光直视和批判自己一直以来固守的教学手段,彻底摒弃“教师是主导”“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等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批判吸收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培养创新思维,更新教学观念。笔者建议,语文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一种平等、和谐、亲近、友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放性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思维在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教师具备设置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关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依靠的是鼓励学生或者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作品来实现。比如,笔者在进行高一上学期《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任务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这些都是作家的代表作,还是高中语文课外必读书目,对于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另外,高中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思考。

三、开展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充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或者是课堂这些狭小的范围内,还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比如,笔者在进行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作品阅读欣赏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这单元涵盖了《窦娥冤》《哈姆雷特》以及《雷雨》等著名戏剧的片段,便开展一次学生戏剧表演的活动,以组为单位,让各小组展开竞争,既可以表演原本教材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剧本”进行改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在原剧本的基础上予以变动,表演幽默有趣,运用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思想的“运动”和创新。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置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听取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意见,进而不断完善和纠正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提升最快。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善于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善于“挑战权威”,才能获得成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和教师长时间坚持不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发展之路更加通畅。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摘要: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对于数学科目特有的科目观念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认知环境,探讨并选择使用可用的授课方法,以此变革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想象空间,达到对学生课业的减负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数学在高中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对于整个高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数学能力包括了运算、逻辑、空间想象等各个方面。从学科的层面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破解数学难题的思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具备了数学应有的思维,学生才能在遇到数学问题后努力思考予以化解,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后经过适当的扩展,方能创新解决路径。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科目知识的全覆盖,更在于科目思维能力的培育、提升。

一、接纳新颖独特的思维观念。

高中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教师特别注重对自己讲解能力的提高。在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接受老师讲授知识内容,而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有的教师甚至担心学生在自己有限的学习储备的情况下去摸索或独立思考的时间会挤占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因而学生可能偏耗时的.摸索、探究、思考会被老师轻易打断。老师通过制订“标准答案”而达到简单的解题目的,使得学生失去独立思考、锻炼思维发散的必要条件与机会。有时候学生独特的想法被老师忽视或轻而易举地予以否定。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创新。

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对数学科目本质的理解以及对单一授课教学观念的变革,通过深入理解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本质以及创新教学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十分重要。具体的做法就包括整体上要突破原有的讲授框架,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紧密联系实际的特征,学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设想与联系,就可以达到对原有思路的延展。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在解答比如椭圆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被鼓励特别注意生活中的椭圆实例,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深入地对课本公式定理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供灵活巧妙的可用方法。

目前大多数学教师普遍认为高中数学本身带有一定的拔高与难度,是高中教学中最为棘手的教学科目,数学学习在教学大纲的既定下难有新的内涵与大的扩展余地。甚至包括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认为让学生明确一个知识体系下的多种题型以及解题的路径就够了,老师一般会在每一体系的教学中以既定的几个教学例题基础上进行单线教学,从不特意的扩展知识体系,延展解决思路。通过较为严格的分工,使得学生接受与老师讲授呈现单一模式,两者关系难以有新的延展与衔接。学生大都通过课堂上的僵硬记忆与学习笔记,甚至是死记硬背那些典型数学题目来应对数学问题。这种带有强迫性质的灌输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难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难以深入地明晰数学模型下的数学本质与思路。学生渐渐地在这种模式下变得麻木与习惯。

外,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教师自身要加强自我学习,不回避数学学科中难点、疑点,并鼓励与学生共同思考,甚至是做学生的学生。另外,还一定要接纳新的教学思路,大胆运用,特别是那些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构建有重要作用的教学办法要特别注意。要多层次多方面地变换数学教学模式,要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思路上反复着手,多重变化,由表及里层层解析。

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担负着高考升学的重任,一方面对于学生数学运算、数学逻辑、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高考的负担下,学生的创新扩展思维本身就被很大程度上得到限制,因而教师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引导对于学生扩展思维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束缚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模式应该得到破除。同时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提纲的教学方法要得到重视,对机械的教学模式应得到审视并得以转变。

参考文献:

[1]程军。加强“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01)。

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个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对新事物和新见解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个性思维进行培养,对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详细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个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个性思维,顾名思义,要具备“个性”,即思维内容和角度一定要具备独特性和新颖性,能够创造出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成果,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不同于常见方式的一种思维过程。个性思维的“个性”注定了个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个性思维不仅能够脱离其他的思维活动形式单独地存在,而且会使其他思维活动无法相互叠加,是一种必须通过多种思维方式相互作用和协同才能进行的思维活动。只有使个性思维从无序的状态走向有序的状态,才能使思维活动真正达到创造性的作用。个性思维的独特性特征一般表现在求异性、新颖性、灵活性及整体性等方面。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个性思维中最常用的一种,主要是指思维。

的开放性、流畅性及灵活性。通过发散性思维,能够把纵横发散的.知识进行串联,达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效果,是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拣尽寒枝不肯栖”中的“拣”字,历来被人称道,但真的没有任何字能够代替“拣”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展开讨论,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而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逆向性思维进行培养。

个性思维的内涵十分丰富,实质上个性思维是选择、突破与重新建构这三个方面的统一。逆向思维对这一特点有鲜明的体现,逆向思维是个性思维中的重要思维,它是通过反向的探索,对现有的问题做出逆向的分析和比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把作品背景当作支撑,对作品中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了解这些,对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有重要意义。如莫泊桑的经典小说《项链》,就是以其结尾的出乎意料被世人铭记,在《项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小说中看似偶然的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主人公的结局与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这种分析同样适用于其他作品。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以及逆向思维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加轻松随意。

参考文献:

[2]袁敬耀。浅谈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作者单位重庆市暨华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立体地、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是创造思维的核心。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这方面,我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作了如下尝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引发好奇、鼓励质疑、指导探索、丰富想象、启发求异、引发求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好奇--创新的使者。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说,就是对好奇的不断摆脱。”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天性,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与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往往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求知。如教学《古井》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挂图,伴随着和谐的乐曲背诵了文中的相关段落,学生立刻进入了创设的情境中。随后教师又说道:“这是一篇回忆故乡的文章,写的是故乡的一口古井。作者远离家乡多年,对这口古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时,有位学生突然举起了小手,说:“老师,不就是这么一口古井吗?怎么会使作者一直难以忘怀?”教师的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鼓励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探索、去感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因为创新不仅指物质上的发明创造,也包括人们个人自身有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生和获得。所以,好奇是创新的使者。

二、质疑--创新的萌芽。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质疑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习“五壮士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提问:“‘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为什么前面用‘眺望’,后面用‘望望’呢?”于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语言环境当中体会“眺望”、“望望”的含义,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理解“眺望”是向远处看,“望望”是向近处看。让学生在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又让学生寻求词语的内蕴,体会“眺望”一词流露出五壮士的喜悦心情,“望望”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由此,学生领悟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就会表达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三、探索--创新的源泉。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发现事情的“新联系”是创新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新兴玻璃》一课,重点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后问题: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是什么?每种新型玻璃的作用是什么?并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定能解答这三个问题。由于学生释疑的积极性倍增,通过自我阅读,相互讨论、交流,很快地获取了新知,有的学生还用列表的方式来归纳。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步递升。这种强烈的探索知识的精神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四、想象--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重要途径便是丰富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使用实物、图片、幻灯片及各种直观教具,以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大脑提供更丰富的表象,使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悬念”的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学习了“人们眼望灵车所想到的”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练习:

2、你们又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练习):

我想到了;(联系学过的课文《温暖》)我想到了;(联系学过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我想到了。(联系学过的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通过这两个练习,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使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五、求异--创新的灵魂。

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续写《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大部分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写了南郭先生“老病复发”,换一个地方继续“充数”混日子,但也有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写了南郭先生痛下决心,改邪归正,寻访名师,苦练成才,再度入宫吹竽,终成一代名家。这样的骨骺司,可谓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郭沫若语)这就是说要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善思多问,多一些“求异”,少一些求同,使学生有所顿悟,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六、求活--创新的钥匙。

求异讲的是答案结论不要唯一,求活则是讲得出答案结论的方法途径不要唯一。“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很多的。求活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如有位教师教学生记“鸿”字,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左边一个‘江’,右边是一个‘鸟’,合起来是‘鸿’。”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位学生说:“江边一只鸟,鸟站江边上。”同样是识记“鸿”字,而且都是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但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新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诠释,因而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求活,还指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求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如教《火烧云》一课时,学生对“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中“烧”字能否换成“红”字产生了疑问。此时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语言环境中体会“烧”字用得就比“红”字独特得多。在比较品味的基础上,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这里用‘烧’字,点明了文章的题目。”有的说:“用‘烧’字,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不与‘红通通’重复。”有的说:“用‘烧’字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还有的说:“火烧云是燃烧的云,‘烧’显示出一种动感。”通过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致使学生对‘烧’字所隐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求活,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创新的大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创新思维从小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反映。而语文思维训练正是在大语文观这一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使之产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一过程。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要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聚合、发散、碰撞,在此过程中将高中语文教学推向高潮和深处。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高中语文,是摆在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来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了解语文思维的特点。

语文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主体对语文现象和语文表现的认识、表达、交流、沟通以及创造与吸收等思维过程中语文内涵展开的概括性的认识过程,是对语文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语文活动意义的重新定位和归纳。语文思维以读为首要,以悟为核心,通过教师多种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在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思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语文思维具有交流性的特点。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另外,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是无限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时空交错,可以日行万里。所以,语文思维的特点也是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也是广袤的,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社会、道德、思想、经济、法律等等,凡语文所能涉足的无所不包,这样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便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样得到创新思维的开拓,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语文思维具有渗透性的特点。

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

4.语文思维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所以,语文思维可以延升,也可以创造性地展开。

高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学习心理紧张,有时为了赶上新授和复习进度,自然在学习方式方法上疏于归纳、总结和梳理,以致学习方法简单、机械。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为思维不灵活、被动,无法体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妙。由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上必须解放思想,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

1.牢固树立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

高中学段学生学习紧张,尤其到了高二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语文思维的能力。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还要具备精心设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语文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加以正确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其次,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人师表”“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进而将自身的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受到的影响,以期实现自身语文思维的提升。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时空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所以,形成语文思维,首先就要拓宽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广度,对于知识领域的延伸,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素材,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课外作品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做好预习: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有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对一些课文,如果不能拿捏到它的要害,领略不到它的精妙,只是一鳞半爪、浮光略影、轻描淡写地走过场,留脚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无法悟出文中蕴藏的丰富内涵,也就无法产生过深的印象,时间一过,少有的一丁点感悟也便随风飞去。这样不但达不到知识的积累,更无法拓宽知识的领域,进而就无法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高二课文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获得更多深层的感悟。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拿《林黛玉进贾府》来谈,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精心地设疑,为什么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感觉已是熟人?为什么刻意地描写王熙凤放荡的笑声?这样让学生对红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极力地想知道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所发生的一切。这样,学生就会挤出时间进行《红楼梦》的品读。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的探索中进行思维的培养。

语文是各科之母,语文亦是思维的舞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思维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解放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使学生不仅在高考中取胜,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如鱼游大海,鸟入深林。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这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体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进而获得概念,形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在人类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概括地讲,它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确定思维方向,理解问题实质。如在以《我的父亲》为题作文时,就要搞清楚这类型文章的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搞清楚未知因素是什么?现有资料情况如何(有多少可以利用?!能否满足要求?)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深入思考,都有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

第二,拟订解决问题计划。即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有用资料以达到问题的解决,制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果不能直接找到有用资料与未知因素之间的联系,可采取迂回性战术,先探讨有助于解决主问题的一些辅助性问题。如思考:在以往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同类型或相类似的文章吗?这类型文章的具体写作步骤是什么?它能够有几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它们是如何运用典型材料来衬托鲜明个性的?对这些问题的逐个思考,将有助于制订和选择写作的最佳方案。

第三,具体执行计划。即要尝试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既是具体地检查和验证每一个步骤,保证它们正确无误,又要回到原来的问题,检查解题的结果,弄清结论是否真正同问题切合,是否还可能派生出其它结果。至此,一个思维过程才算结束。

2.顺向求同法。

顺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去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例如,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课文第二大段内容时,根据课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内容,从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的爱抚;另一方面,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亲人的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幻想而已,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学习,为开展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3.同中求异法。

这是一种与求同式相对应的思维方法。即指对同一问题可不依常规,而从多方寻求答案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力求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它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使思维起点和过程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从而摆脱传统的窠臼,提出新的见解。如以“时间就是财富”为题作文,除审视时间与财富之外,还思考时间与纪律、胜利的关系,审查时间与知识、智慧的关系,考查时间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的关系,审视时间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等等。这样就可能拓宽思路,写出文章也自然不会流于模式化。对中学生而言,衡量这种方法是否掌握的标准,一是有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技巧;二是有运用不同方法和不同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中生怎样提高理性思维。

一、高中生理性思维的背景。

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是一种有感情的特殊动物,更在于人是一种会进行深刻地理性思维的动物.面对中国教育,国人必须作深刻地理性思考.教育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命运.新课程即是国人理性思考的产物.实施新课程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一次壮举,它将为新时代中国人才的培养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教育质量将由此产生一个飞跃.

理性与情感是新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不再是教教材.教师要理性地分析教学的实际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选自编自定教材,然后有质量有效益地进行施教.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学生不再是等着教师填塞的鸭子,面对新课程,高中生尤其要学会理性的思考,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会思考的活人.

二、高中生理性思维的价值。

从心理成长的进程看,小学生、初中生的思维偏重形象思维,他们看事物一般从表面现象入手.到了高中,学生的身心渐趋成熟,其思维开始偏重理性思维,他们开始喜欢思考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身心与理性思维的协调状态是教育的一大优势.教育要充分挖掘这种优势,拓展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引领他们穿过事物现象的迷雾,攀爬理智的高山,使高中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学习和生活.

三、高中生理性思维的状况。

高中生身心大脑尽管已经初步具备了理性思维的基本条件,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却往往缺乏理性思维.在处理学习中的问题时,它们的分析往往是片面的浅表的,在处理做人的问题时,其行为甚至陷入感性的混乱之中.如果给他们一段时间要求他们专门用来思考,他们当中的很多大脑里将会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些浅层次的没有逻辑的杂乱现象;如果给他们一个命题,思考分析的结果也多半是片面的、肤浅的.请看下面这个活生生的例子.笔者一日在教学楼台阶上拾得片纸,展开一看,上书情感浓烈的言语,混乱的语言倾诉一位考生考了低分的不幸.面对分数,这位同学竟寻死觅活,不能对问题的根源作理智的分析,也不能梳理出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当我和所教班级的同学谈及此事时,全班竟高声回应:“是啊,分就是老师的命根!”学生对分数这个问题不能作深入的理性思考,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理性思维能力的欠缺.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研究论文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整合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的基础学科。但在“应试”这一观念的束缚下,语文教学却偏离了这一方向,以单纯的应付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多获得的是一些机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能力不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多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语文知识,学会应用,以语文来作为提升自我的工具。

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个人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师,一定是有终身学习观念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普通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名师,成为语文界的大家,也才能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反过来看,如果我们教师群体不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我们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和养成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通过自身学习和努力不断打磨出来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发,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课程和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要主动学习,兼收并蓄,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2挖掘人文资源。

人文教育不仅能提高相关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对一个人进行熏陶,从而使得人的品质、素养得到提高。某位伟人曾提出这样的说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现在,身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挑战的环境下,许多学生却患上了“精神软骨病”,严重缺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滋养人文精神沃野的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文资源的充分挖掘,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讲的具体一点,就是说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境界的提高和心灵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健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把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信念,并且学会从学习中获得感悟,使得自己的人格在学习中获得完善。以人文为魂,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

3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而这些人文性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所谓“文道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挖掘教材隐含的人文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应试教育上。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实施语文教学的审美化,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语文课中的丰富的美育资源。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美育资源库,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美学现象,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这些美育资源也就成了美化教学的前提和资源储备。也正如此,不少优秀的学生正是在某一课的美育的感召下,灵魂深处有了极大的震撼与触动,促使他们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塑造了崇高的人格。这正是语文新课程对客观世界、生命世界起到的独特的教育作用。

4培养学生的真善之心。

真,乃人之最根本的一种品行,是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真,就要求人要真诚。首先,对人要真诚,不做欺人之事;其次,对事要真诚,不管做什么事,都应以一幅完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高中语文中不少文章都在呕歌真,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被引导向真求真。比如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以真诚的情感歌颂自然,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自然会受到这种精神熏陶影响。善,亦为人之根本。善者,能感人,能聚人,在社会中往往与他人处得融洽。高中语文教育应通过一些具体的文本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向善求善。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善待别人。即要让学生培养博大胸怀,当然别人无意间有所冒犯,不必与之斤斤计较,而要以博大的胸怀纳之容之。其次,要与人友善。这主要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以和善的面貌示人,不要动不动冲犯别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当然,培养学生向善,不能光靠说理,更重要的手段应该是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感化。善,还要求学生有怜悯之心。一个懂得怜悯的人,心内往往存着最大的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同情弱者,对受难之人保持一颗悲悯之心。

参考文献:。

[2]李晋,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31期。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天生就存在的东西,人类能够透过思维进行思考,完成很多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而语文思维和思维大同小异,只是相比较思维而言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准确,把思考范围缩小在语文这一科目上。因此,语文思维具体就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把得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思考与研究,并把晦涩知识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翻译出来,并且在理解翻译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思维再创新,解释出与原本不同的独到的见解,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当中领会到知识的要领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来进行学习,把自己的思想与前人的思想结合到一起,从而做到更好的学习高中语文,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这就是语文思维的好处,而语文思维是我们都需要的存在,所以,培养语文思维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并且,要想培养好语文思维,就要从根本上了解语文思维。语文思维由于范围较广,因此包含了注意力、观察力、创新力等能力,这些都是人脑通过有序的活动之后得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能够很好地培养这些能力,语文思维的后天培养就会十分顺利,因此,要想培养好这些能力,就要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从教师处得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够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拓展,所以,由此就能够看出语文思维所拥有的几大特点。

1.互动性。由于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从教师处获取知识,因此就会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师生之间需要有定期的交流互动才能够达到更好学习的目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抛弃传统的讲课模式,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这样,师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有分歧和不同见解,大家共同讨论来决定更好的答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逐渐出现语文思维。

2.广泛性。语文思维是把学到的知识以自己的方法和思维转化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并在此过程当中进行拓展和延伸,而在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知识量就是十分的广泛,这一过程中的知识不仅仅是课内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有一些在生活中或者在课外书籍上所涉及的知识,完整的语文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够让知识更加的延伸。

3.渗透性。语文课堂索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教师不能一股脑地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们,教师们应该一点点地为学生们渗透知识,把知识以点划分,每节课都在渗透知识,学生慢慢地接受知识,才能够一点点地把知识都消化掉,才能够把所学到的东西,都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样收获的知识才有价值,而一股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利用知识。

语文思维是学习高中语文一项必备的思维模式,只有培养好语文思维,才能够对学习高中语文更加有帮助。由此可见,想要学会高中语文、想要学好高中语文,培养一个良好的语文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当中,一旦缺失了语文思维,学习语文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一旦缺少了语文思维,那么学习语文就只能死记硬背,课堂上的知识不能够完全的消化,也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拓展出更多更创新的知识,这样对于学习高中语文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出相应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语文学习更加顺利。1.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在采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次要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较大的距离感,而师生之间一旦产生了这种距离感,就很难把思维聚拢,让思维成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顾学生的想法,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会出现知识传达不到位现象。因此,相关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只有这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点的探索,同时也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更加地了解学生,方便“对症下药”,找到学生的不足和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方面着重培养。例如: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制订相应的讨论课题,把思维方式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训练讨论,让学生们自主接受知识,让学生们之间有竞争,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2.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且十分方便的途径来获取知识,那就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往往能够从各个方面向学生们传递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与教师和同学们讨论得不来的,相比之下更加珍贵。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让自己的大脑运转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化书中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培养语文思维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思维有利于对高中语文的进一步学习,而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地为学生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学习如何培养语文思维,对于这一问题,只要教师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能够积极地寻找方法来帮助学生,我们就能够有效地为学生培养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指导写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单调干瘪的形象变得鲜活有生气。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使形象丰富、生动、鲜活;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改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学生补叙了父子间亲切的对话,展现了父亲的'谆谆教诲和儿子的悉心聆听,充满父子情深;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细致描述了黄沙岭夏夜天气的微妙变化。其中有的联想到月亮姐姐吵醒了沉睡的鹊儿的美梦,要和它说悄悄话;青蛙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丰收的好年景;星星也为这迷人的夜景而感动的落泪……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学生微妙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2、扩充情节内容,创造新形象。

将课文中简略或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想象联想,增加内容,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游天然动物园》,我安排了情节扩充训练,将阿里三言两语介绍的动物趣闻,描写成详细具体有趣的动物活动,在描述动物活动的情节中,学生把狮子攻击犀牛的凶残以及被野狗追赶的狼狈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又如教学《友谊的航程》,我让学生结合插图,通过想象描写人们奔走相告,争睹中国军舰风采时的场面,学生们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情、心境,感受了人们喜悦的激情。通过扩充情节,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崭新形象跃然纸上。

[1][2][3]。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早就这样的良好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教师,如何营造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关键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个学生,尤其是班级后进生,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帮助、鼓励、理解。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从内心尊重、信赖、爱戴老师。“爱屋及乌”,学生会由喜欢老师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知识充满了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传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题型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把课外阅读单纯的当做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做枯燥的题海战术。而“自主阅读实录”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阅读兴趣,不是为了单纯地答题,而是重在发现问题,积累知识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引发创造意识能力。当然,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事先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初期可由教师选定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发现的问题,所得的感受与启发记录下来。从最基本的生字新词到文章的结构思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从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再到临时触发的感想,都让学生自由记录。学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质疑,评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观点或表达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境界。而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解决不了的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体验,又在探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中后期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做阅读实录。这种阅读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弘扬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表现。因此,我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气氛。如教《智子疑邻》这篇寓言,我先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则寓言改写成一篇现代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听取意见,不能看意见是谁提的,而要看意见是否正确,不能因人废言。这是从积极方面说的。该文如果从消极方面作解释,那就可以引申为: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了,即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哪有兴趣呢?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表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表演那些故事性强的课文,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课文主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排演这个故事,学生的热情很高,马上投入到剧本改编。学生完成剧本改变后积极投入排练,后来在课堂上表演的十分精彩。学生不是在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中了解课文内容,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准备的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指导写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一、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单调干瘪的形象变得鲜活有生气。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使形象丰富、生动、鲜活;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改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学生补叙了父子间亲切的对话,展现了父亲的谆谆教诲和儿子的悉心聆听,充满父子情深;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细致描述了黄沙岭夏夜天气的微妙变化。其中有的联想到月亮姐姐吵醒了沉睡的鹊儿的美梦,要和它说悄悄话;青蛙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丰收的好年景;星星也为这迷人的夜景而感动的落泪……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学生微妙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2、扩充情节内容,创造新形象将课文中简略或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想象联想,增加内容,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游天然动物园》,我安排了情节扩充训练,将阿里三言两语介绍的动物趣闻,描写成详细具体有趣的动物活动,在描述动物活动的情节中,学生把狮子攻击犀牛的凶残以及被野狗追赶的狼狈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又如教学《友谊的航程》,我让学生结合插图,通过想象描写人们奔走相告,争睹中国军舰风采时的场面,学生们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情、心境,感受了人们喜悦的激情。通过扩充情节,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崭新形象跃然纸上。二、学习写法,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迅速而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向另一类对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造思维的灵活性。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都蕴含着可供借鉴学习的写作技法,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典型的写作技法,指导学生学习,积极灵活的运用于写作,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1、学习写作的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正确精当地运用语言,准确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境界,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文中通过替换、比较、选择,让学生揣摩用词的准确美;抓住优美语句品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响美,描绘的意境美,抒发的情感美,在熏陶感染中鼓励学生积累(赏读、背诵、摘抄)、恰当地运用于写作。如教学《望月》开头一段的月色描写时,,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用词的优美,感受月色的朦胧美。在训练环节上我安排了仿写训练,让学生仿写一段景色,恰当地选用优美词句,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语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生动有灵气。2、学习不同文学样式的写作手法语文课文中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文学样式。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学习此类作品的写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写作,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学会合作》这篇演讲稿时,我指导学生学习演讲稿的写法:以强有力的证据,分条屡析地阐明自己鲜明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在撰写演讲稿时,学生们写出了诸如《学会运动》、《树立自信》、《做时间的主人》等演讲稿。教学《埃及的金字塔》、《夹竹桃》等说明性的课文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过细致观察,写出事物鲜明特点来的写作手法;教学《鼎湖山听泉》,指导学生学习按顺序写游记的方法……为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游览、观赏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作训练。当然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其他的写作手法:内容的详略得当、结构的总分式、典型环境中的心理刻画等,教师要细心挖掘,携取一点,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赋诸笔端。1、文尾续写法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一些课文结尾给人以模糊的答案或造成悬念。如《狼和小羊》,狼向小羊扑去后结果怎样?可让学生猜测小羊的不同命运。即使没有明显的悬念结尾,教师也可故意设置续写的提示。如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续写弟子们第二次摘麦穗时的情景的训练,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教学《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续写四十年后美穗子带着子女前来看望聂将军时的感人情景。总之,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唯一性、集中性,让学生的思维生发开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2、写读后感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立意出新。如写《负荆请罪》的读后感,有学生从蔺相如出发写为人应宽容大度;有学生从廉颇出发写处事应知错就改;有学生从赵国的形势出发阐述了生活在集体中应顾全大局等,形成观点各异,百花齐放的局面。3、角色转换法角色转换法是指依据课文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处境,根据个人的理解感受和知识经验,各抒己见,设想你如果是文中的角色将如何更好的处理问题。我教学《螳螂捕蝉》设置如下写作训练:你如果是文中的少年将用怎样的办法劝说吴王?同学们有引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劝说的,有引用“两败俱伤”的典故劝说的,有引用“喜鹊搬家”的故事劝说的等,表现出各人的勇气和智慧。在新课程走向创新、走向综合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加强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密切统一,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挖掘两者的结合点、思维的创新点,指导学生写作,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意的创作,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学会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和思维训练,通过多方面教学努力来不断实现对高中生的语文思维培养,进一步提高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是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目标下,学生的语文思维很难得到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智育成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这种错误的认识,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以热情和积极的教学态度开展高中语文教学。

一、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独立进行思考的认识和能力,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方式和评价教学方式等,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能够选择适合的语文教学方式,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对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和认识,能够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髓,通过示范、引导、启发、评价等过程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过程,从而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完成课本内容学习,能够学会透过事物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再回归到事物发展过程中,从而拓宽学生的认识范围,训练思维能力。

三、加强课外阅读,培养独立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的获取对于高中生的知识诉求远远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也不断提升,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引发思考,学生能够有效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加深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能够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认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通过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现状,其次论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包括教师做到“三个给”,给信息、给时间、给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演讲、辩论、讨论会等集体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育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写作上,忽略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这和课程标准背道而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要认真地贯彻执行,将学生口语表达培养落到实处。

一直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就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这是长期教育发展下的痼疾,与语文教学的初衷不符,备受广大教育者诟病。高中语文教育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包括书面语言与口语表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1]。在教学过程中,书面语言训练与口语表达训练要同步进行,但在现实情况中,书面语言训练与口语表达训练往往不同步,呈现出一种不协调的“瘸腿”现象。表面上看,中国学生7、8岁入学时已经具有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了,似乎不需要教师过多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但说话是一门学问,懂得说不代表会说。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需要适合的条件与有效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要做到“三个给”,为口语表达训练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教师做到“三个给”,创造有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条件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发,制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使口语教学落到实处,实现语文教学目标[2]。第一,给学生信心。在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上,学生是否自信至关重要。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不好,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信。为此,教师要关注班级中的“寡言者”,不断的鼓励、激励及奖励,不过多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勇于说、敢于说。第二,给学生时间。高中学习时间紧张且课上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挤出课上教学时间开展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有时间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三,给学生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想要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有信心和时间外,还要掌握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他们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口语表达好的学生选一些讲名人、谈理想、评时政的内容,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口语交际能力弱的学生选一些小故事或笑话讲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授给学生口语表达技巧,如多采用短句、自然句、省略句;词语生活化,上口入耳,通俗易懂;语气变化多,停顿多等,让学生摸索出一些口语表达“套路”,全面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转变以往教学中的重阅读、轻听说的教学现状,使口语表达训练常态化,与书面语言训练并重[3]。首先,利用前5分钟课堂时间开展口语表达训练,确保学生有时间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很少有专门时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更多精力都放在读写、阅读等方面,因此,教师利用课上5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如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每一组学生布置不同的演讲主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撰写演讲稿并演练,上课时,每一位学生轮流演讲,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演讲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以免占用过多的课上时间。其次,利用课后时间在班级内组织辩论会、讨论会等,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训练的平台,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辩论会、讨论会都是集体性的互动活动,利用这些集体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说话技巧,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思维敏捷性。

三、结语。

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与表达影响重大。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一味注重读写教学,也要注重口语教学,加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能说会道”,懂得语言的艺术魅力,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凤美.浅析搞好高中语文口语训练的方式[j].新课程(中),,34(4):159.

[2]赵明春.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2):137.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教师经过对课本的全面了解,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老师设立的情景案例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想象,发挥出自身的学习观念,提升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道具进行情景教学的设置。在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荷塘月色的音乐,让同学们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与静谧的氛围,使其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深层次地展现出课本上《荷塘月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荷塘月色》中哪里最吸引你的眼球?”“在《荷塘月色》这样的静谧美景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然后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荷塘月色》文章的学习,在对文章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找寻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思维逻辑得到一定提升。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不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知识的研究,而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不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时,教师为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此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把文章中的教学问题一一给各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让学生在文章的学习中找寻问题的具体答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找到不尽相同的答案,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最后进行总结。同学之间会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领导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考虑。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的实际思维方式,对其思维想法进行针对性培养。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在分析文中周繁漪这一人物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此人物的形象,按照学生的自身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再予以补充,告知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讲述周繁漪这一人物形象,比如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情人等等,讲述每个身份的意义所在,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给周繁漪这一人物进行具体定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想法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想法,使其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深刻含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按照学生的自身学习思维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必须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思维深度更加深化,在考虑问题时也就更加全面。思维可谓是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可见其重要意义。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关键要依靠教师的培养策略,主要有情景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个性化思维培养模式等教育模式。教师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而且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6]温艳.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0):111-11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