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精选23篇)

时间:2023-11-27 06:30:31 作者:MJ笔神

心得体会是对思考和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问题和改进方法。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小学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基础阶段,只有把小学数学基础打好,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走得更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十分关键,就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基础,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研究,希望能把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有效应用。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走向道路转变的前沿,然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培养和锻炼成为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小学生学习期间,大多数数学教学方式采取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开始让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具体形象的代表及其假设,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得出,教程改革不断深入,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抽象思维逻辑能力的加强成了教程改革进程中有待解决和实现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论。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buzan)提出来的:“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虽然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通过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充分地掌握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及无法替代性,不单是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现在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各个学段运用最广泛的教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把相关的知识点全部融合进去,包括文字、数字、公式、图形等各个方面,完整地把所要讲解的知识点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搞清楚各概念和公式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我们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全面地、系统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突破教学的知识难点。这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困难之处,因为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知识点的概念和定义并不能分辨得十分清楚,常常混淆,容易放弃学习中的难点部分,长此以往,数学知识的难点会越来越多,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如果小学数学老师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把概念、图形、公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可以组织“一步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量一量,然后量一量手指有多宽,粉笔有多长,课本有多长,讲台和课桌长、宽是多少,利用思维导图给学生展现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制关系,这样能帮助学生熟记于心,不会再把毫米、厘米、分米和米各单位混淆。

例如,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3.利用思维导图复习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帮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当小学数学老师结束一部分的教学时,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温习,从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复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对近段时间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巩固,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地掌握一单元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用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拼一拼、动口议一议,从而利用思维导图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小学生对于三角形公式和平行四边形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归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最重要的一项作用就是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认识时间”这部分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小时、分钟和秒之间的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这是对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清楚地掌握它们之间的进制,杜绝搞混现象的发生。

例如,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1小时=60分钟=3600秒。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巩固和整理知识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整理,巩固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元角分”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比如,“换钱”“我是超市售货员”,让学生在角色游戏中掌握“元角分”的知识,然后利用思维导图把元、角、分的关系展现给小学生,帮助他们巩固“元角分”这部分的数学知识点。

例如,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角=100分。

3.利用思维导图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利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独立探索和思考,解决现实性的数学问题,通过这个探索实践的过程,学生可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深入开发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应该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小学数学中各个阶段的知识点要十分熟悉,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思维梳理的连续性,才能对学生一步步地开展解决问题教学。

4.利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错题本。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教材要有十分深入的理解和探索,把握住课本中的关键,时刻围绕着关键点来开展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度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应该适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态加以分析,帮助他们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错题本,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复习。例如,一个棱长8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灌满了水,将水倒入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长方体长16分米,宽4分米,求这个长方体中水的高度是多少分米?一些基础差点的学生,根本理解不了题意,无法入手解题。老师完全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直观看到:体积不变,只是水深(高)改变,形状改变,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找到正确解答方法。然后,再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题目记到自己的错题本上,加深解题的思路。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直观的图文与公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公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和巩固复习。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帮助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技巧。

参考文献:

[1]刘芬.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d].宁夏大学,.

[2]袁学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的分析探讨[j].教师,(14):21.

小学写作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从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出发,来分析与阐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主要任务,并用发展的眼光以及最新的教育理论来论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结合小学数学的发展和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来分析今天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下面就从探究学习这一点谈谈我的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时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扼杀了。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还怎么能更深入地进行创新呢?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根据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3、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二)。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从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出发,来分析与阐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主要任务,并用发展的眼光以及最新的教育理论来论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结合国际小学数学的发展和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来分析今天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下面就从探究学习这一点谈谈我的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时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对照中美两国的小学教育,美国的小学生在学习上现成的东西不多,多的是需要自己主动而独立地去理解、判断、选择、发现和创新;而中国小学生的学习则主要是局限于掌握现成的东西,学习的方式和过程已基本模式化和套路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动太多的脑筋,基本上用不着选择和创新,因为自有教师为他们选择、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重在让学生根据定义、公式照搬照套,机械运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中,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被教师不经意的注入式教学扼杀了。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还怎么能更深入地进行创新呢?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根据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3、重视再现知识过程。4、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5、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来说,能够独立解题并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缩影,也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创新的初步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小学写作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一直在农村小学沉默教学的我,自我感觉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了。以往总是自哎自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吗?还是我……?我感到迷茫、困惑,不知语文教学路在何方?2我参加教学研究活动,能够与老师一起研讨语文教学,机会难得。老师与我们在座的老师们进行交流互动,研讨教学,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像他的小学生,他让我切身感受到他在语文教学上的深厚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特别是他治学态度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他像老师、像朋友,让我们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讨论却无拘无束。在语文教学上,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我们做为教师的从小学开始就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再接下来的“四讲”更是让教师开阔了眼界,让我要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以住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已深深的知道,我现在所走的是弯路,包括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都是在走弯路。难怪平时老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确实是在努力的在教学,可就是教不好。听了陆老师的讲座,我已体会到教育理论指导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就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了。

想想我们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多家长根本就不重视这个小学教育。很多家长们都是为了钱外出打工、做生意……于是很多小孩就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里爷爷奶奶,或叔叔、伯伯等只能管孩子吃、住,却不能像父母亲一样教育孩子,于是很多小孩子在平日就过着“放羊式”的生活,他们没人管也就没自觉性,在家习惯了,在学校也就难管了。但不管怎样我们做为老师的要给学生们更多的爱,尽可能让他们自主、自觉、有志向,让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老师还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诵背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止的字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足可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一阶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第二三阶段诵读优秀诗文;第四阶段诵读古代诗词。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简单的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优美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优美的音乐在学生的耳畔萦绕,让学生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此种情境中诵读,能够达到“以美育情”的效果,使他们感受到诵读之美,从而激发起诵读的兴趣。还记得几年前在镇小举行的那个"千人诵"那场面,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在那种情景下,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书读多了,才能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推行精细化管理,扎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好,老师也强调了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以读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一笔重要“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作为教师,必须也要有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自觉读书、备课思考、务实科研,活到老,学到老。同时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自己!

老师们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舞台。学习,教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我要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让学生乐学、善思。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儿歌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儿歌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简单的歌词和有趣的内容深受小学生喜爱。在教学中,儿歌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儿歌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儿歌教学中,我发现了儿歌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歌词的朗读和演唱,可以提高他们的发音、语调和语言流畅性。同时,儿歌的歌词通常比较简单,词汇量较小,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反复唱歌,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儿歌中的词汇,并能够加以运用,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儿歌的旋律易于记忆,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儿歌的旋律多采用简单明快的节奏,让学生们很容易上口。通过反复的练唱和听唱,学生可以牢牢记住儿歌的歌词和旋律。这对于学生的记忆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记忆力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儿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唱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旋律进行自由发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天赋和想象力。在我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歌词,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儿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再者,儿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儿歌教学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歌曲的表达和演唱,可以让学生释放情感、舒缓压力。而且,儿歌的歌曲内容通常比较轻松愉快,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欢笑。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儿歌教学来缓解学生的疲劳,调节学生的情绪。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最后,儿歌教学需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儿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我常常将儿歌教学与绘画、手工、游戏等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体验音乐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小学儿歌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儿歌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我们应该让儿歌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我相信小学儿歌教学会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数学知识的关键阶段,数学学科是一门特殊的逻辑思维课程,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实现,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微课的设计往往比较精心、灵活,教学环节简短,教学重点突出和明确,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精力高度集中,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智力水平的提升。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导致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的学习,更是难以理解。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不少知识都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容易受到限制,教师为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时,可运用微课视频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以实际生活情境为基础,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并进行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

例如,在进行《分类与整理》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微课视频中录入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在服装超市中,外套、上衣、男裤、女裤和裙子等都是分类摆放,以此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可清楚认识到“分类和整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为小学生展示分类与比较内容,训练他们的分类和比较逻辑思维。

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需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注重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需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微课视频中展示学习内容,设置悬念或疑问,促进他们自主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展示一副公园的图片,包含以下内容:一共有4个长凳,每个凳子上坐4个人;有3个秋千,每个秋千上坐2个人,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凳、秋千、上各坐多少人?他们能够自主列出算式:4+4+4+4、2+2+2。然后教师设置疑问:一个一个数字相加比较麻烦,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引出乘法教学,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与关键,教师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需灵活设计微课内容,以免学生觉得学习内容乏味、枯燥。教师需注重利用微课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式多样化。微课内容包括素材课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馈等多个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知识点设计微课形式与内容,通过多样化设计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自主思考,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应加入多个知识点的回顾与总结,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积梯形等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运用个人逻辑思维认识到组合图形一般由多种不同类型的图形组合而成,在计算其面积时需运用到多个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基于微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优势是微课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好微课课件之后,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学习资源库,将微课资源集中整理起来,利用学校内部网站或通讯工具分享给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使用,在课下也使用,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最大功能。

另外,由于微课学习内容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简短精练,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不少数学知识点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只有系统地学习、分析、理解与研究,才能真正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将有关联的数学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让小学生在微课资源库中自由学习,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微课作为一种近年来才逐渐兴起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基于微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利用微课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教师:唐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小时候,很喜欢这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而今,我如愿以偿的站在了讲台上,成为了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在现在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教育教学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深思,去探索。通过工作实践,我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对单词、句型的概念化解释和程序化分析,那样只会使教学内容平淡、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使他们原有的兴趣和信心很快丧失殆尽。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呢?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一、勇创双语教学特色,营造英语氛围。

1.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少地说汉语,而是以英语为主体,利用手势、眼神、动作、音调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景对话,通过直接的语言交流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通过这种方式组织教学,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营造语言氛围,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的习惯。

2.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教学应该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可通过课堂表演来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营造一方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并且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给每位学生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求学生在学校见到老师、同学,用英语打招呼;在英语课堂,尽可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课外,也要鼓励孩子们尽可能使用英语。把英语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延续。

4.反馈信息、即时巩固。英语的听、说训练一定要做到反馈及时。在教学中,学生对刚学的内容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但若不及时巩固,不仅会很快遗忘,而且会使学生在听、说中的错误与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以至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相应的表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功、合作发展。

3.关注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正确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一次小小的突破成为他们进步的基石。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交流和探索,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做到教学相长。

三、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结合语言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运用来深化学习。

3.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各自的不同状况进行查漏补缺。

四、实行激励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1.注重教师的客观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激励。

2.重视学生的主观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分析,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英语,并具备一定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其中,听、说训练尤为重要,训练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儿童学习外语的方式、内容与成年人应该有所不同。他们喜欢玩,喜欢唱歌、画画,喜欢表演和游戏;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和想象。所以,英语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教学研究小学生心得体会

教育是一个无止尽的过程,不断进步、发展与创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以求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本篇文章旨在分享我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二、全面了解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程度、性格等方面,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方案。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我会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对于一些喜欢竞争的学生,我会通过游戏、比赛等方式来加强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他们更加热爱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如电影、游戏、演讲等,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尝试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来提高课堂的氛围,例如将教室装扮成一个小小的文化角落,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更加轻松舒适。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我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并总结所学知识,再由学生主持讲解课堂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我也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多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

五、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学研究是永远都不能停止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例如授课效率不高、教学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等等。通过学习、实践,我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不断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教育事业是祖国未来的基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与创新,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坚持深入挖掘学生的特点,才能从容应对教学变革的挑战,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

小学本真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一首小诗就这样轻松完成了。接着变魔术般的拿出一幅简单的画,颜色只有黑白色,老师用带着磁性的声音轻轻发问:

如果有颜色,它是······像······。

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像力,一首题为《如果》的想象诗在不到两分钟内轻松完成,作诗如此随性,跟着长辫子老师的思路我特别想成为一位满腹经纶的诗人,何况上课都是充满好奇心爱表达的孩子呢,他们想成为诗人的感觉更强烈吧!这才是刚开始热热身。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人物描写,我们总是通过已有的词汇对一个人进行描述,长辫子老师没有,她让学生观察她时髦的着装,并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来形容自己,并在林林总总的细节中发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孩子们再把这些琐碎的资料做有序的整理。一节作文课下来,我想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已了如指掌了。长辫子老师的作文课通过教师的示范,并潜心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再发挥丰富的想象,内容题材随心而动,用她的话说思想比表达更重要,作文是拼出来的,玩出来的,是合作出来的。这几节课中我最期待的是窦老师的示范课《阿长与山海经》,因为每到上鲁迅先生的课时总是很纠结,总觉得上课时孩子们一脸茫然,我也用尽气力把鲁迅的思想传达给他们,但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我很好奇窦老师怎样的教法把初中孩子才学的文章放到小学并在两小时之内完成。

窦老师在讲《阿长与山海经》一开始和我们平常老师上课没什么不同,介绍背景资料,文章讲了几件事,待到关键处——怎么通过鲁迅平常的语言来体现鲁迅对阿长的敬意呢?原来是表演,孩子们轮番扮演这个作者认为没有文化、迷信、甚至有一点点粗鲁,让人生厌的阿长。加上窦老师适时、有趣的在中间插上一句:“阿长难道不会说我白天累,所以晚上才摆大字。或阿长难道很有钱吗?”经过一系列的感悟活动,孩子们。

总结。

出阿长其实是诚实善良,不善表达的一个人。鲁迅对阿长的感情由憎恨转化为深深的敬意。

窦老师这节课让我明白,有些课的意蕴不是讲或讨论出来的,通过学生身其境的表演、展示,不光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还把深刻的内容变得易学。

如果说长辫子老师和窦老师那里学到的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话,那从孟强老师讲的《渔歌子》当中接触到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他的课朴实丰富,形成了以“组串教学”为代表的师多次以举一反三,以组促学为切入点,以反三归一,学以致用为落脚点,在文本内部或文本之间进行有机整合,适度重组,形成“字词句段篇”多种类型的教学组串,发挥“抱团效应”和“拳头效应”。如果孩子们从一首小的词接触到更多优美的诗,而且词中所寄托诗人的情感是和其他诗作比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的。在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找到了和“归”相近的“还”字,“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归”一“还”意境情不同,本节课的主题也自然流露。

课虽结束了,但老师们讲课时幽默风趣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我不禁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在台上看看而谈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几倍于常人的努力。他们所传授给我们的,不光是一些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他们身上那种知识的魅力,文化的修养,以及对学生倾注的爱,对每一位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一、本课题的提出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通过良好的数学概念学习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培养数学能力;通过有效的概念教学,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都有极其重要作用。

本课题组成员结合近几年来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目前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分散、孤立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基于对以上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就确定了这个研究项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旨在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

本课题通过研究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究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构建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并通过课例研究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实验的预期目标主要有:

1、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达到对概念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2、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对概念教学的教材处理方法,达到对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有效性。

3、从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等方面入手,提高概念教学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

1、实施步骤及目标:通过调查分析,搜集数据,制定课题方案,申报课题,并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2、资料的收集。

在确定了课题后,课题组成员从网上和教育教学杂志中对概念学习的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和学习。学习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陈幼民,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李星云,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曹才翰,章建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叶尧城,向鹤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刘加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关于概念教学的书籍及文章。

3、原因的分析。

有的教师认为讲清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满足于使学生记住,甚至熟背这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学生对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不明确,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牢固,不善于应用。

(2)概念的形成缺乏有效引导。

在演绎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老师带着学生小步走,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慢慢走"的引导模式。

在分析以上原因后,课题组成员认为:以"抓牢重点字词习得概念就行了"的理念左右着策略的运用,这个主要是教师的思想和理念的问题,所以就把课题的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概念教学各个环节"的策略探索上,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4月)。

实施步骤及目标:首先实施课题研究实验,开展实验研究数学概念教学。接着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行动之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归纳出概念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根据方案实施步骤,我们组内成员对现行人教版新教材的概念编排内容及特点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按四大学习领域分类。我们发现,与原来的旧人教材相比,新人教版教材对概念的编排更加淡化,很多概念都已隐去不谈,很多概念只是以小精灵提问的形式出现(如什么是圆的周长呢?),但教材中特别强化在情境中认识、理解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究概念的意义。通过对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所出现的概念的产生背景研究,探索出对概念教学的教材处理方法。研究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再进行实践操作来验证。

行动二:以课例为主要载体,把课例研究变成小课题研究的平台。(1)每人根据不同领域的概念推出一节课例,课后即集中评点。其中梁志芹老师所上的概念课《圆的认识》得到的县教研室谭丽珍主任的好评。各教师遵循概念教学教学模式设计了一节有自己的教学特色的优秀课例,其中莫杰益老师的课例为《圆锥的认识》,罗端群老师的课例为《圆柱的认识》,崔剑梅老师的课例为《比例的意义》,莫耀华老师的课例为《负数的认识》。

(2)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通过参与学校的同构异构活动,课题组的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探索,共同探索,对数学的概念与应用有效结合的策略、学生理解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估算理解与运用的策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优化关系及策略进行研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每一次课例研究中课题组的教师都能从"教师提问、学生学习状态、练习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环节、目标检测结果"6个环节来剖析课堂。课后课题组成员根据反馈进行反思总结。其中,邓文茵与盘水杰两位老师所上的概念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课题组中梁志芹老师就"教师提问是否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剖析;莫杰益老师就"学生学习是否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剖析;崔剑梅老师就"练习设计是否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剖析;罗瑞群老师就"教学媒体使用是否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剖析;梁文雄校长就"教学环节是否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剖析;莫耀华:就"目标检测结果"进行课堂教学剖析。各教师根据自己所负责的项目研究概念教学有效性,并写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

(三)总结阶段(2010年4月-2011年5月)。

实施步骤及目标:全面总结,撰写报告,整理资料,撰写论文,总结及交流经验。

四、本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实践研究,本阶段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根据课题的实施中积累的经验撰写成教学论文及教学反思,其中盘水杰老师的的论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在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论文奖。本课题研究方案被县教研室作为样例在全县推广开;如何开展本课题在学校的公开周上我校数学科组对全县的数学教研员作了经验介绍。

1、激发心理需求,导入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学生能否学好概念的关键一步。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不同的概念引入的方法就不同。教师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究、选择各种有效的形式,在课堂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1:在"环形面积"这个概念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的圆及圆的面积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接着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什么叫环形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2、根据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许多具体事例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形式。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急于下定义、急于抛出概念,而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探索、猜想、创造,决定取舍,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逐步实现从对数学对象的具体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从而形成概念。

案件2: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百分数的默认,以及学生对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百分数意义的基础。在教学时可利用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堂上先通过比较糖与糖水的关系来引出百分数的概念。在学生弄清了读写后,再从生活实例让学生自主抽象出百分数这个概念。待学生初步感知了概念后,再通过让学生讨论收集到的生活中百分数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学意义的理解,再教学百分数与分数区别与联系的教学。

3、归纳整理,构建网络,有效巩固概念。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概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的。学完一类概念后,要进行知识串联,把新概念纳入某一部分的系统中去理解。这样不仅使概念得到了巩固,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有些概念尽管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出现,但它们总是一环扣紧一环形成知识链条的。在讲清概念之后,向学生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识链条中理解和记忆概念,比孤立理解单个概念,效果好得多。

4、增强概念的应用意识,让生活成为展示知识舞台。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来构建概念,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概念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同时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案例3:在教《圆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学校内花坛,石桌子,小公圆的蘑菇亭等物体圆的直径,周长,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存在问题: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按要求来进行学习及反思,但未能及时上存博客。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当前前瞻的教学理念还是较小接触。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未能到外面有名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吸取别人好的经验。

建议:

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按要求进行上存学习资料,多些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先进的教学教育理念,同时也希望学校能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外面学习。

小学本真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真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个人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教学研究小学生心得体会

近年来,教育界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才开始接触教学研究,但实践下来,我深深地感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我愿与读者分享我的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首先,教学研究有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教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个体差异。例如,我曾遇到过一个学生学数学很差,但是在美术方面却非常出色。通过教学研究,我发现该学生善于观察,细心,这是她在美术方面成绩优秀的原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并通过这些优势去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

其次,教学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研究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例如,我曾经在一节课中,发现自己的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不了。通过教学研究后的反思,我调整了讲解的速度和语音,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因此,教学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也能够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教学研究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吸收更多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我常常利用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学习,探究知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第四,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通过教学研究,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和实验,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使用不同教学手段的能力,让我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反思、创新,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我的教学中,我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会不断发现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有效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总之,教学研究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优秀的教学效果回报学生和社会。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执教小学语文的教师,9月18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进修校组织的“文化作文”研讨会,感受真是受益匪浅。从谭蘅君老师的讲座和精彩的展示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想给学生以滴水,首先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在老师的讲座和展示课上都显示了“文化作文”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这样,厚重的文化在作文中强势渗透,在作文实践中涌现文化厚的硕果,小学阶段就必须为之奠定基础,将作文文化话,这也是我们小学作文发展的必然阶段,所以,我们必须多充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以培养发展人得真、善、美的品格为导向,鼓励学生放飞心灵去感受、想象,自由如实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心声。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让学生不再觉得作文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作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受生活的充实。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何其芳曾说:“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现在,很多学生下笔即成文,修改文章的重任就移交老师了,而老师的精批细改,往往换来很多学生的“不屑一顾”。这样,怎能让学生的水平得以提高呢?所以,落实作文修改练习,效果绝不低于写一次习作练习。

因此,我要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作文教学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作文教学和制定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怎样才是和谐的课堂教学?在探索与反思中,我有了一些感悟。

热闹而不浮躁新课程倡导“自主、开放学习”,但我们不能因为“自主开放”,而使课堂不规范、不健康。所以,以什么样的规范来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创建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必须反思和追求的。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实行有效的教学行为。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是当前最响亮的声音,但是,这是否可视作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丧失呢?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调整,必须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在教师角色转变这一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满堂灌,也不能排斥传统,更不能让教师主导作用丧失,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绝对化,以及学生绝对自主。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在扯着嗓门叫喊的教室里,在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发言的教室里,在声音感到带刺的教室里,学生笼罩在自由放任的气氛里,要进行自主学习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学习目的、要求具有明确的认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主动、积极领会学习内容,掌握方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获取新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统一在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下。教师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性来体现,学生主体性要依靠教师主导来完成。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谐统一时,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和谐统一。我们要创建“导”能相机引导,“听”能认真倾听,“想”能思维活跃,“说”能有根有据,“评”能客观公正,“合作”能文明有序,“创”能标新立异,开放而又规范、自主而又自律的健康和谐的互动课堂,让课堂呈现“热闹而不浮躁”的和谐景观!

预设而不失灵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生成”的起点,对教学的展开和推进有促进作用。新课程的课堂,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多给学生“思维的机会”: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绝不“心存担忧”,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

面对一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一颗美丽的.流星?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

多聪明的学生,多精彩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意外”中研究、交流,在“意外”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如果说更好的“预设”是为了“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不回避意外,善待意外;在意外面前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得到发展,让课堂在“意外”中和谐生成。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日积月累,需要我们用“思考和行动”来落实,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更需要我们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创造和谐的教学,以达到促使每个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最近粗略地学习了《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研究》一书,现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发展性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发展性性学习呢?根据对本书的学习,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重视再现知识过程。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多一些体验。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向导。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然而,目前英语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检验教师教学的主要方法,导致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忽视了高级层次的目标,使得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机械枯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过于单一,没有足够的热情,影响了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

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比较局限,学生将大多数时间用于学习课本以及不同的外语试题上,锻炼口语的机会较少。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是农村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灌输多,师生讨论交流少。另外,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比较单一,考试几乎是唯一的测试形式,使得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不足。

3、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僵化。

在实际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没有摆脱教师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的讲授占据了农村初中英语课堂绝大部分时间,一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信息,一部分学生自在自为;学生不能将自己疑问实时反馈给教师,从而,教师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具体帮助的学生。

学生的成就离不开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能偶尔为之,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实践。上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分析了导致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相应的对策也由此展开。

1、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对教学活动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它支配、调节和控制整个教学活动,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个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意识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可以说,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必须从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抓起。

2、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英语是以交流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英语交际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语言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性学习。同时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创设语言语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从而促进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3、改变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前我国农村初中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此种僵化的授课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应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同时要摒弃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形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塑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气氛。因此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走出效率低下的困境,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才能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使农村初中学生在教学中受益。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首先这学期很荣幸上了朱丹老师的《语文教材研究》的课程,我深深地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只有深层次研读课标,高站位把握教材,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才能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当朱老师你第一天来给我授课时,就清楚明白地向我们提出了学习这门功课的严格的要求:积极思考,独立思考,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同时强化小组的凝聚力。虽然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完完全全地做到老师你的要求,但至少可以保证积极思考并讨论每一次课堂问题,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种作业我是做到的。其实刚开始对老师你提出的要求以小组讨论活动的方式完成,说真的起初真的有点不适应,不适应的是和隔壁班上的学生交流合作,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与我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到后来由于有些研究课题较大,不得不和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例如对某版本教材体例的研究。渐渐地也就习惯与其他组员合作找个空余时间一起研究完成。我觉得这种合作的方式真的很有效,比起以前喜欢自己单干要事半功倍呀!而且自己在交流的当中也收获了更多的东西,懂得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团队合作的意义所在!

另外,我上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对《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内容的获得以及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与点滴感悟。首先老师让我们从宏观上来了解语文教材的整体概况,主要从教材的定义、教材的功能、教材的价值与历史各方面对教材进行研究探讨。了解了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的区别,从中体会到语文教材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也深入讨论了语文教材的价值所在,主要从对学生的价值和教学价值两方面入手的。

然后老师又指导我们从中观的角度来看语文教材的编写体列,主要探讨了三方面的内容编写条件、编写原则、编写版本。让我们对教材编写的相关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例如教材编写的制度、教材编写的依据、编写标准、编排的方式等。了解教材的编写方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研究教材的内容,甚至可以把握编者的意图,以便更好把握教学的内容。为此老师还为我们购得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以方便我们对教材的研究,同时我们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拿到的教材进行了相关的教材研究,主要从构成教材四大要素研究入手的——选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后来我们还为我们拿到的教材制定了使用方案,以显示我们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度和对相关语文知识的处理能力。最后课程的一个环节,那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教材中的选文,这也是教学中最为直接的、最重要的一块。选文的研究就要涉及到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制定了,这一部分研究到位的话,老师说过对我们将来参加教师面试中的`说课是大大有力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学会了如何来研究和处理文本,首先要研究所处理的课文的特点,即从文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来对该课文进行定位。然后就是要抓住文本研究的要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当然这要结合课文所处的教材单元来讲的。接着就要设计教学了,定教学目标,以明确该课文要解决什么的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问题,这些要对应上面的教学目标。老师你是先让我们看一个郭初阳的《项链》的教学视频,然后让我们说说他的教学内容。接着进入模仿阶段,让我们自己找一篇文章以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其文本的研究处理。最后考查的作业也是以一篇文本为研究对象,写出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为此整个《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就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语文教材研究》的课程已经结束,但我们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由衷的感谢朱老师为我们在语文教材的研究方面开启一扇门,在我心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文学的、诗意的、生成的、真实的。让心灵在文学中放飞,让语言在诗意中绽放,让智慧在生成中喷薄,让能力在真实中成长。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我会心怀着教育的理想,向着理想的教育不断追寻和探索!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20xx年4月12日,在x老师的带领下,我校一行5人赴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参加了“深化‘导﹒学﹒展﹒练’循环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公开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宣传,课堂听课,相互交流,我们了解了扬大附中的教学理念。虽然只听了几节课,但感受很深,现结合几个学科教学的共同点,谈一谈学习的心得体会。

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从导入看,教师通过趣味化的导入,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生成打下基础。

和传统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是,整个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学习过程由三大环节组成,分为预习检测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和精讲点拨环节。首先,在预习检测环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初步掌握书本知识,教师在课堂一开始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这个环节,经过学生的自主预习,让学生能够把导学案中的.问题初步解决,同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发现、抛出,带着这些疑难问题展开下面的课堂教学。其次,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根据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在课前分组准备收集有关材料,通过课前预习和小组活动,课堂上以学生的角度来讨论解读文本并进行成果展示探究,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环节,崇尚探究问题的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能够通过一个个的合作探究活动得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综合认识和深刻理解,让学生充分打开话匣子,对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阐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不断扩大思考题的变式研究范围。再次,在精讲点拨环节,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合作探究展示中未能解决和尚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以突出重难点,解决易混易错点。从学生表现情况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展示的欲望非常强烈。虽然展示时有所欠缺,但这样的课堂,给与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也锻炼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的很多孩子对“你回答的真棒”、“你真聪明”、“下次再努力”等激励的话语已经不再显得那么兴奋,这就需要我们的评价机制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课堂教学的需要。附中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学生分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采取教师激励及小组加分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外,还对积极参与展示及回答问题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加分,这些评价办法的使用既有助于教学的实施,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课堂教学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知、体验、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完以后,全班同学可以相互交流,也就是小组与小组的相互交流。这个环节之后老师可以让讨论比较成熟的小组排代表进行发言和分享成果,其他的小组在听发言的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补充和评价,再通过各小组提出自己小组的疑难问题,在组际之间进行讨论,确定答案。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1.2练习测试是"交流互动"的检测。

课堂内的训练是学生们巩固知识英语提升表达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环节检验老师的教学成果。老师可以在学生们的全班讨论交流之后,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可以在学生自主训练的前提下让他们进行相互评价,相互改进。如果出现某些问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那么老师们可以不用急着给学生马上讲解,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师生之间互评等手段解决。这样做能使学生巩固知识,也是补救学习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得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区别开来,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取得最大的成效。因为"互动教学"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不同,所以需要采取灵活的互动模式。

2.1加强群体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受年龄阶段的影响,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老师们一般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帮组学生们去学习,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首先,组建英语活动兴趣小组,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组织小组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参加到团体中来,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找回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其次,针对初中英语的课堂特点和要求,还能扩大群体活动范围,在特定的课时内容、社会环境、节假日等组织全班学生参加英语晚会、以某一主题性质的英语辩论会等,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初中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还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等,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和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巧设问题,提速互动课堂。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最常见到到一幕,这也是互动教学里面的一种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老师们在需要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入与生活和环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问题的交流互动中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知识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情,这样就能充分利用"问题"这把钥匙去开启精彩"互动"课堂。

2.3把握角色转换,演示精彩课堂。

根据语言学家的提议,最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就是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下去学习。因为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能是尽量的在课堂上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角色的置换,来体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重点突破。在进行角色定位和演示中让英语的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富有激情。结语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这种互动模式的学习主要是能够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值得全面的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永丰县恩江小学。

宁二娇。

学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但收获的同时,仍有着不解之处或者说是困惑。下面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大约15分钟,保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在内容旁,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但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有时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时目的性不是很强,学生不知怎样进行学习。

在班内大展示环节,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对比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人间的和谐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读中欣赏到了风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放手还远远不够,生怕学生说不到,牵引太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相信他们一定会学习得更深,更透。在关键之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别人高效课堂的精华,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其重难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也教有所获。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叶圣陶先生说过:“认为练习作文在于应付将来入学考试,可以说完全没有明白练习作文的本旨。”如何围绕素质教育改进作文教学呢?针对前面的几种情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围绕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根据年级分层定出基本标准,从一词、一句、一段入手,让学生自己树立信念,自己是可以听对、说好、写准的。由于学生基础素质不同,可以在同一年级中提出普通标准和高标准。把“说”作为突破口,鼓励学生敢说、会说、说好。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句、写段、写事。

在围绕教材学好课文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把读书与“说文”、“写文”训练相结合。按照由词句到段再到篇的顺序,使全体学生先少后多由浅入深的坚持训练。每周进行一次表演,以表演代表考试,以表演代表评比,起到巩固训练的目的。教师设立说文成绩册,把学生说话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作为作文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学期加入语文学习的总评,这样就促进学生经常把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事在短时间内进行思维加工,进行口头作文。实践证明,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写好文章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采取书面谈话的形式,或周记或日记,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如建议、想法、看法,对人或事的评论等不限文字的表达出来,一开始不求完美,慢慢地加以指导增加学生动手写字写话的机会。为了充实写的内容,课外活动、劳动技术课、体育保健课和双休日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并指导观察、体会、讨论。通过每次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有话说,有事写,还要使学生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做人道理的提高。

由于教师工作量大,为了省力,过去作文批改往往是粗略批阅,一次记分的办法,这样容易侧重文章的内容和文字表达,而忽视文体要求和文字规范。时间一长,学生的文字书写素质下降,一篇文章看半天也弄不清写的是什么,不少教师改作文总为学生的字迹犯愁。作文的训练是“写”与“作”,写的问题解决不好,作就无从谈起,所以作文教学要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把写放在一定的地位。为加强对写的要求,可把每次作文的成绩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内容及文字表达,第二部分则是文字书写和文体的要求。如某学生的作文内容和表达艺术都不错,成绩划为“甲”,但书写潦草,文字不规范、不认真,成绩划为“丙”,那么这次作文的成绩记为“甲―丙”。促使学生重视书写素质的提高。作文记分“指挥棒”的改变必然引导学生由应试向素质的转化。另外,为了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更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可采用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分析、判断、综合等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知识水平、语文写作以及审美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从而开发其创造潜能和实践能力。下面就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浅谈对开放性教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逻辑思维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则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教材并冲破教材的束缚,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引导学生思考,小至某个知识点,大至整个知识体系的教学,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逐渐养成运用不同形式思考问题的习惯。

如“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教学,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两个互逆的过程,每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都是整式乘法的逆变形,因此可以用整式乘法检验因式分解正确与否,这就是逆向思维。如检验x2-10x-24=(x-12)(x+2)的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对(x-12)(x+2)运用整式乘法展开,看结果是否等于x2-10x-24。

法一:注意到20xx可以写成20xx+1的形式,再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消去20122,可使计算简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