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上说课稿(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5 09:31:42 作者:XY字客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记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信息。下面是一些经过验证的教案模板,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统计》练习课评课稿

侯老师这节课语言生动精练,课堂组织很好,教学上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通过课件让学生形象的体验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并与生活相联系,用了许多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从教学目标来看体现出了认知,技能,情感的多元教育视角;从学习内容看,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符合课改的教学新理念;从设计的环节来看,整个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用生动形象的分类,取名等教学手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她的每一个知识,每一个练习的呈现都很体,自然,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在数学中所要求的实在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时刻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出都是由学生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引出,同时还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动手实践,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数学能力;合作学习,让交流擦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发展的共同体中共同发展;这些都是这堂课中的闪光点。所以我觉得这是一节好课,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教师准备较充分,课件制作较好,教具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较积极。本节课中学生学得积极、探究深入。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20xx年3月30日。

二年级数学《统计》练习课评课稿

本节课中,周老师创设了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纵观整堂课,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复习旧知自然地渗透在课前热身“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统计知识作好了铺垫。

周老师创设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教学片断二中,当学生开始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涂统计图时,学生发现喜欢小兔头饰的人数有14人,涂不下,迫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用1格表示2人)。再如教学片断三中,教师提问:“要想统计全校学生喜欢的书签,用1格表示2人,格子还够不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说出:“不够,要用1格表示10人、20人、50人才可以。”教师也因势利导地强调,统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1格所表示的数量。因此,激发认知矛盾,促使学生逐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是本节课成功的精髓所在。

周老师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是本节课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当学生说10格不够涂时,教师故作困惑状,使得“少数人说不够”变成“几乎全体学生说不够,涂不下”,也进而诱发学生产生尽快找出好办法为李老师解惑的内驱力。又如在探究“1格表示2人”的.方法时,其实早在教师没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有一位学生提出这个方法,但教师却没有立即肯定他,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说出了另外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方法与方法之间进行对比、选择,实现了方法的优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这是李老师巧妙运用延迟评价所收到的良好效果。

总之,周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小学二年级数学《花园》说课稿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数的延伸和扩展。因为1000和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亲自操作数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

2、在巩固“个”“十”“百”等计数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计数单位“千”,感受大数的意义。

3、准确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过程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渐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与态度:

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实践探究法、问题情境法。本课要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设计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一根一根的数,十根十根的数,明确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为学习一千做好了铺垫。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因猜测、产生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质疑、探索。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交流、质疑、互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在现有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也有所熟悉。

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2、学法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

四、教学程序设计。

关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本环节通过数数练习,明确一百以内数的顺序,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巩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一百。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准备100~120根不等的小棒,先让学生估一估,在合作数一数本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数完之后,引导学生看一看如何摆一摆、捆一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从而引发学生对数位的探究。

3、实践操作,质疑突破:

本环节让学生实践操作,明确十个十是一百,学生在动手数数,通过摆放数位盒,一次又一次经历满十进一的数数过程,初步理解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而且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建立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在数数的过程中,自然安排写数,读数以及数的组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贴近生活,应用新知:

本环节通过灯片展示校园生活中的数据,如“本班捐款352元,全校共有825名男生等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尝求知过程的愉悦同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五、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二年级数学《花园》说课稿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

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确定位置》评课稿

有效评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一定是建立在执教者对目标的精准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精准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何老师早上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一、课前互动,期待式的语言评价。

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如课前交流中,何老师说:“黄老师给我介绍,咱们班的孩子是最会思考,最会听讲的,他有没有吹牛呀?全体学生大声的说道:没有吹牛!师:怎么来检验她没有吹牛呢?生:上课时,像黄老师说的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时何老师期待式的语言评价“说得真好,如果这节课大家真像黄老师说的那样,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老师会有奖励”实际就是在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端正学习态度,挑起学生为了老师的荣誉而战的无穷斗志,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课中交流,生生互评。

在合作交流探究体验的环节中,何老师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相帮助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各抒己见,直接交流各自的意见,交换各自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各自创造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思路不清晰的同学变得思想清晰,不严谨的同学变得严谨。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课中活动,激励式评价。

在学生理解了数对的含义之后,何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袋子里有写着数对的卡片,从袋子里摸奖,摸到哪个,就请卡片对应的'同学站起来,这位同学就是今天的幸运之星。

全体学生兴致高昂,等待着成为幸运之星。老师摸出了第一个卡片,一名学生站了起来。何老师问:“你为什么站起来?生:因为卡片上写的是3列2行,我就是3列2行的。师:请你到前面来,领取一颗幸运之星,然后请你来给发幸运之星。这名学生兴冲冲的来到台前,领奖,激动不已。师:下面我们请一名学生来摸奖,被摸到的同学站起来,你们两人就是今天的幸运星搭档。”学生全都兴奋不已,有的学生激动的叫起来:老师,我来。

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可以强化正确的目标行为,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并感到成功后的喜悦,从而唤起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幸运之星的激励式评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动机,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贯穿始终,示“意”代评。

在教学数对的含义时,有一个片段,何老师:老师只有一个孩子呀,怎么出现了四个呢?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是从哪儿开始数列,从哪开始数行的。师亲切的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说:你看,说得真好,这就需要我们统一定位。

再如:在后边比较王乐和周明位置的活动中,数对(2,6)和(6,2)有什么不同?学生表述的不太清楚。

师示范引导说:因为数对(2,6)表示的是----。

生:第2列,第6行。

师:而数对(6,2)表示的是-----。

生很自然的说:第6列,第2行。

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完整的叙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何老师始终都在巧妙地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示意引导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虽隐晦但却效果明显,虽无声却胜似有声,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从何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充分发挥多元化评价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尽可能不断变换评价方式,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去熏陶、感染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才能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

教学。

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

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用六个字,那就是沉稳、扎实、高效。下面我就对这节课亮点与不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亮点:

1、习惯养成有成效。

也许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敏感,从孩子们一进到阶梯教室,我就开始观察他们,虽然刚刚深入三年级,但孩子们安静、有序。坐到座位上后,整理好自己的学具。然后开始进行成语接龙,经了解,这是双港小学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孩子们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添砖加瓦。

在学生单独完成小卷的时候,老师不忘提醒一句写字姿势,全班的姿势很标准,我想这应该是平时训练的结果,靠一时的装是装不来的。孩子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吴老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上课伊始,老师针对粉花和黄花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学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黄花少2朵;黄花比粉花多两朵;粉花和黄花一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粉花的2倍。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能用完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路,可见老师在平时一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

3、在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于谁是谁的几倍,不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就会找不准一倍数和几倍数,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引导”的方式,指名回答,帮忙指正,学生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再通过同桌互练,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当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老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吸取精髓。

4、练习层层递进有层次。

这堂课中的练习很多,充分体现出了精讲多练,并且从基础到提高,顾忌到了每个层次的学生。

不足:

老师的教态得体大方,但是我感觉这堂课缺乏激情,虽然我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像语文那样富有感情,不像英语那样富有激情,但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增加一些爬山式或闯关式再或者竞赛式的方式到练习环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的方式再多样一些,那么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二年级数学《统计》练习课评课稿

二年级的《统计》是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听了朱老师的课,由充的感到朱老师的.基本功扎实以及对小朋友的心理特征掌握透彻。

教学例1时,朱老师先用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引入,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请小朋友统计各有多少小动物。在小朋友遇到困难时,让小朋友们先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小朋友自己想出了可以小组合作,每人记一种小动物。让小朋友们自己提出要小组合作,体会小组合作的好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然后朱老师再引导小朋友看例1的统计图,朱老师在这个环节分析得特别仔细,事物的名称、数据的范围、单位名称等一一向小朋友们明确、示范、强调。最后朱老师再说明:有时由于数据较大,在画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或者更大的数。然后让小朋友把统计的数据在统计图中涂上色表示出来,并回答一些问题。这些都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小朋友轻易地就学会了。

一点建议:

1、在复习部分应该重点强调的“正”字收集法上课时漏悼了,这是本节课的最大失误,这个环节是“统计”数据的基础,应该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掌握,这是数据准确的基础。

2、整节课小朋友合作交流太少,多是朱老师引导小朋友说。交流是小朋友的天性,小朋友都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朱老师应多设计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时,既要求小朋友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通过比较得到最佳方案。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3+3+3+2=3×3+2=3+3+3+3-1=4×3-1=。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3+3+3+2=3×3+2=4×2+3=。

第二层次:3+3+3+3-1=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3+3+3+2=3×3+2=3+3+3+3-1=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5=5×3–5=。

2、观察思考:5×2+5=3×5=155×3-5=2×5=10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4=4×()=123×3+3=3×()=()4×3-4=4×()=83×4–3=3×()=()。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4、p58、5(独立练习)[备用题]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因此,一般教材都是在与加法的比较中引入乘法的.。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例1安排直观图(鸡和兔等小动物),让学生感知、理解几个相同的加数连加就表示几个几;例2教学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感知“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通过与过去的教材比较发现,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二、学生分析。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带入学习乘法的数学园地,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相同加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的环节我曾经设计了“我们今天一起去动物园”这一话题导入新课,同时以动物园的大门上加法算式,要求学生算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复习了以前的知识。都去哪里玩了?这一话题导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果然很好,我顺势引出本课教学的主题图。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我设计了“看一看、摆一摆、”两个活动来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1)看一看。

(课件)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动物学校的动物都有哪些?学生说图中有鸡,有兔,我随之问鸡每群有只鸡?一共有多少只鸡?要想求3群鸡一共有多少怎么列算式?学生列出算式2+2+2=6,教师板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兔的只数也列出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是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形式。

2)摆一摆。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形式,我安排了让学生摆一摆的活动,孩子们的小手都动起来了,每堆摆2根,摆5堆,一边摆,一边数是几个2?,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然后我问学生“一共摆了几个2?怎么样列式?”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列式是2+2+2+2+2=10。

之后我会以进入动物学校电脑房这话题来引入今天的课题,算2+2+2+2=8,这时有的学生会把算式列的很长,我顺势说:“老师的手都写酸了!这么长的算式读起来、写起来都很不方便。你们想不想用简便一点的方法来写和读呀?”随机引出乘法和认识,板书课题,为教学乘法的意义做了较好的铺垫。

在学生感受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形式之后,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我指着算式问学生,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几个几相加?4和2各表示什么意思?并顺势说出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也可以写成4×2,然后让学生观察什么情况才可以用乘法计算,最终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2、教师讲授。

本节课还有一个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乘号,并会读乘法算式。最初我想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形成自学能力,在教学时,我先叫乘号,然后让学生部分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合理练习,强化新知。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并理解了相同加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先将黑板上的连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连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领学生进行基础练习:

(1)读一读并说出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这道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2)填空。(这道题是让学生先填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列出两道乘法算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说出乘数和积。(这道题是给出两道算式,让学生说出两道算式的乘数和积,同时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

(四)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一步汇报交流各自的学习收获。

(此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说课稿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流程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2分钟)。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图略)。

流程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6分钟)。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流程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10分钟)。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流程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10分钟)。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图略)。

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流程六:全课小结(4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本节课,通过比较去学校的路的长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表象,和“直”这一本质特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让学生以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经历认识线段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顺利掌握线段的画法和数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备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习生活,创设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第一个环节: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小时、分。(板书课题)。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大格、小格、长针(分针)、短针(时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这一环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切希望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通过动手拨一拨终于发现了1时=60分,而课件的生动演示,既验证了学生的发现,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3、感受1分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1)全班看动画片,分小组活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1分钟脉搏跳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古诗。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意图:看动画片,让学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巩固分的时间观念,通过学生的谈论与活动,让学生感到1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也能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一分钟。

1、学生互动拨钟表。

学生出题,学生拨小钟表。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思考,课件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时间观念,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下节课学习认识几时几分作铺垫。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意图: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可以加深他们对时、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对自己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反省与评价,促进学生及时改进。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二年级数学《时分秒》说课稿

《一天的时间》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及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时间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有很多经验。因此,我根据课标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道一天有24小时,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并归纳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的方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能正确进行互化。

3、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4、帮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其中重点为:理解24时记时法,能正确用24时记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刻。难点是:掌握两种不同记时法的特征,正确对这两种记时法进行相互转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体现课标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因为关于时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依据,采用主体性、启发性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人,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学法指导上,重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因为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些学生不一定对学习材料看得很仔细,理解得很全面,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教师观察指导个别学生,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教师起到参与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互动精神。

由于我和学生还不太熟悉,为了拉近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开始我采用让学生介绍他们的作息时间来导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并说说这节课想要学到哪些知识,然后让学生带着疑惑通过观察动画时钟、认识0点、从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中去发现规律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还设置了让学生当小播音员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并进一步掌握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巩固认识,我设置了五个闯关题,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两种记时法的转换,但仍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弄清楚转换的方法。

2、跟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在设计上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3、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明了。

1、更新观念,提高改革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什么样的观念必然导致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归根到底还是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过多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要改变这一点,只有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改革意识。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组织学生创造性的去学习。比如,善于在学生的学习中捕捉生成问题加以拓展等等。

2、尊重数学学科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必须尊重学科特点。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实践性非常强,所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尊重学生在实践中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的说课稿

说教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说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说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数学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存在两个学习误区:1、渴求实践,排斥理论。这种轻视、讨厌、逃避、拒绝理论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2.强于接受,弱于研究。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被老师“灌输”和“填充”,对研究型的学习方式很不适应。而这对于培养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十分不利。

说教法学法:

1、理论解析法:由教师运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领学生初步感受理论的价值。

2、案例分析法:理论必须用起来,学生才会感受到它的真正价值。案例分析,为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设起了联系的桥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把理论逐渐内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3、问题研讨法: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运用问题研讨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

1、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4、课外延伸,拓展学习时空。

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布置课后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我想,课堂学习时间的结束不代表学生学习活动的停止,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生成智慧,增强素质,体会那种由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个知识点,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因此“分物游戏”中的三个活动的分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及合作的机会,教材通过操作演示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1.经历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多种分法把实物平均分,并会用图示和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现有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些方面出发,本节课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用故事情境法、激励法、多媒体辅助法、开放式教学法,充分让学生在问题串+情景的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形成知识框架,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教学中,注重三点。

实物操作,经历分物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图式演示,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发展。

合作交流,体会他人的分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1]。因此对学习者分析如下: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学生已经会在学习过程中操作学具和画图,已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画图能力。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加、减、乘法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操作学具。表达能力,会用语言描述操作学具的过程,能看懂简单的图式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理解。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

3.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看懂别人平均分的方法,用图画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二)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节课注重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今天小熊乐乐邀请了一些好朋友到他家做客,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了?乐乐为他们准备了一些桃子、萝卜还有骨头,动物们看见可高兴了,他们都很想快点吃到喜欢的食物,你能帮助乐乐分一分吗?”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动画随着教师讲述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分桃子。

1.教师引导:我们先来分桃子,4个桃子,要分给两只猴子,可以怎样分呢?

用4个圆片代替4个桃子,请你动手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

3.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随着学生汇报在电子白板用图片移动演示分的过程)。

4.教师小结。师:哪一种方法两只小猴子都满意?为什么呢?

(电子白板板书“公平”“同样多”)。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桃子,感知“公平”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同时利用电子白板随机移动展示学生分桃子过程,感受多种分法,体验公平的分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活动二:分萝卜。

1.观察,发现信息,看懂要求。

师:分完桃子,我们该分萝卜了,(一体机出示)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小熊乐乐要求大家怎样分?(随机标注“同样多”)。

2.说明操作的活动要求。

3.学生动手操作。

4.白板图片移动展示交流。

5.课堂小结,引出“平均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最终每只兔子都分的“一样多”(白板板书:一样多)。

师:在数学中,像这种分得一样多,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和同桌说一说,怎样分是平均分?(教师电子白板板书:平均分)。

(通过学生用电子白板分萝卜,在经历实物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同时白板标示关键点,突出题目信息的理解,强调重点。)。

活动三:分骨头。

1.出示情境,理解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师:“平均分给3只小狗”,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呢?(教师随机划线“平均分”)。

师:这一次我们在小组里分一分,组长拿出15根小棒代替骨头,平均分给小组里的3个同学,要一边分一边说出自己分的过程,分完以后把小棒交给下一位同学继续分,每一位同学都要分,别人用过的方法你不能用,要用不同的方法分,听明白了吗?活动开始。

2.学生动手操作。

3.交流展示。(白板画图演示)。

师:同学们看懂了吗?请你用你喜欢的图形分别代表小狗和骨头,把你刚才分骨头的过程记录下来。

4.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分骨头的过程。同时一位同学白板演示并讲解过程。

5.教师投影展示多位学生分骨头的方法。

(通过学生用电子白板分骨头,抽象出画图表示平均分。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同时随机划线“平均分”强调突出平均分的意义,加深学生理解。随着学生在一体机图示演示分骨头的过程,加深了理解,多位学生投影展示突出了知识重点,突破了知识难点。边移动边描述的过程,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6.教师小结:每只小动物分的数量都一样,这种分法在数学上称为什么?(平均分)刚才分物,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平均分?(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圈一圈)。

(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学法指导,提升学生能力。同时电子白板批注,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巩固拓展。

基础练习。

1.插花。

2.分铅笔。

流程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

流程二:说明插花分铅笔的方法和要求。(摆一摆、圈一圈、连一连)。

流程三: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流程四:展示交流。

(幕布拉动,一步步展示基本练习,学生再次理解知识并应用白板移动操作,进一步内化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拓展练习。

1.放杯子。

2.分气球。

流程一:找信息,说要求。

流程三:个别汇报。展示交流。

(矩形聚光灯分步出示拓展练习,学生在白板操作放杯子和分气球的过程。)。

(通过基础练习,掌握新知,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通过拓展练习,巩固平均分的多种图示表述方式,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平均分。同时学生用一体机交流与展示知识解决过程,参与积极,观察细致,描述清楚,从而掌握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快乐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应用电子白板回放知识,让同学及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反馈,系统输理知识点,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

二年级数学上说课稿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规律排序,孩子们在生活中会有意无意的发现这些规律美,如:路边的彩旗、窗帘上的图案等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物体模式排序的教学。排序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幼儿发现物品的规律美,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创造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了解序列的规律。

2、能力目标:在了解规律的基础上能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之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发现规律并能延长序列,学会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按规律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实现自由排序。

游乐园课件、积木和小鱼卡片若干。

1.情景引入法:在教学中,我以去参观游乐园玩为引题,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xx。

2、观察法:在教学中,我多出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图中所隐藏的排序规律。

3、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教学也必不可少,他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中,运用了去游乐园参观这个游戏情境,幼儿从一开始乘汽车去游乐园,紧接着参观游乐园到最后收到礼物,幼儿一直处在享受欢乐、体验成功的高涨情绪中。体现了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4、操作法是数学活动中的.基本方法,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一、情景导入。

教师:“今天,游乐园的园长邀请迎迎班小朋友去参观游乐园,你们高兴吗?”“但是去之前,我们得先回答出游乐园园长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个问题是什么吧!”

二、新课呈现。

1、乘车去游乐园,引导幼儿发现汽车是按红黄红黄的规律排序的。

“游乐园园长说,这幅图片里藏着一个秘密,我们只有找到了这个秘密,才能乘坐汽车去游乐园。”“小朋友,赶紧仔细观察图片有什么小秘密呢?”

2、观察摩天轮,引导幼儿发现摩天轮是按黄红红黄红红的规律排序的,并能正确地说出最后三个圆的颜色。

“来到游乐园,我们先看到了什么?”“后面这三个,园长不知道该放什么颜色了,需要迎迎班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先看看前面几个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呢?”

3、观察过山车上面的小动物,引导幼儿发现小动物是按两个小狗、两个小猫两个小狗两个小猫的规律排序的,并能正确安排后面的小动物上车。

“负责过山车的阿姨今天生病了,那我们迎迎班的小朋友今天来负责过山车吧。”“那现在让小动物先上车吧,后面这两个车厢应该让谁上呢?”

4、幼儿给积木和小鱼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实现自由排序。

“今天,我们帮助游乐园园长这么多的忙,小朋友高兴吗?”

“游乐园园长送给小朋友们两样礼物,谢谢你们的帮忙。”

“请小朋友也把积木和小鱼按不同的排列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吧!”“请小朋友认真设计哦,郭老师,一会儿会把好的作品用相机拍下来,请小朋友来欣赏。”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的内容。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借助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一)、学法。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础上学习,而且学生平时也在不经意间观察物体,因此学生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学生也较有兴趣。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今天老师从家里带来一个盒子,孩子们看看它是什么形状?

师:老师需要三名同学上台来帮老师一个忙,谁愿意?

学生活动:将长方体盒子放在讲台上,让三名学生分别站在长方体盒子的不同面,把各自观察到的盒子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抛出疑问,引发冲突,促使学生思考。)。

生:因为刚刚三名同学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小熊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小熊的正面、侧面、背面。

2、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小熊。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小熊的()面,我看到了小熊的()”。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熊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小熊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四个面的小熊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3、观察、认识上面、下面。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出示图片)。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小熊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2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四)、课堂练习。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

(五)、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总结: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中原中心学校颜雪花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

二年级数学《统计》练习课评课稿

统计是小学计算类的一个内容,它是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进行调查的一个活动课。由于有上节课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在统计实践过程中巩固解决“以1当多个单位”的问题。

谭老师她整节设计都根据农村小孩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的。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合理选取素材,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进一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来源于生活。而且谭老师整节课的过程比较流畅,行接流畅,过渡自然。能够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来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分工明确,思路清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分析能力。练习有创新从一格表示2个单位到多个单位的.的表示。

但一节精彩的课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是对谭老师上课的一点小小的建议:谭老师对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引导不是很好,形成部分学生回答有点困难。在课堂上,学生的气氛还不够活跃。用半格来表示或一格表示3、5等更多单位时,老师就要进行适当指导。对于素质好的学生在练习上,可以适当增加点练习量,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年级数学上说课稿

(2)小组内交流.。

(1)学生独立完成.。

(2)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填写.。

(1)都有哪些人来买票,你还知道什么?(说图意)。

(2)你想帮助笑笑买给谁票?应收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

(3)与小组同学交流.。

1、介绍乘法口诀的'历史:学生读收集的资料.。

2、教学例题。

看图用乘法口诀计算叶子的总数.。

6、全班交流汇报。

1、每支铅笔5角钱,红红要买4支铅笔要用多少钱?买9支呢?用乘法口诀计算.。

2、判断题:

(1)每公斤苹果5元,买3公斤苹果用的钱数为5×3=15(元)()。

(2)5个5的和是20.()。

(3)2个5加上7个5的和是55.()。

(4)6个5减去1个5是5个5,用乘法表示是:5×5.()。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