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大全(15篇)

时间:2023-11-30 05:53:33 作者:翰墨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框架,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设计教学过程。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在教学中使用。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位数与众数同平均数一样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正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同时注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3)能从表格统计图等参考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能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的处理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区别与联系,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质,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4、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趣味因素,限度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在引入课题时将引例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为了体现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增加了“问题1”;为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增加了“概念学习”1、中位数、2、众数,同时都各配以两个小练习,引出了相应的点评以完成对两概念的补充说明;为了内化知识形成框架,将:“议一议”作为课堂小结处理。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下时已学习过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认识到了两个统计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前两节又学习了平均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描述和分析能力。而且八年级学生身心一进一步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1、说教法。

课前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按成绩由低到高的顺序编上1~5号。根据教材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首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自学完成,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完成。重点、难点问题课上分组展示解决。教师调控课堂及时追问与点评。在课前准备中,要求分组调查八年级各班男同学的运动鞋号码。

2、说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以在自学教材、查阅相关参考书籍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完成学案为主,以课前小组内合作交流为辅进行。最后分组展示突破重难点。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数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4分钟)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4分钟、6分钟)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76829082908776635195。

100766182768787958287。

76767687828276878282。

76828776828776877635。

表2。

人数111112108351。

成绩355161637682879095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完成作业本10.2.1。

四、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于是阿冲找经理理论,认为是经理欺骗了他,经理拿出了员工工资表给阿冲看,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000元。

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帮助阿冲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探讨: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三)、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师:找中间的数表示中等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在统计量中叫它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一组数据中什么样的数叫做中位数吗?学生:

b: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列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板书:排列大小)。

(2)、师生小结:

2.认识众数。

师:

这里又出现了一种新情况,600元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在统计量中也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众数。(板书:众数)。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同桌互相说,然后师生小结: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众数。

3.师: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表示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了是比较合适的。

4、【试一试】。

10、

15、

18、

25、

32、

34、

三、练一练:

1、红星配件厂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些数据求出工人的日生产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时间跳的次数如下: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答案:平均数135,中位数125)。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答案:因为出现了234这样的极端数据,用平均数不合适,众数又只有2个,所以,可以用中位数代表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这一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说后,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中位数与众数,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统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知识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工具。

五、实践型作业:

《中位数》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个内容“中位数”。中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和“众数”一样,“中位数”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众数”和“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

这一节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理解某些情况下,用中位数作一组数据代表,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合理性;二是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1、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大量的现实生活素材,如学生身高情况,体重情况等情况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和一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强调学生的自身的感悟与探究。

3、新的教学观还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重点呈现例1和例3,而把例2淡化作为练习处理,以突出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和中位数的求法。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能在具体的实例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上,把在具体情境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作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准备了教学课件,学生在课前统计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制成了统计表。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用哪个高度作为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去感受中位数的意义。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3)、直观演示法。通过学生站队排序,数据的排序等,让学生感受求中位数的过程。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识建构。

对于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如何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呢?结合前面所提的教学理念,我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实例探究,理解感悟。

课堂活动,练习反馈。

课开始,我简单复习众数的意义后,就录象出示:五年级9个同学的身高情况,提出“用哪个高度作为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这一问题,在学生通过评价比较众数和平均数都无法实现时,学生产生要用一个新的量进行描述的需要,教师顺势提出“中等个子同学的身高1.5米就是这9个同学身高的代表,是这9个同学身高的中位数“,并揭示课题。然后,教师在追问:“在这里,中位数1.5表示什么实际意义?”这样安排,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中位数的意义,还能体会用中位数反映一组同学身高的便捷与合理。

有了对中位数初步的感受后,我。

过两个实例和即时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实例1-体重情况统计。

教师在9个同学身高的基础上,出示这9个同学体重统计表。让学生独立找一找这9个同学体重情况的中位数。通过两个问题“这9个同学体重情况的中位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找到他们的中位数的?”,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求中位数的方法。通过问题“中位数35,在这里,表示什么实际意义?”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这时,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问:如果再增加两个更重的同学,中位数是多少?为什么中位数发生变化了?让学生理解,因为数据个数的不同,中位数也不同。这也为后面教学一组数据有相同数据时,该怎样处理作一个铺垫。

通过实例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然后根据交流情况即时练习,并重点分析第二组数据中有相同的数据该怎样处理。

2、实例2、学生1分钟跳绳情况统计。

通过刚才的研究,学生可能会觉得已经知道了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师出示“8个同学1分钟跳绳下数的情况”,让学生独立尝试,并在尝试过程中,提问:“有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在全班的交流评价中,得出偶数个数据求中位数的方法。

有了前面的实例探究,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准备的统计数据,通过让学生自己找中位数,交流自己统计数据中中位数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大量生活实例中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中位数》评课稿

蔡老师的《中位数》这节课都是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形式进行,经我们三年级数学科组讨论蔡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优点:

从课堂练习看,体现蔡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从奇数个数据组到偶数个数据组,按顺序到打乱顺序的数据,练习内容层层深入,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双基落实好。

《中位数》评课稿

20xx年3月24日(周二)上午听了林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成长很快速,比起上学期我听她的课的感觉好了许多。这节课她上课思路很清晰,提问也很有技巧性。引入:她先提问,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你们学过了中位数和众数,你能说说你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吗?让学生讲,让学生说。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再进一步了解这两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如何选择。在对课后的练习第61页的第3题,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对表格的理解她这样问:你能还原数据吗?此题是道易错题,如果学生对频数不能清楚的理解,那这道题就很可能出错,如果学生能还原这些数据那么解答此题就再无障碍,所以林老师的这一问,正中要害,非常得当。

这小题林老师处理的还不是很到位,没有很清楚的告诉学生这类题分析的技巧。

《中位数》评课稿

20xx年3月24日(周二)上午听了林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成长很快速,比起上学期我听她的课的感觉好了许多。这节课她上课思路很清晰,提问也很有技巧性。引入:她先提问,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你们学过了中位数和众数,你能说说你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吗?让学生讲,让学生说。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再进一步了解这两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如何选择。在对课后的练习第61页的第3题,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对表格的理解她这样问:你能还原数据吗?此题是道易错题,如果学生对频数不能清楚的理解,那这道题就很可能出错,如果学生能还原这些数据那么解答此题就再无障碍,所以林老师的这一问,正中要害,非常得当。

这小题林老师处理的还不是很到位,没有很清楚的告诉学生这类题分析的技巧。

谢老师的《中位数》一课以“引发冲突”、“引导估猜”、“引进新知”、“引领建构”的有序教学流程为载体,努力追求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教学诸要素在和融共生中最优化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认知、情感和思维的和谐发展。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如下几点:

本节课强调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从而实现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目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比如:“王明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是成绩却低于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把极端数据182改成190甚至200,你认为平均数会不会变?中位数呢?”“20明明排在正中间位置,为什么不是中位数?”“如果h飞机不飞,用什么数表示其余7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能够思维飞扬、智慧交融,给这节课增加了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本节课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动心”;组织观察比较,让学生“动眼”;重视课堂交流,让学生“动口”;问题引领思考,让学生“动脑”,努力追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和济共促,最终达到了和谐和高效的双目标的实现。

《中位数》说课稿

1、情景创设:

出示: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数学比赛学生成绩统计表一班姓名李明张红王丽张桐吴洪袁涛苏林平均分得分92.6二班姓名王涛李玉李强张明许丽朱辉周磊平均分得分90.5生:从表中提供的平均数可以看出:一班学生平均分高于二班,所以一班学生总体水平高于二班。(回答正确)。

师:如果96分及96以上学生获奖,你判断一下,哪个班的获奖人数多一些吗?

生:从平均数可以推断:一班同学获奖人数可能要多一些。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举手。(几乎没有同学有异议)。

[设计意图: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是学生的已有知识。

生回答。

3、出示二班参加数学比赛学生成绩统计表。

师提问:这组数据中出现了一个过小的数,因而导致我们在判断获奖人数多少时,造成偏差。平均成绩90.5在这儿还能不能够反应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呢?生:不能。

师: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据不能代表它的一般水平?

生:这组数据中只有2个数据是低于平均成绩的,5个数据都高于平均成绩,平均成绩根本就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了,教案《公开课:中位数教案》。

师:这里的平均成绩还能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生:不能。

《中位数》评课稿

蔡老师的《中位数》这节课都是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形式进行,经我们三年级数学科组讨论蔡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知欲。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蔡老师利用生活情境为例,出示百货公司员工的工资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发现用平均数已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此时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数来说明“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会更好一些呢?”从而引出“中位数”揭示课题,引入新课新颖。

二、

教学。

过程思路清晰。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的方法。

三、

练习设计的有一定的梯度。

从课堂练习看,体现蔡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从奇数个数据组到偶数个数据组,按顺序到打乱顺序的数据,练习内容层层深入,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双基落实好。

大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一堂复习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写法以及改写,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多位数的读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读写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知识内容的学习,都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进行探索。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万一内数的认识,掌握了“个”、“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理解相邻想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读会写,会比较他们的大小,这写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的紧密,因此对发展学生的数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出、写出以及改写多位数。

2、能力目标: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读数,用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本课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关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学习多位数的读法。

1、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没有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复习多位数的读法;

2、复习多位数的写法;

3、复习多位数的改写。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复习多位数的读法、写法、改写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说课稿

对于本节,教材设计的是一道“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例题。后面又在“试一试”部分分别设置了“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和“已知一个数去掉几分之几后,还剩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我将本节内容分为三课时来完成。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明确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解简单的方程;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一般步骤,同时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去掉几分之几后,还剩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方法。

的稍加变动,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题变动前后差别,让学生独立探索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少(或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或直观图;

2、根据对图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

3、根据思路列出方程;

4、通过解方程进行计算作答。”

四个环节让学生达到逐步理解的目的。在通过对例题的稍加变动,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多少,求这个数”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题变动前后差别,让学生独立探索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中位数》评课稿

谢老师的《中位数》一课以“引发冲突”、“引导估猜”、“引进新知”、“引领建构”的有序教学流程为载体,努力追求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教学诸要素在和融共生中最优化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认知、情感和思维的和谐发展。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如下几点:

本节课强调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从而实现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目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比如:“王明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是成绩却低于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把极端数据182改成190甚至200,你认为平均数会不会变?中位数呢?”“20明明排在正中间位置,为什么不是中位数?”“如果h飞机不飞,用什么数表示其余7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能够思维飞扬、智慧交融,给这节课增加了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本节课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动心”;组织观察比较,让学生“动眼”;重视课堂交流,让学生“动口”;问题引领思考,让学生“动脑”,努力追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和济共促,最终达到了和谐和高效的双目标的'实现。

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也是以已学的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胡老师安排残运会游泳比赛的预赛成绩的小组平均分导人新课,采用让学生猜测“哪一组进决赛的人数多”的策略,来揭示“平均数”在统计中存在的不足,导出“中位数”建立的必要性,不仅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很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再利用决赛成绩,教学了数据成双数时的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很自然。

接着,胡老师安排了另外一组材料,来组织学生比较“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我认为没有必要。只要在预赛的两组成绩上,加以引导和归纳,完全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因为在预赛成绩中就有一个极大数8.25。把具体数据转化为条形统计图的设想很好,但是,课中显然没有预设好教学策略,显得有些模糊,没有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练习设计上,应当适当减少已经排序的练习,添加让学生自己排序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排序意识,这是“中位数”的意义的再现与学生的体验活动之一。

保留意见:我认为从游泳比赛的预赛成绩到确定决赛名单,是一个择优选拔的过程,实际操作上的统计活动过程中是用不到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所以,建议更换其他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材料,以体现统计的现实意义。

《中位数》评课稿

谢老师的《中位数》一课以“引发冲突”、“引导估猜”、“引进新知”、“引领建构”的有序教学流程为载体,努力追求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教学诸要素在和融共生中最优化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认知、情感和思维的和谐发展。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如下几点:

一、在认知冲突中生成。

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发生的本源”,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据此猜想、推理、判断,产生新知”。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而且建立了一般的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平均数大小关系的经验。课堂一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猜一猜:“跳绳比赛的某个小组一共有9人,平均成绩是117下,王明同学的成绩在这组中排第三名,猜猜看王明跳了多少下?”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所猜的数都比平均数要大,而当成绩公布后,学生惊讶地发现王明的成绩虽然排第三名,但却低于平均数,认知冲突自然产生;进而产生“为什么王明的成绩排第三名,但却低于平均数?”这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不难发现是因为182和170这两个极端数据拉大了平均数,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那用哪个数可以代表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呢?”接下来揭示中位数的意义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一教学设计教师努力让学生亲身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过程,感受到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着力体现“找准起点——打破平衡——促进发展”的教学思路,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在反复比较中感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感悟”是学生很重要的学法之一,有些知识和技能不是老师教会的、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学生亲身慢慢“悟”到的。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在本节课中不急于求成,而是引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悟,让学生在多次的比较中感悟到“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用中位数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合理性:比如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比较:

2、当中位数揭示后,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以中位数102下为比较标准,评价一下各个组员的成绩在这组中的位置,让学生在充分的比较中感悟到用中位数来代表这组男生的整体跳绳水平的合理性。通过以上的两次比较,使得学生的感悟由浅显逐步走向深刻。

三、深研教材活用教材。

在本节课中,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教师没有直接用教材上的例4,而是设计了一个男女生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多组数据中探索、掌握找中位数的方法,这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基础上的一次成功、高效的尝试,主要分成如下的几个层次和学生展开学习:

1、如果一组数据(奇数个)已经排好了序,找正中间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如果一组数据(奇数个)没有排序,先排序再找正中间一个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的偶数个,先排序,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热闹的比赛背后学生有错误、有疑惑、更有思考,当学生走进教师预设的“陷阱”而犯错后,再自主发现并概括出找中位数的方法。我们相信: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学生的学习也更高效!

四、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本节课强调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从而实现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目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比如:“王明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是成绩却低于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把极端数据182改成190甚至200,你认为平均数会不会变?中位数呢?”“20明明排在正中间位置,为什么不是中位数?”“如果h飞机不飞,用什么数表示其余7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能够思维飞扬、智慧交融,给这节课增加了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本节课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动心”;组织观察比较,让学生“动眼”;重视课堂交流,让学生“动口”;问题引领思考,让学生“动脑”,努力追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和济共促,最终达到了和谐和高效的双目标的实现。

分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大刚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老教材,新思路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会进行假分数与整数的互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难点: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五、教法、学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自己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因为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的形成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只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说2/3、7/9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我通过让学生叙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教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

(1)只用一个圆(单位1)表示,够不够?

(2)一个单位1不够,那怎么办?

(3)5/4怎么理解?5/4里有几个1/4?

(四)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1)同桌讨论分类方法。(2)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分类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练习:师生操练。

(五)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三、课堂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第1题。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二)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在小组里交流。

1、学生填写。2、师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倒数说课稿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意义,必须抓住“互为”这个关键词,所以准确透彻地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激趣教学法。如:倒着说游戏,出示的汉字、练习题、倒影图片等,都具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投入学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2、自主探究法。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这里所说的“发现”其实就是儿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体验对数学知识进行的再创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再创造”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学到方法,品尝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通过学生先计算、观察、归纳、总结,从而引出倒数的意义。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先自己举例说一说,再联系生活对“互为”进行理解,形成共识。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多次自主交流活动:如“议一议”小数有无倒数,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学生对比、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将教学过程分为:

1、游戏组织教学,渗透“倒数”。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对数字、甚至数学课的兴趣越来越淡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但事实上,数学课应该是融于生活的,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讲授新课时,我与同学一起做“倒着说”的游戏,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从汉字的结构特点,杏-呆,吴-吞之间变化规律,导出数学中的“数”也存在“倒”的现象,从而引出课题—倒数。

3、观察思考,探索发现。通过学生计算、观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倒数的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并通过课件演示,自主交流,总结出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

4、即时训练,巩固新知。在利用习题巩固新知时,我通过“填一填”、“说一说”、“找一找”等有层次、有梯度、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个体参与率,充分体现了课堂练习的量、度、序。

5、全课小结、自主回顾。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既回顾梳理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6、展示图片,总结全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倒影”,既增强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又感受了现实中的“倒着的现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