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全人格(精选20篇)

时间:2023-12-05 15:21:26 作者:笔尘

优秀作文不仅能展现学生的才思和创造力,还需要有良好的结构和逻辑推理能力。看看下面的优秀作文范文,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提升。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时代健全人格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完美人格.校园体育史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高校心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

作者:石季作者单位:襄樊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湖北,襄樊,441053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009“”(34)分类号:g642关键词:体育新学大学生人格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人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格操守,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反应,其内涵丰富,性质独特,且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及统合性等特征。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对社会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吸收各类知识及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实现关系融洽;在对待生活目标方面能以正面的态度应对;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的特殊时期,在其社会交往及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问题,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方面也应起到相应重要作用。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尽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懂得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时代健全人格

此类人天性胆小,学习起来怕承担失败的风险,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

运动处方:建议参加游泳、溜冰、拳击、滑雪、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运动项目。

理由:这些活动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种种心理畏惧,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方能越过障碍。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相信你的勇气会逐渐增加。

2、缺陷类型:紧张。

此类人一遇重要场合或考试就惊慌失措,严重时大脑一片空白,从而导致正常水平无法发挥。

运动处方:这些人要克服性格缺陷,应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比赛活动。

理由:赛场上风云变幻,紧张而激烈,只有拥有沉着冷静的心态,才能从容应对。若能时常经受这种激烈对抗的考验,人在遇事时就不至于过分紧张,学习就会更加从容。

3、缺陷类型:孤僻。

运动处方:建议少从事单人的运动项目,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或是接力跑、拔河等团队性体育项目。

理由: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使运动者更加热爱集体,逐步适应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从而逐渐改变孤僻性格。

4、缺陷类型:犹疑。

犹疑者不论大事小情都时常犹豫不决,办事缺乏果断,瞻前顾后,结果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做出错误抉择。

运动处方:建议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摩托、跳远、击剑、跨栏、角力等项目。

理由:以上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任何多疑、犹豫、动摇都可能导致失败,因而久练能帮助人培养果决的性格品质。

5、缺陷类型:急躁。

此类人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往往因一时冲动犯下错误。

运动处方:要克服急躁情绪,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游泳及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项目。

理由:上述运动强度不高,强调持久性和耐力,坚持从事这样的活动,能帮助人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稳定情绪、克服焦躁的目的。

如何提高孩子受挫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如果把教育看作一条贯穿人生始终的绵延不断的长河,家庭教育就是这一长河的源头;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座造就人才的高楼大厦,家庭教育就是这座大厦的第一层基石。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十分重要的场所之一。家庭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它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起到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压力莫过于来自我们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莫过于学习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莫过于与同学之间的争吵,意见的分歧;莫过于老师严厉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然而,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一下子承受起这些压力,所以,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思、自觉学习,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调节自我,战胜自我,树立信心。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行为,言谈举止,道德行为,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的影响,要想让孩子从小健康成长,我们作为家长就得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受挫能力的培养,不能迁就孩子、惯养孩子、溺爱孩子。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认为孩子还小,事事都要为他们包办。要重视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其实,挫折和打击并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击不知道想办法应对。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言语难免有可能会伤害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没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能力,就不能正确面对,就会导致不良后果。我们要及时与孩子交谈,多去接触了解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有了共同的话题,孩子会更容易与我们敞开心扉。

只有那些“热爱丢脸,欢迎挫折,经历痛苦”的人,长大后,才能追求成功,铸造人生的辉煌。我相信具备健康心理和经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将来他们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会随时与教师保持沟通,坚持家校配合培养,希望孩子能在我们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学习生活中的真正强者。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二、帮助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要想引导未成年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必须培养孩子做一个健全的人,要具有随时迎接挫折,迎接“丢脸”,经历痛苦的思想准备。这样的教育特别应该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在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生活在太阳底下,吸取着雨露阳光。唯我独尊,娇横跋扈,事事占上风。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导,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他们只会顺水推舟,不会逆水行舟。难怪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小学生因不能正确面对父母的教育而服毒身亡的,因同学的嘲笑而跳-楼自杀的,因学习的压力而弃学逃亡流浪街头的,因羡慕而产生妒忌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学校、家庭应责无旁贷加强培养孩子们从小面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在风雨中健康成长。

《如何提高孩子受挫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以体育教学为载体,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曹清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80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只有不断创新,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理念,才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重点分析高校教学创新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在教学创新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90127)。

作者简介:石晶(1977-),女,河南中牟人,副教授职称,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不断创新,用新的思想、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中缺乏创新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教学模式的单一与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1.教学模式的单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进度,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导,学生是知识输入的对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中,知识传递是单向的,考试成为老师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但忽视了知识传递的效果,忽视了知识传递的双向交流,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学中有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他们注重讲课,重视教法,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不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更新少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不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和提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与突破;有些教师每次上课总拿着老教案授课,教学内容陈旧,新知识和新信息少。对学生来说,这种缺少更新的授课内容难以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还会养成不愿动脑的思维惰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

行成于思,创新能力始于思维的创新,具体表现为行为的创新,所以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构成。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是行为创新的开始。新思维的产生来源于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等,主要是包含了突破以往的新智慧的形成和思维出现的新变化。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够对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上起到控制及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综合,具体包含了个体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从创新思维能力来说,一般说来,大学生掌握的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比较多的',但比较欠缺的是运用知识指导实践,以及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就极大降低了对知识的创新思维。就创新实践能力来说,由于大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工作实践的磨炼较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弱,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展得很不够的是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创新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通过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目标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大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与应用知识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教学创新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供更多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创新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形成一种开放能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育观念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理念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受到思维惯性影响越来越严重,并在人际与社会关系制约下,降低了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意识大幅下降。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的核心是要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责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直接探索的兴趣,提高其想象思维,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理念。

2.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大量记忆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会大大地降低。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破除封闭注入式的教法方法,增加启发开放式教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性为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的激情。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特长,关注其创造潜能的开发,着力于发展学生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3.教学考核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纯知识性为主的考试会使学生应试倾向明显,思维僵化,因此,教学考核体制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要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考试内容方面要有更多开放性内容,不仅有知识记忆方面还要包括实践应用和能力提高内容。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改变单一考试形式,构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样多形式考试形式。成绩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有效的考核形式,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及创新精神的养成。

4.教学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人”,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实践能力较低,以至于大学生一旦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就会表现出应用所学知识能力差,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突出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在课程内容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完善实践环节。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形成创新教学育人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从基础到应用,再到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理论创新教学与实践创新教学互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创新教学环节,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应用为主重在熟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2.改革教学模式中贯穿研究性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思维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合理地配置到大学阶段各个学期,在教学中形成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多应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通过研究的开展与实施以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创新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各专业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能力要求,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全面参与学生创新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论文,增强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4.形成完善的创新奖励机制。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是实现教学创新和人才创新的基本前提。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在评分制度中加入创新考核内容,根据学生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记入创新分数,对创新学分不达标的同学要求从修其学分。对教师的教学的创新也必须有正确的评价机制,根据教师在教学创新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为依据,根据学生创新内容的结果,通过学生评教等手段评估工作绩效。对在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优秀学术成果,对参加人给予奖励;对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突出成果进行公开展示。

参考文献:

[1]姚永志,吴杨。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和造就大批领导人才[j].黑龙江高教研究,,(12)。

[2]张爽,沙飞。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5)。

[3]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

[4]刘靖。新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8)。

[5]舒晓波,杨艳红。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创新[j].职教论坛,,(8)。

[6]乔建永。构建“创新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5)。

如何培养视障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健康心理素质,能使人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选向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健康的心理,就会产生不良的性格,虽具有一定的能力,也不可能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

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重视分数,忽视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的现象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否则,很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而人格缺陷的人只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

一、家庭、学校、社会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首先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传统教育也历来主张学生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国学经典启蒙书《三字经》概括为:“首孝弟,次见闻”。现代教育方针和传统教育都把培养健全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为家长,不仅要过问孩子的成绩,更要多关心孩子的人格形成;作为社会,评价和选择人才不要仅看学历,更要看重人格品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影响人格养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除先天遗传、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三大重要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都要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强;青少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把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做份内大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互动。家庭要重视人生启蒙教育;学校要做好培养引导;社会要为青少年人格发展创造积极环境,防止消极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把关爱青少年成长作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家校携手,社会共建,形成合力。这样一定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青年。

二、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要方法科学

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要注意方法科学。方法科学就是要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在整体上有层次性,在个体上有针对性。

就整体上的层次性讲,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有不同。教育的内容要适合青少年各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智力等情况。针对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点、身心特征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次地进行教育。儿童及小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启蒙期,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在关爱中进行教育灌输,让其在温馨的环境中感受到爱,懂得爱,养成开朗的阳光型性格。这一时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教育以灌输为主,即用具体、直观、形象的事例来引导他们分善恶,辨是非,明方向,知行为。中学时期,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主要的'方式应在尊重其独立性中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分清对错,认识到什么是弘扬的、禁止的、倡导的、反对的,自觉地选择正确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大学时期的学生独立人格基本形成,普遍对社会有了自已的看法。他们对是非、好坏的判断,不仅看理论是如何说的,更要看实际是如何行的,但是其人生观还不稳定,对自己又多缺乏正确认识,忽而心志过高,忽而情绪低落,此时期的人格培养重在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社会,正确对待顺境,乐观对待逆境,有效的教育不是停留在道理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帮助他们对现实存在的正确分析和认识上,引导他们完善和坚定其正确的人生观。

三、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要有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就是加强对有关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的法规、政策及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既包括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到家庭行为的家长以身作则与自律,学校纪律的以人为本与严格执行,大到社会行为的规范,人文环境的和谐,法纪面前的平等,等等。我们不能设想在成人有人格缺陷的情况下想要得到青少年的人格健全。我们的社会不可能完全杜绝人格缺陷的人,但我们的社会决不能为产生人格缺陷的人创造条件。比如,现在遍布学校周边的网吧,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很可能就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的场所和破坏者。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成人的事业,更是青少年的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一批批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接-班、继承。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就是此项事业的重要环节。青少年时代既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学校来说,教育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不是专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要对此足够重视,要不懈地努力。学校、家庭应从素质教育、人格培养方面下功夫,社会应该扭转偏重学历,忽视人格、品行、能力的风气,让教育回归到首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上来,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汇报材料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不大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

1.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的社交技能及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行心理自我调节,防患于未然的方法.

2.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例如:我校常常在各种节日让学生动手制作小报,让他们通过书、网络、课堂等途径收集资料,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发挥自已的特长,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个别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班内全体学生,还要针对个别已经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辅导,帮助学生排解心理捆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个别教育是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工作中我校是这样做的,要求教师在班内设立心理辅导信箱,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发现问题或通过书信解决,或结合思想教育,进行谈心辅导等。个别心理辅导可为那些有个别心理问题和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提高其心理保健能力,从而预防问题的激化。

4.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因此,我在上课时,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去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的内在心理需要。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大学生假期实践论文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一、 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 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自考管理学原理康"。它摆脱了人们生理健康观的束缚,确立了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反映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刻地揭示了健康的内涵。并且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小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6%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有些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委屈,心胸狭窄、意志薄弱,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外,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不无关系;同时,与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校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

1、正常的认知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压力管理心理学笼罩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有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实验心理学精品课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体育课教学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利用体育课经常应用左侧体操锻炼学生,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尝试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

(2)、体育课教学要让学生在成功中克服困难并提高意志力

良好的意志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缺乏意志力往往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教师要遵循个性差异的特点,给学生确定个人的目标,并通过教育、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达成目标,获得一次次的成功体验,逐渐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3)、加强体育课教学、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控力

通过体育课的规范教学,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力;同时,体育活动都有其特有的游戏规则,参加活动者必须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活动中养成遵守规则,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顺利、挫折,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并学会调节情绪。体育活动竞赛的因素决定了有顺利,也有挫折。让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多次活动中去体验顺利、挫折,逐渐养成顺境中不自大,逆境中不自卑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利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

(5)、发挥体育活动群体性的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体育

活动多为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团队内相互团结、互相协作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群体意识、协作意识,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社会性。同时体育活动的群体性促使学生的不断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6)、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产生影响,更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反之亦然。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性格教育心得:培养健全人格要让孩子有自己的钱

乐观开朗的孩子,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受到欢迎。

乐观开朗是新一代创造型人才的性格特征,是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的体现。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呢?

1.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试想,一个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有个孩子是个书迷,但如果他还能热衷体育活动,或饲养小动物,或参加演剧,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他也必然更为快乐。

2.父母要成为乐观开朗的人。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客观冷静。父母努力做到乐观开朗,那么孩子也会模仿成为一个具有乐观开朗性格的人。

3.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一个自卑的孩子往往不可能开朗乐观,这就从反面证实了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

对一个智力或能力都有限,因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多多发现其长处,并审时度势地多进行表扬和鼓励。来自父母的肯定,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4.父母要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善于给孩子建立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在这种氛围中,父母对孩子爱而不娇,严格而民主,自由而不放纵,把孩子既当作爱子又当作有独立人格的家庭成员看待。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康体魄是形成健全人格的生理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体魄,人很难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也难以成就人一生的事业。有强健体魄,才能形成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较高的情商,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知。中学阶段的体育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身体素质是所有基础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人的气质类型来看,人的气质类型包括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胆汁质四种类型,其中,抑郁质属于弱型。尽管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各有其优缺点,但总体看还是多血质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神经类型较强,属活泼型,神经过程平衡,有较大的灵活性。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体质较强的学生多倾向于这种类型,这些学生开朗乐观,人际关系良好,意志坚定,自控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喜欢一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有进取心,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

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人格特征:较强的求知欲望、较弱的是非识别力、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情绪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等。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升学压力,当他们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过大,或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时,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疏导,就会形成人格障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人格具有稳定性,但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生理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特征的改变。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低或家庭的不幸,都容易养成做事粗心大意、心理自卑、萎靡不振、意志薄弱等人格特征。如果教师能利用恰当的`时机,创造良好的环境,或通过体育增强其体质,也能使其养成自强自信、端庄谨慎、细心负责、踏实肯干等人格特征。

有心理研究实验表明(不仅如此,我们自身也有体会),人在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能坚持2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就可以改善人的心境状态,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如果能坚持长期锻炼,就能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中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情绪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这种心态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旺盛的精力,增强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开朗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果学生能将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坚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亲社会能力。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人类的心理病态,很多是由于社会交往的缺失而造成的。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漠,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体育锻炼就不失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忘却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人际关系的亲疏,都会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人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学生在一次次比赛或其他体育运动的历练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社会所认可和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就能够使自己成为容易被他人接受、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总结。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人格教育资源,把体育教学的技术性功能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妥善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摘要: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学者的关注。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浅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根据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中职学生人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障碍和不良行为,探索一条积极向上的健康之路。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25402。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具有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学生较为普遍。若他们的不良认知得不到正确指导和调整的话,将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培养青少年现代意识和现代人格,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面对挫折和走向成功,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贯穿于青少年整个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越来越多的未来风险面前,拥有健全人格不仅是青少年的立身立业之策,也是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立国立家之本。

[关键词]人格人格教育健全人格。

[作者简介]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学生、中学物理教师。

(西安710062)。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十多年前留美中国学生卢刚枪杀同学、导师的悲剧人们至今记忆犹新;2000年浙江金华一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排名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母亲;浙江温州两学生因勒索钱物将一同学乱刀砍死;今天在云南大学校园里,马加爵因小事一触即发,由反叛心理引发了非人性残杀4名无辜同学的行为又在发生等恶性案例触目惊心。

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且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势必影响到青少年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危及社会稳定与安宁,直至影响未来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一、人格的定义及其对人的影响努力。

那什么是人格呢?为什么它对人的影响有那么大呢?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二、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青少年人格现状。

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缺陷集中表现在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缺损,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狂妄、偏执、任性;爱慕虚荣,嫉妒心强;经受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内心孤僻,冷漠,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无端猜测,主观臆断,患多疑症。

(二)造成我国青少年人格现状的原因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1、学校教育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能,轻人格的培养的结果。

2、家庭教育不当,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经常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减学生自信,加剧了学生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少数家长过度放纵、溺爱孩子,缺少必要管教、约束,学校、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使学生无所适从等等,都可能使学生人格变异。

3、社会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渐迷失,而新的道德观念又未确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在家长、教师、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表现,低级庸俗文化,资产阶级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作品泛滥,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而人格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建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所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任务迫在眉睫。

三、什么是健全人格,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人格的核心内容。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个悦纳、独立、理性和有高尚道德的人。

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措施。人的社会化的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更应将人格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将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加强认知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纲。

理想信念是健全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格结构中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因此,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重视对其进行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集体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理解客观事物与当前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态度审视人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意识和敢于竞争、勇为人先的精神。

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

(三)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

所有的青春都应该是美丽的。但是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稚气的面孔流露出烦恼和无奈,听到他们绝望无助的呐喊,一幕幕惨剧不断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们因沉重压力轻生自弃;他们视家如坟墓,不惜一切代价离家出走;他们挡不住诱惑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人格畸变,无法正常学习生活„所有这些大都可以归咎于成长过程的心理障碍,青少年一边目睹亲历飞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另一方面自己(生理与心理)也都在极快地发育。在这化蛹为蝶的过程中,如果心理、情绪、个性的发展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调整就可能形成对成长极为不利的“心理障碍”,以至“人格障碍”。更可怕的是,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流,尤其是不与长辈推心置腹,有许多心理困惑和疑问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长久以往象熊熊炉火中的瓷瓶,即使是一小滴水也会让他霎时破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已经有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在校内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积极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疑问,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实现:

1.发展社会认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跟随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发展辩证思维,提高鉴别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和培养正义感。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防止贪图享受、放任自流。

4.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5.在任何情境中,都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6.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7.认清并坚持正义之所在,把在真、善、美后边,坚持到底。

8.与人坦率相处,保持自然率真的自我,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只有造就了大批会生活,会创造,会合作,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中有稳固的“基石”作保证,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振宏.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60~65.[2]林东海.大学生如何塑造健全人格.互联网.2004-07-20.[3]王卓颖.构建学生健全人格是教育的第一职责.互联网.[4]申小莹钞秋玲.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5]付伟.谈学生健全人格及养成.互联网.[6]王宁霞.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26~27.[7]韦力慧.教育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10):31~35.[8]许典利.试论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梧州学院学报.2011.(03):86~91.[9]刘贵发.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j].师道教研.2012(08):76~81.[10]吴学江.浅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j].教师通讯.2010(03).[11]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80~82[12]郑晓艳.培养哲学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34~37.

性格教育心得:培养健全人格要让孩子有自己的钱

回想小时候,10岁时我就开始自己挣钱,寒假到糖果厂去包糖,每斤的工钱是一分二。一斤硬糖,大粒的约有七八十颗,小粒的则有一百二左右,一天下来,包个一百来斤,可以挣一元多钱,比很多大人的工资都高了。因此,我颇有些财大气粗,每天收工回家,总是将袖套和围裙一甩,大模大样地坐到桌边:“快端饭来!”

一个寒假过去,挣的钱除了交自己的学费,还能余下不少。再加上每次考试得的奖金,我很小就有了自己的钱,放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压在枕头下。

五年级的时候,看见放学路上的商店里有一件很好看的红花衣服,很想要,但妈妈不给我买。每天经过那个店,都要隔着玻璃看半天。终于有一天,下了狠心,揣上自己的牛皮纸信封,去把那件衣服买了。回家的时候,心很忐忑,一路都在心里和妈妈舌战。直到踏进家门的瞬间,心一横,“反正是我自己的钱!”才彻底坦然了。后来妈妈并没有责怪我。

钱真是个好东西!没有钱,你就不能独立,很多时候就必须受制于人,就没有尊严,更谈不上自由。

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不能挣钱,经济上必须依赖父母,很多时候就连人格也附属于父母了。很多父母将物质上的满足作为控制孩子的重要手段,孩子为了吃到一颗糖而想尽办法,为了得到一个玩具甘受屈辱,更有甚者,一些父母会在盛怒之下发出威胁:“老子养的你,你再不听话……”这些对孩子的人格都是损害。

当然,很多父母是出于好心,怕孩子管不好自己的钱,养成乱花钱的毛病,更怕有钱就学坏,于是在经济上严格控制孩子,甚至根本不给予任何经济上的权力,一切都由父母包办。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保持冰清玉洁的高尚人格了呢?我看未必。

社会不是真空,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每个人又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最终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靠经济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钱是为人所用的,问题在人而不在钱。

首先,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钱,那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中国的孩子几乎没有勤工俭学的,一是没有机会,二是没有意识。现在成年人就业都难,谁还会为孩子们保留一些挣钱的机会呢?何况城市里很多家庭也不需要孩子挣钱来贴补家用,孩子很少承受经济的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去挣钱。

但人终究是要自立的,寄生虫并不快乐,因为没有尊严。孩子需要锻炼挣钱的能力、理财的能力,这并不只是个经济问题。现在城市里出现“啃老族”,很多年轻人不仅吃住在家里,工作要靠父母帮忙找,婚嫁要靠父母帮忙操持,买房靠父母,连生了孩子也要靠父母带,一方面是年轻人压力大,另一方面,确实有人格的缺陷,他们把依赖父母看成理所当然,不觉得成年以后还不能自立是一件可耻的事。

自尊要从小培养。让孩子在经济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就是培养尊严的开始。

很多父母也曾经尝试过让孩子通过劳动得到自己的钱,但又因为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难以善终。一位母亲说,她每周给学前班的儿子5元零用钱,每洗一次碗另给5角,如果家中人多、碗多,有时一次也可挣1元(平均一只碗1角、一口锅2角)。可小儿有了钱,除了买他喜爱的卡通书外,也常常买一些画片、零食等家长感觉不适合的东西,有时能一口气买十几个泡泡糖,还振振有词:“你们不是说,我自己的钱自己做主吗?”这位妈妈一直想引导他存更多的钱,买想要的书籍、玩具,可他常常抵不住小东西的诱惑。这位妈妈非常苦恼。

其实,不必太多虑,这是正常的。我们和孩子的价值标准不一样,我们认为书籍和玩具(我们认同的玩具)有意义,而他买的那些画片等等没有意义,但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可能正好相反。这个孩子已经非常好了,才学前班,就能凭自己的劳动挣钱,不简单!对这些钱,他确实是有支配权的,我想我们应该尊重。至于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买多少才合适之类的问题,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宜横加干涉,我们的每一点建议,都要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决定权还是在他。

钱既然已经给了孩子,就要让他自己作主,自己的钱自己不能作主还有什么意义?

鲁鲁长大以后,常对小时候买了很多无用的东西感到好笑,“太不值了!”但能够得出这个结论,也是因为当初他买过这些东西,这是他自己得出的认识,是他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孩子是在各种经历中成长的,从来没有用过钱,也就不会获得关于钱的基本知识,也不会懂得在经济社会中人应该如何生存。

记得鲁鲁四年级去上课外班,上课的地点在一个小胡同里。因为邻近一个学校,胡同口就有好几家专门卖学生用品的小店,吃的、用的、玩的,什么都有。鲁鲁每次去上课,都要带五毛钱,课间就去小店里买包零食。其实,明明知道是劣质品,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因为每个同学都买,他不买就成了另类。尽管我对此很不满,但也没有停止他的零花钱,只是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去买那些劣质食品,以及如何选择安全的商品,宁肯多花一点钱,也要尽量买好的。但这样一来,就反而还要多给他一些钱。如果孩子完全没有钱,或者钱太少,他又抵挡不住物质的诱惑,反而可能做出伤害自己的事。

人生有很多错误是必不可少的,人就是在各种各样的经历中积累经验。其实,这个阶段也只是持续了一年,到六年级,仿佛是突然之间,他们就成大孩子了,就再也不到那些小店去买东西了,就是让他去他也不去。

要相信孩子,他不傻,他的一切选择都有合理性,只是我们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不必多虑,到了该买书的年龄,他自然会买书,该存钱的年龄,他自然会存钱的。

孩子要有自己的钱,这不仅是指拥有钱,还要会支配钱,自己是钱的主人而非奴隶。

鲁鲁某些时候很节约,吃雪糕,即使兜里有好几块钱,他也只买一元的;买文具,一个修正带、一支荧光笔、一个小本子,诸如此类,宁肯晚用一天,多走点路,也要到学校旁边的小店去买,因为可以便宜点。他知道小区附近的几个商店,同样品牌的东西,哪个贵一点,哪个便宜点,因为他通常都会去比较。

但某些时候,他却很豪爽。二年级学架子鼓,买鼓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让他自己出钱,结果他真的自己出了,一套鼓四千多,几乎将他出生以来所有的压岁钱全部耗尽。四年级,陪我去买高压锅,四百多元,他爽快地付了帐,说是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五年级,他爸想买个电动剃须刀,他马上答应送老爸一个,揣了二百元一起去买,结果钱不够,我赞助一些,算是与他合送;六年级,汶川地震,他一口气就捐了三百。

这些钱都是他平时积攒起来的,从三年级开始,我每周给他七元零花钱,六年级涨到十元,生日给个一百两百的,有时考试考得好,奖励个五块十块,就这样积少成多,都由他自己管着。他并不是特别看重钱,但能够存得起来,也能够用得出去,这正是我很欣赏他的地方。

我并不主张一味地节俭,该节俭时节俭,该豪爽时豪爽,钱就是拿来用的,会用钱才会做人,花钱也是一种人生态度。钱是拿来用的,是生活的保障、事业的基石,会用钱的人,可以用它去开辟人生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理想。钱终究只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实现美好人生。

当然,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挣钱是个艰苦的过程,在这条路上,有的人走得顺一些,有的人走得曲折一些。对于家境窘迫的孩子来说,克制物欲是无法避免的事。家里没钱,这没有什么好羞愧,更没有什么好抱怨,因为家里不管钱多钱少,那都不是你自己的钱。要告诉孩子们,一个有尊严的人,要自己去挣钱。相信自己,好好努力,将来有一天,你也会有自己的钱,完完全全属于你自己。

人的财富观,实际上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体现。爱财而不贪财,慷慨而不滥施,享受而不奢靡,一句话,就是恰到好处,这是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极深厚的修养才能达到的,也许终身不能如愿,但可以作为一个理想,为之而努力。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张强,邓世平(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矛盾凸出的特殊时期,他们在面对更多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更多挑战,这使他们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缺陷。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这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大学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体系发挥独特的作用。

人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格操守,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反应,其内涵丰富,性质独特,且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及统合性等特征。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对社会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吸收各类知识及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实现关系融洽;在对待生活目标方面能以正面的态度应对;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的特殊时期,在其社会交往及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问题,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方面也应起到相应重要作用。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尽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懂得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积淀着深刻的人类经验。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其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文言文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一、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不少的学生不爱母校,不爱学习,目无尊长,不怕老师,这与他们缺乏爱国观念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在古代文学的鉴赏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这些篇章中都表现出了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屈原的《涉江》、贾谊的《论积贮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文章,也都流露着作家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二、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浑浑度日,碌碌无为,这是没有理想的体现。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古代文学中有着大量的古人立大志成大才的范例,这正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有力武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项羽在看到秦始皇时的“取而代之”的大志;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陈涉在佣耕时即有的“鸿鹄之志”;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岳飞少年时即立下的“还我河山”的壮志;学习《宋东阳马生序》时,也应该把宋濂克服困难,苦学成才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有一些学生思想消极,这与他们不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论语》中的“立志”、“自省”、“交友”等观点就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教材,孟子倡导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观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这些道德思想的巨大威力。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充分领会古人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认真学习。

四、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学生缺德、失信行为却不时发生,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因此,对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应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等。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但很多学生没有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歌唱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都可以无声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成长。

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劝学》中的“锲而不舍”等都是帮助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好教材。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淡泊超逸的人格,表现了一个士大夫身处逆境时疏放与洒脱的人生境界与生命哲理。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把握人物形象、赏析诗词意境、积累名句、研读文学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等,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提高人格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性格教育心得:培养健全人格要让孩子有自己的钱

所有的成功都是个性的成功,因此,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而这些都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因此,他们是独立的人,他们的个体权利应当受到父母的保护。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孙云晓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母亲看到上高中的儿子因为谈恋爱而心神不定的时候,非常替孩子着急,于是在儿子出门后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般。原来儿子在日记本中夹了一张纸条:“妈妈,我料定您会来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的烦恼是我自己的`事情,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这位母亲追悔莫及,感慨自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应该不尊重孩子。

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养育了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应该受到尊重,也只有受到尊重后,他才可能尊重自己,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进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某种“东西”。当父母意识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很多时候就会放弃扮演“过来人”的角色,让孩子自己选择。

《读者》曾过我的一篇文章,大意如下: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父亲就很愿意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置一个目标,逼孩子去达到。蔡志忠上中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漫画世界,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面临留级的命运。当时,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邀请蔡志忠去画漫画。蔡志忠不知道父亲能否同意自己放弃学业。

一天晚上,父亲像平时一样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没有抬头,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有了!”“那就去吧!”这一问一答中,父亲一动也没动,继续看他的报,蔡志忠也没走到他的面前。

反观我们身边却有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伤害着孩子。有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来实现他们未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他们“重视孩子”只是表面的,实际重视的往往是他们自己:

重视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往往是重视自己的虚荣;

重视孩子成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圆的梦想,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愿望;

重视孩子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往往是重视自己的判断;

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权威……。

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才会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己。而这将会成为教育最大的失败。

关于尊重孩子,我的建议是:

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要改变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时刻牢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顺利得多,亲子关系也会融洽得多。

多问孩子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别人家的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自己的孩子未必会喜欢,因此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这个、去学那个,关键是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孩子自己愿意做。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不能强逼孩子。选择也是孩子的权利之一,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学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根据父母的爱好兴趣做选择。因为那样很容易使孩子丧失个性。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也不能信马由缰,走向极端。面对孩子,父母要学会自我控制,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是在十分生气的情况下,也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自己的错?父母如果情绪失控,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走向失败。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促进学生掌握运功技能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在不断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依据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作用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同仁提供参考的依据。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应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格教育的思想,关键要在完善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说,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魅力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也称个性,此概念源自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佩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在心理学中借用这一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要依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所代表的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个人显著的特征、性格、习惯或态度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肩负着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艰巨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在心情放松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运动技能,使体质得到增强。体育课堂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多彩有趣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找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运动的欢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体育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2.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学生团结意识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大打折扣,同学间的交流变少,通过接力跑、足球比赛等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通过互相切磋、交流、对抗、合作等,促进其人际关系的紧密,很好地加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进行练习,是一种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尽其所能,敢于尝试,用于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体育教师要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因异施教,也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要想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与顽强的意志品质,不轻易放弃。所以说,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过程,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5.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切磋是体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人们之间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战术的对抗。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一竞技特征,才出现了胜利者与失败者。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比赛获得竞争得胜后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其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了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的形成。

6.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身体活动,不仅能对生理因素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还伴着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的因素。例如,在枯燥的广播操练习中,为了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美感,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挖掘此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因素,让学生不断体验到美感。此外,教师要注重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播放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音乐,培养良好的气质,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美来抒发内心的喜悦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及增强审美意识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总之,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职责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要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顽强的竞争意志品质、成功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及审美意识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适当的引导为方法,注重体育练习过程中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费建华,1977年2月出生,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01)。

[3]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2)。

[4]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17)。

[5]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6]李桂峰。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7]伊影秋,许良。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时代经贸,(04)。

(作者单位集美轻工业学校)。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1(01)。

[3]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5(22)。

[4]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17)。

[5]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6]李桂峰。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7]伊影秋,许良。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时代经贸,2006(04)。

(作者单位集美轻工业学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重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师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平时能关心国家大事,廉政自律,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新提法,新观点,新思想,新目标。

二、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期初,我和德育处的同志精心挑选班主任,并对班主任进行了3次岗位培训。组织全体班主任进行网络学习,召开了全校班主任老师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要求各个班级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制定班规,班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成长规划。2010年11月,七年级4班某老师在全市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报告,获得了与会同仁的高度评价。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李老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他带的班级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三、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艺术建设。2011年市艺术节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市二等奖,美术技能比赛中,我校某等四名同学获得了一、二等奖,硬笔书法比赛中,我校于某同学获得了二等奖,颜同学的手抄报也获得了市一等奖。

2010年9月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我校德育处适时组织了“看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演讲比赛。2011年4月28日,我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班级“红歌”比赛,同学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演唱了20余首歌曲,表达了学子们对祖国的热爱,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不怕困难的斗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