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课件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1 11:38:45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词汇、增强语感。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写作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管理心理学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原因心理疏导。

论文: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大学生假期实践论文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自考管理学原理康”。它摆脱了人们生理健康观的束缚,确立了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反映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刻地揭示了健康的内涵。并且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我们学校小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6%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有些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委屈,心胸狭窄、意志薄弱,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外,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不无关系;同时,与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校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

1、正常的认知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压力管理心理学笼罩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有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实验心理学精品课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体育课教学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利用体育课经常应用左侧体操锻炼学生,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尝试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

(2)、体育课教学要让学生在成功中克服困难并提高意志力良好的意志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缺乏意志力往往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教师要遵循个性差异的特点,给学生确定个人的目标,并通过教育、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达成目标,获得一次次的成功体验,逐渐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3)、加强体育课教学、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控力。

通过体育课的规范教学,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力;同时,体育活动都有其特有的游戏规则,参加活动者必须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活动中养成遵守规则,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顺利、挫折,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并学会调节情绪。体育活动竞赛的因素决定了有顺利,也有挫折。让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多次活动中去体验顺利、挫折,逐渐养成顺境中不自大,逆境中不自卑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利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

(5)、发挥体育活动群体性的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体育活动多为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团队内相互团结、互相协作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群体意识、协作意识,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社会性。同时体育活动的群体性促使学生的不断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6)、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产生影响,更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反之亦然。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摘要: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学者的关注。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浅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根据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中职学生人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障碍和不良行为,探索一条积极向上的健康之路。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重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师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平时能关心国家大事,廉政自律,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新提法,新观点,新思想,新目标。

二、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期初,我和德育处的同志精心挑选班主任,并对班主任进行了3次岗位培训。组织全体班主任进行网络学习,召开了全校班主任老师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要求各个班级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制定班规,班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成长规划。2010年11月,七年级4班某老师在全市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报告,获得了与会同仁的高度评价。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李老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他带的班级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三、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艺术建设。2011年市艺术节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市二等奖,美术技能比赛中,我校某等四名同学获得了一、二等奖,硬笔书法比赛中,我校于某同学获得了二等奖,颜同学的手抄报也获得了市一等奖。

2010年9月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我校德育处适时组织了“看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演讲比赛。2011年4月28日,我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班级“红歌”比赛,同学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演唱了20余首歌曲,表达了学子们对祖国的热爱,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不怕困难的斗志。

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从社会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培养健全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

近年来,由于学习、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等人格问题。来自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城市儿童有7%—20%存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人格障碍的学生比例在逐年上升。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要适应未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把人格塑造提到重要位置,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中人格缺陷或弱项,提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对策。

人格的形成与自身素质有关,同时也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语文教师在为学生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 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如何呢?在实践中,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一、热爱生活,教师做榜样

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的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生活中我时刻做到率先垂范,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学生耳濡目染,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我若出现了错误,就主动坦率地向学生承认,绝不能对学生说谎。很难想象一个心理狭隘、行为邋遢、为人自私的教师能教育出健康人格的学生。而一个热爱生活、言行一致、处事公正、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达到 “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二、潜心教材,课堂巧渗透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就蕴含在字里行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潜心感悟。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过程的实施到目标的实现,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渗透其间。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学生引入独特的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材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语言优美,并且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这样的文章,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入大自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由于地域的限制,班级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所以缺乏情感体验。于是上课时我先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风光视频,使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阅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爱别人、热爱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学生的人格就会逐渐趋于真善美的境界。当今在爱的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主动关爱他人和集体的意识却相当薄弱和缺乏,产生自私、不合作的偏执人格障碍。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文中克莱蒂父亲的谆谆教导,领悟宽容魅力,并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对比中学生明白了如何与人相处。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在读懂文本之后,我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体会:“热爱生命,就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有意义的事。”“我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以后,我要做生命的勇士,困难面前决不退缩,努力想办法征服它。”可见精心的教学设计,会巧妙地将语文的学科特点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开展活动 ,实践中塑造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语文综合能力、道德修养的提高。实践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写日记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教育家朱永新说:“写日记是道德的长跑。写日记实际上是超我与本我的对话,是超我对本我的监督。”大多数学生在日记中都敢于说真话,说心里话,这样就实现了“说真话、做真人”育人目标。学会感恩是做人之本,所以我自己写日记,同时也引导学生坚持在日记中写下一天里让自己感动的事,一件一件记录下来就是享受人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例如办手抄报、走进社区和田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创新精神、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工具学科,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知识传授中、能力培养中巧妙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培养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人格健康向上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育也日益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他人,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到自己步入社会时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而现在社会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知识能力的人,还需要有健全人格的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在学校里,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让他们的人格个更健全.而要培养健全人格的孩子,首先要有健全人格的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静,优美的环境能对人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不易疲劳.相反,噪音污染,杂乱无章的地方就会使人烦恼,心情压抑,易疲劳.所以家里要一开始就为孩子创造一个益于学习的家庭环境.孩子一但步入学校,那么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老师的举动对学生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魅力的`老师,总能使学生乐意接近,并视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所以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还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多去了解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独立心强,独立性弱,承受能力差.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不仅仅只看他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抓住他的心理活动,看他是不是具有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师要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作业,要对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要注意学生课后的表现,进行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当的布置作业,能够限制学生贪玩的心,慢慢的把学生培养成爱学习,有责任感的人.特别是由于现在是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成为了当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让我们从里面学到很多的知识,但同样也存在很多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都沉溺于网络游戏.所以老师和父母都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生活,特别是父母,一但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好让老师及时帮助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孩子远离网络游戏,除了老师给孩子布置作业外,学校应该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要培养良好人格的学生,除了学到知识和适应社会以外,还要让他们具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他人相处.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青年.

参考文献

1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0年. 2余潇枫,哲学人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经过多年在教育一线的教学工作,在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努力探索和实践习得,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时机,增进了解

要想培养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及思想理念,了解学生个人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了对同学们增进了解,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在每次升旗、上课间操时,我坚持跟班,了解他们的情况;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每次同学们进行班内、校内劳动时,我积极与同学们一起劳动,增加与他们每个人接触的机会;在每次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班级工作与同学们共同协商等。通过以上方法,我逐步了解了班内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辅助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尊重学生,以诚相待

信的基础上,与他们平等相处,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种大度的气量,宽阔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信任。

三、赏识学生,适时表扬

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愿望和责任,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而把“赏识教育”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就是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导向,以信任、尊重、理解为原则,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掌握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赏识教育。 总之,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个综合的培养目标,首先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工作的每个细节入手,从根本上了解学生,从人格上尊重学生,从度量上宽容学生,从成功中鼓励学生,时时刻刻以学生为本,以培养他们的健全的人格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心理需求,逐渐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教育不能是只突出文化知识的一面,或只注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我国独生子女较多,小学生素质发展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任性、胆小、怕苦、缺乏责任心等问题,与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格格不入。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家长过多地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看轻生活能力、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和人格心理素质的培养。不用多说,单看现在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象棋是五花八门,跑了这家到那家,上了这个上那个,跟赶趟似的,但对孩子以后“做人”种种品质的培养却非常忽视,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细处入手,使学生学会尊重、关心他人。

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是一个具体实践活动,以认知、体验、调节和改善自我直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为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学会尊重、关心最亲的父母长辈开始,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并将“关心他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自觉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主动的发展。千万不要纵容孩子的无理和不尊重长辈的行为,认为是孩子不懂事,闹着玩,一定要抓住机会进行引导和教育。教他们有礼貌地向他人打招呼,早晨说一声早上好,入睡前则道声晚安,并养成习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他们就会感受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独生子女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胆小怯懦,缺乏自信,凡事都想让父母代劳。其实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信心的形成。经常向孩子发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他们逐渐形成“我一定行”的良好心态。同时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克服失败的挫折,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心十足的学生,将来会具有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及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让学生学会独立。

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让孩子学会创新就必须先让孩子学会独立,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还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来说犹为重要。许多教师和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时总是不自觉地说“你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的话,这种干涉孩子自主活动的行为,会造成孩子失去探索、主动学习的机会,成为你“指挥棒”下的小“木偶”。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孩子学习一样新知识时,总是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材料让他们自主、独立地学习,然后根据孩子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养成了独立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也使孩子更加乐意主动地去学习,去进一步创新。而非独立性教育则使孩子经常处于等待、顺从、依附的状态,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让孩子自己想,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做。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以征询式、开放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主决定。凡是孩子自己能说的让孩子自己说。

总之,一句古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才生更重要。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不只是教孩子怎样去面对或者适应这个社会的问题,而是要从更加深远的意义上去把握整个社会、他人和自身的需求,从而引导孩子建立一种既适应现实生活需要又能积极把握未来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摘要: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建功立业必备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助推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的参与和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健全人格。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它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人格是大学生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指其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地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对待他人具有开阔心胸,能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面对人生能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1)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定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将自己心理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与人相处融洽,具有良好的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以一种愉快的心态享受生活。(2)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发展、进步,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社会、家庭造成的压力,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因此,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时间、空间,努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坚信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大学时代既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人格发展不足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多而导致的心理负担,实质是对责任的恐惧;被动是由于目标不是自己内心的渴望,未获得内心的自觉与认同,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疲于应付,学习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无聊心理的根本方法是确立恰当的人生目标,并由人生目标牵引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不良意志品质。不良意志品质是指意志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生活缺乏目标,随波逐流,无所事事,懒散倦怠,浑浑噩噩,醉生梦死;还有的意志发展不成熟曲解意志品质,把刚愎自用、轻率当作果断,把犹豫、彷徨将作沉着冷静,把固执己见、执著一念当作顽强等等,不良意志品质一经形成,会带来很多性格缺陷最后发展为人格缺陷。克服不良意志品质的办法是矫正自我认知中的非理性观念,正确理解意志品质的内涵,发展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是人奋斗的动力之源;确立适当的行动目标并付之实践。

3、懒散。懒散是指一种慵懒、闲散、拖拉、疲沓、松垮的生存状态。主要表现在:活力不足,什么也不想做,没有计划,随波逐流;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业中,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事,百无聊赖,心情不爽,情绪不佳,犹豫不决,顾此失彼,做事磨蹭。在大学生活中常常是踏着铃声进教室,生活中的“九三学社”会员,常为自己的懒散寻求合适的解释,做事一误再误,无休止地拖下去,虽下决心改正,但不能自拔,不接受教训,对任何事没有信心,没有欲望。克服懒散的办法是从小事做起,自我监控,学习运筹和管理时间。正如学者所言:你是容量极大的水库,里面蓄积了从未使用过却随时随地可以供你使用的你的天赋与才干,但如果拖拉和胆怯使你永远无法打开那智慧的闸门,那水库也就如同空的一样。

4、退缩。退缩是指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怯懦与畏难的心理恐惧,选择逃避与后退。主要表现是: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和信心,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冒险,不敢与坏人坏事做斗争,回避困难,逃避责任等等,这样的人常常抱怨自身的不幸,却宁愿忍受痛苦而不主动追求。克服退缩的办法是:鼓励自己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发现自己的优点,变被动为主动。克服退缩需要勇气与毅力。

5、偏狭:偏狭是人们常常说的“小心眼”,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耿耿于怀,挑剔,嫉妒。偏狭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人格特征。偏狭人格多出现于性格内向者,尤其是女性。偏狭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因而,克服偏狭人格首先要学会宽容,能够容人容事,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对事不对人;其次要开阔心胸,拓展视野。人一旦心胸狭窄,就容易进入管状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6、虚荣:虚荣是指过分看重荣誉、他人的赞美,自以为是。虚荣心往往与自尊心、自卑感紧紧相联。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虚荣心,也就没有自卑感。虚荣心是自尊心与自卑感的混合产物。虚荣心强的人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自尊敏感,虽然有些自卑,又担心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与批评,与人交往时防御性强,喜欢抬高自己的形象,他们捍卫的是虚假的、脆弱的自我,克服过强的虚荣心,首先要对虚荣心的危害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看待名利,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再次是树立健康与积极的荣誉心,正确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与他人评价。

7、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表现为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目中无人,甚至自私自利,遇到冲突时,认为对的是自己而错的是他人。特别是那些自尊心强、优越感强、自信心高、独立的大学生,比较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之中,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相结合,自我中心与自我膨胀便呈现出来。改变自我中心的途径主要有:一是正确估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既不自我贬损也不自恋;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自己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筹考虑,从狭獈的小天地走出来。三是学会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懂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真诚待人。

8、环境适应不良:环境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大学学习、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方面表现出的不适应。表现为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事实上,在构成环境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个体既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又影响与改变着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并成为环境的改造者。

一是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是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三是独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

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1.重视人格培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又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心灵教化,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改变自然世界之技能,又有心灵自我唤醒的能力的人,在个体人格中,做到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精神、知识与道德的协调发展,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2.注重人格熏陶。

所谓“熏陶”就是被某种思想、品行、习惯、风气所濡染而趋向同化,对被熏陶对象而言,这是一个将外在影响逐渐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格培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及内产生心灵感动,从而影响其品德、提升其人格境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培育的过程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人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浸染又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环境),也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教育客体因主动参与组织活动变成教育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被教育者的意识、观念及品德可以通过认知、践履、体验等程序得到升华,进而完善其人格。梁漱溟说:“道德习惯非德”“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但从现实道德教育的实践看,却存在着仅仅满足于道德习惯的浅层的倾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主客体对立的位置,忽视了由外及内的心灵体验和人格境界的塑造,长此以往,必然弱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看,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反差太大,一方面拒斥框框、说教、约束,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基本公德意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因此,很有必要在改善环境、营造氛围等方面下功夫。

3.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位。

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既可以从校园的硬环境上体现出来,也可以从大学的人文传统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人格魅力、工作理念、目标、方式、作风,以及各种制度等软环境中体现出来。哈佛管理学院有一句名言:“决定一件事情最终成败的因素不是知识、经验,而是思维方式。”所以在硬软环境建设上,我们应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着力于文化品位的提升。品高人自殊,有什么样的成长氛围,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格气质。在这方面古人就非常重视,例如,孔子曰:“里仁为美。”又如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不惜搬了三次家,其目的就是为后代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4.运用多种途径鼓励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内化来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

情感体验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动的动力之一。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既可陶冶情操、升华境界、获得启示,又可在成功与失败中磨砺自己、坚强意志、健全人格。例如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不仅使他们获得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广阔空间,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进而成为栋梁之才。

5.自律与他律结合作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个人修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坚持以自律为主,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今天,市场经济已经使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种主体性要求现代人具备全面发展的、完备的人格素质,要有独立性及创新性、规范性、道德性等方面的人格特征,而这种人格特征是需要经过人们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实现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社会客观因素的帮助和制约。个人修养不仅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自我完善的,而且也需要借助社会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完成,他律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条件,只有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管理、引导、帮助是必要的,家庭、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缺少的,法律规范的制约更是重要的。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促进学生掌握运功技能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在不断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依据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作用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同仁提供参考的依据。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应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格教育的思想,关键要在完善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说,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魅力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也称个性,此概念源自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佩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在心理学中借用这一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要依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所代表的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个人显著的特征、性格、习惯或态度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肩负着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艰巨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在心情放松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运动技能,使体质得到增强。体育课堂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多彩有趣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找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运动的欢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体育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2.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学生团结意识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大打折扣,同学间的交流变少,通过接力跑、足球比赛等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通过互相切磋、交流、对抗、合作等,促进其人际关系的紧密,很好地加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进行练习,是一种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尽其所能,敢于尝试,用于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体育教师要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因异施教,也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要想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与顽强的意志品质,不轻易放弃。所以说,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过程,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5.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切磋是体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人们之间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战术的对抗。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一竞技特征,才出现了胜利者与失败者。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比赛获得竞争得胜后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其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了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的形成。

6.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身体活动,不仅能对生理因素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还伴着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的因素。例如,在枯燥的广播操练习中,为了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美感,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挖掘此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因素,让学生不断体验到美感。此外,教师要注重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播放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音乐,培养良好的气质,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美来抒发内心的喜悦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及增强审美意识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总之,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职责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要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顽强的竞争意志品质、成功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及审美意识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适当的引导为方法,注重体育练习过程中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费建华,1977年2月出生,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教育正在由单一的社会发展功能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转型。基于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是多方面的。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

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关重要的。

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张强,邓世平(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矛盾凸出的特殊时期,他们在面对更多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更多挑战,这使他们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缺陷。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这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大学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体系发挥独特的作用。

人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格操守,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反应,其内涵丰富,性质独特,且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及统合性等特征。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对社会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吸收各类知识及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实现关系融洽;在对待生活目标方面能以正面的态度应对;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的特殊时期,在其社会交往及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问题,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方面也应起到相应重要作用。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尽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懂得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高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应为终身体育服务.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已开始突破一贯旧的教学模式,逐步发生了从观念、内容到方法、手段的全方位的变革,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开宾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宋池初级中学,山东,青州,262516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807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体育意识

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教学的足够重视,甚至没有充足的了解和积累有关终身体育教学的理论。由于缺乏对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充足的宣传和普及,以至于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于有关终身体育思想的概念比较模糊,与此同时高校的实施动力也相对缺乏。在高等学校范围里,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集中,而对于非专业课程,特别是像体育课这样的娱乐性比较多的课程就不会有过多的关注。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所以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中靠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果老师不能更好的来吸引学生参加,那么学生对课堂的认真态度和投入状态就会不好,学习成效也不会很好的表现出来。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开展只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因此会严重缺乏对体育课程的深入领会和投入的积极性。

(二)教育教学单一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枯燥,体育课目相对比较少,大多集中于散打、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健美操等。反而拳击、游泳、舞蹈、大众健身等深受学生热爱。因此有些学生学习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单调,新鲜方式的教学接受匮乏,因此传授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接受能力差。总而言之,学生的需求老师关注缺乏,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体育教学模式落后,与现在的教学模式不符。

(三)硬件设施配备不齐。

在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所需的教学设备与教学工具往往不全,在低成本的'体育活动和项目中给予较多的配备,而不采购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的体育工具和设备。由于日常教学的工具和设备得不到有效地维护与保养,也不能保证硬件条件的质量,这样就容易导致体育器材在教学运用时存在一些障碍。而且,由于体育硬件设备的不足,就不能有效地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导致老师的创新型教学不能有效的发挥,老师与学生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教学设备不足的阻碍。甚至可能由于最基本的安全教学设备的不足,导致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比较多的安全隐患。

(四)体育课程安排相对不科学。

高等学校体育课开设当中,大多数集中于大学一二年级,每周大约1到2节课,因此体育课程远不如其他课程数量多,进而导致体育课明显下降。因此不能被完全领会到终身体育的思想。与此同时,这个过程是崎岖漫长的,不能仅靠体育课让学生领会终身体育思想。对于学生来说终身体育思想认识欠缺,在体育教育教学当中欠缺好的体育运动指导方法,项目内容单一,学生长时间体育运动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乃至在高一点的年级没有了体育课,进而停授体育课会使学生对体育课淡漠,进而体育运动的习惯下降甚至停止。因此会使以前学的体育运动被遗忘,达不到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二、对于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一)增强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认识。

我国要认识到国民身体素质要在终身体育思想上建立改善,在改善终身体育思想的同时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让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在社会上得到认可,让高校生变得积极向上、乐观。只有这样才会让社会赞成大学生,给学校带来良好形象。高等学校要加大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支持和帮助,改善当代高校的教育教学。以人们一生参加体育锻炼为目的的才是终身体育思想的最重要的目的,让高等学校大学生亲身认识并且体会到对增强体育教育教学的认识的重要性。

(二)增添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和增加授课次数。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应增添体育授课内容,增添大学生喜欢的内容,因此会让学生增加对体育的热爱,对终身体育思想的了解形成运动的好习惯。体育课程可以依照国家要求的开设基础课程内容。在实践运动中,让学生愿意选择体育运动,进而导致运动空间增多。有需要时能在高校里开设体育运动社团,以社团的方式吸引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丰富社团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比如,很多荧光夜跑的群体,在学生当中也可以组织类似的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多接纳外界的新事物。在教育教学以外的内容很重要,高校学生的参与度高,按照学生的需求来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外的教育教学当中改善创新,正常教学以外的内容有效,可以添加到正常教学当中,因此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只有在探索中才能促进改革的有效性。可以在少数高校内探索,总结经验,最后在大部分高校实施达到全面改革[1]。

(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评价。

高等学校应该建立改善教育教学体系。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应该多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老师对学生体育情况考核,并且大学生也要对老师考核,要从多方面进行教育教学结果的改善。要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热爱体育课程。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兴趣爱好,来让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顺利改革评价。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往前发展,同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时代在进步,年代不同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要求不同,教育教学应适应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各大高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相应改革,完善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只有不断创新,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理念,才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重点分析高校教学创新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在教学创新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90127)。

作者简介:石晶(1977-),女,河南中牟人,副教授职称,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不断创新,用新的思想、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中缺乏创新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教学模式的单一与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1.教学模式的单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进度,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导,学生是知识输入的对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中,知识传递是单向的,考试成为老师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但忽视了知识传递的效果,忽视了知识传递的双向交流,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学中有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他们注重讲课,重视教法,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不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更新少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不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和提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与突破;有些教师每次上课总拿着老教案授课,教学内容陈旧,新知识和新信息少。对学生来说,这种缺少更新的授课内容难以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还会养成不愿动脑的思维惰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

行成于思,创新能力始于思维的创新,具体表现为行为的创新,所以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构成。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是行为创新的开始。新思维的产生来源于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等,主要是包含了突破以往的新智慧的形成和思维出现的新变化。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够对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上起到控制及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综合,具体包含了个体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从创新思维能力来说,一般说来,大学生掌握的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比较多的',但比较欠缺的是运用知识指导实践,以及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就极大降低了对知识的创新思维。就创新实践能力来说,由于大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工作实践的磨炼较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弱,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展得很不够的是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创新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通过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目标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大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与应用知识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教学创新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供更多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创新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形成一种开放能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育观念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理念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受到思维惯性影响越来越严重,并在人际与社会关系制约下,降低了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意识大幅下降。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的核心是要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责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直接探索的兴趣,提高其想象思维,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理念。

2.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大量记忆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会大大地降低。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破除封闭注入式的教法方法,增加启发开放式教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性为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的激情。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特长,关注其创造潜能的开发,着力于发展学生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3.教学考核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纯知识性为主的考试会使学生应试倾向明显,思维僵化,因此,教学考核体制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要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考试内容方面要有更多开放性内容,不仅有知识记忆方面还要包括实践应用和能力提高内容。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改变单一考试形式,构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样多形式考试形式。成绩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有效的考核形式,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及创新精神的养成。

4.教学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人”,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实践能力较低,以至于大学生一旦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就会表现出应用所学知识能力差,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突出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在课程内容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完善实践环节。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形成创新教学育人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从基础到应用,再到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理论创新教学与实践创新教学互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创新教学环节,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应用为主重在熟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2.改革教学模式中贯穿研究性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思维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合理地配置到大学阶段各个学期,在教学中形成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多应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通过研究的开展与实施以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创新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各专业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能力要求,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全面参与学生创新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论文,增强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4.形成完善的创新奖励机制。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是实现教学创新和人才创新的基本前提。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在评分制度中加入创新考核内容,根据学生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记入创新分数,对创新学分不达标的同学要求从修其学分。对教师的教学的创新也必须有正确的评价机制,根据教师在教学创新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为依据,根据学生创新内容的结果,通过学生评教等手段评估工作绩效。对在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优秀学术成果,对参加人给予奖励;对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突出成果进行公开展示。

参考文献:

[1]姚永志,吴杨。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和造就大批领导人才[j].黑龙江高教研究,,(12)。

[2]张爽,沙飞。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5)。

[3]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

[4]刘靖。新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8)。

[5]舒晓波,杨艳红。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创新[j].职教论坛,,(8)。

[6]乔建永。构建“创新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5)。

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在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新审视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探索其体育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所带来的有益启示:转变体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优化项目设置结构;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作者:张龙栓阳红林作者单位:张龙栓(平顶山工学院,467001)。

阳红林(新乡医学院,453000)。

刊名:中国成人教育pku英文刊名:chinaadult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72关键词:蔡元培健全人格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高校学生基本都处在17~23岁的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通常是学生逐步综合有关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知觉认识,确认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自我意识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以“他人为镜”而提出“关于我在别人看来是怎洋的,别人是如何评价我的能力的”,由此而产生一种自豪或自卑的自我感觉,在学生还未完全置身社会以前,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有效尝试途径之一就是参与体育活动。事实上,任何一种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的活动或游戏,都是由一定的活动或游戏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角色除了游戏活动本身特定的意义外,还有某种社会角色符号或模拟意义,如足球运动有前卫、边锋、后卫、防守以及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之分,场上每一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规定如身份、地位、职责、工作目标及任务等,成功地承担角色任务,要求角色的扮演者准确地把握这一角色同那一角色的区别和关系,将自己的行为置于特定角色规定的价值标准中,并受到一定的角色的团体的评判。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或对集体有意义的任务而受到称赞和表扬。

反之,也可能因为自己怕过时和疏忽,给游戏活动带来损害而受到职责和批评从而得到一种鲜明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伙伴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萌发了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集体的意识,进而可得到进一步的自我肯定和确认。由此看来,体育作为学生扮社会角色的尝试,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的,并且参与体育活动所获得的角色心理习惯,也可能沿袭到走出校门以后从事的事业活动中,进而为下一步成功地承担社会角色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体育有助于满足学生精神需要,调节心理平衡。

为了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代学生在掌握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和物资生活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享受和发展,并把精神生活的追求作为生活目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追求学业成功的同时,努力追求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及开阔自己的视野。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精神和物质文化,满足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体育游戏活动由于具有假想世界的活动性质,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极其协调的整体生活,又由于它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素性,因此使它成了学生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杰出的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是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加上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微妙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戏剧性艺术造型,使人们观看比赛时产生一种犹如欣赏最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犹如摄影艺术一般,产生对协调的美的生活的喜悦之情,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开朗起来。另一方面,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刺激和感性体验。比如中国女排第一次战胜强手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时,各校学生热烈高呼“振兴中华”的欢呼声、敲锣声、鞭炮声响成一片,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难忘。体育竞赛制造了无穷的奥秘,而无穷的奥秘又制造出了妙趣横生的事态,吸引学生不仅观赏体育竞赛,而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游戏能够在身体完成各种练习,在征服自然障碍和同伴的默契配合中,获得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享受,使由于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得到调节和放松,同时,通过体育竞争使人们的斗争欲望得到积极、健康的发泄,游戏活动便成为被阻止的欲望的一个安全的放出口,从而恢复情绪的安定,重新产生对生活的`乐趣和力量。

三、体育是学生早期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准则的途径之一。

一个人被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是他道德认识和社会适应性的反映。而社会传统文明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和熏陶又是个体道德认识的来源。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把全世界青年聚集在奥林匹克五旗下的力量,不仅是体育或奥运盛会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和创造人体运动记录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体育所代表的人类和平意愿和人类共同活动准则的感召。事实上,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赛原则,本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应,而那些为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地进行的各项体育规则和裁判方法,更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活动规范的模拟和缩影。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特定的规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违反规则受罚,创造成绩受奖,也是对社会契约精神文明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模仿过程。因此,对所有学生而言,参与体育活动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学习过程。试想每当学生在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声中做操,再配上整齐舒展的动作造型,便会给人一种轻爽愉快的美感和享受,使学生既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审美观的培养,又自然养成有秩序、守纪律的生活作风,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或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还需对其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因为学生随时都处在理智与情感、愿望与义务、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除了借助道德认识本身的提高外,更依赖于个体履行道德义务所需的自我控制力的发展和稳定的心理定势。就体育的具体活动过程和特点看,对学生这种自我控制力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如在一场争夺激烈的球赛中,在双方比分不分上下的时候,参与者个体所表现出的各种态度和采取的各种行动及行为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任何一种体育教学、训练及比赛活动都伴随着严肃的组织性和严格的练习、要求以及统一而准确的行动方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可深切地感受到集体活动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以及完成特定的练习任务或取得良好运动成绩所需的意志努力或精神与身体两方面的自我控制。因此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和熏陶,可有效地增进学生遵守社会活动规范与纪律的行为习惯,从中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的准则。

四、体育是学生个体参与社会群体、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兄妹,开始独立步入集体生活的高校学生来讲,他们有一种既向往集体生活,又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感觉。体育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娱乐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满足其交往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体育活动在许多场合通常成员之间是自由组合进行的,这些参与者通过彼此在活动中的联系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通过游戏群体及活动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也增大了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了对待别人的态度。二是通过游戏活动克服个人独立于家庭之外,步入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一方面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群体中成员对体育活动共同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观,使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进而有自己属于“这一群”的感受和彼此友爱的心理倾向,这既有利于减轻个人孤独感,又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三是游戏群体及其活动也有陶冶学生性格的作用,活泼欢快的集体游戏本着明显的心理保健和情绪调节功能,也是避免人格偏差,增进学生对群体生活的适应性的良好手段。

五、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进取奋发的有效手段。首先,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果断做出决定,有时还需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如田径、足球赛的风吹日晒,越野赛的艰难险阻,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很好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达到目标。其次,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这些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老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增大教学难度和变化教学环境来有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六、体育有助于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特征。

人类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使学生的成长已经不能简单地依赖已有知识的传承,而有赖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学生个性发展即为创造性的确立人格的过程。体育作为学生早期社会化的实践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创造性特征起着培养和促进性作用。首先,体育运动本身就有一种更新和创造精神,使体育运动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正是人们不断地挖掘自身运动潜力,创造新的运动记录,进而迎接新的挑战这一特征。金牌和成绩,象征着学生在体质和精神上的每一步成长,对任何一种新记录的褒奖,实际上都是对人们创造性特征或能力的确认和鼓励,而竞技规则(社会既定的行为规范)的一再修改,事实上也是对人们竞技行为符合现代道德观创造性突破的肯定。其次,追求优异成绩的刻苦训练过程,本是一个不断谋求技术上的突破创新的过程。如武术、艺术体操等套路的创编,球内、田径运动技术动作改进等都是对原有技术的改造和新的设计过程。设想完成复杂而艰难的技术动作没有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创造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即使是一个在班级之间的比赛或一般体育活动中的获奖者,也是在自身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创造的结果。由此看来,体育的特征与学生对未来事业的创造特征是相通相契的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认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体育构成了无穷的魅力。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摘要: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促进学生掌握运功技能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在不断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依据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作用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同仁提供参考的依据。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应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格教育的思想,关键要在完善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说,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魅力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也称个性,此概念源自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佩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在心理学中借用这一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要依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所代表的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个人显著的特征、性格、习惯或态度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肩负着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艰巨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在心情放松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运动技能,使体质得到增强。体育课堂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多彩有趣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找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运动的欢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体育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2、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学生团结意识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大打折扣,同学间的交流变少,通过接力跑、足球比赛等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通过互相切磋、交流、对抗、合作等,促进其人际关系的紧密,很好地加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进行练习,是一种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尽其所能,敢于尝试,用于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体育教师要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因异施教,也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要想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与顽强的意志品质,不轻易放弃。所以说,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过程,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5、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切磋是体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人们之间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战术的对抗。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一竞技特征,才出现了胜利者与失败者。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比赛获得竞争得胜后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其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了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的形成。

6、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身体活动,不仅能对生理因素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还伴着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的因素。例如,在枯燥的广播操练习中,为了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美感,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挖掘此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因素,让学生不断体验到美感。此外,教师要注重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播放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音乐,培养良好的气质,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美来抒发内心的喜悦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及增强审美意识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总之,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职责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要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顽强的竞争意志品质、成功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及审美意识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适当的引导为方法,注重体育练习过程中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以体育教学为载体,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曹清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80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1

【关键字】为人师表,良好的班风,高尚的行为,渊博的知识。

我国心理学一般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黄希庭综合各家的定义后,认为:人格是个体的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的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理组织。

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师的原动力。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老师的爱能使有缺陷和特殊困难的学生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老师要管理一个有良好班风的班级。良好的班风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良好的班风更好地促进学风。培养良好的班风首先要定出班风的标准,标准的确定发动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民主决定;其次,要培养正确的舆论。正确的舆论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的作用。

每位学生多老师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自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老师要真诚的对待每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位学生,公平的对待学生,不能厚此彼薄,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老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的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无声的教育有时是一种更好的教育。

最后,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老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教师的“道”不“精”、不“深”时,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人格修养,“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渊博的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遨游知识的海洋时,他们会感到浩瀚无比、缤纷绚丽,定会激起他们刻苦奋进、扬帆前行的豪情壮志。

总之,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老师应做到为人师表,传业授道解惑。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唐启彪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01)。

[3]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2)。

[4]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17)。

[5]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6]李桂峰。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7]伊影秋,许良。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时代经贸,(04)。

(作者单位集美轻工业学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