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说课稿(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7 06:18:26 作者:影墨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框架,能够提供教学依据和教学思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自信和有条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放飞蜻蜓》。这是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采用的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放飞蜻蜓》是三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真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放飞蜻蜓》是一篇精读课文,放在了本单元的第一课,引领着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这是一篇写人的精读文章。课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

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我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品悟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对其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

1、迁移法。

2、发现法,在讲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这篇课文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引题质疑,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指导写字,设置悬念。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复习导入,回顾文本;品读语言,感悟品质;朗读悟情,聚焦“放飞”。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放。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说课稿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报告了教育家陶行知老师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好朋侪,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条理明白语言简便通过人物详细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生长,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领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老师对下一代的谆谆辅导。是教育学生要敬服有益动物,引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课本。

凭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现实环境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寄义。2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明白蜻蜓是人类的好朋侪,造就学生掩护有益动物的意识。此中目的1、2是教学的重点,目的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部署学生网络有关蜻蜓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安排三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板题,让学生读完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到生字的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调整的tiao,露水的lu。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知道课文讲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简单介绍陶行知)见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事。

第三个环节,最后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自悟。

第一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第三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评议,补充完善。

第五步、请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相机板书: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师总结。

第七步、感悟朗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互相评议(人物的不同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4、学生在评议的基础上练读。

5、感情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的语气)。

第八、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写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蜻蜓。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部分,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这一段,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4、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5、自读感悟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在书上找出有关的文句)。

6、讨论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7、老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祥,有学问,恭敬学生,明白教育要领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学生再读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部署作业:1、誊录词语。

第三个关键拓展延伸。

陶行知老师说:蜻蜓饿极时会吃本身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构造学生联合题目查找资料,睁开交换。)。

板书放飞蜻蜓(陶行知)。

(人类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说课稿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说课稿

一、感受:

温暖:更包容的心态、更开放的姿态来做这件事;把竞赛的过程看做是培训的过程,让更多的老师受益。

二、教材:

这是一篇讲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爱护蜻蜓的故事。通过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爱护益虫的道理,还要体会到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三、几点想法:

1、教学方式的转变:问答式向任务目标驱动转变,教学过程有明确的目标指向。(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掌握“蝇”的读音,理解“七嘴八舌、成千上万、复杂”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4)初步感知本课语言特点,通过提示语及人物的语言初步了解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习的时空最大化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充分得到发展。

3、朗读得到充分的'重视。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读书,熟读方能成诵,熟读方能理解、感悟,致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书。

(1)读的时间有保证。

(2)读的形式多样。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形式。

(3)读的内容有选择。在读通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读,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为第二课时的理解奠定基础。

4、致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讲方法,揭示规律。识字解释、理清条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抓住重点,无须面面俱到。(无论是哪种解词方法,都必须联系课文,借机了解课文,切忌孤立解词,那种为了解词而解词你说他说照本宣科的形式宁可不要。)。

5、着眼学生的发展,致力培养学生的习惯,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丰厚学生的底蕴,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保护蜻蜓。

学习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加深感悟文中重点句。

课前准备:

课前组内帮对检查学案5、6完成情况。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2、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检查读。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一会儿检查。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抄到黑板上)。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样的蜻蜓?读后谈一谈,随即指导朗读,对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课后第四题。(1)、分自然段读课文。(找5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5、听写生词,帮对检查,错了改3遍。

6、指导朗读分角色,自己练习。

7、指导课后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1、组搜集有关蜻蜓的资料。

2、组搜集有关动物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说课稿

一.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激起悬念。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归纳总结。

1.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是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教材。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安排三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板题,让学生读完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到生字的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调整的tiao,露水的lu。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知道课文讲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简单介绍陶行知)见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事。

第三个环节,最后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自悟。

第一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第三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评议,补充完善。

第五步、请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相机板书: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师总结。

第七步、感悟朗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互相评议(人物的不同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4、学生在评议的基础上练读。

5、感情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的语气)。

第八、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写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蜻蜓。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部分,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这一段,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4、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5、自读感悟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在书上找出有关的词句)。

6、讨论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7、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学生再读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板书     放飞蜻蜓(陶行知)。

(人类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说课稿

《放飞蜻蜓》是三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真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放飞蜻蜓》是一篇精读课文,放在了本单元的第一课,引领着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这是一篇写人的精读文章。课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

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我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品悟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对其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

1、迁移法。

2、发现法,在讲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这篇课文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引题质疑,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指导写字,设置悬念。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复习导入,回顾文本;品读语言,感悟品质;朗读悟情,聚焦“放飞”。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研究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理念。

三年级语文下19《放飞蜻蜓》补充习题答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2、讲了谁和谁?(板书孩子们 陶行知)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板书放飞)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走近蜻蜓。

1、回顾上节课,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2、陶行知一共问了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3、第一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指名回答。

4、继续交流: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6、尾巴和眼睛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课件出示:

8、指导朗读。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引导放了蜻蜓吧!因为这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二)走近陶行知 。

快速默读2--11自然段,把文中描写陶行知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句用“~~”画出来,体会一下,陶行知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读后交流。

1、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板书和蔼可亲)。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珍惜这只蜻蜓,让其他孩子看得清。

(4)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身去,指着它的尾巴说:--生怕弄伤蜻蜓。

2、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相机出示陶行知的资料。

三、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1、课件蜻蜓千姿百态的图片,老师: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们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试试写一写:

我眼中的蜻蜓。

四、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板书关爱有益动物),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海底世界,紧扣本单元的主题。本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讲述的是海底世界的环境、动物、植物和矿产资源。课文结构严谨,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海底世界,让学生对海底世界的面貌有了大致的了解。课文总体难度不大,运用列数字,比喻的手法进行介绍,语言生动活泼。

(二)教学目标。

1.自习生字,掌握10个会认的字,12个会写的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3.了解说明文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主旨。

难点:总结作者把海底世界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这篇文章难度不大,要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对海底世界的环境、动物、植物和矿产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地描述,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同时结合课堂上展示的图像等资料,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2.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课文运用列数字,作对比等手法来介绍海底世界,句子生动活泼。通过课堂仿写句子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内容,展示海底世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了解课文内容,对不认识的生字学会自己查字典,对不熟悉的词语自己标记出来,在课堂上提出来集体讨论。对课后习题在预习中要有自己的思考。

诵读品味法。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要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海底世界相关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出示海底世界的一些图片,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里或是海洋馆见到过的关于海洋的景象,让学生回答自己关于海底世界的印象,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上来。

第二部分:整体诵读,梳理结构。让学生根据录音范文诵读,把课文读流利顺畅。在朗读过程中找出课文的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并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海底世界的。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文段。

1.要求学生回答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再提问:说说课文是怎样介绍海里的动物和植物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2.让学生读课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句子中词语运用的妙处。

“海底世界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些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海底世界动物的活动描写得十分生动,学生要学会将这种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所见和所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感知海底世界的精彩。

第五部分:归纳总结。回归整体,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再次体会课文的主旨,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了解。

本课是一篇十分生动地说明文,向我们展示了海底世界的精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海底世界和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难度不大,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环境、动物、植物,简要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矿产。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结构,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课文的主旨。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切合于生活实际,即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时,能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做好。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花闻清香。

荷叶舞蹈蜻蜓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八、作业设计:1.流利的背诵课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会如何想呢,以此来写几段话。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孔子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不是很了解,无想想象,所以会有学生说到挖草根,吃树皮。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理解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从对话中,从文本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孔子的好品质,我选择了上课文的二三四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悟,重点感悟孔子的谦虚好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孔子谦虚好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这里要把学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

首先我紧扣课题,由“孔子还有哪些好的品行”这个问题开始,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二段,并请他们把能表现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划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会读书,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质”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是重点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学这个重点去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紧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关键词,体会孔子拜师路上的艰辛。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孔子可能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会去喝河里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会冻得发抖。学生还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没有灯光而摔跤,可能会碰到野兽,还可能会被荆棘划破!通过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想象到了生活场景,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读中悟,悟中读,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当时路途中的艰难困苦。为下文理解“风尘仆仆”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第三是角色朗读,语境体验。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意思,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孔子和老子的话,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整堂课下来,感觉必竟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太远了,所以学生在理解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等词时,体会还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显得有点乱,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类课文,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去实践研究。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证。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们学科组全体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看荷花的顺序展开,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并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抒发了作者对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借助媒体,品味词句,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荷花的神韵,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其中1、2两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荷花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美,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的难点。

:设置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10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的生字“蓬、梦”,多音字“骨”;指导生字的书写时,重点注意“蓬”是上下结构的字,“翩”字要写紧凑。

针对本课生字的发音特点出示重点新词组织学生认读,读好后鼻音、儿化音以及叠词。在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荷花。(美丽、漂亮、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在作者心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公园,再去看看荷花。

这个环节既对上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反馈,也使学生产生想看荷花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一自然段:略讲。

通过指名朗读,了解“我”看见荷花的时间和地点。抓住“一……就……”的句式,感受荷花清香,抓住“赶紧”和“跑”体会作者的急切心情,读出作者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详讲。

教学第二自然段,我打算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荷花池边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组织讨论时,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语句的顺序。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动手比画比画,结合展示的画面与语言的渲染,展开充分的想象,尽情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形态之美,荷花的姿态之美、色彩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游人的身份用观赏者的眼光读课文看课文,使他们产生真切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自然地表达赞美、喜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

第一句通过一组荷花的图片和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对荷花的风韵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理解。

第二句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进行梳理后确定重点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倾听学生发言,并适时给予指导。再组织交流,加以点拨。理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先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赏析方法,引导他们从“色彩”、“姿态”等多个角度去评价眼前的这一池荷花,再次品读第二、三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理解“活的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画家”一词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此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说是“夏天”,是“大自然”,或许还会说是中荷花的人,这些答案都可以给予肯定。

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文到图再到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位,并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感受从文本的美转向对大自然的美的升华。

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借助“一幅活的画”来想像荷花,描写中“我“与荷花融为一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化的表演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荷花,通过肢体语言来体会“翩翩起舞、随风飘动”;并通过录象、音乐的渲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文中“蜻蜓、蝴蝶、小鸟”,讲述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并进行创造性对话,说说小虾、蝴蝶、小鸟可能会对美丽的荷花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学生配上音乐图片朗读课文,让学生置身其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心灵,进入美的境界,再次进感受美。

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既训练了学生说话,又让他们置身荷花中,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动态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第五自然段:

扣住“才”、“不是”、“是”等关键词,讨论“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此时“我”完全陶醉其中、沉浸其中。而荷花的美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结: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