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策略论文(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8 07:08:06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是写作过程中的一面明镜,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指导我们的改进,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请大家在参考这些范文范本时,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风格。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强调所有学生都应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强调学生应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尤其着重指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现在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学生普遍存在自私狭隘,缺乏爱心,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品性教育。针对这种现状,我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切实落实“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

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位考试能手,这就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应当着力加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思想文化和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熏陶,情感陶冶和人格塑造。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重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老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老师成了学生行为的楷模和标准。老师也压制有悖于自己人格标准的行为思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权利与尊严得不到尊重。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获得发展。这就要把师生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师生之间能平等对话,交流和相处。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得到尊重,所有学生才能平等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三、让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实践中构建、强化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的人格塑造不能简单依靠口头说教,而要让学生到开放的生活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锻炼是非辨别力,道德选择力和思想批判力。选取学生生活中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的、让学生迷惘的、有悖于学生价值观的日常现象和表现高尚品质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去讨论、去辩驳。学生有了这样的生活感受,就可以自主地积极地去思考,去辩别,去判断,去选择。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能唤醒,学生特性修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还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在了解社会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纪守法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多方面的道德品质。

四、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增强风土人情的熏陶。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接班人和劳动者,但是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不应当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文化思想基础之上,必须让受教育者首先具有与现实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加强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发,让学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学校、家乡,了解当地的人情风俗。他才能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才能热爱他的家乡,进而热爱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进而升华为责任、道义、良知。

就语文学科来说,本来是应该充满生命活力和情感魅力的,是丰富的人文资源,但长期以来却基本上处于重工具轻人文、重思想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文学的状态。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具有天然的联系,传播民族文化思想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如果只满足于文从字顺,这是远远不行的,这就进一步强调语文教育不但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在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在重视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它更为重要的责任是“文以载道”,注意文化思想和道德情操的熏陶,使学生受到母语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打上民族精神烙印的人,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片面强调实用功能的限制,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标准还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大多是名家精品,文质兼美,承载了中华文明的脊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情感,挖掘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并探讨其人文价值,可以使他们形成美好的情感,健康高尚的情操,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次,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关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要特别关心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即使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的看法,也不要轻易否定。

其三,要重视语言实践。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语言有所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味语文中的人文性;要注重阅读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要布置一些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有利于人格培养的题目,让学生能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和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语言,锤炼人格。

总之,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切实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力度,提高人文精神教育的质量,以培养有广博文化知识、有远大人生理想、有高尚人文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

陈仲。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当前时期,不少学校面临教学模式滞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授基础知识,而不重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教育性,只是将历史学科当成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科,未曾有效地启发学生在有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当中学习人文知识。如此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还有的学校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地位,认为历史学科是次要课程,如此一来,造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曾着重教授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切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从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来讲,所谓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极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對于国家的改革和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初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但是,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还暴露出种种教学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现代的新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和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正视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还存在着人文精神培养欠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政治教师认识不到位。

初治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到位是导致人文精神培养在初治教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很多初治课堂,尤其是边远山区,很多政治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够到位,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就让思想政治的课程开设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政治教师水平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意义,对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此外,有些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关心,漠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这些,都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

2、未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及个性发展,不能灵活变通,实施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教学理念、方式落后。

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笼统的课本知识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目前,初治教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相比之前一成不变的知识点,现在的教材增加了很多趣味的内容,不仅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许多的小故事、漫画、名言警句等,这些案例、社会现象及名言警句,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都是极其有用的。因此,教师在初治的教学中,应当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本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当予以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本知识上没有的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大量的社会实际案例,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的`实际意义。作为一名合格的初治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基础,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同时也需要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和指导学生,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水平,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初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其他教学方法不同,情境教学的一大优点在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心灵深处的情感,使自己的思想和特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根据教材案例,也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小实例或者近期比较热门的社会现象,来让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初治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初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立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不断增加人文精神教学内容,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国家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论初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考试周刊,(a)i.

[3]吴惠萍.素质教育背景下初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3(11).

校园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策略论文

儿童剧一直深受学龄前儿童的喜爱,但是,由于地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儿童剧没有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普及开来,让广大儿童不能接触到优秀的儿童剧剧目,得不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入手构建新型学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性和创造力,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儿童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它是由舞台布景、道具、服装、音响效果、灯光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为了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出场景的变化和剧情氛围,舞台布景和道具就成了儿童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项又与绘画和手工技能水平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关于绘画和手工技能的美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融合,一是通过儿童剧展演这种形式,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理论和手工技能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运用。二是儿童剧展演还为学前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这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所欠缺的环节。三是把儿童剧艺术形式引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之中,也会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拓展美术教学形式,这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完美融合,需要将构成儿童剧舞台设计的要素纳入到美术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达到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途径:

(一)通过开设多门绘画基础课,强化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常识。

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美术或绘画等方面是零基础状态。所以,在学习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之前,对美术和绘画基础进行一个全面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们开设了素描和色彩两门专业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了解素描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后面学习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道具做了充分准备。在素描课程中我们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等进行形体的塑造,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和功底,能够应对一切造型问题。另外,色彩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我们在色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性格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场景、气氛、人物的性格、感情、心理等,学生在学会将色彩与人物的完美结合并用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就可以把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通过色彩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再有,在色彩的基础训练中,我们让学生使用大片单一色彩或者使用非常丰富的色彩产生光影美感,营造更强烈的舞台美术效果,这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利用色彩来增强儿童剧的艺术美感。通过开设这些绘画基础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常识,为后面进行道具的制作和舞台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

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了道具制作和手工制作等课程,专门针对学生的手工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首先,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舞台设计和创作。我们设定了不同的儿童剧题材,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利用多种材料来表现同一个题材,或通过一种材料创作出不同主题的造型和作品,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道具造型,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设计独具特色的舞台布景和道具造型,展现学生在设计方面的独特性和创造力,这既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又是对学生创作思路的引导。其次,我们还专门针对儿童剧表演开设了一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作表演儿童剧、布偶剧等大型舞台表演作品。当然,在学生创作表演之前的舞台设计及道具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完成的,这是他们进行舞台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根据自己的剧目情节安排场景和设计舞台、服装、制作道具,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手工技能,学会从儿童剧的整体情感来创作舞台布景和道具,从而更好的表现儿童剧目。

(三)开设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能的掌握与否,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因此,我们开展了跟儿童剧有关的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展现他们对于舞台布景和道具制作的独特理解和设计。在美术教学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活动平台。在课堂内,我们安排了小组作品展评、班级间作品比拼、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讲解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创作过程,现场感受不同创作思路的作品,拓展创作思维。在课程外,我们以各种重要节日为契机,组织阶段性的手工作品展览,让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创作不同的手工作品,一是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二是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区各类型的儿童剧演出和参与儿童剧的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学生们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和手工水平,并且积累了处理紧急情况和活动组织的熟练程度和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另外,在学生作品展示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对學生的指导和评价。教师的适时指导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能起引导的作用,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评价,也是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会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完成作品的创作。我们也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全面促进学生在儿童剧舞台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通过技能汇报展演,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驾驭能力是要通过多次大型演出才能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以每年六一儿童节为契机,组织儿童剧公演,让学生根据公演的主题设计、制作每一幕大型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反复地排练,验证道具对剧情塑造的效果,不断的针对现场效果进行修改和调整。这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如何处理大型儿童剧舞台设计中的布景、道具与灯光、人物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等的关系,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与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会舞台设计在儿童剧表演中的重要性,获得真切、直观的实践经验。另外,我们每年组织技能汇报展演,通过每一次儿童剧展演,学生将自己的最高水平都展现了出来,而所有师生观看展演的现场反响也是我们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汇报演出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进行融合研究,突破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界限,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充实,带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权,也将会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学前教育工作环境,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持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肖丽.舞台美术设计的构成要素[j].大舞台,(090).

[4]张娜.浅谈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j].艺术天地,(4).

校园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策略论文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对周围的人、事、物等初步建立起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等。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将体育教学和体育游戏有效的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被广泛运用,对小学体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并且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人们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普遍认为小学生只需重视文化教育教学,尤其是很多学校也受到了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学校甚至随意修改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计划,进而缩减体育教学的课时,从而导致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不能有效地得到保证。第二,不能有效地区分小学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我国普遍认为的是只要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认为其体育效果好,而没有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旨在传授小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知识和技术,并且加强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意志力的培养。第三,我国很多小学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在整个小学教育工作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多小学的体育教学组织只是流于形式。第四,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2体育游戏的作用与意义结合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一线的.实战经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三个作用。首先,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小学阶段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不断磨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借助不同的体育游戏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更加团结友爱、遵守规则、勇敢顽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甚至可以提升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可见,体育游戏能够让小学生逐渐形成诚实、果断、机敏、敢于担当的意志品质,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以正确的方式以及强身、科学的理念进行健体,始终是体育教学追求的方向,体育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其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使得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机能都能够得到明显提升。可见,体育游戏能够让小学生的体魄更加健壮,同时在游戏中也需要通过灵活的判断来完成任务,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观察和应变能力,提高了其主观能动性,对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第三,体育游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小学生十分活泼好动且易于争强好胜,这使得一些文化课的开展存在天然困难,如持续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体育游戏均需要亲身参与,其天然的趣味性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一些情节发展生动、竞争对抗强烈的游戏更能激发其兴趣。可见,如果将一些富有知识性的内容寓于体育游戏之中,那么将会产生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对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极强的辅助作用。

3体育游戏的设计原则新形势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并综合考虑小学生和小学体育的三个特点,笔者认为体育游戏的设计应该遵循教育性、健康性和趣味性三个原则。

一是教育性。教育性始终是义务教育期间各项教学工作开展的第一要义。小学生并没有鉴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快。在当今多种媒体形式将各种信息对人脑进行“狂轰滥炸”的高速发展时期,如何让小学生受到的教育更加纯洁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游戏的设计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性,这就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在深人研究教材教法、剖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应该多利用互联网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更多易于小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引人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健康性。版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给出了三个水平阶段的划分,考虑到小学生要经过六年的跨度,因此其身心发展和兴趣特征也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对于水平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其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各项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因此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讲,其体育游戏的健康性主要体现在安全方面,即让小孩子开展一些简单模仿的游戏是重点,如“木头人”游戏等。对于水平二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基本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对运动技能练习也有了一定兴趣,因此对于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讲,其体育游戏的健康性主要体现在意识方面,即注重安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些技术与技巧,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如“迎面传球”游戏等。对于水平三的学生来讲,其自我意识进一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好胜性逐渐体现,因此对于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讲,其体育游戏的健康性主要体现在思考方面,即可以设计一些对抗性较强的游戏,让学生们在玩儿的同时,其主动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不断培养其意志力和想象力,如“长江黄河”游戏等。

三是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更为重要。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到,丰富有趣的游戏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对于小孩子的其他方面也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游戏,可以将一些基础的体育项目改编成易于学生接触的小故事,使学生能够置身于故事情节当中,不知不觉地实现思想教育和身体锻炼。例如,可以设计“捉害虫”的游戏,让学生先模仿田间农民伯伯在辛苦地劳动,然后发现“害虫”后组织去“捕捉”。这样,通过情景游戏的设置显着提高了趣味性,使得小学生们更加喜欢体育游戏,同时也实现了健康性和教育性。

教学多元化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体育元素也以各式各样的形式涌现在体育课堂中,如武术、跆拳道、太极、健美操、五祖拳、花样跳绳等,面对着这些新鲜的体育教学元素,我们如何创设新的教学游戏,提高这些体育教学项目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急需探索的教学课题。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化简为繁,以轻松愉快的体育游戏,简化这类体育项目的教学难度,在降低难度系数的同时,确保活动安全,为学生们营造和谐、愉快的体育学习氛围。

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割舍的一分子。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游戏在其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并根植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学生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喜爱的游戏项目为基础,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色、符合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游戏,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良,不断创新,使得游戏能够永葆“新意”与活力,不过时不刻板,真正地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

[1][2]下一页。

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主要参考书目。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页[1][2]。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传统美术教学中存在“重能力,轻人文”的问题。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艺术学科,对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还应对学科教育功能重新审视,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使教学方式更适合当代学生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此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美术教学需综合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将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完美结合。总结以往教学经验,面对当今教育发展态势对美术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美术和人文教育是围绕人文素养为中心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站在大的方面看,是利用美术教育反映出当前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下的人文价值,侧重于人们之间互相关心,现代社会中人的认知和体会,尊重个人个性化发展,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站在小的方面看,利用美术教育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美术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现代美术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包括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快乐之美等[1]。让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只要认真对待生活,不断挖掘创造,美就在我们身边。美术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人类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术教学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更需要促使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对人的情感态度、人类社会生活及价值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教材中包含我国各时期的名人名画,为学生提供视觉上的冲击,还包括古代及现代的石雕、木雕、陶瓷等优秀摄影作品等。这些教材内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教授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之情及对传统艺术的崇拜和热爱之情。

小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可以丰富对多元文化知识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小学生缺乏丰富的阅历,对于价值观念缺乏辨别能力,美术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人文环境的认知,感悟人文知识之美,对我国悠久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理念,有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现阶段美术需要教师具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时融入个人真实情感。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今学生发展需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当代美术教师需具备高尚的师德及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应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人格魅力[2]。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注意教育观念的转变,将提高人文修养提上日程。首先,构建以学生生命发展为主的价值观念。美术教学是围绕人生命发展开展的教学,教育理念包括尊重生命、关心生命、延伸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包含丰富的生命含义和价值,是关爱生命的一种重要表现。教师具备这样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便会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及单纯绘画技巧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侧重于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其次,构建以学生未来发展文本的教育观念。新时期要求教师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对每名学生都公平对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感受美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注重人文理念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足课前准备工作,在讲解美术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对文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而是站在学生角度综合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和理解能力,先讲解部分教材,使美术教材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分析学生对哪方面内容更感兴趣,使教学更具针对性[3]。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而且能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工艺品制作”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选用生活常见物品―――软泥作为道具,在为学生讲解完制作方法后,学生可自主设置造型,体会美术学习乐趣,为提高造型的美感,可引导学生加入彩带、卡纸等其他元素,使学生感受到原材料的价值所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三)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情感与生活状况可通过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每个优秀的美术作品中都包含了相应的思想感情[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创造时融入生活情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实现提高表现能力、交流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可以说美术教学的人文主题统领了知识技能。新时期要求学生将知识能力的学习与美术能力及提高人文素养有效融合,知识技能只有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形成智慧,具有实际价值[5]。美术属于一种情感艺术,如缺失了情感艺术,那么美术就失去了学习的价值。比如,在教学《水墨游戏》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中国画,让学生对中国画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将“水墨游戏”课题出示在荧屏上,一边实践教学一边为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具材料。

(四)注重多样元素应用,培养其人文精神。为使美术课程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教师需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通过丰富的色彩对作品进行勾勒和补充[6]。在艺术概念可视化后,更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效果的增强。例如,在教学《万绿丛中一点红》这节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对色彩搭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构建审美意识,提高色彩元素运用的合理性。为促使学生在作品创作中融入思想感情,教师可准备与颜色相关的诗歌或经典文学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也可播放大自然音效为学生营造出一幅多彩的自然画卷。经过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一幅色彩景观跃然纸上。因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也有所不同,创作的作品也各有所长,教师应对每名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适合的美术创作方式,比如剪纸、水彩绘画、捏彩泥等。这样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其开拓思维。除此之外,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还应注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美术教师应重视小学生这一特点,采取激励的评价方式[7],帮助学生树立美术学习信心,使其更好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可举办美术作品比赛,小学生争强好胜心较强,教师选取出优秀的作品陈列到美术展区,并附属创作学生标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美术的尊重。综上所述,新时期美术教师不但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感受美术蕴含的人文精神,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4]陈桢.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155.

[7]段丽颖.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构建[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0136.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高中语文不应当仅仅是一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性”课程,而应当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园地。高中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普遍关注,应当通过教师的引领,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养成较高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既是人类通过交流、传播人类价值的精神文明知识体系;也是个人提高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个人修养与道德,完善自身素养的重要精神财富。人文精神对个人乃至人类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保障,精神文明的体现,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要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就要从学生抓起,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高中生处于精神和思想全面发展的阶段,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极有意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因为特有的人文精神,才作为万物之灵而存在。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和对历史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的珍视,是人类形成民族、地区和种族特有文化的精神来源。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一个国家和人民人文修养水准和地位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水平的体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培养不仅仅是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人文精神水平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提高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普遍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人文意识。

高中语文是各门课程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多位汉语语言学家共同商讨、编辑、审定而成的,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有创新精神。除了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外,高中语文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升级,更加注重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以及人文精神的传达和领悟。因此,语文教材作为一个很好的人文精神载体,其中承载的是祖祖辈辈的精神思想和文明积累,承载的是未来精神文明的创新和发展路途。所以,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不仅可行,而且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学习《论语》时,可以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应讲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治国之道,讲他的小故事,讲他伟大思想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吸引学生,而且也会引导学生思考孑l子思想流传古今中外的原因和他的人文精神魅力,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染,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倾向。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更多地融人人文精神的相关概念和思想。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更多的对人文精神的提及和宣扬,让学生关注人文精神,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思想结构。同时,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此,教师自身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水平。在日常的授课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宽容和平等的观念,才能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成为学生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例如在分析清代小说《红楼梦》时,可以讲曹雪芹的文笔功底和诗词精粹,也可以告诉学生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代表的人文思想,还可以讲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反映的的是新思潮的脉动。学生自然会跟随教师积极思考,思考人类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上的挣扎和进步,进而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品和人物,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人文精神思想和观念的地方有很多,教师只要有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和一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能抓住更多的教学机会,通过更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江苏高考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阅读十部名著。这是变相地督促学生平时多读书,因为经典名著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多的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经过不断的探索,表达出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多种文本的'阅读可以帮助他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和不一样的天空,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千奇百怪和丰富多彩,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和感悟。这些作品会为高中生的奇思妙想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精神文明的国度上自由翱翔,成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

再如: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汉语语言文字,这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的思想文化结晶。因此,语言的魅力和传达文化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教师应当特别关注语文课堂作文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字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篇文章能够反映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心态等很多人文精神关注的领域。因此,在汉语写作中,教师应当倡导自主意识,强调文章对内心状态的表达,要求学生写出自身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教师也可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成长动态,因为一篇文章代表的就是一个人格,只有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深入培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传播的不应当仅仅是知识,同时也应当包含人文精神。虽然现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还不够。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人文精神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元素,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结合语文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思想熏陶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具有现代眼光和创造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00)。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浅谈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透彻的学习,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就业以及发展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及作用。如何提升中职院校机械制图的有效性成为中职院校的一个侧重点,关于有效性的提升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分析清楚我国中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而施行策略的优化教学。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有效性。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中职人才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国务院也为此出台过相应的政策,可是,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生机勃勃的学习气象以及积极进取的氛围,特别是在机械制图这门学科中,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并且灵活制图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学效果可以说和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严重的不成正比。机械制图又是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不学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阻碍,面对这样的相关现状,施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一、帮助学生认清现状,懂得机械制图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一般对于这门课不知道有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遇到了困难就喜欢做鸵鸟,躲起来,不予理会,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懂得机械制图课有它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学生仅仅靠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内涵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关教学。

2、可以在进行授课前期带学生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去了解高年级同学是如何实验的,让学生对此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看看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流程,对于车工、数控以及钳工等实训过程,应该让学生进行零距离地和机床、图纸以及零件等接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和那些实验班的学生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会懂得学好这门课程才会学好以后的课程,以及想要熟悉相关机器和进行机器的具体操作都需要灵活学懂机械制图,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

二、学习需要衔接,机械制图需要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信心。

1、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探索式地进行学习,有些关于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比较欠缺,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一个机械制图与数学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足,进行漏洞缝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完善教学计划,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害处,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

3、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在发展和理解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水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灵活教学,适当地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施行课堂学习小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人选,搭配一定要合理,避免一个小组都是资优,另一个小组都是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增进课堂机械制图的有效性。

4、环境决定了很多关键因素的成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中职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对学习变得消极,不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甚至离教师远远地,这种自卑心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爱走到每个学生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制图是其基本也是其根本的部分,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兴趣的同时,也应是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相关培养,对于学生机械制图应该贯彻到实际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制图方面的合理创新,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是一种发散,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09)。

[2]杨成。关于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美术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但是,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难以实现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该文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提出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实现小学美术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美术同音乐、体育一样,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在部分家长眼中,这只是一门“副科”。但是,在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处于重要发展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更为关键。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学应该更加重视美术课堂的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家长对美术教学存在误解,他们认为美术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如果学生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其只要在假期时间通过一些兴趣班学习美术即可。部分学生缺乏对美术个性化的见解与看法,难以进行独立的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各种途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美术课堂的高效性,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寻找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美术学习属于文化学习的范围,教师应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和方式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美术从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在各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绘画和手工制作形式以开展教学和评价,使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

首先是美术感受的多元化。人天生拥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神经,教师如果在美术课堂上能让学生在色、香、味的感觉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美术课将成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美术课堂也将是高效的课堂。

如,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我爱吃的水果》《切开的水果》《吃瓜果的人》等一系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触摸以及品尝不同品种的水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对水果展开联想与组合。在这样的多元化感受中学习,学生对美术课堂必然充满期待,其创作的作品也会充满想象与激情。

其次是美术评价的多元化。有教育专家谈到:“今后的美术课,将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与学生共享学习空间;未来的美术课中,教师的角色会有很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这表明美术课业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更多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2.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美术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教师要想高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就必须使美术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只有多学科的知识渗透,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烽火岁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美术有效地融入历史、语文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有关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及其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对战争与和平的想法,再通过油画作品《淮海大战》,让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勇猛和雷霆万钧的战争场面,并使其从中体验解放战争的强大力量,让学生在充满爱国热情的情况下分析画面构图与动感。在六年级下册《会跳舞的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利用音乐舞台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制作外形生动、活动自如的提线小鸟玩具,并开展作品展示与表演等交流活动。让学生玩起来,美术课才能真正“动”起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节日、学校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美术时的自信心。

3.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平淡的美术课堂教学变为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盛宴,让美术学习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使学习美术成为学生的习惯。美术创作的过程是充满美感的一次心灵的旅行,学生只有亲身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丰收的愉悦,才会更加热爱美术学习。

4.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小学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画家卢延光说过,他的启蒙教师并没有告诉他用什么技法作画,而是培养他哲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文化修养,这对他日后的艺术之路影响很大,受益匪浅。所以,美术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多涉及音乐、历史、文学、生物、哲学等领域。这样才能实现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学习途径,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真正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保障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所期望获得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业行为目标。美术学科着力于教学生如何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术是眼、手、脑密切配合的智力活动,要将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通过认真观察加深印象,反复比较,找出基本特征,运用线条、形状、体积、色彩等表现出来。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想像、幻想、虚构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据此,我们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美术课探究性教学的目标为: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探究性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感受探究的乐趣,初步具有探究的意识,特别是对美的探究的向往。

探究性教学强调通过综合的探究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生活中的美,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1.活动性。美术课首要的就是要强调并突出美术的活动性。“以活动促发展”是探究性美术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切入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审美情感上的愉悦,喜欢美术活动,觉得轻松自如;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自由的发挥,而且其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展现与培养;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美术活动的教、学、做合一。

2.自主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课的开展。由于美术活动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可采用的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易于学生自由创造,完成自身审美素质的发展与超越。

3.内容的灵活性。开展探究性美术教学的方式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像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材料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探究式美术教学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nb。

[1] [2] [3]。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1.背景。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文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青少年仍存在道德缺失、自私自利、物质欲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将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重要举措。高中生是塑造品格的重要阶段,他们叛逆、容易冲动,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意义。

2.1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发生重大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变革正体现了人文理念。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响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品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在学习历史时,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人文教育主要是塑造品格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培养出对经济社会有促进作用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又有良好的品格素养,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对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以满足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会提升个人魅力,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互动,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历史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发现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3.1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精神的内涵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而人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生命都不存在,又何谈其他。所以人文精神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热爱珍惜生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近年来,我国高中生自杀、他杀事件频发,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应该给人们敲响警钟,是不是对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程度不够,才会引发这些事件。所以,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要特别强调生命的意义与可贵,不断发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2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

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大量具有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例子。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极具人文精神的典型事例,有利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高中历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也塑造了高中生优秀的品格。

3.3团队协作的精神。

任何人都不能单独的存在,都与周围的人或物产生联系。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才会与人良好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独立的个体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4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现在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温室效应的出现,都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已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遭受大自然更大的惩罚。所以,在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规律,否则就要遭受自然的惩罚。

4小结。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对高中生品格的形成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整个一生。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3]黄志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的学生人文精神[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0):176.

浅谈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首先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即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所谓引导性的教学方法,简单而言,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学生一些绘图的技巧,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绘图,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从而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首要就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探索,学生在探索思维模式下展开学习,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此外,引导性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3]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这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技术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产生了众多的新型教学资源,对教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为了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常见的新型教学资源有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跟着教学视频学习绘画技巧,或者通过视频感受精美的图片或者风景。这种培养学生的绘图技巧以及美学意识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此外,新型教学资源往往具有引导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而且应用新型的教学资源,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教学效果自然是十分理想的。

3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基于此探究了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总体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教学发展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所以要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3]刘鹏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3).

浅谈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少,教学效果可以说和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严重的不成正比。机械制图又是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不学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阻碍,面对这样的相关现状,施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一、帮助学生认清现状,懂得机械制图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一般对于这门课不知道有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遇到了困难就喜欢做鸵鸟,躲起来,不予理会,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懂得机械制图课有它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学生仅仅靠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内涵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关教学。

2.可以在进行授课前期带学生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去了解高年级同学是如何实验的,让学生对此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看看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流程,对于车工、数控以及钳工等实训过程,应该让学生进行零距离地和机床、图纸以及零件等接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和那些实验班的学生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会懂得学好这门课程才会学好以后的课程,以及想要熟悉相关机器和进行机器的具体操作都需要灵活学懂机械制图,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

二、学习需要衔接,机械制图需要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信心。

1.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探索式地进行学习,有些关于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比较欠缺,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一个机械制图与数学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足,进行漏洞缝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完善教学计划,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害处,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

3.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在发展和理解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水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灵活教学,适当地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施行课堂学习小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人选,搭配一定要合理,避免一个小组都是资优,另一个小组都是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增进课堂机械制图的有效性。

4.环境决定了很多关键因素的成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中职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对学习变得消极,不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甚至离教师远远地,这种自卑心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爱走到每个学生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制图是其基本也是其根本的部分,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兴趣的同时,也应是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相关培养,对于学生机械制图应该贯彻到实际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制图方面的合理创新,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是一种发散,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09)。

[2]杨成。关于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我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活动,现就调查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本次调查选择了三至六年级60名学生和20名数学教师(教龄以上和以下各20名)做了全面细致的了解。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展开,教师的调查涉及基本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方法与策略、教材与资源、评价、课程实施的反思、以及职业需求等7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调查内容涉及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从统计结果很明显地暴露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说明:本次发放“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共20份,其中包括20年教龄以上10人,20年教龄以下10人。以下是对本问卷重点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1、学生对数学的预习,你的要求是怎样的。

选项内容。

必须经常预习。

有时要求预习。

不要求预习。

其他。

人    数。

2

12。

6

 

所占比例。

10%。

60%。

30%。

 

对“预习”有要求的占调查总数的70%,说明教师们对学生的数学预习工作是比较重视的,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课堂,能够更好地充当学习小主人的角色。选“不要求预习与其他”项的占调查总数的30%,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担心学生预习后在上课时会缺乏新鲜感;另一种是学生是低年级的,缺乏预习的能力。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选项内容。

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学习内容。

偶尔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学习内容。

基本不为学生提供拓展的数学学习内容。

其他。

人    数。

18。

2

 

 

所占比例。

90%。

10%。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课堂上适时地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让学生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做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并要力争把它做得更好。调查显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90%的教师均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拓展学习内容,说明大部分教师已有了关注不同学生发展差异的意识及行为。但也不难发现“偶尔提供拓展数学学习内容”的还占到总人数的10%,这说明我们的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当然“拓展的内容”不在于知识的高深,而在于“活”即要关注知识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及学生的思维深度。

3、你在教学中是如何使用教材的?

选项内容。

只作为一个平台经常注入其他内容。

根据教材编写思路和实际整和教材。

完全按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教学。

其他。

人    数。

5

15。

 

 

所占比例。

25%。

75%。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做到读懂、读通、读透这三个层面。所谓“读懂”即要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教材中有哪些基本的知识点,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所谓“读通”即教师要了解教材中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所谓“读透”即教师要融会贯通地灵活处理教材,根据现实对教材进行重组。调查显示:有75%的教师能根据教材编写思路和实际整和教材,这部分教师认为:当前的新教材已充分体现出“新、实、活”的特点,但毕竟新教材不能充分兼顾到所有地区的现实状况,为此应当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这样才能让所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更喜欢数学,以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4、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您最希望得到下面的哪项支持和帮助?

选项内容。

提供教学配套材料。

提供新课教。

学设计范例。

教研人员的听课指导。

组织经常性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

人    数。

5

4

2

9

所占比例。

25%。

20%。

10%。

45%。

有50%的教师选择了“提供新课程教学设计范例”以及“提供教学配套材料(如教学挂图、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说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媒体的辅助,而新教材的配套资源还不够充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45%的教师选择“组织经常性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师们已关注到课堂教学深层性的东西:课堂教学情境该如何创设,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教师们通过参加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可以适时地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这是一线教师们迫切需求的。

二、学生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说明:本次调查,我们从我校抽取了60名学生,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各30名,(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学生的比例为2:3)从学生的问卷中也可以反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一些心态及希望。

(一)情况分析。

1、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选项内容。

   浓厚兴趣。

有兴趣。

一般。

人    数。

45。

11。

      4。

所占比例。

75%。

18.4%。

6.6%。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选项内容。

听老师讲解。

与同伴讨论交流。

其它。

人    数。

     35。

21。

 4。

所占比例。

58.3%。

35%。

6.6%。

3、对于家庭作业的布置。

选项内容。

 愿意老师统一布置。

分层布置。

自己布置。

人    数。

45。

7

      8。

所占比例。

75%。

11.6%。

13.3%。

4、课堂表现。

选项内容。

  敢于大胆的质疑问题。

有时敢。

其它。

人    数。

39。

23。

      8。

所占比例。

65%。

38.3%。

13.3%。

(二)思考:

1、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教学。

经过低年级的学习训练,中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常规,初步学到一点学习方法。这个阶段就要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成分。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面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不论是训练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还是训练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能力、迁移能力,都还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不过教师主导作用的特点要有些变化,教师在讲、读、示范各方面都要略少于低年级,要适当增加提问及其难度;要适当增加学生独立学习的因素,但这种独立学习仍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也可称半独立学习;要适当增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教学。

高年级小学生要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主。所谓独立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在教师的稍加帮助下,学生对学习内容就能自行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条件,如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一般的学习常规及初步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教师稍加帮助主要靠自己去完成是完全可能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主导作用的特点和中年级又有所不同。不仅表现在教师直接教的分量上、时间上的减少,而且要求教师启发、提问的深度上要加强,提高思维训练的难度;学生的独立学习,不完全在于增加自学的时间、分量,而且要求能独立思考,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举一反三。

总之,在整个小学教学中,教与学在向着“教是为了不教”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的日益提高上。从形式上看教师的活动是越来越少,学生的活动是越来越多;从实质上看,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始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是主导作用的特点有所不同,主导的方式有所变化而已。

三、在小学数学施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调查显示,有60%的教师选择了学校“提供教学配套材料(如教学挂图、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说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媒体的辅助,新教材课堂资源不够充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材的编排上,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但有的图画内容多,里面提供的数学信息也很多,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受思维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很难选择相应的有效信息,往往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影响了正常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图,选择有效信息。

3、教师们普遍感到对当前的新教材内容、编排意图及体系难以理解;因新教材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较高,预设的是一种理想的班级状态,在施教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课时任务难以完成,中下学生接受困难,再加上目前班级人数过多,难以兼顾,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授起课来很费力。

4、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完成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不够及时。学生学业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后进生比例偏高,且转化困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提优又要补差,教师们感到操作起来有难度。

四、建议。

1、要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评价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多数学校仅以学生的书面测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致使教师的一切工作围绕着考试内容转,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拓展教师发展空间。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一支业务精良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进行轮训,使教师在业务知识、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同时还要加强教材培训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要改变只热心于就课论课的课堂教学观摩,改变只热衷于对教学方法的研讨而忽视了对教材的研究等现象,教研工作要回归到对教材的钻研和学习上,加强对教材的辅导工作,规定任何教师在教学任何一个教学内容之前必须接受全册教材辅导和单元教材辅导,没经辅导的内容,不允许上课。通过教材通研使教师了解全册教材的体系,把握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前后的联系,知道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一定成效,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还有许多认识需要梳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和完善,作为教育的行动者、思考者,应不断地思考,大胆的实践,精心演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努力去追寻充满诗意的课堂,尽情地享受她的快乐和美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传统美术教学大部分均是以教材为教学轴心,以课堂为教学阵地,以学生为教学对象,无法还原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学。

学生富有创造性想法、灵感正是在这种轴心中被埋没了。

现实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一切对照教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当作自己的参考书,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来挖掘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不要好心做成坏事。

一、利用教材,创造使用。

(1)教材与重大赛事结合。

众所周知,随着国力的强大,众多顶级赛事来到了中国,这是学生们所喜欢的,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这一课时,我就结合了f1中国站世界锦标赛,要求学生观看比赛,了解赛车结构,然后用废弃物制造自己喜欢的车。

(2)教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

单纯的平面观看,或者模型的观察都很抽象,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校园里的.花》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了解花的相关知识,而后带领学生参观“花展”,回来以后再进行创作。

学习《有趣的鞋》时,则让学生在集市或者商城里认真去观察鞋的种类、样式、颜色等特点,并和自己设计的鞋进行比较。

可以说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地把审美与思想教育融合了在一起,使学生的审美观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改变教材,调动积极性。

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更大胆、更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在教学《运动场上》一课后,我就结合我们“小学田径运动会”让学生画出你认为比赛中最好的片段,可以是比赛开幕式的场面、运动员比赛时的情景,也可以是班级拉拉队的场面等。

学生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处理教材,看似“乱”,学生没学到什么,但是却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也不乏灵感与火花。

二、不拘泥教材中的预设,创新使用。

(1)改变预设,让教学更经常。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前只能按自己的经验来预测学生的反应,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

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广泛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有多个方案,以便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

各个教学环节也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课堂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教师要尽量少打断学生的探索活动,在设计这类活动时,不要把整个活动安排为若干个小环节,使一个整体支离破碎。

我们宁愿少安排一些活动,而有所侧重地做透、做细某些探索发现环节,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去探索。

如在教学《十二生肖》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剪纸的技能,最初我设计了一步一步根据已有小羊的图案纹样,如何用刀、用剪子,完成一幅剪纸作品。

这样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机械的操作活动,并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后来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研讨后改为先讲讲小羊的故事,了解小羊的性格、外形特征,再观察范作,得出图案可以设计成各种几何形,花、草、小动物等,并尝试用刀、剪子进行创作。

这样,学生能举一反三地设计制作出其他新颖美观的剪纸作品。

因此,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2)给学生展示舞台,让课堂更亮丽。

确定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创设有利于激发情感生成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通过思考、讨论、对话、争辩等活动让情感生成“自然天成”。

记得一位名家说过,如果提供机会,学生的活动就会显示多种可能性。

例如“六一”儿童节这天上午的美术课《我们班级的标志》,我一进课堂学生便要求给他们布置教室。

因为下午要进行班级文艺表演,我当然欣然答应。

同学们都动起来了,有的在板画,有的在拉花,有的在吹气球,有的在挂气球,有的在“指挥”――他们都那么投入,那么快活,那么融洽,而我在板书大大的“六一”快乐,然后同学再填色,填成一个个快乐的“会说话的小人儿”。

我们正进行着一节愉快的艺术实践课。

我相信在这样似乎有些“乱”的课堂,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与快乐,感觉到同学之间的和睦融洽的感情。

我还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和谐愉快的一道亮丽景观。

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地位,好心办成坏事。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精美的邮票》一课时,教师展示的完美范作和精致的媒体画面,固然本意是好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朴素的本真,压抑了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和艺术的原始冲动。

这些完美的不恰当(包括不恰当的时机和地点)出现,让学生失去了大胆尝试艺术表达的机会,失去了呈现艺术原创思维的机会,失去了在艺术实践中出错并由此积累宝贵经验的机会……这些“失去”,让我们想见,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赋予了个人意义的自主建构,才能真正勃发创作的灵感,激扬个性的情愫。

我们同样可以预见:当学生在展开联想之后,进行了造型表现的尝试,并由此出现了一些手法幼稚但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时,此时教师再出示优秀的、学生容易受到启发的欣赏作品,并给予技法方面的指导,学生一定收获甚丰,教学效果也会水到渠成。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在历史学科中涵盖人文精神,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管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是将来的学习都非常有益。为此,该文阐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的现状、人文精神的内容、培养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因此其关乎历史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历史学科的分析对象是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其渗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是人类,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主导。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科学作为视角看待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浅谈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备课环节首先,要清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该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过程与方法应该让学生怎样操作,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应该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熏陶,此外,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其次,在备好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备学生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许多教师课后不停地埋怨说自己课前备课非常充分,课上讲得也头头是道,可就是学生掌握情况不好,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准备情况不够充分,没能认真把握好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最近的生活情况,还有其特定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等等,要知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重视教材的研究与教法的选择,正是思想深处忽略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理念的体现。总之,笔者强调在备课环节一定要准备充分,既包括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也包括教法选择上三维目标的科学界定,最后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课堂预设。

2授课环节丰富多样,注重学生参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般来讲,政治常识的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教学课堂也以说教式的授课方式为主,施行新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最新的教学理念,将死板沉闷的传统的政治课堂彻底改变,将我们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化,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走向完善。譬如在授课《新学校新同学》一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让课代表充当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建筑,各个科室,对学校的整体概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随后,我联系语文老师做了一次关于“新学校新同学”为主体的习作练习,联系学校团委搞了一次以“新学校新同学”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这些活动不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熟悉了学校情况,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间彼此的了解也加深了一些,培养了班级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为今后的政治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中,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活动,我组织学生每人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名片,并进行评比,在随后的课堂调查中显示,这次名片设计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很有好处,因为在名片设计的过程中无形中加深了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强化了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体会了一把法律的尊严,人生的无价。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初中的政治课堂要营造和谐融洽是师生关系,构建和谐互动的交流平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在我们意识深处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摒弃教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的具体做法,主动走下讲台,与每位学生真诚交流,对他们回答的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的答案、个性的想法一定要给予鼓励,而欠妥的回答一定要真诚指出其具体的问题,并热心地进行鼓励,适时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定的肢体语言,譬如点头,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抚摸一下他们的脑袋等等,坚决杜绝以分数来评定高低,恶意讽刺、中伤的一系列不合适的做法。另外,笔者以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课堂之上,生活中的教师个人魅力在其中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譬如,教师平时的着装无论从整洁程度,还是整体风格上考虑都要知性、时尚,有了强大的个人魅力,学生才会有着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冲动与勇气;在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譬如,平时的交流要有礼貌,做人做事真实、公正,这些在无形之中都会给学生以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

4积极践行政治教学生活化,让理论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深化。

可以说,当前的初中的政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政治学科的认识有所曲解和削弱,具体表现为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将政治课堂理性化,过分注重政治考点的归纳与梳理,而忽略了政治学科的存在价值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塑造人格。更有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进步,采用反复抄写,题海战术等低劣教法,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本质意义。鉴于这些现状,笔者主张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要积极践行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活动中理解课堂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让政治课程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譬如笔者在讲授《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时,在课堂上展开了一次座谈活动,谁能记得清楚父母的生日,谁给父母做过一顿饭,洗过一次脚,谁对父母亲口说过“我爱你”三个字,等等,学生们在民主、宽松、亲切、感动的氛围中敞开心扉,侃侃而谈,一步步深刻认识到了家是每一个人的温馨的港湾这一主题。紧接着,教师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地孝敬父母,等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个个泪光点点,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天般辽阔,海般深厚的爱,为自己平时不理解父母,顶撞父母的行为感到深深的内疚。总之,要增强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科任教师就要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积极钻研课程标准与最新的改革理念,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促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的有效统一。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美术课堂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爱美需求,驾驭好课堂,多利用媒体资源,实施好美术课堂教学。

一、欣赏优秀作品。

教学中,小学生通常是凭借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对作品的感受总是领略不够,未能仔细琢磨。

这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想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价。

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如,城市的学生从小见到的就是整洁的街道、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楼大厦,感受不到农村的田野风光。

又如,绘画作品中农村的瓦房、泥泞的小路、菜园的栅栏、有序的草垛、堋乱的石头、柴堆等,也是一种美丽。

二、兴趣爱好的培养。

对学生兴起爱好的培养,除了欣赏作品以外,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能让学生佩服自己,喜爱自己,让学生加深对教师作品的感受,课堂上最好要有教师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参照。

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描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不会很深。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课堂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加深记忆。

此外,多让学生欣赏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起爱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引导学生能理解和接受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情境教育。

随着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的改革不断进行,给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美术课堂重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也重视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渴望美的享受、美的冲击,更渴望去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在教学中,多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一片美丽的天空,激起他们一次又一次美的遐想,让学生把所思所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教师想要的结果。

总之,美术课堂要多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勇于实践,敢于临摹,注重交流,开阔眼界,打牢基础,先临摹后写生,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