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心得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9 14:25:42 作者:笔舞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思考书中的价值和意义。8.如果你在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参考下面的范文,希望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心得

读《走向世界的中国》这本书,我获取了许多知识,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有“人耳老鼠”,有“克隆羊和水下机器人等。”这些内容我都很喜欢,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家里的遥控器越来越多》这篇文章。遥控器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近几年,我家遥控器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遥控器太多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多功能遥控器。从这段话中,让我想到了,我家原来生活水平也很低,近几年,才慢慢地提高了,电器用的越来越多。我又想起妈妈平时穿的衣服。以前,妈妈的家在农村住,家里没有钱,妈妈穿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都是这补一块那补一块的,一点儿也不漂亮。现在,妈妈到了城里工作,生活条件慢慢地提高了。妈妈穿的衣服也越来越漂亮了,还有好几件紫色的大衣呢!

看完这本书,我在脑海里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我想:我长大了,要发明一种新的遥控器,它就在人们的`心里,只要你想让家用电器做什么,电器马上就能明白你的意思,按你心里想的去做,为你开始工作。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想我们要好好学习,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用到生活中,为人类服务。

我以后还要看一些这样有趣科普书,又长知识又好玩,还能增加我的想象力。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心得

称为“东亚病夫”。其实,难到不是吗?在全世界都在为奥运会欢呼时,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直到奥运会举办了近十届,我们才送出第一名运动员,但没进复赛就退场了,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清政府不过就是这个仓促而来又悻悻而去的唯一的一个运动员的缩影罢了。

于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我们一直被“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帽子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但梦始终在觉醒着,朋友,记住这一天吧,1984年7月29曰,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二十七岁的选手许海峰最后三声响亮的枪声,挑破了阴云,唤醒了这片大地上空的太阳。第一枚金牌被在奥运会史上从未得到过金牌的中国选手夺得了。中国健儿以此举干净利落的洗刷了旧中国“鸭蛋”的屈辱。“零”的突破,“东亚病夫”这个辱名的烟消云散预示着中国正在重振雄风。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亿万人的心情随着李小双的720度翻滚而翻滚,跳水小将伏明霞跃入水中的一瞬间被永远地载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王义夫闭眼打出最后一发子弹,晕眩在赛场上时,泪水盈满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那块银牌的份量远远超过金牌,因为那里饱含了我们中国人的最高敬意!当王军霞冲出终点,身披国旗绕场慢跑在会场跑道上时,唱的是永恒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眼中是那红色的旗帜,心中则是一个信念——中国!

北京时间20__年7月13日22时,所有中华儿女都会永远记住这庄严时刻。当国际奥委会将要宣布20__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时,记得那时我们全家人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静静地,我屏住了呼吸,似乎是怕那空气的震动会改变奥运会官员手中的“决定”……当奥运官员们从座位上陆续走过来的时候,我们知道第二轮投票已经有了最终结果,几分钟里,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走过何振良身边奥运官员们的表情,想从那细微的一个颔首中找到结果……在萨马兰奇爷爷宣布“beijing”的一瞬间,我几乎是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形下,从内心发出“啊”——那是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我想那一刻,北京“爆炸”了!久违了的鞭炮声、礼花声响彻了北京的上空……北京沸腾了,神州大地沸腾了。北京,这是你是光荣,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所有的努力,甘苦与期待都在这一刻心情地挥洒着。人们欢呼着、相互拥抱着,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们都会因这个共同的喜庆彼此绽放出最美的笑脸!这就是奥运吗?这就是亿万中国人民魂牵梦萦的“奥林匹克”梦吗?是的!这已不再是梦想,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中国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心得

本节课紧密联系社会热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环节设置合理,运用“金融海啸”的实例,采用一步步诱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融会贯通,又经过自主思考自我训练,进一步深化提高。但由于本节复习的知识量大,部分同学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表现欲不强,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与时政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符合新课程改革下政治课教学的特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由于案例较多,我担心有些学生消化不了,所以课堂上要注重学习的时效。

另外,课堂上我也及时地进行了评价,当学生回答很好时,给予真诚的表扬;当学生的回答背道而驰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但是我点评的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表扬来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起学生表现的欲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精心的设计,考虑到多层次的学生,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困惑,找准课堂的支撑点,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力争在我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讨论热烈、争问抢答,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心得

近日一直遨游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咀嚼着它心里的每字每句,都使我热血沸腾。我感到祖**亲的可爱可亲,更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遥望岁月沧桑,古老的中国正带着一丝成熟一缕芬芳,满载理想,从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向世界的金字塔一步一步地攀去。经历了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经历了一次次的“滑坡”和“沉沦”,在越过千难万险,踩过一个又一个时代,终于迎来了那片属于自己的曙光,以它庄严、大度的形象,从此出现在国际舞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能否接受这样的挑战、能否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呢?答案当然是“能”!虽然她还年轻,虽然她没有丰富的经验,但她有一群勤劳、勇敢、智慧的儿女们在为她拼搏、为她奋斗――奥运会零的突破,北京申奥的成功,apec会议的胜利召开,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一件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照亮了中国的前景,展示了华夏民族的风采。

正因如此,时代赋予了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崇高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前进。从现在起,让我们发奋学习,开拓视野,努力奋斗,以饱满热情、豪迈气概、雄心壮志向世界进军。

走向世界的中国心得体会范文

"走向世界的中国",当我一看到这样的题目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中国怎样才能走向世界?"……一想到这些问题,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

看完后,我回忆着里面的内容,这里面有写以前的历史,还有写现在的状况。历史,它是过去,是从前。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科技渐渐落后,屡屡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清朝的时候,当别的国家有了洋枪洋炮的时候,清朝军队还以大刀长矛为主要武器;当西方列强的新式战舰在中国海上耀武扬威的时候,清朝水师使用的还是木制战船。这使我们知道,科技落后就要受别人的欺侮,现在美国打伊拉克,几十颗美国卫星飞过伊拉克上空,清清楚楚地知道伊拉克地所有地形地貌和地面建筑,清楚地知道伊拉克人民在干什么,而伊拉克军队对美国的军队部署却一无所知。当美国人开着坦克进攻伊拉克的时候,伊拉克士兵的子弹对美军坦克一点作用都没有,结果伊拉克惨败在美国人的手下。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国力大大增强。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射了许多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专业技术的国家。我们国家多次成功发射神舟飞船,今年我国的宇航员就要遨游太空了。

回忆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未来。未来,我们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世界第一的,我们的很多新发明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我们可以在别的星球生活,别的国家都无法这样做。中国成了全世界人人羡慕的地方。

我想,要使这个机器人变成事实,只要我们努力,好好学习,就一定能行。

我盖上那本书,靠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不断地想着,想着……。

当我读了《走向世界的中国》一书后。那些历史性的镜头,又立刻映入我的脑海,香港回归了,澳门回来了,申奥成功了,我们加入世贸了,连我们那踢了四十几年都踢不出国门的足球也进入世界杯了。那一幕幕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镜头,让我为祖国的伟大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走向世界了!这条东方的巨龙开始腾飞啦!

当清政府提出封闭国门,闭关自殖民主义者还不是来肆意掠夺、虐杀吗?我们的百姓用的是大刀和长矛去和手拿洋枪、洋炮侵略者打仗,来捍怀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才有了人八国联军火烧贺明园,才有了《南应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让国齿寒的屈辱条约,才有了香港论为英殖民地150多年的历史。

血淋淋的历史事实彻底打碎了那些闭关自守和维新论者,让人们清醒认识到了,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吸收别的人先进技术和经验,把国家建设强大了,才不会被挨打,在世界上才会有立足之地。从此以后,我们的先辈抱着必胜的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探索奋斗。

二十年前,一代伟大邓小平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们的国家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今天国富民强的繁荣景象,今天我们的祖国拥有了自己生产的核武器,拥有世界的一流的高科技校,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老百性的生活更是有了翻天履地的变化,生活都奔小康了。这条东方巨龙正在扬眉吐气地向世界展示,时刻都不在影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像以前那样来欺负了。

这一代新人发扬,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一代人将迈入共和国建设的光荣行列。我只有在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里,认真地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掌握渊博的知识,使自己茁壮成长,把目光投入世界,投向未来,成为一名有用之人,只有这样,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的期望,承担建设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立足世界作贡献。

我要与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扬起高昂的头,一起腾飞。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心得

饺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它虽然工序简单,但可以做出许多种口味,如:猪肉韭菜馅的,牛肉芹菜馅的,羊肉香菇馅的……真是随心所欲,变幻无穷。

过年的那天,妈妈带我一起包饺子,我可高兴了!首先,擀饺子皮。妈妈在面粉里加入少许水,打两个鸡蛋,将面粉揉成面团,再提出一小块面团,搓圆然后用擀面杖压成圆片,饺子皮就做好了。我最喜欢吃猪肉香菇馅的饺子,妈妈便教我做馅儿:“你先把肉剁碎,再把蘑菇切成细丁,然后把它们搅和在一起,放上盐,就做成馅儿了。”我按照妈妈说的做好了馅儿。开始包饺子了,爸爸和姐姐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我们包出了不同形状的饺子,有熊掌形的,有月亮形的,有元宝形的……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吃年夜饭了,热气腾腾的饺子上了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放进嘴里,爸爸笑着问:“是饺子好吃,还是肯德鸡好吃?”我连忙说:“饺子好吃!”爸爸沉思了片刻说:“可是肯德基占领了中国的市场,饺子却没有占据美国的一席之地,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信誓言旦旦地说:“要打开美国的销售之路!”姐姐接着道:“饺子易做,好吃,花样多,优点这么集中,打开销路是没问题的!”妈妈补充道:“家人在一起包饺子,还可以融洽关系呢!”爸爸听了我们的发言,激动地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们要把中国的饺子做成世界的饺子!”

年夜饭吃完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把中国的美食变成世界的美食,把中国的文化传到全世界,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重任。我要让全世界的人为我的祖国妈妈点赞!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心得

本节课结合西安市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地理教研组提出的“五环”教学模式,以发展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家乡陕西省的发展为引导,以中国在世界中的发展为小结,并最终落实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上,处处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在完成每个教学环节后,都以回归生活为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一目标。另外,本节课除了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合作的重要性之外,也将这一特色体现在板书设计上,强调合作是发展的基础,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合作中求发展才是最佳出路。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心得

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在沉睡了数百年后终于挺直了脊梁,在二十一世纪腾飞了。然而,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征途上,既绽放着友好的鲜花,也缠绕着敌意的荆棘,这条大路不平坦。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封闭已久的国门。

由于近代统治者的妄自尊大,和****无能,中国在一天天地被瓜分。直到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受尽屈辱的沉睡的中国终于渐渐苏醒了,落后的中国开始前进了!从进军世界500强到神舟号直冲云霄,从一锤定音入世贸到召开十六大会议,中国在前进,中国在腾飞!中国终于扬眉吐气,抬起头来了!

屈辱的历史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当西方国家军队早以装备了洋枪洋炮的时候,清朝军队还以大刀长矛为主要兵器,当西方列强新式战舰在我们领海耀武扬威的时候,清朝水师使用的还是木制战船。交战双方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都相差悬殊。“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不强国,不与时俱进,等待我们的就将是失去,失去国土、失去主权、失去尊严。伊拉克战争就是一只正在敲响的警钟在提醒我们,如果伊拉克是个强大的国家,美国也不敢以莫须有的罪名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侵略战争。此时的伊拉克正如十九世纪的中国,手无缚鸡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我们为什么没有再次遭受侵犯?我们为什么成为他国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国家?原因就是:我们的祖**亲富强了!“卑躬屈膝祈求不到平等,崇洋媚外乞讨不来富强”这是治国真理。

在今后中国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艰辛和坎坷在等待我们。来吧,同学们,让我们踩着二十一世纪的步伐,与祖**亲一同腾飞!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总会想起艾青的诗——《乡土中国》。诗中有一句话特别深刻:为什么我总是热泪盈眶,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我想对书中的一些句子发表我的看法。

在书的开头,我提到了一个美国朋友,他从内蒙古旅行回来。他说中原家家户户总划一小块地种田,却没有想出其他办法来利用这块地。好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靠土地发展的,我们对土地的依赖根深蒂固。“光荣的历史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自然会被土壤所束缚。现在飞上天很难。”我们脚踏实地,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我们珍惜这种乡土气息。

当我看到费老写他的第一次出国旅行,他的奶妈偷偷把一袋用红纸包着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下面的炉子上时,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朝阳。众所周知,潮汕地区节日期间有许多敬神的活动。有人说这是迷信的做法,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内心的信仰。对神的尊重来自祖先和环境。这种尊重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这种简单质朴的风格让我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而不做作。

“当地社会的信用并不重视契约,而是发生在一种行为的规则为人们所熟知的可靠性而不加思考的时候。”当社会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就没有那么难了。彼此之间没有算计和心机,单纯是心中油然而生的信念。这是“土里土气”的一个特点,真实、朴实、迷人。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心得

感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在沉睡了数百年后终于挺直了脊梁,在二十一世纪腾飞了。然而,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征途上,既绽放着友好的鲜花,也缠绕着敌意的荆棘,这条大路不平坦。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封闭已久的国门。由于近代统治者的妄自尊大,和____无能,中国在一天天地被瓜分。直到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受尽屈辱的沉睡的中国终于渐渐苏醒了,落后的中国开始前进了!从进军世界500强到神舟号直冲云霄,从一锤定音入世贸到召开十六大会议,中国在前进,中国在腾飞!中国终于扬眉吐气,抬起头来了!屈辱的历史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当西方国家军队早以装备了洋枪洋炮的时候,清朝军队还以大刀长矛为主要兵器,当西方列强新式战舰在我们领海耀武扬威的时候,清朝水师使用的还是木制战船。交战双方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都相差悬殊。“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不强国,不与时俱进,等待我们的就将是失去,失去国土、失去主权、失去尊严。伊拉克战争就是一只正在敲响的警钟在提醒我们,如果伊拉克是个强大的国家,美国也不敢以莫须有的罪名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侵略战争。此时的伊拉克正如十九世纪的中国,手无缚鸡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我们为什么没有再次遭受侵犯?我们为什么成为他国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国家?原因就是:我们的祖**亲富强了!“卑躬屈膝祈求不到平等,崇洋媚外乞讨不来富强”这是治国真理。在今后中国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艰辛和坎坷在等待我们。来吧,同学们,让我们踩着二十一世纪的步伐,与祖**亲一同腾飞。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作者是张荫麟、吕思勉和蒋廷黻三人。张荫麟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史纲》。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先秦学术概论》。蒋廷黻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外交家,著有《中国近代史》。从作者阵容看,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而言,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本将三位史学大师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在一起的《中国通史》,即使不能将五千年发生的种种叙述得十分详细,但该有的内容丝毫不少,就算不尽详细,却也算得上全面。所以,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而愉快的体验。

《中国的通史》的上部,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在这本书中,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史书的读者,还是需要有些文学功底的。因为这部分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前四史”的《汉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本都不少,还有古代各种诗歌集等,包括《诗经》、《楚辞》等等。所以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不仅仅只是在看史书,还有看文言文文学的感觉。或许会觉得理解文言文会有点困难,但面对作者们如此信手拈来的资料,而且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你会感叹他们绝对不仅仅只是史学家而已!光是这种感觉的产生,就会让你带着更多的感动和震撼继续阅读下去。一提起中国的历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可是这五千年是怎么来的,却并不了解。

这本书开始之初,就给出了答案:我国历史,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尧、舜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尧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当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详尽,想必解决了很多人关于这“五千年”由来的困惑。

当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历史也渐渐朝着我们熟悉的方向前行。《中国通史》的下部,已经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面对着这条历史的长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们真的会不禁感叹自己的渺小。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历史事件,再次因为这本书印入我们脑海的时候;当那些熟悉的久违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真心让人觉得,读这么一本史书,真好!那些有关历史的答案,你终究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或许没有那么深入,却也可以给你指引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有些知识在生活中不一定会用得着,但这些却会融入你的血液,让你变得有所不同。正如英国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一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长和美丽。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尧、舜、禹到最后的帝国——元、明、清,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用环环相扣、源远流长来形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迭并不为过,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来形容中国历代所发生的大家一点也不夸张。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南朝祖冲之创造新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样的历史不能不让人骄傲,这样的历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让他们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中,是个伟大的英雄。

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弯路,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退而求其次,至少知史可以让你具有与众不同的学识和魅力。

有历史是一种荣耀,它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积淀。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这本书!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上次看完《万历十五年》后,我就一口气把《乡土中国》也看完了。说实话,对我这样一个不爱看书的理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不过相比《万历十五年》,我觉得《乡土中国》更易懂。原因有二:一、我不太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其次,《乡土中国》是从农村的角度解析中国的乡土性。我来自农村,书中许多事深有体会。

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这本书时,我丝毫感觉不到时代的阻隔带来的距离感。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仍没有从乡土社会中完全蜕变出来,而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相对稳定的。今天的中国还在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不可否认它还带有很强的乡土性,也正因为如此,《乡土中国》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但包含的内容却远远超越了社会学。这本书是作者对本民族文化社会学层面上的重新审视。他解释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与西方社会的比较凸显乡土社会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乡土社会的文化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乡土社会的整个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本书共包括十四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这里讲的乡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简单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的,这是一种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的今天,也许在中国农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但这座“堡垒”并不再像以往那样坚不可摧。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在城市发生了变化。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吸收了许多现代社会的特点,同时又留有一些乡土性。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不仅不唯一,而且有很多缺陷。”文字固定了声音,但却是声音的异化。我们通过文字所唤醒的,往往是间接的、与我们生命有距离感的观念,而非情感。文字的间接性使多余的东西或相寄生从而离真诚越来越远。卢梭曾谈到,“越是面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词就愈加无奈,但人的文化却向着无奈的方向发展,说话抛弃了姿态,写字代替了说话,这意味着人类的堕落”。在乡土社会,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特殊语言”,它比文字更有效的传情达意,摆脱了语言这个筛子,使情感表达的更加天真自然。尽管如此,文字仍是现代化的必要工具,作者只是在以一种客观中带有肯定的态度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做辩护。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大家就是大家,这么谦逊,这么年轻的时候为讲课写的稿子都能成书,还是经典的社会学启蒙书籍,真是让人再次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

对于中国的婚姻关系讲的很对,就是干事业型的,男女结合为的是传承血脉,抚育子女,而感情的波动对稳定婚姻关系不利。所以当我们现在也学着让理解和亲密关系成为婚姻的基础时,离婚率越来越高。这种变化到底给个人带来的幸福更多还是不幸更多呢?其实很难讲,太复杂了,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也决定了新的变化对他个人是更幸福还是更不幸。

时代的潮流永不停歇,个人为了活的更好只能适应,而且还不能适应的太慢,不然就会被时代的车轮压过!

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虽然乡土社会残留的特质还在中国依旧强大,但也继续在走向衰退,这证明了文化基因和传统的强大惯性,也说明我们终究会创造新的传统来应对这个陌生人的现代社会。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再拜友人推荐此书。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

家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行为准则,是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一个家庭的盛衰,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和缩影,正如______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在认真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会同中国方正出版社编写的《中国家规》后,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优良家风家规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弥足珍贵。充分发掘和弘扬优良家风,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我国,从古至今“家”与“国”都紧密相连,家庭兴旺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审计这个大家族的发展更应和国家同频共振,这也是我读完此书后最深刻地感受。

一、家国同源,责任是灵魂。家国本同源,国是千万家。注重家风建设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倡导的内在美德,也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修身律己的价值追求,而责任就是使这一追求过程得以持续的保证。

审计人员的责任就是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历史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责任体现了审计家规的担当精神,每个审计人员必须把责任放在心上,强化想干事的意识,树立能干事的信心,保持干实事的恒心,坚定干成事的决心;把责任落实在行动上,勤勤恳恳干好每个项目,脚踏实地做出成绩。一是审计人员应当知责思为。“知责思为”就是要明晰责任,牢记使命,知而后为,“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

审计人员要严格依法履职尽责,首先应当知道审计的职责是什么?___总理曾经要求,审计工作者要当好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当好人民利益的“守护神”、念好权力运行“紧箍咒”,切实起到审计反腐“尖兵”作用。可见,党和政府赋予了审计机关新的职责和要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在见证时代变革的同时,更应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全力推进审计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在依法行使审计监督职责的同时,围绕地区中心工作,服务好改革发展大局。

二是审计人员应当守责能为。“守责能为”就是要恪尽职守,增强本领,依法审计。重点要增强本领,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当前“新时代”、“高定位”、“全覆盖”、“新领域”、“大数据”已成为审计工作的新常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审计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审计创新,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

同时也要敬畏法律,严格依法开展审计工作。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行使审计监督职权的基本遵循。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严格依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开展工作,充分尊重和保障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同时,在其他各项工作中,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严格依法办事。三是审计人员应当尽责善为。“尽责善为”就是要善于思考、创新突破、履职尽责。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全面忠实履行审计职责,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上来,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适应性。要认清新使命,明确定位,深刻理解审计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要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深化财政审计,加强民生审计,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抓好投资审计,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

二、根植传统,清廉是保证。古往今来,“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得以历久传承。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在家风家规中有着充分体现。审计事业延续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清廉,这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保证。面对来各自方面的不良诱惑和挑战,严守审计工作“八不准”及廉洁自律相关规定,保持自身清正廉洁才能公正执法,才能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一是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切实履行职责。要牢固树立崇高革命理想信念,忠诚审计事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切实发挥审计在维护经济秩序、反腐倡廉的“利剑”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要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正人先正己”。审计机关是党纪政纪的维护者、财经纪律的监督者,要求别人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身正,约束别人才底气足;自己过得硬,监督别人才腰杆直。

是要坚守做人底线,当好清正廉洁表率。底线是做人、处事、从审的基本原则和最起码的准则,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审计工作的底线和生命线,也是高压线,是完成审计工作任务、依法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前提和保障。面对种.种诱惑,审计干部必须筑牢思想的堤坝,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保密纪律和工作纪律。以“求真求实、尚法尚新”为原则,履职尽责、执审守责,深入推进廉政建设,确保干净做事,廉洁从审。

三、勤勉敬业,奉献是美德。“奉献”是审计家风的价值取向。对审计人员而言,奉献就是要恪尽职守,奋发向上,全心投入,无怨无悔,本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决心,一心一意为审计事业发展出力献策。既然选择了审计事业,便只顾风雨兼程;就应当时刻不忘党和政府寄予的厚望,时刻不忘人民对审计殷切的期待,热爱审计,全心投入,矢志不渝,自觉献身于审计事业。一是要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审计干部所追求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取向。

审计干部要秉承和发扬依法审计、执审为民的理念,将自身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完全投入到审计工作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要展现审计干部拼搏进取、爱岗敬业和永不退缩的精神风貌,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审计工作,更要在审计工作中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以最大的热忱奉献社会,回报党和人民群众对审计干部的信任和重托,切实贯彻落实执政为民、从审为民的审计信念。

审计干部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排忧愁、解困难、谋福利、创幸福,要牢固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理念,要舍得小家,舍得安逸,舍得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乐于奉献,敢于作为,敢于碰硬,敢于亮剑,勇于揭露违纪违法行为,努力塑造经济卫士高尚人格品质。二是要大公无私,有所作为。

______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把对组织、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的崇高追求,转化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转化为埋头苦干、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勇创佳绩、拼搏进取的工作劲头,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专心致志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审计干部作为代表党和国家执行审计监督的忠诚卫士,必须带头践行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公而忘私的为民情怀,以铁的肩膀、钢的腰杆,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奋发有为干事创业,把敢于担当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能力,依法规、按程序独立开展审计监督,使审计工作始终保持一种不受外来干扰、不受人为控制、不受私欲羁绊的独立状态,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彰显审计干部讲奉献、有作为的先进性。

中国震撼读书心得

近日读了一本好书,是张维为教授写的《中国震撼》。初读书名,便有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的确巨大,但仅从我资浅质薄的视角还难以深刻理解其翻天覆地的变化程度。

张教授走过100多个国家。他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

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之迅猛,令西方国家诧异和恐惧。因此,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出现编造中国威胁论调、想扼制中国发展的声音。中国的腐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存在也令部分国人对祖国的建设成就产生质疑。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中国三十年辉煌成就的理由。正视自己的成就,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对中国发展大势的应有态度。

中国现在强大了,西方在骚动。“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的各种言论在传播。中国似乎对“模式”、“崛起”这类的说法抱着谨慎谦虚的态度,提倡“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但事实的确是中国靠自己的发展模式迅速地壮大起来,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书中用大量篇幅提及中国发展与西方国家发展过程和做法的本质差异。历览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几乎是由血泪与尸骨筑起的,而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恰恰这个“和”是很多中国人鲜有提起的成功之处。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中国的疆域国土、民族文化自古就是“百国之和”。小家庭的“和”带来了生活的动力,单位的“和”促进了工作的效率,国家的“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一个简单的“和”创造了不简单的财富:面对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了“和”,就不会这么迅速地实现灾区重建;举办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少了“和”,就不能取得如此无与伦比的完美表现;发展载人航天科技,少了“和”,就不会有这么骄人的成果;即便经济快速发展,gdp世界第二,少了“和”,缺少了一种人文基础的支撑,就很难有百姓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就拿我自己说说吧,作为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不长的人生经历,就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变化的巨大。而这一切却又这样平和自然。二十年前,我的家从农村搬进了当时还是很小的海滨城市。那时,我们住的是父亲单位集资的一套两居室,潮湿昏暗。经历了两次搬家,我们现在的房子是崭新小区里的一套三室朝阳宽敞明亮的商品房。我家的住房改善了,我们的城市也大了,也美了。开通了市区公共汽车,那站台不比大上海的差。家家户户通上了管道天然气,城市防洪闸等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一幢幢高耸的楼房,一片片井然的小区,一张张欢欣的笑脸,让我们实实在在享受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我还上小学时,港口的一期码头的引堤还只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待我大学毕业后回到港口工作,变化之大,让我惊诧。一期二期码头吞吐量巨大,三期码头正加快建设,即将投入运营,工业园区已经成形,海港新城崭新靓丽,到处显现生机与活力。以我们小城的发展来看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的成就自然不可磨灭。我们的发展正是“和”的发展的体现,没有如西方崛起的战争和掠夺,没有对异己的排斥,靠的是自己的实力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自然,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但也不能一味夸大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书中把中西方在发展道路上带来的问题也做过多次对比。中国存在的问题在西方发展的同阶段也同样出现过,甚至更严重。我们切不可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妄自菲薄。《廉政准则》的出台表示了党在反腐方面的决心;贫富差距虽然存在,但贫困人口的群体正在加速度的萎缩;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在逐步得到治理,环保能源的研发也在进行……要彻底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一蹴而就,一定需要相当的过程。但现在一时达不到的理想状态,在未来总会得以实现。事实上,中国在发展的同时已经十分重视对发展不利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正在不断缓解与消化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发展环境正日趋改善。

近期央视《朝闻天下》栏目的《走基层》系列报道,记者亲历基层体验生活,从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吃饭难,到农民卖菜愁销路,再到百姓看病难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现到改善进行了跟踪报道。透过这一系列事例,就能看出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其为民谋福利之细心,其民族凝聚力之强大。世界上能有多少国家可以做到像中国这样以民为本,时刻为民着想?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强大的表现。在世界上许多大国都被经济危机困扰的时候,中国居民的生活持续得到改善。中国不光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经济大国,科学技术发展也突飞猛进,我们正迈进经济强国之列。最近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太空完美的交会对接,充分显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大进步。

通读《中国震撼》,我理解了中国崛起震撼世界的真正原因了。中国是始终以民生为大的国家,其发展强大是为了十三亿人口的共同利益,极具普惠特征。正是因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才能聚以民心,才能取得所有人今天看到的巨大成绩。所以,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震撼是“文明型国家”超强文化底蕴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无国可比!

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人,秉承祖国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人长处,发扬自身优势是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我们的奋斗依赖祖国,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我相信,依靠自己的发展模式,依靠自己的治国理念,依靠对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光大,加之我们每个中国人不懈努力地创新创业、拼搏奋斗,未来的中国一定会不断地给世界带来新的更大的震撼!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谈到文化,这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

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就是因为它的那般与众不同,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它早在黄帝一代便开始作为记录的工具,于是,文字经过不断发展,在那平静安详的黄河流域一带,孕育出了《诗经》。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于是,中国的文化,便从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走向了极为博大精深的汉朝。

领略汉朝。

在汉朝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司马相如,孔融,班昭,班固,东方朔。在这些人物中,令我最钦佩的人就是司马迁:他在年轻时是一个旅行家,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在他三十七岁时,他因为帮着战败投降的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就惹怒了皇上,被残酷的处以死刑,但是,他为了自己未编写完成的史记,最后决定用腐刑代替。我一直十分惊讶于他用超长的勇气竟然活了下来,因为当时在那个弥漫着开疆拓土之势、征战杀伐之气的时代,人们对死亡看得比较随便。司马迁过去侍从汉武帝出巡时,常常看到当时的大官由于没有做好迎驾的准备而自杀,就像懊丧地打一下自己的头一样简单,周围的官员也不以为意,例如当时河东太守和陇西太守都是这样死的。他大可以直接死去,撒手人亡,但是他并没这样做,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

从文学的角度看《史记》,其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写作思路——散文。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到了三国鼎盛时期:

乱出豪杰。

文化上的三国对垒,让人哑口无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儿子中有两个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拢在一起,占去了当时华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曹操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曹植的诗,凄凄凉凉,纯美高雅,曹丕的诗,绮丽工练,抒情深婉。三个人中,每一件精品都是能使世人啧啧称奇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诸葛亮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写的《出师表》在中国,只要有点文化的人就知道,南宋诗人陆游曾经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只是,诸葛亮的文章,是当做一份军事文件来写的,只凭这一点,他就比那心胸开阔,壮志激昂的曹操略显逊色。因为曹操,他是真的把诗当做诗来写的。

自三国以后,便是唐朝——一场审美的大爆发。

审美之势。

唐代文学自立而冗,丰富而挑剔,就像一场文学审美大爆发。在这场审美爆发中,接过中国文脉的人是是田园文学家陶渊明。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厌倦了官场生活,于是脱颖而出。他感受自然,享受平静,以大自然为魂魄,享受田园生活,最后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

继陶渊明之后,在唐代,一个又一个文学巨匠脱颖而出,这,就是为什么唐代文学如此之兴盛的原因。但是,唐朝的唐诗盛世,其实南北朝功不可没。北魏就像一个文化大熔炉,集各朝文化于一身,使它们融于华夏文明之中。

北魏王朝,不仅在唐诗上有着光荣的成就,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国家文明中,以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为最,今年寒假我还特意的跑去做实地考察,当我看到了那壮观雄伟,高高耸立在那石壁之上的石窟时,我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眼前似乎浮现出大批劳工热汗朝天的修建石窟时的场景。

乱藏蕴麻。

时光变迁至了宋代,尽管宋代已经失去了唐代的辉煌,但是毕竟宋太祖赵匡胤提出了文人当政的政治思想,所以中国文脉还依然闪耀着明亮的光芒。使宋代文学还是与往日比起来更别具一格。

宋词的出现,使中国的文脉为之一振,使无数的爱国诗人因为愤愤不平,而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我在电脑上打出这些熟悉的诗词时,我不禁再次被它们的惊天气魄所打动。宋代,就是一个爱国志气的高涨的时代。就是他们的气概促成了拥有豪迈之气的宋词,并使其达到巅峰。这,或许是连文学水平达到鼎盛的唐代也自愧不如的。

文化延续。

元代,一个寿命只有鲐背之年的朝代,创造了中国抹不去的耻辱——他是中国第一个受到外族入侵的朝代。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汉族文化与文脉很难在这个朝代中继续延续下去。但是,令汉人没想到的是:元朝皇帝阔窝台与耶律楚才并没有将中原地区整改为牧地,反而十分推崇汉文化。中书令耶律楚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湛然居士文集》便出自他手。

耶律楚材主张汉化,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身为中书令的他,做了一系列改革大事:他选择了自己的主要帮手——清楚汉族典章制度的丞相,主张不杀人,不屠城的信念,促成了财政,军权,法权互不干扰的局面,并且及时控制住了高利贷,采用了户籍制度,于是元朝日渐强大起来。

耶律楚材一生清贫,余先生这样写道:“他死后,政敌对他的家庭财产进行了查抄。结果发现,“惟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财产。真是太廉洁了。”不仅如此,他还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他追求的“王化归一统”、“四海皆弟兄”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复兴契丹之梦。尽管他的契丹曾经建立过那么壮阔和强大的辽国,留下了那么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明清萧条。

读过历史书的人应该知道,明清两朝闭关自守,废除宰相制,设立锦衣卫监视重臣,大兴文字狱,使文人墨客丧失考科举的意义,隐居山林。不仅如此,朝廷还闭关自守,拒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从而断绝了中国文学的创新。所以,朝廷得不到新鲜的血液,文武百官中,大部分只是一些阿谀奉承的官员。再加上皇帝的享乐并且听不进铮丞的劝告,最后中国文脉在这样的推动下走起了下坡路。

所以,明清两朝中,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家也只有了曹雪芹与王阳明。

王阳明,创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他留下来的四句话即是“心学”的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曹雪芹,在中国,几乎是人人皆知。她写下的《红楼梦》被后人极力赞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四句话成了这本书潇洒的写照。我一直不知道,余先生是非常热爱《红楼梦》这部书的。他在《中国文脉》中这样说道:

“小说,习惯说“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我们中国人喜欢集体打包,其实这四部小说完全没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级放在一起。

真正的杰作只有一部:《红楼梦》。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

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的确有道理,《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是一本从史学角度上来看十分重要的书,只是它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脸谱化倾向;《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但是,小说情节到了好汉们被逼上梁山后,情节就无法继续,这一点在我看来十分可惜;《西游记》,在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可惜重复过多、套路过深,光凭这两点,就影响了整本书的精神力度。

所以,我想说,《红楼梦》通过了一个家族兴衰的轮回,让人充分体验到了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有一种时有时无的虚幻之感。

但是,毕竟在这茫茫540年中,只有曹雪芹屹立在中国文学圣坛上不倒,但是光靠那一只萤火虫是无法照亮整片中华大地的,所以,复兴衰落的中国文脉,是我们华夏子弟应该做的头等大事。

走进现代。

所有的证据都悄然的告诉了我们,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激情,要多多出去活动,开开眼界,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闭门造车,就像在学校里天天做着同样题型的卷子一样,是始终是没有效果的。

文章至此,我就引用一下余先生的话吧:

“对中国来说,中国文脉是一种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种千年的无奈。抓住它,满手芒刺;丢弃它,步履艰难。所以,我们应当在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文脉之思,重开文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中国震撼读书心得

《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张维为教授历经30多年的时光岁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0年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张教授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尖锐问题。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模式”做出最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三部书籍呈现给国人和世界的是一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全新展示,用详实的数据、著名学者的见解和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探索的新思路。让读者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张维为教授曾任前中国改革设计师邓小平资深翻译,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是主席推荐世行行长阅读图书,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推荐阅读图书。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以其大国的韬略与智慧、以其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其崛起不可阻挡,其道路注定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将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触动》由序言、引言和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最不坏的模式?、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软实力,更触动世界六个章节及原版、后记组成。张教授从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站在中国式发展的高度,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难点和尖锐问题。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人要用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中国话语崛起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全盘皆输。中国模式,虽不完善,但关键的几步走对了,与那些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相比还真是不错。在一个人口比美国、日本和整个欧洲之和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了这样一场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没有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扩张的老路,在内部克服各种困难,并使之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这就是中国奇迹。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中国力量、效率、责任和文化元素的背后,是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的崛起。这种精神的特点是:为政就必须励精图治,为民就必须兢兢业业,人心向善,社会和谐、民心坚毅,民族团结。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背后是数千年的伟大文明传承。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第二部,《中国震撼》由引言和不再误读自己、中国的1+1大于2、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欧、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亚、八个章节和结语: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后记组成。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一路走来,不能说没有跌宕起伏,不能说没有坑坑坎坎,但中国拿出的成绩单比东欧亮丽得多,中国人也从东欧的经历中悟出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张教授走访百国后的第三部思考型著作,由引言和从“追赶”到“超越”、从“神话”到“实话”、制度超越:三种力量的关系、话语超越:谁的终结?、“颜色革命”为何失败?、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六章和结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逻辑及后记组成。从《中国触动》到《中国震撼》再到《中国超越》构成了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思考的三部曲。三部曲贯穿了一个主题,即中国人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来评述中国的事情和天下的事情。

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张教授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此外,作者还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超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而自现代以来,中国迅速“赶超”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对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中国正带着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人百年奋斗的目标,重返世界之巅。

梦是一种升华。平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在梦中实现,而平时已经初步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放飞梦想来展望未来。而“中国梦”寄托的“家国情怀”、“大国情怀”、“天下情怀”将激励着国人沿着自己的文明和成功之路继续前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