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蜻蜓教案含反思(通用22篇)

时间:2023-12-18 19:37:41 作者:笔尘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沟通和交流的有效工具。我们来看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参考和指导。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蜻蜓》含反思

1、认识蜻蜓。

2、培养学生爱护益虫的情感。

3、培养学生留意周围事物,培养探究精神。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认识蜻蜓,培养探究精神。

蜻蜓,相关知识。

这一天,我正在给孩子们组织主题活动,“吴老师,有一只蜻蜓。”宝宝稚嫩的声音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目光,安静的教室顿时热闹起来了。动作灵活的刘晓敏捷地捉住了站在玩具架上的蜻蜓,跑来交给我,孩子们立刻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蜻蜓。我没有像过去那样,为了完成预定的目标继续上课,而是请孩子们围着我席地而坐,引导孩子们观察起蜻蜓来。

“这是什么?”我指着蜻蜓的头部问,“蜻蜓的'头。”陈啸文抢着说。“你们看蜻蜓的头都有什么?”我指着问。“有眼睛。”汪芷菱小声地说。“眼睛好大呵!”李明宇大声地说。“它的眼睛像什么?”我又问,“像皮球。”“像灯笼。”“像纽扣。”……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我简单地向孩子们讲了蜻蜓的眼睛是复眼,可以看到上、下、左、右和前方的各个地方及后面的大部分等知识,孩子们听得可入神了。接着,我又请孩子们观察其胸部、腹部、腿和翅膀,纠正了孩子们把腹部误认为是尾巴的错误。

“吴老师,蜻蜓是吃什么的?”好问的陈啸文问道。“蜻蜓最爱吃苍蝇和蚊子了,苍蝇飞得虽然快,但蜻蜓飞得比他们还要快。蜻蜓能在1小时内吃掉40只苍蝇或者840只蚊子呢,是了不起的捕虫‘飞将军’呢。”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了孩子们。“噢,蜻蜓帮我们抓虫子喽。”平时不多话的晓宇拍着小手说,“对啊,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呢,帮我们捉害虫,我们要爱护它啊。哦,现在蜻蜓的肚子饿了,我们把它放了,让它去吃害虫,好吗?”我提议道,“好!”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一放手,蜻蜓展开翅膀,围着活动室优美地画了一个圈,好像在和我们说再见,然后呼地一下,飞出了活动室,孩子们跳起来,拍着小手追出活动室欢呼道:“噢!小蜻蜓飞走了。”“小蜻蜓去捉虫子了咯。”······活动后,我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看有关蜻蜓的资料和图书,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们的孩子是新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较弱,易受外界影响。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小昆虫、宠物等小动物。因此,我组织活动时,小蜻蜓的突然来访,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发其探究小蜻蜓的兴趣。我及时抓住这教育契机,生成《认识蜻蜓》的科学探究活动,小蜻蜓客串了一回活教材,既形象又生动,比看图片和说教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实作为科学探索对象。”我们幼儿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以孩子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教育内容与幼儿兴趣相结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注重启发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保护益虫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并伴随他们的一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突发事件都象以上那样做,要根据实际情况、知识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等等,不能因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而沿用下去,这样会适得其反。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竹蜻蜓》

设计意图: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幼儿科技小制作就是集知识与技能、奥秘与创造、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幼儿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它材料收集简便、能揭示蕴藏的科学现象与原理、深入浅出,倍受幼儿青睐。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动手制作、体验玩中探索的快乐,并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感知,提高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促进幼儿手脑协调及心智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对称图形的制作及竹蜻蜓飞行中的奥秘。

2.看懂图示,尝试用对折、画剪、粘贴等方法制作竹蜻蜓。

3.养成活动后收拾整理材料工具的习惯,体验成功的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1.蝴蝶图片一张。

2.工具材料准备:剪刀、吸管、透明胶、人手一张画报纸(稍厚)、记号笔。

3.制作流程图七幅。

4.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

活动过程:

(二)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1.讨论制作左右对称图形的方法提问:你们会做左右对称的图形吗?应该怎么做呢?(幼儿讨论回答)。

2.幼儿尝试用画报纸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3.出示图示,总结方法:纸儿长长边对边,中线起始图案画,沿着轮廓剪一剪,再给图形穿新衣!

(三)制作“竹蜻蜓”

1.出示范例“竹蜻蜓”提问:制作竹蜻蜓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2.幼儿看图示并理解提问:谁看懂了?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谁来帮助他?

3.幼儿看图示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玩玩竹蜻蜓,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提问:你的竹蜻蜓能成功飞行吗?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为成功飞行及发现奥秘的幼儿贴五角星,表示鼓励)。

2.老师小结: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竹蜻蜓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多年的历史,据说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就是人们受到竹蜻蜓的启发后才制造出来的。看来这小小的玩具中还藏着大道理呢!

活动延伸:

将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操作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它飞行的更多奥秘,并相互交流探讨,进一步激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兴趣。

活动建议:

平时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一些看图示制作的材料供幼儿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看图示制作的本领,为此活动打下基础;建议没有制作经验的幼儿可以分两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练习剪对称图形制作竹蜻蜓的翅膀及装饰不同花纹,第二次活动进行吸管及翅膀的粘合和探索飞行的奥秘。

活动点评:

生态课堂的理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幼儿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个性化,更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此活动始终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观察、讨论、图示、制作、探索等方法与手段,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做做玩玩中自主获得相关的经验与技能,幼儿学得有趣,教师指导方法得体,充分体现了师幼角色的和谐生态关系:即课堂的主人是孩子而不是老师,把课堂更多的时空让位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地走到台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竹蜻蜓》

设计意图:

一天早上,昊昊像一只小鸟快乐地飞进活动室,跟着这个小顽皮一起飞进来的还有一只红色的“竹蜻蜓”。班上所有的孩子立刻被这个新奇的小玩意吸引住了,孩子们围着竹蜻蜓好奇地讨论着:“为什么它会飞起来呢?”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说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我马上捉住了孩子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有趣的竹蜻蜓”活动,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的探索,引导幼儿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表达交流、提升经验四个环节,在做做玩玩中获得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竹蜻蜓飞行高度与旋翼结构的观察,初步了解“竹蜻蜓”旋翼的倾斜度以及两边对称是让竹蜻蜓高飞的必要条件。

2、学习对比观察与合作探索,并能准确地作出记录。

3、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ppt多媒体课件:《有趣的竹蜻蜓》。

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红黄绿不同形状的竹蜻蜓、操作记录卡)。

3、每人一辆竹蜻蜓小车。

三、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很多竹蜻蜓,你们想玩吗?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办法让竹蜻蜓飞起来。

指导要点:掌握竹蜻蜓飞起来的方法,了解竹蜻蜓简单的外形结构。

2、幼儿分组探索,了解竹蜻蜓能高飞与旋翼的对称和倾斜度有关。

指导语:这里有三种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到底哪种竹蜻蜓飞的高?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请小朋友边实验边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介绍记录方法)指导要点:两人一组,合作探索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向上飞的状态,并记录在卡中。

3、分享探索记录结果,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1)幼儿讲述探索结果。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观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提问:为什么旋翼对称、有倾斜度的竹蜻蜓可以向上飞起来呢?

指导要点:指导竹蜻蜓向上飞的高度与叶片的对称和倾斜度有重要关系,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着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3)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竹蜻蜓旋翼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呢?

(4)幼儿玩竹蜻蜓小车,进一步体验反作用推力的原理。

指导要点:知道竹蜻蜓的转动能带动小车向前跑。

活动延伸。

1、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飞行的更多奥秘(如翅膀颜色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化等)。

2、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装饰上作多种尝试和改进,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竹蜻蜓”入手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有效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合作探索能力。

2、创设支持幼儿探索发现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活动巧妙利用了幼儿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创设了比比哪种形状的“竹蜻蜓”飞得高,使科学小实验轻松有趣,并结合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中观察、对比、发现不同形状的“竹蜻蜓”飞行的特性,初步感知其向上飞的科学原理。

3、注意在科学活动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分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学习分工,互相合作探索、互相交流。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合作探索的能力与耐心倾听的能力。

附:幼儿探索记录表竹蜻蜓飞行记录表。

附:生活应用的相关资料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转动,拨动空气产生升力。当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越转越快,产生的升力也越来越大,当升力大于直升飞机的重量时直升飞机就起飞了。

气垫船又称腾空船,船后面有两个升力风扇,当这两个升力风扇高速转动的时产生升力在传下形成一层空气垫,让船可以腾空行驶。

潜水艇的螺旋桨转动推动水流,产生反作用力使潜艇前进。

《青蛙与蜻蜓》语文教案及反思

中班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的动作协调性以及灵活性都还需要加强锻炼。本班个别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不合群,性格比较孤僻。为了锻炼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引导离群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练习甩布块,锻炼上肢力量,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活动中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培养锻炼。

难点:幼儿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个别幼儿协调性的培养。

活动准备。

气球10个、青蛙头饰、一块大布、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

青蛙妈妈带着孩子跳入场地,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一起律动。

2、游戏:

(1)、荷叶与风(布块的游戏)。

教师出示布块,引导幼儿将布块展开变成大荷叶。幼儿分别站在布块的外边,根据教师的游戏指令做布块游戏。

(2)、荷叶与露珠(气球的游戏)。

教师将气球放在布块上(模拟露珠出现了),引导幼儿数一数露珠有几颗。观察它的大小。模拟露珠的荷叶上轻轻滚动。

教师引导幼儿将气球在布块上滚动。

(3)、青蛙躲雨(躲在布块下的游戏)。

师:“哎呀,下雨了,怎么办啊?”

引导幼儿提出到荷叶下躲雨的办法。引导幼儿将布块高高抛起,钻到荷叶(布块)底下躲起来。

3、活动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竹蜻蜓》

设计意图:

在一次游戏中,一个男孩拼命想让一个头重脚轻的罐子站立起来,结果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交流的时候全班孩子帮他想办法,最后他们在罐子里灌入水,让罐子成功地站稳了。这件事给了我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灵感,并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思考之一是,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有哪些,这些核心概念应既能使幼儿理解科学的价值,又能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做好准备。思考之二是,如何找到让幼儿感知科学概念的媒介。经过反复实验,我把一个长牙膏盒和一个短牙膏盒组合起来制作了l形小玩具,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悟,感知重心的作用及力的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在l形盒子底部加入一定数量的沙袋,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改变盒子的重心,观察盒子的静止稳定性。

2.通过实验学习合理预测及取材。

活动准备:

用废旧牙膏盒制作的两个末端分别标有红点、黑点的l形盒子(中空的、内有沙袋的各若干),袋装细沙若干,可供幼儿站立操作的桌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盒子,导入活动。

师(出示l形盒子):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东西可以再使用,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个由牙膏盒变的l形盒子一起做游戏。

二、第一次探索:让空盒子站起来。

师:你们觉得这个l形盒子能站起来吗?

(个别幼儿操作示范。)。

师(小结):你们真棒,发现l形盒子长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短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长的部分、短的部分放置成人字形,盒子也站起来了。

师:现在盒子上的红点和黑点有点不服气了,它们也想朝下,让盒子站起来。你们有办法吗?如果让红点或黑点朝下,还能让盒子站立起来吗?(幼儿猜想后进行尝试。)。

三、讨论:为什么红点、黑点朝下时盒子站不起来。

师:你们的盒子站起来了吗?红点、黑点朝下时都不能吗?

师:你们看清楚它们是怎么倒下的吗?朝哪个方向倒的?为什么?(教师演示并尝试朝几个方向放置l形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想。)。

师(小结):当红点朝下时,长的部分用它自身的重量把短的部分拉倒,不让短的部分站着。当黑点朝下时,短的部分也用它自身的重量把长的部分拉倒,不让长的部分站着。

四、第二次探索:让红点、黑点朝下的盒子站起来。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盒子,你们看我来试一试(演示红点、黑点朝下都不会倒的不倒盒)。

师:咦,当红点、黑点朝下时,这个盒子上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怎么都不会倒下呢?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告诉你们吧。是我在盒子里面装了沙袋。不过是不是有了沙袋的帮忙,盒子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一定能站立起来呢?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个有沙袋的盒子,你们去试试看,是不是会和我这个盒子一样。

(每个幼儿操作一个有沙袋的盒子,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使盒子静止,保持稳定。)。

师:咦,原来倒下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为什么都能站立起来了呢?

师:是沙袋在里面的关系吗?沙袋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有了沙袋的帮忙,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有力气抵抗了。当红点朝下时,短的部分和沙袋一起抵抗住长的部分的力量,它就站起来了。当黑点朝下时,长的部分也和沙袋一起抵抗住短的部分的力量,它也就站起来了。

师(用透明的盒子和幼儿一起进行验证):沙子落在盒子的底部,有红点(黑点)的部分重量重起来了,就不会倒下了。

五、制作不倒盒。

师: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盒?请把刚才给你们的空盒子拿出来,我再给你们每桌一些沙袋,这些沙袋里的沙子是一样多的。我们试试让沙袋来帮忙,让盒子站起来。要求是:沙袋不能打开,只能一袋一地加。

(幼儿把沙装入盒子进行实验。)。

师:你的实验完成了吗?请xxx演示一下。

师:原来长的部分自身的重量比短的部分重,长的部分的力气也就比短的部分大了,所以它用两个沙袋来帮忙就能站住了;短的部分的重量轻,所以要请更多的沙袋来帮忙才能站住。

延伸活动:

师:如果不请沙袋来帮忙,你们有办法在红点、黑点朝下时,请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站起来吗?我们下次再来研究吧。

点评:

该活动教具设计巧妙、新颖。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小玩具让幼儿玩玩、学学、做做,这样的做法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运用一个模型指向大概念。而这个大概念为幼儿将来的学习搭建了最初的脚手架。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清晰的环节、简练的语言帮助幼儿逐层梳理操作经验,把核心概念演绎得清楚、到位,使重点、难点非常突出,有利于幼儿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

1、纵观整个活动,感觉过程轻松、自然、和谐,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获得了有关分类、语言、科学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透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得到这样的启迪:

(1)简单、操作性强的材料,有利于幼儿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和创造。

(2)只有当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材料时,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活动之中,才能充分体现活动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文档为doc格式。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的儿童歌曲,也是传唱已久的一首歌曲。全曲短小,曲调优美抒情,用三段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并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本首歌曲虽然短小,容易学唱,但因是两个声部的合唱歌曲,况且此歌曲中包括了不少的音乐知识—中强、弱、渐强、渐弱以及换气记号,要想按照这些符号唱好歌曲不太容易,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处理上。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接着为了激发学生们学唱歌曲的兴趣,我请本年级被称为“钢琴小王子”的洪靖舜,上台来弹奏本首歌曲的变奏,接着再次聆听歌曲范唱,紧接着随着我的弹奏模唱歌曲,进而按照歌曲上的音乐符号分声部视唱歌曲旋律。在此活动环节中,我首先范唱,然后再让学生们跟我模唱,并且与他们合作,以接龙的形式,完整地模唱。最后分小组、分声部,一边划拍一边填唱歌词。多次练习后,再跟着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要求他们边唱边展开丰富的联想:黄昏、晚霞、竹竿尖、蜻蜓、飞翔等,最后再次跟伴奏分声部演唱歌曲,并模仿蜻蜓飞行的动作,边唱边做律动。和谐的歌声,优美的律动,好像一只“停歇在那竹竿尖上的红蜻蜓”,美极了!

《红蜻蜓》教案设计和反思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著名的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3/4拍、宫调式,共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达10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又与旋律的其份额结合紧密。歌曲虽然短小,但曲调极其优美抒情,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歌曲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1、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欣赏方面:能根据音乐的基本要素,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3、表演方面:能比较正确的表达歌曲内容。

4、存在问题:音准不够,视唱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的旋律,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并能初步运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旋律的起伏。

2、能专注地聆听歌曲,感受合唱的效果,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歌曲深情优美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声部合唱时音准的把握以及声音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竹蜻蜓》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竹蜻蜓飞行高度与旋翼结构的观察,初步了解“竹蜻蜓”旋翼的倾斜度以及两边对称是让竹蜻蜓高飞的必要条件。

2、学习对比观察与合作探索,并能准确地作出记录。

3、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多媒体课件:《有趣的竹蜻蜓》。

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红黄绿不同形状的竹蜻蜓、操作记录卡)。

3、每人一辆竹蜻蜓小车。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很多竹蜻蜓,你们想玩吗?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办法让竹蜻蜓飞起来。

指导要点:掌握竹蜻蜓飞起来的方法,了解竹蜻蜓简单的外形结构。

2、幼儿分组探索,了解竹蜻蜓能高飞与旋翼的对称和倾斜度有关。

指导语:这里有三种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到底哪种竹蜻蜓飞的高?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请小朋友边实验边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介绍记录方法)指导要点:两人一组,合作探索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向上飞的状态,并记录在卡中。

3、分享探索记录结果,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1)幼儿讲述探索结果。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观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提问:为什么旋翼对称、有倾斜度的竹蜻蜓可以向上飞起来呢?

指导要点:指导竹蜻蜓向上飞的高度与叶片的对称和倾斜度有重要关系,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着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3)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竹蜻蜓旋翼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呢?

(4)幼儿玩竹蜻蜓小车,进一步体验反作用推力的原理。

指导要点:知道竹蜻蜓的转动能带动小车向前跑。

活动延伸:

1、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飞行的更多奥秘(如翅膀颜色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化等)。

2、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装饰上作多种尝试和改进,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竹蜻蜓”入手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有效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合作探索能力。

2、创设支持幼儿探索发现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活动巧妙利用了幼儿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创设了比比哪种形状的“竹蜻蜓”飞得高,使科学小实验轻松有趣,并结合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中观察、对比、发现不同形状的“竹蜻蜓”飞行的特性,初步感知其向上飞的科学原理。

《青蛙与蜻蜓》语文教案及反思

《两只青蛙》这则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能让学生受到启发,但对于人生阅历十分浅的小学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却不容易。而且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引导从字面上理解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干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会获得成功的道理,但我认为这种解读太片面,因为这两只青蛙的不同不是有没有恒心,有没有毅力,而是外面的世界值不值得一看的问题,其实这个童话故事是告诉我们“行万里路”的重要性,鼓励大家走出去长见识。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社会阅历也有限,所以理解她较难,因此我设计了读与说两条训练主线,以及比较阅读法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来突破难点。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是声情并茂,充分体会了本文的语言文字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的解读文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现在我依然记得学生们在朗读时深入其境的表情,讨论时激动的样子,以及渴望走出去的迫切心情。的遗憾是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引导他们吸取写作的精华,如果能引导学生简单地交流一下:你觉得本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并积累一下优美词句,我想就更好了。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是四年级第五课《童年的回忆》中的一首学唱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也是在我国少年儿童中传唱很久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此歌曲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要让四年级的孩子把歌曲唱得和谐、统一,并能够唱好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接着复听歌曲范唱,让孩子们模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过聆听和模唱,大部分孩子就能够演唱第一声部的歌曲了。又通过多次跟琴练唱,第一声部演唱就很快掌握了。接下来聆听歌曲伴奏,重点聆听记忆第一声部的曲调,让学生们模唱这一曲调。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第一声部的歌曲,所以,很快就唱会了第一声部的曲调。为了加深他们对第二声部曲调的印象,继续聆听歌曲伴奏,并在他们聆听伴奏的同时,我跟着演唱第二声部的曲调,接着跟着我的范唱,演唱第二声部曲调,跟琴多次练习后,我们师生合作,请学生们演唱第一声部曲调,我演唱第二声部曲调,相互交换练习,这样和谐的二声部就“诞生”了。接着分小组填上歌词合唱歌曲,我以为孩子们能够掌握的,可是这次演唱,合唱变成了齐唱,孩子们唱着唱着就都回到了第一声部。又进行了反复练习后,终于可以“合唱”歌曲了。

课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

先入为主,是人们的习惯,所以,在学习歌曲时,应该先学唱第二声部,把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的学习上就好了。而且在两声部歌曲的学习中,歌曲的第一句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应重点练唱。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讨合唱课的教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够传出更加多样、丰富的`歌声。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富有情趣的合唱歌曲,是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歌谱写而成的。

针对本首歌曲的旋律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听辨“小蜻蜓”的歌声熟悉两个声部的旋律,把枯燥的识谱教学趣味化。然后让学生扮演两只蜻蜓同时歌唱,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模唱等环节中把合唱旋律练习地非常熟练,为歌词的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本首歌曲的重点难点是三度音程的音准把握,后来在另一个班我设计了一条短小的三度训练曲,对歌曲后来的音准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中可根据所教歌曲量身定制一条练声曲,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将有助于学生合唱水平的大大提高。

通过这首歌曲的教学,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合唱教学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中年级开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让孩子们从合唱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体验通过努力创造出的美好。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旅行记》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教学《小蜻蜓旅行记》一课时,我发现课文中第二、第三小节段式一样,都对蝴蝶飞到某个地方看见某个场景进行详细描写,于是我就归纳了这两小节的写法,设计了一个句式:“小蜻蜓飞过——(哪里),看见——————(谁在干什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这句话说完.

任务提出后,学生就饶有兴致地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进行了交流。由于文章内容本身比较浅显,句式的提出也源自于课文,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的.进行了补充和概括。也就是说,通过完成句式,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着,根据课文第四节对蜻蜓飞过之处是简略描写的,这里就有了可以发挥的空间,此时让学生充分想象,再次运用这个句式进行说话练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且句式在两次运用中,其功效也得到了最大化。

因此,我觉得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以点带面,适时适地地渗透一些的方法,以简单的句式训练这把金钥匙,引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并且进行说话的训练,可以不露痕迹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会读、会说,继而逐步会写。

捉蜻蜓活动反思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天、灵、捉、蜻蜓”等字音。

2、学说“××,××飞呀飞”的短句,进行简单的句式模仿。

3、培养幼儿动作的敏捷性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飞舞的蜻蜓教具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边念游戏儿歌,边抖动飞舞的蜻蜓教具,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学念游戏儿歌,重点练习发准“天、灵、捉、蜻蜓”等字音,让幼儿基本了解游戏的内容。

2、教师提出“怎样捉蜻蜓,用什么捉蜻蜓”等问题,启发幼儿采用用手掌做网,手指做蜻蜓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

3、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扮网的幼儿将手掌伸平,掌心向下。扮蜻蜓的幼儿必须将食指碰到渔网(即手掌)。游戏时,大家要一起念儿歌。

(2)儿歌念完后,扮蜻蜓的幼儿要迅速缩回食指,扮网的幼儿捉蜻蜓。

(3)被捉住的幼儿必须说“××,××飞呀飞”的短句,若回答正确,扮网的幼儿与此幼儿交换角色,大家一起玩“捉××”的游戏。若同时抓住几位幼儿,可请一幼儿作为代表;若一位幼儿也捉住,游戏继续进行。

4、组织幼儿讨论,丰富有关游戏的知识和经验。

(1)师“还有哪些动物或虫子是在天上飞的'?”(引导幼儿说鸽子、野鸭、天鹅、大雁,以及蚊子、苍蝇、蝴蝶、蝙蝠等。)要求幼儿用“××,××飞呀飞”的短句来表达。

(2)接着教师扮网,请几位幼儿扮蜻蜓与教师玩游戏2~3遍。

5、幼儿游戏,体验快乐情绪。

(1)组织幼儿与旁边幼儿两两结对玩游戏,让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

(2)请一对幼儿上来表演一遍,教师针对游戏的情况给予简单的评价。

(3)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先指定一幼儿扮网。游戏活动前,教师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协商及交往,使游戏活动开展的更加快乐。

设计反思:幼儿在活动中对游戏规则还不是很能遵守。游戏的热情还是有得,在游戏中,小朋友很快乐。

红蜻蜓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

五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具有三度音程构唱的基础;具备了基础的合唱能力,但两个声部一起唱,学生在音准、歌词逻辑重音、歌词如何归韵方面存在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指导。

在歌词的逻辑重音中,学生初次接触。在学生合唱中演唱出逻辑重音很重要,逻辑重音唱对了歌曲不用处理,听起来自然很舒服更贴近人性化,会觉得唱的有情感,但学生演唱中比较有难度,不过在本课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试着演唱逻辑重音,在以后长期训练学生是可以掌握的,并且学生将转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举一反三所有的歌词还有旋律的逻辑重音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演唱。

在歌曲歌词中归韵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红(hong)蜻(qing)蜓(ting)都有ing、ong、在演唱时要唱i---ng和o---ng这样元音才能统一。不过这些技能需要长时间的提醒学生慢慢的将不正确的方法改正过来,如果合唱中归韵的问题解决了,合唱将会很和谐,声部之间才能碰出美妙的和声。

本着训练学生能力胜过教会学生一首歌的原则,这节课主要的目的是结合作品《红蜻蜓》训练学生演唱能力,培养学生好的演唱习惯和歌唱方法。

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在演唱表现方面很好,基本完成了两个声部的合唱的教学,音准较好。问题是除了合唱团的和有特长的学生积极配合外,我在今后应更关注那些演唱不好的学生让他们也投入进来,设计更多这些唱得不好的学生关注的环节,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感受音乐,感受合唱带来的美感。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四三拍子,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通过歌曲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歌曲短小简练,旋律平稳舒展,节奏上也大致相同,所以我采用的是从节奏方面入手这首歌,但是整节下来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还小,节奏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把歌曲的四句分别拿出来练习节奏。有的学生一直是一个节奏,有的学生节奏说对了手没拍对,还有的学生干脆手嘴对不上…面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一遍遍的示范,一遍遍的练习,既耽误了时间,又枯燥无味,学生很快就没有了兴趣。

其实这首歌并没有太多的难点,也就只有一句“不吃菜”和之前的节奏不一样,我应该直接练习这句的节奏,然后听歌就行了。但是我把每一句的节奏都练了,所以听歌晚了。这说明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备好,没有预设好,我应该把所有能想得到的问题都想到,这样才会把握住课堂的节奏。

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演唱的情绪,基本功亟待提升。

可能是因为马老师听课我太兴奋了,以致每次评价我都重复学生说过的话,而且自己一点意识都没有,马老师支招:评价语言不一定是有声的,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工作快一年半了,虽然学校只有我一个音乐老师,但是我们综合组的老师都非常认真的帮我备课、评课,给我的教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谢我亲爱的同事们,更感谢马老师不辞辛苦的一次次听课、评课,给我更多的专业上的指点,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感谢给与我帮助的所有老师,我一定继续努力,向更高一层楼迈进!

《小蜻蜓》教案

1、初步理解歌曲,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使幼儿了解蜻蜓有预报天气的本领。

3、通过歌曲,萌发幼儿保护蜻蜓的欲望。

重点:初步理解歌曲,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能在游戏中探索,并了解蜻蜓有预报天气的本领。

铅画纸、蜻蜓图片三张、太阳、雨云图片各一张、纸飞机一个。

(一)导入部分,激发兴趣。

师:有一个好朋友,要飞来跟我们见面,猜猜它是谁?

(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哪些动物、昆虫是能飞的)。

二、理解歌词,感知本领。

1.教师出示蜻蜓图片。

师:我们一起看看,它是谁呀?(蜻蜓)。

师:是什么颜色的蜻蜓?(共同学说:绿色的'小蜻蜓)。

2.教师手执蜻蜓纸偶,边念:绿色的小蜻蜓,轻轻向前飞,飞得高,飞得低,好像小飞机。

师:蜻蜓好像什么?(幼儿回答)。

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飞机。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来念念吧。

3、师:蜻蜓还有看天气的本领呢,我们来听听,它是怎么看天气的。

师念歌词第二段,再提问:蜻蜓是怎么看天气的?.

蜻蜓飞得高,是什么天气?(好天气)。

蜻蜓飞得低呢?会怎么样?(要下雨)。

根据相应回答出示图片。

4、师: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来念一念吧。

5、师:蜻蜓有这么多本领,我可真喜欢它。我要把他的本领唱出来,我们一起听听。

教师范唱歌曲《蜻蜓》,请幼儿欣赏。

三、学唱歌曲。

1、师:好听吧,我们一起跟着钢琴轻轻地唱一唱。

请配班老师弹琴,教师范唱。

2、师:这么好听的歌曲,你们一定很想唱一唱吧,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来学唱吧。

(教师手指图片,请幼儿看着图片一同学唱歌曲)。

请个别幼儿上前演唱——分组唱——集体唱。

3、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可以一边唱,一边表演了呢。请你们一起唱,我先来表演。

请幼儿轻轻地跟着唱,教师做动作。

4、请幼儿分组表演。(个别表演——分男女表演)。

(三)结束部分。

1、幼儿集体有感情地边唱边做动作。

2、教师小结活动情况,表扬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

3、教师扮演蜻蜓妈妈,带领“蜻蜓宝宝们”去观察天气。

绿色的小蜻蜓,轻轻向前飞,飞得高飞得低,好像小飞机。蜻蜓真聪明,还会看天气,飞得高,好天气,飞得低,要下雨。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三四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在炫耀小蜻蜓的自豪。同时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走入学生生活。

但由于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表演歌曲这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活泼好动和参与表演的高涨热情,以至于围着我争着要头饰表演。在围着教室学飞时也出现小小的喧闹。没有注意很好地聆听音乐,表现出蜻蜓优美飞舞的三拍子节奏特点。歌曲的难点“不吃菜”这句,也有个别学生总是受定势影响,把“不”唱两拍,把“吃”唱一拍。在这一点上主要是没有很好的把握歌曲难点,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进一步解决这个难点。比如可以在发头饰指名表演时,利用学生人人想表演这一热情,让学生唱准这一句,看谁唱得准确谁表演得好,谁就有机会上台表演,学生一定会很注意地去聆听,不仅解决了难点,也使学生对有幸被叫到表演的同学心服口服,不至于造成争抢的局面。

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我们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审美的愉悦,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动。让音乐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好的一部分。

红蜻蜓教学反思

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师:指导学生发声练习《樱花》。

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师:播放乐曲旋律《红蜻蜓》.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

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生:再听一遍。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

师:歌曲有几个声部?

生: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师: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二声部学生分别学习曲调。

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师: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其他处理方法吗??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师: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这是一节湘版五年级下册的音乐课,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日本歌曲《红蜻蜓》,该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传说是一位日本小女孩对自己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给我的感觉却是这首歌不那么好听了,孩子们学是学会了,却唱的拖拖塌塌毫无美感。歌曲是优美的,但我却发现,这么优美的歌曲却没有被学生优美的表现出来。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课后我寻思着……这时,有一个小女孩拿着书问我,“王老师,书上歌曲谱子上面那些大于小于符号是啥啊?”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问题出在这儿呢?这首歌上有许多的渐强渐弱的符号,还有唤气及延长记号。这可都是知识技能啊,在备课时,我特意的避开了这一点。深怕踩了强调“双基“的地雷。可是,效果却如此一般,这么优美的歌曲却没有唱出优美的感觉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在第二个班里稍微说了一下强弱记号,没想到学生唱的有那么一点意思了。就是有点机械,不那么自然。第三个班级我出示了一副美丽的黄昏图景,努力营造了气氛,然后做出两种不同的示范,让学生自己选择加上强弱记号和不加的那一种更好听,并且做出摸仿。在接下来的第四个班级里,我不仅将强弱记号的教学与歌曲情绪引导相结合,还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上不同的强弱记号,还结合指挥的手势来让学生自行设计指挥,学生们主动多了,也来了兴趣,不仅唱出了优美,还唱出了不同的新意,唱出了那份美好。

回想这整课的教学,我先是想让学生轻负担的甚至没有负担的学唱,后却让他们感受了一次没有“味精”的大餐。后来又机械的将“力度记号”这个知识点灌输给了学生。让学生似懂非懂、被动接受。最后,我将“双基”放在具体情境中润物细无声的去让学生体验,把死的知识技能放在具体的歌曲中让学生去主动的感受和体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教学反思《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三四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在炫耀小蜻蜓的自豪。同时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走入学生生活。

但由于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表演歌曲这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活泼好动和参与表演的高涨热情,以至于围着我争着要头饰表演。在围着教室学飞时也出现小小的喧闹。没有注意很好地聆听音乐,表现出蜻蜓优美飞舞的三拍子节奏特点。歌曲的难点“不吃菜”这句,也有个别学生总是受定势影响,把“不”唱两拍,把“吃”唱一拍。在这一点上主要是没有很好的把握歌曲难点,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进一步解决这个难点。比如可以在发头饰指名表演时,利用学生人人想表演这一热情,让学生唱准这一句,看谁唱得准确谁表演得好,谁就有机会上台表演,学生一定会很注意地去聆听,不仅解决了难点,也使学生对有幸被叫到表演的同学心服口服,不至于造成争抢的局面。

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我们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审美的愉悦,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动。让音乐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好的一部分。

红蜻蜓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虽然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另人难以忘怀。

导入部分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着手,奥特曼、叮当猫、一休哥、柯南,让学生回到了小时候看动画片的美好情景中去,并问问他们知道这些动画人物都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学生很快说出是日本的。

通过上面的导入激起了学生想要去看看日本是什么样的国家的心情,但我并没有就让他们之间去看日本的风光,而是用柯南带他们去闯关的游戏带他们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音准、节奏)后再去让他们欣赏日本的风光,背景音乐用《红蜻蜓》,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既让学生情绪高涨有激起来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解决节奏难点时,直接用歌词读节奏,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附点节奏。音准难点时,我采用了音阶与柯尔文手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带学生唱准五度、六度音程。然后再带歌词唱,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解决难点了。

歌曲教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接龙、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视唱听唱相结合的方法。在歌曲处理时让学生加力度记号,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旋律上行做渐强、旋律下行做渐弱。

拓展部分让学生听辨不同版本的《红蜻蜓》。听辨出独唱、合唱、齐唱。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比较高,回答问题也比较踊跃。我觉得这节课主要是一首回忆童年的歌曲,但最后好像学生只记得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了。做为音准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了,可以用歌曲的第二行的谱做为音准训练。歌曲的教唱环节有点形式单一了,可以多进行男女生分角色唱、分组唱、领唱加齐唱等。歌曲处理时,不要单单从旋律线的走向来加力度记号,而要从歌曲的歌词出发,带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并用一些图片或音乐之类的配合学生理解童年的意义和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从而用情带声,用心歌唱,唱出歌曲的'美的意境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拓展环节的合唱音乐剪点一些,时间太长学生听的有些没耐心了,也可在听的时候带学生做一些律动。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还要多思考、多学习,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小蜻蜓》教学反思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小蜻蜓》教学反思。通过多种有趣的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虽然学习材料简单,但在设计教案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大胆地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

《小蜻蜓》是一首三拍子歌曲,为此我将四二拍的《口哨与小狗》与四三拍的《拉勾勾》组合,作为进教室的音乐,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对四三拍子的歌曲有印象。《小蜻蜓》的音乐在整堂课中流淌,让学生细细品位体验歌曲的优美旋律。化妆表演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犹如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整堂课从开始的音乐美、到学生的歌声美、表演动作美、环境氛围美、课件制作美、教师语言美---无时不体现着美,“美”字贯穿始终。

电脑多媒体教学由于它的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反思《《小蜻蜓》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挖掘课件的优势,把知识、音响、动画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三拍子节奏旋律,我准备制作小蜻蜓随三拍子音乐在美丽的田野上空捉蚊飞舞的动画,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解决了学习的重难点;在感受音高这一环节,我准备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把音的高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的体态语言相融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表现小蜻蜓,制作许多非常精致的小蜻蜓头饰,让学生充分感受表演的逼真和表演的乐趣。

传统的新歌教学模式,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的乏味。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模式,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歌曲教学的深度,体用图谱游戏,既简单明了形象地点出了歌曲的结构,又让学生在“蜻蜓飞舞”的游戏中学会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热情、积极参与,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的教学理念。

学生学习音乐创作常常从模仿入手,模仿是音乐创作的必经之路。注意提示学生说出小蜻蜓的身体特征,让学生模仿小蜻蜓飞舞时的舞姿,想象小蜻蜓捉蚊虫时勇敢、勤快的样子,并鼓励学生自编与众不同的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模仿力,激发学生的编创激情。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在指导学生表现小蜻蜓自豪的心情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们懂得: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护蜻蜓、更要保护益虫。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仍有不足之处,但通过以往不断的经验积累、课程反思,在教学方法上已经略有进步,针对教学亮点与缺点我进行了总结归纳:

亮点(一):谜语导入环节结合教师黑板绘制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环节,我通过谜语“小小飞机大眼睛,两只翅膀轻又轻,飞东飞西忙不忙,消灭害虫有本领。”让学生思考猜想,引出课题。孩子们猜对谜语后,我问:你了解蜻蜓吗?你知道小蜻蜓的外貌特征吗?”孩子们很积极的描述他们眼中的小蜻蜓,我根据孩子们的口述,在黑板上画出了小蜻蜓的简笔画,也和孩子们补充说明了蜻蜓的眼睛、速度、习性同学们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对小蜻蜓更加喜爱,激发了演唱歌曲的情绪。

亮点(二):拓展编创环节。本节编创活动,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改编歌词,从而达到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的目的。“你可以把歌曲中的主角——小蜻蜓,换成其它喜欢的小动物……”没想到,孩子们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歌词是:“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聪明的孩子们在改变动物名称的同时还不忘把相对应的活动方式改变,如:“小青蛙,是益虫,跳到西,跳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孩子们的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真是让我对另眼相看.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今后我应带领孩子们通过多种有趣的参与体验,培养孩子们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带着童心去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