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蜻蜓教案含反思大全(23篇)

时间:2024-01-15 02:08:29 作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等进行系统性组织和安排的一份详细文稿。看看下面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和灵感。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的儿童歌曲,也是传唱已久的一首歌曲。全曲短小,曲调优美抒情,用三段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并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本首歌曲虽然短小,容易学唱,但因是两个声部的合唱歌曲,况且此歌曲中包括了不少的音乐知识—中强、弱、渐强、渐弱以及换气记号,要想按照这些符号唱好歌曲不太容易,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处理上。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接着为了激发学生们学唱歌曲的兴趣,我请本年级被称为“钢琴小王子”的洪靖舜,上台来弹奏本首歌曲的变奏,接着再次聆听歌曲范唱,紧接着随着我的弹奏模唱歌曲,进而按照歌曲上的音乐符号分声部视唱歌曲旋律。在此活动环节中,我首先范唱,然后再让学生们跟我模唱,并且与他们合作,以接龙的形式,完整地模唱。最后分小组、分声部,一边划拍一边填唱歌词。多次练习后,再跟着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要求他们边唱边展开丰富的联想:黄昏、晚霞、竹竿尖、蜻蜓、飞翔等,最后再次跟伴奏分声部演唱歌曲,并模仿蜻蜓飞行的动作,边唱边做律动。和谐的歌声,优美的律动,好像一只“停歇在那竹竿尖上的红蜻蜓”,美极了!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是四年级第五课《童年的回忆》中的一首学唱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也是在我国少年儿童中传唱很久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此歌曲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要让四年级的孩子把歌曲唱得和谐、统一,并能够唱好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接着复听歌曲范唱,让孩子们模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过聆听和模唱,大部分孩子就能够演唱第一声部的歌曲了。又通过多次跟琴练唱,第一声部演唱就很快掌握了。接下来聆听歌曲伴奏,重点聆听记忆第一声部的曲调,让学生们模唱这一曲调。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第一声部的歌曲,所以,很快就唱会了第一声部的曲调。为了加深他们对第二声部曲调的印象,继续聆听歌曲伴奏,并在他们聆听伴奏的同时,我跟着演唱第二声部的曲调,接着跟着我的范唱,演唱第二声部曲调,跟琴多次练习后,我们师生合作,请学生们演唱第一声部曲调,我演唱第二声部曲调,相互交换练习,这样和谐的二声部就“诞生”了。接着分小组填上歌词合唱歌曲,我以为孩子们能够掌握的,可是这次演唱,合唱变成了齐唱,孩子们唱着唱着就都回到了第一声部。又进行了反复练习后,终于可以“合唱”歌曲了。

课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

先入为主,是人们的习惯,所以,在学习歌曲时,应该先学唱第二声部,把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的学习上就好了。而且在两声部歌曲的学习中,歌曲的第一句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应重点练唱。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讨合唱课的教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够传出更加多样、丰富的`歌声。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同学们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曲《童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童年的快乐难忘吧!”(播放《童年》学生边拍手边感受歌曲)。

“童年是美丽的,你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在田野上放风筝;去爬山。)。

“童年象一首动人的歌,下面老师再带给大家一首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红蜻蜓》教师引导学生击沙锤,划指挥图示感受。)。

谁知道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的)。

那我们带着这种情绪边听边用‘呜’来哼唱全曲好吗?”(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

“这首乐曲如此美妙,你在哼唱的时候脑海里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呢?我们边听音乐边用手中的画笔把你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好吗?”(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且评价)。

画的太好了,看了同学们的作品老师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那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画面上画的是什么情境?”(池塘边蜻蜓戏水)。

朗读歌词:“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旋律就叫《红蜻蜓》,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的儿童歌曲。歌词取材于一首回忆童年的诗,由山田谱曲的。下面我们就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好吗?”(教师起头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这首歌曲是那么优美抒情,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范唱。”

学唱歌曲: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多种形式熟悉了全曲,下面我们轻声地唱一遍好吗?注意第三段“红蜻蜓呀”“竹竿尖上”这两处节奏要唱准。”

唱得不错,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首歌曲,但是怎么把它唱的更好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在乐谱上访的强弱力度标记,歌曲每一乐句以弱开头,渐渐达到中强,再渐渐弱下去。下面我们试着用粒度标记来把歌曲唱地更好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用力度变化演唱)。

二声部的学习。

同学们,《红蜻蜓》这首歌曲带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听出这是一首二声部的歌曲了吗?”“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声部的旋律,老师先来唱一遍。(教师范唱第二声部)“请同学门随音乐哼唱第二声部旋律。”(学生哼唱并填词演唱)。

二声部合唱.“唱的不错,下面我们分声部演唱这首歌曲好吗?”(全班分两组来演唱歌曲)。

情境练习.“那么我们请几名同学饰演蜻蜓,一组同学饰演水草,一组同学饰演水波来唱好吗?”

“同学们,一首《红蜻蜓》带给我们如诗如画的意境,下面我们欣赏着音乐动话来演唱一遍好吗?”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红蜻蜓》这首歌曲的学习中回到了美丽的童年,请同学们刻后写一篇童年趣事的短文,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下课!

在教学歌曲的过程中,设计的不理想,教学单一呆板。短短的一首歌曲,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教唱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听音乐自学第一声部,而我不仅没给机会让学生自学,还犯了“填鸭”式的教学大忌;其次两个声部教学太杂乱,老在高声部、低声部中游走,高声部还没巩固好,就教学低声部,以致在和声时学生根本不能将两声部和谐演唱下来。所以这节课没能达到主要目标。没能将歌曲的情绪很好的传达于学生。这首歌的优美之处没能应用资源很好的展现出来。一节课下来就是我教,学生跟唱,我也没有范唱过,以至于学生没能好好掌握歌曲的演唱情绪。提示语不明确。在听音视唱部分,我出示的简谱上没有蜻蜓,却让学生猜出是那只蜻蜓在唱歌,导致学生和听课老师不知所指,以致学生回答不出。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蜻蜓》含反思

1、能初步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

2、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3、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1、能用不同方式感受并表现音乐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

2、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表现歌曲内容。

图片准备;课件制作。

1、情景导入。

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今天我们唱着歌一起去郊游吧!(播放《去郊游》)。

小朋友:阳光变暖和了,小草变绿了,小树长出了新的树叶,小鸟多了,花也开了。

2、初步倾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性质。

老师听过一首关于小蜻蜓的歌曲,你们想听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安静地听一听。(播放歌曲)。

这首歌曲怎么样?(好听、优美、浪漫、温柔)那这首歌是快还是慢呢?(慢)。

小结:这首歌是一首舒缓优美的儿童歌曲。

3、播放《小蜻蜓》flash,了解歌曲内容。

(1)这首优美的歌曲的名字就叫《小蜻蜓》。那小蜻蜓在做什么事情呢?接下来我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再来听一听,看看小蜻蜓到底在做什么事情。

(2)理解歌曲内容。

歌曲中唱到小蜻蜓,是益虫。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益虫呢?益虫就是保护人们的粮食不被害虫吃掉,专门跟害虫做对的.,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那蚊子是益虫还是害虫呢?蚊子身上带有很多的细菌,飞到过很多不干净的地方,然后飞到粮食蔬菜和我们小朋友的身上,害得我们生病了,所以蚊子是害虫。小蜻蜓就是专门捕蚊的小英雄。

(3)教师完整演唱,小朋友们再次欣赏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4)引导幼儿用温柔,优美的声音演唱。

这是一首优美好听的歌曲,接下来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哼唱一下。

小蜻蜓是益虫,是小英雄,人们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都在表扬他,夸奖他,所以我们大家要用高兴的心情来歌唱。教师边弹钢琴,便带领小朋友们歌唱。

4、用动作表现音乐。

(2)集体表演。小朋友表演的很好,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看看谁是最美的小蜻蜓。(播放音乐)。

5、活动结束。

小蜻蜓们表演的真棒。春天来了,小蜻蜓飞来了,小蝴蝶也飞来了,我们去找找小蝴蝶吧。(播放《去郊游》)。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最重要的是选材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知识准备,对幼儿的了解。教师只有使教学符合实际,贴近幼儿的生活,才能使每一个幼儿得到音乐审美上的愉悦,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竹蜻蜓》

设计意图:

在一次游戏中,一个男孩拼命想让一个头重脚轻的罐子站立起来,结果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交流的时候全班孩子帮他想办法,最后他们在罐子里灌入水,让罐子成功地站稳了。这件事给了我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灵感,并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思考之一是,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有哪些,这些核心概念应既能使幼儿理解科学的价值,又能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做好准备。思考之二是,如何找到让幼儿感知科学概念的媒介。经过反复实验,我把一个长牙膏盒和一个短牙膏盒组合起来制作了l形小玩具,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悟,感知重心的作用及力的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在l形盒子底部加入一定数量的沙袋,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改变盒子的重心,观察盒子的静止稳定性。

2.通过实验学习合理预测及取材。

活动准备:

用废旧牙膏盒制作的两个末端分别标有红点、黑点的l形盒子(中空的、内有沙袋的各若干),袋装细沙若干,可供幼儿站立操作的桌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盒子,导入活动。

师(出示l形盒子):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东西可以再使用,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个由牙膏盒变的l形盒子一起做游戏。

二、第一次探索:让空盒子站起来。

师:你们觉得这个l形盒子能站起来吗?

(个别幼儿操作示范。)。

师(小结):你们真棒,发现l形盒子长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短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长的部分、短的部分放置成人字形,盒子也站起来了。

师:现在盒子上的红点和黑点有点不服气了,它们也想朝下,让盒子站起来。你们有办法吗?如果让红点或黑点朝下,还能让盒子站立起来吗?(幼儿猜想后进行尝试。)。

三、讨论:为什么红点、黑点朝下时盒子站不起来。

师:你们的盒子站起来了吗?红点、黑点朝下时都不能吗?

师:你们看清楚它们是怎么倒下的吗?朝哪个方向倒的?为什么?(教师演示并尝试朝几个方向放置l形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想。)。

师(小结):当红点朝下时,长的部分用它自身的重量把短的部分拉倒,不让短的部分站着。当黑点朝下时,短的部分也用它自身的重量把长的部分拉倒,不让长的部分站着。

四、第二次探索:让红点、黑点朝下的盒子站起来。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盒子,你们看我来试一试(演示红点、黑点朝下都不会倒的不倒盒)。

师:咦,当红点、黑点朝下时,这个盒子上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怎么都不会倒下呢?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告诉你们吧。是我在盒子里面装了沙袋。不过是不是有了沙袋的帮忙,盒子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一定能站立起来呢?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个有沙袋的盒子,你们去试试看,是不是会和我这个盒子一样。

(每个幼儿操作一个有沙袋的盒子,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使盒子静止,保持稳定。)。

师:咦,原来倒下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为什么都能站立起来了呢?

师:是沙袋在里面的关系吗?沙袋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有了沙袋的帮忙,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有力气抵抗了。当红点朝下时,短的部分和沙袋一起抵抗住长的部分的力量,它就站起来了。当黑点朝下时,长的部分也和沙袋一起抵抗住短的部分的力量,它也就站起来了。

师(用透明的盒子和幼儿一起进行验证):沙子落在盒子的底部,有红点(黑点)的部分重量重起来了,就不会倒下了。

五、制作不倒盒。

师: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盒?请把刚才给你们的空盒子拿出来,我再给你们每桌一些沙袋,这些沙袋里的沙子是一样多的。我们试试让沙袋来帮忙,让盒子站起来。要求是:沙袋不能打开,只能一袋一地加。

(幼儿把沙装入盒子进行实验。)。

师:你的实验完成了吗?请xxx演示一下。

师:原来长的部分自身的重量比短的部分重,长的部分的力气也就比短的部分大了,所以它用两个沙袋来帮忙就能站住了;短的部分的重量轻,所以要请更多的沙袋来帮忙才能站住。

延伸活动:

师:如果不请沙袋来帮忙,你们有办法在红点、黑点朝下时,请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站起来吗?我们下次再来研究吧。

点评:

该活动教具设计巧妙、新颖。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小玩具让幼儿玩玩、学学、做做,这样的做法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运用一个模型指向大概念。而这个大概念为幼儿将来的学习搭建了最初的脚手架。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清晰的环节、简练的语言帮助幼儿逐层梳理操作经验,把核心概念演绎得清楚、到位,使重点、难点非常突出,有利于幼儿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

1、纵观整个活动,感觉过程轻松、自然、和谐,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获得了有关分类、语言、科学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透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得到这样的启迪:

(1)简单、操作性强的材料,有利于幼儿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和创造。

(2)只有当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材料时,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活动之中,才能充分体现活动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文档为doc格式。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蜻蜓》含反思

1、认识蜻蜓。

2、培养学生爱护益虫的情感。

3、培养学生留意周围事物,培养探究精神。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认识蜻蜓,培养探究精神。

蜻蜓,相关知识。

这一天,我正在给孩子们组织主题活动,“吴老师,有一只蜻蜓。”宝宝稚嫩的声音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目光,安静的教室顿时热闹起来了。动作灵活的刘晓敏捷地捉住了站在玩具架上的蜻蜓,跑来交给我,孩子们立刻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蜻蜓。我没有像过去那样,为了完成预定的目标继续上课,而是请孩子们围着我席地而坐,引导孩子们观察起蜻蜓来。

“这是什么?”我指着蜻蜓的头部问,“蜻蜓的'头。”陈啸文抢着说。“你们看蜻蜓的头都有什么?”我指着问。“有眼睛。”汪芷菱小声地说。“眼睛好大呵!”李明宇大声地说。“它的眼睛像什么?”我又问,“像皮球。”“像灯笼。”“像纽扣。”……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我简单地向孩子们讲了蜻蜓的眼睛是复眼,可以看到上、下、左、右和前方的各个地方及后面的大部分等知识,孩子们听得可入神了。接着,我又请孩子们观察其胸部、腹部、腿和翅膀,纠正了孩子们把腹部误认为是尾巴的错误。

“吴老师,蜻蜓是吃什么的?”好问的陈啸文问道。“蜻蜓最爱吃苍蝇和蚊子了,苍蝇飞得虽然快,但蜻蜓飞得比他们还要快。蜻蜓能在1小时内吃掉40只苍蝇或者840只蚊子呢,是了不起的捕虫‘飞将军’呢。”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了孩子们。“噢,蜻蜓帮我们抓虫子喽。”平时不多话的晓宇拍着小手说,“对啊,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呢,帮我们捉害虫,我们要爱护它啊。哦,现在蜻蜓的肚子饿了,我们把它放了,让它去吃害虫,好吗?”我提议道,“好!”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一放手,蜻蜓展开翅膀,围着活动室优美地画了一个圈,好像在和我们说再见,然后呼地一下,飞出了活动室,孩子们跳起来,拍着小手追出活动室欢呼道:“噢!小蜻蜓飞走了。”“小蜻蜓去捉虫子了咯。”······活动后,我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看有关蜻蜓的资料和图书,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们的孩子是新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较弱,易受外界影响。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小昆虫、宠物等小动物。因此,我组织活动时,小蜻蜓的突然来访,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发其探究小蜻蜓的兴趣。我及时抓住这教育契机,生成《认识蜻蜓》的科学探究活动,小蜻蜓客串了一回活教材,既形象又生动,比看图片和说教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实作为科学探索对象。”我们幼儿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以孩子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教育内容与幼儿兴趣相结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注重启发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保护益虫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并伴随他们的一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突发事件都象以上那样做,要根据实际情况、知识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等等,不能因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而沿用下去,这样会适得其反。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竹蜻蜓》

设计意图:

一天早上,昊昊像一只小鸟快乐地飞进活动室,跟着这个小顽皮一起飞进来的还有一只红色的“竹蜻蜓”。班上所有的孩子立刻被这个新奇的小玩意吸引住了,孩子们围着竹蜻蜓好奇地讨论着:“为什么它会飞起来呢?”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说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我马上捉住了孩子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有趣的竹蜻蜓”活动,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的探索,引导幼儿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表达交流、提升经验四个环节,在做做玩玩中获得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竹蜻蜓飞行高度与旋翼结构的观察,初步了解“竹蜻蜓”旋翼的倾斜度以及两边对称是让竹蜻蜓高飞的必要条件。

2、学习对比观察与合作探索,并能准确地作出记录。

3、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ppt多媒体课件:《有趣的竹蜻蜓》。

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红黄绿不同形状的竹蜻蜓、操作记录卡)。

3、每人一辆竹蜻蜓小车。

三、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很多竹蜻蜓,你们想玩吗?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办法让竹蜻蜓飞起来。

指导要点:掌握竹蜻蜓飞起来的方法,了解竹蜻蜓简单的外形结构。

2、幼儿分组探索,了解竹蜻蜓能高飞与旋翼的对称和倾斜度有关。

指导语:这里有三种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到底哪种竹蜻蜓飞的高?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请小朋友边实验边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介绍记录方法)指导要点:两人一组,合作探索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向上飞的状态,并记录在卡中。

3、分享探索记录结果,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1)幼儿讲述探索结果。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观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提问:为什么旋翼对称、有倾斜度的竹蜻蜓可以向上飞起来呢?

指导要点:指导竹蜻蜓向上飞的高度与叶片的对称和倾斜度有重要关系,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着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3)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竹蜻蜓旋翼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呢?

(4)幼儿玩竹蜻蜓小车,进一步体验反作用推力的原理。

指导要点:知道竹蜻蜓的转动能带动小车向前跑。

活动延伸。

1、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飞行的更多奥秘(如翅膀颜色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化等)。

2、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装饰上作多种尝试和改进,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竹蜻蜓”入手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有效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合作探索能力。

2、创设支持幼儿探索发现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活动巧妙利用了幼儿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创设了比比哪种形状的“竹蜻蜓”飞得高,使科学小实验轻松有趣,并结合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中观察、对比、发现不同形状的“竹蜻蜓”飞行的特性,初步感知其向上飞的科学原理。

3、注意在科学活动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分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学习分工,互相合作探索、互相交流。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合作探索的能力与耐心倾听的能力。

附:幼儿探索记录表竹蜻蜓飞行记录表。

附:生活应用的相关资料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转动,拨动空气产生升力。当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越转越快,产生的升力也越来越大,当升力大于直升飞机的重量时直升飞机就起飞了。

气垫船又称腾空船,船后面有两个升力风扇,当这两个升力风扇高速转动的时产生升力在传下形成一层空气垫,让船可以腾空行驶。

潜水艇的螺旋桨转动推动水流,产生反作用力使潜艇前进。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富有情趣的合唱歌曲,是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歌谱写而成的。

针对本首歌曲的旋律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听辨“小蜻蜓”的歌声熟悉两个声部的旋律,把枯燥的识谱教学趣味化。然后让学生扮演两只蜻蜓同时歌唱,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模唱等环节中把合唱旋律练习地非常熟练,为歌词的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本首歌曲的重点难点是三度音程的音准把握,后来在另一个班我设计了一条短小的三度训练曲,对歌曲后来的音准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中可根据所教歌曲量身定制一条练声曲,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将有助于学生合唱水平的大大提高。

通过这首歌曲的教学,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合唱教学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中年级开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让孩子们从合唱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体验通过努力创造出的美好。

《红蜻蜓》教案设计和反思

这是一节湘版五年级下册的音乐课,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日本歌曲《红蜻蜓》,该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传说是一位日本小女孩对自己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给我的感觉却是这首歌不那么好听了,孩子们学是学会了,却唱的拖拖塌塌毫无美感。歌曲是优美的,但我却发现,这么优美的歌曲却没有被学生优美的表现出来。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课后我寻思着……这时,有一个小女孩拿着书问我,“王老师,书上歌曲谱子上面那些大于小于符号是啥啊?”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问题出在这儿呢?这首歌上有许多的渐强渐弱的符号,还有唤气及延长记号。这可都是知识技能啊,在备课时,我特意的避开了这一点。深怕踩了强调“双基“的地雷。可是,效果却如此一般,这么优美的歌曲却没有唱出优美的感觉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在第二个班里稍微说了一下强弱记号,没想到学生唱的有那么一点意思了。就是有点机械,不那么自然。第三个班级我出示了一副美丽的黄昏图景,努力营造了气氛,然后做出两种不同的示范,让学生自己选择加上强弱记号和不加的那一种更好听,并且做出摸仿。在接下来的第四个班级里,我不仅将强弱记号的教学与歌曲情绪引导相结合,还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上不同的强弱记号,还结合指挥的手势来让学生自行设计指挥,学生们主动多了,也来了兴趣,不仅唱出了优美,还唱出了不同的新意,唱出了那份美好。

回想这整课的教学,我先是想让学生轻负担的甚至没有负担的学唱,后却让他们感受了一次没有“味精”的大餐。后来又机械的将“力度记号”这个知识点灌输给了学生。让学生似懂非懂、被动接受。最后,我将“双基”放在具体情境中润物细无声的去让学生体验,把死的知识技能放在具体的歌曲中让学生去主动的感受和体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蛙与蜻蜓》语文教案及反思

中班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的动作协调性以及灵活性都还需要加强锻炼。本班个别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不合群,性格比较孤僻。为了锻炼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引导离群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练习甩布块,锻炼上肢力量,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活动中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培养锻炼。

难点:幼儿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个别幼儿协调性的培养。

活动准备。

气球10个、青蛙头饰、一块大布、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

青蛙妈妈带着孩子跳入场地,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一起律动。

2、游戏:

(1)、荷叶与风(布块的游戏)。

教师出示布块,引导幼儿将布块展开变成大荷叶。幼儿分别站在布块的外边,根据教师的游戏指令做布块游戏。

(2)、荷叶与露珠(气球的游戏)。

教师将气球放在布块上(模拟露珠出现了),引导幼儿数一数露珠有几颗。观察它的大小。模拟露珠的荷叶上轻轻滚动。

教师引导幼儿将气球在布块上滚动。

(3)、青蛙躲雨(躲在布块下的游戏)。

师:“哎呀,下雨了,怎么办啊?”

引导幼儿提出到荷叶下躲雨的办法。引导幼儿将布块高高抛起,钻到荷叶(布块)底下躲起来。

3、活动结束。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蜻蜓》含反思

教材分析:

《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三四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在炫耀小蜻蜓的自豪。同时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小蜻蜓》,指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进行歌曲表演,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形象。

2.在自由愉悦的氛围中,通过猜谜、聆听、创编、表演、用打击乐伴奏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通过歌曲表达对小蜻蜓的喜爱之情,渗透保护益虫、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教育。

重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蜻蜓》,用身体动作感受、表现歌曲形象。

难点: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进行歌词创编、歌曲表演,“不吃菜”中的“不”为一拍,“吃”为两拍。学生容易受定势影响唱成“不”为两拍,“吃”为一拍。是教学歌曲的难点。

教学策略:

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贯穿始终,创设一种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和创造。

教具:

歌曲磁带、录音机、电子琴、课件、碰铃4个、头饰(蜻蜓、蚊子)、荷叶、荷花、歌词条、蜻蜓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进教室坐好。

二、师生问好。

1.今天老师见到我们102班小朋友一个个都这么可爱,坐得端端正正的样子特别有精神,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那么我们来拉勾勾做好朋友吧。

播放歌曲伴奏《拉勾勾》,齐唱,互相做拉勾勾律动游戏。

2.真好!现在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了,那我们互相来问声好吧!你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向你们问好的,待会儿请你们也学老师的样向老师问好。

《小蜻蜓》教案

1、通过学习歌曲《小蜻蜓》,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2、引导学生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3、充分发挥学生的的模仿力和创造力。

4、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表现抒情优美的音乐情绪;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想象,对学生进行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

综合课

体验歌曲,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歌曲思想。

多媒体课件、头饰等。

听唱法、律动法、体验法、直观感受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组织教学 调节情绪

跟随《口哨与小狗》和《拉勾勾》剪辑而成的音乐律动进教室让学生掌握二拍子的基础上,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谜语 激发兴趣

用谜语引出“小蜻蜓”

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后背着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专除害虫有助益。

简介小蜻蜓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有关小蜻蜓的知识,初步渗透保护益虫教育。

身体语言 感受音高

当音乐弹出“3- 5 2 -- 6- 1 5- - ”和“ 3-3 2- 3 1 1 2 6- -”的时候,学生身体模仿蜻蜓往低处飞;当学生听到“5 - 3 2-1 6-1 2--”和“5-1 235 2-3 1-- ”的时候,身体模仿蜻蜓往高处飞。

利用身体语言,形象地体现出音的高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解决音高的学习.

巧用媒体 感受节拍

1、观看媒体:哪只蜻蜓飞舞的动作最适合这段音乐?(课件中有两只小蜻蜓,一只随着音乐节拍飞舞,另一只则胡乱飞舞。)

2、通过大屏幕随三拍子音乐模仿小蜻蜓飞舞、捉虫。(反复)

3、启发学生用奥尔夫声势为歌曲旋律伴奏,并根据学生的动作分组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创作不同的身体节奏。

巧用媒体,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三拍子地强弱规律,巧妙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声情并茂 渲染气氛

《小蜻蜓》

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

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

1、跟教师朗读歌词。

2、你认为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朗读?

3、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是加深学生对歌曲意境了解的一种艺术,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索正确的朗读速度和感情,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含义,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图谱游戏 情境表演

1、 初听歌曲(出示图谱),教师范唱。

2、听录音范唱,看课件演示,小蜻蜓飞过草丛,每一乐句结尾落在花上。(花的位置按结尾音高排列)

3、同听唱法教学,学生轻轻跟唱歌曲,并徒手在空中飞舞感知乐句。

4、师扮演小蜻蜓,做出捕蚊的动作,生扮演草丛,全体演唱歌曲。

5、请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分别扮演蜻蜓、草丛,全体表演唱。 改变传统的歌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形象的图谱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音高,既学会了歌曲又了解了歌曲的乐句。

发挥想象 情境表演

1、出示三张图片(小蜻蜓自由飞舞的图片、小蜻蜓高兴游戏的图片、小蜻蜓辛勤捕蚊的图片)

请学生观察,小蜻蜓在干什么?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后小结。

2、启发学生从音乐的力度、速度、声音的连贯去表现三幅图片,并进行演唱。

3、把图片和音乐结合,让学生根据音乐速度的不同,表现不同形象的萤火虫。

4、情境表演,学生头戴小蜻蜓的头饰,化妆成萤火虫,随音乐进行表演。

以情感、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学生在“想”“动”的音乐实践中拓展音乐,了解音乐要素、力度、以及不同画面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同时渗透蜻蜓是捕蚊能手,要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紧紧抓住音乐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给学生创设情感气氛,让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余音缭绕 蜻蜓飞舞

放《小蜻蜓》的音乐,

学生带着头饰 轻轻飞出教室。

暑期音乐培训第四小组设计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在指导学生表现小蜻蜓自豪的心情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们懂得: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护蜻蜓、更要保护益虫。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仍有不足之处,但通过以往不断的经验积累、课程反思,在教学方法上已经略有进步,针对教学亮点与缺点我进行了总结归纳:

亮点(一):谜语导入环节结合教师黑板绘制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环节,我通过谜语“小小飞机大眼睛,两只翅膀轻又轻,飞东飞西忙不忙,消灭害虫有本领。”让学生思考猜想,引出课题。孩子们猜对谜语后,我问:你了解蜻蜓吗?你知道小蜻蜓的外貌特征吗?”孩子们很积极的描述他们眼中的小蜻蜓,我根据孩子们的口述,在黑板上画出了小蜻蜓的简笔画,也和孩子们补充说明了蜻蜓的眼睛、速度、习性同学们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对小蜻蜓更加喜爱,激发了演唱歌曲的情绪。

亮点(二):拓展编创环节。本节编创活动,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改编歌词,从而达到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的目的。“你可以把歌曲中的主角——小蜻蜓,换成其它喜欢的小动物……”没想到,孩子们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歌词是:“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聪明的孩子们在改变动物名称的同时还不忘把相对应的活动方式改变,如:“小青蛙,是益虫,跳到西,跳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孩子们的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真是让我对另眼相看.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今后我应带领孩子们通过多种有趣的参与体验,培养孩子们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带着童心去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旅行记》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教学《小蜻蜓旅行记》一课时,我发现课文中第二、第三小节段式一样,都对蝴蝶飞到某个地方看见某个场景进行详细描写,于是我就归纳了这两小节的写法,设计了一个句式:“小蜻蜓飞过——(哪里),看见——————(谁在干什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这句话说完.

任务提出后,学生就饶有兴致地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进行了交流。由于文章内容本身比较浅显,句式的提出也源自于课文,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的.进行了补充和概括。也就是说,通过完成句式,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着,根据课文第四节对蜻蜓飞过之处是简略描写的,这里就有了可以发挥的空间,此时让学生充分想象,再次运用这个句式进行说话练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且句式在两次运用中,其功效也得到了最大化。

因此,我觉得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以点带面,适时适地地渗透一些的方法,以简单的句式训练这把金钥匙,引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并且进行说话的训练,可以不露痕迹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会读、会说,继而逐步会写。

《小蜻蜓》教学反思

今天在常态调研课上,我出了一节小学一年级人音版《小蜻蜓》一课。《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三四拍子,五声宫调式。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在炫耀小蜻蜓的自豪。同时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经过杨老师对我这堂课的细心评课,我学习和领悟到了很多,我觉得每次出课都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一个提高。也是进行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一个平台。而且每次出完课后的评课都是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使我豁然开朗。看出了自己的进步和需要努力和加强的地方。以下就是我出课以及评课后的浅薄的看法及反思。

我注重了学生的常规训练,因为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好的常规养成那么教学将会无法进行,即使是将就进行下去了,那么课堂效率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也不会扎实。所以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常规的养成是基础。我觉得课堂常规的内容、要求、实施办法跟学科有关,跟教师的观念、水平、教学风格息息相关。音乐学科的课堂常规基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良好的音乐习惯,比如坐姿、演唱习惯、聆听音乐的习惯,解决怎样听怎样唱等问题。不是说新课程新课堂不要纪律不要规矩了,而是应该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快乐地端坐、怎样轻松自觉地保持安静的聆听习惯、教师是否以赞赏的态度接受学生的差异、课堂常规的建立是否遵循了循序渐进、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提供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应付混乱,消极地维持课堂秩序。或者运用一些缺乏个性的口令,如“一二三,静下来!”等,虽然一时也有效,但是无法体现审美性和情感性。为此我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实践经验,运用了一些方法来建立一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常规。比如:儿歌、谜语、游戏、情景式的描述、多媒体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利用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抓住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把课堂常规建立在无形中建立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如,我提到的问题;你喜欢小蜻蜓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她什么?发言顿时踊跃起来了。当我问到你们看看小蜻蜓它飞来飞去的干什么?他们就非常认真的去看,知道小蜻蜓在捕捉害虫为民除害。我还注意到了学生的举手的姿势,我会叫表现好坐的最好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并且让学生知道正是因为他举手规范我才请他来回答来表演,这样其他同学就都会学着她的样子做好。还有在设计情境表演以及乐器演奏的环节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再有就是我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了你来唱一句我来学一句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学生及学生之间的学唱交流。

教学方法没有创新,还是没有摆脱以往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忽视了音乐在学生的身心成长及创造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认为音乐课上只是反复的学唱完歌曲就是完成了。没有细心进行深处的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没有很好的去分析音乐作品和怎样将这些音乐知识巧妙的结合到每个环节当中去。比如,〈〈小蜻蜓〉〉这首歌曲,歌曲简单易学,我设计的目标太过于单一,只是单纯的学会并完整的演唱歌曲,然后进行表演和器乐伴奏。环节非常单调,只是感觉每个环节做到了都有了就是完成了学会了。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细心深处的挖掘教材和好好的剖析作品挖掘学生潜能所导致。感觉没有东西可讲了,很多环节都是流于形式。就比如说:表演蜻蜓的飞舞我问到:你知道小蜻蜓有时候会低飞有时候会高飞有的时候会侧身的飞,这一环节就可以围绕歌曲的轻柔起伏的旋律特点来表现,在音高的时候做高飞的动作低音时做低飞。长音的时候我们可以侧着身体飞。从飞的不同环节掌握乐曲的旋律特点,这样就是有目的去做每一个环节了。我只是带着学生做蜻蜓飞舞时的情景,没有进一步的去引导。这点就是目标设定不明确。

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及节奏的抑扬顿挫,使学生很容易从中产生情感体验,同时,音乐可以不借助于其它语言,直接将学生带入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中。比如;可以弹着琴让学生听一听小蜻蜓高飞了几次滑翔了几次?等环节来辨别音的高低长短。

音乐还是听觉艺术,细心的听赏是关键,让学生自己听这首歌曲的旋律它是快的还是慢的,那如果用动作来表示你认为是快飞表示合适还是慢飞合适,听听这段音乐是更合适小蜜蜂还是更合适蜻蜓?为什么?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知道什么样旋律的歌曲应该用怎样的动作去表示。还有在器乐演奏的时候仔细听老师都在哪里用了小乐器?高音几下,低音几下?原来在长音的时候也可以用到。这些环节都环环相扣都是为了更好的挖掘作品而设置的。

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博大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人文思想,非常贴近人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其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再现音乐意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奇思遐想。把学生带入到音乐创作的背景当中。例如,在听〈〈小蜻蜓〉〉音乐时,可以先放录音,让学生伴着音乐想象一下在碧绿的草地上,飞舞着各样的小蜻蜓,它们有的在草地上低飞,有的在天空中高飞,还有的在池塘边侧着飞。从中体会乐与人、乐与景、景与人之间和谐的美。从而让学生细致入微地去理解音乐作品,找出题材的元素。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引发学习激情,调动学习情绪,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力,这样还能使整个环节非常自然的巧妙的在进行。

4、记再教设计。

从新设立此课,我会以情境教学法深入开展,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或选择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以其直观、鲜明和富有情绪感染力的景象,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景,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情感的驱动下,展开积极的想象和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一、通过律动体验情境。如:在碧绿的草地上一只可爱的蜻蜓飞来了,看看小蜻蜓在每个音上是怎样飞的?快飞还是慢飞?快飞适合什么样的音乐适合什么样的小动物?等等。二通过情节体验情境比如在运用表演体验情境时,教师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的主体编制成一个具体的行为如小燕子飞,小蜜蜂飞,小鸟飞翔等形体姿态,或者表演将全班的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他们即兴创作表演小蜻蜓捕捉蚊子的情景,这样,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演,使之在童话角色的扮演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节的演绎和游戏过程中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及旋律的特点。三以音乐渲染情境如用不同的音乐去表现不同的动物如快速活泼的音乐表现小蜜蜂的飞,轻巧柔美的声音表现小蜻蜓的飞,从音乐中感受不同旋律的歌曲。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施教对象的不同,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渐展开,交错运用多种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活动一步一步地得到深化,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我从聆听《野蜂飞舞》开始导入,显得不太稳妥,首先我设计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专业化的术语太多,其次问题也太多,学生的说一说太多,体现不出音乐课的特点,也不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应以感受体验为主,不要说一些节奏、情绪等之类的词语,可以说一说“你的心情怎样?”或者“你有什么感受?”最后,可以这样设计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你来猜一猜它是谁?提示是一种小动物。”

第一次聆听从老师的`演唱开始,请学生静静的聆听。第二次聆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心情,第三次聆听就可以带学生一起来做动作飞一飞,飞出歌曲的旋律线,学生体验感受旋律线。不要问学生歌曲是几拍子的,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判断不出歌曲的拍子。这一切都在用身体去感受去体验,不用嘴来说,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律动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多去感受体验音乐。这样,整节课从音乐开始,也充满着音乐,可以占用20分钟的时间。在这20分钟内演唱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跟着伴奏来唱一唱,加入碰铃,加入动作都可以,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再来唱一唱别的小动物。

聆听《野蜂飞舞》可以放在拓展环节,不说歌曲的速度、节奏等专业词,说一说听到音乐后你觉得它会是什么动物?再次聆听时用手划旋律线感受和《小蜻蜓》的不同。从学生划出的旋律线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乐曲。

红蜻蜓教学反思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1、换气处理。

师:同学们看一看歌曲有几处换气记号?拿出小蜻蜓,让它来提醒我们换气。

生:寻找换气记号。

拿出蜻蜓做动作提醒换气。

2、旋律线、渐强渐弱记号。

师:红蜻蜓是按照怎样的路线飞的?让我们带着小蜻蜓唱起来吧,小蜻蜓飞的低的时候弱声演唱,飞的高的时候声音强一些。

3、、完整演唱歌曲。

4、师:刚才我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演唱叫做渐强,渐弱,在歌曲中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我们按照音乐记号的提示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师:歌曲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红蜻蜓这首歌曲我们都可以运用哪些演唱形式?我们就运用这样的形式一起来演唱这首歌。

生:找出适合表现歌曲《红蜻蜓》的演唱形式。

1、独唱(男、女)。

2、齐唱。

教师小结,提出表扬。

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捉蜻蜓活动反思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天、灵、捉、蜻蜓”等字音。

2、学说“××,××飞呀飞”的短句,进行简单的句式模仿。

3、培养幼儿动作的敏捷性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飞舞的蜻蜓教具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边念游戏儿歌,边抖动飞舞的蜻蜓教具,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学念游戏儿歌,重点练习发准“天、灵、捉、蜻蜓”等字音,让幼儿基本了解游戏的内容。

2、教师提出“怎样捉蜻蜓,用什么捉蜻蜓”等问题,启发幼儿采用用手掌做网,手指做蜻蜓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

3、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扮网的幼儿将手掌伸平,掌心向下。扮蜻蜓的幼儿必须将食指碰到渔网(即手掌)。游戏时,大家要一起念儿歌。

(2)儿歌念完后,扮蜻蜓的幼儿要迅速缩回食指,扮网的幼儿捉蜻蜓。

(3)被捉住的幼儿必须说“××,××飞呀飞”的短句,若回答正确,扮网的幼儿与此幼儿交换角色,大家一起玩“捉××”的游戏。若同时抓住几位幼儿,可请一幼儿作为代表;若一位幼儿也捉住,游戏继续进行。

4、组织幼儿讨论,丰富有关游戏的知识和经验。

(1)师“还有哪些动物或虫子是在天上飞的'?”(引导幼儿说鸽子、野鸭、天鹅、大雁,以及蚊子、苍蝇、蝴蝶、蝙蝠等。)要求幼儿用“××,××飞呀飞”的短句来表达。

(2)接着教师扮网,请几位幼儿扮蜻蜓与教师玩游戏2~3遍。

5、幼儿游戏,体验快乐情绪。

(1)组织幼儿与旁边幼儿两两结对玩游戏,让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

(2)请一对幼儿上来表演一遍,教师针对游戏的情况给予简单的评价。

(3)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先指定一幼儿扮网。游戏活动前,教师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协商及交往,使游戏活动开展的更加快乐。

设计反思:幼儿在活动中对游戏规则还不是很能遵守。游戏的热情还是有得,在游戏中,小朋友很快乐。

红蜻蜓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虽然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另人难以忘怀。

导入部分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着手,奥特曼、叮当猫、一休哥、柯南,让学生回到了小时候看动画片的美好情景中去,并问问他们知道这些动画人物都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学生很快说出是日本的。

通过上面的导入激起了学生想要去看看日本是什么样的国家的心情,但我并没有就让他们之间去看日本的风光,而是用柯南带他们去闯关的游戏带他们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音准、节奏)后再去让他们欣赏日本的风光,背景音乐用《红蜻蜓》,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既让学生情绪高涨有激起来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解决节奏难点时,直接用歌词读节奏,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附点节奏。音准难点时,我采用了音阶与柯尔文手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带学生唱准五度、六度音程。然后再带歌词唱,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解决难点了。

歌曲教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接龙、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视唱听唱相结合的方法。在歌曲处理时让学生加力度记号,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旋律上行做渐强、旋律下行做渐弱。

拓展部分让学生听辨不同版本的《红蜻蜓》。听辨出独唱、合唱、齐唱。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比较高,回答问题也比较踊跃。我觉得这节课主要是一首回忆童年的歌曲,但最后好像学生只记得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了。做为音准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了,可以用歌曲的第二行的谱做为音准训练。歌曲的教唱环节有点形式单一了,可以多进行男女生分角色唱、分组唱、领唱加齐唱等。歌曲处理时,不要单单从旋律线的走向来加力度记号,而要从歌曲的歌词出发,带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并用一些图片或音乐之类的配合学生理解童年的意义和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从而用情带声,用心歌唱,唱出歌曲的'美的意境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拓展环节的合唱音乐剪点一些,时间太长学生听的有些没耐心了,也可在听的时候带学生做一些律动。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还要多思考、多学习,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四三拍子,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通过歌曲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歌曲短小简练,旋律平稳舒展,节奏上也大致相同,所以我采用的是从节奏方面入手这首歌,但是整节下来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还小,节奏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把歌曲的四句分别拿出来练习节奏。有的学生一直是一个节奏,有的学生节奏说对了手没拍对,还有的学生干脆手嘴对不上…面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一遍遍的示范,一遍遍的练习,既耽误了时间,又枯燥无味,学生很快就没有了兴趣。

其实这首歌并没有太多的难点,也就只有一句“不吃菜”和之前的节奏不一样,我应该直接练习这句的节奏,然后听歌就行了。但是我把每一句的节奏都练了,所以听歌晚了。这说明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备好,没有预设好,我应该把所有能想得到的问题都想到,这样才会把握住课堂的节奏。

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演唱的情绪,基本功亟待提升。

可能是因为马老师听课我太兴奋了,以致每次评价我都重复学生说过的话,而且自己一点意识都没有,马老师支招:评价语言不一定是有声的,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工作快一年半了,虽然学校只有我一个音乐老师,但是我们综合组的老师都非常认真的帮我备课、评课,给我的教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谢我亲爱的同事们,更感谢马老师不辞辛苦的一次次听课、评课,给我更多的专业上的指点,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感谢给与我帮助的所有老师,我一定继续努力,向更高一层楼迈进!

《小蜻蜓》教学反思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在指导学生表现小蜻蜓自豪的心情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们懂得: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护蜻蜓、更要保护益虫。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仍有不足之处,但通过以往不断的经验积累、课程反思,在教学方法上已经略有进步,针对教学亮点与缺点我进行了总结归纳:

谜语导入环节结合教师黑板绘制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环节,我通过谜语“小小飞机大眼睛,两只翅膀轻又轻,飞东飞西忙不忙,消灭害虫有本领。”让学生思考猜想,引出课题。孩子们猜对谜语后,我问:你了解蜻蜓吗?你知道小蜻蜓的外貌特征吗?“孩子们很积极的描述他们眼中的小蜻蜓,我根据孩子们的口述,在黑板上画出了小蜻蜓的简笔画,也和孩子们补充说明了蜻蜓的眼睛、速度、习性同学们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对小蜻蜓更加喜爱,激发了演唱歌曲的情绪。

拓展编创环节。本节编创活动,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改编歌词,从而达到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的目的。”你可以把歌曲中的主角――小蜻蜓,换成其它喜欢的小动物……“没想到,孩子们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歌词是:”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聪明的孩子们在改变动物名称的同时还不忘把相对应的活动方式改变,如:”小青蛙,是益虫,跳到西,跳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孩子们的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真是让我对另眼相看。

在歌曲难点的处理上。这首歌有一个难点”不吃菜“,学生多次学唱还错,每个班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唱错,怎么办?这次我就用对比的方法,把两个不一样的”不吃“单独拿出来进行学唱,效果好很多,最起码大半同学唱对了。

教学语言略显生硬。小学一年级孩子在音乐学习上并没有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在模仿中学习,在本节课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没有直白的面向学生,导致有些环节孩子们没有理解,影响了教学效果。

新歌教学模式单一。整体教学环节我过分注重了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没有做到教会学生唱歌这一最终目标,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传统的新歌教学模式,造成课堂气氛的乏味。如果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过去的传统模式,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歌曲教学的深度,设计一些歌曲游戏,既能简单明了形象地点出了歌曲的结构,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歌曲,这样的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又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的教学理念。

作为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我要勤于创新实践与反思,在反思中寻求进步。特别是在师生关系的观念上,不要只是觉得他们是学生,你是老师,首先他们是孩子,要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语言更要适合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杜绝过分专业化的课堂语言,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今后我应带领孩子们通过多种有趣的参与体验,培养孩子们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带着童心去教学!

《小蜻蜓》教学反思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通过多种有趣的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虽然学习材料简单,但在设计教案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大胆地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

《小蜻蜓》是一首三拍子歌曲,为此我将四二拍的《口哨与小狗》与四三拍的《拉勾勾》组合,作为进教室的音乐,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对四三拍子的歌曲有印象。《小蜻蜓》的音乐在整堂课中流淌,让学生细细品位体验歌曲的优美旋律。化妆表演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犹如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整堂课从开始的音乐美、到学生的歌声美、表演动作美、环境氛围美、课件制作美、教师语言美---无时不体现着美,“美”字贯穿始终。

电脑多媒体教学由于它的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挖掘课件的优势,把知识、音响、动画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三拍子节奏旋律,我准备制作小蜻蜓随三拍子音乐在美丽的田野上空捉蚊飞舞的动画,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解决了学习的重难点;在感受音高这一环节,我准备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把音的高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的体态语言相融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表现小蜻蜓,制作许多非常精致的小蜻蜓头饰,让学生充分感受表演的逼真和表演的乐趣。

传统的新歌教学模式,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的乏味。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模式,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歌曲教学的深度,体用图谱游戏,既简单明了形象地点出了歌曲的结构,又让学生在“蜻蜓飞舞”的游戏中学会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热情、积极参与,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的教学理念。

学生学习音乐创作常常从模仿入手,模仿是音乐创作的必经之路。注意提示学生说出小蜻蜓的身体特征,让学生模仿小蜻蜓飞舞时的舞姿,想象小蜻蜓捉蚊虫时勇敢、勤快的样子,并鼓励学生自编与众不同的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模仿力,激发学生的编创激情。

文档为doc格式。

红蜻蜓教学反思

《红蜻蜓》是人音版第五单元第三课,歌唱教学。这节课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回味同年的美好。在设计本课我能够充分运用课程改革新理念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设计组织教学;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来设计歌曲的新授部分;三、重视音乐技能,体现审美价值来进行歌曲处理;四、完成带有二声部歌曲的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歌曲《红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虽然学生能演唱好这首合唱歌曲,但是学生的合唱技能还需不断提高。合唱技能的学习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基础,节奏不稳、音准和声感不好、声音不美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也不可能很好地体验和领会到乐曲丰富的美感的。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随音乐范唱用手为歌曲伴奏的活动让学生学习歌曲,此方法教学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课上他们枯燥地视唱,使不认识音符、唱不准音高的同学们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动手、动脑、听唱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策略“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有目的地多听,循序渐进地多唱,大胆互动中创造,正确地参与评价,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审美教育的宗旨。

本节课教学任务量安排得较满,多设计些给学生聆听感受“童年美好时光”的教学内容则效果更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