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探析论文(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4 17:30:37 作者:纸韵

范文范本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明确写作目标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请大家仔细阅读。

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探析论文

中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缺乏对几何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几何问题的经验,学习几何的困难的较大。其具体表现为:。

1、不理解题意。读题时不能借助图形很好的读题,或者读完后抓不住关键,不能找出题目中的一些关键条件,不能有效地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2、逻辑推理差。部分学生不能清楚、较为准确地表达思路。

3、对推理过程书写不规范,过程欠缺严密性,总是出现很多的错误。

4、对几何语言的转换能力弱,重要的定理掌握不熟,综合运用能力差,以至于无从下手。

要学会有理有据地推理证明,而简明准确地表述推理过程有一定难度。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

一、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始阶段,证明的方向要明确,过程要简单。做法是:(1)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在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还要学生象学写作文一样背记一些证明的“范句”,熟悉一些“范例”,做到既掌握证明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也努力弄清证题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简单概括为“从题设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推理的途径,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二、让学生学会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的转换.在数学教学中的描述都是数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混合使用来表达的,很多关键的条件往往用日常语言表述.而数学推理证明则更多使用数学语言,造成学生在推理证明过程的困难,许多学生明明知道如何判断数学结论,却不能准确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的长期训练.(1)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几何常用语。几何教材开始就明确地给了一些常用语,如“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a”、“直线ab经过点c”,经过即通过,对某些字“咬文嚼字”,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熟记“几何常用语”,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学说,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2)给出基本语句,要求学生画出图形,把语句和图形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熟记语句。(3)将定义、定理等翻译成符号语言,并画出图形,符号语言能将文字语言与图形结合起来。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

三、注意记忆公理、定理。教学时要求学生牢记概念、公理、定理,并弄清每个重要数学结论中是描述哪些方面的数学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哪个?应该让学生仔细分析,特别是它的结论,它是推理证明的探索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研究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结论是线段”相等”,也就是指明了这个结论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当需要符合”有平行四边形”的背景,而需要证明的线段必须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的两个线段。

四、加强思维训练。在讲课时按逻辑程序,层层深入,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注意精心创设思维情境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五、几何证明题的常用分析法证明几何题,关键要会分析题。分析得当,则证明会顺势利导,迎刃而解。常用的分析法有以下几种:1、综合法2、分析法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必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向上逆推,直到已知的条件为止。3、两类结合法将分析法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综合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之间的距离,直到完全沟通。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教学基本概念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的实质。

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思维的训练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启发,引导和点拨。教师应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改革中,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心理学中,培养逻辑思维需要一定的领悟能力作为基础,由此看来,在小学中高年级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有一定的先决条件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

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发展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解题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重视自编题及一题多解的训练。自编应用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数字加减乘除运算到后期的四则混合运算、从简单的线形认识到多边形的了解运用,从面积计算到体积计算…知识体系内部都有相互之间的关联,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理解、知识运用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学生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开展日后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深刻的数学思维技能,以便能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进行及时的调配,提升学习的有效性。鼓励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会存在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善于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灵活性,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

3岁以下。

动作思维阶段。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动作、运动训练很重要,因此,训练孩子的爬行、滚翻、蹦跳等平衡协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但是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在做计算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们就反应不过来了。

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家长可以问孩子:“有一只大盒子,内有三只小盒子,每只小盒子里又有四只小盒子,那么,连大带小一共有几只盒子?”

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4、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探析论文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维能力还有待开发与提高。因此,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要引导小学生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要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之时,要利用具有启发意义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走近数学知识。让语言成为调动学生学习胃口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具有探究的热情。比如说在讲解《加法与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购物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锻炼。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教师:“同学们,冰棍是你们最喜爱的食物了吧。那你知道卖一根冰棍可以挣多少钱吗?”学生:“不知道。”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扮演买冰棍的人,一人扮演卖冰棍的人,自由规定冰棍的进价与售价,每完成一笔交易,计算一次利润。”这样的引导可以学生体会到加法与减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且可以感知的学习情境,促进小学生开展探究。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的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瓣方法。自主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设置问题之时,坚决不可将所有的重点都暴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也进行开发。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当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维逻辑锻炼当中。比如说在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怎么计算呢?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最简单的呢?”学生会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点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情进行观察,当学生出现困惑的表情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点指引。“正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如果同学们难以想象,可以动手做一个正方体进行观察,方便计算。”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完成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并且一些思考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试着将制作好的正方体拆开观察一下,它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在自主动手与独立思考的促进之下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了真切的锻炼。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同,要进行思维逻辑能力的锻炼,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学习当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数学观点,与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维。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共同研究,一起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得到结论,进行展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具有小组合作探究意义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钻研。比如说在学习《统计图》的时候,绘制一个完整的统计图,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绘图三个基础步骤。统计事物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统计图绘制的工作量。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贴进学生生活经历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统计与绘图。举例来说,学生的零花钱统计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使小组整体水平相当。小组内不同的成员负责不同的模块,若一组四个人,一人进行数据收集,一个进行数据整理,一人绘制图表,一个进行检验。这样,在切换统计主体之时,小组成员的职责也相应发生变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全体学生可以共同进步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较为重要。笔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阐述,希望教师重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助力于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生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对其思维方式进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不单单只是应付考试,而是要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主要的科目,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能否养成好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题,一同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则是要求用数字符号和图形推论进行相应的描述,从而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较好地通过抽象逻辑想象思维得出数学知识和结论,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空间与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概念的认知,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立体图形的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非常多见,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进行问题和概念的演绎示范,使学生能够在逻辑推理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形象的认识,推理逻辑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应对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初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科,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以直观感知思维为主要,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多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形成较为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初中数学失去惯有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由于不理解知识点从何而来,只能通过公式生搬硬套,而不愿意研究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造成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基础薄弱,造成这部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丧失信心和兴趣。此外,初中数学的内容与知识点分门别类,较为复杂多变,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相连,这就造成了学生若有其中一个知识点不会或掌握较为薄弱,势必会影响下一个知识点以及后期的学习情况,会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而丧失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1.2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意识不强。由于一些学校还在沿用之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生搬硬套”的给学生进行机械讲解,从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升学率等压力,从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很多教师都积极主动认真去备课,学生的出发点也是认真听课,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融洽,但却使学生缺乏自主发挥思维想象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还是在禁锢当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会真正得到体现。初中数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充当着课堂的主导,教师认为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灌溉,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和固化,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培养,通过“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推动性作用,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自主的思考问题与学习,自然而然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抽象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理解数学当中的抽象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使学生通过ppt的播放和演示,能够直观感知到数学知识点,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有趣的课堂组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更加利于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使知识更加牢固,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利于今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2.2教师应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教学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就拥有一种创新思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素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出发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体现,同时也充分地给予他们学习的权利。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优化,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幽默的环境,善于去发现学生优点、长处,采取创造性的技巧,将大部分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知识的传授应当注重质量而不是只注重数量。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2.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同时作用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以数学为原型。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生活的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连,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运用到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良好地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积极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从而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获取经验,在不断总结和反思汇总寻找出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最终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7):86.

[3]林爱升.新课标下学生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31.

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探析论文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触类旁通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数学不仅仅是象牙塔中的学问,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典型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触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使学生主体发展上,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参与的机会,有良好的民主气氛,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信心,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能就情境而提出自己要问的数学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的问题合理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动手操作的由学生自己参与操作而得出结论。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

当然学生探索中发现的错误,教师要引起重视,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此一来,我们曾经的教法研究就应转变到学法研究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会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将自己的个性显现出来。从数学的角度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创新从何谈起呢?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只有一个,但能向目标的路途可以有多条。数学答案往往是的,但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研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突出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与学生一起认真而小心地求证。不要完全追求答案的完美,关键在于学生探索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积极研究,使过程尽量充实,即使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数学学习实践。

重培养,求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我们授课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完成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注重三个维度的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现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的统一。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

比如:小学一年级便有图画应用题,一种是减法应用题,一种是加法应用题。就减法应用题而言,如果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加法来计算,我们教师是不应给予否定的,因为这类应用题与高年级的方程恰恰是吻合的。如果轻易地否定,无疑会挫伤孩子探究的积极性。要适当引导,从生活经验入手,肯定学生顺势思维的方法,同时引导到减法的思维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从长远目标看,在数学思维的角度上,学生恰恰拥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学生的这种潜意识的方程解法教师是不易盲目扼杀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统观小学的数学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同时,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往往来源于生活,是典型的形象思维,从发展的横向看更是应该保护的。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看,都要具有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登高方能望远。

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学习的需求。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做好思考工作,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有着多样化的特点,且小学数学也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针对教师与学生来进行的。首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性格与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数学知识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有效学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且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保证数学课堂的亲和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展示出色彩比较鲜艳的图片,同时还要包含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中去。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情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要及时到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

只有借助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给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保证教学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融入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帮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好细节问题,突出教学的真实性,借助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及时关注教学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如,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借助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体育活动的排队上入手,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排队,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可以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中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就要选择学生来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入新课知识,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确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差异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相应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现自我,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文章研究了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如何提高小学生思维通力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进行思维的形象到抽象训练;通过速算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最后总结了实验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以上的具体训练方法,在实验班级中进行三年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普通班级有一定提高。

且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跃性、连续性、深记得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呈现。

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探析教育学论文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感知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选材典范,文质兼美,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物,或借物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而上好语文课,让语文教学永远荡漾着情和爱的活水,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梦想。

那么,怎样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培养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语文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借助多媒体、插图、音乐等中介物,让声、形、像、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和感动,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成了很多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例如特级教师刘老师在执教《桂花雨》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品味“摇桂花”中有“乐”,便借助课件中的动画和音乐,为学生呈现出了一幅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当时刘老师和学生一起,伴着音乐入情地说:“金黄的桂花落得我满头都是,落在我的小辫子上,戴花的小姑娘真漂亮;轻柔的桂花落在你的脸上,落进你的脖子里,你感觉——痒痒的,却很舒服;美丽的桂花落得你满身都是,你觉得——自己被香气包围了……”就这样,学生就在与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一答中被带进了文本的意境。此时,刘老师继续带着学生去享受桂花雨带来的快乐:“伸开你的手,接一接;扬起你的脸,看一看;张开你的嘴,尝一尝;吸吸你的鼻子,嗅一嗅……”学生全然忘了这是课堂,而真以为自己已经到了那棵桂花纷纷飘落的树下,大声喊着:“啊!好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当时很多老师都被刘老师的这一设计折服了。这一情境的创设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并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沐浴“桂花”的芳香,分享“快乐”的情意。

二、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俗话说:“想象是创造之母。”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进行理解的过程。但是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而入境入情,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

比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当读到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原先雄伟壮观的景象时,老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瀑布的,在帮助学生品悟了文中的精彩语言,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流连忘返”等语句后,微笑着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词句,闭目想象一下文中描写的画面,再进行交流。接着播放了一段雄伟壮观的瀑布录像,在学生啧啧一片的赞叹声中,让学生用富有诗意的语句来赞美一下瀑布的景象,结果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你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让全世界游客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案例中的这位教师,能及时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披文入境,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和升华,还使语言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课堂教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三、感情朗读,体味情感。

情感是渗透在语文字里行间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通过朗读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感悟文本。

比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学生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句话,把“真是”读得很重,“雪中送炭”一带而过,“啊”读得很响。乍一听,觉得抑扬顿挫,挺不错的,但仔细一品味,就发现学生那样处理欠妥。因为这八个字集中表达了志愿军对大娘的无限感激,而这种感激是由大娘“雪中送炭”而产生的',读好“雪中送炭”这个词是关键。学生那样处理,说明他们对这个词领悟得还不深。因此,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雪中送炭”反复品味,使学生体会到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打糕的。她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战士是把对大娘深深的感激之情全都融进了这四个字中。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去读这句话,学生把“雪中送炭”一词读得字字有份量,“啊”读成了气声,把对大娘的无限感激充分表达了出来。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会发现所谓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孩子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地理解文意、体味情感,达成语感的敏化、情感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生活体验,发展个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提醒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时候,不要忘记生活是语文之源,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例如教学《影子》一课时,可以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带学生到操场上做影子的游戏,然后结合课文讨论: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通过观察并联系生活等途径发现知识、获得乐趣,这既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又是内化教材的过程。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捕捉更为敏锐,也更乐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经验,从而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五、表演体验,感悟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语文课堂中的表演,既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的创造想象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兴表演。

比如教学《自然之道》时,在学生通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安排表演活动。表演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推荐演员。选好演员后,又让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演员“说戏”,谁说得好谁就当导演。表演结束后,我又组织“导演”、“演员”、“观众”进行研讨交流。孩子们小手林立,议论纷纷,整个课堂精彩纷呈,充满了情趣。在这样的表演体验中,学生感之于形,动之于情,悟之于神,对文本的揣摩、咀嚼更深了,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又培养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培养了个体的创新能力。

最美语文课,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表演体验等许多手段,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就能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因为唯有情和智的和谐共鸣,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着动人的魅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化工之巧,地球之便,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和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尤其重要。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所以培养小学数学思维和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极其重要。而小学生年纪尚小,对重点知识受年龄和生活经历等限制,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好动贪玩以致他们难以专心学习,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思维是一个难题,本人结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结合前人的经验得出以下意见方法。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以兴趣为行事主导的小学生,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老师在选材方面可更多采取有趣,形象生动的题材,例如教到加减法时可采用具有生命力的动物,也可用班上的同学举例子。再者教师还应多联系生活,拉近学生对数学的距离感。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景,邀请同学一起制作简易道具并利用其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对数学的'认同。在恰当时期提出问题,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高潮,利用学生渴望的答案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同学们参与课堂,改掉以往老师教,学生听的固定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与讲解自己的建议,让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使他们独立,主动,、独立地进行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兴趣也更加浓厚。老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表现与进步,注意他们对数学的心理可态度的变化,从而对优秀的同学进行奖励,对表现不足的同学进行鼓励,从而引起他们的积极性与兴趣。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高效教学。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高压环境下,家长们往往过分抓成绩,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总是容易导致课堂死气沉沉,严重压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使学生日复一日的应付学习,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还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应抛弃旧的满堂灌的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教师可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上课之前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课文重点。上课期间抽取同学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对于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详细解答,一视同仁,给予鼓励,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同学进行发言,当代课老师,运用他们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讲学,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还可以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吸取他们的新奇想法,教师还可以可在班上设立数学学习小组,由各个数学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鼓励小组之间积极讨论,可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忙,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还能够让学生自由发表独立见解,为他们创造展现自身才能的机会和带动课堂气氛。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堂上教授学习的思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们间的积极讨论与思考,还可在课堂期间进行数学竞赛或游戏,例如由各小组出题,互相考验,最快正确解决问题者胜出,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认真对各组的解决方法进行评析,一起探求最好的答案。同时老师还可在每个时期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评出优秀小组,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学习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大多数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虽然按时到教室,认真听课以及完成作业,循序蹈矩,随着数学难度的增长,很多学生难以继续攻克数学难题,认为数学极其复杂,缺乏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自信心,难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可激发生学生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思源于疑”所有的思考都源于对事物地怀疑和质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让学生独立,对他们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媒体设施进行查阅与探究。老师在平时上课中,让学生自行预习、听课、复习、反馈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教完基本、主干的知识点以后,还要针对于课题进行拓展,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同时,老师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鼓励同学积极进行开放式学习,开拓眼界。

4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要从小培养数学思维,进行数学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的兴趣,要求老师认证备课,联系生活,选取生动有趣题材等,老师还应注重课堂教授,进行高效教学,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设立数学小组,鼓同学们讨论,进行数学游戏竞赛。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摒弃传统的灌输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2]吴信钰《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策略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

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论文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才可以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必须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2.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与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使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

3.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出新,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引人入胜教学法。如通过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5.注重主体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诚然,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阅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模式清楚地发现,数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诚然,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严密,显得有逻辑。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文本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探析教育学论文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感知力

摘要:

逻辑是思想的语法,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逻辑。“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是强调发展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学会从语文学习中汲取实践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由此提出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三个策略:“由果溯因,学会做事”、“抽象概括,悟出道理”、“推理判断,解决问题”,以及在写作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两个策略:“运用定义,读懂意图”和“选言判断,明白立意”。

关键词:

abstract:

logicisthelawofthoughts,andreadingandwritingareinseparablefromlogic。oneofthehigh―lightsofnewcurriculumstandardemphasizestodevelopthestudents'logicalthinking,helpstudentslearntoab―sorbpracticalwisdomfromthecourseand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refore,threestrategiesareputforwardtocultivatestudents'logicalthinkinginreading,suchasgettingtheresultsofretroactivitytolearntodothings,ab―stractingandgeneralizingtounderstandthetruthandreasoningandjudgingtosolveproblems。andtwostrategieswilldeveloptocultivatestudents'logicalthinkinginwriting;oneistousethedefinitiontounderstanditsinten―tion;theotheristochooseandjudgewordstounderstanditsmeaning。

keyword:

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逻辑是思想的语法,一种思想只有在一套思考规则的逻辑中运思,才是可理解和可沟通的。要了解一种思想,就要掌握其逻辑,正如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得掌握其语法。”[1](p2)要理解别人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就离不开逻辑;要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理解,也离不开逻辑。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逻辑。然而长期以来,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在中学语文课堂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逻辑思维培养的新要求。

语文教学在逻辑思维素养培养上的欠缺,致使学生不能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也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要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审视文本,并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是较多地关注语文的知识性和审美性,在逻辑思维等方面缺少系统的实践,教师习惯于字词句篇式的教学,对逻辑思维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教师自身的逻辑思维素养也不高。在高考的压力下,教与学表现出舍本逐末的不良现状,师生都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离开了思维参与的语文教学是违背规律的教学,而缺乏逻辑思维的阅读和作文教学,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当下的多数阅读教学只是流于对文本的表层解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上“说了什么”,而没有运用逻辑思维来解读文本,缺乏形而上地思想性总结。此外,许多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之间大多缺乏内在逻辑的相关性和渐进性,彼此孤立,没能成为有机整体,无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缺乏逻辑思维素养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分析、辨别、概括能力较低,在作文时也常常出现跑题偏题、立意肤浅、缺乏思辨、结构呆板、逻辑混乱等现象。教师们常常感慨道,“在批阅学生作文时,经常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下笔千言,离题万里。”[2]还有教师说:“每次考试,不管材料作文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导致作文跑题、偏题。”[3]由此可见:不少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之后,还是不能透过语言文字准确、深刻地理解命题人的指令和意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欠缺。

所幸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业已颁布。“新课标”作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其亮点之一便是强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20版“新课标”与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旧课标”)相比,变化较大。“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部分指出:“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4](p4)“核心素养”是“新课标”首次提出,在“新课标”中被提到20次之多,并被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也被提到25次之多。语文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旧课标”在“课程性质”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5](p1)新旧课标两相比较,可以发现,“新课标”更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逻辑”或者“逻辑思维”在“新课标”中被提到有22次之多,而在“旧课标”仅仅提到过5次。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视。

二、培养逻辑思维的新策略。

“新课标”的颁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该如何落实“新课标”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其办法就是把逻辑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将从逻辑知识运用于阅读与写作实践中的几个例子来予以说明。

(一)在阅读中培养逻辑思维。

1。由果溯因,学会做事。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说:“文本只有在能够同时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时,才能被‘理解’。”[6](p284)例如,对于《伟大的悲剧》一文的讲授,只有从文本中找出斯科特“为什么”失败,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阿蒙森与斯科特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来探究他们成败的原因。教师抓住关键词“鲁莽”提出以下连续的追问:作者为什么说斯科特是“鲁莽的探险家”?哪些地方描写了斯科特等人的“鲁莽”?从斯科特等人在阿蒙森营地,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端倪?特别是从斯科特与阿蒙森所做的准备相比较,可得出如下结论:斯科特等人没有像阿蒙森那样,根据极地条件准备得充分。舍弃耐寒的狗而采用不耐寒的矮种马做脚力,以致减慢了速度,没有在严寒来临之前返回基地。可见斯科特是“鲁莽的探险家”。甚至还可再追问:这个“伟大的悲剧”给了人们什么启发?斯科特等人在南极探险过程中表现出了美好品质,但终因矮种马不耐寒而死、食物燃油不足、暴风雪的到来等原因而告失败,由此可得出结论: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其成或败,不仅受内在因素规定,而且还受外部因素的限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感慨道:“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如此解读即可启迪学生做事的智慧。

2。抽象概括,悟出道理。

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发掘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严和意义。”[7](p628)比如阅读陆蠡的《囚绿记》,从文中所讲的“我”因喜爱绿藤而把它强拉进屋,致使绿藤失去本来的颜色,枝条也变得细瘦“这个具体的事件”中能“发掘出”什么“象征意义”呢?解读的过程是个抽象、概括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从感性的、具体的“事件”中可发掘出理性的、抽象的“象征意义”。

抽象的过程就是要先将描述整个“事件”的各个概念分解开来,然后将这些概念分别扩大、延伸,将其归结到这些概念所属的“属概念”上去。比如,可把喜爱“绿藤”的“我”抽象为喜爱“某种东西”的“人”。“我”因为喜爱绿藤,不顾其生活习性将它强拉进屋,这个具体“事件”就可抽象为:“人”因自己喜爱某人或某物而不顾其意愿或需求将其占为己有。这种不顾绿藤的生活习性的所谓“爱”其实已经异化为“私欲”和贪婪“占有”。而那“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枝条变成细瘦”的“病”了、“弱”了的状态,则可抽象为“被伤害”。

概括的过程就是对被分解概念的“属概念”进行综合,对“事件”的意义进行提炼,并思索其“象征意义”。把上段抽象出的“属概念”综合整理,可概括出的“象征意义”是:当一个人对某人或某物的爱异化成为自私的占有时,他给被爱者带来的只能是无情的伤害。

3。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还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推导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语文课才会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意义。

例如,在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教学中,可由“矛盾律”判断蔺相如“完璧归赵”这种解决问题方法之错。本来,蔺相如在出使秦国之前,商定“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让天下人认清秦人不诚信的真面目,使其在政治和外交上陷于被动地位。很明显,自己绝不主动挑事,不贻秦人以口实,这种外交策略是对的。那么“完璧归赵”就是错的,因为矛盾的双方不能同时都成立。如果能够判断到这点,则可证明“完璧归赵”行为的鲁莽。那么蔺相如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正确解决赵国所面临的问题呢?根据“选言判断”可为蔺相如设计出应对预案且做出正确的选择。蔺相如身为赵使,应该清晰地对秦赵之间的城璧交易作出这样几种预案:一是秦国以十五城易璧,二是秦国以十五城诈璧,三是设法说服秦国停止这个“以城易璧”的交易,四是提出以其他物来易璧的新操作方式,五是“完璧归赵”。然后权衡利弊,判断出上、中、下策,趋利避害,蔺相如只需努力争上保中即可,最终做出正确选择,帮助赵国解决燃眉之急。如此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让学生从文本情节的分析中体会应该如何正确做事,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写作中发展逻辑思维。

1。运用定义,读懂意图。

我们以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为例: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18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过“定义是辩论中双方深入下去的首要条件”,当然“它是开端,而不是终结。”[1](p180)辩论要首先弄清对方的观点,弄清自己的主张,这就是“定义”。“定义”同样是作文之“开端”,是借助对作文题目中一些概念的把握来搞清题目的意义、道理,弄清命题人的意图,“定义”是写文章的基础。

“重读长辈这部书”中的“读”不是忆,不是记,“读”是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实质意义。“读”字规定了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而理性的深刻性,正如提示语所言,要读到“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或者读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到“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等。而“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中的“厚”则表现了“长辈”身上的丰富性、深刻性。显然命题人用“读”字来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要求文章要体现一位十八岁的成年人应有的认识深度,而如果把文章写成类似“记我的爸爸”、“忆母亲二三事”这样感性色彩较浓厚而缺乏理性思考的文章,则是没有对“读”进行准确的定义。

“重”不是重复,而是“重新”之意,之前的“读”可能过于感性,或者流于肤浅、存在着误读等。“重读”则是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理性认知,是认识上的超越。“重”字其实也规定了文章的大体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读”,另一部分是“重读”。而许多考生把文章写成了“读长辈”,则是忽略了对“重”的定义。

“长辈”是辈分长于我们的人,如父辈、祖辈,父辈包括父母、叔伯、姑舅及其同辈的人,祖辈又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同辈的人。“长辈”不是“先辈”,应该是自己现在能够接触到的辈分长的人,否则,就没法“读”了;而有的考生写“重读鲁迅”则是混淆“长辈”与“先辈”的定义。

“这部书”,要结合“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的提示,可知“这部书”指的是“长辈”中的“一位”而不是多位。有学生写多位长辈,那是围绕“重读长辈这些书”来行文了,是无视“这部书”的规定性的表现。

2。选言判断,明白立意。

就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而言,提示性材料给考生列出的上文所述的一些备选项,那么该怎么选择呢?如果写“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容易写出理性认识,但不容易写出新意,因此可排除;如果写“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既不容易写出深意,又不容易写出理性认识,因此这个也可排除;如果写“读出我们自己”的“成长与成熟”,或者“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除了具有针对性、优化性之外,还具有可操作性,与自己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重读长辈”而认识到自己或者长辈的成长与成熟,容易写得生动且深刻。而如果要在重读长辈“读出我们自己”的“成长与成熟”,或者“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这两者选择的话,笔者认为写通过对长辈的重读“读出我们自己”的成长与成熟,更容易写得深刻,毕竟对于自己的成长我们感受最深刻。

“重读长辈”无非写长辈身上正面的东西,部分所谓的满分作文、高分作文的确也大多是这样写的。但是大家都这样写,就不容易写出新意;而且如果我们眼中的长辈永远是正确的、无所不能的,那么我们的成长体现在哪里?我们的理性认识又体现在哪里?对长辈越来越崇拜、越来越仰视,是思想肤浅、尚未成熟的一种表现,因此可排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我们的长辈身上拥有那些美好方面的同时,一定也会有凡俗的、脆弱的和局限的一面,甚至是错误的一面。而随着我们的成长与成熟,我们会越来越清晰地发现长辈身上的这些方面,反过来说,我们逐渐发现长辈身上的这些方面,也正是我们成长与成熟的表现。当然,发现并表现长辈身上的这些方面,并不影响长辈形象的高大,反而使长辈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亲切、有血有肉,增强了我们对长辈的爱与尊敬。这样的选择,符合优化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原则,所以我们不妨表现一些长辈身上的“小瑕疵”。

三、结语。

美国教育家戴维・乔森纳说:“任何一个课程、目标和学习目的,都应该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8](p2)语文教育要教会学生智慧地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做文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教会学生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让逻辑思维渗入学生的血液,帮助学生学会从语文学习中汲取实践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英]吉尔比。经院辩证法[m]。王路,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2]刘保。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谈中学生作文的跑题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6)。

[3]刘燕珍。作文审题跑偏的几种类型及应对策略[j]。读写月报(高中版),201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德]哈贝马斯。诠释学的普遍性要求[m]。高地,鲁旭东,孟庆时,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知觉与艺术[m]。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美]戴维・乔森纳。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m]。任友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求,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越来越多的专家不仅关注于小学数学对于提高小学生智能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关注与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思维是人类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小学数学课程开展得当,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低年级思维的惰性比较大,这与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与脑的成熟的程度有关,因此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思维开发来起十分重要。

2具体策略。

2.1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

对于思维的逻辑性而言,语言训练是最好的方法。

数学课程在过去由于只注重智力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训练,把语言训练都推给语文课程来完成,是不恰当的。

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要融入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此来形成学生的逻辑性语言。

同时,在数学课上也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训练,通过规范性训练来提高条理性。

具体手段包括课堂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让更多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大量表达的实际训练来提高思维。

同时,在课后作业方面,可以留如下类似题目:如用语言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向家长进行清晰表述等。

要尽量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因为表达的过程当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思维。

2.2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进行思维的形象到抽象训练。

数学本就是从现实世界的运用需求中抽象出来的,但是人数在学习数学时却是从抽象入手。

小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还原出数学的本质,即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教学中不能只是说一说,要给学生更多真实的数学需求真实情境。

例如,用数水果,用豆子,分木棒等具体的形象的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入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思维。

在这一过程当,从简单的推理入手,让学生逐渐形成推理的方法。

例如,乘法口诀,如果只是背小九九,那么学生只是训练了记忆能力,但是,如果配合数豆子训练,让学生从2个一伙的数,到3个一伙的数,最终到9个一伙的数,这样慢慢形成乘的概念,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就可以总结出自己能够理解的小九九。

数学最重要的是理争,而理解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

对于应用题也是一样,要先让学生看到真正的应用题。

把豆子、水果、小木棒等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一边做一边讲,一边来运用。

然后再抽象到作业纸上。

下一步训练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应用题命题并解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训练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进行其它应用题的命题、解题并讲解,这样就将抽象能力训练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2.3通过速算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

思维的每捷性训练也是越早越好,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当中,要强化敏捷性训练。

敏捷性训练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法手段来实现。

如,加强数学题口算训练的正确性与高效性。

一方面要求学生口算中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口算速度要尽可能快。

具体手段可以每天用课前时间进行全班性的口算训练,定期举行品牌训练比赛。

同时,要想让口算速度有所提升,要适时教给学生速算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全面提高运算速度,并且全班性提高口算速度。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

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

口算速度的提升伴随而来的是思维速度的提升,思维敏捷性的提升。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具体训练方法,在实验班级中进行三年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普通班级有一定提高。

且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跃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呈现。

参考文献:。

[4]严明官.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作者:董海玲单位:榆树市八号镇大岗中心小学校。

摘要:思维地图与思维导图、概念图同属于知识可视化工具.

通过将人类八种思维过程可视化的方式,思维地图可以建构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聚合与发散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复习的功能不是重复地进行知识记忆,而是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升思维能力.

本研究通过采用对照实验法和访谈法,发现学生应用思维地图进行数学复习可以更直观地体验思维过程,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思维地图,小学数学,复习应用.

1思维地图的历史由来。

思维地图简称思维图,是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诺瓦克发现有层级的方框图有助于体现分类的思维过程,可以检测儿童认知的前概念,因此产生了概念图.

1988年美国人戴维综合人类常用的八种思维过程创建出了思维地图,旨在提高学生建构知识和问题解决等能力.

以探寻问题的方向为标准,思维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以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综合各种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则从结果出发,以逆推的方式应用多种路径分析解决问题.

2.

1问题提出———学生数学复习的问题分析小学四年级的一道数学题吸引了笔者关注,此题列举的4个运算方法均正确,两个教学班的错误率分别为33.

33%和56.

41%.

教师在讲授多位数乘法时已经明确算理与算法,但综合多种方法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描述时,多角度信息的呈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研究圆形图、泡泡图、双泡图、树状图、括号图和流程图的使用,结合实例进行如下分析.

2.

2小学数学应用思维地图复习的分析1)圆形图使用分析圆形图旨在从多种角度理解核心概念,如定义、举例、形成过程和头脑风暴等.

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论文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

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特殊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特殊,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问题,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4、散向性。

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其次,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初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教学中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学习的需求。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做好思考工作,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有着多样化的特点,且小学数学也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针对教师与学生来进行的。首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性格与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数学知识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有效学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且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保证数学课堂的亲和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展示出色彩比较鲜艳的图片,同时还要包含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中去。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情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要及时到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

只有借助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给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保证教学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融入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帮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好细节问题,突出教学的真实性,借助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及时关注教学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如,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借助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体育活动的排队上入手,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排队,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可以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中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就要选择学生来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入新课知识,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确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差异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相应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现自我,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2]李桂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4(32):112.

[3]郭先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09(20):12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