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8 06:38:42 作者:纸韵

范文范本是作者根据需要提供的一种范例文章,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板书是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及书写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板书上的艺术性既表现于字体的美观、工整,又表现于整个黑板版面的设计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板书,能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板书的内容一般都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经板书便不言自明是学生应努力掌握的知识。板书大都是当堂写的,教师的写书动作也会成为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一种特殊印记,伴随着语音形象、书写姿态和知识内容而扎根于记忆之中,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教师在课堂板书时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往往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通常是从外观开始的,教师言谈举止、粉笔字书写的好坏经常会成为学生评价老师优劣的标准。教师的字写得好,能给学生良好的启蒙和示范,学生受到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天长日久会受益匪浅,终身受益。教师字写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提高教师威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写出工整、美观的字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和精力调动到学习内容上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教师,为人师表,而教师的板书与语言表达能力、教态等又是为师之表。因此,作为教师应对板书及板书的艺术性有所学习和研究。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板书的艺术性呢?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就能逐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一、教师应苦练写字基本功:写好三笔字,即毛笔字、铅笔字和粉笔字。

教师对书法应有所学习和研究,业余时间坚持练习书法,掌握钢笔、粉笔和毛笔的正确书写规则,写出清晰、工整、美观、流利的`楷体字或行书体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写正确规范的汉字,不写繁体字及不规范的字。避免误导学生,以免学生养成乱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等不良习惯。教师应担负起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清除社会用字混乱的神圣职责,努力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准,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二、教师应苦练绘画基本功,画好简笔画,掌握简笔画的绘画技能。

简笔画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图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使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再配合教师生动地讲解,使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师应苦练板书基本功,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内容。

设计板书应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突出重、难点,内容简洁,色彩鲜明,醒目美观,配合教材,组织教学,归纳总结,掌握要点,使所教学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意识,潜心探索新教学理念,深人研究教材教纲,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教学艺术充实自己,逐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艺术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又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使其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增强美育,促进其智力和能力不断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数学教学论文)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不断抽象出来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演示、实际操作及语言描述等形式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用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就是说,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学,又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一、要加强直观教学。

凡能使学生对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手段都叫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及语言直观等。直观教学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效果。直观教学使学生视听器官并用,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人作过测试,单靠视觉,三天后感知材料的保持率为27%,单凭听觉,则只有16%;而若视听并用,竟然可高达66%以上。

直观教学的形式有多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也有很多。但直观并非目的,而是教学手段,不可盲目滥用。使用直观手段时要注意:

(一)要用得恰当。运用什么直观手段,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定。

(二)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描述,能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形成表象,起着直观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正确表述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三)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操作学具,让他们手脑并用,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能加深学生对操作对象的印象,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从中悟出道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予以具体指导,说明操作要领,教给操作方法。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和现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以感知材料为基础,能动地进行抽象思维,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在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转化过程中,表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再以“凑十法”法则教学为例,在学生摆弄操作之后,要让学生想一想操作的过程,即在脑中再现感知的痕迹,建立如何加的表象,然后进行抽象概括就比较顺利。建立表象对形成几何概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直观感知后,应及时撤掉感知实物与模型,让学生想想说说,回忆几何形体的形象,并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接着再去分析概括图形的本质特征。这对建立空间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好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清晰的表象,而后再及时地抽象概括,这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此,笔者仅以几个例子对动手操作的作用作几点肤浅的说明:

1、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其中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图形的模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它们的特征比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要好得多,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最终形成表象,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各种单位的纸或纸盒,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机,有了兴趣,学习地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也迎合了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譬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制作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是多少,再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记住了圆周率的近似值,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自然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这样经过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一些农村学校中却出现了教师、家长包办代劳或因制作不精美而取消动手操作的现象,实在不应该。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在活动中学习”的教学理念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而且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有其实施者的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服务,也是将形象直观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最终目的。

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论文

“动”感地带,无限精彩——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动”

关键词:心动行动互动。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如果你拿着课本走向教室,在教室门口听到孩子天真无邪地说:“太好了,这节是数学课!”那你的心情一定快乐无比,一定会觉得当一名数学老师的感觉真好。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是以下:

镜头一:(上课在即,数学老师来到课室门口)。

(只有个别体谅老师的班干部上前安慰说:“其实,我也喜欢上数学课”……)。

本来,数学能带给孩子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可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镜头呢?数学课枯燥?上数学课太累?都有可能。我认为这主要是孩子们爱动的天性没得到释放,思想没得到共“振"所致。那就不妨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当然,这要“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动”出精彩。在“动”中有所得,才能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动”感地带。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孩子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如:在教学《左右》时,我和孩子们共同玩指鼻子眼的游戏,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的问题。

师总结:是啊,要做好这个游戏就要先分清左右。你是怎样分辨左右的?谁有好办介绍给大家。

生1:我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拿碗。

师:他说的对不对呢?你们做做吃饭的动作。

学生兴致勃勃地做拿碗吃饭地动作,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哪是左手哪是右手。

生2:我写字时用右手拿笔,左手按住练习本。

不等老师说,学生已经自己做写字的动作并交流起来。

生3:早晨刷牙的时候,我用左手拿牙杯,右手拿牙刷。学生又自发的动起来。

生4:妈妈做饭时用右手拿铲子,左手拿锅。

学生笑着完成炒菜的动作。

生5:我切菜时,用左手按住菜,右手拿刀切菜。

师:这么小的年纪就会帮妈妈切菜了,你真了不起。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课前我就想过辨别左右方位,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主动学习,但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如此丰富,他们辨别左右的方法如此多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是有效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变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实际,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故事中来。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上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值得提醒的是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千万不要忽视那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动起来,给他们吃一些偏饭,创设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和一些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对了或对一部分,及时鼓励他们进步了,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幅“百球图”。小天使“聪聪”问“怎样数比较快呢?”我问:“同学们,你们愿意挑战自己吗?”一年级的孩子是禁不住这样鼓动的,顿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征服欲望。“愿意!”孩子们大声回应着。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想出了可以按颜色数、可以一横排一横排10个10个的数、可以5个5个的数、还可以20、20的数……等等好多数的方法,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试想,这样一些弱势群体也能带着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说不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呢!

三、互动—放飞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

如:如我在教学《统计》时,是这样设计的:

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再提问:誰来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3辆,公共汽车是6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14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需要。

怎样让学生在互动时能有效的进行探究呢?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这样发问。“下面这个问题请大家讨论讨论,待会一起交流。”一阵七嘴八舌地交流后,学生起来汇报,效果往往不理想,不是回答的同学偏了题,就是大伙儿乱哄哄,交流时,还未回过神来。和小组合作一样,当学生个人看法不全面,解决问题有难度时,就需要在集体中讨论,得出较完善的结论,或者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老师无法一时满足,就可以在小组中交流。我们常认为,讨论还用教吗?谁不会说话呀?事实上,许多人不会讨论、不会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往往浮于表面,为形式而形式,未起到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互动交流时要注意几点:

(1)要和学生明确讨论主题,防止偏题;

(2)小组交流时要确定主持人,维护交流的秩序,防止学生越扯越远;

(3)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4)要发挥教师组织协调的作用,放开后要收得拢,就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的讨论围绕主题,精彩热烈,学生能动得起,又静得下,这样的课堂是形散而神不散。

如“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由下位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报。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顾客”们在购物时文明,在付钱时排队。“收银员”礼貌的“欢迎光临”,一丝不苟的工作神情。全班交流时,“收银员”谈自己的职责;“顾客”提醒大家要用钱卫生,并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动”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动”中学,“动”中得到巩固,“动”中学会应用,“动”中学会创造,“动”

中得到发展,同时切身体验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在新课标的推行及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无疑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

(一)、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二)、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 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三)、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

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当然,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还会有更多的“语言”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口头语言有自身特点,只要我们灵活的运用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良好学习氛围的烘托,学生在一个专注、有趣、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能力,还可以感染其他同学共同学习、进步。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在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多下工夫,包括课前、课堂以及课后。课前,教师可以布置适应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并且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并鼓励学生广泛发言,各抒己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并且在教材内容基础上适当拓展,主动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挖掘学习潜能。课后,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加以巩固,并且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进行探索,养成数学学习的好习惯。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是枯燥单调的,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生活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游戏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教师还可以导入丰富的教学案例,以案例引导学生思维,将学生带入课程内容的体系中,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知识内容。教学情境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大有收获,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减轻教师授课压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双赢。生动的教学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如创新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

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多变的特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提供了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多种途径,一方面是多媒体的展示,另一方面是课件的应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结合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大量的优质素材。视频动画以其多元素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声音、图画、图形的联合展示,可以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件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简洁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抓住重点,集中攻破,同时课件中可以融入贴近生活的新鲜元素,弥补教材的不足。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提倡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及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是辅助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也应该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总结出来的经验,才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实践出真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增进同学间的默契,在探究过程中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共同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以优生带动学困生,让学生在小组荣誉感的驱动下努力提高自身,为小组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亲身探索中收获知识,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良性竞争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初中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经验都可以运用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但是具体实施情况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身订制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自古以来,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都是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只负责课堂上讲教材,几乎不管学生的感受,教学内容以考试重点为主,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只顾传授知识,学生作为知识接收的对象,在教学中完全不被重视,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与学生也几乎不交流,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改革后的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与方法,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更加有意义。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课改之后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随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生方法也会发生变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产生兴趣,并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索,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智力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让人对某一项事物产生兴趣,探索欲望,或者愿意从事这项探索活动。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则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就会深入的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而言,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才会成功。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在学习时会全神贯注,一旦遇到难题,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若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就会感觉数学课堂十分枯燥,就不会集中注意力学习数学,也不愿钻研数学难题,最终导致数学成绩差。在探究性问题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新编的教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数学课充满趣味,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具体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与符号进行交流,将数学广泛运用于生活。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就可以逐渐学习由直观认识往抽象知识转化,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想法,并鼓励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想法合理时,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索,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其养成爱研究的习惯,提高动手与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使数学价值最大化。

(四)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重视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相同,但每个学生的性格都具有完整性。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导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独特性,兴趣爱好方面各不相同,各有所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结合数学的'特点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在数学学习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更具吸引力,教师要对这种教学方法引起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也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我们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竭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自主探索的时空”,但“变味的探究”、“走调的探究”仍经常出现。

问题一:这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吗?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片段。

1、新课引入。

学生很听话地互相合作,分好桃子并相互交流分的过程。

点评:新课引入中“小组合作分桃子”的探究,显得多余无用。因为在前面学习的“除法初步认识”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平均分东西,许多学生根本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就能分得非常迅速准确。这一点从上面镜头中学生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2、新知学习。

好多学生在下面早就按捺不住,纷纷举手,更有的在下面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三四十二。

师(依然装作没看到学生的反应):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究竟用哪一句口诀?看哪个组的小朋友聪明、最先想出来。

好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讨论,依然高高地举着手喊:“我来,我来。”

点评:计算12÷3=4用哪句口诀,这个问题值得探究讨论吗?从学生的反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处的探究讨论显得苍白乏力、毫无意义。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让学生去探究、什么样的知识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须“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教师不要为了体现课改精神,动不动就组织学生来个合作探究,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热热闹闹”的学习氛围。为探而“探”的课堂教学,不但会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二:探究为何没有进行到底?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整理复习”的教学片段。

师(图片出示各种小动物捉虫的数据):一只青蛙每天捕捉害虫大约35只,一只燕子每天捕捉害虫大约50只,一只螳螂每天捕捉害虫大约8只。根据这些信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算好后,再给这些算式分分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是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列出了不少算式,接着埋头苦算、校对答案……10分钟过去了,不少学生还只是刚刚算好,根本还没有涉及分类。

师(不停地看手表,焦急地在学生中间踱来踱去):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因为时间关系,还是听老师给你们讲。学生齐刷刷地停下手中的笔,抬头听老师讲解。

点评:这个内容确实值得小朋友合作探究。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和回味余地。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紧迫,怕影响自己的教学预设,没有让学生将合作探究进行到底。其实,上面合作探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在分类中掌握100以内加法的'几种类型和计算特点,而这最重要的地方,学生恰恰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涉及,岂不是一大遗憾。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都是按课时划分的,不少教师往往被教材所束缚,怕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让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其实,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深入体验数学活动,去合作探究一些数学知识,可能会完不成一些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但学生却能从中获得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和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为学生探究提供保证。

问题三:探究需要教师怎样的点拨?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性质”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12÷6=6÷3=2÷1=2这串除法算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1)被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商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逐个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逐个逐个地回答。

师:谁能把上面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不变性质。刚才小朋友们都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商不变性质,很棒!

点评:这样的探究点拨,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的确省时、高效,但“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大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称不上是一次很好的点拨。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一、言之有“路”

每节课前,对本节课的大致内容要做到胸有成竹。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一次成功,或者接近成功,还有待课前的模拟“演练”。从毕业踏上工作岗位起,教师每天备课都会分几步走:先熟悉文本,了解教学内容;参阅相关资料,请教有经验的教师,融合自己的思考感悟,在备课笔记中形成详案;接着由繁到简,将详案梳理成提纲式的简案,理出大致思路;最后再由简到繁,在脑海中实时“预演”简案思路,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根据预设的时间长短,增删内容、调整思路。所以每次上课铃响之前,教师都会处于一种紧张的备课状态。现在想来,这样的紧张是值得的,正是这一次次的紧张为工作之初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言之有“情”

与数、理、化严密的逻辑性相比,语文的人文味儿要浓一些。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似乎更喜欢和符号、数字打交道。在我们抱怨学生不听话的同时,或许也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可能是我们的专业情意还不浓。所谓“专业情意”,即指从事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细细观察能发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有一生挚爱语文教育的教师,像于漪、钱梦龙等;有将语文教育作为维持生计的教师;也有不得已而误将语文教育当作职业的教师。于漪、钱梦龙视语文教育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国语文教育的脊梁。这份专业情意是一份情感,也是一份责任。

1.激情投入,以情带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曾经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最后一课》观摩课,整个教学设计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展开,若就此而言,未见特别。但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爱国诗朗诵环节。滚动的字幕、柔和的音乐、触人心底的话语,加上这位老师饱含深情的诵读,换来了学生不约而同的雷鸣般的掌声,相信也换来了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

2.诗情设境,以境酝情。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还应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去领悟大自然的美好。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魅力应该来自于内心深处,来自于这种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我想如果一个教师要想有魅力,就得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这样魅力才能长存。教师要运用自己的独特魅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唤醒学习语文的意识,启迪智慧,让学生融入其中,感悟文本,构建诗意化的课堂。

3.联系生活,以情悟情。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所以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课外迁移、生活感悟亦相当重要。曾经上过《父母与孩子的爱》这篇课文,虽是一篇外国小说,但其中的情感却是相通的,理解没有难度。于是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父爱与母爱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简单而又独特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感受,但又各自不同。经过课堂讨论,大家似乎发现了身边的共性——父爱是深沉的,母爱是易得的!有同学说:“父爱如山。”有同学说:“父爱无言,爱在心头口难开。”还有同学说:“母爱最无私。”同学们似乎理解了父亲们的沉默,接受了母亲们的唠叨,也发现自己一直都是这么漠视身边的爱。学习归有光《项脊轩志》之类的寄情古文,笔者也会有意识地带学生去体味、感受。在学校,经常和学生家长接触,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孩子:一句话不合,扭头走了;一句话不顺,几天不说话;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这个年龄段,也多是孩子的叛逆期。所以课堂上,我常会引导学生由古人的“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古人:“父母在,不远行”“辞官以奉父母、敬老爱幼”……这样的延伸、体悟,或许比生硬的批评教育更易让学生接受。

三、言之有“方”

1.善串。

串,即串联,也就是课堂上的承接、过渡。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串联得好,环环相扣,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没有考虑,过渡生硬,只剩下“接下来”“下面看”的课堂,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曾经上过一次全市公开课,内容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的鉴赏学习,自然少不了诵读。因为是杜甫的诗,又写于特定的背景下,诵读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找了一个还比较合适的音频资料。多媒体展示音频朗诵后让学生尝试,进行诵读体悟。因为没有相应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触,学生根本读不出其中的韵味。再加上公开课的紧张,学生甚至连停顿、轻重音都出现了重大失误。读完后,课堂还要继续,于是我就鼓励大家,说:“现在大家知道老杜的厉害了吧!他的沉郁顿挫不是一般人能感知的。既然我们在诵读上把握不准情感,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诗歌内容的学习,在诗句的鉴赏中加深对这份情怀的理解!”这是一次预设之外的串联,只能临场应变,带有一定的风险,处理不好课堂容易冷场。如何避免或是尽量减少这种尴尬,备课中的预设串联就应该是周密考虑的重要内容。

2.善评。

评,即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绝对要不吝评价,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个人认为,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氛围营造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回答不理想,我们可以鼓励:“这个问题不简单,可能现在考虑还不成熟,可以继续思考,我们请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回答的闪光处,绝对可以用“漂亮”“真厉害”“比答案漂亮多了”“我都没想到”等词语鼓励学生。教师课堂上的一句鼓励,对这位学生是肯定,对其他学生也是激励。

3.善变。

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一上到底的课,只会使学生觉得平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教与学的效果就明显不同。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或激情回荡,或自然流畅,或娓娓道来……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展现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

四、言之有“范”

范,即规范。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课堂用语必须规范。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可以适度幽默,但不能太过随意,课堂的神圣和严肃不容忽视。又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情景化的,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学生讲话、玩手机等),教师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受到影响。教师如果不注意身份和场合,乱发一通脾气,就会损坏自己的形象。所以,教师要三思而后“言”。比如处理意外情况时,要机智些:用眼神暗示法,或用停顿提醒法,或用幽默化解法……最后,教师需注意教学语言要简练,尽量避免重复语言,少些啰唆,少些“啊”“呀”杂音和严重的方言。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若都能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那么这个四“言”交融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迎来一个色彩绚丽的春天!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水彩画在中小学教材中的位置较为重要,也是中小学生掌握色彩知识和表现技法的主要途径。教好水彩画,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

水彩画具有清新、简洁、流畅、明快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使用的工具简便,学起来容易出效果。但是水彩画的技术性较强,又必须要有一定素描基础。要在短期的教学中,使学生取得成效,是比较难的,因此,在学习中要抓住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关”。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透明的颜料,运用水与色的相互渗化的方法和层加的方法,来塑造物象的空间效果。作画时用水多少,加色时画面干湿,色的浓度以及用笔的快慢都十分重要。在学习中掌握水分多少,是学习水彩画技法的主要问题。

对于学生作业,学习水彩画应该把画好色彩明暗关系放在首位,为了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和结构关系,色彩画脏一点也可。待技法熟练脏总是可以克服的。对于不重视和观察不出物体明度差异的通病,先不要管他,也可让学生花一些简单的水彩画,锻炼用水色表现对象的结构、光暗,有利于画好物体的明暗关系。

水彩画的淡彩比较好示范。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水彩画的湿画法,这个示范操作比较困难。在桌子上示范大部分同学看不见。且影响课堂秩序。在黑板上示范水彩流动,影响效果,所以我用水粉薄画来代替水彩作画。

具体做法是:前面把画纸钉在小黑板上,挂在教室的黑板上,竖起来用水彩作画。可是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最好用锡管装的水粉,因为色彩颗粒细,易扩散,透明度较好,同时使用方便。瓶装宣传色粒粗,水胶汁多,浓度达不到。尽量用透明度好的,不太好的要少用或不用。选用水粉色主要是它不容易流动和扩散。这样竖起来克服了水彩色倒流的缺点。湿画法要水彩内融,画面滋润,水味十足,所以示范时要在之上下功夫。

二是画时用水彩纸更好,化学实验的滤纸也可。但学生用就困难了,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用同样的纸,让他们在作业上有所发挥,所以我选用一般的图画纸,最好表面粗糙的,便于控制水分。在着色前把纸打湿(应注意水的分量和天气变化,倾斜看纸时应看不见亮光最好),以便着色时使水粉色扩散、渗化、衔接自然,画出味道来。

用笔时尽量选用大笔,能一笔涂满,最好不涂第二笔,尽量减少笔融,不重笔,少修改。因为,这样才能显示水粉色的流畅感。用笔多了影响水色之间的结合,另外,黑板上的示范,画面较大,笔大能饱含水色,一笔下去可解决问题,相对来讲,对画面的整体感较强。

在操作示范时,要把握时间和水分。另外,画面水分多时,用色可稍厚,这样水多,色彩即使厚了点,也不容易扩散。否则,水多色薄易倒流。水分少时,用色要薄,因为水少,色彩必须薄才容易扩撒,不然,用色厚了,笔融生硬,失去了水彩画的水味了,所以画时要灵活掌握。

以上是我在这几十年来水彩画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和经验,对教学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在这里提出来仅供同行和老师们参考,同时若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同志们指正。总之,利用水粉色代替水彩示范,就是利用水粉色不易倒流的优点,又要克服它不易扩散的缺点。在用色用水上把握,多实践,就能画出水彩画的味道来。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换位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换位教学是通过对师生角色互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学生讲授和教师评价两个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在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把握教师在这个模式中的地位、评价尺度和应用范围等问题,切实保障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效,达到提高小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换位教学;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换位,其最早产生于模仿,即让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他人的角色之中并通过扮演和体验,来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

如何切实有效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的特征。受客观年龄阶段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大都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还未形成。如直接用概念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时,不能让小学生理解,但是如果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展示,学生就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通过具体思维形成抽象思维。当然,如果在操作和展示环节中能够让小学生亲历亲为,自己动手,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数学思维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学生讲授。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自控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是其精力非常旺盛且喜欢模仿,学习能力强。从思维形成看,小学生以无目的性的机械记忆为主,对于图片所能反应的直观感受能够产生更为持久的记忆和兴趣,而对于概念性的公式、定理记忆起来显得比较困难。通过换位教学,可以为小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老师”,通过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向同龄的同伴传授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了新课改的学生主体性理念。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于换位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老师”毕竟是一位小学生,在换位教学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讲解不到位、讲课紧张、时间控制不好等等,因此数学教师在角色互换后应针对学生讲解的不足进行点评。

(一)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师生换位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在这个教学模式下,既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效果;又培养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时,学习兴趣会非常浓厚。换位教学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以身为同龄人的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去给其他同学讲解,其他同学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

(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学数学进行换位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换位主体的“小老师”,不仅要和数学教师一样去完成一堂课的备课、上课环节,同时也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勇气和胆量提出了挑战,这些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教学中,“小老师”找来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同时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菜市场购物情景,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让大家认识和学习了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兑换。通过教学,换位的“小老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三)促进教师预设判断力的提高。

所谓预设判断力,是指教师对课堂会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料并能够做出相应预案的能力。由于孩子们年龄的特点,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互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设并制定相应的预案。在换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换位教师”出现的问题不断记录,在课后对其进行纠正和点评。在整个教学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评课”,对“换位教师”的授课做出评价,为今后的换位教学提供反思和,也为“换位教师”更好地发展提供反思依据。

(四)体现素质教育目的。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着重强调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及深。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换位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体验一名自认为熟悉的教师的角色。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和慌乱,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备课,还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一般来说,在换位教学中,一般让“换位教师”选择具有直观感性的知识,要考虑到生成性,即“换位教师”能够自己做到这些任务。对于抽象的知识和定理,一般仍然需要数学教师来讲解。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学。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要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和感染学生,激发灵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语言艺术。本论文,重点讲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的感悟、体会及设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言逻辑;语言幽默;语言情感。

1语言要逻辑清晰。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艺术性,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n切、出言有章。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传给学生纯洁的语言和健康的导向,清新的逻辑思维。如果教师逻辑不清晰、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重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把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语言洒满课堂,让学生兴趣大增,枯燥的课堂充满活力。

2语言要激情澎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才能感动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路高度吸引到黑板上、教师身上、课本上。要达到目的,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的流向。客观外界信号刺激人的大脑便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这种信号达到一定“强度”时,感情才能开始发出。因此,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讲课如同演员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很熟练地掌握所讲内容,才能轻松自如地进行讲解,才能充分地发挥语言技巧,从而达到情触于理的效果。教师还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感情的流向,来触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标准。以自己的情感来收到感人的效果。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语速快慢、适度停顿,突出重音,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一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声音突然降低一点,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顿增。音调的和谐也不能忽视,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3语言要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生动。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优美中建优美。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将审美的阶级性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讲《论语心得》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要有一定的人生规划。”于丹的`这段话优美凝练、流畅华丽的语言,格外精彩,让人折服,字字句句沁人心脾,教师能做到语言优美凝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语言要风趣幽默。

凤趣和幽默是课堂语言教学的一把双刃剑。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启迪学生的智慧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幽默像助推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它还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智慧的象征,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本教的任务。

5语言要条理准确。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连贯,生动形象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上课时,教师应该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恰当的手式、肢体语言,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根据授课内容的变化,调整声音,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声呼号、时而声色俱厉、时而婉转悠扬。这样,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否则,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激情四溢、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一脸懵懂、不知所云,最终问题还是未讲清楚。因此,教师就必须熟悉教材的内容,再进行语言加工,按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再根据学生的喜闻乐见、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的讲授,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课堂效果也会最佳。教师语言应该准确;所表达内容要严密;论证、论点要条理清晰。学会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动学生。课堂上要一环扣一环的引领学生,做学生的导航仪。因此,教师的课堂的语言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是关键。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盘散沙,没有粘稠剂,前后内容衔接不上。教师要准确地讲授课堂的的重点、难点。把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串大小不等的糖葫芦一样,知识串联。因此,学生就能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另外,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必须选用准确、精辟、通俗、易懂等常用的字、词、句,段。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罕见的方言和文言词语等教学。才能达到课堂语言教学,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既言简意赅;不含糊其辞;不拖泥带水;不遮遮掩掩。要主次分明,教学举例、选取比喻应是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例子。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比喻说明问题的目的。教师要举什么例子,选取什么样的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精心准备、胸有成竹下进行,绝不可在课堂上,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随心所欲、顺口开合,这样教学会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给课堂教学带来“灾难”,影响教学质量。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尝试它,才能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向成功。在教学中,教师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作为教师,真可谓任重道远。语言艺术更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大胆的走下去,会收获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

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运用

情境教学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创设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

作者:吴连才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

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会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然而,从笔者最近对29所初级中学音乐教学所做的调研,以及全市中小学音乐优质课、创新课评比活动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不善提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艺术性的提问,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理应成为每一音乐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对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情境进行粗浅的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主旨。

一、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一)设计形象性情境进行提问。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化的、易被学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学,是每一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形象的提问情境,也应该是一个提问艺术探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在提问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譬如,欣赏《摇篮曲》(浙教版中学教材第三册)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介绍《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催婴儿入睡时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它结构简单,节奏摇荡,旋津优美、情意甜蜜,常为女声唱或合唱形式。在这之后,分别播放戈待尔和舒伯特的《摇篮曲》音乐,从外部音响感知人手,这时教师配以适宜的体态语言(轻柔、摇摆作摇篮动作或怀抱小孩入睡动作,脸上露出母亲慈祥特有的甜美笑容),此刻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音乐形象情境的感召下,已深深地体会到《摇篮曲》温馨的意境,以及它所包容着的深深母爱,在《摇篮曲》旋律的陪衬下,教师提问:《摇篮曲》的特点怎样?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填表方式,由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

因为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诱发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和舞蹈等方式能创造一种宽松、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调[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动学生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正确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内容。这是值得教师尝试的一种提问方式。

(二)设计问题性情境进行提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竟。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性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以“诱发兴趣后设问”为例,对其分析如下: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吧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于把学生融人大自然,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雨中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在雨书的心情,并让我们知道你雨中26故事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讲述雨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件趣事。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极富诗意和生动气息的画面————雨中即景。教师提问:“你能给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结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而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崔化剂。

(三)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开始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回答问题也存在顾虑。这是学生自尊心加强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等,从而使竞争情景得以形成。譬如: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李焕之)作品欣赏教学时,完成初步感受分段教学后,为了巩因时至“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教师提出:复听全曲后,以小组讨论、抢答的形式,回答作品四个部分力度、速度、场景是如何变化的?逐段重播音乐,逐段小组抢答。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激烈,纷纷争着回答。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战胜自我,勇于挑战,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竞争情境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如集体讨论法、自由辩论法等。因为相同中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境的教学对象来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自由的辩论中逐渐完善自己、最后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对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几种提问情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提问情境的设计是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提问情境,才能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益。

二、及时评价,激励参与。

教师提问需要一定的艺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更需要艺术。只有两者和谐的结合,才能使提问更具艺术。因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

为此,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习上不断得以提高。对于素质较好的同学,由于他们成功率较高,自信心强,教师在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的同时,评价更要从严,使他们能有往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发奋努力;对于素质较差的同学,也要多给他们感情投入,记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可先把目标定低些让他们优先回答比较简单的、复习性的提问,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快感。这样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提高水平,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与评价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音牙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__、1。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__、3。

3、浙江青年报20__、3、26。

4、浙江省教委教研室编《浙江省第三届中小学音乐教师说课评比材料》。

5、中学教育20__、3。

6、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1999。

学具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口算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口算练习更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明确在课堂上进行口算练习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讲课过程中安排口算练习,保证各项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口算练习应该只限于问答的形式,也就是说让全班学生同时做一些数学练习题。

教师不要把别的练习项目和它混淆,比如,学生要在教师的口述下回答问题,然后全面核对答案。这样的听写练习,教师要把题目复述多次,这样就会使题目简单很多。口算练习应该是要求学生给出口头计算的全部结果,使学生掌握口算练习的解题技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这种解题技巧,这只有在口算练习中才能获得,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是不能替代的。另外,之所以说口算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通过口算练习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在进行口算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并且将口算练习和其他数学活动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动作反应速度的提高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口算练习当成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口算练习会阻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口算练习除了要能够配合本堂课的新知识之外,还要适当地设计一些温故而知新的口算习题。不管是哪一种练习题,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口算练习要和其他数学训练一样,遵循以下原则:运用旧知的巩固练习启发学生学习新知,熟练已经学过的技能。所以,口算练习的运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用来复习和巩固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题技巧,也可以为学习数学新知识做足准备工作,还可以训练学生比较复杂的技能技巧的单项性训练。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口算练习来复习刚刚学习过的新知识,又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这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最有效的练习方式。

通过口算练习,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训练中的情况总结出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准备情况,并能够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

(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时间段的口算练习。

在课堂开始时进行口算练习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起到整顿课堂纪律的作用。在一节课的中间或者结尾进行口算训练可以缓解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和书写训练之后产生的紧张感和疲劳感,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一种放松和缓和。教师还可以运用口算练习做数学课堂学习的导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练习比起教师进行有组织的、独立的课堂练习要更有效、丰富。

(二)口算练习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思考,但是由于年龄的局限性,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还有些不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虽然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是不能进行读、写、测等能力的综合运用,不能独立理解和完成应用题。这些数学问题会让学生感到困难,而口算练习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些困难,使数学习题的练习内容更加集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口算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

小学生普遍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得到教师肯定的时候,他们会享受到极大的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口算练习的训练,学生是非常有兴趣的,因为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答题的正确性。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口算练习的时间,这个时间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这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比较高,教师可以先进行口算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果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当中涉及的新知识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口算练习安排在新课学习之后作为巩固新知识之用。

(四)教师在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进行的速度,尽量使速度加快,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把控好练习的时间和速度。如果是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进行的口算练习,教师可以适当放慢速度,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运算内容,提高口算练习的准确率。当学生对于教师出示的题目难以理解时,特别是一些不太常见的非典型的题目,教师可以把题目多读几遍,或者可以采用板书、画图等其他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提高效率。随着学生对于这些题目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比如,加快读题的速度,缩短限定的答题时间,使学生能够养成快速反应、正确作答的良好数学运算习惯。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运算能力。教师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2]姜兆海。农村小学新课程背景下的低年级口算教学[j].课外阅读旬刊,(17)。

[3]张庆安。农村小学提升低段学生口算能力的几点做法[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12(8)。

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运用

课堂情境创设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上,下了很多工夫,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创设情境,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有位小学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手中的三个圆片当作饼,让学生自己翻饼感受如何才能更节省时间。但是在农村的家庭很多都是使用大铁锅烙饼的,一些农村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就是把三张饼一起放到锅里,同时烙。在此,教师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虽然使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生动与有趣,但却与教学要求相背离。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将它处理得当,同时把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更好地切合教学实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导入新课后,教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绳子围住圆一周,再用直尺测量绳子,有的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也能得出圆的周长,方法很多。但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就落实好了本环节的重点就是动手测量周长。可见,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变化,低、中、高段学生分别有不同的情境创设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选择: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高年级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而有的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动物王国里又要举行一场比赛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故事,有的学生就小声地嘀咕:“怎么又是比赛啊!”而另外一位教师,就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校门口的花坛需要围一圈栅栏,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看似后者简单,但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新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了解较少,教师可以设置“购物”情境: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教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这个商店卖什么?(文具),你们想买些什么文具?引出“元、角、分”,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认识元、角、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功能。

(二)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在选取生活情景时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书本所提供的内容,一定要以不同方式去选取,形式多样,新颖,并且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边给学生讲小猪盖房子这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森林里有3只小猪正在盖房子,小兔子也来帮忙。它们有的扛木头,有的搬砖……最后定格画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上的事物比较多少(小猪和小兔、小猪和木头、小兔和砖……)。要比较的素材比较多,学生在自己喜爱的童话世界里不时地闪出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喜爱的生活的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性,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各种课堂情境,做到因课适宜,使这一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