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论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2-19 10:24:21 作者:QJ墨客

范文范本是一种启发性的资料,通过学习和模仿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下面这些范文范本中,你会发现不少写作的亮点和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良好学习氛围的烘托,学生在一个专注、有趣、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能力,还可以感染其他同学共同学习、进步。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在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多下工夫,包括课前、课堂以及课后。课前,教师可以布置适应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并且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并鼓励学生广泛发言,各抒己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并且在教材内容基础上适当拓展,主动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挖掘学习潜能。课后,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加以巩固,并且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进行探索,养成数学学习的好习惯。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是枯燥单调的,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生活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游戏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教师还可以导入丰富的教学案例,以案例引导学生思维,将学生带入课程内容的体系中,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知识内容。教学情境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大有收获,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减轻教师授课压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双赢。生动的教学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如创新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

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多变的特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提供了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多种途径,一方面是多媒体的展示,另一方面是课件的应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结合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大量的优质素材。视频动画以其多元素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声音、图画、图形的联合展示,可以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件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简洁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抓住重点,集中攻破,同时课件中可以融入贴近生活的新鲜元素,弥补教材的不足。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提倡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及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是辅助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也应该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总结出来的经验,才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实践出真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增进同学间的默契,在探究过程中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共同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以优生带动学困生,让学生在小组荣誉感的驱动下努力提高自身,为小组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亲身探索中收获知识,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良性竞争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初中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经验都可以运用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但是具体实施情况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身订制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时,违背逻辑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干扰学生正常的思考探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应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以逻辑力量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规律到规律地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自然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做到对教学语言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应注入形象化的语言,变深奥为浅显,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情感的共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让学生思考:人大附中东门位于黄庄路口的.南200米处,新中关东门位于人大附中的北400处,如何用图表示出三者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马路看成一条直线,将学校东门等地看作是这条直线上的点,以黄庄路口为原点,1米为单位长度,由南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条数轴(如下图所示),就可以用数-200和200分别表示附中东门和新中关东门的位置: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并以形象化的语言既简洁又清晰地让学生明白直线上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数(坐标)来表示。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习惯表示方法将图竖过来画。通过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而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内的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三、精心设计,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

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厌倦情绪,更能象磁石一样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的教学中,我通过解一元一次整式方程引导学生探索当这些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里时的解法,当学生把解出来的值代入原方程时发现方程没有意义,随即提出了疑问。这时我适时风趣幽默地说道:“你提的很好,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既然是半路上出现新增加的,我们就管它叫增根”。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在让学生笑出声的同时,也让学生深深地记住了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适时、恰当的幽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帮助学生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自古以来,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都是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只负责课堂上讲教材,几乎不管学生的感受,教学内容以考试重点为主,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只顾传授知识,学生作为知识接收的对象,在教学中完全不被重视,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与学生也几乎不交流,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改革后的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与方法,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更加有意义。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课改之后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随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生方法也会发生变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产生兴趣,并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索,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智力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让人对某一项事物产生兴趣,探索欲望,或者愿意从事这项探索活动。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则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就会深入的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而言,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才会成功。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在学习时会全神贯注,一旦遇到难题,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若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就会感觉数学课堂十分枯燥,就不会集中注意力学习数学,也不愿钻研数学难题,最终导致数学成绩差。在探究性问题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新编的教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数学课充满趣味,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具体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与符号进行交流,将数学广泛运用于生活。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就可以逐渐学习由直观认识往抽象知识转化,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想法,并鼓励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想法合理时,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索,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其养成爱研究的习惯,提高动手与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使数学价值最大化。

(四)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重视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相同,但每个学生的性格都具有完整性。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导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独特性,兴趣爱好方面各不相同,各有所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结合数学的'特点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在数学学习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更具吸引力,教师要对这种教学方法引起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论文

弗赖登塔尔关于“再创造”的论述内容相当丰富,他认为: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上笔者只是做了小小的尝试。两个班级的学生对于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可塑造性是较强的;大部分学生在投入探索、讨论时的积极性表现得较高,因此,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活跃。总结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在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趋近于平等,大家在一起讨论,尤其是当学生有某些比较新颖独特的想法时,教师也应当积极的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

2.“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适当的环境下使用。尽管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已有的“数学现实”上进行“再创造”,但是知识的积累还不充分时学生能够进行再创造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进行再创造的意义也不大。

3.“再创造”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其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结论产生,为此教师要做的就会比运用讲授法教学更仔细,不但要有预见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分析教材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4.“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学生积极地加入讨论,发现任何一点规律或有任何一点想法,他们都会很乐意的告诉其他同学和老师,从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地加以肯定或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处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的方向。

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比如:

1.“再创造”教学方式的短期效应还不明显,能否通过改进教学方案来促进它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在新课标的推行及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无疑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

(一)、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二)、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 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三)、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

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当然,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还会有更多的“语言”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口头语言有自身特点,只要我们灵活的运用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数学教学论文)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论文

“动”感地带,无限精彩——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动”

关键词:心动行动互动。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如果你拿着课本走向教室,在教室门口听到孩子天真无邪地说:“太好了,这节是数学课!”那你的心情一定快乐无比,一定会觉得当一名数学老师的感觉真好。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是以下:

镜头一:(上课在即,数学老师来到课室门口)。

(只有个别体谅老师的班干部上前安慰说:“其实,我也喜欢上数学课”……)。

本来,数学能带给孩子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可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镜头呢?数学课枯燥?上数学课太累?都有可能。我认为这主要是孩子们爱动的天性没得到释放,思想没得到共“振"所致。那就不妨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当然,这要“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动”出精彩。在“动”中有所得,才能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动”感地带。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孩子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如:在教学《左右》时,我和孩子们共同玩指鼻子眼的游戏,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的问题。

师总结:是啊,要做好这个游戏就要先分清左右。你是怎样分辨左右的?谁有好办介绍给大家。

生1:我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拿碗。

师:他说的对不对呢?你们做做吃饭的动作。

学生兴致勃勃地做拿碗吃饭地动作,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哪是左手哪是右手。

生2:我写字时用右手拿笔,左手按住练习本。

不等老师说,学生已经自己做写字的动作并交流起来。

生3:早晨刷牙的时候,我用左手拿牙杯,右手拿牙刷。学生又自发的动起来。

生4:妈妈做饭时用右手拿铲子,左手拿锅。

学生笑着完成炒菜的动作。

生5:我切菜时,用左手按住菜,右手拿刀切菜。

师:这么小的年纪就会帮妈妈切菜了,你真了不起。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课前我就想过辨别左右方位,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主动学习,但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如此丰富,他们辨别左右的方法如此多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是有效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变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实际,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故事中来。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上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值得提醒的是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千万不要忽视那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动起来,给他们吃一些偏饭,创设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和一些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对了或对一部分,及时鼓励他们进步了,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幅“百球图”。小天使“聪聪”问“怎样数比较快呢?”我问:“同学们,你们愿意挑战自己吗?”一年级的孩子是禁不住这样鼓动的,顿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征服欲望。“愿意!”孩子们大声回应着。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想出了可以按颜色数、可以一横排一横排10个10个的数、可以5个5个的数、还可以20、20的数……等等好多数的方法,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试想,这样一些弱势群体也能带着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说不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呢!

三、互动—放飞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

如:如我在教学《统计》时,是这样设计的:

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再提问:誰来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3辆,公共汽车是6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14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需要。

怎样让学生在互动时能有效的进行探究呢?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这样发问。“下面这个问题请大家讨论讨论,待会一起交流。”一阵七嘴八舌地交流后,学生起来汇报,效果往往不理想,不是回答的同学偏了题,就是大伙儿乱哄哄,交流时,还未回过神来。和小组合作一样,当学生个人看法不全面,解决问题有难度时,就需要在集体中讨论,得出较完善的结论,或者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老师无法一时满足,就可以在小组中交流。我们常认为,讨论还用教吗?谁不会说话呀?事实上,许多人不会讨论、不会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往往浮于表面,为形式而形式,未起到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互动交流时要注意几点:

(1)要和学生明确讨论主题,防止偏题;

(2)小组交流时要确定主持人,维护交流的秩序,防止学生越扯越远;

(3)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4)要发挥教师组织协调的作用,放开后要收得拢,就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的讨论围绕主题,精彩热烈,学生能动得起,又静得下,这样的课堂是形散而神不散。

如“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由下位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报。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顾客”们在购物时文明,在付钱时排队。“收银员”礼貌的“欢迎光临”,一丝不苟的工作神情。全班交流时,“收银员”谈自己的职责;“顾客”提醒大家要用钱卫生,并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动”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动”中学,“动”中得到巩固,“动”中学会应用,“动”中学会创造,“动”

中得到发展,同时切身体验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语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凭借。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同时,使教学更准确、鲜明、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获得发展。

关键词:课堂语言;学习兴趣;问题;思考;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善导,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黏住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导语,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课始,师创设情境引入:“国庆节,老师和小朋友到福建土楼玩,巧遇两位大爷。王大爷住在‘和贵楼’,是一座长方形土楼,地面长40米,宽25米;简大爷住在‘怀远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地面是半径20米的圆形,他俩在争论谁家的土楼大。这节课,我们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又如,教学“数字编码”一课时,课始,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也都想参加,纷纷写信给栏目组。那么多的信件,邮政人员是根据什么来分拣的?你们想知道吗?”……再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课始,师提问:“同学们会跑步吗?咱们班谁最会跑?你能围着操场跑几圈?”在学生回答后,师再问:“今天我们可不是来比赛跑步的,而是来当裁判的。请看比赛规则,仔细观察谁犯规了,谁做得对。”生:“第一个参赛者犯规了,他从中间穿过去……”巧妙的导语设计,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善评,引导想说、会说。

说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活动方式。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情境进行描述,对数学的概念、定理等作出解释,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开展讨论……这些活动都涉及说的技能。只有在真诚、安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展示自我,教师才能获得来自学生的真实信息,展开有效教学。如“:仔细想,不着急!“”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看行不行。“”有谁听明白了,请复述一遍,好吗?”“孩子,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这样的语言表达,会一点一点地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三、善问,启发有价值的思考。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学生不易理解之处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同学们,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和老师这把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北京的1厘米和我们这里的1厘米一样长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前三种方法通过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第四种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仔细想想。这些方法虽然都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但我们要计算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以后的面积能不能变?”“虽然钟面的形状、颜色、大小不同,但钟面上的很多地方是相同的。请小朋友找钟面上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看谁找得多。”……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师:“这是我们区新建的一条公路,它的中间要配置一条绿化带(全长1200米),并要在绿化带上种一行树(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什么问题?”师在学生回答后继续问道“:这些答案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还有其他方法吗?”生:“画图。”师:“怎么画?要画1200米吗?要画240棵树吗?”生“:太麻烦了。”师:“有什么好办法?”生“:从简单的开始,假设路长15米。”师:“好!先在线段上试试能‘种’几棵树,再想想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植树方法,最后思考算式可以怎样列。”……这里,教师通过提问步步设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得到发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设计的创造性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思考。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运用幽默风趣、科学准确的语言,让课堂充盈着时代的气息,充满着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与智慧。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不断抽象出来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演示、实际操作及语言描述等形式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用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就是说,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学,又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一、要加强直观教学。

凡能使学生对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手段都叫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及语言直观等。直观教学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效果。直观教学使学生视听器官并用,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人作过测试,单靠视觉,三天后感知材料的保持率为27%,单凭听觉,则只有16%;而若视听并用,竟然可高达66%以上。

直观教学的形式有多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也有很多。但直观并非目的,而是教学手段,不可盲目滥用。使用直观手段时要注意:

(一)要用得恰当。运用什么直观手段,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定。

(二)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描述,能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形成表象,起着直观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正确表述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三)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操作学具,让他们手脑并用,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能加深学生对操作对象的印象,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从中悟出道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予以具体指导,说明操作要领,教给操作方法。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和现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以感知材料为基础,能动地进行抽象思维,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在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转化过程中,表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再以“凑十法”法则教学为例,在学生摆弄操作之后,要让学生想一想操作的过程,即在脑中再现感知的痕迹,建立如何加的表象,然后进行抽象概括就比较顺利。建立表象对形成几何概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直观感知后,应及时撤掉感知实物与模型,让学生想想说说,回忆几何形体的形象,并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接着再去分析概括图形的本质特征。这对建立空间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好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清晰的表象,而后再及时地抽象概括,这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此,笔者仅以几个例子对动手操作的作用作几点肤浅的说明:

1、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其中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图形的模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它们的特征比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要好得多,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最终形成表象,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各种单位的纸或纸盒,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机,有了兴趣,学习地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也迎合了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譬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制作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是多少,再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记住了圆周率的近似值,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自然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这样经过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一些农村学校中却出现了教师、家长包办代劳或因制作不精美而取消动手操作的现象,实在不应该。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在活动中学习”的教学理念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而且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有其实施者的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服务,也是将形象直观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最终目的。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由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目前已被视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之后发现,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仍习惯于上课不停地做笔记,到做作业时,同笔记上的内容进行对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即老师上课讲得越多、覆盖面越广,则学生会的就越多。但是一旦脱离了教师,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了,于是放弃者居多。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在系统知识的运用能力上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还不够积极。此外,教师除了从作业中去评判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外,在课堂上却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去了解第一手材料。因此如何从这样的一种现状中摆脱出来,需要教师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

一、理论基础。

弗赖登塔尔关于“再创造”的论述内容相当丰富,他认为:

1)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一种学科。它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或是“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和各种定律。

2)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重新创造数学知识。个人学习数学的进程和数学发展的历史有着相似之处。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3)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这里“数学现实”是指客观现实与人们的数学认识的统一体。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含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教师应当针对各个学生数学现实和思维水平的不同,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不自觉的状态,发展为有意识的活动。

4)“再创造”应当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自由发展,绝不可以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设置任何预先的圈套。

二、实践过程。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依照弗赖登塔尔的这一论点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主要是在概念教学和拓展性课程教学上),并获得了一些相关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尚未解决,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摆脱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让学生背诵概念,当一个新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现实”建构形成的,那么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学生也可以理解掌握。教师要做的则是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的材料,以便让他们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和性质,进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观点;另外帮助他们将其发现的规律和性质提升为数学知识,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能力也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例如,在引入概念――奇函数和偶函数时,笔者让同学们先一起观察两个函数和,当自变量x分别取-3,-2,-1,0,1,2,3时的函数值,填写下表,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请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蕴含着什么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告诉老师。学生的回答可能仍然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严谨规范的程度,他们往往会说:在x取-3和3时的函数值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或者更好一点的论断是: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相等或也互为相反数。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其结论符号化、数学化。再者,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具有类似性质的函数和图象,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即便学生没有能力做此项工作,笔者也不轻易地采用讲解法,而是让他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定义,然后分析给其他的学生和老师听,请学生做一回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数学化的能力。

另外,在进行一些运算法则的教学时,也可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其实这些法则学生并不会把他们一一背诵出来,在做题时也不会事先考虑下一步运算中用到了那一条运算法则,而是全凭习以为常的反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没有必要去一条一条的讲解,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法则的形成上。比如:在两个函数作和运算和积运算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完全不同于课本的方式,将运算法则转变成了让同学们自己去构造已知两个函数的和函数和积函数。有许多学生构造出来的函数同教材中“和函数”的形式完全不同,有的当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构造出的函数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乏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利用这一机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发挥其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或在其他方面进行探索。可以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如何做学问的方法,一举两得。

在基础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在这方面也可以充分体现“再创造”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掌握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蕴藏在大量实例中的一些简单的方法,这样就无需每次均用定义来进行判断,毫无创新意识。教师可提供大量精心准备的合适的材料,这些函数可以看成某两个函数的和函数或积函数,请学生想各种方法去判断,并总结出可以推广为一般的结论:奇+奇=奇;偶+偶=偶;奇+偶=非奇非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偶*奇=奇。这些论点相当简便,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处理,只是学生描述的时候却会忽视一些前提条件,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指点,将其语言数学化、规范化。又比如,在讲函数增减性的时候,同样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复合函数增减性判断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与前者相类似的手法。

三、经验和不足。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上笔者只是做了小小的尝试。两个班级的学生对于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可塑造性是较强的;大部分学生在投入探索、讨论时的积极性表现得较高,因此,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活跃。总结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在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趋近于平等,大家在一起讨论,尤其是当学生有某些比较新颖独特的想法时,教师也应当积极的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

2.“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适当的环境下使用。尽管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已有的“数学现实”上进行“再创造”,但是知识的积累还不充分时学生能够进行再创造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进行再创造的意义也不大。

3.“再创造”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其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结论产生,为此教师要做的就会比运用讲授法教学更仔细,不但要有预见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分析教材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4.“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学生积极地加入讨论,发现任何一点规律或有任何一点想法,他们都会很乐意的告诉其他同学和老师,从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地加以肯定或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处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的方向。

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比如:

1.“再创造”教学方式的短期效应还不明显,能否通过改进教学方案来促进它的效果?

3.要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也是一个比较难于处理的问题。

课堂中的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数学教育中不应该只重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还应强化其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数学被广泛地视为工具性学科,忽略了其文化教育的价值。

本文基于这种现象,从数学文化的特点出发,探讨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途径。

数学是人类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数学文化这一概念能够概括包容与数学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与人类整体文化血肉相关。

在现代意义下,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它可以表述为以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到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各个分支领域)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对象(各个自然科学)。

数学文化涉及的基本的文化因素包括数学、哲学、艺术、历史(不仅是数学史)、教育、思维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数学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基石,而且是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数学课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数学家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所形成的品质,会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数学的精确、严格,使他们在工作中减少含糊笼统、不求甚解。

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

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练的表述,使他们的谈话和行为简明扼要。

我们不应把数学教育单纯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素质。

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和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长期作用的。

一、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具备可传播、可渗透的特点。

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数学文化的有形部分,包括命题、方法、问题和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是数学文化的无形部分,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其中,观念性成分是数学文化的核心。

在数学文化的观念下,数学教育就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教育,它不仅仅强调数学文化的知识性成分的学习,而且更注重其观念性成分的感悟和熏陶;那种仅仅把数学看成是训练思维的智力体操是不够的,仅仅把数学当作是可应用的知识也是不够的,仅仅把数学当成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敲门砖”更是不行的。

数学文化教育有着更为伟大的抱负,它肩负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它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数学精神的培育,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与传统的数学教育相比,数学文化教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育只是把数学看成是“科学的数学”(或者是学科的数学),注重的是数学的知识性成分的学习,主要强调的是“三大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由于太看重数学的形式化训练,淡化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忽视了数学精神、数学意识的培养。

而数学文化教育把数学看成是“文化的数学”,数学教育也只有深入到这门学科的文化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素养。

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人类各种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

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兴衰,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

因此,数学教育,特别是基础数学教育,它不单纯是数学科学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起着“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的作用。

它增加了数学教育的维度,延展了数学教育的时空,从而使得数学教育更加完整和和谐。

数学文化教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古今结合,不但注重数学历史的辉煌,而且强调当代先进的教学成果与数学思想;第二,内外结合,不但强调数学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而且更强调数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第三,“物性”与“人性”结合,不但要学生体会到数学定理的严谨和美妙,而且要他们感受到隐藏在这些定理背后的人的精神,“既要讲推理,又要讲道理”,数学文化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待数学教学。

随着人们对数学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如果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学术的、理论的层面上,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只有潜在的意义,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教育效果而体现在学生身上。

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

二、转变数学教育观念,改革数学教材教法。

由于受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限制,受教学时数的局限,受就业方式的制约,使得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科学的教育,而只能说是数学文化教育。

因为它不仅具有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技能等功利性的功能,而且应该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等素质性功能。

例如,远在西周时期,数学就是基本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这说明,一定的数学素养是作为一个有用的人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的积累。

培养数学思维习惯或数学观念、确立数学文化教育观念,有利于目前数学教育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因为素质教育作为新型教育价值观,显然强调了数学教育中的文化因素,所以重视数学教育中的文化观念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要求。

同时,确立数学文化观,拓宽数学选材的范围,而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它不仅有教养的功能,而且有教育的功能。

这更符合数学教育目的的全面贯彻,即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合社会大众的需要,其中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直接使用,也包括数学文化对提高思维品质的间接作用。

数学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就是要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克服学术主义(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学者型人才的做法),“大众数学”的思想将能更好地贯彻。

“大众数学”强调为大众所掌握和利用,使数学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大众数学”不求高难度,但求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带有较强的普及性,使数学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大众数学”强调了数学的实用性功能,但实用数学并非“大众数学”真正内涵。

我国数学教育历史久远,但一直是注重实用,把数学作为一种技术教育,结果数学的故乡也丧失了生机。

树立数学文化教育观念,对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亦能更好地得到解释,如区分一般数学能力与学校数学能力的必要;同时还会克服多年来数学教学中“重演绎,轻归纳,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运用

情境教学是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作者:张继侠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中学,河北,秦皇岛,066400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

学具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时,我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完全由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机器人,机器人的一个手臂可以动作,并配上了录音:“咳,大家好!我是机器人小天星……这节课谁表现最好我就和谁交朋友。”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然后,我让学生指认机器人身体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这样的导入,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摇头。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走。”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利用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电教媒体可为重难点创设巧妙的突破。

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我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条棱通过移动和相对的棱可以完全重合,从而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这一结论。这既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电教媒体可为实践操作教学强化感知。

利用电教媒体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践操作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智力技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去,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电化教学能使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转化时,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有些学生对转化的过程还是理解的不够透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在教学时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剪、拼、移的过程,然后再通过电教媒体进行转化前后的比较,使学生清楚的认识转化过程,这样利用电教媒体教学使学生强化了感知。

四、电教媒体可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在当今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思维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认识”时,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圆柱是由长方形围成或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形成的,然后,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图形的旋转形成过程,学生很快在大脑中形成图形在空间变化的印象;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让学生展开思维去想象一下,圆锥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图形形成过程,圆锥是由一个扇形围成或直角三角形以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形成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图形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实践表明,电教媒体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恰当利用电教媒体,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也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我们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竭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自主探索的时空”,但“变味的探究”、“走调的探究”仍经常出现。

问题一:这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吗?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片段。

1、新课引入。

学生很听话地互相合作,分好桃子并相互交流分的过程。

点评:新课引入中“小组合作分桃子”的探究,显得多余无用。因为在前面学习的“除法初步认识”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平均分东西,许多学生根本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就能分得非常迅速准确。这一点从上面镜头中学生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2、新知学习。

好多学生在下面早就按捺不住,纷纷举手,更有的在下面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三四十二。

师(依然装作没看到学生的反应):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究竟用哪一句口诀?看哪个组的小朋友聪明、最先想出来。

好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讨论,依然高高地举着手喊:“我来,我来。”

点评:计算12÷3=4用哪句口诀,这个问题值得探究讨论吗?从学生的反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处的探究讨论显得苍白乏力、毫无意义。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让学生去探究、什么样的知识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须“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教师不要为了体现课改精神,动不动就组织学生来个合作探究,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热热闹闹”的学习氛围。为探而“探”的课堂教学,不但会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二:探究为何没有进行到底?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整理复习”的教学片段。

师(图片出示各种小动物捉虫的数据):一只青蛙每天捕捉害虫大约35只,一只燕子每天捕捉害虫大约50只,一只螳螂每天捕捉害虫大约8只。根据这些信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算好后,再给这些算式分分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是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列出了不少算式,接着埋头苦算、校对答案……10分钟过去了,不少学生还只是刚刚算好,根本还没有涉及分类。

师(不停地看手表,焦急地在学生中间踱来踱去):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因为时间关系,还是听老师给你们讲。学生齐刷刷地停下手中的笔,抬头听老师讲解。

点评:这个内容确实值得小朋友合作探究。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和回味余地。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紧迫,怕影响自己的教学预设,没有让学生将合作探究进行到底。其实,上面合作探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在分类中掌握100以内加法的'几种类型和计算特点,而这最重要的地方,学生恰恰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涉及,岂不是一大遗憾。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都是按课时划分的,不少教师往往被教材所束缚,怕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让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其实,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深入体验数学活动,去合作探究一些数学知识,可能会完不成一些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但学生却能从中获得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和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为学生探究提供保证。

问题三:探究需要教师怎样的点拨?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性质”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12÷6=6÷3=2÷1=2这串除法算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1)被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商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逐个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逐个逐个地回答。

师:谁能把上面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不变性质。刚才小朋友们都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商不变性质,很棒!

点评:这样的探究点拨,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的确省时、高效,但“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大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称不上是一次很好的点拨。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要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和感染学生,激发灵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语言艺术。本论文,重点讲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的感悟、体会及设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言逻辑;语言幽默;语言情感。

1语言要逻辑清晰。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艺术性,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n切、出言有章。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传给学生纯洁的语言和健康的导向,清新的逻辑思维。如果教师逻辑不清晰、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重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把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语言洒满课堂,让学生兴趣大增,枯燥的课堂充满活力。

2语言要激情澎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才能感动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路高度吸引到黑板上、教师身上、课本上。要达到目的,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的流向。客观外界信号刺激人的大脑便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这种信号达到一定“强度”时,感情才能开始发出。因此,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讲课如同演员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很熟练地掌握所讲内容,才能轻松自如地进行讲解,才能充分地发挥语言技巧,从而达到情触于理的效果。教师还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感情的流向,来触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标准。以自己的情感来收到感人的效果。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语速快慢、适度停顿,突出重音,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一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声音突然降低一点,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顿增。音调的和谐也不能忽视,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3语言要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生动。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优美中建优美。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将审美的阶级性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讲《论语心得》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要有一定的人生规划。”于丹的`这段话优美凝练、流畅华丽的语言,格外精彩,让人折服,字字句句沁人心脾,教师能做到语言优美凝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语言要风趣幽默。

凤趣和幽默是课堂语言教学的一把双刃剑。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启迪学生的智慧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幽默像助推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它还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智慧的象征,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本教的任务。

5语言要条理准确。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连贯,生动形象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上课时,教师应该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恰当的手式、肢体语言,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根据授课内容的变化,调整声音,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声呼号、时而声色俱厉、时而婉转悠扬。这样,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否则,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激情四溢、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一脸懵懂、不知所云,最终问题还是未讲清楚。因此,教师就必须熟悉教材的内容,再进行语言加工,按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再根据学生的喜闻乐见、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的讲授,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课堂效果也会最佳。教师语言应该准确;所表达内容要严密;论证、论点要条理清晰。学会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动学生。课堂上要一环扣一环的引领学生,做学生的导航仪。因此,教师的课堂的语言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是关键。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盘散沙,没有粘稠剂,前后内容衔接不上。教师要准确地讲授课堂的的重点、难点。把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串大小不等的糖葫芦一样,知识串联。因此,学生就能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另外,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必须选用准确、精辟、通俗、易懂等常用的字、词、句,段。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罕见的方言和文言词语等教学。才能达到课堂语言教学,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既言简意赅;不含糊其辞;不拖泥带水;不遮遮掩掩。要主次分明,教学举例、选取比喻应是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例子。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比喻说明问题的目的。教师要举什么例子,选取什么样的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精心准备、胸有成竹下进行,绝不可在课堂上,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随心所欲、顺口开合,这样教学会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给课堂教学带来“灾难”,影响教学质量。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尝试它,才能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向成功。在教学中,教师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作为教师,真可谓任重道远。语言艺术更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大胆的走下去,会收获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

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运用

课堂情境创设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上,下了很多工夫,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创设情境,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有位小学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手中的三个圆片当作饼,让学生自己翻饼感受如何才能更节省时间。但是在农村的家庭很多都是使用大铁锅烙饼的,一些农村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就是把三张饼一起放到锅里,同时烙。在此,教师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虽然使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生动与有趣,但却与教学要求相背离。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将它处理得当,同时把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更好地切合教学实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导入新课后,教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绳子围住圆一周,再用直尺测量绳子,有的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也能得出圆的周长,方法很多。但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就落实好了本环节的重点就是动手测量周长。可见,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变化,低、中、高段学生分别有不同的情境创设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选择: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高年级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而有的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动物王国里又要举行一场比赛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故事,有的学生就小声地嘀咕:“怎么又是比赛啊!”而另外一位教师,就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校门口的花坛需要围一圈栅栏,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看似后者简单,但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新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了解较少,教师可以设置“购物”情境: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教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这个商店卖什么?(文具),你们想买些什么文具?引出“元、角、分”,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认识元、角、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功能。

(二)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在选取生活情景时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书本所提供的内容,一定要以不同方式去选取,形式多样,新颖,并且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边给学生讲小猪盖房子这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森林里有3只小猪正在盖房子,小兔子也来帮忙。它们有的扛木头,有的搬砖……最后定格画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上的事物比较多少(小猪和小兔、小猪和木头、小兔和砖……)。要比较的素材比较多,学生在自己喜爱的童话世界里不时地闪出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喜爱的生活的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性,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各种课堂情境,做到因课适宜,使这一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