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模板15篇)

时间:2023-12-11 16:43:39 作者:温柔雨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活动,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技巧进行创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端午节吃粽子原因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过端午节都会赛龙舟、吃粽子、其实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民间一直以这种方式去纪念他,一直流传至今,这种习俗文化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了一部分,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讲讲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他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这时的楚国君王为楚怀王,在战国七雄的局势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大增强,其它的大国也是不甘落后,纷纷变法图强。楚国的国君楚怀王是非常信任屈原的,让屈原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而屈原的政治路线是主张变法,主张与其它的强国一起防范和对抗秦国。在屈原的变法过程中楚国的国力也慢慢强大起来了,更受到楚怀王的赏识。只要是变法就会触及部分旧贵族的利益,他的重用受到别人的嫉妒,就这样旧贵族纷纷反对屈原的变法。一些政客甚至在楚怀王面前诽谤屈原,就这样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慢慢疏远了。

在当时除了秦国外,实力较强的两个国家是楚国和齐国。张宜给秦王献策,说只有破坏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他们六国联盟的计划就要落空,秦王觉得张宜说的很有道理,就让他去做了。张宜带着金银珠宝到了楚国,马上就收买了一些重臣,之后就去见了楚怀王,说你们楚国和齐国断绝关系,秦国就会给你们楚国600里土地,那些受贿赂的重臣们纷纷赞同,这样既和大国秦朝交了朋友,又白白得了土地,可谓是一举两得。屈原得知后劝楚怀王不要这样,最终还是跟齐国断交。

会后秦国并没有履行诺言,楚怀王咽不起这口恶气,就独自和秦国开战,楚国势力单薄没有齐国的帮助是很难战胜的,结果楚军打败,被秦国侵占了十多个城市。就这样楚国一直受到秦国的欺负,在秦襄王上位期间,给楚王写了封信说是想见他,一直纠结的他听了儿子子兰的话,不能得罪秦国,不然就没有好日子过,去了之后就被请过关押起来了,一年后死在了秦国。国不可一日无君,顷襄王上位后,屈原是不主张抵抗秦国,以卵击石只会自取灭亡,需保存实力把自己的实力变得强大起来才最重要。顷襄王听了奸臣的流言,这样不抵抗是对楚国的不忠,就撤除了屈原的官职,流放到了南方。

屈原一直怀着报国的志向,这样的结局让他非常伤心,于是在汨罗江跳河自尽了。当地的一些渔夫发现后为纪念屈原,刚开始是往河里投放五谷,发现都被一些鱼虾吃掉了,之后就把叶子把这些五谷包起来投入河中,之后一直演变成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吃粽子、鸭蛋、赛龙舟的形式去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风俗习惯。关于包粽子的由来 ,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汩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驶着船把饭装到逐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此外,在我国云南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端午节包粽子由来的另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男女青年,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深深相爱。可双方家长硬 是不赞成这门亲事。五月端午这天,他们便一块跳进了老丙大龙潭。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五月初五,傣族人们便聚集在元阳县乌河湾坝老丙大龙潭边,让青年们自己选择理想的情人。青年男女围成一个大圆圈,唱歌跳舞。跳完歌舞后,小伙子将事先包好的粽子丢给看中的姑娘。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则拾起粽子。然后手拉手,分散到绿树下,去倾诉衷情。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都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罗江自杀,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几千年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习俗。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这就是端午节。

粽子由来已久花样多

龙舟雨下,端午节的粽香已经全城飘扬。从种类来看,如今的粽子真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不过,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粽子的制作方法却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北方粽子以甜为主,个头小,尖尖的三角锥形,多是简单白糯米,或者杂以赤豆、红枣、蜜饯类,蘸白糖食用,粽叶香浓。中原地区,粽子甜咸兼备,馅料也开始多样,比较有名的嘉兴粽,就有竹叶粽、艾香粽、薄荷香粽、火腿粽等。在广东,粽子个头增大很多,以咸为主,形状多样,糯米事先用酱油浸渍,馅料更是变化多端,比较知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咸蛋粽等,里面一般都会有腌过的五花肉,肉香扑鼻。

但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传统粽子的烹饪方法似乎没有差异,只有蒸、煮两种。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据传有24种常用烹饪技法,比如炒、炸、煎、爆、熘、焖、炖等。难道就没有蒸煮之外的烹饪技法适用于粽子?当然有,而且不少。在广州,大厨们更是绞尽脑汁,集思广益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粽子,而且都相当时尚。别看小小一只粽,几口甚至一口就吃完了,厨师背后的付出,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创新让年轻人也爱吃。

西关出名的不只有西关小姐,还有西关美食,尤其是茶点,可以说,广东美食文化的厚度,大多来自西关茶点。像点都德大茶楼整个团队虽然比较年轻,但在老西关却成为很多茶客首选的饮茶之所。餐厅尽管面积不大,但整体还是有浓郁的老西关风情:青砖和木质的墙面,窗户和间隔都用怀旧的满洲窗。雕梁画栋、飞檐流苏,极具老西关的古典韵味。

说到做粽子,餐厅花样不少。去年,推出过一款鳄鱼焖鸡粽,用鳄鱼和鸡焖粽子。“其实做粽最主要还是想增强口感,不同做法会有不同感觉。点都德的做法是要让不喜欢吃粽子的人觉得粽子很好味。”负责人沈志辉透露,“因为很多小朋友和年轻人不是很喜欢吃粽子,我们希望通过不同食材和烹饪手法,引导他们去消费传统美食,传承西关美食精髓。”

一听名字,就知道融合了日式做法,日式中造。天妇罗是日本炸物,大厨明哥说,看到别人炸虾炸蔬菜,他就想着不如试试炸粽,适应这个季节。煎炸物的最高境界是肥而不腻,这个很考师傅。因为糯米糖分比较大,很容易粘在一起,然后炸糊掉,但这款天妇罗炸粽一点焦的痕迹都没有。一般炸物都比较香,但会油腻,不过吃天妇罗炸粽不会,外脆内嫩的,挺新鲜的口感,原来外面用了一层面粉做的脆浆,作用就是吸油。据说一推出,无论是老人家还是年轻人,就算想减肥的美女都忍不住会去吃,因为色香味俱全。

卖相很洋气,十足十西式、港式点心模样,上下两层微甜松软的酥皮,夹着软糯的内馅,让平淡的裹蒸粽带了牛油香,口感丰富。看来,中国传统食品披上洋外衣,确实会另有一番新情趣。这个创意来自酥皮龙虾汤,上面铺的那一层酥皮,厨师用来裹粽子。酥皮的原料是面粉、鸡蛋、牛油。这个不用预先蒸,直接放在炉里h,因为炉子里温度足够高,酥皮一层一层就会自然出层次。

紫米皇粽是餐厅的原创产品,灵感来自早茶点心紫米盏。糯米做粽子通街都是,紫米呢?少见吧。说实话,拿起粽子时有点失望,因为卖相并不好。尽管师傅没有将粽叶完全剥掉,而是从顶部剪开,就像粽叶托着粽子一样,但还是觉得普普通通。原谅我,一个外貌协会的超级成员。但口感着实不错,吃着会像吃爆炸糖的感觉,紫米的香味和粽叶的清香搭配,又爽又脆又烟韧,比一般的糯米粽口感会丰富很多,很有嚼劲。像吃寿司没加鱼籽一样,少了紫米,口感会弱不少。

作为广州酒家的高端品牌,天极品一直是广州酒家集团的一块试验田,各种最新派的菜式大多是在这里首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叫好叫座之后再在所有餐厅推广。厨师长王永安带领一众大厨,集团队智慧,在今年的端午前就奉上了几款最为时尚新派的粽子,那叫一个养眼,味道?试试就知道了。

粽子端上来时食欲就开始翻腾,要不是前一个小时刚吃过午饭,不然口水一定流出来。为何?色相!一只瓷白的长方形碟子上,两片新鲜的绿色粽叶,搭配一片紫萝卜花,焦黄的粽子切成寿司卷般整齐的小段,端起旁边一碟红色晶莹的炸鸡汁淋上去,色彩缤纷,真的是风情万种!

轻轻咬下去,外面包裹的是煎过的腐皮,腐皮煎过之后,本来应该脆脆的,但里面的粽子水分很足,所以有点烟烟韧韧的感觉,像传统的“斋烧鹅”。因为斋烧鹅也是用腐皮做的,所以有点类似烧鹅皮般的柔韧,特别是用卤水浸润之后。闻一下,粽香、腐皮香、卤水香交织缠绕在一起,里面的粽子很滑,蘸上酸甜中带点辣的烧鸡汁,非常开胃,而且一点都不觉得饱滞,难怪叫“风情万粽”。

腐竹本来是淡味,即使炸香也不会变。所以加了裹蒸粽、炸鸡汁后味道会好很多。“如果是甜粽、枧水粽,口味会不配。因为只有裹蒸粽里面有肥肉,也有五香粉,配腐皮比较适宜。”厨师长介绍,研发这个菜的时候试过很多种酱,用鲍汁觉得很咸腻;烧鹅汁虽然本身不肥,但因为有较浓五香粉味……最后选择了受众面最广的酸甜炸鸡汁。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小孩子都喜欢这个味道,配炸薯条、炸鸡块等都是用它,入口觉得酸酸甜甜。

粽子端上来时,乳白色的沙律放在一只晶莹剔透的钻石纹玻璃盘子里,上面有两片绿色的香薄荷叶,视觉效果奇佳。枧水粽除了枧水味就没有别的了,味道很斋很寡很平淡,一般都要蘸白糖吃才比较好入口。水果沙律捞在一起的,入口以软为主,并且很少会搭配淀粉类的食材。不过,舀起一勺,咬下去既有糯米的柔软,吃到粽子又觉得爽口,因为粽子冻过,而且不会粘牙。水果有苹果、香蕉、西瓜,沙律酱里面放了牛奶和cream,更香滑一些。整个口感很有趣味,枧水粽添了些水果的清甜,水果也多了份粽子的甘香,而且还有香薄荷叶的味道忽隐忽现。在这道菜里,粽子已经不是原来的粽子,沙律也不是传统的沙律,水果和枧水粽出人意料地相衬,确实新鲜,非常适合夏天食用。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粽子一定趁热吃。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链淀粉含量高。糯米加热后,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却,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

不宜多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黐牙和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胀。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点,食粽的同时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帮助肠、胃蠕动,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

不宜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

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时间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

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容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年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就在前几年,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查找相关资料才发现,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战国末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然后又派节使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向楚怀王陈述,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屈原驱逐出郢都。楚怀王去了秦国就被软禁起来,楚怀王后来忧郁成疾,悔恨交加,二年后客死在长安。到后来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即位,秦国陆续派兵攻打楚国,势如破竹,顷襄王狼狈逃出京城,郢城被秦兵攻占后。屈原在流放的路上,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后,心如死灰,仰天哀嚎一声,便跳进了湍急的汨罗江,这天正是是农历五月初五。

擂鼓驱赶蛟龙。为了防止鱼虾破坏屈原的躯体,他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里,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用来迷昏恶龙野兽。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清明节吃粽子的由来

清明粽是古时人每年到清明时节的一种粽,每个地方不同用的原料也不一样。清明时节有吃粽子的风俗。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另外,“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清明大似年,淘米裹粽子,甜麦塌饼嘴里尝!”这是禾城的一句民间。

谚语。

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买粽叶,回家后浸粽叶、煮粽叶,洗粽叶,淘米,将酱油腌肉、赤豆、豆沙、红枣、蜜枣之类备好以便裹粽子用。

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1、粽叶的选用: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2、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3、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4、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

5、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解开棉绳,拨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1、空腹不宜吃粽子。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

3、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轻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4、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

5、忌未熟先吃。包粽时,我们不要将粽包得太大,否则便难以将它弄熟。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对健康有损。

6、忌保存太久。已包好的粽比较好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比较好放于阴凉透风的地方。

7、忌大量进食。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需有克制,并且尽量趁热吃,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粽子由来已久花样多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包粽子。

晚上,我看见妈妈在包粽子,我本来想:帮妈妈包些粽子吧。可我又不会包粽子,便转了转眼珠,带滑稽的口吻说:“妈妈,不,大师,你包的粽子真诱人,令人看了就想吃。不过,我也有一招‘花样粽子’,比你的技巧简单又包起来诱人。”妈妈很好奇,我看了心里暗暗叫喜。妈妈突然好想换了张脸似的,却趾高气扬地说:“那咱们交换技巧吧!”我一下子慌了,但很快冷静下来。我一边拿粽叶边说:“你看我怎么包。”我很会随机应变,你看,我把肉先夹在饭团里,然后把饭团橡皮泥似的捏成圆球状,再把粽叶包起来。“当当当,‘花样粽子’出炉啦!”我欣喜若狂地说。可妈妈丝毫不放在眼里。她说:“切,一点儿都不简单,看我的'。”妈妈装模作样地挽起袖子,假装认真地包起来。因为妈妈求快速不求质量,马马虎虎,所以桌上被弄得一团糟。

妈妈尝了一口我包的粽子:“哇!你的‘花样粽子’真好吃,你继续包,我来享受一下!”哎呀!我的妈呀!要包多少个“花样粽子”啊!!!!!!

我的“花样粽子”怎么样?

端午节包粽子由来作文

在端午节的时候,当然少不了包粽子,那么,关于包粽子的由来,大家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包粽子由来。

作文。

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风俗习惯。关于包粽子的由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汩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驶着船把饭装到逐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此外,在我国云南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端午节包粽子由来的另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男女青年,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深深相爱。可双方家长硬是不赞成这门亲事。五月端午这天,他们便一块跳进了老丙大龙潭。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五月初五,傣族人们便聚集在元阳县乌河湾坝老丙大龙潭边,让青年们自己选择理想的情人。青年男女围成一个大圆圈,唱歌跳舞。跳完歌舞后,小伙子将事先包好的粽子丢给看中的姑娘。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则拾起粽子。然后手拉手,分散到绿树下,去倾诉衷情。

粽子的由来的作文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作文900字《粽子的由来的作文900字》。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文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吃粽子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不要超过3个,男性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哪些人不宜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专家还建议一些人别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胃、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看到这个习俗,你是不是跟小编一样,很好奇呢,让我们根据这篇为什么端午节要赛龙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想不想知道这一习俗的由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3.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是不是也和小编一样对栓五彩线很好奇啊,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可以加深我们的了解哦。

6.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吃粽子的由来

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作文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风俗习惯。关于包粽子的由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汩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驶着船把饭装到逐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此外,在我国云南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端午节包粽子由来的另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男女青年,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深深相爱。可双方家长硬是不赞成这门亲事。五月端午这天,他们便一块跳进了老丙大龙潭。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五月初五,傣族人们便聚集在元阳县乌河湾坝老丙大龙潭边,让青年们自己选择理想的情人。青年男女围成一个大圆圈,唱歌跳舞。跳完歌舞后,小伙子将事先包好的粽子丢给看中的姑娘。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则拾起粽子。然后手拉手,分散到绿树下,去倾诉衷情。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有包粽子往江里扔的习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哈哈!在这儿由我来告诉你吧!那就得从屈原说起了,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他是国王的一名大夫。

屈原虽然忠实楚怀王,但却受其他人的排挤。楚怀王逝世后又因倾囊王听信谗言而将屈原流放到汨罗江边。屈原苦苦想到,我反正也不能为国家和百姓造福,那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便投江自尽了,那天正是我国的农历五月初五。百姓们听说屈原跳江的消息后,十分痛苦。他们发动了很多人坐在船上在江边打捞屈原,一连打捞了很多天,最终还是没有打捞到屈原。

所以百姓们为了纪念对屈原的思念之情,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就要包粽子,将包好的粽子少吃一点,大部分都要扔到江里去,让江里的鱼虾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身体。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包粽子,就成了一种传统。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的由来的作文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