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课程小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11 22:07:13 作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作文的结构、内容和语言运用。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根据运筹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特点,桂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对运筹学设置了48个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8个学时,上机教学训练10个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笔者没能全部讲授完每个版块的内容,而时,上机教学训练10个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没能全部讲授完每个版块的内容,而是精选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学的内容,从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实用性与应用性。运筹学是从实际问题发展而来的学科,其中很多模型都与管理学和经济学有关。换句话说,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掌握运筹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筹学来源于实践,并逐渐升华为一门具有系统理论体系的学科;运筹学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又服务于实践,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可利用运筹学的基本方法来解决,如经济管理中的运输问题、货物配送等问题。3.跨学科性。运筹学是多学科交叉性的结果,其与数学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等交叉,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化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这些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应用,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吸收各学科知识,并加以协调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选择不够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所选择的内容还是没能充分挖掘此专业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一方面,笔者比较注重公式的来龙去脉,注重推导过程,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招的专业,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繁琐的推导过程会让学生觉得运筹学抽象无比,从而减少了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没能充分展开来讲授每一个知识,原因在于讲授理论知识的课时只有38个课时,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授完每一个知识是不可能的。2.教学实践环节不够深入。学校虽然给运筹学安排了10个课时的上机训练时间,但是这远远还不够。运筹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其中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实践中,但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出现的模型大都包含有很多变量,若手工计算求解将非常麻烦而且容易出错。lingo和matlab可以用来求解运筹学相关问题,但是由于所安排的上机课时非常少,笔者只能选择lingo来讲授。3.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不够合理。学校的运筹学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综合成绩=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这种成绩的构成方式很单一,没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4.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不高,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是文理兼招的,而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摆脱了数学的困扰,现在又要掉进一个更深的窟窿里,因此提不起学习运筹学的兴趣。而有些学生开始可能还好好学,但是随着听不懂次数的增加,然后就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

(一)精选教学内容。运筹学所针对的专业有:电子商务、会计学、物流管理和工商管理。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因而教学内容也要随培养目标而稍有不同,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理解存贮论和排队论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结论就可以了。

(二)增设实验项目。针对课时少的状况,笔者主要尝试运用了网络教学平台,把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制作成ppt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限定的时间内学习完该学的内容并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若学生有问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提问,笔者根据实际进行解答。

(三)改革考核方式。在实际中,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而学生的综合成绩则按照这几种考核方式按一定比例组成。考核方式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成绩(即课后习题作业)、课堂上实验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体现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程度,平时实验成绩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体现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掌握程度,期末上机考试成绩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比较法等等,并且尽可能去掉不必要的推导过程。除此以外,笔者还制作一定的微课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下载学习。

三、结语。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何提高运筹学的教学质量是众多学者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精选教学内容、增设实验项目,改革考核方式和改革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提升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越来越多的省市将旅游业作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经济发展产业,这就加快了各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拥有“朝阳产业”的美称。

浅谈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新疆经济不断地发展,来新疆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处在祖国最西部,占有独特的地位。

从面积、距离、民族、地貌、气候等方面对其他地区的居民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新疆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13个主要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以期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见解。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促进;对策;新疆。

旅游业也可以称作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依靠旅游资源与设施,专门从事招徕、接待游客的行业,如今,它已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而是一个综合的产业群,主要为游客提供交通、娱乐、游览,住宿、消费等服务。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拥有“朝阳产业”的美称。

在改革开放之初,新疆的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卓有成效,对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位置上与内陆地区相隔比较远,因而交流少,这也让新疆在大多数人心中显得很神秘。

旅游业的发展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使社会更加稳定,同时,由于游客的进入使得文化得到交流,外界更加了解新疆的特色、新疆的人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等,这也同时增强了外界对新疆的关注,进一步地加强新疆经济的发展。

一、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截至今日,少数民族在新疆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包括已经废弃的建筑物,至今仍居住的特色建筑和一直流传在民间的各类民族文化。

随着新疆对外开放,新疆各民族文化也被更多的人认识,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新疆旅游发展的趋势。

(一)新疆民族文化旅游。

1.新疆民族新疆原有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满、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新疆少数民族所占的人口比例大于50%。

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2.新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1)民族歌舞、节庆新疆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民族歌舞,以民族舞蹈、节庆为主的民族文化娱乐,已经成为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

如维吾尔族的刀郎舞、哈萨克族的鹰舞、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塔吉克族的油灯节、喀什的龟兹文化节、吐鲁番的葡萄节等,对中外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民族餐饮民族餐饮业也是新疆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越来越吸引游客的眼球。

如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烤全羊,回族的粉汤,哈萨克族的那仁,塔吉克族的包尔沙克等,这些本地的餐饮与国内外餐饮相互融合提升,使之成为新疆旅游不可错过的一大特色。

(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新疆旅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起色,因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也有了自己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民族历史遗址旅游新疆是古代西域古国的一部分,这里有很多古西域故城遗址。

历史上新疆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最深,所以这里有很多回王陵、伊斯兰教圣裔墓、传教士墓和维吾尔著名学者墓。

吐鲁番游:高昌古城、交河故城;巴州游:楼兰故城、米兰遗址、罗布人村寨;库车游:龟兹故城、默拉纳额什丁麻扎;和田游:尼雅遗址;哈密游:哈密王陵、盖斯墓;喀什游:莎车王陵、阿帕克霍加墓等。

2.民俗节庆活动。

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

诺鲁孜节含有送旧迎新的含义。

哈密维吾尔族农民的祭苗青仪式,是发展与保留得最完整、最富文化气息的诺鲁孜节庆典活动。

塔吉克人的油灯节,通过特定的仪式,火就可以为人驱除灾祸、带来幸福。

伊犁四日游中包含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大型草原,在草原上逢重大的节日就会举行体育活动,赛马、叼羊、姑娘追、追姑娘、摔跤等,在那拉提草原上还有国际赛马场。

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与问题。

新疆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些年发展非常快。

但是从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看,仍存在很多问题。

牧区和农区是新疆民区的两大类型。

牧区以毡房、木屋为主,农区则是平顶土坯房屋加院落格局,旅游区的民族民居现在都多朝着砖石水泥材料和楼房方向发展,屋内装修陈设现代化的意味越来越浓厚。

旅游者自身的饮食习惯冲击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新疆清真饮食已经被打破,如今汉餐、西餐、清真餐三分天下,饮食品种更为丰富多样。

新疆各民族的服装服饰多姿多彩,这是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识等的产物。

三、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

新疆作为多民族的聚居地,为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借助西部大开发等政府政策,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推广。

(一)提高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保护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旅游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保护新疆民族文化可以从旅游者和本地居民两方面着手。

旅游者方面,可以通过旅游宣传教育和导游引导,使旅游者正确认识本地的民族文化,不盲目欣赏,不盲目诋毁,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本地居民方面,教育并引导旅游地居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为当地特色文化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必要时可以参与其中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

(二)融合民族文化与旅游设施。

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最主要的一点是,在景区游客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族服饰、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旅游中。

四、结论。

整篇论文以个人角度大致阐述了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认识,对新疆民族成分、旅游资源简单地介绍,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个人意见。

但未能全方位、细致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已逐渐占有新疆旅游的主导地位,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刻不容缓。

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中,能有更多的人通过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对新疆有全新的全面的认识,提升新疆旅游在全国旅游中的地位。

中职旅游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论文

一起。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对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来说,实践课程设立是其主要的内容。然而旅游专业的.实践课程的设立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实行,然后把每一步做好,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目标要明确,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2)目标确立以后,就要考虑内容的设置。(3)我们所设置的课程如何来实现。(4)对于独立的每门课程来说,确立它们各自的目的,根据目的,来设置课程的内容。(5)对于所设置的课程内容,用一定的方式来实现。(6)实施实践课程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使这些课程得到很好的实行。(7)实践课程的接受者是学生,对于这些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用有效的方法来对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接受程度做一个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充分了解本地的旅游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由此来确定目标,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一定要能够适应本土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赶上国际国内旅游事业的发展步伐。(2)充分了解目标的一系列要求,(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进行课程的设置,改革后的课程由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实践课三方面组成,在课时方面,要确保理论课的课时与实践课的课时要保持一致。(3)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要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深入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用单一的方法即讲解课本知识的方法把知识教给学生,然而这种方式在现代教育中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了,应该对其进行改革,把比如像案例分析、讨论、活动等新的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位置转向主动。针对一些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运用一些现场课堂,使学生更好地学好一些应用性相对较强的课程。(4)我们可以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使实践课程与实际企业相结合。通过利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作技能联系在一起。

1.教学通过课程模块的方式来实现。

能力。

2.模拟情境。

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模拟一些具体的场景,首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对其进行编排,由学生来表演。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导游与别的接待部门的导游之间的关系的解决,也包括在接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最后,对于模拟情境中的学生的表现,大家进行共同评价,找出不足。

3.新的教学技术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计算机等一些多媒体方式对教学进行改革,比如有些模拟情境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有关程序来实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因此对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求其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媛。高等职业教育导游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华章,(19)。

[2]汪西霞。谈谈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j]。理论月刊,2011(02)。

(作者单位成都电子信息学校)。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一)。

一、目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校较早建立的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上,实践性的教学较少。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重点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毕业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岗位需要。

由于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未能摆脱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的比较多,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有的本应由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只好成为参观性质观摩学,这导致不少课程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变更实践教学的学时、内容和实训要求的现象较为严重。

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较少,教学方式单一。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专业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教毕业就上讲台,任课教师年轻居多且没有外贸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他们在讲这门课程的外贸实践环节时力不从心。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完成,并且,学生渴望接受领先知识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无法上升为志趣。

另外,在实践操作培养方面,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或者说投入并未达到所预想的效果,最后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两方面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所学理论也不能被实际应用。

毕业生由于知识面窄,在进入企业之后可能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从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学生对国贸实务训练重视不够,忽视专业资格证书。

现在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

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很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践课的学习,操作能力较低。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践效果肯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而目前很多学生忽视国际贸易从业资格考试,有些盲目跟风,有些只是考取一些简单的或是与专业无关的证书,没有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不够强。

1.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及广西北部湾的开放,急需既掌握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国际贸易实际操作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对外贸易人才,这对于广西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机遇。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的突出主干课,加强实践课。

根据教育目标定位,根据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内容往往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即使国际贸易理论学得再好,国际贸易实践工作过不了关,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异于“纸上谈兵”,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

改变原来单一的教授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大赛、校内模拟实习到校外实习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提升学习热情。

尤其是开展模拟教学,学生在模拟贸易环境中不但可以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而且也能亲自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

主要是利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平台,仿真出一套完整的进出口贸易流程,使学生能在操作中熟练地掌握进出口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结汇单据、合同履行、争议处理等,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3.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也便于外贸企业发现和选择人才,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通过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机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广泛地利用各种资源,同时服务地方经济。

4.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目前对于“双师型”专业的教师比较缺乏,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的业务实践经验的问题。

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影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

可以考虑引进一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

其次,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部门锻炼,并考取专业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三,学院也应大力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或继续深造,或是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鼓励“双证”学生,搭建职业技能平台。

“双证”是指高等教育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内专业课程基础上,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比如: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以及国际商务师等。

岗位资格考试更具体地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方向,其侧重都是从业务的需要出发,整合各个相关科目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经验,有助于在校生毕业后持证上岗,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各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引用。

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的分布比例上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教师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务的重要性,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

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所选择的的教材有些不能与当下的世界经济实际发展问题不相适应。

在教材中经典理论占有的比例较大,常常将一些古典的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课程的重点讲解内容,而忽视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讲解,使国际贸易课程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近些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高,而因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日益增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要对理论知识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引入到国际贸易课程中。

还有就是在日常的外贸业务中常用到的内容在教材中涉及的不多,比如,商检、报关等,导致许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要通过企业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还有关于一些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也不完整,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托收统一规则》等在传统的教材中都没有涉及,但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从业者必须掌握的行为准则。

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整体教学中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学习没有真正的掌握实际的国际贸易技能。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用讲授法,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中还可以,但在实务课程中也用此方法,就使实务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的讲授法虽可应用到理论部分,但长时间下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有效的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

在实务教学方面,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论和实务的学习,学生更倾向于与实务的学习。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务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有些落后,大部分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还是以黑板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虽有很多学校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课程教学,不过多数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呈现上,并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人才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1.改进国进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国际贸易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国家贸易教学的首要条件。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一定要将国际贸易市场变化中形成的新理论和新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将教学的重点向现代化的贸易理论转变,对学生讲解当下比较新的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新理论、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等。

另外,国际贸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理论与实际的国际形势相结合,积极与国际的教学模式相接轨,对一些当下发生的国际经济事件进行解析,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中,关于cepa、欧盟东扩的分析,或是就美国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务教学方面要结合外贸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补充相关内容,加强外贸知识的学习,根据国内外的市场动态及时改进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敏锐性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专业术语的应用。

2.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是一门社会科学性学科,内容比较开放,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真正的促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国际贸易教学活动中。

我们常用到的就是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如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和案例结合的方式,还有就是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在课前要不断地搜集相关案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建立案例库,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国际市场形势,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尽可能的设计出合理、恰当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还要做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在课上的时间配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

3.利用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服务。

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为国际贸易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还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以课程内容为立足点,让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

对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的整合要有一定的实施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的实验场所,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其次,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

包含视音频资料、课件、案例、素材等,各数据库之间可以交叉使用,互相补充,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三,可以建设课程专题的学习网站,开展动态的学习模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开展双语多媒体教学,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虽然是教育改革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对整个教育系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要时刻关注国际的市场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以确保教学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确定清晰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国际贸易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论文

为适应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部分院校在探索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旅游产业从服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不能满足旅游人才市场对旅游专门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需求。大多数高校开办的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基本沿袭了普通本专科的办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联系,没有深刻理解课程体系孕育的社会需求、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结点,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能力不是单纯的动手能力,而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富有创新精神,通晓酒店服务、酒店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熟练掌握旅游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坚持“必需、够用”理论课程教学原则。

旅游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仍然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应重视政治理论课、人文学科、信息学科等基础课程教学,以及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摆脱原来课程设置的束缚,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将有关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课程模块。确保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

(四)突出课程实践教学,构建高度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学成败的关键,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形成举足轻重,包括课程教学实训、课程观摩、课程专业技能实训、毕业实习等必备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五)课程体系应避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实现课程的整体性、连贯性。

“大而全”现象是旅游学跨学科的必经之路。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旅游法规等课程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

“小而全”是专业发展必然结果,如旅游类专业课一般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等三个方向,饭店类课程涉及到饭店管理概论、饭店营销学等,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学等课程。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如此。

“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必然导致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将饭店管理类课程、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类课程进行充分的整合,以目标技能的实现为标准、核心,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六)坚持“三个不断线”的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遵循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基本专业技能为着眼点,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坚持坚持“三个不断线”的课程设计思路,即“实践教学不断线”、“专业课程不断线”、“英语教学不断线”。

(七)结合课程设置,积极推行“双证制”

为了培养学生各种实践技能,有利于毕业生持多证走向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该专业应将专业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实行专业技能要求与课程设置的结合,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制”。即,要求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国家旅游局或旅游行业认证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酒店上岗证、导游证、调酒师、规划师等。

在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中,一定要把握以上基本思路,以构建能力本位型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心,以培养专业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设计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专业技能必修课、专业技能选修课、素质拓展课,使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1、职业道德素质。

通过学习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就业指导、形势政策、法律基础等课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职业基本技能。

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技能、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公关能力、营销能力、商务策划能力、基层管理能力。

3、职业专业技能。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经济活动分析能力、饭店经营管理能力、旅游产品营销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前厅与客房服务及管理能力、餐饮服务及管理能力、旅游英语听说能力、导游服务能力、区域旅游规划能力、风景区经营管理能力。

4、职业拓展能力。

通过校(院)级任选选课及参加营销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拓展能力。

(二)建立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3)素质模块:政治理论课、财经应用文写作、形势与政策、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法律基础、课外阅读、素质拓展课、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第二课堂等。

2、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综合能力及技能:围绕毕业实习开展酒店服务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及技能实训。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课程设置本身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还应充分考虑实施课程体系教学所具备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师方面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

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指既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或从业职业能力的教师。形成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单纯依赖于人才的引进,更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或者从旅游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确保课程实训环节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

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通过大量校内训练和校外见习、实训、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各办学单位既要在校内建设必要的实验训练基地,比如前厅、客房、餐饮、酒吧、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模拟实验室;更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足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作为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的基地,保证大量实践技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出台激励措施,加强教学改革。

1、鼓励教师自编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的教材,特别是实训技能教材。

2、科研创新,鼓励教师从事教研和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特别是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合作,从事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教学激励政策。为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四)积极推行“双合格”考试制度,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

在设置的课程中,对有实训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将实行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单独考核,课程学分的获取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双合格制”,记分方式为“总成绩(100%)=理论知识考核成绩(40%)+专业技能考核成绩(40%)+平时成绩(20%)”。

建立教学检查与报告制度、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听课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等质量监控体系,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中不合理的环节,反馈教学信息,整合、优化课程教学计划。健全教学督导机构、教学基础设施(设备)保障机构、教学运行机构等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规范教学管理。

中职旅游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论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将会走上幼儿教师的岗位,培养学校做好他们的礼仪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内涵、现状、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径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前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更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早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就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意思是人不守礼就无法生存,做事情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就无法安宁。礼仪的重要性不言而明,礼仪不但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礼仪,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难以想象。这就需要我国加强礼仪的教育,必须从根源抓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建设强大祖国的重任,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幼儿以后身心的健康成长、认知社会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又取决于幼儿教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礼仪知识以及自身职业素养的高低。

但是据调查,我国很多幼儿教师的礼仪知识以及职业素养是不容乐观的,如媒体经常报道的虐童事件等,直接影响我国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施以及幼儿教育正常活动的开展,这与我国所要求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标准相差甚远。为了幼儿健康成长,更是为了祖国的希望,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礼仪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我国乃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就是人类的立世之本。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还应具有深厚的职业素养。那何为“礼仪”?何为“职业素养”呢?首先,“礼仪”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重要表现形式。

“礼”就是礼节、礼貌,“仪”就是仪式,多指集体性的,还有我们常提到的仪表、仪容等。礼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志愿者的服务礼仪、商业活动中的商务礼仪、校园活动中的文明礼仪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关键,但是道德和态度也是不可或缺的。拥有深厚的职业素养的幼儿教师才是推动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与职业素养现状。

(一)教师责任心不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礼仪教学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认为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的高中学校,学生只需要大概了解知识即可,没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所以往往只是按照课本机械教学,一节课结束,教师的教学任务宣告完成,学生学到礼仪知识的多少则不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简单的表面的礼仪知识,并不能深入地系统地掌握。同时,“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出来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也是学生所不能接受的,只会导致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无味。因此,礼仪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礼仪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专业技能高,学生学到的礼仪知识会更深入,内容也就更丰富;反之亦然,即便是教师想把更多的礼仪内容传授给学生,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直接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鉴于此,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礼仪教育,进一步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心理较自卑,缺乏自信。

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和进入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相比,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觉得“低人一等”,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认为就是自己好好学习,在职业学校里边也是徒劳的。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甚至学生稍犯错误,就对学生大声呵斥,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导致学生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学生还能认真地接受礼仪教育是不可能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及职业素养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一)塑造健康心理,增强学生自信。

学生带着自卑心理走进中职学校,自信心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教师通过礼仪教育改变学生的自卑心理,告诉学生以后面对的将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而自己是这些栋梁之材的启蒙老师,自己在传授孩子们礼仪知识的同时,也是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要让学生意识到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以及肩负的责任,自豪感油然而生,心理也会变得健康阳光,信心倍增。

(二)改善师生关系,增强班级和谐。

通过接受礼仪教育,学生们逐渐认识到日常怎样的言行、仪容仪表才符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标准,遇见老师也不再像往常那样敬而远之,而是大大方方、彬彬有礼地和老师打招呼;以往在中职学校常见的奇装异服等现象越来越少,和老师经常顶撞、吵架的现象也逐渐消失。学生正在用一种新的态度、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师生之间的关系明显得到改善,变得犹如“大哥哥”“大姐姐”般亲密,同学们之间互相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大大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礼仪教育对于将来成为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礼仪教育重视度。

礼仪教育的开展除了依托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礼仪观,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向不文明的礼仪习惯说再见,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在校园内部,必须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倡导文明言行。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媒介来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播;也可以借助于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播,反映出学生所关注的礼仪问题,通过具有浓厚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逐步影响学生。

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该举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进一步强化礼仪培养。首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其次,可以举办“礼仪使我如此美丽”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知识专题宣传、主题班会、讲座等,特别是每学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校园礼仪之星”比赛,借助抢答、情景模拟、场景分析、礼仪形象展示等各种各样的途径,使礼仪知识形象化,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间,真正实现普及礼仪文化的目的。

(三)加强监督管理,组织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的礼仪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自发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但由于每个人天生具备的惰性心理,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校园内开展的礼仪教育活动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脏话连篇,目无师长等。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制定一系列的礼仪约束制度,加强对叛逆学生的监督管理,组织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活动。具体措施有:首先,制定文明礼仪行为守则,规范文明礼仪用语,形成系统性的礼仪规章,然后再挑选一些礼仪教师作为监督员,监督管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日常礼仪执行情况,发现不符合文明礼仪范围的,及时纠正并进行备案,表现好的进行表扬,表现不好的当年内不得参加“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以示惩罚;其次,可以不定期地组织文明礼仪培训,邀请专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礼仪教师,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幼儿园礼仪教学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礼仪教育观,使其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学生幼教职业观念,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来说,幼儿教师是一个他们既熟悉但又模糊的职业。熟悉的是幼儿教师就是在幼儿园给儿童做老师;模糊的是对幼儿教师职业缺乏深入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新生入学后的幼教职业教育就很有必要。鉴于此,教师可以开设一堂幼儿教师职业分析课,首先向学生们全面介绍幼教职业的内涵,如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需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等,让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后,再根据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并结合当今社会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明确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教事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以便更好地为以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拓展职业素质。

很多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如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以及持续的学习能力等,即使文化课成绩再优异,但如果职业素质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也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在我国很多院校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可以多聘请就业指导专家、职业分析师、幼儿教育专家等,就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动态等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情况等及时主动地做出调整,同时要积极参加学校内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培养自己乐于付出、不怕吃苦的精神,积极拓展自身的职业素质,从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有力保障。

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真正的职业能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参加课外的实践模拟,才能将专业课程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如学校组织的校外幼儿园实践活动,针对幼儿园日常的幼儿游戏、幼儿绘画、幼儿舞蹈等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使学生在课外校训基地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七、结论。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礼仪教师要脚踏实地并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多种有效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同时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增强学生自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新型幼儿教师为己任;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多层次加强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最终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教师。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特异性、以及突出特色文化韵味的个性化绿色设计与加工生产。

现阶段中国的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

特别是中国特殊的地理方位、气候条件、丰富的地形地貌类别所形成的各式风光,加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人文景观上所表现出的、特别的华夏文明所形成的地域文明环境,吸引了大批的国外游客。

同时国家对旅游业的政策扶持,近几年国内旅游业的逐渐升温,使纪念品的包装应用设计逐步进入各地有关部门的视野,这些都对纪念品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点表现在对旅游纪念品的典型性、特异性、个性化绿色设计与加工生产以及特色文化韵味的设计表达上。

一、挖掘传统,开发新品种的包装设计应用,提升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创意含量,是丰富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必由之路。

旅游业的升温,带来了旅游用品行业的繁荣,旅游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为了满足游客对旅游用品的需求,进一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售卖。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物品。

旅游纪念品是一张特殊的名片,这张名片应典雅华丽或质朴拙巧,应具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重新开发新的品种,加大现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对现有旅游纪念品在包装上的重新定位设计——重新包装也是现有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最直接的振兴之道、便捷之路。

目前,大部分旅游纪念品因产品目标顾客群的定位不同,其包装效果区别较大。

主要表现在高档纪念品包装较讲究,普通纪念品的包装比较简陋,有的甚至只用普通的塑料袋装裹,这让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减色不少。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售卖”双方在价格上的讨论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表现在旅游纪念品的“品种、造型”等方面几十年的“老三样、一贯制”上。

当然经典的“历史”造型的现代沿用是必然的,如“兵马俑”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形态是蕴含了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

以旅游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售卖而言,事实上,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较多,现在各大中型旅游景点的旅游纪念品除部分产品来自企业生产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生产、自由前店后场式的小型销售。

他们中除有实力的以外,部分这样的小作坊单独印制包装,有利有弊。

这部分小型经营店老板的积极性应正常引导。

可采取以景点的名义统一印制,小店老板或签名分装或直接封装的方式对“旅游纪念品”进行特色包装应用。

据报导,某市人大代表建议:“当前,某市旅游纪念品包装除了海水产品包装袋(盒)之外,各岛主要景区内的旅游纪念品包装,大多没有专用的纸盒以及有一定创意的包装,与旅游纪念品本身的价值不符。

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纪念品及旅游地的文化内涵,起到文化传播的功效。

”旅游纪念品承载的主要亮点就是历史的文化底蕴,这是游客愿意掏钱的关键缘由之一。

同时普通游客也有学习、了解、宣传、传承这些文化的意愿。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

”如何使本企业的“旅游纪念品”脱颖而出,在产品“同质化、同型化”较大的现代社会,“适度”的包装是必须的。

作为游客拿回家作纪念或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的旅游纪念品,若没有一个恰当的包装是不可想象的。

特别是巧妙的包装创意就更不用说了。

如东西德合并时拆除“柏林墙”,因“柏林墙”特殊的历史文化积累,精明的商人将其“墙渣”分装到特制的包装袋中,特意印上“这是柏林墙的石块”等字句。

特殊的“产品”、创意的包装设计而使其售卖一空。

这特殊的产品如果没有这创意的包装设计,其“墙渣”能被卖掉就可想而知了。

二、传承文化,彰显人文底蕴的包装设计应用,是维持旅游纪念品包装市场的关键点。

一般而言,旅游作为一种短期的生活方式,游客追求的是异域文化的享受和美好的历程回忆。

着名的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的缔造者、社会人类学家、民族志之父马凌诺斯基认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转化为文化的需要。

”“文化包装”意为强调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

中国文化的外包装是在其包装装潢设计图形处理中采用了中国式建筑、功夫、龙、熊猫、鞭炮、书法、剪纸、水墨、祥云等中国传统形象。

旅游纪念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镌刻着游客一段难忘的异地经历,反映出不同的异域风情。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具有“中国味”的纪念品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在上海apeg会议期间,“唐装、中国结”在外国游客中流行一时,回到所在国后,也吹起更大的“中国风”。

作为纪念品的包装必须与其内装产品的基本风格相吻合。

个性化的纪念品加上特别的包装装潢设计应用,一定会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加强包装文化的表现,丰富视觉语言的传达,有效地传递个性特色是包装装潢设计应考虑的重点。

包装设计所表现的文化性并不仅指本国的文化传统,而是一种与时俱进、兼储并收、发扬光大的综合体。

如日本现代包装风格,充分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揉合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巧妙处理,彰显日本包装设计的特色。

如在其包装盒上对汉字的运用尽显汉字的神韵、将其传统绘画浮士绘以一种新的美学形式融入包装设计中,使包装既有民族感,又有现代感。

包装设计的中国文化品位,要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地方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现代美学有一定的研究,对顾客消费心理学有充分认识,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作品。

三、突出个性,重视品牌形象塑造的包装设计应用,是促进旅游纪念品销售、保证消费者认可的关键要素。

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属于销售包装,一般采用独立包装或通用包装设计。

不论哪一种包装形式,都应强调旅游区的特色与文化内涵。

这样有助于旅游纪念品品牌的塑造与识别。

旅游者的足迹是旅游纪念品品牌宣传的延伸,也是对旅游地的良好宣传。

因此,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和旅游地的品牌效应是相辅相成的。

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公认的`安全、信誉标志,包装的有效识别是对品牌形象的进一步宣传,也是包装装潢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

像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等都有其特殊的包装装潢形象。

品牌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包装的个性化设计、品牌化的树立等方式的运用,是旅游纪念品销售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品牌的树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作为设计师在包装品牌形象的系统化建设工程中,应加强纪念品文化韵味的设计应用,增强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文化形象识别,才可使其设计效果鹤立鸡群。

对设计师来说,不了解国际流行趋势、消费文化、地方民俗等非物质因素是不可能实现上述结果的。

四、强调绿色设计的包装材料应用,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体现。

现代生活使人与自然的接触较少,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是现代人的必然向往。

对自然界来自心灵深处的渴望也是旅游纪念品存在与兴旺的必然。

职业教育旅游管理课程增强策略论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加强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职业化的重要内涵。旅游管理专业是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旅游高等教育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大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不断走低,本科生旅游行业内就业率不高,企业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等问题[1]。从旅游业的特质和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必须加大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推进力度[2]。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围绕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凸显旅游管理职业特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适应能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索浙江省丽水学院创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来,始终密切关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探索了“工学结合”、“旅游+证书”等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提高行业适应能力,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不同,可将丽水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渗透式实践教学模式该阶段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课程实习、毕业综合性实习组成。“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餐饮”、“客房”课程分别在该课程开设的学期安排1周课程实习,每门课程实习的学分为1分。“餐饮”、“客房”实习主要依托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旅行社”和“导游业务”实习主要联系旅行社安排学生到相关景区进行线路考察和导游模拟讲解。毕业综合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结合学生就业,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实习时间为10周,计10学分。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除去军训、毕业论文(设计)以外的实践教学学分共计16学分,占总学分9.69%。总体来说,这种实践模式的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几门课程中,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片段化、零碎化,实践学时和学分比例低,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毕业生实践技能比较薄弱。

(二)第二阶段:两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级开始实行两段式的“+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四年中,前三年在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渗透相关课程实践;第四年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其中第七个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第八个学期结合就业,由学生自主选择旅游相关企业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习、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结合就业的综合性实习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整个实践教学学分34.5分,占总学分20.78%。“3+1”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了原来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尤其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突出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整个实习过程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合作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共同担任每一位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旅游行业,让学生锻炼了旅游专业技能,也提前系统了解了旅游企业结构、运作管理等各方面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了社会适应期。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个学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因为在校外实习,学生会错过一些学校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就业招聘会;二是与一些考研学生的考研复习准备产生冲突;三是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降低了毕业论文质量。同时,经过在企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学生会更感觉到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所缺乏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渴望回学校重新学习弥补所缺专业知识。但第七学期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就已经面临着毕业就业,学生已没有时间重回校园上课的时间。

(三)第三阶段:“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开始实施“2+0.5+1+0.5”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两段式的“3+1”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四段式”在实践内容上增加了专业认知实践,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综合性实习、社会实践五部分组成,实践教学总共36学时,占总学分21.18%。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专业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课程实习安排在该课程开设学年的短学期实践周;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和就业性综合实习分别安排第五、八学期。“四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整个培养过程实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分阶段交替进行,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进行专业认知,使学生对整个旅游行业初步形成系统的行业感知和架构,对旅游专业和行业体系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四学期,相关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实习。通过课程实习,及时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进行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了解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提高行业的适应能力。第六、七学期返校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前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根据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和所欠缺的专业知识有目的地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八学期安排就业性综合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培养学生旅游企业管理能力。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双主体与培养方案修订“四段式”的“+0.5+1+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执行。由高校教授和旅游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四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校企合作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进行指导,监控培养方案实施过程。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两者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实现共赢。其中在“”和“”课堂教学阶段,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在两个“.5”阶段,以合作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和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运行、管理和行业标准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服务操作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更好地使课堂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对接,缩短学生进人社会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必须借助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来实现。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学生和企业搭建了共同发展的平台。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实践需求,安排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重视学生实践安排,能在学生顶岗期间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多年合作,学校也相对熟悉实习基地单位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能更有效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指导,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师之间能更有效地开展实践指导合作。现在丽水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已与高星级酒店、旅行社和高等级景区等校外合作企业近20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关系,保证了专业实践的顺利开展。

(三)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

旅游专业的强实践性特征要求该专业具有“双能型”师资队伍。即不但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行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组建上,除聘请合作企业富有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员工作为校外兼职教师之外,还要培养校内专职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校内专业教师实践技能锻炼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通过1—2年的行业挂职,学习行业的管理经验,熟悉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的行业技能;二是积极服务地方社会,专业教师通过承担地方旅游规划、项目策划、旅游咨询的服务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地方实践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吸收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将服务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接地气,又提高了旅游专业和旅游学科在地方的影响力;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考取“导游资格证”““导游证考评员”““星级饭店考评员”““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出境领队证”、“调酒师”等各类行业资格证书。目前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有80%的专业教师拥有一个或多个行业资格证书。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及近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重点介绍材料的本质,提出有关的理论和描述,说明材料结构是如何与其成分、加工工艺、性能以及行为相联系的。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机械设计以及农业机械化等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热处理改性方法的基本知识。了解工程材料在机械工业特别是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通过对基础科学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以及改性方法等,初步具备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合理选材和妥善安排工艺路线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大纲安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进行。这一学期,学生所学的课程大部分还是数学、英语、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机械工程材料属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少数几门课程之一。

2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性质及教学现状。

理论性强,微观概念多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不像物理、力学等有着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计算过程,也不像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比较直观生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总的特点是理论性非常强,涉及的原子、分子水平的微观概念很多。特别是与金属学相关的部分,如晶体结构、晶体缺陷、位错运动以及凝固结晶、相的概念、组织转变等,这些概念都是微观和抽象的,学生无法通过推导计算获得,更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到,有时候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它们。这样就导致教师讲授起来有一定困难,而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难以理解,从而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课程涵盖内容广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包含了材料科学专业中的力学、金属学、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失效分析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内容广而分散。而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下,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不断压缩,而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却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即教师上课的课时数减少了,而学生需要学到的知识却增加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够统筹安排上课课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简课堂讲授内容,突出重点的同时拓宽知识面。

现有课本内容知识陈旧大学教材内容陈旧,知识老化,这些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各门课程都有可能会遇到的,也是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版一本教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经过编写、审核、校对、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因此,当书真正出版出来以后,有些知识可能已经更新。而对于教师来讲,频繁更换教材,也不利于熟悉教案,积极备课。《机械工程材料》课本内容主要以金属材料为主,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在不断涌现。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对现代的新材料除了在性能、工艺和成本等方面的传统要求外,更提出了与环境协调、绿色环保、可循环再生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能够尽量了解到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就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和把握本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动向。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教师要注重利用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又难以讲解的比较抽象的内容,比如晶体结构原理、合金结晶过程、位错类型及运动过程等,通过收集以及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生动形象地来演示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等,注意并积极收集工程训练实习以及工厂企业的热处理工艺过程的录像资料,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辅助播放实际热处理过程录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课程内容具有真实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随时充实并完善课程信息,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用课件及时上传至平台,便于学生随时下载并复习掌握当堂内容;利用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功能,可以快速有效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及时得到反馈;通过网上答疑,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后互动,改变了以往只有上课时才能见到教师,学生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信息量大的特点,注重将生活及科研中接触到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闻报道、最新科研成果等,收集并上传至教学资源,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来了解社会发展在所学领域的需求,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总之,网络平台让教学更加真实具体,更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精简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的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够用就行。按照专业培养方案,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机械工程材料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在零部件设计中合理地进行材料选择,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删减了那些理论较深的内容。如课本第二章材料的结构,其中晶面与晶向部分,对于非材料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掌握;还有位错的理论,学生只需要知道位错是由于原子的错排造成的,不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位错的形成机制等。再如铁碳相图的部分,因为高温包晶反应在生产中很少会用到,所以把包晶反应区省略,将相图简化,重点讲解共析和共晶反应部分。在工业用钢部分,因目前金属材料仍然占据工程材料中大约70%的市场,课堂教授主要内容仍然以金属材料中的碳钢和合金钢为主。对于课堂上不能详细讲解的知识,或者仅作为了解性的一些内容,如陶瓷、高分子的晶体结构、热处理新技术,以及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将其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灵活选用教学材料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教学用教材,基础内容深入讲解,包括材料的结构、铁碳相图、钢的热处理等。但在授课中,不仅仅局限于所选中文教材内容,还结合英文原版教材foundamentals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更多地提供中英文对应专业词汇,并摘录一些章节,课堂上详细讲解,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接触到纯正流利的英文表达方式。将某些章节相关的典型的中英文科研论文及掌握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等介绍给学生,供学有余力以及对材料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开阔眼界,并能使他们更加了解材料研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还在最后一章材料选择中,增加材料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选材中除了考虑传统的性能、工艺、成本等因素外,更要考虑材料的开发、服役、回收等环节可能造成的环境负荷。尽量选择环境友好材料,做到废弃零部件材料能够回收再利用或能生物降解,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结束语。

总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多且比较抽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材料的不断涌现,需要不断地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和实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辅助教学材料,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实习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把导游服务理论运用到导游工作之中、并指导导游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却不容乐观。

本文在分析了导游业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目前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式建议,以期对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

而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把导游服务理论运用到导游工作之中、并指导导游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就需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各种导游实务知识和服务能力,熟练掌握导游带团技巧,培养良好的应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胜任导游职业及相关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充实,教学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就会不断提升,就会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高。

然而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就显得不容乐观了,为了使导游业务课程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事业,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1适应新形势、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举措。

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就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满探究、发现和创造,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改进教学效果。

因此,不难看出导游业务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为基准的创新性教育为目标。

1.2优化课程结构的客观要求。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一,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综合技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将课程教学与旅游产业更好地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1.3适应行业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的内在要求。

现在旅游行业急需动手能力强,尤其是对带团技巧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如果只凭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只掌握知识的条条框框,一旦面对实际工作,仍然是束手无策。

所以这就要求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实战演练,只有如此方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与落后的旅游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得导游业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旅游行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行业,需要的是面对不同情景,能够灵活应变的人才。

由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就使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教师在日常讲授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欠缺,导致学生徒有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2.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导游业务课程所需的校内实训设施。

由于导游业务课程所需要的实训场所欠缺,学生对景点的模拟讲解、接团服务流程、酒店入住等服务流程的实践只能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举行,此种实训缺乏仿真环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最终导致学生的实际操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重缺乏。

2.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形式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强调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查,尤其不能够考查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1创新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情境模拟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在模拟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同的点评,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将各类服务程序、管理方法和技能掌握起来,从而让自己的应变、协调、社交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综合技能素质得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针对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该门课程与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些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但远不如在企业中来的真实,学生也更认真对待。

而且,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也需要拿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真刀真枪地检验,也是基于此,导游业务这门课程需要建立一批技术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社会资源来服务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和设施的欠缺。

当然,对于导游业务这门课,如果学校拥有自己的旅行社、宾馆等实习实训场地,将更能保证该门课程学生实践技能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3.3创新教学方式,以赛促学,以赛带训。

技能大赛主要是让职业院校更多地了解企业。

很多的旅游行业在进行技能大赛项目命题的.时候,主要是以一个企业为主体,其他企业共同参与为主。

在整个大赛的全过程,学校能够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以后学校选择课程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3]。

另外,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是专家根据现有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而设定的,具有针对性。

从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置、到比赛项目的设计以及评价标准和培训体系的设计等,都对教学体系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借鉴性,对以后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也起到了指引的作用[4]。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导游业务这门课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就要求学校给予教师更多地行业培训机会,鼓励教师深入到行业的第一线,到具体的岗位锻炼自己,并将最新、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

同时,学校应该将有经验的、来自于服务行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请进来,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技能能够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技术或者技能。

学校还可以将本行业、本地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以及学者请到学校中,让其将行业中最新的发展和动态以及存在的新问题,能够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了解。

通过这样,也能够达到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一线经验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以此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赢、互动的局面。

3.5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手段。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安排的同时,大部分的课程还是以笔试为主要考核形式。

但是因为《导游业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该门课程考核的时候,需要改变传统的测试方式,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采取开卷笔试、情景模拟、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

在笔试基础上,要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导游讲解能力,在模拟环境下情景模拟等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并通过专业竞赛,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知识平台,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旅游课程心得体会

引言:

在大学期间的旅游课程中,我通过学习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和景观,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这门课程不仅让我了解了不同的旅游目的地,还让我体会到了旅游的乐趣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旅游课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开拓视野,了解世界。

旅游课程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还提供了机会亲身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实地考察和游览,我得以真实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风貌。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了亚洲的一个小岛,虽然它很小,但却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美景。我和同学们在当地的居民家里过夜,品尝了当地的风味食物,参与了他们的传统活动,这让我对这个地方的了解更加深入。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

第二段:增加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旅游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让我们对旅游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学到了如何规划旅游线路,如何吸引游客,如何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等等。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旅游业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还学到了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实地考察,我不仅增加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三段:拓展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旅游课程注重实践,通过小组活动和实地考察,我们需要和同学们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我学会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合理分配任务,以达到最佳效果。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展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第四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复杂情况。

旅游行业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行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和问题,我们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在旅游课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例如行程变动、交通延误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快速解决。通过这样的训练,我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第五段:感受旅游的乐趣,传播旅游文化。

旅游课程使我深深感受到旅游的乐趣和意义。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和休闲,更是一种增长见识和体验多样性的方式。通过旅游,我亲身感受到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情和人民的热情。这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旅游。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将旅游的乐趣分享给身边的人,告诉他们去探索世界的美妙之处。我相信,通过我对旅游的热爱,能够传播旅游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旅游。

结论:

旅游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和经验,还培养了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旅游的意义和乐趣。我相信,这门课程对我的未来发展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发展自己,在旅游这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行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职旅游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堪忧,已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的“红牌”专业。专家指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与经验,与《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所要求的培养“实践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相去甚远。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发现新睡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二、研究设计。

1.访谈的内容整理。由于访谈可以面对面的深入了解,所问对象的问题可以根据回答者的状态进行提问。把访谈的问题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访谈对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访谈对象的年级、民族等基本信息。二是访谈对象对于实践教学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对实践教学安排的了解程度、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探讨及对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三是实践教学状况分析。主要是对于实践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四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2.数据收集整理。笔者用了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主要采取了面对面访谈,访谈对象是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到大四,总计访谈人数40人,每个班级随机访谈5人。其中所抽选出来的汉族学生18人,维吾尔族14人,蒙古族3人,哈萨克族2人,柯尔克孜族2人,回族1人如图所示:

1.研究对象介绍。1988年,新疆师范大学开办了第一个旅游管理培训班,是新is最早开办旅游培训的高校,19%年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班,建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成立旅游管理硕士点,针对中亚地区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生,截止,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新理培养各类旅游人才超过人。

选择新聒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1)创办时间较早;(2)专业设罝时间较长;(3)学生素质受到业界的肯定。

2.新疆师范大学实践课程设罝。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有18周的实习时间,包括专业见习、专业研习、专业实习、旅游资源基础野外实习、疆内旅游野外实习、区域旅游综合野外实习和毕业见习,见表3-1:

四、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新睡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以认知性实践为主要目的,缺少求知性。如新疆师范大学从大一到大四的野外实习的路线各有不同,《实习指导书》也各有侧重,但据调查学生只是草草浏览,更多地是利用《实习指导书》完成实习报告。在实习的过程中仅有5%的学生表示想要了解所去实习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而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只要去过此地就好,至于效果或者此次实习的目的没有想太多,只要能取得学分就好。

2.看重实践教学形式,轻视实训考核结果。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的学生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加强巩固同学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尽快的运用实践中,而且还可以检验学生们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尽快的反馈在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新碟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学校组织安排的实践机会很多,但是调查结果反映,大多数的实践只重视了教学形式,而轻视了考核结果。

3.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在主导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应把具体内容细化,使学生实习更有针对性。如酒店实习,由于实习酒店不希望学生经常换岗,学生在实习期间一直在同一个岗位,从而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也容易产生惓怠情绪,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野外实习是学生全方位接触旅游业务的难得机会,由于时间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许多专业操作技能涉及不到,实习目标的设定难以细化,使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局限。

4.校内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由于条件所限,旅游管理专业室内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如”酒水知识与服务”课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但教学中不能进行实际演示(没有模拟酒吧),缺少感性认知,即使专业教师讲解内容很丰富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一般。同样的问题困扰着诸如《客房服务管理》等专业骨干课程。

1.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认识和验证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认识自己不足超越自我的一条途径。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方面,还没有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早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专业教师革新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2.加强考核体系。由于对于学生野外实习和专业实习考核要求低或者说是体系的不完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当作"游戏〃,没有真正的结合专业知识,或者说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没有发挥特长。一方面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应该提高:二是应该有更严格、科学的考核体系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将每次每天完成的任务明细、明朗化,用严格的制度去约束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教学投入增建实习设施。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是改进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而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摸拟餐厅、模拟酒吧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室内实践教学设施。目前新疆师范大学校室内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几乎是空白,这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加大投入和建设。

4.提高教师水平,配备双师型教师。老师们的专业知识过硬不可否认,但对于实践教学这块可能一些政策和地域文化没有系统的了解,学校要组织专业的老师去带领学生实习,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人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培养学生能力贡献力量。双师型教师更适合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上课的任课老师具有亲切感,老师也带领实践教学课使同学更放开,同时也为校方节约资源。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

为了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旅游业急需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也成为关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旅游专业教材、教师和学生三大方面的专业建设问题,力求加快完善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将旅游强国目标与教育事业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从4000亿元总收入到实现3亿元的总收入目标,其中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目前3500万旅游就业人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未来的内,我国的旅游类人才就业人数也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大概需要达到7000万旅游类就业人才的数额,这对旅游专业教育体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育应进行细化,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切实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中等院校一共有1207所,其中的高等院校约占1/3,而中等职业院校约占2/3的份额。旅游专业学生总数达到了将近46万人次,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20万左右,从事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师1.87万人。

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一)学术研究方面。

首先,旅游学科的发展关乎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所以,为了推动旅游学科紧随时代发展需求,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紧抓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中汲取旅游事业发展的导向,并据此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应借助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学术研究重在创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根据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在科研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引领下,德国建设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环保休闲农庄或者市民农园。并且在农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大大胆创新,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再如,英国的“旅游环保型”农业旅游区,在大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管理23万个农用水塘,为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生态保障。此外,还有荷兰的“高科技创汇型”旅游业。这些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借鉴。最后,稳定性也是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旅游管理同样需要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逐步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创新实现先导作用,通过实践体现科研价值,将旅游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全体现出来。

(二)教学体系方面。

旅游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委托培训机和成人教育两方面。旅游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旅游学科的实证性较强,需要有明确例子、规划和数据,证实研究成果和教学效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与旅游企业互动性教学,但学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还有差距。从客观上说,现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还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实践方面。

在实践方面首先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院校建设与自身教育体系相联系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的实习需求。其次,另一个实践方式是通过旅游规划项目实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结合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或者结合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方案,这样的研究和创新过程给院校教师创造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学员建设一个实习饭店。尽管现在营运艰难,但只要坚持初衷,慢慢发展起来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培养是基础。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缺少沟通技巧就很难与客户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能将专业放在首位,应该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其中,多语言沟通教学非常重要,游客的多语种沟通需求,需要有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的人才。所以,院校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沟通能力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训练和实践。

(二)强化教学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积极参与有关旅游行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并将经验分享给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在教材方面,应注重对新领域和新专业的融合。将教材与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将有限的课程资源放在无限的创新实践中,最大化、最优化地拓展教材内容,丰富阅历和创新维度。最后,在学生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其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强化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切实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最终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师资力量、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等方面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训练等都是健全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科建设导向,及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目标,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影响作用。

旅游论文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1、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旅游管理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兴起,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作为一门应用型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本文以旅游专业课程有效教学为切入点,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希望对本专业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旅游管理。

0引言。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专业设置始于60年代末,8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就有200余所。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自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开办旅游管理教育以来已有30余年,据高校信息查询系统统计,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已有500多所。旅游专业蓬勃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但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与教育萎缩现象共存,许多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缺少实践操作经验、应变能力低、组织策划能力,学生就业率低,知识与技能无法胜任岗位的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课堂教学缺少新颖性,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岗位操作技能人才为目的,强化课程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保质保量,增加学生应用操作能力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

1增强课程有效性首先要了解社情。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30年,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多互相借鉴参考,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课前缺少对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基本要求的研究调查,导致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科目繁多,针对性不强,很多时候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学习现象,这虽然可加强学生的知识巩固但更多时候一些可以自学的课程却占据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因此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先保证开设课程具有有效性。教育需遵循社会规律,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就业率的趋势,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开设专业课前应先做前期社会调查,走访并了解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期望值如何,哪些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工作中可以后期掌握提高的,这种在经过调查后的课程规划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实用的基础知识,课程更具目的性。以学以致用提高院校就业率为出发点,将传统的重文化理论转向重就业技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开发课程、设计课程。

2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了解学情。

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注意切记虚假、空洞。通常教师采用访谈、调查、观察、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立足于学生,不可空洞泛化,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次分析不可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洞察本质的能力使调查分析浮于表面,未做深入剖析,分析出来的学情也无法起到太大作用。所以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深入了解学情,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实践研究能力和具体方法。教师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研究,正确有效地进行分析。

3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有效性还应明确各个教学目标。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目标密不可分,设计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阶段目标,从最基本的课程目标到学期目标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都应一一明确。教师了解各单元各阶段目标后进行课程设计,在讲授课程时注重人才目标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荣誉感。

4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优化教学策略。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与社会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目前高校工程任务化加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掌握人文、历史、地理、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内容,综合性素质性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改革教学模式。

4.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多维教学资源。

把握经典内容与新知识的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和职业标准,引经据典基础上巩固经典内容,扩展新理念、新动向、新知识。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利用多媒体信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岗位工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单元、分任务、分模块,使课程内容贴近前沿、符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4.2创新教学方法,情景模拟中应用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岗位主要为旅游企事业单位、酒店培养从事酒店管理、导游工作、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具有较强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工作的基础。情景教学模式恰好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特别是组织、领导、协调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连接的“桥梁”。情景模拟课程可以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有效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5结语。

促进课堂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质量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以“关注学生”为出发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源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讲究语言艺术是提高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学习、多观察、多思维,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所教内容符合社会主流、符合岗位需要、符合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叶秀荣.情景教学在日语阅读中的运用[j].文学界(理论版),(07).。

[4]朱晓慧.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1.。

作者:佟鑫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旅游课程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引入旅游课程的重要性)。

旅游课程作为一门与旅游有关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在参加旅游课程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且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对旅游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知识增长(课程带来的知识收获)。

通过旅游课程的学习,我对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学习了旅游规划、设计和管理等专业知识,掌握了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运营的基本技巧。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旅游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领域的知识,提高了我们对旅游的综合理解能力。这些知识的增长不仅帮助我们在就业市场中具备竞争力,而且也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实践体验(课程带来的实践机会)。

旅游课程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和实习等方式,让我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旅游业的运作。我曾参观过旅游景区,了解了景区的规划和管理,还参加过旅行社的实习,亲自参与了旅游产品的策划和推广。这些实践机会使我对旅游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提供了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四段:思维拓展(课程带来的思维方式改变)。

旅游课程教给我们如何思考和解决旅游业的问题。我们学会了进行市场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了解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并学会了如何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全面地考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和路径。

第五段:人文关怀(课程带来的人文关怀)。

旅游课程不仅仅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和运营,也关注旅游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我们学习了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和实践,了解了旅游对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影响,并学会了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这种人文关怀的培养,使我们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结尾段:总结全文。

通过参加旅游课程,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了旅游业的运作和发展趋势,还通过实践机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旅游课程也培养了我们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更加关注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会将这些所学所获付诸实践,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