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论文格式(热门21篇)

时间:2023-12-03 12:01:47 作者:灵魂曲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总结的写作技巧。

体育心理学应用教学研究论文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的发挥。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对行为的目的性进行明确,随后,运动员要对行动的方式以及进行的战略规划并抉择。最后,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1)对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2)注重训练的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3)在一段时间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效提高。

研究论文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越来越重要,是保证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财务风险意识建立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医院财务风险的特征和成因,并提出了如何预防与控制医院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风险预防;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在医院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于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原因,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医院主要存在两大财务风险:一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财务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等造成的财务状况失衡风险;二是由于超前发展上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且论证不科学等导致的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形成的债务风险。不同类别的医院,其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方法、重点和目标也有所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超速的发展,医院的法人主体地位也基本确立,同时也界定了医院应独立承担的民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新体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医院对财务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这给医院的稳步发展带来隐患。因此,正确分析医院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不仅是防范财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医院的财务活动是对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资金分配进行决策、控制和管理的过程,在所有的活动中均存在风险,财务风险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用于筹集资金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危险或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可能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资金成本率超过投资收益率,使医院无利可图;二是医院举债过多,财务状况发生困难,,不能按期偿还债务;三是资金市场存在的风险,如贷款利率的上升。(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理财环境的变化或投资者自身的失误,投资者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这里主要是指投向固定资产方面的资金。理财环境对理财活动内容、观念、目标及行为都有重大影响。如大型设备的购置,物价部门早已披露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价格要大幅度降低,且不分产地、型号,一律执行同一收费价格标准。(3)支付风险。支付风险是指资金运用的原因带来的风险。如药品库存占用过大,占用资金。计划经济时期,卫生部规定药品库存周转期为3个月,当时是因考虑药品供应渠道不畅,个别药品供应紧张,所以药品供应周期偏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供应渠道畅通,药品品种供应齐全有的医院库存仍占有大量的药品,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在保稳定、保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4)资金回收风险。对住院病人医药费清算不及时或欠款催缴不力以及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原因收治的“110.120”欠费病员,可能发生坏账损失,产生风险。2.财务风险的特征。医院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与企业一样也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医院实施财务管理的前提是对自己所能承担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财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客观性: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2)不确定性: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是未来的财务活动毕竟存在两种可能,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未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并存。(3)全面性: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财务核算过程的始终,任何与资金运动相关的业务都会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4)激励性,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促使单位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医院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医院财务风险不但影响医院正常资金运转,也损害了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严重时可使医院陷入危机。要进行风险的控制,就必须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1.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加入wto后,境外的慈善机构、医院集团等纷纷来华投资建立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和现有的公立医疗机构的竞争将会更激烈。医疗服务业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人们的需求也由过去的单纯治病转变为更注重医疗服务的质量。2.微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目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最主要来源于存货资产运营不当。固定资产利用率和配置效率较低,其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差;国有资产管理通道不畅,出资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账实不符等造成存量资产运营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医院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3.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产筹资、投资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筹资环节中风险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一定的负债有利于降低医院资金成本,但同时负债筹资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投资环节上,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都会影响到投资的成败。因此,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尤其是获取有关信息是否及时、可靠,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4.财务管理可控的局限性。为减少财务风险一般医院都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财务活动的千变万化使其可控范围不一定能够覆盖全部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是说,财务活动的控制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由于医院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产筹资、投资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所以对于医院财务风险的系统预防和控制应当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考虑。

1.有效的筹资管理是化解医院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对医院资本结构、负债状况和财务杠杆效应等进行系统分析。其次,要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根据负债警戒线确定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合理比例,既要取得收益,又要防范财务风险,避免因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第三,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医院应优先考虑信贷融资,信贷融资具有筹资成本低、风险小和效率高等优点。

2.全面的财务可行性分析是降低医院投资风险的关键。医院项目投资前都要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对投入成本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市场份额、项目回收期进行可行性论证,建立投资分析论证、报批制度,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3.必要的流动资金的管理是控制医院财务风险的核心。医院资金运营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应收账款、存货周转、流动资产的监督,使得资金既满足运营的现金需求,又能带来一定的增值。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应收医疗款周转率来监督医院应收医疗款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等情况。应收医疗款周转快,说明医院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坏账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但如果应收医疗款周转次数过高,说明医院的服务量的扩大会受到限制,从而会影响盈利水平。

4.规范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医院要更新预算管理观念,通过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和机制。预算的编制要细化到部门和项目,使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并有时间表,以便监督;另外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及时、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做到适时监督和及时控制。

5.加强审计监督。审计是一个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医院可以采用内外部审计并用的办法。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项财务指标关联对比,找出财务工作中的弊病,通过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6.优化医院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处理会计信息及进行会计核算的当事者,他们对于财务风险既能及时发现,又能起到为领导提供建议的参谋作用。为此,首先要通过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其次,要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制度,研究新问题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要对会计人员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舞弊的会计人员。

高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指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接着探析造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如何切实维护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辅导员;稳定性。

0引言。

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否、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成败。但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性不够,尚未构建出有效的辅导员职业化机制,而同时辅导员工作面临着地位低、待遇低、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等诸多隐患,使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辅导员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辅导员工作的也就少了,长此以往难免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事工作时就会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另外,辅导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时,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课时,但是辅导员很难像其他专职教师一样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教学准备。在此种情况下,许多辅导员都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也严重制约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1职业风险大,工作负荷高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

而辅导员作为安全稳定的直接责任人,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密切注意。辅导员上班时间需要处理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下班后还要担心学生生命、财产、出行等安全受到威胁,担心学生课余时间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引发事件,手机更是24小时开机,一旦有突发状况,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势必导致其身心疲惫,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1.2角色存在矛盾性,缺乏成就感随着高校对学生各项管理工作的加强,辅导员的职责和角色有所扩展,但是,因为辅导员要受院、系两级管理,各职能部门随时布置任务,导致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和其他工作边界不清晰,界定不明确,正逐渐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

1.3职业出路不明,待遇不高很多高校为了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实行专职辅导员制,但对辅导员的未来出路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和规定;有的高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行列很含混;有的高校对打算改做专职教师的辅导员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这就使得很多辅导员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很不乐观,不能将自身的工作看作崇高的事业而努力工作,担心自己的出路,思想不稳定,换岗愿望强烈。

高校辅导员一般要求坐班,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长,有时候甚至工作到深夜。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还决定了必须要拿出大量的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或者指导学生活动等。而面对同样的职称评定程序和评定标准,辅导员较普通任课老师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高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待遇却往往低于专业教师。

1.4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些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还需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素养。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都趋于年轻化,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

2促进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2.1降低辅导员工作风险,充分给予人文关怀工作的高风险性对辅导员身心影响较大,虽然学生紧急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辅导员的管理责任不可推卸,但不能把事情的后果都推给辅导员。一方面,学校应制定和完善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和义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让辅导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要承担基础性责任。另一方面,不能总是给予工作和管理上的重压,一味强调单向工作布置和辅导员的服从,而是要及时发现与处理辅导员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2.2理顺相关部门工作关系,切实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由于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学校要切实减轻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就必须先理顺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关系。要划分清楚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来做,要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的工作程序,各类人员分工协作。

2.3关注辅导员未来发展,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学校要关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并实施有效管理。首先,要完善辅导员考核与激励机制,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各方面待遇。其次,要在职称评定、职务竞聘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切实解决好他们的职务聘任问题,使辅导员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增强其自信心。第三,要为辅导员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予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空间。第四,应该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创造条件使他们将培训学习的成果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2.4建立科学的选拔评价机制,辅导员要加强自我教育和学习,提高职业化水平重视对辅导员的选拔,建立辅导员公开竞聘上岗制度,在辅导员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全方位、多渠道择优选拔,把那些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真正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成败,只有切实维护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才能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才能与潜力,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消费心理学研究论文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心得体会。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消费心理在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的表现,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调查统计显示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有如下心理特点:

女性花钱爱算计:女性中花钱特别仔细的占12。4%,比较仔细的占49。8%,花钱不太仔细的占20。7%,花钱很不仔细的占2。9%,不一定的占14。2%。

年龄越大手越紧:40岁以上年龄段消费者花钱都“比较仔细”,并且表现为年龄越大越仔细。其中60岁以上的消费者近乎“特别仔细”。相对而言,20—2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花钱最不仔细。

学历越高,职位越高,花钱越不仔细:一般说来,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们消费比较“大方”,而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群体消费特征为“比较仔细”。从消费者职业和身份特征上分析,花钱最细的要数离休人员,其次依次是农民、军人、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花钱相对最不仔细的是私营业主、个体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高校学生。

当今十大消费消费心理趋势:求实求廉求实、求美、荣誉、舒适、安全、好胜、好奇、好痞。求实、舒适、安全反映消费者对理想商品的基本要求,而要吸引高消费人群的眼球需要在美、新、奇等方面下功夫。

消费者购物“看脸谱”:购买时装、化装品,青年女营业员受顾客欢迎,不仅因为她们更懂行,而且还可以当场示范。而选购家用电器,青年男营业员就更受欢迎,一般消费者认为男青年应该对电器内行,而且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强。

另外,中年女营业员因生活经验丰富、性情友善、注重待人接物等长处,最受消费者信任。人们买童装、食品、一般生活用品,都喜欢请她们当参谋,而且她们整体服务态度好,所以上商店找“商嫂”已成为许多消费者选择营业员的取向,消费心理学心得体会。上海人在选购丝绸、茶叶、首饰等商品又特别爱找“法老师”,人们相信他们具有识别商品真假和辨别质量高低的能力。

消费心理在消费活动中的表现: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及消耗各种消费品过程中的活动受消费心理的微妙影响。

(一)消费者的感觉。

消费者对客观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觉开始的,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消费者在判断一件商品时也必然是由感觉开始的。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这是感觉在第一印象中的心理作用。

(二)消费者性格。

在消费活动中的表现消费者因年龄、能力、兴趣不同在性格上形成个性差异。老年人注重商品的价廉物美及实用性,讲究结实耐用;年轻人则相对灵活,注重商品的外表,讲究个性化及时尚;一些先富的大款则追求高档次的商品,注重名牌。

分析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消费者的购买活动都是由动机推动的。过去,由于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我国消费者比较注重求实、求廉动机。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实际效用,讲究经济实惠,经久耐用,并不过分要求商品外观的美观、新颖。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追求商品的时兴和新颖的求新动机,追求商品的惊险、与众不同的求异动机及注重商品的造型美、艺术美的求美动机在当今消费者心理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还有注重省时、省力,使用及维修方便的求便动机;追求厂家信赖,商品档次的求名动机;与他人攀比争荣的好胜动机;为从属于某一群体而消费的从众动机;出于喜爱,崇拜而产生的模仿动机等等。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复杂多样。

因此,企业要正确分析和认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是为了适应顾客的需求,是发展市场的基矗所谓正确分析是说消费者购买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必须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观点对他们的购买动机进行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认为:顾客的购买动机有感情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之分。感情动机又分情绪动机和情感动机,情绪动机具有冲动性,即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动机是消费者精神风貌的反映,具有稳定性。理智动机是对商品进行了解、分析、比较后产生的,具有客观性、周密性。惠顾动机是顾客对特定的商店、厂家或品牌特殊的信任和偏好,它是感情动机与理智动机两者结合的产物。

高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学研究论文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上的钙,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和成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网络环境让大学生接触了多元化的价值文化,加上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自我判断能力欠缺,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形成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应该善于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环境和更好地澄清事实,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多学历史,多关注时事,尤其是与国家利益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新闻热点,建立他们对国家、对政党的信心和信任,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内心建立一道坚强的防护墙,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可靠接班人。

二、抓好网络这一阵地。

目前我们的教育对象为90后、00后的大学生,他们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更是他们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他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唾手可得的便利与无忧无虑的娱乐,在爆炸式的信息时代里,大学生因为知识有限、经验不足很容易判断错误、迷失方向,这个时候作为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就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抓好网络这一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了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中南大学团委书记胡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目前中南乃至全国共青团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平台,分析了当下95后甚至是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给我们日常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本人也特别重视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建立了以qq为主阵地、qq空间为重要场所、微信朋友圈、个人微信公众号为辅助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网络话语体系增强关注率和互动性,以期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设好班团这一文化。

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说过,“无论怎样的教育,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体给他的教育更多”,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党团组织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党团组织与班级活动也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策划出一个学生会喜欢、导向正能量的班级活动也是我上岗一年来的最大困惑。在本次培训中,中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建华老师脉络清晰的给我们支了很多绝招,分享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工作中,我们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班级活动都有,包括主题教育类、成长辅导类、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和艺术文化类,但是最后活动的效果却甚微,这主要还是因为活动设计和组织方面的问题,在活动设计时,我们往往习惯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来进行设计,前期缺乏深入的调研去了解参与者的兴趣特点,对于活动组织团队,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很难保障活动效果的达成。通过刘建华老师的引导,虽然对于以后活动形式的开展还需要多加学习和探讨,但是对于活动设计和组织我受益匪浅,要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对他们的训练和培养,既可以避免活动开展出现参与者过少的尴尬局面,也可以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开展什么活动,必须要注重保障安全,这是一个活动是否成功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是艺术的设计,而其中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既是指注重受众的体验情感,而受众对产品表现出来的感受与反馈就是设计过程中的情感设计。因为欣赏与评价并不是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所以设计作品所激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与纯艺术品一样,而这仅仅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所以它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因为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情感设计”并不是那些以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设计,而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在设计中有目的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暖,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在警示标记中激发警惕感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7月.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0年3月.

[3][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中信出版社206月.

消费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发布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发布、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祝帅。设计观点[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杨敏。教学、市场两生花[j]。包装与设计,2009(04)。

加拿大社区心理学研究论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快速发展,在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中一枝独秀,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学需要为其他心理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教育心理学正在逐渐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即便如此,教育心理学由于明显的倾向性和理论界限,其不足之处也随着它的发展逐渐显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更换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复杂多样的社区心理学因此而开始发展。

二战之后,美国退役士兵中出现了很多精神病患者,而战争带来的大众失业狂潮和社会犯罪的增多,也造成了美国社会中精神病患者的增加。大规模病患的出现折射出了医院心理治疗模式(往往局限于患者个体层面的心理冲突,无法形成共性研究,无力抵抗群体性的精神障碍)的无力,同时,由于当时美国精神病院的心理治疗费用昂贵且医疗资源不足,更多的潜在精神病患者开始寻求一种易得且有效的社区心理服务模式。同时,人们对于心理健康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强调心理疾病的预防。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心理学应运而生。

社区心理学服务的重点是在社区成员罹患精神疾病之前的预防,而不是精神疾病出现之后的治疗,它强调的是通过群体性服务,大幅地降低精神疾病的致病率,而不是提高治愈率。

社区心理学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预防(问题刚萌芽时采取的预防措施)、次级预防(问题出现之后但严重之前采取的措施)和三级预防(治疗已经出现的严重问题)。由于三级预防已经与临床心理学的治疗非常接近,研究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一般为初级预防和次级预防。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社区”的定义为:“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相互往来,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多的社区。”

结合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心理学将传统心理学单一的研究对象发展为群体概念,是在群体的概念上研究社会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社区心理学家将个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广泛地分析个体在社区中的朋友圈、工作环境、邻里关系等因素,对社会与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做综合分析。

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很多共同点,属于一种交叉学科,因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很多种。

1.参与观测法。

即研究者切身实地地参与到社区的生活中去,同社会成员一同工作和生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和观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接触事实,并且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收集的资料生动、真实,与触及对象的对应性更强。但是,参与观测法的观察目标范围很小,只能针对一个社会群体,很难推广到其他的社会群体中去,而且观察数据的方式很被动,往往会忽略掉很多被观察者的关键行为。

2.直接访谈法。

直接访谈法可以分为个人访谈法和分组访谈法。研究者单独约谈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社区成员,通过与他们的直接交流,探讨需要研究的问题,这种方法称为个人访谈法,是一种小样本的研究方法。而研究者约谈一部分社区成员进行的团体研究方法,我们称之为分组访谈法。直接访谈法通过直接的交流增加对观测对象的了解,有利于挖掘受访者真正的内心想法,缺点是受访者选择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研究的结论出现误差。

3.档案法。

档案法是根据研究目的,对相关内容的知识载体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档案法涉及的资料包括个人作品、档案记录、报刊文章、电视报道、统计资料等。利用档案法进行研究,可以避免人与人交流造成的相互影响,可以直接追溯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甚至可以进行跨文化比较。但是档案法也有明显的缺点,它做的是相关性研究,因此因果判断的能力比较差。另外,在结合过去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往往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会出现档案留存不足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定量观测法、随机组实验法等。社区心理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方法,只要切合研究实际,任何研究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

社区心理学研究内容广泛,其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社区心理学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预防,可以第一时间解决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比如少年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青年的叛逆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家庭问题。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和预防,社区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帮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高社区的社会胜任力。

(二)构建群体社区,鼓励公民参与。

社区心理学家倾向于建立一种社区系统,即居民广泛参与其中,自觉形成集体观念,通过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增进对集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同时能够以这种积极向上的社区生活影响更多的居民,进而推动社区甚至社会变革。

(三)尊重多样性,鼓励个性发展。

通过对同一社区中不同类型的居民的研究,社区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向社会传递一种人和文化的多样性原理,进而提高社会的容纳力,尊重人和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个性的发展。

我国的社区心理学才刚起步,人们对社区心理学了解不多,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不少人将“社区”的概念理解为一种行政色彩的居民组织,其性质类似于“居委会”。这种心理使得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研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既要狭义地研究管理组织“社区”内的居民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又要研究广义上的社会“社区”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学者倾向于狭义研究,将研究方向定位于三点:社區内青少年的发展问题、社区内老年人的研究以及社区内家庭模式和家庭问题的研究。

四、社区心理学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化的心理学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除了丰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促进同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交互发展之外,对当代的教育心理学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一)对教育心理学方法论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虽然有着众多的领域和分支,但是由于教育的本质是注重个体的发展,因此它的研究必然局限于教育情境之中,只针对有情感、有体验的人类个体。但是社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更多元、更广阔的视角,它将更多的研究投入到人与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随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改进了过去狭隘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新的方法论要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对于研究内容的界定通常是传统意义上的,即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而不是什么不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但是社区心理学却恰恰相反。

由于社区成员和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广泛而开放,因此,学者们更多区分的是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内容。

这种界定方式是对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它为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和主动改变自己的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发现新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经验。

虽然社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标都是通过人与环境作用的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价值,但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更注重的是人在团体中获得的精神慰藉,相比较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获取倾向,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更加深远。社区心理学重视在行为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知识的获取,使人的精神更加突出社会性,能够促进人对社会的价值认同,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体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社区心理学的这种研究目标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但是又高于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层次,因此它很好地打开了教育心理学学者的视角,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2]杨莉萍,d.d.珀金斯.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02):48-56.

消费心理学研究论文

大学生作为一代新生的消费群体正在逐渐的为整个消费全体注入新的思维,由于他们处在社会过度阶段,由于群体的个性化,使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大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步入社会,没有经济来源,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处在不同的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和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也存在区别。

1、合理消费是主流。合理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因为大学生没有步入社会没有经济来源,发部分的经济是来自于家长的提供,做兼职的也很少,这使他们每月的生活费用都是有限的,而这些钱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吃饭和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经济适用的生活用品。

2、消费方式多元化。如今的大学已经不再是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手机、旅游、电脑等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女生的消费方式要比男生更加多元化一些,消费的项目也比较多。

3、消费透支减少。由于性别差异使得男女生在消费透支方面也存在差异,女生的透支和借钱现象要比男生小很多,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自己非常热衷方面的活动也不会控制不住自己大肆花钱,这点男女的观念都比较统一。

4、消费的情绪性。消费的情绪性表现在消费的连续性,一方面是消费的不理智性,容易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和商家促销方式的感染,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前卫性消费,消费观念日益超前。大学生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容易接触和理解先进的事物,消费观念相比较其他群里要前卫,变化也比较快,对西方的提前消费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现在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多样化,很多大学生有新的想法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宿舍楼群成了他们创业的丰富的基地。

1、储蓄观念淡薄,理财观念薄弱。

当问及对“理财”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示经常听说但具体怎样理财都不理解,当被问及学期结束后个人的财政情况时,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清楚每月的费用具体用在哪些方面,没有记账的习惯,每月对自己的生活费也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安排,略有剩余的同学也会在假期回家之前将剩余的费用消费完,只有小部分的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大学生的理财意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男女存在差异,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有史以来都是比较相似的,90%共同的支出都是以生活费用和学习材料。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占比重最大的方面。在被调查的女生中显示,80%的女生为了保持身材的苗条和节约支出用于其他用途选择低价的饭菜或者选择减少餐顿,而男生中也有33%未达到饮食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营养饮食方面问题时,90%的同学表示赞同,但是并把它没有在饮食生活的主要位置。而且女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也和她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36%的女大学生遵从了女性消费者对时尚、护肤、美容、装饰等外在打扮上更感兴趣。逛街是享乐的观点被绝大部分女同学以现实表现推翻了。

3、攀比心里男女有差异。

当今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促发你在攀比现象,男生中的攀比心里比较少,但是在女生中53%的人认为存在攀比之风,攀比现象在性别差异中还是有明显的比例,这可能与社会现象对女生的影响有关系。

我国社会虽然经济与以往比较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继续引导大学生保持勤俭朴实的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过度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里和行为的研究。

教师要在常规教学中,将正确消费心理逐步渗透到教学中,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举出实际的案例,使莅临教学真正拜托照本宣科的说教,注重研究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是一个学校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健康生活观,人生观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该把培养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作为校园文化基础的主要的保证,举办一些与大学生消费理念心理有关的沙龙活动,以良好的消费心里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

3、发展个性消费。

世界上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人产生的消费心理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更何况是处于彰显个性时期的大学生们。对大学生的消费应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因此,我们不宜阻止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经济条件足够支持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消费。

4、消除不良消费,提倡适度消费。

消费需求的内心满足是没有尽头的,有些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为了满足和其他同学的竞争需要和虚荣心的作祟,不考虑个人和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随心所欲消费等过度消费的情况,他们有消费的冲动性却缺乏理性。适度的消费是保证大学生的正常的生活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在不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的基础上产生的合理消费,对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思维,造成了很多学生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个别学生不顾个人家庭条件的困境,欺骗家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倡导适度消费,必须让大学生从我们的国情、社会发展状况和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5、倡导消费文明。

消费文明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强调适度消费,提高消费组成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消费利益最大化。通过倡导正确消费文化,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从而可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正确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择。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独立行为的表现,但从进一步的层次,消费心理、消费情绪、消费意识、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体现。所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引导大学生监理正确的,科学的,顺应时代要求的消费观。

合同价值之研究论文

我国农民基数大,工作任务重,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繁荣;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和谐发展;同样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进步,也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于是,在农村,各乡镇结合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特别是从开始,以场地设施建设、健身指导和普及健身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有效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体育健身意识,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但是,在农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体育和健身的观念相对滞后,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表现得很突出。

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具有的自身价值。

1、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加强队伍凝聚力建设。团队精神根本上是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中,特别是集体项目中,每人都有着不同的分工和扮演的角色。每人要想取得良好的体育活动成绩,都需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经常参加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最容易具备团队精神,并且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团队具有的凝聚力也是最强大的。2、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每个人都具备创新思维的潜质,只是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从而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各异。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内容上主要依赖于教育,而体育活动恰恰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农村体育活动,参与者可以进行充分观察、思维、实践操作,从而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3、有利于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净化竞争环境。可以说公平竞争承载着人类社会公平的基本精神及其丰富的内涵,逐渐发展成为规范体育行为的道德准则。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公平竞争行为必然会得到其他人的尊敬和赞赏,而这种尊敬和赞赏则成为人们构建团结和友谊的桥梁;反过来,通过合理竞争建立起来的团结和友谊,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彼此的欣赏和认同,进而净化了竞争环境。所以公平竞争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必然会成为活动的道德基础。这个基础同时也就客观地构成了人们思维的基本逻辑框架,从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4、有利于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农村体育活动规则的详尽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开展的公平性。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参与者要想把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就必须遵守规则,利用规则。所以经常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人,规则意识相对来说比较强。既然可以依照规则、遵守规则开展农村体育活动,那么就可以把在参与农村体育活动中养成的遵守规则的意识运用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管理中去,进而可以把社会其他方面,如经济等领域的规则制定得更科学,会大大有促进它们的发展。5、有利于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进取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是农村体育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农村体育活动中通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意识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精神可以支撑着人们用超常的、密集的、高质量的行动有效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以期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拼搏进取精神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培养的方法是多元的,农村体育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并且更直接、更有效。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培养拼搏进取精神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以农村体育活动获胜为之拼搏的目标;第二,在农村体育活动过程中应具有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参与农村体育活动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抓住这些规律,活动参与者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就很容易培养出积极拼搏进取精神,并且这种积极拼搏进取精神会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从而极大促进劳动者的生产力发展。

三、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达到培养新时代农民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因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真正的实施者,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推动者。农民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农民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条件,才能有精力更多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有愿望加强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发展农村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体质,促使农民更好地投身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促进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2、有利于农村经济中的体育产业发展。发展农村体育活动,有助于培育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推动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当今世界,特别是体育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也不例外,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城市体育开展状况要远远好于农村体育,所以我国体育产业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城市,农村体育产业的贡献较少。其实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体育消费市场。能否把这潜在的大市场开发成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推进器,不仅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达与否,更在于农村体育活动开展与普及的程度。在推广农村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使农村体育产品的消费群体增大,就要让多数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共同推动农村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产业的健康、绿色和朝阳等产业特点,开发和培养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加快农村体育无形资产宣传和有形资产增值,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达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3、有利于提高农民就业率。在农村举办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会吸引大量的当地农民和城市休闲人士参与,将带动当地体育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从而在相关的体育产业领域就会积聚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如农家乐休闲体育、节假日体育等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体育产品的消费,还能够带动农村体育旅游业、餐饮业等多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致富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不出村就有工作的机会。4、有利于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促进新农村文明建设。农村群众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还能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农村,农民在闲暇时间里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贫乏,看电视、搓麻成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致使一些农民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通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体育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使他们摒弃陋习,追求上进,从而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另外,通过农民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农民爱家乡的热情,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勇于拼搏进取的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开发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l、完善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组织机构。积极构建和完善各县、乡(镇)、村相应的基层体育文化组织机构,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利用农村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以政府体育文化行政职能部门为推动力,以农村体育社团为主力,以乡(镇)体育文化站和村级体育文化点为重点的体育文化组织网络。根据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建一批优秀的体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组,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的体育文化组织建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体育的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加强农村群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村体育建设过程中,把参与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选拔出来,然后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知识与实践的专业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让其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农民利用体育活动进行科学的健身,来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利用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的意识,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体育活动体制。依据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本着灵活、实际、文明和节俭的原则,制定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集趣味性、多样性、可参与性于一体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体制,吸引农村各个年龄段、不同阶层的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另外,每年要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较大规模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形成机制,以便使农村群众体育活动逐渐成为农村群众节假日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从而减少赌博、打架等不良恶习,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围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为推动我国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争先创优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发展农村体育的基层组织县(市)、乡(镇)、村除了要巩固这些成果之外,还应该稳扎稳打,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组织基层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的有关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争先创优活动,以推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小结。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工作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这为农村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出现了以农家乐休闲体育和节庆体育活动等等的体育旅游开发项目,带动了农村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合同价值之研究论文

[摘要]正义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典自然法学家直到当代风行的社会法学家,在各时代法学家的一步步诠释中,正义从法的一种必然内涵直到现在成为评价法律的一个标准和法律所要追求的一种价值。

[关键词]法的价值经济法的价值正义实质正义。

在我国,对法的价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法律”二字的形成及其被赋予的含义上。

我国传统的法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从古代社会发产生之日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法的价值观念的总和。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以及资本主义法律理念的引进,使得法的自由价值观、平等价值观、等内容引起了法学家们的关注,并在研究中一步步确立了其地位。

经济法是与市场经济同步产生的,它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特殊价值取向。

一、经济法的正义价值的概念分析。

在历史上,对于正义的理解非常丰富。

就像博登海默在他的著作里提到的一样“正义如同普罗米修斯的面孔一样变化无常,随时可能呈现不同的形状,并且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义”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为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所信仰。

在它具有的价值序列中,自由、平等、安全曾先后被不同的思想家放置在价值序列的顶层。

对于经济法这一特殊的部门法而言,它调整对象的经济性及调整方法的强制性都决定了其价值基础的特殊性。

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博登海默教授提出的对于正义的理解符合经济法的价值追求,即“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主张,并与此同时促进生产进步和提高社会内聚性的成都―这是维持文明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就是正义的目标。”

二、正义――经济法价值体系的基础。

古希腊有句著名的格言:“正义乃百德之总”。

这一格言形象地说明了正义这一价值追求的特殊地位。

的确,正义这一价值是一个可以涵盖指导其他价值追求的全局性的价值追求。

1.正义作为经济法价值基础的可能性。

法的价值从哲学意义上分析一方面具有客观需要性,另一方面具有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或积极性。

具体到经济法这一特殊的法律部门中,经济法的存在也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宏观调控关系与市场规制关系,有很大部分是涉及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法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间接手段,其领域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竞争及生存环境。

笔者认为,从以上对于正义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正义内涵的广泛以及适时性,正义作为经济法价值体系的基础,其他价值在此基础上衍生、扩展但同时被其指导,这将是一种适合当代经济法发展的价值体系的设计。

2.正义作为经济法价值基础的必要性。

在个人正义的理解中,有一种认为正义就是遵守法律。

古希腊智者色拉叙马霍斯在与苏格拉底辩论正义的含义问题时指出:“政府制定法律,违法者就有不正义之名。”他的隐含意思是,正义就是指人的行为遵守法律、符合法律这种状态。

从此引发,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被遵守的法律即是不正义的,那么行为的正义也无从谈起。

所以可见法律本身的正义的重要性。

这是保证个人正义的前提条件。

经济法的发展经历了战争经济法阶段、危机应付阶段以及自觉维护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法阶段这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

在此阶段中,市场经济由自发的竞争发展到社会化条件下国家以经济法来协调维持。

从经济法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经济法社会性的特征,而经济法的价值作为经济法追求的目标,正义作为社会经济秩序的一种衡量标准,以其作为经济法的价值基础是无可厚非的。

三、经济法正义价值内涵的延伸。

1.由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

实质正义是与形式正义相对而言的,这里的形式正义的基本含义是指:对于相同的情况给于相同的对待。

现代形式正义观的代表人物为佩雷尔曼,他试图从各种复杂的正义定义中抽象出一种可以适用于不同正义概念的定义公式,他认为“所谓的形式正义就是要求以同一方式对待人,就是同一基本范畴的人都应受到同等待遇的活动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强势团体、垄断等等这一切经济政治实体的存在造成了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实质不平等。

在现实条件下,形式正义本质上已成为一种不正义。

经济法作为对于民法的补充而出现,必须正视建立在对于19世纪社会经济条件判断基础上的平等性与互换性的丧失,由此带来的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变更。

实质正义强调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法律调整。

经济法的实质正义要求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来确定经济法的任务,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和发展。

2.公平与效益的兼顾。

罗尔斯把公平作为正义的首要要素和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任何一种理论、法律或是制度,不管怎么样有用和巧妙,但只要它是不正义的,就一定要被抛弃和消灭”但与此相对应的,效益也是法的价值目标之一。

在实践中,追求效率必然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过分的追求公平也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效益。

效益是指减去投入后的有效产出。

在法的效益价值中,社会效益价值是与公平的追求同向的,即维护社会公正。

法的社会效益追求中,力求以法的形式为社会机构的运作创造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避免假公济私、效率低下。

但法的经济效益追求有时可能会损害公平。

但是并不是说效益与公平是完全对立的。

二者同作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效率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要公平,而是要在实现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公平的实现。

综上所述,正义价值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有可能也很有必要成为经济法价值体系的基础,在全局上指导并且涵盖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2][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第5、6页。

[3]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第503页。

[4]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12页。

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的发育成长是世界关注的重点,如何从小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日后的社会竞争力是幼儿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阐述了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探讨了观察法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意义;观察法。

一、问题的提出。

曾经有个幼儿教师,她非常爱小孩,而且很有亲和力,她所在的班级中所有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她,能够比较好地听从她的命令。但有次组织活动,她让所有的小朋友拉成一个圈做游戏,小朋友都将手伸向了老师,而没有人愿意去拉其他小朋友的手,在他们看来,拉老师的手才最好。此次的经历让她深深明白,幼儿的心理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心理琢磨透,就无法真正地与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二、学习幼儿心理的意义。

幼儿处于对世界认知的萌芽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接触的人对其影响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其性格、价值观念的形成,而走进幼儿的心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思维、行为等是对其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其心理的研究。

1.学习幼儿心理能够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否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之一就是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时期的儿童独特又有趣,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好奇的,往往提出的问题出其不意,回答问话也千差万别。而且在他们世界里对好坏、善恶无确切的认识,爱人云亦云。而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可以了解其想法,从而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2.学习幼儿心理有助于促进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教育工作是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基础上的,开展课堂的内容、组织的活动等均应以幼儿心理为指导。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不能过多地要求其进行合作性活动,可通过活动进行引导和培养,使他们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

3.学习幼儿心理有利于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从多年的工作中可以发现,生活在和谐、愉悦、鼓励性环境中的儿童性格一般比较开朗,心理素质比较好,而生活在吵闹、沉闷、打击性环境中的儿童性格比较孤僻,而且不合群,自信度低。因此,学习幼儿心理,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并能通过相关游戏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应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而观察法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差异,得出结论。观察法的实施有多种方式,每种方法都能够针对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1.日记法。

纵观历史,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最初的研究基础都是通过记录日记而形成的,比如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是通过日记记录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的身心发展和各种刺激反应,最后完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作为研究工作者的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日记的方式,以某一位儿童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每日的情况,比如做游戏时的反应、课堂和课后的情绪变化、对每个问题的回答等。但由于此种方法只针对某一位儿童,因此缺乏普遍性,笔者认为可对研究中选取的几名典型对象进行同步研究,后联合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归拢、分析、总结,进而得出适合广大儿童的结论。

2.现场记录法。

此种方式是现场记录儿童在相关试验活动中的反应和相应行为,收集资料后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可通过现场描述、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比如有的学者通过录音,对儿童的语言、词语进行分类,最后得出儿童语言发展模式。本文以3个小朋友课余表现为例,a走到图书角,看到b、c已在,a未说话,而b对a说:“来和我们一起看吧。”a点点头,看a坐下,c凑过去,a挪了挪,最后起身走了。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a比较胆怯,不善于与人交往,害怕别人接近,存在排斥的心理,但不存在敌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多给予关心,鼓励其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3.抽样法。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表现复杂多样,并且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全天候地进行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往往是难以做到的,而抽样法能够在多时段、多地点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帕顿就是利用在规定的游戏时间里,异常观察每个儿童一分钟,再根据儿童参与程度和游戏类型进行分类,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后,得出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喜欢单独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到平行游戏,再发展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我们可设计如下表格进行记录:

4.典型事件记录法。

此种观察法是指以特定的某种事件为研究点,记录不同儿童的表现,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出现可研究的事件便可做记录,主要关注点是儿童对事件的反应、处理和看待等。比如有学者通过观察儿童在争执事件中的表现,分别记录争执者姓名、性别、年龄、争执事件、争执背景、争执内容、争执行为、争执结果等,发现儿童争执时间维持短,男性多于女性,争执年龄在3岁以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争执逐渐减少,争执的原因往往是对物品的占有,而在争执过程中一般是年幼的被迫服从或年长的自动退出。我们在研究中可以通过以下表格进行记录:

5.行为记录法。

此种方法主要是记录被试者的行为频率,并做出相应的检核,一般在记录前规定好相应的行为然后再进行记录,在规定的时间里计算其发生的频率或检查其是否具有某种行为的能力。比如记录儿童在一节课时间内的发言、提问、窃窃私语、坐立不安、爱动、视线漂泊不定等行为,从这些行为中可以分析出哪些小朋友上课认真,学习效率比较高,哪些小朋友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同时还可从其视线变化中得知注意力是否集中。再如通过要求儿童完成某种行为,检查其行为能力,笔者的一次经验是要求学生制作不同的图像卡片,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让被试者描述,并让其列举出生活实例,由此可判断儿童对形状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科技职业中专学校)。

情绪研究论文范文优选

身为当代大学生,无论你是在所谓的名校上学,还是在一般的高校就读;无论你的家境多么富有,还是多么困难;无论你学业多么优秀,还是被挂过多少门课;无论你多么的漂亮帅气,还是长相如何的平凡;无论你是多么的一帆风顺,还是多么的坎坷波折;无论你是爱情的幸运鸟,还是经受过多大的爱情考验等,只要你生活在大学校园(其实,即使在校园之外也一样),就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情绪困扰。

如何让自己开心地生活,愉快地学习,恐怕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追求的境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共同探讨这个核心的话题——情绪管理。

在心理学上,情绪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情绪的构成包括以下三种层面:

(1)、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

(2)、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会伴随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是浑身发抖,害羞时满脸通红,紧张时心跳加快。

(3)、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如,悲伤时痛哭流涕,激动时手舞足蹈。伴随情绪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情绪的外部行为,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观察别人的情绪的主要途径就是从表情得到的。

综上所述,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而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简单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种种的负面工作情绪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除了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绩效水平。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睛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而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表现为:

(1)、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

(2)、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3)、抑郁,是大学生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弃,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紧张、不自然,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

(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

大学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人在生气的时候,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下降,人们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减弱,这样会引发有机体本身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躯体疾病。消极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情绪管理,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同学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对自身心理状态加以有效调节,培养驾驭自己的情绪能力,保持良好、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将有助于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有如下几种方法: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外出散步,看电影,听听笑话,看看幽默小说,打球,下棋,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为了减少内心失望,找一个借口或理由,以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进行适度的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进而才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是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教育研究论文【】

当下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仍存背离之困局。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基于“核心素养”,挖掘教育学课程的内涵与潜力,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就要“学、思、悟、行”有效联动,增强实践教学,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学;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21世纪教育与课程改革全球讨论的关键词语当选“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审视和评估当下教育学课程教学,与“核心素养”教育仍存背离之困局,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才能冲出突围。文章试图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目标引领下,挖掘教育学的课程内涵,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以提高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

(一)教学模式难以形成“学、思、悟、行”有效联动。

教育学课程通常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为主要方式。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缺乏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思维与理念意识。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滔滔不绝地灌输书本理论的解释,缺乏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案例讲授与分析,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思、悟、行”相割裂,甚至“思、悟、行”严重缺失,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践实训,也抑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忽略了学生全面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老师难教,学生厌学”自然在所难免。

(二)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开展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不断挖掘课程的内涵和学生的潜力,指导学生有效获得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教学评价以及师生相长的基本原理及其教学实践,尤其是教育实践。目前,尽管人们认识到“办理学堂,首重师范”“教育为师范学堂这主要学科”“教育实践为涉及成千上万的教师和无数的学生”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教育理论不能指导教育实践或者脱离教育实践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缓解。目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教育学理论的演绎,缺乏实用性。这是一种说教式的德育课,缺乏以学生的教育实践疑难为中心,与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学课程宗旨相违背。而教育学课程理论性强,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使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在需求及其内生动力与活力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兴趣,导致当下教育学课程教学效率较低。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对教育学课程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具有引导作用,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杠杆和触发点172-175。大量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分析显示:目前中国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仍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考评上,以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的考试,缺乏对学生教育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实践能力的考核,过程性评价存在缺失。因此,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背景下的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因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忽视情感与智力教育。

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论文

教师职业本身虽然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太多的福利待遇,也没有过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工作和工资相对稳定,工作环境单一,工作群体单纯。工作的稳定和社交的单纯,可以让更多的体育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和家庭中,能够在安稳平定的生活中追求一种幸福。加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寻求一份稳定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云南人的生活习性和心理特征造就了他们以稳为主的追求,体育教师在这样一个安逸的工作、生活环境下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2.2与学生的交流中共同成长和发展。

学生和教师是学校里面的两股生力军,他们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趋势,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了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在师生交往中,体育教师给予学生扎实的基本技术知识和家庭般的关怀会让学生体会到太多的幸福;同样的,学生真诚的爱与关心理解对教师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报答,是体育教师体验职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相对开放和独特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和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而学生更愿意走出高压的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中向体育教师诉说自己的心声,体育教师更多的是充当朋友、大哥、大姐、心灵的指导师等角色。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华丽的动作技术深受学生的青睐,得到许多学生的认同与崇拜,看到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也看着学生渐渐地成长,不由地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2.3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

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自身发展,而且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对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教师与职工之间是为了顺利完成工作而合作的同志关系,由于各自的工作岗位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俗话说“在外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调查的许多体育教师都不是本地人,所以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让出身在外的他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家一样的温暖。同事关系融洽了,大家才能在一起互相沟通与交流,讨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所以更多的体育教师非常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增进同事之情,并从中感受一种幸福与温馨。

2.4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激励员工的重要的因素和手段。而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它意味着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以及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和工作成效能否得到认可等。而作为社会方面,主要来自学生家长及外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一直以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就像一顶无法摆脱的帽子扣在每个体育教师头上,而他们就在这样一种阴影下长期生存着,以至于太多体育教师出去社会和其他人交流都不敢说自己是教体育的。许多学生家长甚至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在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对体育教师存在歧视心理。自从北京奥运会和全民健身纲要提出来以后,人们才更了解体育,对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渐而转变了对体育教师的看法。而中考体育加大了体育分的比重更不得不让如此多的家长开始重视体育,开始关注体育教师。学校也为了升学率除了三大主科外开始重视体育,加大了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对体育教师成绩给予一定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昆明市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感受到了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慢慢从这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幸福感。

3昆明市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3.1匮乏的硬件设施和较差的教学条件。

学校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场所,而学校环境是影响体育教师职业生活状态的根本因素。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具,是完成整个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体育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目前中国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远远达不到国家的标准,特别是乡镇中学硬件设施的匮乏让体育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他们要在稀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上完成大负荷的教学内容实属不易。为了教学,许多体育教师只能自制器材,调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适应场地并完成一年一度的体育中考任务,学校每年给体育教师进行任务施压,所以让更多体育教师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3.2繁琐的事情和超负荷的工作。

“你们体育教师都会生病?你们不是搞体育的吗,怎么可能?”“你们上体育课还累?”“体育老师的身体应该是最健康的”……当我们面对这样的质疑的时候大概作为一个体育教师都会显得那样的无奈,有谁能够走进体育教师的心里真正去了解他们的那份心酸。“体育教师也会亚健康。”今年1月份中国教育报报道这样一件事: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潘建芬的一项调查显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之一。与很多亚健康人群缺乏锻炼相反,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原因恰恰是“劳累过度”。体育教师由于年轻时候进行过多的体育训练,积攒了太多的疾病,现在大负荷地进行教学让太多人无法承受,好多体育教师都是带着病在工作,几乎每个体育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风湿病。在这样一种亚健康、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下,昆明市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

3.3学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

学校作为一个大的管理者,应该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挥洒,最终给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评价,那是对自己工作付出的一种认可。现在乡镇中学整个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特别是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让许多体育教师心灰意冷。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曾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手段”,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意味着以后自己在组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永远只是把中考体育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来考核体育教师,极力把体育教师往应试教育的台子上推。因为学校一味地用定量的尺度而缺乏用定性的尺度来评价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使他们在这方面找不到一种快乐,更谈不上幸福。

3.4薪酬和付出不相配,体育教师待遇低。

薪酬与付出不相配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付出的工作量与工作成效与实际得到的工资待遇不呈正比,有点类似于廉价劳动力的说法。一个职业如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在这个职业上给予经济的支持,它表明社会对这项职业的认同度和重视程度。许多体育教师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量以外还要做一些杂乱的事情,比如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组织、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校各种球队的训练等。但是,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些并没有额外的补助,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学校看来都是应该的`,这让太多的体育教师非常郁闷,经常为此感到烦躁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之间的差距太大。

动物造型家具美学研究论文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坐具的设计一度备受东西方设计师们的青睐,随着20世纪仿生设计学的建立和发展,设计中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有了新的参照数据,此间产生了诸多经典的仿照自然生物形态设计的坐具产品,这些坐具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蕴。本文对坐具的造型型理分析,并对其进行形式美学的探讨,以此来发现仿生设计学中对型理关系的表达,这或许能为当今的坐具造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曾将设计视线转移到室内设计的家具及室内装饰中,他的婚房“红屋”自然藤蔓的家具纹样别具一格;这一时期的维克多霍塔设计的泰赛尔旅馆,更以活跃、跳动的花叶状图案为基础,从旅馆正面开始,图案一直延伸到前厅、楼梯、柱顶以及家具装饰。从地板、楼梯到整个室内的墙面都充满了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和气息。从这个实例可见,西方设计很早就开启对自然生物形态的关注,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家具造型及雕刻图案相比,虽时间不及后者久远但却足以说明两个地域纬度和时间跨度的家具设计同样关注到了自然生物造型所显示出的形式美对人类生活及设计的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自坐的行为固定以后,人类就从跪坐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随之大量优秀的坐具产生并出现了矮型、高型两种“座”具。笔者下文中将以具有动物造型特征的坐具产品,如:阿诺雅克比松设计的“三足蚁椅”;汉斯威格纳的“孔雀椅”;娜娜第赛尔的“蝴蝶桌椅”为例展开对动物造型家具形式美学意义的探讨。通过对这些经典动物造型坐具型理的分析,思考动物造型坐具中通过形式要素这一点所体现出的型理关系,进而对造物设计开启新反思。20世纪的形式美学观认为,由线条、色彩的排列构成的形式以及造型显示的形状,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贝尔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它才能产生出审美感情。而设计形式要素中的造型其中蕴涵着当下更深刻的符号语言哲理——“型理”:“将‘事理’升华到美学和艺术的高度,通过对‘形’的把握和创造、运用等语言,形理于‘物’上的造物之学”。具体以形状、形序、形义与之相对应的形意、形境、形情体现在产品的造型中。

许多设计者在其设计中也在潜移默化地践行这种现代设计观。丹麦建筑师和设计师阿诺雅克比松设计的“三足蚁椅”,构造简洁、耗材极少且经济适用。其造型只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滚圆形,下部为“臀部”造型。通过蚂蚁,进行了仿生设计,并以新的“形序”表达出了“三足蚁”椅的形义。其后他又设计了四足“蚁椅”,轻便、可叠置、多色彩选择的特性使之成为20世纪现代家具中销售量最大的产品之一;另一位丹麦设计师汉斯威格纳的代表作是“孔雀椅”。他在设计中遵循一个原则:“我试图剥去旧式椅子中所有外在的风格,让它们呈现最纯粹和原始的结构。”孔雀椅线条的构成及形序就是来自于对孔雀仿生造型的理解。从上述案例可见,动物造型家具基于仿生设计学基础上的形状、形序、形义表达能让家具设计造型上更加严谨,制作更加科学,也从侧面说明生物界本身就是一个能够为人类现代设计提供观察和启发的科学场。设计师娜娜第赛尔,因为对蝴蝶有极大兴趣,通过多年的精心观察让她试图从蝴蝶的飞翔中抓住一种漂浮于空中的轻松感觉用在设计中,由此产生了一批美妙绝伦的家具设计经典之作,像1990年设计的“蝴蝶桌椅”。“蝴蝶桌椅”的设计采用完全不对称的上部构件支联于变形钢足上,这种设计的形式要素在对称与均衡中迸发的美能使观者强烈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给以人最直接的感性冲动。

这则案例在基于仿生设计学基础的形状、形序、形义上表达出的形意、形境、形情更贴近人们的情感因素。“三足蚁椅”、“孔雀椅”、“蝴蝶桌椅”都具有明确的动物造型特征,是设计者在深入观察蚂蚁、孔雀、蝴蝶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基础上进行的形式美学元素提取、运用设计而成的。“三足蚁椅”接近生物原型的坐具造型能体现出人类视觉体验及心理审美与自然界呈现相吻合的一致性;“孔雀椅”是孔雀开屏美妙瞬间的形象符号凝固,增加了体验者的美感体验与满足;“蝴蝶桌椅”来自设计者对蝴蝶行为的捕捉,两只蝴蝶分享一朵盛开花朵的形态语义让造型上反映一种亲密、分享的型理关系,也从形态(形状、形序、形义)的呈现中表达了设计者对形意、形境、形情的把握。这些动物造型的坐具设计是对仿生设计学的运用,在坐具造型设计应用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形态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和色彩仿生。上述案例共同体现了仿生设计学造型的一个特征:形序、形义首先都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形状来表达,即关注生物形态的仿生,对自然生物外部形态的认知,对生物外部形态的美的理解、把握,可将其中某些形态特点转化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以求达到设计方案的创新。

通过模仿、表现、抽象概括等手法,可以对生物形态结构或功能进行合理地转化并进行形序的安排引出适合的形义。借助作品还可看出,基于仿生设计学的产品能与自然界相贴合,更能跟人的心理相融合。这不仅能够唤起人类对自然的热爱,更能促进生态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也是现在坐具造型设计的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更深层次的索绪尔符号学角度看,家具的形式语言要素是符号系统,像形状、形序、形义衍生于造型内部的语义就能够成为家具的造型符号语言,语言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造型中对形状、形序、行义的研读,是发现和创新家具产品新形态的必须。因为形状、形序、形义传达出来的形意、形境、形情是满足体验者心灵感受与精神愉悦的支点。而家具中对生物形态的模仿又涉及到现代仿生设计学,它是将仿生学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观察、分析、提取自然界中百万余种生物形态特征来设计成千姿百态设计产品。具有生物形态造型的家具的形式美学与仿生设计学的互构又使得设计产品造型上有了新的传达,能给体验者新的形意、形境、形情。设计的责任感促使设计者去思考:新体验已经成为设计中的常态,就使得设计师不得不寻找设计的新型态,以此来满足用户不断追求新的体知、认知、感知。但同时设计的生态性一方面要求设计者要努力提供具有刺激的设计体验,另一方面也要尽力保持体验者对设计产品有恒久的喜爱度,这才是让产品成为经典的一种范式。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似乎描摹大自然的表面形式就已经足够了,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探究大自然的含义的根源,因为除了了解能使我们看清藏于事物表面之下的这种原因之外,别无他路可走。”人类面对自然的现状,兹生了更多的热爱,对自然界的学习和保护之一也就体现在仿生学上,现在所做的努力是不断地完善仿生设计学的数据,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具有型理的造型。这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讲:“我们的质朴和自重不比那些装出来的天真更缺乏审美价值”。

教育研究论文【】

教育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一般规律,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基础知识,更要把握教育学的内涵,强化对教育学的认知,提高其实践能力。本文就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创新措施,以不断优化教育学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

教育学;发展;创新。

第一,教学理念落后。虽然国家大力普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家长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优点。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学也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理念十分落后,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学创新的重要意义,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下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第二,教学方法陈旧。教育学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逻辑能力的作用,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水平。第三,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学这门课程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然而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客观情况,而且可能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1、更新教育理念,应用多媒体教学为了有效促进教育学的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学校领导和教师正确认识到教育学创新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学的职能作用,培养更多教育学研究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鼓励教师对教育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担任教学的引导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在教育学的教学中加入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出对应的观点和结论,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再进行归纳总结。

3、改革评价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要正视主要问题,积极改进评价方式,应该把学生平时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教师要观察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要把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考核项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再进行综合测评。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教育学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在教育学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夏剑.论我国教育学对现象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发展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6(19)。

[2]徐中斌.关于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探讨[j].青年时代,2016(21)。

[3]刘保俊.浅谈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34)。

[4]梁士伟.基于教育学实践发展与科学发展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7(12)。

[5]王周红.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7)。

合同价值之研究论文

无形资产会计中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问题是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其主要原因是无形资产的无实体性、寿命期不肯定性和未来收益的高度不确定性,这也是与货币资产、实物资产的根本区别,从而形成价值差异。本文就无形资产价值离散现象,研究无形资产价值构成模式,分析研究通过价值整合从而摆脱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负效应,提出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无形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离散分析。

资产价值离散现象是普通存在的,无论是公允价值或是历史成本,流动资产或是长期资产,债务重组或是非货币性交易,价值离散是最难理解和处理的问题,但离散现象的出现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形态共存的现象中对资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分离的突出表现,因此,无形资产价值出现离散现象也不足为奇,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将离散的原因区分清楚,从而分析无形资产价值构成,有效地评估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从根本上应该是一致的,无形资产最本质的特征是能够带来超额收益,这也是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注:于长春:《无形资产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2月,第77页。)。然而无形资产交易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往往相互背离。从理论上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量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言“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1975年版,人民出版社,第49页。)。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同一商品的相互一致的交换关系,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但无形资产交易中往往表现一定量的价值离散,具体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无形资产价格与价值相背离。无形资产交易中,价格往往被动地反映价值,而且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在决定价格时不象实物商品那样总价值等于总价格,而是总价值高于总价格(注:于长春:《无形资产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12月,第77页。),形成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而价格实际上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也是使用价值的交易表现,因此无形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相背离。如在债务重组时取得的无形资产,如果从其价值上看应表现为该无形资产在原单位的账面价值或重估价值,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以债权人的债权为准。如果涉及到补价,则以债权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补价来确定(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国财经出版社,11月,第5页。)。这里所指的债权实际上是交换价值,本身与无形资产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应的违背了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律,形成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离散。

2.无形资产价值的不对称性。一般来讲,无形资产的价值应以形成无形资产的劳动消耗来构成,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两个方面,但无形资产价值形成不尽一致。往往形成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系列费用均被抛开,如自创无形资产的开发、研制费用,由于开发研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谨慎起见,将开发研究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只将专利申请中的注册费、审计费、律师费等计入无形资产成本,造成价值的不对称;又如为提高企业品牌效应,增加商标知名度而支付的广告宣传费,实际上是促成品牌成为著名商标的一项重要劳动消耗,从理论上讲应成为商标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出于谨慎原因,广告宣传费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国际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价值确认与计量上,认为研究与开发应予区分,研究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开发费用则应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注:薜云奎,王志台:《r&d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会计研究》第3期。)。如果将无形资产开发研究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分,笔者认为可以避免不对称性,具体处理方法是对可以申请专利的、研究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或可以作为非专利技术的无形资产应予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对于研究失败的,开发不成功的.无形资产则应作为当期损失处理,从而避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不对称性。

3.无形资产零价值与负价值的离散性。无形资产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未来经济利益的获取与形成。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无形资产总是逐步被新技术、新经验所代替,原有的无形资产可能形成零使用价值,如果原有账面价值仍然存在,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不相符,造成价值的离散现象。同时也由于无形资产本身具有独占权和专有权,而这些特权又十分脆弱,通常很容易被其他企业购买、效仿、推广甚至诋毁,形成零价值或负价值,这样无形资产价值的离散性就十分突出。

负商誉是无形资产负价值的最好体现。负商誉足企业在兼并中产生的购买成本低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这就说明购买企业在兼并中要承担被兼并企业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和负面损失。虽然负商誉能便利企业采用购买法进行兼并所进行的会计处理,但负商誉的存在会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负价值的存在,而负价值的观点对企业资产(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而言是不相称的,从理论上讲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负价值将离散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形成价值的背离。无形资产的零价值从理论上讲是存在的,一项无形资产产生零价值原因有几点:第一,由于科技进步,新科技代替旧技术,造成某项无形资产完全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而被社会淘汰。这种情况下企业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意味着在无形资产使用过程中对科技进步的预测不够,对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和摊销价值研究不够而形成的,因此,零价值的存在是企业损失的体现,企业应将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零价值之间的差额作损失处理。第二,企业由于破产、清算、被兼并或其他原因而不复存在造成的无形资产零价值。在这种情形下,无形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不能产生未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的零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将不复存在,应作为清算价值或损失价值处理。当然,如果是被兼并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折算应作为考虑因素。如果无形资产对兼并企业没有任何价值或兼并中未作为并购因素考虑,那么,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企业由于某些不可预见的原因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消失,从而产生零价值。例如,某企业开发一新型化妆品,并申请专利和商标,由于质量和使用效果较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十分畅销,意想不到的是少数顾客使用后产生过敏或负作用,企业被告上卫检部门,经过新闻媒体炒作,该化妆品上市不到两个月就消失,也就是说该无形资产形成零价值。

二、无形资产价值构建模型分析。

由于存在无形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离散现象,所以正确整合无形资产价值成为无形资产计价的关键。而且无形资产的价值与其他资产的公允价值相似,可以采用折现现金流量的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具体可以将无形资产的寿命期分为三个阶段:无形资产形成时、无形资产的经营使用期和无形资产终结时。其价值构成则应由该项无形资产三个时期可预计的现金净流量的现值来折算。由于无形资产未来收益的形成只有经营使用期和所有权转让时,所以无形资产的折现价值可以表述为:

公式中:p为无形资产价值;at为第t期该无形资产的收益值;r为预期报酬率;t为无形资产某收益年份;n为无形资产预计收益年限;pn为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价值净额;c为该项无形资产确认时的付现成本。

影响无形资产价值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期报酬率。计算无形资产的折现价值应以综合资金成本或预期报酬率作为折现率计算无形资产的价值。折现率的大小也表明该项无形资产与风险量或投资者期望报酬有直接关系(注:于长春:《无形资产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年12月,第207页。)。因为,预期报酬率就包含着企业风险报酬的补偿率。(2)未来期间无形资产的收益值。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未来期间无形资产可实现的收益额折现而成的,包括有效寿命期间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值、无形资产年收益评估值等,所以该公式将无形资产价值与企业未来资产报酬率、盈利能力以及风险因素相结合,从而合理地预计无形资产价值。(3)预计资产收益期。从价值本身而言,无形资产价值与该无形资产产生收益的年份密切相关。收益年限长短必然会影响会计收益值,同时每年创造价值额如果呈上升趋势,无形资产价值呈上升态势比较明显;而如果每年价值额呈下降趋势,缩短无形资产使用期则可以减少价值影响值,包括风险因素的影响。(4)无形资产付现成本。无形资产取得或形成时的付现价值是无形资产价值的负影响值,直接影响无形资产价值额,无论无形资产寿命期多长,在价值平衡点上表明净现值为零时的保本点,即未来收益价值的总现值与付现成本的现值相等。(5)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价值。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价值是无形资产折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取得到期转让收益应成为无形资产价值折现的重要依据。(6)确认时的付现成本。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着未来收益报酬价值的折现值,而无形资产取得时的付现成本应为该项无形资价值的减项,只有在未来报酬总现值大于付现成本值时该项无形资产投资才合算,项目才具有可行性。(7)无形资产投资风险。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分析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无沦是投资报酬期望值或是风险报酬率都直接影响折现价值,风险报酬的补偿率具体又可以包括违约风险补偿率、期限风险补偿率及变现风险补偿率三个方面。

就无形资产而言,价值的评估分析有很多方法,而现金流量折现分析则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准确分析无形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离合关系,有利于评价无形资产影响因素,同时,对于整合无形资产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无形资产的价值整合分析。

无形资产的价值与其他所有商品的价值一样都具有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而这二重性又是由无形资产形成中的劳动二重性表现出来的。因此无形资产的价值研究应分析无形资产形成时的价值整合。

1.价值整合的一般分析。

取得无形资产时如何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应分析无形资产价值构成。同其他一般资产一样,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是由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形成的。从无形资产构成来看,任何一项无形资产首先消耗一定量的物化劳动,如开发某项专利,在专利研究、实验、开发、申请过程中,企业所消费的财力、物力都表现在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中。其次,无形资产更多的是消耗大量的活劳动,即人力资源成本。如一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虽然消耗一定数量的有形资产,但更多的是开发软件人的劳动消耗,从无形资产价值构成来看,无形资产价值绝大部分由活劳动价值组成,因此,无形资产价值与其他实物资产的价值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整合无形资产价值时应着重考虑这一方面。

2.价值整合的条件分析。

无形资产价值的整合确认,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该项无形资产创造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项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国财经出版社,205月,第29页。)。从以上两个条件来看,无形资产的价值整合应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该项无形资产在未来经济活动中所创造的经济利益的多少,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多少。如一项专利在未来可预计的使用年份内能否产生经济利益,这是形成该项专利的价值要求。西方会计常用的价值计量中的现值法就是基于这种思想产生的,就是以预计该项无形资产在未来使用期内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折合为现值的多少作为无形资产价值的形成,因此对未来经济效益的预测是价值整合与确认的重点。其次是无形资产成本的计量方法问题,某项无形资产能否可靠计量是无形资产价值整合的关键。无形资产的构成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取决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因素。在采用现时成本法、历史成本法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时,构成无形资产的部分消耗不能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如自创专利或自行开发品牌,开发研制费及广告宣传费等,由于无法预计这些消耗将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开发是成功或是失败,所以,这些费用就不应计入无形资产成本,这属于价值离散分析的内容。

3.价值整合的特殊形态。

整合无形资产价值如果只考虑外购无形资产、接受捐赠无形资产、投入无形资产及自创无形资产,那么价值确认倒比较容易,而涉及到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兼并等原因取得的无形资产,那么,价值整合就比较困难,这些特殊形态下形成的价值整合所涉及的因素就不是简单整合能解决的,而是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债务重组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整合,通常并不取决于债务人用以偿还债务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国财经出版社,1911月,第33页。)。债务重组时,债权人企业获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如果发生相关税费,应考虑相关税费的影响。这样,取得的无形资产价值不是由债务企业无形资产形成时的消耗价值所确定的,而是债务人用以抵销的债务(即债权人的债务)与相关税费整合形成的。这样价值的整合基于双方协议价值的多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也可以说失去了无形资产价值整合的实际作用。特别是在债务重组交易涉及补价时,收到补价与支付补价的价值处理也各不相同。债权的账面价值与补价这两部分成为价值整合的重要组成,并直接影响整合价值的构成,从而偏离了价值形成观念。

第二,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无形资产自身价值,而主要取决于换入单位的换出资产价值,区别不同的情况(即涉及补价与否)而分别确认(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9月,第23页。)。这种情况往往是价值离散分析的主要内容,其中交易资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现时成本的离散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企业兼并形成的无形资产,除兼并时直接接受的无形资产外,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实际上是商誉。直接接受的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其价值的整合比较直接,而且整合价值的方法多采用历史成本法、现时成本法等,相对比较直观、容易,而商誉则不一样。商誉是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其价值整合本身具有难以计量的特点,因此一般认为企业自创的商誉不能加以确认。所以商誉的价值整合并非由明显的消耗价值来体现,而是表现为企业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纺织品检测报告研究论文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合理划分实验室内化学检测各环节质量控制指标,最大限度采用控制图分析来发现趋势使整个内部质量预防效果能够充分得到展现。注重体系所应具有的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实验室间比对等质量控制使系统误差能够尽早被发现并予以及时修正改进。明确化学检测结果质量控制必须根据实际检测工作量,通过认可检测能力范围、检测技术类型、检测过程关键日傲剑变化等确定方式和频次,在进行精密度控制评价时结合内部比对、重复检测、留样再测等方法,使整个评价准确度和真实度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全过程进行评价时可采用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不确定度评定、盲样测试等方法开展进行相应作业,而空白实验、质控样品、加标回收等则可采取质控方式来完成,以确保对应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效果,能够完全达到预期要求[4]。

6结语。

通过对纺织品实验室化学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内部质量控制工作是纺织品化学检测工作能够高效、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对我国纺织品化学检测领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合同价值之研究论文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孟德斯鸠至近代的罗尔斯都提出了自己对法的价值的追求与探索。

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阶级、私有制、国家产生的必然结果。

不论是雅典的城邦、古埃及、罗马,还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无一例外的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法律。

从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毫无疑问,法是有价值的,但究竟什么是法的价值,法又有哪些价值呢?这困扰着我们无数的法学研究者。

法的价值是法产生的动因,人类对法律不懈的探索究竟在追求什么?古往今来,人来一直在追求正义,希望受到正义的对待,社会公平,人人平等。

正义为什么一直受到人类的追捧,法的价值是否也在于实现正义。

“任何值得被称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须关注某些超越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性的基本价值”法的价值体现法的精神,法的精神决定法的价值,进而影响立法,影响着整个法律体系的运行。

但凡民主文明讲究平等和谐的国家法律发达,对法的价值问题研究深入,成果丰硕。

而统治者根据自身好恶无视社会承受能力,肆意订立法律的国家,命运无不是被人民推翻或遭外敌入侵而覆灭。

法的价值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也是法学研究不能回避的难题。

一、法的.价值含义。

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众多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广泛使用价值。

国内法学界对价值定义时多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既强调价值客体的属性,又认为不能忽视主体的需要,认为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关系。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许我们应该从更为朴实的角度来探讨“价值”,从而揭示价值的本质。

可以这样认为,“价值”是一种特定的关系背景下的事物的存在、属性、作用等。

法的价值依据价值的概念是指,与主体的需要、诉求具有相洽互适性的,从而受到主体的珍视、重视的事物的存在、属性或作用。

根据使用的情况不同,法的价值可以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目的价值,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助长那些值得希冀、追求或美好的东西。

“法律的重要价值就是保护人权”,“程序法具有确保司法公正的价值”,等等。

在此种情形下,法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为对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的保护作用,是法对社会的作用,存在于法的自身之外。

第二,形式价值,指称法律自身所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

如,法应该逻辑严谨,应当简明扼要,而不是自相矛盾、含混繁琐。

此种意义的法的价值更强调法的自身,形式上的法应该具有的被人们追求和珍惜的东西。

第三,评价标准,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

这更多的受到西方影响,是以法的价值平价标准去评价社会上与法有关的现象,如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二、法的首要价值。

(一)法的三种基本价值形态。

1.正义。

“正义有着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在社会生活中,正义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正义;“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是一种正义;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爱”也被视为一种正义。

决定法的价值中的正义,是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社会基本结构指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生产的利益划分方式。

“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这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具有根本性。

作为社会主要制度,社会基本结构影响着人们的基本前景即他们可能希望达到的状态和成就。

对法律的正义价值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法的正义价值在于保障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让人们享有正义的权利承担正义的义务,正义地分配社会财富、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

2.秩序。

学界不乏关于法律秩序的诊释。

“制度论”和“结果说”是西方学人对法律秩序的两种重要界说。

“制度论”把法律秩序等同于法、法制或法的体系。

“结果说”则视法律秩序为法作用于社会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果。

法律秩序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由实体性的制度和观念化的意志所合成的社会状态。

实体性的制度是说法律秩序是以法的形式存在的社会规则,为实现这些规则还存在着一定的物质设施如法庭、监狱、警察等等。

法律秩序价值也是法的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环节。

法的价值诚然远不止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但所有法的其他价值都离不开秩序价值。

任何法都会体现一定的社会秩序、利益、正义,但一定的利益、正义的确立和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秩序的确立和实现。

3.自由。

个体可以是自由的、独立的,但仍然是全人类整体的一分子;不但每个人的自由能依据普遍的自由规范而与他人的自由相协调,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人自由主要表现在人格独立、人格尊严、抉择自由、自我实现等方面。

人是社会中的人,自由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律保障人的自由,便成为法的重要价值形态之一。

(二)正义乃为法的首要价值。

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论文

引言:。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死板的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恰当的应用其它专业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还需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心理活动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知识领域徜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趋势。

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变革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言语讲述转变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科学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方法发展也呈现除了新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是教育学科中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心理学研究主要对象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对人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教学理论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结合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给于充分尊重,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注重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活动开展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孟子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要求在教育中需要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良好呈现出来,在独立思考中进行反省。但是对教育领域发展进行深人分析发现,在十八世纪之前教学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众多学科领域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发展输人了新的血液,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十九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倡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他强调在心理学层面上对理论进行论证,解决教学问题,认为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一内容不仅代表着他对教学理论进行了深人研究,同时反映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探讨工作已经开始。他明确的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越小年龄阶段教学活动开展越需要心理学知识进行引导。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教育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不应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道理也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证。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人,素质教育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为密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学生陷人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具有的创新意识呈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二、现代教学方法与心理学的融合分析。

众多教育研究人员认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强化学生学习成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影响。不良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使得教学课堂成为扼杀人才成长的主要场所。全球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蔓延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不可置疑的是,现阶段国际竞争越来越为激烈,如果谁没有重视教育改革,谁就会在新世纪中失去教育发展的契机。对全球教育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在内容、结构等众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改革的切人点却有着相似指出,就是对课堂结构进行充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得到这样这一结论,关注心理学现代研究成果,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下面就对教学方法与心理的融合进行深人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进行认知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积极影响。本文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对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变化和意志情况进行了长期性的观察。最终了解到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踊跃,不仅会非常认真的听取教师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后作业,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专研精神。他们不畏惧在学习中遇到的众多困难,会在难题攻关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对于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他们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畏缩,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同时也会产生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从中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态度有着较深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深人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兴趣来源于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学了可以派上用场”的心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对他们有什么作用。在叫许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在生活中的众多方面也有所应用。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知情统一,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研究表示,学生智力因素与学生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动力所在,可以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调节,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成效,对学生智力发展也有着较深影响。当代教育领域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人员也逐渐认识至」了情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所以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将学生学习过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暗示教学方法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避免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意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法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三)倡导启发式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从上文叙述中也可以了解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看重的不应该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探索过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倡导启发式探究教学,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依据学习要求选择学习方法,并且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从“学会”向着“会学”方向转变,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懂得自学。从某种层面上进行来讲,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样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也可以做好铺垫。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开展重要任务,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的主要对策。

(四)集思广益,强调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合作性教学对教学活动中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联系非常看重,强调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将众多动态因素的优势咋还能现出来,促进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学方法的需求,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向性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灌输,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行的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深人研究,并且试着将社会心理学对合作原理的实验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区。我国对该内容的研究非常起步较晚,但是经过长时间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客观成就。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突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非常适合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需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了解,促进主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一些专门的个别化教学法如程序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强调这一点,就是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总体来看,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关注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众所周知,学生享赋因人而异,如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尽相同,学习的能力大小有别,学习的速度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洛不相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并努力设法适应这些差异,这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都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众多教育人员都需要加强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教育水平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为社会发展做好人才保障。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可以避免教学方法改革过于盲目,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教育方法改革。注重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使得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并且具有较为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