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3 00:34:43 作者:QJ墨客

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作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公共体育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论文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重要内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报道已经多次见于报端,其结论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从各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教育工作”。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是保障、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1995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面向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与儿童。尽管这样,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仍是很不乐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年指出:“从1985年至今,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普查显示:近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普通青少年的体力劳动、活动减少[2];二是目前教育体制、就业观念、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各大、中、小学为了防范安全事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内的体育锻炼时间、空间、强度等,这些过度的保护与限制行为直接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进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利。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应将课内、校外、假期、家庭、社区、社会体育活动连接起来的交点,构建符合国情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受益者。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是,满足民生需求的表现,是国家综实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

在现阶段,我国的基础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都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各级学校建设并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劳动、生活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凸显出来。

(一)除学校以外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担心因群众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情况,所以大都回避此类校园开放。学校设施作为国有资产,应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等活动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势,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既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又避免因资源闲置产生的资源浪费,通过实实在在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工作,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二)通过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

以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社会为组织,把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社区体育依托学校体育资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起到重要意义[3]。第一,学校与社区相互协调、整合、发展,形成了公共体育服务最基础和广泛的发展模型。第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形式、渠道。学校体育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小型竞赛等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如果将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资源,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与社区的群众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只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支持、互动发展,必将构成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一元化供给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因此,应丰富供给多元化格局,挖掘培养可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如学校中的学校体育,学校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健全的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发展有偿或低偿服务,开拓公共体育服务新渠道、模式。学校还可配合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承办多种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稳定、庞大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支持公共体育服务走出困境的重要渠道。

(三)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共同的交集。

在校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交集,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互动,是完成各自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体育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依赖性。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者忽视了社区、家庭体育教育,特别是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也影响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是仅凭学生在校的“每天一小时”,几节体育课就可以满足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要在公共体育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一)公共体育服务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得到延续。

公共体育服务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体育中,这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学校体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意过程中的安全性、激烈性、原则性等,公共体育在这些方面是相比逊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各个时间,接纳各种社会人群,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所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由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激烈程度、安全风险有时会超出管理者的预想,不如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整体竞技水平的了解,便于管控[4]。公共体育服务是在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各方面体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开放性、实战性的体育教育、教学。

(二)将公共体育服务引入监督机制,构建合理的育人环境。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生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生活、学习、参与等情况,把体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家庭中,同时家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教育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共体育,形成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将构成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构建。

(一)基本原则。

1.公益性原则。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都属于公益事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全民健身”五大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满足、提高国民生活需求,满足国民基本体育权利的表现。公共体育服务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共同享有国家发展成果为目的,和学校体育同属于非营利性行为,在服务收费上保证免费或是低廉的费用。

2.公平性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是要将基础体育资源平均分配,是国民都能够享受到同样服务,公平性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因素:一是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的机会均等、利益均等;二是享有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大致相当;三是提供公共体育的服务标准大致相同,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相对平衡。

3.以人为本原则。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以保障国民生活,满足国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以民主、法制、人文等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监督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合理的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体现,还是国民健康水平的体现。

4.功能对接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势在于组织活动、提供体育设施、检测体质健康等功能;学校体育的优势在于参与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数量师资。将两者的优势项目对接,可以促进两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互动模式构建。

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分析,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将具体性的公共管理交与学校体育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压力,也使学校获得发展空间,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良性互促发展。

1.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公共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商,将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由学校体育来承担。这样既可以使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各自发挥优势,又通过密切的合作,提高两者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以及相互的协作能力。例如:政府向学校提供资金及相关支持;然后,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最后,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关工作调整。两者合作的前提保障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划出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2.授权模式。授权是指公共体育管理机构以授权的形式,将部分具体职能转交于学校体育负责。例如:首先,学校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依照各项法规、制度开展相关活动;其次,学校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相关支持,也可向社会募集赞助,补充资金不足;再次,学校接受政府管理,相关机构、社会的监督;最后,学校要与政府、社会保持信息交流,接受监督,改进具体工作。

(三)互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场馆设施开放有限。首先,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国家投入财力兴建,为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馆,进行其他的商业运营,这与国家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其次,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由于其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体育场馆仅仅作为其主要业务的配套设施,主管领导为了避免因群众在体育馆进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管理问题、意外伤害等,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进入锻炼,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2.专业人员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民进行体育锻炼,享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服务、指导服务、科普宣传服务的前提。专业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较少,青少年远比成人更加需要专业匹配的服务指导人员。现在,主要承担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任务的是社区有锻炼经验的居民、离退休人员,其次才是聘请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教师比例不足10%,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5]。

3.互动环境受限。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机构是各级体育局,学校体育的主管是各级教育局。所以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缺少共同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分散、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主管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部分体育服务错位;二是缺少监督制度,滋生fu败现象;三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在互动过程中权责不清,容易产生推诿或矛盾。

五、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完善可行性的公共体育决策执行体系。

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必须通过公共决策体系制定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利益均分的制度。确保在决定过程中,保证社会各阶层充分发表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部人群的需要,均等化享有国家福利。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人或组织,与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进行协调和沟通来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6]。

(二)加强培养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对基层公共体育需要的专业公共体育人才,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吸收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需要[7],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使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加强上岗后针对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8]。

(三)体育场馆的布局、开发、建设、改建。

首先,体育场馆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政府在设计规划阶段要着重考虑学生体育锻炼需要,需要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其次,开放所有体育场馆,以免费或低廉费用供给学生或学生社团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最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改建、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高便捷、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四)提高家长参与意识。

建立家长委员会,培养和提高家长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锻炼方法。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依托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的各自优势,保证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支持、体育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组织编写.医院财务与会计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公共体育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论文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

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

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

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

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

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

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

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

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

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

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到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到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

20到20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

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

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

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3结束语。

由于硕士学位课程结构、知识领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硕士学位论文还无法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长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没有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而是一味地让学生重复一个基本动作,不能够重点的培养每个学生的体育动作技能,往往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又失去了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日复一日学生就会把体育课当成学习文化课结束后放松的课程。这是消极的态度,更是不可取的态度,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应当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发展。

1.高校体育分层次教学的现状。

1.1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完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有教育和导向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但是在现实调查中发现,高校的体育教师只是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没有专业的体育方面的知识,总是用那些传统的老式的体育教学程序来完成所谓的体育教学任务。久而久之,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很短缺,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不重视。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推陈出新,继承优秀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

1.2我国课程设置的不公平,教学质量堪忧。一些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在课程上逐渐的缩短了体育课的'时间以及在一周中的课程数量。这是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并且在上课期间开始课程的效率也很低迷,导致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一些误导。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总是选择简单枯燥单调的体育知识来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没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好好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没有兴趣教,学生也没有兴趣学,长久的发展下去,体育教学变得单调无味。

1.3提高文化教育质量的思想日益加重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重视文化教育,应付考试。在老师家长学生的心目中,考试才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只要抓住考试成绩就能取得成功。那种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残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体育教育教学。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主管教育单位产生了学习是应付考试的教育思想,从而也就使各个学校忽视了体育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应快速展开多层次教学以及完善措施。

2.1把握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核心,了解并发现学生特点。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认识以及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多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了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还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教师再依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学生体育发展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个性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口味不好把握,这就要靠教师日积月累的教育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来完善和总结自己的分层次教学目标和结果。所以,分层次教学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参加到体育教学课堂中,通过自身的发现和实践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能力的增加,积极主动的锻炼,领会体育带来的快乐。这样也能使教师的授课热情激发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的开始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商讨出一个或两个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游戏,适合在户外进行,从学生们的做游戏情况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哪些同学在游戏中表现突出,哪些同学不善于运动,从而发现他们的不足与特点,以确保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制定体育课的教学规划。

2.2校方积极引入专业体育教师。目前在大学阶段的主要问题,即是缺乏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指导,在此问题上,校方应重视起来,集中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相关的体育教学水平,何种问题的出现,就应该有何种对策。校方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条件,提高相关体育教学老师的福利之外,还应该增加考核次数,提高考核标准,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体魄,以便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们留下良好印象。

2.3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应当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充当引领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更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体育方面素质,尤其在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关乎方面甚广,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特点,由个体总结出一般规律,更好的熟悉每一个学生,使其更好地接受知识,增长信心。例如在教师平常的体育教学中,在教授足球这一科目时,关于如何将球射入球门,教师在示范讲解后,示意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这时候教师在学生一旁观察并发现问题,细心指导学生动作规范,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熟悉并且掌握,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更好的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

3.在分层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把握好矛盾关系,在学生整体中关注好学生个体的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是更好的关注学生个体,在一个班级之中,了解并掌握好整体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锻炼情况,了解到这些,教师制定出适合此班级整体状况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每个学生具体的体育训练情况的认识中,再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适当增减自己的教学任务目标,在整体中把握个体,以便于整体更好的发挥。例如在篮球投篮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三点问题:投篮的准确度,投篮姿势的正确与否,投篮中臂力发力注意问题。教师在耐心讲解后,学生依次站在球框前进行尝试,教师指出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应注重的三点问题,教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其要点,并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学习。

3.2针对个别分层次明显的体育项目,教师应依据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指定考核标准中长跑作为大学阶段分层次明显的一项体育项目,如果指定的考核标准较高,就会出现身体素质弱的部分同学不及格的情况,并且中长跑这类体育项目在短时期的训练中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成绩,因此,教师在此类情况中,应根据学生具体的身体素质来制定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素质中等的学生以及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中长跑的合格时间应制定为依次延长,才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相关体育任务,另外,方便教师更好的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以及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3.3校方开展相关体育常识的讲座,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选修课程。分层次教学中,最主要的应是教师与学生这两大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助力,在教师方面,教师应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能力,制定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方面,学生应考虑到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体育选修科目,以免造成挂科;在学校方面,学校应尽可能的开展更多项目,举办讲座,提高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更好的让学生进行体育选修课程的选择。分层次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充当重要的角色。因为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加入到体育教学的活动中去,而且能使教师有更高的热情去准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并且能够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使学生进步,从而达到共赢。制定了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最后实施不同层次的考量,能够将每个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进而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育教学人员动用一切力量去发挥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深入的研究分层次教学法,找出其在教学中的实践优缺点,并加以巩固和改正,最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英语教师的事业追求。近几年来,面对农村中学生源较差,普遍地缺乏英语环境等等困难,我对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以“分层次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所谓“层次”,有如下几种分法:

一、座位的层次。

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他们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对他们采取分层次的教学,解决他们已经存在的问题,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组别,这方便了教学。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在第1、2、3竖作为一组,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第4、5竖,又作为一组。或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分在后面第4、5、6排,作为一组,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第1、2、3排,作为另一组。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有其它的几种分法。

二、备课的层次。

学生分组后,要对他们进行分层次教学,我们教师的备课也要分为几种不同的层次,从而适应教学需要。

1、教学内容(材料)的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教学内容应该多一些,教学难度也应该大一些,教学要求也应该严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教学内容少一些,教学难度降低一些,教学要求也应该宽一些。

2、教学要求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对所学内容不但要求理解掌握,而且要灵活使用,学会运用。学习成绩差一些的那组,对所学内容只要求理解,熟记,基本能掌握就可以了。

3、教学方法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以预习、自学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多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以表扬、鼓励为主,多讲授,多朗读,多操练,熟读所学内容材料,能理解课文意思。

三、上课的层次。

在同一间教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可采取复式教学。

1、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先预习、自学。老师先布置一些预习题(可以写在小黑板上),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预习要求,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基本上掌握所学内容,能解决课本上的练习题。然后教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通过学习,让他们基本掌握所学内容,能解决课本上的习题。

2、成绩较差的那组学习完所学内容后,布置他们一些课本上的习题,让他们在课内完成。然后教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先检查预习情况,再对所学内容进行点拔提高,深化所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对学习成绩较差的那些同学,要多带读,多操练,熟记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语言知识,熟读对话、课文内容、能理解所学内容即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他们上台表演(复述)所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4、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只布置课本上的练习题。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不但要求完成课内作业,还要布置一些课外习题,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提高英语成绩,迅速成才。

四、辅导的层次。

辅导对学生巩固、提高所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决不能忽视。早读课要下班辅导,布置朗读的内容,提出适当的要求,完成朗读任务。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由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带读,熟读所学内容,并要求背出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老师进行检查登记。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背诵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就课文内容能进行问答。课后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尽可能阅读英语原著,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要求他们用英语写日记,每周用英语写一篇作文,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测验的层次。

测试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分层次进行教学的班级,测验的试卷也要分层次,这有利于教学。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的试卷,主要考查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要求要低一些,浅于所学内容,题量少一些,以便于在规定时间把试卷做完。主观题少一些,基本上与所学内容相符一致,客观题要多一些,考查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试卷的题型一般是:1、单词拼写;2、词语释义(选择题);3、单项选择;4、补全对话;5、阅读理解;6、完成句子。他们的测验成绩一般在80分左右。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感,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准备好良好的心态。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的试卷,主要考查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他们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锻炼他们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试卷除了常用的题型外,还应该有下列题型:1、完型填空;2、句型转换;3翻译(意译为主的句子);4、看图填词;5语言表达。他们的测验成绩一般在85分左右,使他们既有成功满足感,也有紧迫感,要取得优异成绩,还需刻苦攻读,这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向上。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前言。

我院实施的“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包含了学校体育教、学、练的全部内容,比较充分的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较好地体现了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此学生反映良好。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使我院的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课外群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也获得了学院学生及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改革取得的主要效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的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强化了课内外的管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目标更加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体育是人一生的需要”、“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体育也是消费,健康需要投资”这些现代体育意识与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接受。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热情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群体活动的参与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三年我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出勤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从而表明我院“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确实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体育文化素质与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群体活动的开展,广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得了充分的展示。同学们通过各种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的开展,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积极探索、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使我院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常年不断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为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素质得到发展,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体育骨干如:由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田径、轮滑等协会组织的活动和比赛,从经费筹集、制定规程、编排秩序到裁判组织,全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运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院足、篮、排三大球俱乐部联赛已开展多年,在教师指导下,裁判工作全部由学生担任,目前已培养国家一级裁判2名、二级裁判40名,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参加裁判工作。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足球、田径俱乐部曾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标兵。

三.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项必备条件。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院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从级开始进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均在98%左右。体测标准调高以后,学生体测合格率仍达到89.07%的较高水平。从而表明我院的体育教学改革,确实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促进了课外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运动水平也得到提高。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使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活动真正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营造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课外群体活动的开展。彻底改变了以往课外体育中,竞技体育比赛多,健身娱乐活动少,运动尖子参加多,普通学生参加少的状况。目前,我院基本形成了,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活动,各种俱乐部联赛和健身娱乐活动常年不断的大好局面。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活动,还吸引了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到俱乐部联赛和活动中来。目前我院有11个体育协会,90个单项体育俱乐部。为了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学院还将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更名为田径暨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由改革前的男女生共计26项增加到49项,且集体性的健身和娱乐项目占到2/3,参赛人数由800多人增加到2100多人。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部提出的“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推动了学院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也使学院体育运动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院在没有体育特招生的情况下,院运动队在参加天津市大学生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如:院田径队曾连续两年荣获男子甲组团体总分第四名;院足球队曾获天津大学生足球比赛亚军,近几年我院学生组队参加了全国和天津市大学生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武术队获市大学生武术比赛男子乙组自选太极拳第一名,男子乙组软器械第三名;绳毽队在市大学生绳毽运动会上共获得2项第一名,3项第二名,5项第五名;健美操队获天津市大学生健美操比赛普通组健身健美操第四名;足球队获得天津市大学生足球赛第四名;20跆拳道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中获4项第一名、1项第三名、1项第五名的优异成绩;篮球队获得天津市大学生乙组篮球赛第一名;健美操队获校园健身操比赛第一名;网球队获市大学生网球比赛,男子双打第五名;跆拳道队跆拳道队获2项第一名、2项第二名、4项第三名;武术队获1项第一名、1项第三名;天津市空手道锦标赛获4项第一名、2项第三名、3项第三名,以上成绩的取得体现了我院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

五.学生及校内外专家评价。

学院每学期向学生发放《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优秀教学质量评价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调查反馈表明,近三年学生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学院教学督导组,每学期通过听看课到体育部进行督导检查,校内专家对体育课的改革、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满意率达到95%;20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

2008年5月16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孙宝柱(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全国高校教指委委员、天津教指委主任)刘建军(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天津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高宜(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天津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对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进行了入校考查。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1、天津城建学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齐全满足目前课程教学的需要。体育部领导对课程的建设有规划,有落实,有新意,有成果。师资队伍的男女比例、职称、年龄、项目等结构均为合理;教师能够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各级立项课题、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均为我市高校前列,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建设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五个领域目标上均取得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课程建设发展的成果显著,特别是篮球、足球、手球、跆拳道等项教学内容更具有课程建设的代表性。

3、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文件规范,建立了完善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过程的调控机制,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监控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课程教学效果明显。

4、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重视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的研发与应用,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也是该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特色。网上体育教学资源丰富。

5、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十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代表队训练,将课内、外教学融为一体并落实到实处,形成了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类型的教学特色,发挥了体育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功能。

6、由课程组负责人及其成员参与组织、编写的《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系列实践教材》、《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均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审定,成为天津市普通高校历史上首次正式出版发行的体育课程教材。由于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新颖、方法上有独创已经被天津市所有高校和全国许多高校采用。

7、从对该课程建设情况的考查看出,课题组负责人在承担天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工作中的表率作用,体育单项课程建设的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在天津城建学院得到很好的实践。

六、社会声誉。

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时,无论是天津市评估专家还是国评专家均给予我院的体育课程教学水平高度评价。我院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先后被市教委评为《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优秀单位》、《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百万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先进集体》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体育教学改革优秀实验学校》。

健康教育融人高师公共体育课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高校的体育课中进行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用以推动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在高校中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培养他们良好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原因,目前健康教育仍是高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高等院校健康教师普遍缺乏的今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它们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具有丰富的健康知识,不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在其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利于教育学生,也能影响周围人群和广大青少年,对全民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显的格外重要。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都是以健康为中心,使学生获得健康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分开进行的,健康教育偏重于生理知识的灌输,而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情感的培养,造成二者分离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健康教育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对阜阳师范学院99级学生就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如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择阜阳师范学院99级物理系(1)班,男生30人为对照组;选择阜阳师范学院99级音乐系和美术系,男生共28人为实验组。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根据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在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利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间,对学生在运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十分钟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介绍和答疑。实验期为一年。一年后进行体育考试成绩比较。

1.3内容。

根据《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将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提炼,设置题目如下:健康的概念;健康与情绪;运动时间与学习;运动使身体那些部位得到了锻炼;怎样使肌肉强壮起来;常见运动损伤的救护等。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次体育课就是要进行体育达标的测验,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进校后的体育达标测验中,四项成绩(100米跑;1500米跑;立定跳远;掷铅球)都达不到最低250分的及格标准,两组成绩基本一样,没有显著差异。在实验组的体育课的教学中采用事先设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经过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大部分都能主动地参与有益健康的活动,改变了过去学生爱好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的现状。在上体育课时能与教师配合,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课余时间也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被动的.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到主动的参与运动是一个飞跃。在一年后的相同内容的体育考试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有了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平均体育考试成绩高出对照组分。

3结论。

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基本上是处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之下,音乐、体育、美术的课程处在可有可无的窘境,学校重点抓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为了考试而设置的,忽视健康教育,以至使一些进入高校的学生健康知识贫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必备心理素质均处于薄弱环节,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都不知道。在一次体育教学课中,教师多次提醒一个学生注意肘关节不要弯曲,这个学生一直没有把肘关节伸直,当教师再次提示他时,该生却茫然地问到肘关节在哪?如果一个人连自身的最基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都不知道,何从谈起自我保健。通过体育课堂进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方法学知识,体育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观,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态度和信念,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与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维护自身健康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健康反映了体育增强体质的主要目的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效果,学校体育教育也是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进行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作为改善人身体状况的教育过程,目的趋于统一。通过体育教与健康教育两个方面相接轨,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因此,把锻炼的目的、意义和手段、方法结合起来的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点。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把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学生围在一起席地而坐,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解答学生在锻炼中的困惑,形式活泼,避免了说教,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不足的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占课时比重小,传授健康知识量少,不能系统向学生地传授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

4建议。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发展方向。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改善人身体状况的教育过程,目的趋于统一。健康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中不能缺少的内容。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健教工作从从属地位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加强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材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和时数。在现有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或加强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保健知识、心理卫生保健、医务监督、运动损伤的防治和体育健身的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加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体育理论和其他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体育健康知识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使体育课的教学真正把“健康第一”放在了首位。

健康教育融人高师公共体育课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改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实习生实习理念相对落后的矛盾,课堂教学动态互动的需要与实习生教学技能相对较差、基本技能训练不足的矛盾等。针对这些矛盾,本文提出要改变教育实习观就必须要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观,加强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改革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规范管理和评价体系,强化实习效果。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实习实习观念教师教育观。

一、新课改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矛盾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实习生实习理念相对落后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次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就是说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权利增加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不再是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课程产品的决策者、生产者、创造者、评价者和管理者。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最直接要求。在理念上要求教师将教育的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相结合,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灌输、教师主导和书本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模式却制约了实习生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也无法运用于教学。

一般高师都将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本科第七学期,实习时长为6至10周不等,实习内容则重于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正好吻合了这种安排――将学科教学论的学习放在大三下学期。这就产生了错觉:因为要实习,所以学科教学论应该教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正是因此,传统的高师教育一直都将教育实习当作简单的教学演练,而忽略了对准教师进行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思想教育,缺少“教学相长”的原则,更少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样,教育实习也仅仅停留在指导师范生上课,锻炼备课、上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等少量“规定动作”上;同时,不注重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反思本身教学和研究教学情境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简单的“教书匠”。虽然实习学校都希望能够从高校带来关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们能够给实习学校带来一定的思想影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所有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不仅仅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没有能够给学校带来关于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知识、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动态互动的需要与实习生教学技能相对较差、基本技能训练不足的矛盾。

首先,从教师的基础素质来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实习生至少应该具备:(1)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专业知识的修养;(3)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4)教学基本技能。但是从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基础的教学技能而言,实习生掌握的程度却远远不够。

其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言语场域”的存在是以教师、学生的共时存在为前提的,场域的言语过程也应该是双向的动态的流变状态,课堂教学言语内容更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是关注言语者个体精神世界的相对自由的言语知识。因此,这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方面,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但我们的学生缺少实际经验,更不可能使教学在预设之内生成,所以也只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变,教学内容不变,教学重点不变,教学策略不变,教学流程不变。但课堂是复杂的,老师却只能预设时,对于那些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的课堂上可能的变化所谓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预设目标都成了空谈。

(三)汲取新课程新知识与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不够的矛盾。

无论是直接指派院系的教师担任实习工作还是聘实习学校的教师承担指导的责任,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都无法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在教育实习中补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再次落空。而这与指导工作无法落实密切相关。首先,从高校指导教师来看,不能指导到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不重视。高校教师主要的任务在于科研和教学,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愿意带讲习实习。(2)自身不熟悉中学教学改革的新情况,难于指导到位。(3)上课与科研时间相冲突对学生不熟悉,等等。其次,实习基地的教师不愿意或者不积极于此项事情。由于教育实习是由高师院校单方面负责,缺乏与实习学校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导致中小学教师主观上对高师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难以提供充分的指导。

(四)不断实践认识新课程与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的矛盾。

新课程本身也是动态的、发展的,比如教材,比如课程内容甚至是教学方法与思想,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实践相当了解的基础上。高师院校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在一个中小学教师身份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各个方面了解和深入对本次课程改革的认识。但是实际上却远非如此。高师院校平时与中小学及基础教育机构的关系普遍疏远,即便是眼下的高师教育改革,也主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而不立足于基础教育的需要。高师院校只是到了学生实习时才与中小学校暂时合作,而没有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这样,中小学校就对高师生的教育实习不够重视,不欢迎实习生到学校实习,担心教育实习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因此教育实习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高师院校则采取“放羊政策”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联系实习学校。

二、教育实习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价值观相对欠缺,实习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国家在教育实习的管理和经费投入方面都比以往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将教育实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并不多见。很多学校,甚至很多老师都认为教育实习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或是“完成一个教学程序”而已。实习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指导教师指导有限。

(二)大学理念与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相互脱离。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将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的第一位都是中小学教师,但是在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这种职业的准备却往往不足。

而这其中最大的不足是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茫然不知所措。当前,我国高师课程改革与中小学课程改革都正在进行,都各有成就,但却是各行其是,缺少沟通,很难同步进行。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除了几所直接承担教育部任务的重点师范院校外,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参与的力度不大,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在相关的高校和院系得到应有的宣传。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很多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甚至都不知道所谓何物。教师不了解的必然后果就是,即将走进课堂的准教师也无法了解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三)学科教学论(含教育实习)与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关系处理存在问题。

学科教学论和其它课程体系成了两个互不沟通的模块,各自为战,自说自话。除此之外,学科教学论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在于和师范性质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也脱离联系。一般《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在研究理论上总能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往往直接代表了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当代发展特点。然而从大学各个院系的学科设置来看,多数的学科教学论都设置在相关院系,而这些院系与教育学院,与基础教育原理性质的改革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改变教育实习观念,建立新的教育实习和教师教育观。

要建立以新型反思型教师为目的的教育实习观。这种新的实习观就是要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自身都树立起把学习如何教学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涯的意识,并以反思作为教学的基本特点。用温特的话说,无论教育实习工作做得多么好,我们至多只能把师范生培养成为能教学的人。真正的教师除了致力于帮助师范生养成研究自己教学的习惯和能力以外,更为主要的是要帮助师范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起责任。这样的教学实习才不是程式的、经验的,而是探索型的、研究型的。而探索和研究型的教学实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反思性。

(二)改革各科教学论教学,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素质。

改革各科教学论的学习就包括:(1)将平时的基本素质训练与教学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的基本素质“三笔一话”都可以通过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得到锻炼。另外鼓励学生开展“演讲与口才”活动或者增设此类课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基本智慧。(2)除了要强化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教学形式方面,要重视师范生的直接体验与活动。各科教学论学习必须给学生系统直观的课堂情形,让学生体验真正的课堂。如看教学实录片、优质课和课件,提前分配实习学校等。(3)加大学科教学论的课时数,确保学生素质到位。学科教学论应开设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两个模块,等等。

(三)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互利互惠科学指导。

专业发展学校打破了大学与中小学彼此隔绝的局面,不仅使中小学的问题能及时反应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与计划中,大学也给中小学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了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同时又建立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通过合作又形成优化组合的合作指导小组,对实习生进行诊断型指导,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有序性与高效性。这种合作既为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电为在职教师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等专业发展机会。

(四)规范管理和评价,强化实习效果。

教育实习管理由高师院校负责,中小学对实习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的局面必须打破。大中小学必须共同参与、组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合作指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实习多位一体的联合指导,开展教育实习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以及规范科学的评价,确实保障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化能力的发展。比如建立中学指导教师档案管理制度,奖励优秀指导教师,等等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应该以诊断性评价为主指导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要使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从而全面地、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实习和教师指导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估,比如形成指导记录档案、课堂听课和评课登记等。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得到缓解,师资培养从数量的供应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对我们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实习作为培养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活动,如何保证其有效性,保证毕业生迅速胜任各项教学工作,不能不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目前,社会上日益流行的各种时尚健身操,如踏板操、健身球操、啦啦操,乃至流行于广场上的健身排舞等,在网上也日益风靡起来,也越来越得到广大同学们的青睐。高校健美操的授课内容太过单一,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10月8日以教师〔〕6号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对高校健美操的内容进行改革,提出了“大健美操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即为:健美操教学内容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如规定的健身操套路,而是附加有包括各种时尚的健身操形式,如踏板操、健身球操、啦啦操,乃至流行于广场上的健身排舞等,把一些时尚的健身操、健身排舞等融入到健美操的课程当中。本课题主要运用实验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健美操课程的优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学习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理论、技术技能及锻炼方法,提高我校广大学子的身体素质,并充分培养学生体育审美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为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比较合理,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我校目前拥有室内健美操馆、艺术体操馆、大型体操馆,以及室外能够适合健美操教学的场地20余片,适合健美操教学的各种音响、多功能投影仪、放映机、电视机等,还包括踏板30块、健身球30个、啦啦球50对、瑜伽垫100多片、健身扇100多把等,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建立完善的体育学院“健身操器械库”。体育场馆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目前温州大学在一、二年级开设健美操选项课,三、四年级不再有健美操选修课。开设的课型有基础班和提高班,但对健美操基础班和提高班的界定也不是很明确。学校在公体课中每个学期设有32个课时。

2.1.3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校在公体课中开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第三套动作》中的一、二、三级的动作套路。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健美操的发展、健美操的锻炼形式与注意事项、健美操的简易创编等。

2.1.4健美操课程教学方法手段。

目前健美操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以是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为主要的授课方法,不能把现在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融合到课堂当中。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虽然我校拥有健美操教学各种设备,器材,但据了解目前健美操课堂上的教学中只使用有音响。教学手段单一,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还是以“授之以鱼”的方式,即以考查学生对所教的成套动作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考试的音乐也是一成不变。这种评价丧失了学生的发展创新机会,对他们学习健美操可以终身收益也收到阻碍。

2.1.6师生对健美操课程开展的意义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师生对高校开展健美操课程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其中教师都认为健美操课程的健身、健美、健心价值能够发挥出来;但是调查的285名学生中,他们对健美操课程的价值却不尽相同,甚至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程毫无价值,无非是为了毕业而修学分。(见表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到健美操课程当中,对健美操课程没有兴趣造成的。这种现状是造成选择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小的重要原因。

2.2.1实验目的与意义。

通过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中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的.理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产生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验证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理念的可行性及普遍意义。

2.2.2实验的设计。

2.2.2.1实验的分组。

实验组:在健美操的授课过程中融入大健美操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学时为一学期。对照组:以目前传统的授课理念进行教学,学时为一学期。

2.2.2.2取样的方法。

在我授课的几个选修健美操课程的班级中,选取两个班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班的人数相等,性别构成一样。通过质性的检验,选取的两个班的学习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2.2.3实验控制条件。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的总时数、授课老师、授课的环境及课标规定的考核内容等因素保持严格的一致性。

2.2.2.4实验的假设。

通过实验教学,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理念的班级在学习行为方式变化、形体测量评价、学生心理品质等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并且经过统一的考核之后,其考核成绩也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2.2.2.5实验的具体过程。

理论部分:和对照组一样教授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部分:对照组继续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与内容进行授课。实验组在课程的开始部分(热身部分)融入拉丁、搏击、街舞、排舞等一些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元素,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主体部分的授课内容保持不变,结束部分像开始部分的一样融入一些时尚健身操的元素。

2.2.2.6实验的评价方法。

学期期末的时候,按课标的要求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考核与测评,考试方法、规则以及考核的内容完全一致。

2.3.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分析。

在实施大健美操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在对待课程的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学生开始从被动学到主动学转变,刚开始的两个礼拜发生这样的变化,笔者把它认为是学生的新鲜感,新鲜感的时间段过去后,学生也许不会再这么积极,然而,直到学期末,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很浓厚,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3.2教学实验后学生满意度的分析。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满意度分析教学的内容单一,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表演欲望,是目前高校健美操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健美操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的实施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基本上接受了这样形式的教学内容。大健美操课程的设计也正是符合了学生对健美操课程内容的需求。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健美操的运动中来,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其对运动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有密切的关系。

2.3.3教学实验后学生成绩的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得到实验组的学生成绩集中在85分以上,这说明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大健美操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起到了作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关键是在于大健美操课程内容等的创新,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健美操产生兴趣,最终让健美操课程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2.3.4教学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教学实验后,对试验组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后,其体质测试成绩有了显著性的变化,试验组的体质测试成绩明显好于实验之前;而对照组的学生其测试成绩虽然没有实验组的学生变化大,但其成绩普遍有了好的转变。具体见表4、表5。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假期结束之后学生的测试成绩不理想,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之后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其测试成绩有更好的转变,这同时也说明实施大健美操课程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好的效果。

3、结语。

3.1目前,温州大学的健美操课程还不是很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其教学内容单一,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3.2通过实施大健美操课程,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满意度升高,大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3.3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健美操产生兴趣,最终让健美操课程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3.4通过教学实验后的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学生身体素质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这些都表明了大健美操课程在教学实验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健美操课程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改革与建立新的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耳前同仁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作者根据近的工作经验,对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新模式进行了悉心研究和大胆探索。文章从建摸,到运作,再到实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性论述,并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积极性建议。

1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我校体育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方案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点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迎接?1世纪的挑战:。

2模式的教学目标。

通过模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教学,相互探讨,传授多样化的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评价能力(互评、自评能力)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促进师生更加厂泛而牢固的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和终身健康服务。

3教材内容。

6教学效果及评价。

每位学生准备一、二补习题,他们要查阅大量资料,在查阅资料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体育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石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人讲授下但本人受益,大家也都能获得很多体育方而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其它同学的积极性.无形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你讲得好,我比你讲得还要好。体育教学模式应用.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上学习气氛浓厚,活跃,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创新意识,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能力培养也有向其它工作能力迁移作用‘主要是对语言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龙其对那些表达能力差‘不敢正视同学讲话的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提强,初步调查显示,体育能为较好的同学、毕业后各项工作组织能勺都较高教师的集中讲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导向.使学生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演讲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也为本教学摸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在不少学校和教师看来,篮球作为热门的运动项目受到普遍欢迎,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篮球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较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基本功和身体能力,这使不少对于篮球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感到枯燥。针对这些问题,在篮球教学之中展开分层教学十分必要。

一、分层教学的内容。

分层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推出的在最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非常适合当前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化教育、重视教学效率的教育发展趋势。分层教学法考虑不同的学生特殊性,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也有不同的学科偏好,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能力上有着较大差别,不适应统一的班级教学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这种无法适应教师教学速度和教学进程的现象在教育资源极大集中、班级人数不断增加的教育资源差异化的时代尤为明显。相比曾经的班集体来说,当前的实践之中可以发现,班级规模动辄五六十人,小班化推进在庞大的生源面前较为困难。相比曾经三四十人的教学情况,当前的教师难以满足班级各个学生的需要,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教学的难易程度也常出现误判。特别是对于经验缺乏的教师来说,要么由于教学进度过慢影响未来的教学计划,要么由于加快教学速度使学生难以适应。这些情况都违背了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哪怕是对于富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庞大的班级规模使他们只能把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照顾班级主体的学习速度,既无法满足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也无法满足在学业上富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说,在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无法保证,反而会使得听不懂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太容易而产生烦躁感,无论哪一种都无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在篮球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明显。篮球虽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运动项目,但伴随篮球职业化步伐,篮球运动的技术、规则难度不断增加。对于不少初学者来说,篮球运动要求很好的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水平又要求进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和枯燥的重复训练。在当前的班级中,既有狂热爱好篮球的学生,又有身体条件优越的学生,也有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以及身体条件较差、体质较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在篮球教学之中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难以制定班级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成的要求作为考核的标准。不引入分层教学法,教师只会使喜欢篮球的学生感到教授的内容过于容易,对篮球畏惧或是不感兴趣的学生认为教师所提要求过高。这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谓是教师引入分层教学法的主要原因。

二、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方法。

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更有效率的教育。为了在篮球教学之中引入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将学生分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有着相似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兴趣,可以更为有效地控制教学进度,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避免学生无法适应教学进度的情况,这是小班化教学得到推广的原因。分层教学法遵循小班化教学思路,对学生人数进行控制的同时避免学习水平差距过大的学生一起学习,以更为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解决现有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篮球缺乏兴趣,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第二组是篮球基础较为薄弱,但对篮球运动具有一定兴趣,有着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的学生;第三组是将篮球运动作为爱好和特长,已经有一定的篮球基础的学生。这三类学生由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基础差距较大,最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接受篮球训练。2.区分目标和要求在当前的篮球教学之中,不少对于篮球运动缺乏兴趣也缺少基础的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感到压力,而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篮球运动素养的学生会觉得篮球教学的要求过于简单,这种两难的局面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得到解决。例如,将学生按照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分为三组之后,教师可以给三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组学生,他们对于篮球运动缺乏兴趣,将篮球运动视为普通的运动项目,同时有较差的身体素质,他们的篮球训练目标应该在掌握基本的篮球规则和技术之后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做到看得懂篮球规则,了解篮球运动。第二组学生,他们虽然在学习之前对于篮球运动缺乏了解,但是对这项运动充满兴趣,篮球教学可以为给提供的良好机会,在较为熟练篮球运动技术和规则的同时对篮球比赛的技战术有一定了解,可以进行简单的篮球运动。第三组学生是篮球运动的爱好者,对于他们要求在第二组同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规则,可以充当篮球比赛的裁判工作,能够作为队员亲自参与篮球比赛。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很好地平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考核标准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对于篮球运动的目标。3.区分教学过程除了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在考核之中对于不同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学生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工作。例如,“行进间三步上篮”这一技术,不同的组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这也代表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对于第一组学生来说,“三步上篮”是基本的篮球技术,他们需要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并记忆技术要领。对于第二组学生来说,阿门不仅需要较为熟练地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还需要将“三步上篮”和运球等动作相联系。对于第三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三步上篮”动作,还需要通过各种战术在篮球比赛之中熟练和灵活地运用“三步上篮”动作,保证“三步上篮”成为基本和基础的进攻手段。通过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所区分,学生既不会认为篮球教学过难也不会认为过易,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达成篮球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篮球教学之中分层教学法因其因材施教的特质能够很好地适应篮球教学需要,受到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对分层教学法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需要结合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积累的教学经验逐步实行,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分层教学法的应有效果,提升篮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层次可划分为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应具备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知识结构,多方位地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教师知识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也变得日益活跃。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把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置于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受到我国体育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新的知识观为向导,重新审视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如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了我国体育教育界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从过去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身心的协调和谐发展上来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的各类知识及其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展示体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人的劳动素质上的本质功能,必须适应不断更新知识、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需要。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如下图1―1所示。

核心层知识包括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运动技术技能以及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等。

紧密层知识包括教学的一般方法、策略的掌握和课堂组织模式,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新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课程学习的5大领域得到均衡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更多空间;教师角色的转变,注定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打破传统模式影响下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体育教学将无固定的现成模式,这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问。

拓展层知识包括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运用知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体育教学最新动态发展、教学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同时,由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被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优化,必须及早建立适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教学才可能在省时省力的同时更具效率,“因材施教”这一理想才更可能变为现实。

教师知识的建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教师的知识建构是灵活的。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经验世界而非本体化世界的体现,看成是适应的结果,去追求它的“生存力”。建构主义认为:首先,人们知识的形成是主动建构并产生的,而非被动接受;其次,人们知识的建构是对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意义化;最后,人的知识有其发展性和演化性。这些主张对教师知识的建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师知识的优化。

知识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各门学科、各类知识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知识的这一特性使得知识本身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现象,从而不断地走向丰富与完备。首先,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之中,也生活在社会之中,体育教师要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将教授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体育教育也要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人的体质的发展,因为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思想、智慧、能力的载体。最后,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现代体育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它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新的途径,提出新的见解,积累新的经验,吸收新的知识,具有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感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不同知识来源的途径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科学多样的教学内容,善于探索和进行科学研究,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创造性地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中去,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由于知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镜像摹写,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静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对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体的动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能动的、理性的把握。教学知识也不列外。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职前教学知识背景会影响到职后教学知识的学习,而这种教学知识背景又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包括各种来源不同的、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经验体系。教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知识的动态性、过程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从教师知识掌握的对象来说,体育教师从一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的教育教学专家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提高需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来进行,这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师教育及培训机构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起点和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由当前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及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专业不断趋向成熟。

(2)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它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认识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种种限制,获得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它只能不断趋近、逼近客体,持续不断地追求完全的教学知识。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相关文件对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定,体现了随着社会和教育思想的变迁而经历的由“长者即教师一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一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一教师是促进者”的认识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的发展主流是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和学习化为标志;教师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要成为“创造性学习的促进者”。

(3)人的认识基础――实践具有过程性。体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从事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负荷是其显要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正由学科中心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方向转移,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发展到以健康为中心。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推动着体育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行为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是技术因素,体育教师是人的因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试者,是体育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解决者。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得到了提升,教师角色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运动技术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应通过调整体育教师相应的知识结构,从多方位来源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按要求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接受体育课程设计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快速地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我国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却仍然比较低。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往往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所以我国把人才强国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方针就是要从教育抓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而如何使体育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初中体育教育可以达到简单的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但仅仅只是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被动地接受体育活动并不能够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在我国的初中教育阶段,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病。首先,初中体育的教材更新太慢,教材内容的设定普遍比较繁琐,大多数学生都不会通过教材去学习和了解体育知识;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动作教学并没有统一、标准的规范;再次,初中的体育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都是一致的,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的差异性。

1、初中体育教学的合理分层探究。

在初中体育教育及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保证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的充分了解,并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状态、体能素质、运动爱好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最简单明了的分层标准就是按照强、中、弱这三个标准等级划分,具体分层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把有一定体育特长,运动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划在同一层,即为a层,当然这一层的学生人数也相对的较少;其次,再把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划为一层,即为b层,这一层一般人数较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安排也应更加丰富;最后,把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划为一层,即为c层。

2、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分层实践探究。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针对具体情况去安排符合各个分层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到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的知识。例如,在初中的羽毛球课上,a层一般都是在上课前就已经接触过羽毛球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或者运动能力特别强的学生,针对这层的学生就应该在简单的羽毛球基础教学完成后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提高羽毛球的实战技术和专业水准;而b层的学生较多,教师应先把最基础的羽毛球知识和技巧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规范的演示,包括场地介绍、握拍姿势、发球技巧及羽毛球比赛的规则等内容,等到学生普遍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再将学生两两或四四分组进行单打或双打的练习,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练习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动作,这样也就可以将羽毛球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简单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3、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分层实践探究。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分层,这样才更符合不同分层的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不同的接受程度。例如在长跑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对a层学生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时增加更多丰富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长跑中的耐力保持方法和加速冲刺技巧,让a层的学生在长跑中做到速度和耐力的充分结合,在比赛中达到快而稳的效果;而在教b、c层的学生的时候,教学方法上要更加侧重于长跑项目耐力的保持而不是加速的技巧。

4、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分层实践探究。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环节要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评定流程也是很关键的。例如,在立定跳远项目的成绩评定过程中,对于a层的学生当然要很严格,这一层学生的评定标准设定应该要高于b层一般学生的立定跳远达标标准,如果在立定跳远项目中b层学生的达标标准是男生2、1米,女生1、8米,那么a层的学生达标的标准就一定要超过这个标准的界定;而针对c层的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评定也不应该只局限在常规的达标标准上,也要对学生在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起跳姿势的规范程度上进行考查。

三、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初中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每个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也为我国教育事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帮助与指引。

参考文献: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该文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提出用俱乐部制体育课取代高校体育课并就俱乐部制体育课的组织实施和效果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终身健身高校俱乐部。

一个国家能否振兴,关键在教育。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今后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的竞争能否取胜,也关系到我们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同样学历的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仅仅取决于学习分数的高低,往往与他健康高效工作的年限成正比。人们常常为一些中青年科学家英年早逝而痛惜,更羡慕那些年逾古稀还充满创造活力的老科学家,他们共同的经验就是在学生时代要重视体育,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坚持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以为国家培养终生健康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1.高校体育教学要为终生健身打下基础。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生锻炼身体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为此,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寓德、智、体、美诸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身心和谐统一,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学校体育也毫不例外寻找自身发展的出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格局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爱好为中心的思想转变,这已为大家所公认。然而,在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上,仍没有突破传统的.模式。内容上主要还是竞技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偏重于竞技技术的传授。教学的组织形式处于陈旧、呆板、封闭的状态,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是被动的。教学的方法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由老师“包打天下”,过于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本体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造成了“身顺心违”,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体质健康程度和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体质状况和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如何。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想,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都应有所改革和创新。为此,我们在学校领导及教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进行了尝试。

2.俱乐部制体育课的主要实施方法。

俱乐部制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都允许更换项目(本次课内不能换项),不受班级、教学内容、进度的限制。同时它又是必修课,是高校教学计划的基本课程之一。因此,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以前的专项班相比,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2.1选课自由,择师自主。

俱乐部制体育课克服了专项班以体能和技术水平分班,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项机会,学习一至二项真正喜欢和适宜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方法,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我们将开设的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在开学的第一周即发给学生,课上各教师先将本专项情况作简介,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它的难易程度,便于每人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掌握最佳的转项时机。

为了便于学生周转,我们设计了一本多功能的考勤卡。学生选课,无需任何手续,在课上将卡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在卡上盖章进行考勤登记,并根据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分a、b、c、d四级进行评定。除此,在卡上还有体育达标、学生对俱乐部制体育课的要求和建议、下次课选择的项目、各项目的考试成绩等栏目。这样做,沟通了师生间的联系,每个教师一拿到考勤卡,就了解了该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学习态度,还能预测下次课学生的专项分流及要求建议,以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下课时仍将考勤卡发还每个学生,以利下堂课的自由选项。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尽管俱乐部制体育课使学生随时处于流动状态,但教学秩序合理。

2.2寓教于趣,相得益彰。

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关键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俱乐部制体育课着重选择教师专项业务水平高的,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的,能过渡到成年期的,对终生增强体质有实用性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健身气功、武术中的长拳、太极拳、健身操、体育舞蹈、羽毛球、排球、足球等运动。在教材的结构上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生受用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和亲身感受到体育的好处与乐趣时,才能产生兴趣,执著追求。教材内容安排,做到系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便于项目的周转。

教学方法上,俱乐部制体育课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启发和诱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学习和锻炼,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上篮球课时,教会学生如何组织比赛,让他们担任裁判,发现有错判、漏判时,教师及时指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不但会打球,还要会看球、判球;健美操课要求学生根据编操的要点,自己动手创遍一至二套的简易套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还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使电化教学和操场上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那些一闪即逝的体育运动技术,通过镜头画面或重复放映,变得容易捕捉,加深了对正确动作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环境上,教师启发诱导,俱乐部课为桥梁,通过体育运动的交往使学生广泛接触,取长补短,和谐了人际关系,培养了社交能力。

我们在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四个系三年级14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将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发现俱乐部制体育课无论是在教材的掌握程度上,还是情感体验和教学氛围上,都略优于专项班。2.3教学形式有分有合,课内外一体化。

分: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来挂牌上课,自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俱乐部课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师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兴趣。

合:专题的理论讲座和体锻达标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锻炼方法。我们统一规定每学期的第三、六、九、十二周的后半节课为年级体锻的统一测定时间,维护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对教师来讲,也是一次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通过定期的达标测试,检验运动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要提高锻炼的效益,保持兴趣的稳定,单靠每周一次的课程是不够的。课内外一体化,才能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我们协助学生会成立了六个体育协会,由学生自己管理,组成协会班子,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各个协会的活动。教师担任技术顾问,教研室在场地和器材上提供方便,使学生在课堂中引发的兴趣能在课外继续得到延伸和发挥。同时,也为学生有组织地按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教学的被动性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锻炼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不间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2.4改革考核方法。

突破了原来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没有选择余地的做法,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也可不挂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的考核。具体操作中,我们采取了“三结合、二内容、二标准”。

三结合:体育达标的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由专项老师自测和每堂体育课,学生态度的随时评定,三个方面结合评分,分别占50%、40%、10%。

二内容:专项技术、技能的考核,采用a、b卷进行。a卷为俱乐部制体育课中新授的内容,b卷为以前已掌握的内容或自己擅长的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a、b卷进行考核。

二标准:a卷是新教材,学习时间短,难度相对大些,因此评分的标准就低些,这样可以鼓励一些学生不断接受新的运动技术,培养广泛的兴趣,以利全面发展;b卷是老教材,内容是过去学过的或自己擅长的,难度相对低,因此评分的标准就高些,以此来鼓励一些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经常锻炼,持之以恒,形成专长。两个标准防止了考核的“一刀切”,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考试气氛中,灵活变通,保证了质量,又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3.结语。

俱乐部制体育课的模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它的宗旨是为学生终生进行身体锻炼做好智能储备和提高身心素质。启发自觉锻炼,升华健身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掌握终身锻炼的手段,产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欲望和追求,最终形成运动习惯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对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田径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高校广泛开展定向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抛砖引玉。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定向运动;新课程研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确保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成下滑的趋势,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定向运动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逐渐走进了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怀化学院级、级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田径教学中跳远、跳高、铅球、中长跑、校园定向、跨栏项目的综合测定,认为在高校广泛的开展定向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的片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2006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阅读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的专著和论文资料,对近几年来我国体育院系有关定向运动的论文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比较。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00份,学生158份,老师3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和测定的数据进行分类频数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通过表一对田径教学中,学生参加跳远、跳高、铅球、中长跑、校园定向、跨栏六个主要项目的生理负荷、课的密度、心理负荷(注意力、兴趣、意志、)的综合测定,发现定向运动项目的教学效果最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高,注意集中。学生在定向运动的过程中,不但要认识地图,正确使用地图和实际的方向,合理的选择路线,而且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空间感、方向感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这与国家现行的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是矛盾的。通过表一反映,定向运动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37%和128次/分。主要因为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趣味、竞技于一体的新兴体育活动,一般在户外、公园、校园进行,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利用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这比单纯的中长跑练习更具有兴趣性,更能自由的发挥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全身投于定向运动之中,不会因为长途的奔跑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心肺等生理功能的发展。

(三)定向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表一显示,学生在定向运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最好的,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知识性和竞争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参加定向运动必须按顺序找点,找全点,否则成绩无效,这就要求学生在找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充沛的体力,更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快速判定方向和选择路线,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定向运动中寻找自信,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促进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四)定向运动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定向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定向运动比赛。要求每组所有成员都到达终点,成绩才有效,如组内有一名成员未能到达终点,成绩为无效。所以在定向运动的教学赛中,需要组内的成员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比赛中相互帮助配合,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情况下,团结一致,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五)定向运动有深厚群众的开展的基础。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表二),认为在高校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教师为30名(占总数的100%),学生为149名(占总数的94%),说明广大师生对开展定向运动是普遍赞成的。另外,通过调查显示(表三),有135位学生对于开展这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很感兴趣”,占总数的85%,并有128名“愿意尝试并主动学习”,这项运动,占总数的81%,说明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意愿较高,乐意接受并学习此项运动课程。所以,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是可行的。

(六)定向运动教学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定向运动是高校体育课在内容设置上的创新,它在教学思想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权。定向运动不是过去单纯的学习某种技能,而是要求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定向运动在教学形式上使田径课向着健身、趣味、娱乐、创新等方向发展,在教学组织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广泛开展定向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开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能,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养成团结合作和勇于竞争的意识。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定向运动拓展了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强了田径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田径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取向,对推动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深化改革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二)建议。

1.定向运动的开展拓宽了原来田径的学习领域,体育教学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不断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

2.努力做好定向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以学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人士的参与,真正实现定向运动的普及。同时,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定向比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推广定向运动,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定向运动的竞技水平。

3.加快定向器材的研制和开发,降低成本,使每个高校都具备组织定向比赛所必须的器材,以促进定向运动的广泛开展。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

2.1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对吉林大学级来自21省、市300名大学生在中学(初、高中)阶段体育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及对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在来自21个省、市的288名学生中,在初中阶段学习体育的19个项目中14项均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篮球、田径、足球、排球、武术、速滑、乒乓球,而对休闲项目(网球、马术)要求场地条件较高的项目相对较少,反映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的状况;而在高中阶段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项目,仍是休闲类项目较少,同样反映了在高中阶段,简单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展较好。教学形式,每周2次体育课,每次50min,结果表明,中学阶段学生对体育项目虽然接触不同,但对一项或几项都有学习,入大学后,基本具备了专项教学的基础。

(2)对体育课内容、上课形式的评价表明:传统式,即以自然班上课、教学,以技术、能力为考试标准进行考核,同学对其评价最低,赞成率仅占11%;而俱乐部式教学,入学后即按个人兴趣选专业,按专项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班进行教学,以个人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上课时间自己选择,依完成规定的锻炼时间、技能、体能评价体育成绩的教学形式,赞成率达61%。

(3)采用传统式教学与中学教学形式没有更大差异,普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是对中学所学项目的简单重复,学生既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又对一些动作难以掌握,接触运动项目多,如蜻蜒点水,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俱乐部制教学根据个人兴趣、体质及运动水平选择项目分层次学习、参加训练,遵循了增强体质、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体育技术由简到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俱乐部制学习项目的专一,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俱乐部制学习,采取单一的专项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以至成为该项目的校一级的代表队或国家等级运动员。即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晋升为高级班,这些晋升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定。身体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一入学即可进行相适应的中级班或高级班学习,甚至进入校代表队接受更高的身体、技能训练。这样一来,使得在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继续提升,使得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就个体而言,是一个体质不断加强、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体育兴趣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整体上就形成这样一个体育教学目标不断提升、递进的体系。

体育学习的目标具有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体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掌握体育技能的水平来确定,即根据个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技巧等方面来确定,人在身体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体育目标,表现出阶段性、递进性、相关性,即身体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难度的不同项目来学习。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要求,小学、中学、大学不但在学习内容上应有差别,而且在同一内容的要求上也不应完全相同,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以游戏、玩耍为手段开发体质;而中学应是学习、熟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增强体质;到大学应真正较系统学习一、两个体育项目,并有一定的特长,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递进性,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的强度、技术动作的难度都应较中学阶段有明显提高。有目标,才有动力,才有新的进步,才会使兴趣不断提升。所谓相关性的特点,即体育项目尽管有几十项,但都是以力量、速度、灵敏性为基础的,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不意味着全面学习所有体育项目,而是在具有基础素质后,再通过专项素质的提高,掌握其他专项技术也就不难了。而且与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比赛,由于身体素质条件、技术基本接近,除了便于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外,更容易激发同学的学习激情,可比性强,利于竞争,充分发挥同学自身的潜能,与其他文化课按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相近,在一个起点上学习的模式统一起来。

2.3俱乐部体制学习宽松,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传统的体育课每周1次学习,如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就没有弥补上课的机会。俱乐部制使得上课时间大幅度地延伸,从早上6:00至晚上8:30,每周从周一至周六,每次教学时间为60min,每周2次,每学期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比较适合普通学生),自主确定具体上课时间,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时间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

管理的灵活性。由于个人体能、技能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参与一个专项的不同层次班级学习,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晋升到高一个层次学习;反之,掌握较慢的同学可以在该层次上反复训练;身体条件好、素质好的同学,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学习.灵活管理。

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项目体育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担当得心应手的项目教学,把标准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简捷明了地讲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特长,根据自己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近期学习负担、身体状况,自我调整参与俱乐部的时间,调整运动负荷,这会更好地做到体育锻炼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3俱乐部制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1俱乐部制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上升为专项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比较清楚的,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人不多。俱乐部制教学,给同学提供了个性、爱好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每位学生个人兴趣得到满足,主动性得到极大加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选项课又使得教师的业务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标准示范、精炼的讲解,对学生兴趣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吉林大学南岭校区2001一2.002两个学年4262名学生进行选项教学试验,共开设16个项目,第一学期报名参加1274人,占总人数的29.9%,第二学期人数达到2980人,占总人数的68.8%,超过半数的学生自愿地选择专项课,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乐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项目较多,每项学时分配较少,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基本技术。只有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逐步提高,从一般身体素质到专项身体素质的不断加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再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在竞争与对抗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群、社会的承认,就更能体验到体育的价值。即便是跑步,在一些人眼里看似枯燥,但对于有长跑习惯的人来说,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种每次活动后的愉悦感、轻松感,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体验到。观察也发现,凡是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绝大多数都坚持某一、两个项目,也是他最喜欢的项目,常常又是有点成就的项目,而很少有每个项目都去参加的人。实践又证明,通过4个学期的专项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1个项目的体育技能,随着技能的提高,参与兴趣会更浓,运动的强度也会加大,形成对某项运动的偏好,这时学生会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健身时间,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可能形成。

3.2俱乐部制教学,适应了大学生的身心要求。

所谓的身心要求,是运动者对运动的强烈欲望,在训练中掌握体育技能的强烈的成功欲,在参与运动比赛中的强烈竞争意识和表现欲。运动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运动成了一种享受,继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锻炼习惯,保持锻炼的激情。而俱乐部制教学,由于课程设置多样化、个人学习项目的专业化、学习过程的层次化、成绩考评的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自然班教学,开设项目轮转频繁,各项目教学始终是在基本技术上打转转,即使是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这类课程,在一个自然班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感兴趣,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任何基础,也会有部分同学兴趣浓厚、技术较好。在课堂上,老师教的是篮球,某些同学心理想学的是足球,或其他项目。教师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不得不把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使得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不能尽兴,甚至达不到提高的目的,无法充分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于技能较差的同学,又无能力去表现,甚至没有欲望,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过大,无论是场地器材的保证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难以使得每个同学欲望充分满足,体能得到充分调动。

秦勇、翟奕轩二同志对中原工学院级本科生1200学生中进行两轮两种不同形式的问卷调查(选用日本早稻田体育课效果调查表),结果表明。对体育课的愉悦方面,一年级普修课可能因为运动项目较多,练习的心理、生理负荷较大,也可能是由于场地、安全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较严格,对学生的身心解放感、参与乐趣、人际交往的体验、对体育课自主思考等项目得分较低;而二年级专项课中,除课时无变化外,其他项目较普修都有提高。在对体育课的评价方面,普修课与专项课相比,协同意识、懂得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心情激动等因素有提高,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自己学”的水平上,更在于“共同学”。在体育课的价值方面,学生对普修中集体配合、集体凝聚力、集体乐趣、利己主义的限制等评价不高,而对于专选课,这几项得分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这两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的态度变化表明,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的前提下,学生更看重学习的氛围,学习内容的功能、规律,而不是运动技能上的简单传授,更注重心理体验。

每项体育运动都由若干体育动作组成,掌握一个技术动作需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反复练习,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气力,随着动作的掌握,也标志着力量素质、灵敏性、柔韧性的提高。俱乐部制教学运作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掌握专项体育技能的条件,因为专项选修,使得掌握技术动作时间基本有了保证。通过4年的学习,对该项运动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有了充分的理解,对该项运动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感情,并能自觉地反复实践。

由于俱乐部制教学是按学生个人兴趣、身体条件、技术掌握程度而组织的集教学、训练与比赛为一体的教学,每个同学的起点相近,参与比赛具有广泛性、公平性,更具竞争性。组织竞赛,是所有体育教育过程中最有魅力、最有挑战性的活动,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激励同学努力提高技能、刻苦锻炼的最好手段。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学生间的比赛,使得同学们体验到参与竞赛的荣誉,晋升高一层次的胜利,使同学们体验到成就的快乐,身体素质增强,学习精力充沛,学习效果好,对于克服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就更加自信,挑战自我、参与社会、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探索,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层次性,课前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必须重点研究学生,从而制订好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以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为参考依据和分层标准,打破传统教学的分组模式,将学生分为男、女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各四个小组(四个层次),进而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组别的具体教学目标。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探索,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层次性,课前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必须重点研究学生,从而制订好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以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为参考依据和分层标准,打破传统教学的分组模式,将学生分为男、女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各四个小组(四个层次),进而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组别的具体教学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