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饼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3 06:58:15 作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能够帮助学生清楚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助于他们有目标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说出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了解某市20xx年每月平均气温,并制作成了直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互相欣赏。

2、请同学们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生回答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如果不用直条来表示(隐去纸条剩下点)把各个点用线顺次连接起来(多媒体连点)就成了另一种统计图。

4、揭题这幅统计图就叫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它的作用。

1、让生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师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

三、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读课本99页某市20xx年水位变化的内容和折线统计图。

2、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3、回答书中的4个问题。

4、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四、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统计图,然后,交流(1)(2)两个问题。

2、(3)(4)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

3、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年级:小学二年级。

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重点是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在重点的突破上我设计选“最喜欢的小羊”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参与。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的题材来自生活,来自学生熟悉的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预设问题,学生用我所发的统计图统计时用1格表示1单位不够,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想出办法。通过预设问题,学生不但回忆了旧知,更重要的是亲自感觉到统计的数据比较大时,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从而理解和掌握了为什么要1格表示2个单位,同时,为以后学习1格表示更大的单位打下了伏笔。

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设计与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行统计(选取“最喜欢的小羊”,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充分利用投影仪和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票单,统计表,方格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互相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那你们都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如果有学生说到《喜羊羊和灰太狼》,老师顺势就说自己也比较喜欢这部动画片,便又提问:你们都喜欢他们当中的哪一个角色呢?(指名回答)一听到你们的回答呀,有那么三只羊就发生了争吵,为什么呢?(课件出示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的图片)因为他们都说自己是最受小朋友们喜欢的那只羊,于是他们又找到了村长来帮忙解决,你们说村长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于是村长就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这个忙,在这三只羊中,请你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羊。

2、这三只当中,到底哪一只才是你们最喜欢的那只小羊呢?我们应想个什么办法呢?(学生出主意)。

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统计的方法。

板书:统计。

(二)确定方案,收集数据。

1、投票环节每人领到一张选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只羊。(注意,每人只能选一只羊)。

2、让小组长收集选票。

3、计票选票收集好了,现在你们知道它们各自的得票数吗?要知道每只羊的得票数还要把选票进行整理。

(三)整理数据,分析结果。

1、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记录他们的票数?

2、教师进行唱票。

3、下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也可小组合作(抱票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仔细听,认真地听报出来的结果,不要计错,同时到学生中间去看看,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以便接下来的分析反馈)。

4、记录好后,总结每只羊的得票数。

5、让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到课前所发的统计表中。

6、学生填完后,投影展示一两位同学的统计情况。

预设:学生可能有画勾,画圈,写数字。

教师可以用板演的方式,适时介绍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哪种计票方法最合适。最后让学生得出哪种方法最好。介绍正字方法的好处:为什么要选择“正”字呢,因为正字有5笔,我们五,十,十五,二十的算比较方便。“正”字的笔画不是横就是竖,所以用起来比较方便。

7、师:在生活中为了更清楚,更美观地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还可以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

8、学生拿出课前所发空白统计图,同时投影空白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1)这张统计图上有多少格?(10格)。

2)可是如果他们有的票数超过了10票怎么办呢?(学生分组讨论想出办法)。

9、讨论完后,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10、师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提问:如果统计的数据更大一些我们可以怎么办?

11、师生共同把空白统计图的数据填上。

1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统计图作好。

13、展示学生所画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进行评判,(特别是单数票时怎样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4、说一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15、师小结:经过学生们收集票数、整理票数、统计票数,××羊得的票数最多,它当然也就成了最受小朋友喜欢的羊了。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1、让学生想办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选择举手表决,班长点数,老师记录)。

2、学生翻开课本95页,根据整理得统计表完成“做一做”

3、展示学生所填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订正)。

4、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布置作业:97页第二题。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划艇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项目射击水上举重球类体操重技类其他。

数量(枚)。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3.谈话: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项获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教材68页的扇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教材简要介绍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分析数据。

谈话:扇形统计图中的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明确图中数据是指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之几。例如:射击9.8%表示射击项目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8%。

谈话:仔细观察,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了解各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三)对比发现。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各得了多少枚金牌;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所得金牌数与金牌总数的关系。

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8.4%,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4%。通过该题,学生能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

(二)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会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经历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内容,进行交流反馈,并和同伴说说学习心得体会。

《跳水》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根据作者的叙事方法,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基本方法;

3、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开发学生潜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树立安全行事的意识;

2、在阅读中学习记叙一件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思维训练:《金矿的故事》。

二、每课一练。ppt----1。

三、总结全文。ppt----2。

(设想:这些问题让学生提出,然后大家解决。个别问题老师提出让大家讨论解决)。

1、看板书,口述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的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地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3、选择:《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

a水手b孩子c船长d猴子(并回答为什么?)。

4、你认为船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突出什么?)(动作、语言模仿体会)。

经验丰富、机智、冷静、沉着、果断。

5、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阅读与写作指导ppt----3。

1、填空:课文是按顺序写的。

2、思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特征是什么?(时间顺序、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就怎么写、按“开头—经过—结尾”的顺序写)。

3、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问题:开头是?结尾是?中间就是经过。把这么长的内容用两个字就可以代替,是不是有点简单了——发展与高潮)。

4、指导分段:

第一段(第1小节):讲轮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起因。

第二段(第2~3节):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发展。

第三段(第4~7小节);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高潮。

第四段(第8~9小节):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结果。

5、写作方法指导:

六、听课文朗读,回味: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船长的处理事情的果断;

3、进一步品味、欣赏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跳水》。

附:板书设计。

注:在“他山之石”栏内,有一篇相关的说课材料。

文档为doc格式。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请大家注意看屏幕。(点击课件)。

生答。板书:统计。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记录单,回忆记录方法。

师:老师帮大家记录了一下,看这是什么记录方法。

生:正字。

那大家能根据老师记录的结果填一下统计表吗?

2、点击课件,出示统计表。

生:填表。

3、制作统计图。

生:统计图。(如果没人说出,请同学们拿出统计图,让大家做前强调纪律,提要求。)。

要求: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照格子和各种动物的数量,讨论一下一格代表几个数,讨论好后再自己在统计图上涂一涂。

生:讨论后作图。

师:巡视指导(1格代表2个数)。

4、收集作品对比,突破难点。

(1)师提示: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再过一会问:做完的请举手,老师就知道你做完了。老师收集好的作品。

(2)收集一份一格代表两个数的,一份一格代表一个数的,展示比较,让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生评价怎么样.(如学生认为都可以,老师加以肯定)。

师补充:如果你要统计的数用1格代表1个数,都占满了还不够怎么办,哪种方法可行?所以以后比较大的数我们就可以用一格代表2个数,如果更大的数可用一格代表3个,5个或10个数。

5、演示做图过程,重做统计图。

同学们想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吗?(课件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随着说,涂格的位置,1格代表的数量)。

过一会提示说:组长注意选出一个最好的作品来教到老师这来。等交上5份后,教师公布评比结果(大声读名),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

6、看统计图提问题。

师:从咱们在刚才做图的过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小结。

刚才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用1个格子代表2个数的统计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真了不起,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表现得更加出色。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十六第2题,某地区10月份的天气情况。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说出作法,老师演示,回答问题,如果有时间小组合作完成第一题。

四、课后延伸,总结。

编码教学设计编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1、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感受编码规则与要传达的信息有关,体会编码的意义和结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验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会运用数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3.在利用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验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

探索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合理性、科学性。

教学准备:

学生身份证号(课前准备)、课件、小组合作表格。

一、导入新课。

师:(板书:1)同学们,老师写下这个“1”,你想到什么?

师:1表示物体的----数量。后面加一个“0”,你又想到了什么?

师:前面再加“1”,现在成了什么?“110”,报警电话号码。所以,数字不仅仅表示事物的数量、顺序,还可以把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形成编码,表示特定的信息。(板书:编码)。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编码的知识。

二、探长破案,初窥编码。

1、破案情境,激趣导学。

(1)出示情景图第一部分。

说一说:都看懂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能确定谁是犯罪嫌疑人吗?

(2)出示情景图第二部分。

假如你是探长,怎样根据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这两条线索就能锁定犯罪嫌疑人呢?

(设计意图:“破案推理素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破案”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成员写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观察号码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交流号码中的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

(2)反馈:汇报小组探究成果。

(3)师小结。

3、根据上面的身份证号码,你认为谁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锁定3个1972年出生的嫌疑人,排除另外2人。

4.、能否根据银行卡号找到犯罪嫌疑人呢?

(1)出示表格。

(2)交流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设计意图:用“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作为探究对象,探索数字在编码中的应用,了解到编码的一些规则、方法和意义。)。

三、编制号码,再探编码。

1、任务:学校要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需要为每个学生编一个号码。

2、你认为在这个编码中应该体现哪引起信息?与同伴交流想法。

生1:能体现班级。

生2:要能区分男女。

生3:要知道年级。

生4:要知道是哪一个人。

……。

3、小组交流,自主编号。

师:以四年级1班的3号女同学为例,你如何进步编写学号?

(1)独立思考后,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2)学生之间互相质疑与解释,完善小组编码规则。

(3)全班交流展示。

生1:413,其中4表示年级,1表示班级,3表示学号。

师:针对他的这个编号,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2:如果是学号为10号的`怎么办?

师:能为他的编码改进一下吗?

生3:4103,其中4表示年级,1表示班级,03表示学号,因为一个班级的人数不可能只有9人,会有几十人,所以要给学号两个数位。

师:说得真好,给他来点掌声。还有没有其它不一样的编写方法。

生4:40103,因为我觉得如果学校扩大招生的话,有可能一个年级会达到10个班,所以我给班级排了两个数位。

生5:这样编码还是不知道是男还是女生呀,受身份证号码的启发,看我的是这样编码的:401032,其中4表示年级,01两位表示班级,03两位表示学号,最后一位是性别码:1为男,2为女。

师:真是太棒了,说得也很流畅,把掌声送给有想法的同学。

生6:老师,老师,这是这样来区分男女的,40103g。

师:“g”又表示什么呢?

生6:我把英文和数学相结合,“g”是女生“girl”的第一个字母,男生就用“boy”的第一个字母“b”来区分,现在很多的号码都是这样的,我在电话上看过。

师: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那如果你们明年上五年级了,还能用这个吗?

……。

同学们陷入沉思……。

师:和同伴交流一下,还有什么好方法?

生7:201101032或20110103g。

师:说说你的编写规则。

生7:我是以入学年份来表示年级的,其中四年级的是入学的。

生8:那怎么看出年级呢?如果五年级的怎么表示呢?

生7:2011入学现在就是读四年级,那五年级的算一算就知道是入学的。

师:其他同学们还是什么想说的,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一到六年级都可以用这个学号,还能看出现在就读几年级。

师:那老师这儿有个学号,“201104171”表示的是哪位同学?

生9:20入学的4班的17号男生。

师:那好,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学号都写出来,与同桌交流编写规则。

生10:为了和其他学校区分开来,我用学校名称的第一、二个字的第一个字母来区分学校,“kk”就是“库坑”的第一个字母。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不仅见识很广,还很有想法哦,给自己来点掌声吧!

3、自己尝试编制了号码后,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编制号码,自主探索编码规则,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编码编排的合理性、科学性。)。

四、知识延伸,感悟编码。

1.观察旅馆房间号、电话号码,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尝试说说:邮政编码、商品的条码可能蕴含着哪些信息?

3.师简单介绍邮政编码、商品的条码。

4.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交流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编码在表达与交流中的简明与科学。)。

五、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数字与编码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希望大家留心观察,探究更多有关编码的知识,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

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

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急:由?、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简单数据进行整理,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注意学生情感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低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化倾向,当讨论如果只买一种水果,该买哪种水果时,这就形成真实的两难问题.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体对水果的喜好,又想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喜好,真是左右为难.

3、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结果,六种水果该各买多少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就能知道?

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新知。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2、绘制统计图。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2)看统计图表提问题。

三、应用知识。   完成书95页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统计?

五、课后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把喜欢下面几项活动的人数统计出来。(游泳、跳绳、拍皮球、踢足球、跑步)。

《数一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6+6+6+6+6=30。

5+5+5+5=20。

3+3+3+3+3+3+3+3+3+3+3+3+3+3+3=45。

这节课存在的差异,是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这是其一。第二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北师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3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

出示统计图。

这张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了解些什么。

指名回答。

出示讨论题: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理由。

2、学好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有帮助吗想自己试一试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1)课前分小组调查本组同学体育达标合格情况。

(2)各组汇报本组合格情况,其余组记录。

(3)各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4)展示统计表,核对数据是否正确一致。

(5)统计表的数据应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6)每一项数据应画在哪里。

(7)纵轴上一个单位表示多少怎样区别男,女生。

(8)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1)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

(2)你会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吗。

(3)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4)如果不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应怎样整理数据。

统计图应该怎样画。

独立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5)出示3个问题,小组讨论。

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却别呢。

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在哪里呢。

独立完成计算,指名说说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向大家介绍一下。

北师大《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安全知识认知。

1.通过探究之旅,认识乘车中的危险行为。

2.了解并学习正确的安全乘车知识。

3.知道在遭遇突发事故时的应对方法。

二、安全技能培养。

1.掌握乘坐公交车、小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时的安全技能。

2.培养在乘车过程中遇到意外伤害时的应急能力。

三、安全意识提升。

1.知道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2.提升主动注意交通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乘车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意外发生时如何应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

(二)提出并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车安全方面的`知识。(板书:乘车安全)。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乘车中的危险行为。

1.看图听故事,回答问题。

(1)公交车上发生了什么事?

(2)妈妈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3)小明听了妈妈的话又会怎样说?

2.阅读故事,回答问题。

(1)小宇为什么会受伤呢?

(2)你认为小学生在乘坐火车时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3.看图,说说下列行为会导致什么危险?

(1)将身体探出车窗外。

(2)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

(3)在乘车中打闹。

4.小结:刚才听到、看到的故事和图片中向我们介绍的都是乘车中的危险行为,这些不良行为还有很多,它们会导致非常不好的后果,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二)了解并学习正确的安全乘车行为。

看图,学会安全乘车。

(1)乘车中系好安全带。

(2)乘车中抓牢安全扶手。

(3)乘车中抓牢驾驶人。

(4)想一想:我们在乘车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三)学习遇到意外时的应急方法。

1.阅读事例,回答问题。

(1)警方是如何快速找到肇事车辆的?

(2)你从这个事例中学到了什么?

2.出示重要提示,学习应急方法。

(1)发生事故后,如果发觉身体某个部位骨折或者失去知觉,千万不要随意乱动,应躺在地上等待救助。

(2)遇到交通肇事者逃逸,应尽可能地记下肇事车辆的车牌号码,车身颜色等信息,为公安机关迅速破案提供线索。

(3)及时拨打求救电话。

三、拓展实践:

危险判断:

看图,判断下列行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乘车时玩尖锐、锋利、危险的玩具。

2.在公交车上打闹或把头、手、胳膊伸到车窗外。

3.汽车行驶中不抓扶手。

4.儿童坐在后排座位,未系安全带。

5.儿童坐在副驾驶位置。

四、总结提升:

1.介绍小资料。

北师大《乘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理解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学习难点:

计算的准确和实践运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瞧!笑笑去学校也要坐公共汽车。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和笑笑来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自主探索。

出示主题图:

1、教师说明:2路公共汽车驶来了,驶向少年宫.百货站到了。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4)学生讨论。

(5)全班交流。

3、列式计算。

(1)师:那要想准确算出在车上有多少人?(板书问题)你想怎样列式呢?(生说师板书)。

师:好,那就动笔计算一下,现在车上究竟有多少人?

(2)生独立做,师边巡视。

4、讨论探究。

全班交流,指名说,师适当点拨。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48+32—1639—13+47。

师:我希望咱班同学在计算时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那老师这里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把他做对吗,那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这两道题。

2、实践应用。

出示星星合唱队背景图。

(1)指名说清题意。

(2)估一估,现在合唱队的人数比原来多还是少?

(3)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四、教学回顾。

今天,你学会了些什么?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那么在课下的时候。

北师大《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学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明白求剑人的想法错在哪里,从而体会课文中要说明的道理:讽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变通的人。

教学准备:

录音文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新授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刻舟求剑”的字面意思。(出示课件)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师述:那么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认真听故事。

2)听课文录音(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故事中人的语气,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刚刚大家听故事听得怎么样。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出这些词语。师纠音。再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中易错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导书写。大家已经标出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再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写法。注意把字写规范。

(三)活动(探究课文,感悟文义)。

1)请一名学生回答上面问题。并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句子。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自然段。提问:这个人宝剑掉。

到江里后他是怎样的神情?(一点也不着急)你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学生读出句子。船舷是什么意思?船两边的木沿上。

3)提问:那么这个人宝剑掉了,别人是怎样说的?请一个同学回答。有人催他:“还不赶快捞!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啊?”

4)提问:那么这句话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着急。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请一名学生读出着急的语气。

5)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人的宝剑掉了,别人很着急,而他反而只在船舷上做了个记号。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来找出答案。注意让学生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的语气,使学生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不慌不忙是指不慌忙不着急的意思。

师:大家看到文中出现了两个“这儿”这两个“这儿”指的是哪里呢?那个人认为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船舷做了记号的地方。其实船已经到岸了,那还是同一个地方吗?不是。

6)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读完了,你们想一想:这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四)练习(讨论交流,悟出寓意)。

1)学生讨论最后那个人最后没有把剑捞上来,他错在哪里?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现在再请同学们说说学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刻舟求剑》。

2、把这个故事说给同学听。

3、续写《刻舟求剑》。

北师大《乘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44页、4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边观察、边说、边算,感知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策略:

1、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乘车这一熟悉的生活情景的描述,为学生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模拟演示,构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概念。掌握有关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充分注意提示学生要注意运算顺序,先计算前两个数的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

生:愿意。

师:现在我和同学们合作表演上车的情境。咱们把讲台看作是汽车,老师呢,就是售票员,谁愿意来当司机呢?(挑选一个男生当司机)。

2、学生汇报。

二、根据汇报,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汇报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边汇报,边解答。)。

如果是两步计算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解决计算的顺序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根据汇报板书:

(2+1+4=7)或(2+3+2=7)。

4、汇报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出示图2、图3)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边提问题、边解决。

(学法同上)。

6、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其它有关数学问题,独立解决。(可能提出有关连减的问题)。

(以上设想,突破了以往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整理、概括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通过不同坡度的教学活动,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思维过程。(a直接数,再填空,比较计算。b先归类、整理图片,再填空,比较计算。c直接数,再填空,然后归类摆图片,再比较计算。……)。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交流。

(2)汇报结果。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模拟”、“观察”、“讨论”、“计算”,初步理解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并掌握了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北师大《乘车》教学设计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2+1+4=77-3+2=66-3-3=0。

教案点评: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北师大《乘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4页、45页“乘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发展数感。

3、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纵向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意义。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你们一定都坐过公共汽车吧!今天,淘气、笑笑和几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看马戏。里面不仅有精彩的马戏表演,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随着他们去看看。

(设计思考:利用乘车和看马戏表演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连加。

(出示课件)笑笑他们要乘公共汽车了,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大多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乘客?

怎样计算呢?

淘气:先算2加3等于5,5再加2就等于7.

笑笑:我是用画圆圈的方法。先画2个红圆,再画3个黄圆,最后再画2个绿圆。一共有7个圆,就知道一共有7名乘客。

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这个算式相加的数多了,加号也多了。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连加。

2、学习加减混合。

(出示课件)公共汽车继续向前行,有到了一个站。你又看到了什么情境,你能说一说吗?

(出示课件录音)小峰:汽车到站了。车上原来有7名乘客。有2人上车,有3人下车。

你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该怎样计算呢?先算7+2=9,9-3=6。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正确。7-3+2又等于多少呢?自己算一算,有困难可以摆小棒或画圆圈。

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设计思考:通过创设乘车的情境,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把故事的情境用画圆圈或摆小棒的方式反映出来,以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张“乘车”的图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较容易地有加法类推到加减混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学习连减。

(出示课件)汽车继续前行,终于到马戏团这一站了。笑笑和她的同学们要下车了。

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出示课件录音)小东说:车上原来有6名乘客,先下去4人,有下去2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名乘客?自己列式解答。

6-4-2=0现在车上一名乘客也没有。

我们来看这个算式,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我们应该叫它什么呢?

这样的算式叫“连减”。

(设计思考:在连减的学习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性。)。

4、试一试。

书第44页试一试。

5、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课件录音)小宇:我算时,加法在前,就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就先算减法。小茹:我发现,这些题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教师总结: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试题里,我们应该按照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过马戏团大门游戏:算一算。

2+7+1=10-7-3=。

9-3-2=6-3+7=。

7+2-8=10-4+2=。

10-8+5=3+5+1=。

8-8+4=3+5-6=。

2、小鸟图。

教材第45页第1题:说一说,算一算。

3、三只小狗算题游戏。

教材第45页第3题:数图形,算一算。

4、马术表演。

用加减混合方法解决问题。

5、马术表演、刺猬表演。

教材第45页第4题:说一说,填一填。

6、解决问题:分水果中的数学问题。

教材第47页第4题。

(设计思考:1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但大量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马戏表演,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注意练习的适度,使学生在观看马戏表演的兴趣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无穷的乐趣。)。

四、结束。

说一说生活中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编成数学题,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说一说,并和同学互相解决编的数学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