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论文(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6 06:12:18 作者:字海

范本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一种重要写作资源,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专科院校的声乐教学与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当然教学模式也会不一样,为了培养社会上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我们有必要探索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模式,构建适合专科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1、学生学习的现状。

专科院校的学生不比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专科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也比较低,学生不能主动学习,与高等院校的学生还是有差距的,这些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2、教学的现状。

专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这是跟高等院校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是不相同的,对于现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相对于专科院校来说是比较成熟的,现在很多专科院校用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来应用于专科院校,有的完全照搬或者大部分借用,但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专科院校的教学,不符合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科院校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声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不同的培养目标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的,我们要针对专科院校学生的特点、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合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声乐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保证教学的综合性,既要有集体课的教学,也要有探讨式的小组课教学,形成比较综合的教学模式。

集体课是在大环境下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一种方式,这个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专科院校的基础课以及公共课的教学,对于基础知识稍微欠缺的专科院校的学生,开设基础知识的集体课堂有助于帮助学生弥补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基础知识包括发生的基本原理、歌曲的语言以及歌曲的基本知识等,了解人体发声的结构和原理,初步掌握声乐的基本知识。现在很多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艺术歌曲了解甚少,通过这样的声乐集体教学,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心态和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艺术歌曲和民歌。这些课程不需要一对一的教学,所以更适合开展集体课,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和时间,为后面的针对性和小组探讨教学奠定了基础。

小组探讨教学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展的,也就是在集体教学结束后开展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及时之后,可以根据声乐的本身特点分出不同的小组,比如可以根据声部、音色分出不同的小组,有针对性的对小组教学。小组教学的规模更小,能更好的于老师进行互动,并能更近的模仿老师的发音,老师的示范和演示学生们也更容易掌握,老师也能更近距离的观察学生们在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迅速的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探讨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自己,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老师在开展小组教学模式时能更多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做到把握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为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

3、一对一针对性教学模式。

一对一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声乐教学不同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声乐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看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声乐,比如,有的学生擅长高音,有的学生不适合高音,那么对于不适合高音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不要着重发展他的高音,可以选择他擅长的方向发展,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特长发展声乐,强调个性发展,这也符合声乐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和音乐天赋。

4、声乐合唱课。

合唱课时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唱是比较复杂的声部的结合,更是学生们不同声部的完美结合,有一定的难度,在发展了学生每个人的特长,有针对性的教学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声部,在合唱中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了,每个人的分工不同,然后齐心协力才能将合唱唱好。合唱不仅让学生发挥能力,还锻炼学生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对学生们以后走向社会是很有帮助的,更有益于学生日后适应岗位的需要,团队意识比较强。

5、实践课。

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声乐的全部内容之后,我们必须让学生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将学生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过程,因为专科院校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院校,必须让学生有实践的能力,学有所用。在理论学习之余,提倡学生们举办音乐会等实践活动,在各个节日或者活动中,鼓励学生们大胆的举办音乐会,利用自己的寒暑假,在社会中真正的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活动,多类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学到的声乐知识更好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舞台上体现自我价值,这样既达到了专科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当然,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需要专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施配套完善才能有效的开展,专科院校也要不断的完善教学的设施,来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学生的院校,所以,教学模式也要符合培养目标,根据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行上述教学模式,既统一教学,又区别对待,针对性的教学,区别于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提高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开展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专科院校的声乐教学,能有效的利用资源,因材施教。这也是专科院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高职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行成和发展也不例外,它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的影响以及制约。因此,与时代同步以及受时代的影响制约这两者也形成了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行成和发展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社会结构、社会风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等时代因素的影响,如我国在申报奥运会成功,祖国加入世贸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民足球热、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重返奥运会赛场,有著名的中国女排五连冠,等等。由此可见,时代的体育文化精神特点感染和影响着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甚至某个特殊时期的体育文化会直接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旋律。

大学生是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参加和建设的主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大学生可以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是班级同学或者好友相约看一场球赛,也可以是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或者其他体育项目比赛,使大学生从“文科类”教学中解脱出来,让校园“动起来”,这就是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动态性特点的体现。

从时代发展衍变来看,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客观独立形成的,但是最终形成的文化形态又离不开所有为文化形成、推动、建立的人们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存的特点。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摇篮,教师和大学生文化水平处于社会较高水平,所以他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各种新潮思维比较关注,也能够敏锐地捕捉。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有着自觉性的思维型追求。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随着校园文化的时代追随性特点,已经具有可以作为反映时代文化的标杆性,它可以反馈出当代特色的体育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动态信息,从一定层面上预示和反馈出当代体育动态以及体育发展水平。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基础设置建设完善,为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动为全民建身计划提供了独特优势。由于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师生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这也突出了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高端开放性特点。校际高水平竞赛、国内高水平比赛、代表学校或者国家参加国际国内竞赛等都可以很好地推广建设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在参加国内或者国家间的比赛中,也会逐渐加重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意识,完善了个人形象,久之形成良好社会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高端开放性特点对于奠定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和谐校园的教育理念本质是为了创造出一种使学校各个系统良性发展、整体不断优化的过程,最终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怎样才能保证校园和谐发展呢?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让校园文化实现真正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和谐的校园发展有效精神指导力量,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能让高职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效提升,并且能营造出校园独有的人文气息。高职院校想要构建体育文化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资源。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并鼓励全校师生参加,从而培养全校师生积极向上、不断拼搏、团结协作、努力创新的精神风貌,通过体育文化的构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来说,他们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观载体;一方面他们是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另一方面他们更是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接受者。而构成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生活、浓厚的文化气息、相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和谐的校园环境都是构成先进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基础,高职院校就要让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多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师生,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文明、高尚的氛围。

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师生的情操陶冶情怀,甚至可以影响人们心灵的纯净度。优良的高职院校和谐的体育文化可以使师生在体育实践中受到时代的代入感和思想文化的熏陶。优良、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最终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总之,和谐的体育文化可以凝聚团结的力量,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失,凝聚力量。

中国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想要把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环境构建得良好和谐,这不仅仅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关系着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广大师生应该多多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切实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除了常规的体育竞赛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体育知识讲座、学术沙龙、专题演出等;在学校的健身馆、运动馆、操场宣传栏等可以悬挂体育名人对健身的观点和特色的体育格言,在体育场所内摆放一些体育雕塑等,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体育文化。通过理论和实际现结合的形式,使广大高职院校师生员工真正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热爱体育,最终使体育成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指硬件设置方面,这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学校的体育设施是否先进、齐全,体育设施的质量是否完好,这些设备建设是会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最终建设。这些设施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载体,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师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预算计算的同时,要对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预算进行投入,建立一些适合师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比如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并且购入相应的体育设备等。另外,除了考虑校内总体规划资金外,还可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如国家和地方需要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时,高职院校可以尽量争取其能够建在校园内。优美和先进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以拉近学生与体育文化的.距离,使体育文化更具备亲和力和吸引力,最终达到学习、锻炼、审美的有机统一。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恰当地融入一些体育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节的时候可以加入体育文化节的形式,用丰富多彩的内容来推动文化建设的前进。高职院校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并制订相应的规划,将其正式列入高校事业的发展规划。同时,可以开展多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和释放青春的舞台,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比如,可以规定一些体育文化节,定期举行一些体育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体育知识竞赛活动、武术表演、体育相关的摄影、论文比赛、体育游戏娱乐活动等。这样一来,体育不仅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更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带来的享受,促使学生更关注体育,提高体育文化感染力的作用。

4.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实操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制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体应该是面向全体师生,并且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训练一支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的运动队伍,通过运动队积极参加在国内甚至国际举办的体育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这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构建一支水平高超的排球队、体操队等,这些都能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5结语。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体育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通过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在高职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意识,最终目的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和谐校园。

高职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且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下,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敷衍了事,根本无法真正达到体育运动的目的。

而一旦进入冬季,气温下降迅速,大部分时间处于低温状态,想要让学生积极的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更加困难。

而在网络越来越发达,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中国的学生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使学生更加倾向于在家上网、玩游戏而不是参加户外运动,冬季学生的体育运动量完全无法达到基本标准,这是高职学生冬季体育运动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1.2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冬季教学相较于其他时间,有着场地和气候的局限性,这使冬季体育教学的困难加大,但在冬季能够进行的体育项目很多,如滑雪、滑冰、雪地排球和足球等都是冬季特有的体育项目。

且没有针对冬季教学的体育项目进行引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内容与其他季节中所要学习的内容没有特别大的区别,这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大,甚至有些学生会对冬季体育锻炼产生消极抵抗情绪,使冬季体育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目标。

1.3场地设施不完善,无法针对冬季体育运动开展教学。

体育设施是完成体育锻炼的最基本前提,是保证学生安全、规范的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保证。

而在冬季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安全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冬季体育运动的特点要求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必须要通过体育设施的辅助才能完成。

而由于近年来冬季气候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暖,使学校的冬季体育设施的建设产生阻碍,并且由于冬季体育设施的季节性强,在建设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高职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上述两种原因使冬季运动设施的建设无法顺利开展。

2.1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加强体育锻炼。

加强高职学生的冬季体育教学效果,首先要从为了提高冬季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冬季体育教学的认识。

通过学校的网络、广播、体育教学、体育社团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冬季体育锻炼对自己的益处,只有改变了对冬季体育锻炼的认识,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教学,全身心的投入到冬季体育活动中去,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2.2加强教学内容的改进和丰富。

现阶段冬季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加强引进体育教学的新思想、新内容,如在教学中引进冰球、花样滑冰、滑雪等冬季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冬季体育学习的乐趣。

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平衡,方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冬季体育锻炼的乐趣。

教师应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只有教师本身能够理想的进行相关的体育运动的锻炼,才能够将相关体育项目的在无法进行专业运动项目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和学校应对体育课进行趣味较多的运动游戏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升高。

2.3加强学校场地建设,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

以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真正顺利的开展课堂上所讲授的体育运动项目。

为此,学校应加强设施建设,修建室内滑雪场地,或是在室外浇筑溜冰场,为学生准备基本的运动用具和安全防护用具,使学生可以安全的进行体育运动锻炼。

3结语。

冬季体育教学对整个学年的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冬季体育教学的教学时间较长,所选体育运动的项目也与其他季节的运动项目差异很大,能够在气温较低的气候下,对加强学生的身体和意志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良好的利用冬季的气候特色和运动特色,使学生达到锻炼身心,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的目的,是冬季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对冬季体育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将冬季体育教学发展和完善,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部网站建设:随着网络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部建立了体育部网站,网站中对各个代表队参加比赛所获得的奖杯和证书进行公布,网站中栏目较多,有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群体竞赛、体质测试等栏目。对体育部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进行公布和公告。体育宣传栏建设:目前,学院的教育宣传栏较多,基本上张贴一些先进个人、获奖情况、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宣传栏,体育专用宣传栏只是在体育比赛前后才出现在宣传栏当中,比赛结束后,这些地方就会被占用。各所学校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体育宣传栏。体育比赛建设:体育部负责的主要校园体育比赛是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其他体育比赛如迎新生篮球赛、公寓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部分学校开展较为积极。能够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繁忙的工作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以及高职学生毕业后即将要面临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则要求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以及抗压能力的提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被认为是缓解压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和局限需要进一步完善。

1.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对自身的健康的重视以及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行为。尽管对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纵观各个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和活动日程安排,与体育文化相关的内容并不多。并且由于受到传统的错误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学生和老师都比较注重成绩和奖学金的评定,甚至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故意削减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这不仅直接降低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反而导致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下降的恶性循环。

2.活动形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备。

体育课程的设定,是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也好,从我们的自身体验来看也好,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性的体育课真是少之又少。甚至有很多学生开始厌恶体育课,不出席体育课的学生数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课程内容老套,更新不及时,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的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的现状也直接了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体育社团缺乏规范性。

各个高职院校都会组织体育相关的社团,并通过社团的形式组织各种竞赛等活动。但是国内的高职院校中的体育社团,数量少、规模小、成立程序简单,并且在管理上也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由于没有专门的指导,从而进一步限制了体育社团的影响力,导致体育社团,挂着社团的名号,却很难成功的组织体育活动,也失去了其成立的目的和意义。

1.加大宣传,培养和提高体育文化意识。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也直接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通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扬体育文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树立“体育文化”的理念。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意识,才能营造高品位的体育文化。另外,体育教师也应通过不断学习来探索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以促进体育文化的顺利开展。

2.完善基础设备的配置。

体育设施的完备是体育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的保障。为了快速发张校园体育文化,就要求学校在体育设施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才能满足师生的体育运动的需要和要求。

3.完善社团管理。

体育社团的将会成为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的活动之一,体育社团的完善也将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各高职院校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之上,制定出合理而全面的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来推动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进而为体育文化建设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论文

1.1教学目标复合化。

体育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包含卫生、体质和技能等等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2指导思想的多角度化。

影响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和参考点,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要围绕教学指导思想而设立。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实用体育概念,在这个指导思想影响下,体育学科也不需要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多远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模式中学习到不同的体育知识,同时也能够对不同的体育思想有不同的体会。

2多元化的教学的运用。

2.1健康第一的教学形式。

高职体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理念,在各种理念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第一”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到体育知识时也能在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学习。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全方位的理念。并在社交、协作等能力上得到全面提高。健康快乐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会更多的`知识。

2.2合理利用地区性特征,重视时代特征。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区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体育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是多年积累来的民族财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中的体育元素,使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对当地的体育文化和自然资源合理的利用。高职体育课程安排也要引入民族文化,利用特有的地域自然条件进行授课模式调整。相应的要开始游泳和冬季冰上课程。整体教学形式上要结合学生的想法,将学生所感兴趣的项目做为重点,积极开展合理、安全的体育项目,通过课程安排上的创新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所处的地域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抓住学校所在地的民族传统和特色项目,利用这些传统资源开展教学,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用更多的活动项目使体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积极。

2.3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作为多远化教学的主体。

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的体育活动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自主选择性,只能按照授课教师的课程安排进行活动。这样的模式使学生的体育特长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课程和活动项目时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进行的体育项目。在确保学生活动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为学生的体育项目选择提供便利,让学生能够得到选择感兴趣的项目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更多的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多元化模式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特长项目和教学方式、思想,以及授课内容、考试项目等等和体育教学有关的事宜公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课。体育教研组也可以将选课事宜放在學校网站上进行,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了解所有体育课程安排,更好的选择自己想要具体学习的课程。这样也便于体育教师针对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针对性项目训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3.1课内外一体化。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学校内部。应该将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同时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校内固定课程。学校教学要积极的与社会锻炼相结合,将课外体育锻炼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环,积极发展学生的全面能力,让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近社会生活。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效补充。新形式下的体育课程有了很大的改革,不再采用以往枯燥的灌输式模式,尤其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和新鲜器材,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将体育锻炼与生活相结合。

3.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仅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在教育理念和教学主体上也有根本的区别。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以达到教学目标为主要任务,授课时必须自己占用大多数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课堂上能够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并且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时间的专业性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控,是完全以教师为主的授课形式。而体育教学恰恰相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需要积极的去在课上参加训练和掌握知识点,在训练中要由学生承担全部的运动量和体能负荷。而在课下,学生并不需要做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在日常的娱乐活动中便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学习时间完全集中于上课时间。

在学生进行热身准备活动时,教师便可以使用各种变化的手段让学生进行锻炼。譬如在常规的慢跑中加入弧形、圆形或者蛇形跑等不同形式的游戏,并且要求学生有调理的改变跑步速度。这样的准备活动不再像以往那样枯燥乏味,让学生在无聊的心理影响下敷衍了事。在球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把体质好的学生和技术好的学生合理搭配,尽最大的可能增强对抗性。也可以对规则进行改变,譬如缩小球场范围,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教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摘要: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体育设施缺乏、体育文化宣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自身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兼具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体育文化的独特个性。研究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剖析其存在问题,对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山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状况,以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为研究内容,以山西省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向部分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及相关专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分别针对专家、教师和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向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相关专家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25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见表1)。2.文献资料法笔者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3.专家访谈法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笔者对部分专家、学者及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习惯高职学生的体育习惯对高职院校的校风和学风具有重要的影响。表2数据显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调查对象占比75%,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对象占比38.5%,多数调查对象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体育意识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是高职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反映,是他们对体育运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及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表3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心情、增强个性和强身健体的分别占比85.6%、96.2%和92.4%,调查对象对运动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调查对象中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对学习和思考问题起到促进作用的占比90.5%,希望拥有体育特长的占比96%,可见调查对象对体育活动普遍持积极肯定的态度。3.健康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表4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64.1%的男生和84.5%的女生认为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多维发展。表5数据显示,66.2%的调查对象不吸烟,60.3%的调查对象不喝酒,67.4%的调查对象按时吃早餐,58.1%的调查对象睡眠良好。可见,大多数调查对象有比较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比较科学的健康观念。宣传体育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宣扬体育精神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表6数据显示,所有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都能够如期举办运动会,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能利用广播站和校园显示屏等传统途径进行体育知识宣传的占比66.6%,能在校园内直播大型体育比赛的占比81.7%,拥有网络体育教学设施的占比10.3%,设有网络体育文化宣传栏的占比11.6%。可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宣传体育文化,但在宣传时仍采用传统途径,缺乏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5.体育硬件设施体育硬件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完备的体育硬件设施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表7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教师)中认为所在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集训活动和训练需求的分别占比54.6%、59.1%和51.7%。从表8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学生)中对学校体育硬件设备表示满意的.占比17.8%,对学校体育硬件设备不满意的占比62.9%,多数调查对象(学生)对所在学校的体育设备条件不满意。6.体育文化制度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行为准则,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表9数据显示,在调查对象所在的高职院校中,具有比较完备的校园体育工作制度的占比67.8%,成立了专门的体育文化机构的占比85.3%,大多数调查对象所在的高职院校都有比较完备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

首先,山西省高职院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其次,山西省高职院校对体育设备的投入速度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导致校园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较缺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第三,虽然山西省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健康观念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但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第四,山西省的高职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传统单一,宣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加大高职院校对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山西省的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转制升格而来,体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政府对这类学校的专项投入远远比不上本科院校,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理念不断变化,原有的体育器材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充分挖掘体育资源,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以保证教学、训练和集训活动的有序开展,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重视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校园体育制度作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和校园体育规范,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3.加强高职学生体育文化意识和体育文化理念的培养高职院校应综合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及校园网站等多种途径进行体育文化宣传,特别要注重对体育精神的宣传,用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4.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着助力作用,多样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除了每年的运动会外,高职院校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6).

[3]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

[4]顾志平.浅析体育运动对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青少年教育[j].2016(10).

高职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体育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有效使学生强健体魄,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水平。

教师通过运用趣味性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水平。

当然,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抗压力,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马上就要进入到社会岗位中,在就业过程中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而体育课程中的相关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抗压力,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所遇到的磨难,并承受住生活中的压力。

所以,趣味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趣味性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受挫力和意志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合格的人才。

2、探析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趣味性教学。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体育兴趣性。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声像特点,将体育理论知识用立体的画面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活动的兴趣。

例如足球教学,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团队中各个组员的位置讲解清楚,使学生对岗位职责一目了然,更好的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还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2、组织竞技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竞技比赛是极具吸引力的,教师要适当利用高职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体育竞技比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使学生从根本上培养对体育活动的热情,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的利与弊,合理组织竞技比赛。

例如乒乓球,教师在运用趣味性教学时,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竞技体育的精神,在竞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对竞赛结果要公平公正的去评价,激励落败的同学再接再厉,同时为胜利的同学表示认可,与此同时,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增。

2.3、运用语言艺术,激发体育兴趣。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的指导,尤其是在体育理论教学中,体育理论相对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趣味性教学,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来表达体育理论,增强了体育理论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

总之,趣味性教学对高职体育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合理的运用趣味性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3、解析趣味性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以及改进建议。

3.1、发展现状。

(1)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参与度较弱:高职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养成了呆板沉闷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运趣味性教学时,学生难以参与到趣味性课堂中,束缚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导致趣味性教学无法顺利实施。

高职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的增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60%的高职院校达不到省评估要求。风雨操场建设较落后,在遇到雨雪天气,学生体育课无法得到保证。在课外活动高峰期间,一些主要活动场地如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严重不足。

2.2体育器材破损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提供的体育器材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篮球变形、乒乓球怕脱胶、羽毛球怕断线、断柄严重,而且数量较少,许多班级晚借一会,器材就没有了。操场周边的路况器械损坏较多,无人维修,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3体育比赛组织较乱。

许多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比赛都是由学生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组织体育比赛经验不足,以及对比赛规则的理解程度,往往出现一些不公平的因素。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自然成为了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关键点。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文章从分析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着手,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国贸实践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国际贾易实践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随着我国适应wto规则的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外向型企业对于具有较强外贸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上为了迎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正在逐步改变以往那种“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始走向“以理论引导为基础,以突出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际贸易教学体系中,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导向,同时结合企业实习实训,达到“教、学、用”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双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基本都涵盖了以下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英语、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地理等。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理论知识偏多的课程,而报关、报检、单证和商务英语则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实际运用能力,即要求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好理论课程,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再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然而,高职院校本身人学门槛低、学生理论基础差,再加上职校教育“轻理论”的传统,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加薄弱,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楚。另一方面,尽管职校一直强调“重实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实质上也只是通过一些课堂案例教学和教师经验传授等“理论上”的实践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进人企业、接触到实际的一线操作。

(二)实践场景模拟教学条件有瓶颈。

国际贸易是一项操作性要求很强的工作,职业分类细、专业化要求高。例如,对于外销员,他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还需要通晓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工作,从发盘洽谈到商检索赔的整个国际贸易流程,都需要用到外销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报关员,他们需要掌握国家及海关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报关所需单证的种类、内容、缮制原则,掌握各类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规范,掌握报关流程,能顺利地完成海关通关业务等。国贸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上述工作的基本能力,那么要达到这些能力的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的场景。因此,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致力于开发国际贸易实训模拟软件。然而,这些软件一是价格太高,动则几万、十几万,目前学校还不具备为每门实训课购买软件的能力;二是这些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按预定好的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模拟操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与真正的企业运作相差甚远,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意外状况的解决缺乏指导。

(三)课程开设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化。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类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都是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板书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和做习题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地采用“填鸭式”,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全程讲授,而学生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要求实践能力很强的国际贸易课程仍然采用单一的作和考试方法来检测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仅仅依靠书面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要突出特色就要从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开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课程章节配套练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技能。第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以业务过程为导向的模拟实训,即设立实训周,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企业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与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相关的课程中,涉及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填写,使学生得到实践。第三,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考试。第四,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鼓励或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进行实习。教学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二)师资力量实践体系的构建。

构建实践型教师团队的关键是切实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职校对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采用下列多种方式:。

1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所需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2.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选送教师到不同企业的相应岗位顶岗实习,让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理论运用于专业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考评员等考试。

4.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5.鼓励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三)校企合作实践体系的构建。

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下一步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把教室搬到企业,模拟企业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四、国际贸易专业新型考核体系的构建。

(一)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命题时,除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外,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应用、专业能力的考核,题型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置。考试题库应随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更新。

(二)丰富考核形式。

打破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深人、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t)闭卷考试;(2)开卷考试;(3)口试;(4)网上考试;(5)案例分析;(6)专题报告或调研报告;(7)课程小论文;(8)小组讨论;(9)操作考试。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测试取向。闭卷考试侧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开卷考试侧重理解、运用、总结知识等综合能力的考评;案例考核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职业能力、岗位素质要求和考核评价体系引人到实践教学中。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以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笔试、口试、面试、技能测试、应用专题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做到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学校考试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试相结合。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职业教育能够真正为社会、企业培养出一批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优秀高职学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体系相适应,文章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入手,提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可采取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策略。

体育作为学科的构成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和相关策略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从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体育活动推广普及、营建体育竞赛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展开深入探讨。

体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体育教学方式展开深入分析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进行探究。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运动技巧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升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院校,体育教学要表现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这是与普通院校相比存在的另一种重要差别。结合以上两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要贴合社会岗位需求,通过运动养成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高身体素质高素养,从不同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设立不同体育教学方式,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例如,运用“六结合”“六化”的体育教学方法累积教学经验。“六化”就是将体育教学课程以模块化、体育评价过程化、运动训练社团化、运动教学项目化、运动参与普及化、运动竞赛游戏化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六结合”就是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和专业要求结合、运动课程项目和爱好结合、过程评价和多样化评价结合、人人参与和普及参加结合、运动练习和社团结合、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结合[1]。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第一学期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准备教学内容,其中主要有田径项目,其中专项运动可对学生进行简要的讲解即可,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打好专项运动基础;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对学生采取“三自主”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运动项目让学生自主挑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考试成绩的评估方式是影响教师教学理念的主要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率。所以,在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下,应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估体系相结合,评估上要着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考核结果要体现出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和评估标准[2]。学生的体育考核评估在多样化的条件上更加重视其评估过程,就是以学生的上课表现、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等内容展开综合评估。此外,还有合理控制过程评估在最终评估结果中的最终比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实现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目标外,还要对学生体育的兴趣、参与度、心理感知等行为进行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应更注重学生的考核过程,这有助于控制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活动推广普及。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长,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与学习时间相比相对较短,所以体育教学改革方向首要从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出发。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要积极倡导学生广泛参与体育活动项目,以体育社团、运动会、早操晨跑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走出户外,迎接阳光,在良好的运动氛围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营造体育竞赛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在体育运动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减少,每天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课余闲暇时间不足。所以,应充分利用这有限的课余时间,为学生营建良好的体育竞赛环境。在进行体育比赛时,要充分融入游侠化、竞技化的比赛精神,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将体育比赛趣味化,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还能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运动乐趣,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促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应为学生建立体育竞赛氛围,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要在五位一体目标体系下得以实现,就要充分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参与性出发,通过采取体育模块化课程模式、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体育活动推广普及、营建体育竞赛环境等措施,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另外,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着重于学生的就业培养,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市场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琪,谢毅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9-10.

[2]先世友.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6):173.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一)产教融合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走之途。

现阶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它必须在工作中实践,在工作中熟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不了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无法与职业岗位对接,更不用谈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结果与企业所需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拓展融合,在学习中融进更多的产业要素。

(二)产教融合是企业增效的动力之源。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产业以盈利为前提,人是企业的财富之本,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产生合作的积极性。不然,便会出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课程内容上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与素养相脱离,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企业真正产品提炼出来,引入进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市场理念、成本理念、质量意识很差,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产教融合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对于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来讲是致命的缺憾。产教融合过程中未形成健全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尚待提高,尤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材料消耗、对企业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现场管理问题、师傅配备比与教学的参与度等是现阶段产教融合难以落实的瓶颈。

(一)产教融合表面化。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无暇顾及学校专业与课程构建。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模式选择、教学体系评价等缺少企业的参与,没有真正的岗位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

目前我国在部分学校曾有实施,一般是企业新建、扩大规模或技术升级需要大批一线技术工人的时候,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现,也称订单制,或订单双元制模式,但学生就业稳定率较低,也并未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企业技术改造及升级换代的完成,企业对一线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逐渐降低,由此又催生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构筑与行业企业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围绕沈阳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沈重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核心能力,每年对迁移岗位进行能力修订。把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等的改革和创新,按照具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特色的、的“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的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思路,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与28周的顶岗实习环节中,企业安排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形成了密切“血缘”关系的合作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建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项工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设置与定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把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员工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了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典型企业产品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与专家指导,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按照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实现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校内实践与企业顶岗实习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各个实训环节,基于企业一线数控机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参考国家数控职业标准,以企业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并将教学实训与生产加工相结合,与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最新模式,建立有利于“生产育人”目标实现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车间班组6s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中实施“车间班组”的教学与管理模式,采用“分组实施、小班教学”的方法由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共同承担实训任务,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班组,实行小组轮换操作、分工合作保证每位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老师具有“车间主任、教师、技术主管”三重身份,学生具有“徒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教学中实施了企业与学院齐抓共管的教学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结合教学资源协同平台,构建自反馈式考核模式。

教学资源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依托于我院国家级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长期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构筑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了在全真环境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不断引入企业新的加工案例,增加教学录像,增加实训指导项目,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学生牢固掌握核心技能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超越自我并真正运用。同时抓住课程及技能模块的核心技术点,考核结合国家数控职业证书,课程考核采用“学生自查”与“项目评价”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诊互断、互发互现,进而自我提高。

(五)承接产品为纽带,以产促教,以教兴产。

以校内实训车间为桥梁,把实训车间承接的加工、试制产品或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工艺方案、工艺文件作为教学单元中的案例和载体,被广泛运用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通过建设与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实习效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必将成为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产教结合的前提是“产”,目的是“教”,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职业院校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应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摘要:“慕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冲击着我国大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慕课”超大规模、即时在线、全球开放、交互与分享等特征给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冲击。高职院校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有效利用慕课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慕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一词于正式提出,兴起,其建设与运营主体主要集中在世界知名大学及其与大学合作的教育公司,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edx平台、斯坦福大学的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thrun)教授创建的在线教育公司udacity、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与吴恩达(andrewng)教授创办的coursera平台等。我国部分知名高校也纷纷加盟国际慕课平台,推出优秀课程并着力打造本国慕课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的“华文慕课”、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等。

一、“慕课”的特征与类型。

“慕课”具有“超大规模、即时在线、全球开放、交互与分享”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注册用户。“慕课”的技术特征就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它是促进教学方式进步的资源和手段。“慕课”使学生通过相关在线选项可以清楚地获悉已学内容、活动统计、讨论等信息,让学习课程变得触手可及。更多可视化的图片、视频、动画、特效、网页等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的教学资源融入了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在内容设计上,“慕课”的知识讲解通常为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其间穿插小测验,更符合最佳注意力和记忆规律。“慕课”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是一种课程形式,它是以一节节的课,或者以一部分完整的教学内容为最小单位的教学资源。“慕课”在发展初期采用以课程内容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一定的练习测试来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名校提供的xmoocs构成了全球开放课程的基石,受其概念的启发,此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慕课。如美国一些大学兴起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oor(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docc(分布式开放协作课)等。在国内,“上海高校共享课”所采取的区域化“慕课”模式也是一种适应本土环境的代表性尝试,它们都是“慕课”多元化发展的尝试。以spoc为例,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small和private分别对应于“慕课”中的massive和open。small是指学生规模的小,大约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对学生的准入条件设置限制,达到要求才能进入spoc课程。如罗尔夫霍夫曼所说,针对xmoocs的缺点,它选择更有目标性和学习准备的学生,追求更好的学习体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使在线课程不会降格为知名大学的品牌装饰物,而是实质性地改善实体大学内的课堂教学。

二、慕课运用于高职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慕课应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或it技术的展示。4月1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同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国家层面的政策一出台,为我们探索高校新的慕课教学模式提供了动力。

(一)“慕课”有利于高职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较难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慕课”的教学过程具有私人定制的特点,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的暂停、回退和重放等功能,自行掌控学习节奏。学习用功的学生可以学得精细,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赶上来,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更适合高职高专类的学生。

(二)“慕课”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外,更应注重应用能力、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养成。学生应一方面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探索解决工作中的实践问题。如果教学组织安排恰当,理论与实训并行的课程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并行课程强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通过认知重组来把握事物的结构,强调“刺激—重组—反应”的学习过程。“慕课”的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慕课”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从理论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而投入到实训或实践教学中去。

(三)“慕课”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慕课”教学主要用到教学视频、互动问题和作业题目等教学资源,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教学视频。随着camtasiastudio等视频编辑系统的“平民化”和“智能化”,教学视频的制作非常便捷,web2.0、音视频、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为慕课教与学过程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教学视频的设计工作量大,但总体可控。一门专业的基础课,如果多个老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那么每位老师承担的设计工作将大为减少。

三、“慕课”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慕课”有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即“慕课”缺少面授课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为了弥补“慕课”中教师与学生缺少面对面沟通的不足,我们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下面以《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为例,展示慕课基本情况。

(一)慕课课程结构设计。“慕课”线上学习及课堂线下学习内容的设计,即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以何种比例结合,是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采购与供应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又注重探索解决职业工作现实中的实践问题。课程以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课程体系包括采购与供应管理基础认知、了解采购与供应管理组织、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价格确定与成本分析、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采购货物验收与质量管理、采购结算、采购绩效评估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若干个学习(工作)任务,10个项目共包含24个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导入、案例引导”的形式,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开展知识讲授。每个学习任务结束后,都有和本任务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每个项目后也附有相应的实训任务,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对慕课学习效果的监督。“慕课”学习最大的风险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失控。学生把视频打开,但人不在电脑前,或者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聊天打游戏,学习过程完全放空。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可以在“慕课”视频的播放过程中问学生一些问题,模拟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只有听懂了、学会了,才能回答出老师在视频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回答出来才能继续下面知识的学习,才能完成“慕课”视频的学习任务。这种内嵌小型的交互测试,不仅是一种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即时检查课堂学习效果,对学生开放式的学习过程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在“慕课”平台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笔记、所提问题、参与交流情况等学习痕迹,对其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清晰的了解。

(三)慕课强化了与学生间的互动。“慕课”都有相应的讨论区或论坛,供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进行互动。答疑的过程可以不由教师主导,而是以集体式、开放式、即时性的方式出现。通过在线论坛、学习小组、qq群、微信群、线下见面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学习者之间互教互学,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种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讨的混合教学模式,更能深入地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

(四)慕课的评价方式。评价与考核是教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课程评价通常由教师来完成。“慕课”评价主要包括机器评分和生生互评两种。机器评价方式经常会被应用在一些客观题测试中。生生评价方式要求每位学习者同时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既要完成和提交作业,也要为其他同学的作业评分。混合教学模式是通过网上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最终考核成绩也是由网上评价和笔试两部分组成,二者所占比例可由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可依据视频观看进度、提问的难度、解答问题的参与度和精准度、拓展资料学习进度、作业完成等情况,对学生在线学习成绩进行加权设置,最终确定学生在线学习成绩。“慕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专业、课程等多个层面,学校政策、评价机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要有利“慕课”的开展,建议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慕课”工作推进组织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6]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a):3-6.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多个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产教融合需要汇聚产与教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资源,缺一不可,该模式施行目的在于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产生的,学校和企业则是推动产教融合的两大中坚力量,但两者的配合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否则将难以进行,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的发展和自然规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和责任,从而推动产教融合正式实施。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经开展,并且某些地区、企业与教育机制先试先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前产教融合机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若要进一步发展和实施,必须全面展开分析,寻找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有效实施的措施。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体育篮球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只是单向的理论灌输,教学成果不理想。多元化教学模式立足法学实践,提出全新的、启发式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案例教学法、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法、系统归纳法、实践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一种结合,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内化法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真正的“法律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圆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就业难问题是这些年高校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法学专业更是如此。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有选择的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外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优胜劣汰成为自然。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又极大的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向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传统课堂走出来的法学专业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法律实务,甚至其竞争力远不如一些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最终导致毕业即失业,大学生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而今却大打折扣,成为舆论所调侃的对象。因此高校教育也再次置于风口浪尖,我们需要反思如何突破现有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摆脱线性理论教育的桎梏,面向司法实践,培养理论型、应用型“双料”法学人才。

一、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狭窄。

基于法学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既定的法律法规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法学专业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目前法学教学方式来看,我们大多是紧紧围绕法学教材和法律法规展开,而忽视了这种法律的滞后性和实践性,割断了教学和现实一脉相承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显得陈旧而狭窄,教学严重落后于司法实践。我们总是习惯于用陈旧的案例对应僵化的法条,忽视法律应植根于现实的精神,忽略了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最应倚重的,用法律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更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双方角色固定,关系单一。逐渐地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接受一些法律概念、特征、法律关系、价值,这种中国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练就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和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权威的角色,僵化的、程序化的灌输法学理论知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没有平等和探讨,学生不会发问,不会思考,只会考试。长此以往,学生不但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不会在复杂的法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当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时,才会问题百出。

1.“圆桌”教学法。

所谓圆桌教学法,应该说其本身涵盖了案例分析教学法、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法和系统归纳教学法。圆桌教学法灵感来源于英国的圆桌会议,圆桌没有主席位置,也没有随从位置,人人平等,各抒己见,意在强调平等交流和意见开放。而圆桌教学法首先即意味着转变教学地位,转化单一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理论灌输法拆解为多元的教学模式。由过去的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案例,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承担起代理人、律师、法官的职责,站在法律人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则充当着导演的角色,负责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和点评,最后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其中,案例分析教学法和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法是相辅相成,一体化的。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总是首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法律规范及法学理论的讲解,或者辅之以案例分析,但由于未能转换教学观念,教师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很少去质疑和发问,只是简单的记忆背诵和对一些陈旧案例的僵化、程序化分析,追求结论的唯一性、正确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当学生面对鲜活的案例时,往往无迹可寻,无法下手,造成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而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法的结合,我们在课程的开课之初,可以由学生自己或老师提供身边的真实案例或经典案例为引子,首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案例中,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和研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其次从代理人、律师的身份出发为当事人提供最切实可行的法律意见和建议,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处境和优劣,为当事人分析法律关系,分析诉讼利益的得失,为当事人做最有力的辩护,最大化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站在法官的角度,把控全局,综合分析案情、讨论案情,提炼法律关系,利用法学理论和法律逻辑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完美结合。当然,针对个别重点章节,我们甚至可以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模拟案例,重现案件场景,进行角色模拟,庭审模拟,由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代理人、法官,亲身体验,设身处地的去感知法律,运用法学,摒弃旁观者的地位,以当事人、法律人的身份去理解和运用法学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全新的、启发式的、体验式的法学教学方法,学生置身真实案例中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主动的发现和探索,利用法律思维和法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才更加深刻和牢固,这更有利于治愈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严重脱节的顽疾。同时,通过这种发问、讨论、分析,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实际办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这更加符合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基于其实践性的特点,如果仍然仅仅采用的是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体制,学生无法直接设身处地的进入社会角色,自然也就不能真实的体会所学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的思考问题,利用法学理论和法学思维去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

因此通过针对个案的学习、研究、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下,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在大家各抒己见,针锋相对的辩论和对抗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愈加明确。其实,当我们突破传统的课堂灌输,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平台,学生在此过程中恰恰可以达到对法律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发现自己知识的盲区和漏洞,进而去更好的修正和完善。当然,圆桌式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提出案例分析法和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法的同时,也不应彻底摒弃传统法学教学方法,而是重新调整和整合,完善教学体系,保障法学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案例分析、提问和讨论,学生可就其体验和感受,以及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反馈,由老师逐一进行解答,归纳本章或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梳理知识体系。针对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以及学生在互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灵活调整教学大纲和内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分析和专题讲座,从而实现由传统理论性、被动性教学方式向实践性、互动性教学方式的转化。

2.实践教学法。

法学专业就业难现象归根结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从小到大在封闭式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也许是各类司法考试、竞赛的高手,但却未必是一个合格的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律应植根于现实,法学教育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的支撑。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课时的安排中我们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积极安排专家讲座、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律咨询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社会,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如城市农民工儿童的保护现状,家庭暴力情况的调查,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法律正义感,拓宽他们的视线,借此机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素材,确立学习的兴趣和方向,学以致用。

另外通过法院旁听,律师事务所、法院、法务部门的实习,使学生能边学边用,活学活用,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身处实实在在的法律部门,直面问题、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向资深法律工作者学习办案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样一种传统的“师徒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力的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症结,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中也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如同彩排一般,只是走个过场而已。要真正在法学教育中贯彻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和当地的律师事务所、法院、法务部门、妇联、未成年人保护协会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体会,这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司法实践,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通过学生的加入,让学生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缓解相关部门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的问题,一举两得。

另外为了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我们不妨进行不定时追踪信息交流和反馈,在学生、老师和“师傅”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互动,不定期通过视频、邮件或者组织见面的形式进行沟通。学生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难点和困惑,“师傅”则侧重分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方面有哪些长处和不足,指出问题的症结,并在“双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完善法律实务综合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教师在高校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即授课时间与教学容量之间的严重冲突,这一方面有赖于加强和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对课前相关知识的预习和了解,包括法学教材、参考文献、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相关立法背景。另一方面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节约传统教学方式板书中所浪费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讲解的效率。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学,图画、动画、视频、数字等方式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对法学知识点进行展示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鉴于法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播放一些最新的案例视频、法治节目,如今日说法、庭审现场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发现社会现象中的法律问题并进行法律思考。只有在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主动和积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近期在网上热播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意在反映中英基础教育的差异。窥一斑而知全豹,传统的中式教育不仅体现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校教育亦是如此。中式传统教育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理论灌输,讲究理论传授,迷恋权威,忽视对学生的启发和调动,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自然也没有实践的热情,理论与实践无法对号入座,导致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往往捉襟见肘、束手无策。所以法学教学应走出传统中式教育的迷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法学理论的基础讲授外,更应引导学生像真正的法律人一样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掌握复杂的法律论证和推理演绎的艺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学生的视眼,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作者:李婉秋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楚群.试论模拟教学法的特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

[2]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

[3]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4).

[4]邹杨.论模拟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婚姻法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校报,(2).

[5]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电磁学是普通物理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是高职院校课程组成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存在太多的问题,阻碍高职院校中电磁学教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在学习电磁学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方法,改革电磁学的教学,收到明显的效果。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各类技术人才成为各个企业的“抢手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高职教育,再加上职业技术人才的紧缺,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许多在高考中没有选择物理的理科考生和文科考生,也在这样的形式下,到了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专业。

而这些进入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学习过高中阶段的物理电磁学内容,或学得很不好。

这样,学生学习电磁学课程时没有基础,或基础很差,就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如,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不知从哪里着手开始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解决的能力不够;还有很多学生,由于学习不认真,学校硬件设施不足,没有经常性开展实验教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亲自参与物理实验的机会不多,缺乏基本实验操作知识,实验操作技能,能力较差。

电磁学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课程体现“一强四多”的特点:“一强”是理论性较强,“四多”是指概念多,原理多,定律多,高等数学知识用的多。

针对以上分析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电磁学课程中的问题,以及电磁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电磁学课程教学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电磁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收效显著。

1降低课程理论要求、简化推导过程。

就目前而言,专供高职院校选用的电磁学教材比较少,大学物理电磁书方面的教材倒是较多,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大都是本科教材,难度高,内容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根本不适用,因此,我们也只能尽量选择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材。

并在电磁学课程教学中,尽量做到降低课程理论要求,简化电磁学教材中涉及高等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

高职学生本来就是高考中成绩较为一般的学生,与高考拨尖的理工科本科生基本没有可比性,他们在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上非常薄弱,因此学校在应用电子专业上,只排了一个学期的高等数学课,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导数、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基本的知识。

不过,高职的学生又不进行科学研究,也没必要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法、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相关知识。

高职院校的性质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电磁学的目的是应用,会用这些公式解决生活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的工作奠定基础,就根本没有必要对电磁学有关定理的数学公式了解得一清二楚,没有必要对其中的来龙去脉象搞得明明白白。

2突出高职教育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精英式的人才,不是科研型的人才,我们不需要他们精、深、尖,只需要他们熟、通、广。

培养出来的是有一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企业、公司等生产一线的技能熟练应用型人才。

因此,对于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课程讲授,技能培训,就需要结合学生具体的专业实际,改革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突出高职教育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我们就结合相关理论向学生介绍了与工程技术、与现代科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静电的危害、静电的防治与清除、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与危害、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超导技术原理及应用、新能源电池的原理与运用和磁悬浮列车等方面的内容。

3变单一的“填鸭式”为现代多种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与本科生相比,在知识接受能力上有较大差距,他们早就厌倦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给学生的感觉是在被动接受知识,不仅调动不了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抵触情绪,这样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却感觉枯燥无味,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基于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乐于表现自己。

这样就变被动地要我学为学生主动的我要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吸收新知识。

4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

电磁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电磁学理论知识,掌握电磁学技能,还要定期开展课堂讨论,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对电磁学知识点不能讲得太深讲得太透,要在教学中留有空白,突出重点,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可以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电磁学整个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拟定适合学生思考的讨论题目,当然这些讨论的题目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提出,让学生自行质疑,自主解决。

总的来说,由于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在学习电磁学课程中遇到较多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电磁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积极创新,让这门应用广泛、作用巨大、科技含量高的电磁学课程,发挥活力,放出光彩,只有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2]陶力沛,电磁学教学改革探讨[j]青岛大学学报,2001。

[3]j,s布鲁纳,教育过程[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高职院校大都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仍然使用的是这种模式。虽然长时间以来声乐教学使用这种模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等于是非常好的办法。声乐教学模式的单一阻碍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师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的技巧都是深受这个老师的影响。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别的老师进行教学时,所学的知识就会受到影响。老师是声乐教学最主要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声乐老师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固定模式化,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体现不出个性,所学的声乐知识也非常单薄和固定,这也是阻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最主要的'原因。

二、声乐老师在教学中担任的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的。一名声乐教师要教授学生唱歌的技巧和方法等,同时还要担任钢琴老师、各种音乐器材的教学。在学习歌曲时,还会有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发音,老师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还要承担一部分语言教学。音乐要表达的还有情绪,在教学中要教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表达音乐体现的情绪。如果让同一个老师教授学生以上这么多内容,原则上来讲是不能实现的,老师身上承担的角色是非常多的,不能同时身兼多职。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存在差异化,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在发音的教学中,每个人的身体结构是不一样,老师在对学生讲授一些专业的术语时,会增加学生理解的矛盾性。声乐的学习是非常复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常说让声带不要用力,在学生进行实际的发声中,会有意避开声带,大多数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学习,而是模仿别人。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声乐教学方案是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声乐的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教学,为后期的声乐教学奠定基础,让学生在理解上更加轻松。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声乐教学的投资,建立多媒体的声乐教学长度,积极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模式单一,但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优点,所以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提取优秀的地方,将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多层次的教学进行结合。声乐教学中模式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跟上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步伐。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将生理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发声的口腔结构进行详细了解,最好的方法是能够让医学和声乐教学进行结合,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发音的技巧,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标准化的进行发音。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都是为了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在声乐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松紧适度,在学校的教学中大都是闭门教学,让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声乐教学本身是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过程,加强学生声乐实践的能力,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能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普遍比较低,但是仍然不能松懈对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学校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坚持创造性和创新力,才能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2]何娇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探索--评《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与实例》[j].新闻爱好者,2016,(6):92.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市场需求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但具体计划和实施,不是企业或者学校这种独立个体单独决定的,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从而获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能够营造更优异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化合作,调节两者之间的.合作矛盾。由此政府层面应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尽快拟定当地的产教融合计划,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各部分力量充分发挥,促进产教融合尽快实施。

3.2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要规避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才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最大教育特色。校企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学生多数是在课堂中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或者受场地、时间、设备等的限制,让学生在实习或实训过程中只能学习到有限的东西。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开展战略性合作的第一步,与企业合作,深入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甚至可以合作开展科研型产品,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正式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经营决策,学校、学生以及企业都可以共同获利。由此要求学校要坚持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产教融合教育队伍,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让企业和学校在不断的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3.3以学生为主体。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要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让学生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职场规则,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舞台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提前了解现今的社会结构和人才供需要求。

4.1明确双方责任,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必须要根据现有、条件资源以及管理状况,积极与管理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企业沟通,说服其加盟产教融合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上文中讲述,当前企业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现状之一是企业冷、学校热,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要加强和促进校企合作,必须明确双方责任,实现责任共担,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最终目标。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工厂以及相关的机械设备为媒介,争取更多的企业加盟,以学校的厂房和设备,以及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两者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生产,从而学习理论之外的实践知识。此外,企业可以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则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正式开展之前,校企双方都应该相互考察、审核、选择,最适宜的企业和学校联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2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计划和实施,必须要建立在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解决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的矛盾,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更倾向于自主生产的时间占多数,但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则更倾向于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占多数,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协商既能满足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其次是要解决企业生产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注重效率和合格率,而学生都是新手,上机操作,易出次品,针对此问题,学校和企业应该安排技术过硬,上手熟练的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指导和培训,增加学生的熟练度。最后则是解决学生人数与设备数量之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加强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解决了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是确保企业加工好产品,学生实践时间充足的关键,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不受传统教育以及生产思想的束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前进。

4.3统一、规范性管理。

首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含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强化课、思想素质提升课等等,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安排,要循序渐渐,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在技术人员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过渡到独立操作,且设置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每个阶段、每个层次的学习完成之后,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评价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合格者继续实践学习,直至学会为止,确保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必须过关,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另外,对学生应该进行统一、规范性的管理,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注重操作流程和操作工艺,一切按照要求进行,树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意识。另外,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制定实习规范及奖惩考核细则,让学生以规范性行为进行实践和学习,从而减少操作风险,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生产。

5结束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需要借助政府的统筹和支持才能开展,现今虽然还处于实践阶段,但未来该教育模式发展成熟之后,能够有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高职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啃书本、学究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必然不能与社会实践脱离的,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工厂,都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劳动创造财富,知识也能创造财富,劳动与知识的融合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财富,还能够创造幸福。本文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相信未来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在专业、课程、资源、实践等方面完善融合建设,两者能够进一步相互促进,最终以产教融合的全新教育模式展开高职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