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知自然亦要感自然(实用15篇)

时间:2024-03-18 08:13:03 作者:BW笔侠

优秀作文语言得体、准确,不仅能够清晰表达思想,还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广东高考作文:感知自然需躬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点评:

1、出题形式不变。

拿到作文题后,相信大部分考生都不会觉得慌乱,因为2015年的高考作文延续2013年2014年的出题方式,都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材料中已经出现两个或者几个观点,考生选择赞同的观点进行论述。针对感知自然,2015广东高考作文材料中出现的主要是两个观点:一是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感知自然,优点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缺点是“但难逾目力所及”和“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而是用科技信息的方式获取自然,优点是“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轻点鼠标”和“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缺点是“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和“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2、内涵理解更深刻。

相对于广东一模二模“微信”“微博”等话题关注生活本身,显得“潮”味十足,2015广东高考显得更加深刻内敛,关注自然,关注内心。考生可选择二种角度的任意一种角度进行论述。你可以喜欢亲身体验自然的方式,因为那样更美,更诗意,更刻骨,是一种传统的感知方式,一种人文注意的感知方式。你也可以选择科技信息的感知方式,这样更理性,是一种先进的感知方式。

广东高考零分高考作文:漠视自然为之奈何

2014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十九),星期天,多云。我邀请在湘阴县新泉镇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夏明光先生,驾车陪同我一起到祖源地、与湘阴县新泉镇相邻的岭北镇军民围、黄泥窖寻谱。

在益阳市我住处的楼下,我们用过早餐就出发了。省道s308上,人来车往。上午八点多钟,我们到达新泉镇。夏先生说,在镇上,他曾经为一张姓人家印过家谱。我决定先看看这户人家的谱。轻车熟路,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张志祥牙科诊所”主人张志详,他正在为他人看牙科。刚好他妻子买菜回来,他便请妻子到房内拿出家谱给我们看。我查阅他的家谱得知,虽然他也是南轩裔,但我们在南轩四世孙处就分支了。他为任远后裔,我们是任道后人,铿公是我们共同的先祖。

因时间紧迫,我们立马告辞,寻访我久欲造访的军民围。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岭北镇(茶湖潭乡)新民村(即军民围村)。好在军民围村距新泉镇很近。在该村7组,我们找到在邻里眼中应当知悉谱事较多的张细兵老人,但是62岁的`张细兵正在干农活。等到老人回家后,问之,一无所知。但其热情带我们到本组张培根家,都说张培根家有老谱。到张培根家后,他亦不在家,其老伴说是一大早就到茶湖潭街上去了。见此情景,张细兵老人主动提出骑摩托车去找人,20分钟后,终于找回了74岁的张培根老人。他说,家中无老谱,只有一本“时裔”,且只记得其派语中的六个派字:“奇,式硕流忠义”,他本人是“流”字派。

经我详细询问得知,新民村张姓人家,主要分布在第一组和第七组。现在七组的与我们不同,只能去第一组碰碰运气。

告别张细兵、张培根两位老者,我们踏上第三站。根据张培根的指点,找到了新民村一组79岁的张德根和67岁的张培根(两人是亲兄弟),但是,两人都对自己是什么派也弄不清。

但他们透露大约是今年8月份,牌口乡飞龙寺村有两人来寻找过。我推测可能就是张国其、张正全两人,他们根据先德的提议来寻谱的。

既然军民围没有收获,我决定去五搭桥看看。数年前一位族兄说过,我支族祠堂在五搭桥附近。问讯得知五搭桥在五星村。又是一路打听,在一条水泥公路边上,在“张记油坊”,我们找到一名老者,名叫张正秋,问之,其对自己是什么派,一无所知。但经其指点,我们原路折返五星学校(学校早就撤并了,现在成了沙发厂),并请另一老人带路,找到了五搭桥的原址(距学校大约300米左右)。五搭桥现在成了一口池塘的“塘坝”了。无奈的我,只好用苹果手机拍了几张“塘坝”相片,以作纪念了。老人说,五搭桥大约是在1950年代左右拆除的,并说五搭桥附近没有张氏宗祠。

广东高考作文: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广东高考作文:知自然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处流传着几张关于黄金风铃木的图片。图中的花簇一片金黄,一朵朵花倒挂着像一个个风铃,很是招人喜爱。可显然几张图片根本满足不了我的欲望,我一边上网查着黄金风铃木的花期,一边筹划着周末出游亲自拥抱一场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进步,为人们认知自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轻点鼠标,便可查花木属性,打开电视,便可知雨雪阴晴。科技向人们传递着“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理念,却让奔走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劳碌众生以为凭此便可尽得自然。他们以为冰冷玻璃背后的几个符号、几张图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从中可收获古人常说的能润泽心灵的`自然甘霖。殊不知,这种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能让他们看到“黄花”就认为是油菜花,听到黄花梨木只会想到砍了赚一笔,见到木棉花只会捡回家煮一锅去湿汤。对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体会,注定他们也无法获得自然的恩赐,所以他们的心灵依旧贫瘠与干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柜中失去生气的标本,它是鲜活的,立体的,有声有色、甚至有语言有情感的。而这些,必须走出去,投进自然的怀抱才能体会得到。你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出很多关于“长江”的解释词条,却无法感受到亲临长江时的心境壮阔,也无法体会江水翻滚着诠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意义;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打开电视看着一派田园风光,却无法感受到身临田园的心旷神怡,也无法收获山水煞费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的一刻明净安谧;你可以通过手机玩着虚拟的种菜游戏,却无法感受到亲手收割庄稼的丰收喜悦,也无法真正领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写景诗的鉴赏题。只知道答题术语还不够,还需要对诗歌意境正确且深入的领悟。答题术语的获得很简单,翻翻教科书就能掌握,这就像通过科技途径去认知自然。这种途径能帮助我们更好组织答案,却不能助我们拿到满分,它充其量只是“知”,并未做到“感”。必须要领悟到诗歌的意境才是抓住了诗歌的灵魂,这如同要真正理解自然就要对自然做一番深入的感悟。而要做到这一“感”字,必须走进自然,与自然共呼吸、同对话,让清澈的流水流进我们的血液,让芬芳的花香盈满我们的衣袖,让飘落的落叶漾开心湖的涟漪。只有把“感”与“知”结合起来,通过“感”促进“知”,通过“知”更好做到“感”,才能真正解读自然,才能使“自然”二字鲜活起来,才能使自然滋润我们心灵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守护自然。这是感知自然的圆满答案,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终归宿。

我感激科技让我认识了美丽的黄金风铃木。通过微信把图片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晓这份美丽。然后明年三月让我们相约去看黄金风铃木吧,徜徉在金黄的海洋中,跟随一个个“风铃”一同起舞。那时你会发现,你不是玻璃屏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接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博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广东高考作文:心近自然来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做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却。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广东高考作文:心近自然来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接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博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广东高考作文:感知自然需躬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确,大自然的景物总是灵动而又变化莫测,正如远处忽明忽暗的天空,又如近处婆娑多姿的木叶,令人琢磨不透,浮想联翩。我们每天都与大自然共处,似近而又无知其真面目,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可当每次在电视中随着镜头一览无数的盛景,更了解它的历史和知识,又觉它非远,是大自然与我们捉迷藏吗?还是我们的心本身就没有走进过它的怀抱!

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走进云台花园,偶遇晴雨交错,云卷云舒,伴着多变的天气,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其实这里的的景致已非天成,忽然倾盆的大雨使我躲进知识花卉的海洋,我第一次知道兰花有上万品种,对称的花瓣呈现多彩的斑斓,这“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是中国的原产,仿佛回到2千多年前的深谷幽兰,兰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正与君子的人格相像,无怪乎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愿与之为伍。记得梭罗《瓦尔登湖》吗?那里的湖水树影倒影,清香四溢,读着你都能感知到这遥远“绿色的圣经”的魅力,你能都能感到与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的甜蜜和受惠。只带一把斧子就能在深林里生活多年,这是怎样的深思熟虑和对自然的敬畏,黎明傍晚、阳光雨丝,还有那清澈如许的湖水,梭罗正是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观察,在宁静中思索着生命的本质。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志在四方的徐霞从年轻时候起,用大半生游历了半个中国,客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最终完成一本真正的感悟自然宏伟巨作——《徐霞客游记》。他仗剑远游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一直在赐予人类灵感与启示,当我们身临其境时,境中每一种生活都是精神的更新。还记得春天在仙湖植物园中的泛舟荡漾,夏初在洪湖苑里观赏荷花的绽放,三秋漫步海陵岛碧波万顷的大角弯令人陶醉。近于自然,然后顿悟自然。正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老子才提出“道法自然”,进而悟出“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也正是被初春的景致召唤,诗人谢灵运靠近了自然凭窗而坐,于是有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更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铸就有了唐人山水田园诗的辉煌。

蓦然回首,芳草萋萋春已逝,阴阴夏木正当时。大自然的美永远追随着你的身边,即使,鸿波汹涌,荷残叶落,她从来没有走远,就在我们的身临其境中,也在我们的网络书本之间,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海棠依旧吗?那是逝去的青春年华;月明星稀呢?那是30多万公里漫漫追求。感知自然,近思远虑,自然就会与我们常伴。

知自然,亦要“感”自然。

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处流传着几张关于黄金风铃木的图片。图中的花簇一片金黄,一朵朵花倒挂着像一个个风铃,很是招人喜爱。可显然几张图片根本满足不了我的欲望,我一边上网查着黄金风铃木的花期,一边筹划着周末出游亲自拥抱一场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进步,为人们认知自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轻点鼠标,便可查花木属性,打开电视,便可知雨雪阴晴。科技向人们传递着“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理念,却让奔走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劳碌众生以为凭此便可尽得自然。他们以为冰冷玻璃背后的几个符号、几张图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从中可收获古人常说的能润泽心灵的自然甘霖。殊不知,这种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能让他们看到“黄花”就认为是油菜花,听到黄花梨木只会想到砍了赚一笔,见到木棉花只会捡回家煮一锅去湿汤。对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体会,注定他们也无法获得自然的恩赐,所以他们的心灵依旧贫瘠与干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柜中失去生气的标本,它是鲜活的,立体的,有声有色、甚至有语言有情感的。而这些,必须走出去,投进自然的怀抱才能体会得到。你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出很多关于“长江”的解释词条,却无法感受到亲临长江时的心境壮阔,也无法体会江水翻滚着诠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意义;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打开电视看着一派田园风光,却无法感受到身临田园的心旷神怡,也无法收获山水煞费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的一刻明净安谧;你可以通过手机玩着虚拟的种菜游戏,却无法感受到亲手收割庄稼的丰收喜悦,也无法真正领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写景诗的鉴赏题。只知道答题术语还不够,还需要对诗歌意境正确且深入的领悟。答题术语的获得很简单,翻翻教科书就能掌握,这就像通过科技途径去认知自然。这种途径能帮助我们更好组织答案,却不能助我们拿到满分,它充其量只是“知”,并未做到“感”。必须要领悟到诗歌的意境才是抓住了诗歌的灵魂,这如同要真正理解自然就要对自然做一番深入的感悟。而要做到这一“感”字,必须走进自然,与自然共呼吸、同对话,让清澈的流水流进我们的血液,让芬芳的花香盈满我们的衣袖,让飘落的落叶漾开心湖的涟漪。只有把“感”与“知”结合起来,通过“感”促进“知”,通过“知”更好做到“感”,才能真正解读自然,才能使“自然”二字鲜活起来,才能使自然滋润我们心灵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守护自然。这是感知自然的圆满答案,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终归宿。

我感激科技让我认识了美丽的黄金风铃木。通过微信把图片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晓这份美丽。然后明年三月让我们相约去看黄金风铃木吧,徜徉在金黄的海洋中,跟随一个个“风铃”一同起舞。那时你会发现,你不是玻璃屏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

广东高考作文: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满分作文评析】。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广东高考零分作文:爬山虎鸟窝与自然

不论是平时的作文练习还是考场上的作文写作离题都是大忌,是我们必须努力避免发生的,然而此篇文章属于离题作文。此类作文出现在考场上不仅没法合格,更显示了考生对材料对文题内容把握的不准确。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怀着认真的态度去思考考题,去理解材料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考生的写作水平,让阅卷老师读懂你的文章思想感情。

我一直记得法国南部某古堡酒店墙壁上那些肆无忌惮的爬山虎。

才早上6点多,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把我唤醒,心念一动,这些鸟儿也说法语吗?于是,推开吱嘎响的木窗,哇,天井一般的酒店布局,对面一堵绿墙,全是爬山虎,油亮的绿像一床厚厚的挂毯,真担心我一眨眼,这绿毯就啪的一声坠下!

这担心当然多余,因为那些鸟,或许有几十只,都是脚步和喉咙都从没打算安静一会的麻雀,它们在绿毯里的各种穿梭来往,追逐蹦弹,完全没目的,也看不出动机。至少,对近处凝神盯着它们的这一双眼睛,它们不知道,也不在乎。

然而,可怜的小家伙们,你们真的不再斟酌一下:那双“套牢”你们身体的眼睛,来自遥远的中国?那个舌尖上的国家,看待事物不如看待食物,用瞳孔观察不如用味蕾观察。焖煮水鸭,吊烧禾花雀,在候鸟迁徙的必经之道,张网捕捉南飞的灰头雁、天鹅和鹳鸟,你们有翅膀又怎样?即使是鸽子吧,常与“和平”概念联结,飞翔或不飞,姿态都要比麻雀们更优雅文静几个等级吧,不妨碍“妙龄乳鸽”是一道佳肴,而且老少咸宜,大快朵颐。

时间回拨二三十年,同样对着一群叫麻雀,但是乞食在中国乡村的鸟,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拿起过粗糙简陋的弹弓和小木棍。我们的行动有很正义的'理由:麻雀最爱偷吃谷子,所以,驱赶它们或干掉它们,我们欢呼雀跃。

对,理由!

与社会和解的前提,难道不是与自然和解?

把目光从绿毯和麻雀身上移开去,阳光还没从山坳上探头,几丛橡树在回笼觉里各自沉默,稀稀落落的几幢房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相互抄袭颜色和式样,每一幢房子,都有自己的热烈和悠闲的模样,真想有机会走进去这些人家,看看他们各家的狗是否也参差多样。

广东高考作文: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课堂,是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驿站,是授予大家常识与生活哲理的另一位老师,生活处处是“课堂”。而大自然则是生活中的特殊“课堂”。

你见过高大挺拔的树吗?它具备柔韧性,随环境的变化调整姿态的能力坚韧不拔,坚强不屈,无私奉献。有着顽强不懈的品质。树,它可以绝处逢生,那是由于它绝不会遇见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轻言放弃,它永不气馁,能在悬崖峭壁上依旧存活,依旧成长。

你见过丽质芳姿的梅花吗?它品德高尚,铁骨铮铮。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坚强、刚正。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

你见过不屈不挠的小草吗?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是大家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任凭狂风骤雨,小草从不弯腰,有道是“疾风知劲草”。它是最顽强的,暴风雨摧残不了它,皑皑白雪压不垮它。它甘愿做绿叶的挚友,一直如一去衬托花儿的漂亮。

你见过勤劳的小蜜蜂吗?蜜蜂有辛苦付出,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的高尚品质。蜜蜂是勤劳的代名词,它有不惧牺牲的勇气。蜜蜂身上,就凝聚着永远熠熠生辉的精神。它们默默无闻、不辞辛苦、团结努力、不求回报、以苦为乐、乐于奉献、酿的蜜多,自己却吃得极少,而且从不计较得失。

你见过锲而不舍的蚂蚁吗?蜜蜂有永不言败、团结互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它具备牺牲精神,典型的利它主义者,为同伴家族存活不惜个体生命,面对任何灾难都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精神是地球其它生物所不及,最乐观的存活者,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最强的生物。

大自然,不只有秀丽的外装,更有其内在。当我饱览过不少植物生物之后,学到的也不少。大自然,不愧是神奇的课堂。

广东高考高分作文欣赏: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一类文。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

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题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句式——而着意模仿,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阅读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在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大量的骈偶句。骈偶句可叙事,可抒情,亦可议论。作者奉《过秦论》《原毁》为圭臬耶?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赖此等考生。

在这篇900字左右的文章里还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开篇,以引用启最后一段,引用共有8处之多。这些引用的出处涵盖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叹服。作为考生,人人都积累素材,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为文章增色,可是,有几人能用得这么多,而且用得还算恰到好处?一篇考场作文,有大量的骈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为才华?此为才华。

文章当然也有不足,如对顾城《门前》有关诗句的引用便不够准确,可相对于那些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不足也就无需提了吧。最后我要说的是,能做到书写工整如此文者,亦实属不多。(点评:业源)。

广东高考作文:近的是自然远的是人心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感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树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广东高考作文: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从摇曳潇洒到被舛摧残,只不过是在刹那之间,那些曾经的蜿蜒起伏,也许早已经在命运中定格,成为旅途中一首小小的插曲。

在恍惚与懵懂之间步入红尘,从诞生到鹤驾西天,只是游走人间的过程,繁华烟云,盛世浮沉,尽在人生梦境之中穿梭,我们接触了芸芸众生,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好像迷失了方向,心灵宛如一张空白的纸,想要谱出悠扬的音符,在起伏跃岩中乘风破浪。这张纸,有江山秀美,有阴暗幽谷,却总是被命运的风雨所划伤,或深或浅。疾风吹来时,它踏着暮色的云彩,轻轻地从静夜走向黎明。这蜿蜒曲折的旅程,有苦涩,有欢笑,那些辛勤的付出,为这张纸涂抹了胜负的色彩,空白的纸,如果不进行装扮,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人生也是一样,要有一个坚强而又美丽的心灵,单靠华丽的外表,沽名钓誉和徒有虚名,那纯粹就是滥竽充数。

我们这些红尘过客,宛如纸上排列的文字,日月虽有情,光阴似水流,有人追逐璀璨,有人去却简单平凡;有人纸醉金迷去放纵,有人闲情逸致伴清风,当然,大千世界追求人生的观点,各自不同。

岁月寒暑来往,时光悄悄流逝,一场磨难的了结,步入一个新的起点,蜿蜒前行的一切,就会发生根本改变,从迷茫到领悟,需要一段历练的过程,人生好似一场戏,唱的是一种心境,总是穿梭于起伏铁岩之间,缠绕的荆轲才被斩断。只是叹息,那些经不起挫折的人,总是幻想着时来运转,等待着馅饼掉落。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虽然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追逐梦想是一个人的基本信念,也许会深陷沼泽,顽强挣扎,有那份自信,最终将抵达黎明。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贫穷与卑微,而是你没有正确的方向和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认识,假如你为了虚有飘渺的海市蛰楼,而踏贱自己的灵魂,那你就失去了生命的核心价值,只剩徒有外表的身躯。

经不住诱惑,就保不住名节,无数的黄昏黎明,有多少人在回忆的长廊?感叹曲折的心灵木已成舟。阴差阳错,心灵便受到创伤。穿梭在红尘,不需要太多的华丽,一身轻装,一颗正直的心,世俗无论多么暄哗,我自心如止水,不要为了那些空虚东西,而失去应有的美好,要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寻找悠然南山,给心灵注入一股清泉,使心灵得到滋润,让疲乏的生活轻松自由的飘逸。

放飞心灵,拥抱自然,让心灵拥抱自然,让自然涌入心灵………。

广东高考作文: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光阴荏苒,岁月轮回,又一年的春天,如约而来。

生活在喧嚣的城市,穿行于无生命气息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忙碌的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在这万木吐绿的季节里,走进春天,去与大自然热情相拥吧!

走进春天,拥抱自然,与自然亲肤相触,倾听自然的心跳,感受大自然博大的胸怀,与自然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让心灵在这里放飞,让烦恼在这里忘却,让疲惫在这里飘散。

走进春天,走近乡村。乡村的风景,如诗如画,让你留连。看炊烟袅袅,看桃花朵朵。听蛙声阵阵,听流水潺潺。

缓缓升起的炊烟,满载人间的烟火味道。仿佛没有炊烟,就不是生活。炊烟是乡村的一张名片,炊烟是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春天借着炊烟,告诉我们:我来了!

看满树桃花,争相吐艳,仿佛感觉浑身是劲,真想吼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立于花前,“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说的是,看到鲜艳的桃花,想起年轻貌美的新娘。朵朵绽放的桃花,似后宫三千佳丽,千娇百媚。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分明就是满含娇羞的少女,带着对美好爱情的殷切渴望,站在枝头,翘首企盼。

春天在枝头高唱:我来了!

走近小河,清风与河水相和。看鱼儿在水中自由地追逐,嬉戏,真的想变成它,品味那份闲适,享受那份舒缓,让生活的节奏变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儿卖弄婉转的歌喉,寻找爱情,在此起彼伏的蛙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

春天通过蛙声,向我们宣布:我来了!

走进春天,走进田野。一望无垠的麦田,就是一块硕大无比的地毯,柔软碧绿。要是在上面打几个滚,翻几个跟头,是何等的惬意。清风吹来,撩起我的头发。感受她温柔的抚摸。风伴着花香,钻进我的鼻息,顿觉神清气爽,清香怡人。

春天携着满眼绿色,向我们招手:我来了!

漫步田埂,不知名的野花,一片片,一簇簇,没有牡丹、玫瑰的雍容华贵,能登上人家的厅堂,然而在这贫瘠的垄上,依然生生不息。他们与清风暖阳为伴,与蓝天白云对话,也并不寂寞。轻盈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与花朵倾情亲吻,窃窃私语。我俯下身来,看蝶与花的爱恋,听花与蝶的呢喃。

春天正在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我来了!

走进春天,大自然正在演绎一场浪漫温馨的视听盛宴!我是观众,也是演员!

走进春天,回归自然,找回自我,放飞心灵!

广东高考高分作文欣赏: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范文】。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做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却。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生之此岸,心留彼岸。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