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1-29 13:00:39 作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教案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2)3x(x+2)=0。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教材第14页练习1,2。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并能把相应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

难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并能把相应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

教学手段。

多媒体,小组评比。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掌握知识要点,为顺利完成练习打下基础。

二、基础训练。

教学手段与方法:每小组必答题,答对为小组的一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教学手段与方法:

毎小组选代表讲解为小组加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老师补充。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知识与技能。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2)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1)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回顾知识)。

内容:

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内容:

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和y=2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第三环节典型例题(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如图,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

第四环节反馈练习(10分钟,学生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

1、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的交点为,则。

2、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的面积为()。

(a)4(b)5(c)6(d)7。

3、求两条直线与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与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习题7.7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c组1、2。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理解题意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y的方程,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一步了解“消元”的思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与代入法相同,仍是“消元”化归思想,通过代入法、加减法这些手段,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消元”化归这一转化思想得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化归意识的点拨与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先让学生用代入法求解,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之后,通过两个例题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同时明确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加减消元法的应用,并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个别同学在运算上比较容易出错,运用的灵活性掌握得不太好,解答起来速度较慢,我想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又快又准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2)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1)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回顾知识)。

内容: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内容: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和y=2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第三环节典型例题(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如图,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

第四环节反馈练习(10分钟,学生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1.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的交点为,则.

2.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的面积为().

(a)4(b)5(c)6(d)7。

3.求两条直线与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与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习题7.7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c组1、2。

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直线y=kx+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kx-y+b=0的解。

当函数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解;当函数图象(直线)平行即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

初中数学平行线知识点。

平行线及其判定。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要重视计算。

做数学题就是要注重计算,很多孩子成绩丢分在计算上,解题步骤没有错,但是计算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丢分,影响整体成绩,所以要重视计算的作用,初一阶段刚开学就会学到有理数,绝对值,倒数,相反数,一元一次方程,单项式和多项式等基本的计算问题,每一个知识点都脱离不了计算的考察。整式,方程,不等式等后续重要知识点都基于有理数的计算。后续的分式计算更凸显了孩子的计算问题。所以要想提高数学成绩,一定要重视计算。

2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在考试以后会发现有很多不应该做错的题,因为大意失了分数,所以要想提高数学成绩,一定要注意细节,在考试的过程中不该丢的不能丢,分分计较,做到颗粒归仓。解题时即使思路正确,不注意细节也能丢分。考试分分比较,每一分都代表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水平。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3善于发现数学规律。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不要总是硬套公式,可以尝试一下思维的转换,这样可能给自己带了不一样的转机,其实数学和其他的科目是一样,就比如语文一样的话,可以用其他的话代替,但是意思并没有转变,数学的公式也是一样,最终的答案是一个,不过你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所以善于发现数学的解题规律,转变思路也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4高水平复习很重要。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在考试前一定要有高水平高效率的复习。一道题,刚开始你不熟悉,那么,你需要做十遍甚至更多遍,把整个题目做到滚瓜烂熟。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在不断地重复做这道题,那么就是低水平重复,高手们会当这道题熟悉了,他就开始放弃了,把大把时间拿来,去攻克自己不熟悉的题目,不断地把陌生转化为熟悉。他们也在重复,但是,是高水平重复。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4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

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重要方法,它的关键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起来,找出题目中的()。

2.一般来说,有几个未知量就必须列几个方程,所列方程必须满足:

(1)方程两边表示的是()量。

(2)同类量的单位要()。

(3)方程两边的数值要相符。

3.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要注意检验和作答,检验不仅要求所得的解是否(),更重要的是要检验所求得的结果是否()。

4.一个笼中装有鸡兔若干只,从上面看共42个头,从下面看共有132只脚,则鸡有(),兔有()。

新课探究。

看一看。

课本113页探究1。

问题: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

(2)()。

解: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xkg和ykg。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答: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和(),饲料员李大叔估计每天母牛需用饲料1820千克,每只小牛一天需用7到8千克与计算()出入。(有或没有)。

练一练:

小结。

用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2、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并答。

新课:

看一看课本99页探究1。

问题: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675kg。

(2)(30+12只母牛和(15+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940。

练一练: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即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消元的方法是代入法和加减法,平时,学生都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一次方程组。而实际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每一个方程不都是最一般的方程形式,可能有分母或括号也或者系数间的特点是丰富多彩的,消元的方法也很多。在牢牢掌握两种基本消元方法之后,再进行探索特殊方程组特殊的解法,将能大大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是在学习了代入法和加减法消元之后,我设计了这节探究课。本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复习课,通过对几种类型题进行探究后,让学生知道代入法和加减法的作用不仅仅是消元,还能简化方程组,即使消元,也是灵活多变,技巧性很强的。启发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经过再挖掘,不但能巩固已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许多的技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问题简单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本节课还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整个教学教程中,由课题引入到问题解决至始至终向学生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揭示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

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

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4.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5.还应更注重细节,讲究规范,强调反思。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1、发现的问题:在解方程的时候,不知从何处下手,对数学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掌握不透彻。对方程的多种解法不能灵活的运用,导致有关方程的解题速度较慢。

2、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是使学生正确掌握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探索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反思: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1、发现的问题: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时老是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很好,但很多时候是乱戴帽子,包新的法则当成旧的知识,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2、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又用于现实。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让他们学会通过实践活动解决数学问题。

3、教学反思:在每堂课都设置小组交流这一环节,交流的内容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对问题的理解、计算方法及体会、学生相互纠错等(避免满堂交流,没有目的的交流,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有价值有目标的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并给以指导)。通过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学生之见的合作交流,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规范及交际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发现的问题: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点类似,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愤涣散,效率不高。

2、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或“百鸡百钱”问题作为引入。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反思: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1、发现的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

2、解决问题的过程: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况,激活提问兴趣。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

3、教学反思: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活动等也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配合指导。同时,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配合,要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在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

8.1

开始引入了名人迪卡儿的数学思想,学生崇拜名人相信名人于是以名人名言给这节课定了基调,那就是数学与实际有密切的关系以及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总方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身边事例篮球赛为引例巧妙引导到新课。其中张老师设计了学生用原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解时太麻烦,不好解,产生了困惑,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的猜想。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就会拼命地去探究科学奥秘。此时张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要探究好方法首先要有预备知识,抛出一个量来表示另一个量的探究内容。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使学生不至于太漫无边际的探究。也为接下来的自学铺平了道路。紧接着出示自学目标和指导。

二、师生活动融为一体民主气氛浓。

自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先个人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积极组织学生活动并参与其中,及时评价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过程学生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也展示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及看法,并给予承认、表扬和鼓励的情感意识,课堂上的掌声不由自主的响起,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品质和为人素养,思想性很强,情感意识很浓。

三、技能训练及时跟上。

学生一旦获得了探究的新知,马上进行训练和提高,练习中有生趣,有关注学生的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学生练的热情高。其中有一个学生的不同解法,张老师利用的惟妙惟肖,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激励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肯定了学生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学法,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四、消元思想,代入消元,化归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归思想的神奇魅力,从而把数学思想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以后可持续发展自己,一生有用。

总之本节课清晰明了,行如流水,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板书设计精细,清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学生好记,印象深。学生学习既紧张又活泼,既有常规思维又有创造思维,既学得了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还随时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的引导恰如其分,很好的组织了课堂,激发了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传播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堂意味深长的好课,值得研究。不过教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有些地方可以探讨和提升,现在在这里不细说了,以后再个别交流。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5)》是在前面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基础上的一节综合实际应用课。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利用方程组去解决,其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类似,而在列方程方面常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些。教材在让学生在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再次体验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这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目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目标:

2、能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中的相等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体会列方程组往往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通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学习,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两个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两个实际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并把他们列成两个方程。

难点突破采取的措施:

2、用填空和选择的多种题型来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3、例题中两个问题将它们分列开,将难点分散。

从一题多解的和尚吃馒头的引入开始,引导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在合作中寻找解题途径,教师在此过程中做好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生命成长。帮助学生在方程探案中寻找等量关系,然后找到等量关系后,让学生尝试根据等量关系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在填空和选择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组,最后是课本例题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和分析问题,课外,让学生自己编题,领悟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以下教育过程的规律:

1、遵循由旧引新,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体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由易到难,化整为简,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学法分析。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注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自己探究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寻找、发现,学会归纳总结,逐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入设计。

先用轻松的师生对白,让学生进入问题,讨论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通过体验新知识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尝试练习。

通过导入中的体验,让学生初步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成功了,他们尝到了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成就感,有学生失败了,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尝试练习。

1、方程探案记:你知道盗贼如何分赃吗。

大家一起探讨。

(三)范例设计。

通过对课本例题的难点进行分解,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将难点分解。

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粗加工16吨。现计划用15天完成加工任务。

问:1、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粗加工,几天精加工,才能按期完成任务?

(四)反馈练习。

通过多种题型:填空、选择及问答的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来自编应用题,体现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五)归纳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归纳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投影仪,自制胶片。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本节课讲的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问题审,设,列,解,答;经历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

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教法设计:回顾练习(5分钟),自主探究(5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成果展示(10分钟),疑难点拨(10分钟),课堂运用(5分钟),小结发言(5分钟)。

教法设计意图。

1.回顾练习。

内容:

(2)既是方程的解,又是方程的解是。

2.自主探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认真看p.105页的内容.。

思考: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2种:

(1)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5分钟后谁能帮助李大叔解决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交流。

组内成员讨论各自的探究成果,对不足和错误进行补充与更正。

最终提炼出最佳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4.成果展示。

各组在黑板上展示解题的方法(也就是设,列的步骤),然后由发言人讲解详细的做法.

设计意图: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疑难点拨。

(2)方法的多样——2种解法。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打开思考路线,指导规范解题。

6.课堂运用。

捐款(元)。

5

10。

20。

50。

人数。

6

7

设计意图: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7.小结发言。

谈出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的小结,从审,设,列,解,答五步规范实际问题的解法.

作业安排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层次性分类定量的进行(我一般将学生分成三类:特优生,优秀生,待优生)。

设计意图:从不同层次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