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数学教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6 05:42:15 作者:曼珠

教学工作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

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

4、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四年级数学教案

师生谈话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话题。

1.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出示例1。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2.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后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说说后,在全班说说。

4.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68 × 19= 292× 46= 109 × 37=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谈话,引出旅游团就餐问题。

1.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1.观察情景图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2.分别计算选择两种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钱。

3.学生试着笔算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找不同选择的同学各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本上。

交流计算的方法。

重点交流乘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试一试。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口算。

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采用书中的练习题。

第三课时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培养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和反思的艺术,只有牢牢搭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具进,才能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这朵艺术之花才会永不凋谢。

谈话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1.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信息,再提出问题:估算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展示:说说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你是怎样估算的。先小组内交流,再班级交流。

试一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采用书中练一练的习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制作这三种简单的统计图。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2)如果已知几个数量并列,不相关联,只要求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级人数,那么制作哪种统计图最好?(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练习。

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4题。

第4题,先由同学们报己的身高(课外要求同学们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书身高数据。再根据此题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并填人统计表中。集体订正后,再画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略)

统计二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等)

2、师:老师在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你的成功喜悦。

四年级数学教案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能力,喜欢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数位表以及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亿以内的数为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对现实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感兴趣,体会大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难点:亿以内数读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如下的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这节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境导入法、操作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 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例题、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从趣味读数导入,借助学生会读的典型数据,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再联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亿以内的.数,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信息读给大家听。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首先出示数位表,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数位表的分级特点以及个级和万级数位排列的特点。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数位表,为读写亿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利用数位表读数,初步体会亿以内数的读法;再让学生在没有数位表的情况下读数,使学生感受到分级的必要性;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设计使每一位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了巩固亿以内的读法,我又设计了读数大比拼的游戏。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继续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此时,孩子们正处在成功的喜悦中,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出:这样的数怎样写呢?激起学生想继续探究的兴致,这样就自然的进入活动二的教学环节。

活动二:探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首先提出活动要求: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

在学生试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我又设计了写数比赛。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既能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差学生够得着。给了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又在快乐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节课的新知。

(三)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学生仅仅会直接的读数和写数。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写数的游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从知识、过程、情感三方面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直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总结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计算两种动物爬行的速度,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在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单元里,前面4节课里学生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这基础上,教材创设了两种爬虫谁爬得快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去探索、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在这过程中认识什么是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比过去降低了要求,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数学万花筒"中呈现的。

这节课都是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引入循环小数的除法,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这一特征,原先孩子在找规律中也多次接触,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算,在算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来研究循环小数的特点就不会很困难。

活动一:比一比,谁爬得快?发现并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雨后的一天,树叶上还闪烁着水珠。一棵大树上一只蜘蛛在慢慢地往下爬行;地面上,有只蜗牛也在缓慢地爬行。

师:你们从图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点击课件:蜘蛛旁边出现"3分钟爬行73米";蜗牛旁边出现"11分钟爬行9.4米")

师: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它们俩谁爬得快?

师:如何知道谁爬得快?你怎样解决?怎样列算式?

生:可以比较它们俩的速度。

生: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老师板书出学生说出的算式)

师:先请大家动手算一算蜘蛛的速度。

学生动手算。

……

生:老师:73÷3=24.3333……除不尽怎么办?

师:什么意思?你还没有除完,怎么知道除不尽呢?

生1:永远都除不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每一次余数都是1。

生2: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师:是呀!73÷3的余数不断重复,商也不断重复,永远都除不完,它的商可以这样写:24.3333……后面加省略号,表示还有无数个3,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求出蜗牛的速度。然后再比一比蜘蛛和蜗牛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算…

生: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0.85454…

师:为什么说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

生1:因为余数"5"重复出现。

生2:商也不断重复出现:5454……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快。

活动二:认一认。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数学万花筒"。他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试一试说说刚才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吗?怎样用简便写法写出来。

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

14.2÷110.4÷91÷75÷6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哪些认识?

……

这一节课,我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计算发现除不尽的现象,引发学生想了解怎样去表示商;这类商都有哪些特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因此,学生学得比较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数学万花筒",帮助学生知道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我觉得这样处理比较恰当。

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发现问题到问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是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发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认识循环小数,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注重了活动性教学。通过"谁爬得快"认识循环小数,"认一认"运用概念去判断,进一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深化了循环小数的认识,层次非常清晰,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案

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图形。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面在体上”的设计思路。为了形象生动,通过物体给这些图形拍个照片,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努力给学生现实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纸贴出来的)

哇,好漂亮!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

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

“我想知道新朋友长得什么样?”

“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儿?”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爱好?”

……

那大家想和这里的图形交朋友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生说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3、它们长什么样呢?

“长方形是长长的;

正方形是四条边一样长,方方的;

三角形有三个角;

圆没有角圆圆的。”师奖励学生图形,

说得真棒,这个奖品“长方形”送给你。

4、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觑)

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木块,用手摸摸它们的面。

“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师点点头,奖给生一个正方形)

“老师、老师,长方形住在我书的上面。”(师奖给生一个长方形)

……

5、我们给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吗?

“没相机,怎么拍呀?”

师:有铅笔和白纸吗?(师示范了一个)生拿着积木,铅笔、白纸,描了起来,然后剪下来,师启发学生还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找到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的那些物体的面上。”

墙壁上、门窗上、开关上、钟面上、流动红旗上,水桶上、地面上……点缀了一层。

7、全课小节,并板书课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是怎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

(2)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方法1、涂、折、画的方法

方法2、计算的方法。

方法3:商不变的性质。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引导、发现法

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3×4的表示什么意思?

0.2×4表示什么意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参与指导解释疑难问题)

三、点拨升华

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0.4×5=0.2×5=0.6×5=

0.3×6=0.2×7=0.6×9=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笑笑看见远处的闪电以后,经过6秒才听见雷声,如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4秒,那么笑笑离闪电有多远?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2、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幻灯、幻灯片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六年级数学教案

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合理选择用不同统计图来未表述。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名称优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第(1)小题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

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第(2)小题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这些信息。但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3)小题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统计图?

1、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

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些?

2、完成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6、7、8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近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近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请看小马虎日记。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一些好吃的。我来到超市,1吨重的巧克力,我买了两块,250吨l袋的薯片,我买了两袋,500吨的饮料我买了两瓶,我还买了1吨的桔子,2吨的香蕉。购物完毕,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问:这个小马虎的日记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正确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通过出示日记,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会出错,闹出笑话,甚至会酿成大错。又通过交流,整理,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还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语文中有数学,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地进行了整合。)

5.质量王国里的三兄妹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你们把他们整理得这样清晰。你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吗?找到五处并记录下来。

(注重课外延伸,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揭示吨的概念,用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吨,了解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000千克是1吨

1吨=1000千克

点评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我上的《吨的认识》一课,是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学得有趣,学得高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演示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课中,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本课一开始就气氛热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然后再通过电脑,以新颖的教学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新知有创造性的理解。

(2)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发现吨与千克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的进行整合。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勇于探索。

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提倡“让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为此,我有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语文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平等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年级数学教案

知识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

(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算一算。

5×( )=35 6×( )=42 49÷7=( )

32÷8=( ) 24÷8=( ) 6×( )=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xx年2月有28天,合( )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五年级数学教案

1、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对各种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4、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类,形成系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关键: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数,你能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数吗?(教师板书各种数)

1、用数表示数轴上的各点,唤醒学生对数的认识。

(1)教师先确定“0”的位置,然后由学生分别指出1、2、-1、-2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从这条线上,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请学生指出、0.3、1、2、2.9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些点要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你还发现了什么?

(4)请学生在上面的这些数中分别找出黑板上板写的各种数。

我们还学过哪些分数?分数的个数是怎样的?分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我们还学过哪些小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我们还学过哪些自然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正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负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除了这些数,我们还学习过那些数?(引出百分数)

2、归纳分类

学生汇报。

(1)(2)

在分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1、整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负整数不在讨论的范围)(举例说明)

联系:(1)它们都有各自的计数单位。

(2)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形式。

区别:(1)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整数则是表示几个“1”。

(2)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2、整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进制相同,都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填写数位顺序表)

区别:(1)小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小数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整数则是表示几个“1”。

(2)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3、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1)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都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量。

(2)分数和小数可以互相转化。

区别: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4、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区别:分数可以表示数量,后面可以加单位,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母可以是零以外的任何一个整数。百分数则一般只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母是固定不变的。

1、将下面的数填在适当的()里。

(1)冰城哈尔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摄氏度。

(2)五(4)班喜欢运动的同学占全班同学总数的()。

(3)杨老师的身高()米。

(4)某市今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是()。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70.46=2×()+7×()+4×()+6×()

(2)2:()=0.4===()%

(3)一个数由7个组成,这个数是(),它的倒数是()。

(4)把4千克葡萄干平均分成8包,每包是()千克,每包占总数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系统的复习了小学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各种数,这些数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你们知道没有数之前人类是怎样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的吗?如果现在没有了这些数,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除了这些数你还知道那些数?数的知识浩瀚无比,你们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有更多的数等待你的发现和创造。

五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长方体模型课件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一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一)

新知识点: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正确区别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教学要求: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何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平面图形的拼组

一课时解答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新知识点:

1、 十几减9的口算。

2、 十几减8、7、6的口算。

3、 十几减5、4、3、2的口算。

4、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 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以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发展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3-8,13-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4、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课件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