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5 14:31:31 作者:灵魂曲

二年级教案是教师为二年级学生设计的一套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些教案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尝试并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二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五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五段,第91~93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与练习。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逻辑基础。学生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连加来计算,二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而后者本质上是改变计数单位进行的一种简单推理。如,计算20×3时,先把20看作2个十,因为2个一乘3得6个一,所以2个十乘3乘6个十,也就是60。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自己的算法,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引导学生利用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本质上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可能逻辑地从乘法分配律推演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借助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直观水平上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教学时,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第一,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列出乘法算式。如,14×2。第二,鼓励学生想办法计算14×2的结果,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适时启发学生先算10×2,再算4×2,最后把两次算出的积相加。

第三,呈现如右的竖式(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

的计算经验理解计算的过程。如,竖式中的“8”

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竖。

式中的“20”又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竖式中的。

“28”是怎样算出来的?第四,介绍如右的竖式。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过程并。

初步掌握算法。

3、通过竖式两种写法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呈现如右的两个竖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思考:2乘8得16,右边竖式中积的个位为什么。

只写了6?2乘40得8个十,右边竖式中积的十。

位为什么写9?9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从而使学生理解笔算的计算过程。第86页例题的教学过程与上述例题的教学类似,重点也可放在竖式的两种写法的比较上。

要启发学生思考:3乘40得多少?120是多。

少个十?为什么计算结果中有14个十呢?14。

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

4、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量关系之一。教材在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之后,集中安排倍的认识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含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有关乘、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拓宽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接下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教学时,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通过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倍的含义。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给出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求它们的差,还可以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由此,结合画图或实物演示介绍倍的含义。第二,根据倍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1份,看另一个数中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把一个数按指定的每份数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第三,鼓励学生根据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在交流中明确: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5、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将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已知信息的收集、选择、组合方面,在合理确定解题思路方面,在灵活解答解题策略方面对学生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第一,要帮助学生弄清问题情境中的事理,以对事理的准确把握促进对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第二,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信息。第三,要多让学生说说从已有的信息中,还能想到些什么。第四,解答后要让学生适当解释每一步运算的实际意义。

二年级数学教案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

2.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三:应用。

亮亮第二聪聪第三。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生说时,师板书。

7×6=42六七四十二。

7×7=49七七四十九。

2、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

3、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

难点。

关键重点: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难点: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关键: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及教具准备口诀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问题情境。

1、师:谁知道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请你给大家讲一讲.

2、师:大家看书,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干什么呢?

二、自主探索。

1.师:在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2.师:现在请大家帮小矮人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的不同算法。

师:请你把你计算的结果和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明确7×3和3×7都用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

4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交流时教师重点说一说每个算式运用的口诀.

请一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师简单介绍。

生:在吃饭.。生:白雪公主在拿盘子等。

生:小矮人问: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

生:求3个7是多少?算式是:3×7=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7×3=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一共有多少汉堡?2×7=14和7×2=14。

口诀是二七十四。

生:一共有多少根薯条?7×7=49。

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生:一用有多少个鸡块?

4×7=287×4=28。

口诀是四七二十八。

生:一共有几杯牛奶?

1×7=77×1=7。

口诀是一七得七。

习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大家真棒,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请大家先观察图,蓝灵鼠要我们帮他解决什么问题?交流所观察到的信息,再独立解答,进行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我出一句口诀,同学们说出用这句口诀能算出的两个算式。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书中的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师:先计算出答案,再把结果按大小排序。

4.练一练第4题。

师:现在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

四、问题讨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一个大桶能装三瓶水。

生:一瓶能装七杯水。

生: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

师:那么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也可以画画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3×7=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3=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7=49口诀:七七四十九。

2×7=14口诀:二七十四。

4×7=28口诀:四七二十八。

1×7=7口诀:一七得七。

因为1大桶水=3个水瓶的水,1个水瓶的水=7个水杯的水,

所以1个大桶能装21杯水。

二年级数学教案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主题图、投影片。

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p21“填一填”、“说一说”及“练一练”第1-4题,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5×85×55×36×29×5。

3×42×84×57×23×6。

(个别说说应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

1、引出乘法,介绍读法和写法。

师:4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2=8或24=8

师: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教师: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让学生齐读2遍。

2、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都叫乘数,乘得结果叫积。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2×4=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完后,师板书。

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识小鸡被分成5组,每组4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既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接着,让学生在书中填写。

最后,让学生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了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知道了怎样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运动的共同点。

对于旋转,学生在生活中看过,学生并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述,但是能够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理解旋转。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旋转的特点,拓展空间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旋转的现象,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掌握旋转的特点。

利用旋转的特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与教学达成。

1.通过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出可以旋转的陀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学移现象,那谁能说说平移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学生回答:1、平移的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

2、大小、方向都是不变的。

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引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

出示情境图。(摩天轮、旋转小飞机等游乐项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运动的物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要用你的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2.揭示旋转运动。

出示主题图。

问: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

师:为什么?

师: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师:怎么转的呢?

师:对,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师:这是什么现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旋转现象。

小结: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大小、形状不变。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3.联系生活。

(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运动。

(2)用你的肢体语言做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生答:不是平移。

生:平移是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本身、方向上不发生改变。

生:都是转动的。

生:围着一个地方转。

生讨论交流。

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扇叶的转动。

旋转门的转动。

钟面上的针在转动。

生伸手一起模仿,体会旋转现象。

指名做。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出示图片。

2.完成教材p31页做一做。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学生拿出课前剪下教材p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协作(生开始做有困难,师和生合作制作、示范),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提问: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3.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利用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

指名回答。

生动手设计制作,展示。

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既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今天的课堂你感兴趣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小组内谈谈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旋转的是()。

2.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

旋转现象:鈡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摩天轮……。

二年级数学教案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大钟表、学具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2)体会1时=60分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3)学习读、写时刻

a、认识整时和整时半

电脑显示2个钟面图(9时、10时30分)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来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b、认识几时几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4、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4×5=20(元)或5×4=20口诀:四五二十。

20÷5=4口诀: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

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课件。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情景引入: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设计思路: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一、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三、活动三:找分米。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

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四、活动四:说一说、排一排、选一选。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五、活动五:说一说,评一评。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208211。

二年级数学教案

1、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课件、教具。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4×5=20(元)或5×4=20口诀:四五二十。

20÷5=4口诀: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234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周长的含义。

理解周长的含义。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体验、交流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一)描一描、画一画:

生一起唱“郊游”这首歌,天气越来越凉爽,美丽的秋天已经来了,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向欣赏一下吗?(出示课件)。

师:这些树叶漂亮吗?

师:大脚看这些美术作品中的树叶漂亮吗?(出示课件)。

师:美术大师说这些树叶的形状全是一笔划出来的。

师:想不想把刚才那些漂亮的树叶的形状描下来呢?

师: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师:大家描的都很漂亮,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是怎么描的?描完后,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的。(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实物投影)。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片树叶,谁愿意来描一描呢?说一说你的描法。

问:他们的描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的,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我们把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做树叶的周长。

师:同学们,树叶的.周长我们都找到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教材45页,第一题)你能描出他们的边线吗?下面请同学们从三幅图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幅,用彩笔描出它的边线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实物投影)。

咱们来比一比,看谁描的又对又快!

师:同学们的话化水平可真高,这么快就妙好了!

同学们,我们刚才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叫树叶的周长。现在,我们描的这些图形的一周叫图形的……(周长)。

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出示课题:周长)。

关于周长,你想知道那些知识呢?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生3:在生活中,哪里有周长?

生4:周长有大小吗?

很好!大家都是善于提出问题的好学生,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认识周长!

(课件出示:周长的定义)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二)找一找、摸一摸。

要求: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一起找一找,摸一摸他的边线,找出它们的周长来。谁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结果?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师:看这个图形有没有周长?(出示,一个角的图形)。

生:没有,因为它有开口。

师:也就是说不是封闭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量一量。

找个小裁缝量一量,(说一说量的方法)。

师:根据这个结果,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腰围?

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厘米左右。

(四)算一算。

同学们,我们的腰围是圆形的,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它的周长,那这些图形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他们的周长吗?(出示:教材45页,第二题)。

生:不行。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周长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题目要求,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量、算一算他们的周长。

(出示结果,集体校正,强调出: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的长度和。长方形和梯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长度和)。

(五)比一比。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咱班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思考。那前几天,老师在准备教具的时候遇见一个有关周长的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教材45页第三题)。

师:这是两张一模一样的正方形纸片,你们说他们的周长一样长吗?(一样)。

结果老师从其中的一块上减去这么一小块,变成了这个形状,你说现在他们的周长还一样吗?(生讨论,汇报结果)。

师:大家的眼里真好,老师对大家真是既佩服又感激,谢谢大家!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