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8 05:50:16 作者:笔砚

在开学典礼上,学生们纷纷怀着憧憬和期待,迎接新一年度的学习挑战。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看到学生们对开学典礼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让我们一同探寻他们的思维宝藏。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已经丢失了许多人类的天真。我们一定要设法把它找回来,至少能够部分的找回来。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天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

受了更多的教育,并不表明就应该变得似乎高深莫测,其实此刻你更应该恢复人类的天真。因为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去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道理,去探究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造化。

有时候,纯真的人在现实的社会中,看起来非常的羸弱,但他们却拥有伟大的、理性的和道德的力量。但凡大学问家,都有这样一种天真。而那些老于世故的、所谓“成熟”的人,对那种冒着傻气的人的天真似乎都不屑一顾,这些“成熟人”看似左右逢源,但他们只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必要去探索任何东西。他们永远认为只要存在就一定合理,而合理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必要去追究,要做的只是去逢迎而不必去改变;一切只需要适应,而不必坚持;一切只需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必去顾忌道德。这种老于世故的“成熟人”,实际上失去的就是人类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人类的天真是谦虚,也是纯真。所谓的人类天真,是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谦卑,一种谨慎,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根本的尊重。失去了这种人类的天真,知识的积累会使人变得通达,但同时也会让某些人变得更加狂妄,貌似豪气冲天,天天叫喊着要改天换地,似乎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但到头来,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们只会犯下难以挽回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挽回的错误,反而贻害了人类。因此,越是受过高等教育,越是掌握专门知识的人,越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越要成为一种德性的存在。为了这份责任,让我们一起找回人类的天真,因为天真才会使你像孩童般的去对未知进行追问,才会毫无顾忌地,并且不求回报地去探索自然、宇宙、社会的奥秘。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级新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对于2014级全体新同学而言,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你们好奇的目光、青春的神采,犹如源头活水,为东北大学这所座落在白山黑水之间,有着九十余年辉煌历史的学校,增添了蓬勃向前的朝气和活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同学们加入到东北大学这个大家庭,表示衷心地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初入大学,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你们在满怀喜悦憧憬的同时,一定会有新的挑战、思考乃至困惑和迷茫。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我想与各位新同学一起品读大学,探究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以及大学学习对于未来生活和成长的意义。

品读大学,要体会大学的人文精神。

从创建千年的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开启现代大学帷幕之日起,大学功能的边界一直在丰富,在拓展,但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核,却象天边永恒的星辰之光,亘古闪烁。那就是让更多的人,开启心智,获得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健全的人格,追寻学术的卓越,这是大学的精髓,是文明的基石,是大学在动荡的社会中,确立自己独立品格和影响力的基础。追寻东大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在“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这样荡气回肠的校歌传唱中;在张学良将军重金礼聘名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荀、梁思诚、林徽因等一批大师执教东大的人文鼎盛中;在“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东大师生御辱图强的忘我投入中;在东大教师于流亡途中谱写出“五月的鲜花”,给予无数绝望抗争的人以希望的泣血旋律中;在东大学生刘长春历尽艰辛,代表国家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精神激励中,感受到一所大学作为文化堡垒和精神旗帜的强大力量。

品读大学,要了解大学的学术文化。

一大批优秀的东大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力量。

同学们,在未来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们将在东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礼记·大学》有云,格物致知。格物是实践,致知是良知和真知。这正是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之所在。希望你们到东大不仅是“上大学”,以学习专业知识,获得毕业证书,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的;而是“读大学”,仔细阅读、欣赏、品味90年风雨历程积淀下来的东大历史、东大学术、东大文化和东大精神,并沉浸其中,获得滋养,真正实现自身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升华,成为具有人格之美的东大人,这是东北大学最重要的价值和使命。

要实现这一使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东北大学努力优化学科结构和内涵,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将优质的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向学生汇聚的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以科学和人文为两翼,为未来的人生和发展,插上两只翅膀。只有兼备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素养,锻造并淬硬相互协调的双翅,才能在天地间自由地翱翔。

科学的精神是崇尚真理、信守理性,是求真务实。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我们不但要从科学发展的物质层面去理解科学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去认识科学的作用,去品味伟大的科学精神,因为它是人类文明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正是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才有可能越来越接近真理。数学,在抽象而严密的维度中帮助我们认知数量、结构及其变化,使人严密而聪慧;物理,作为一种思维智能,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建立科学的时空观;化学则在更微观的层次上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周围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远到宇宙深处,近在咫尺之间,人们根据化学的原理不断地创造出缤纷世界中的各种新物质。希望同学们在教师的引领下,打好科学基础,努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激情和能力;培养理性批判、挑战权威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眼界和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做事,奠定立世之基。

人文的精神是健全人格、塑造心灵,是修善尚美。

在教育的内容里能够让人终生铭记的,始终是那些引发内心情感震荡、最为深刻的部分。哲学会使你心灵受到教化,唤起你的追问;历史学赋予你明辨和洞察的能力,逻辑学使你思维清晰且推理有力,文学带给你审美意识和想象空间,艺术会激发创造的灵感和创新的激情。这些需要同学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在自主的学习中,在同学的互助中、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去获取。我也希望东北大学的老师们,用人文精神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启迪青年人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激起创新的欲望、冲动和激情,获取追求自由、幸福人生的精神动力,仰望星空,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贡献国家、造福人类为己任,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学习做人,指导做事,坚守为人之道。

同学们,在东北大学,你们将开启新的人生,无论你在哪个校园,都将受到一样的关注和培育,都将面对各自的体验和挑战。品读大学、回应挑战将使你们走向成熟,因为人类的一切成就都与挑战和回应直接相关。我深深知道,我们所热爱的东北大学,达到理想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是追求学术上的一流,还需要体制机制的革新,需要文化精神的引领。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感性的情怀,去做东大精神的保有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以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去创造你们的未来,去创造东大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

各位来宾、老师们、各位新同学:

复旦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每年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我感到对复旦总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旦这两个字的本来意思就是太阳再一次升起,而你们各位就是复旦校园里初升的太阳,是你们让复旦永远保持着朝气蓬勃。复旦非常庆幸拥有了你们。

有人说高考前的考生及其父母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似乎进大学或者进好的大学,或者进好的专业似乎成为唯一的奋斗目标。但是我想我们乃至整个社会对考前的考生和父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既不嘲笑也不打扰。

但是现在你们踏进了复旦的大门,原先的激动、憧憬以及好奇,我想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应该是冷静和思考,因为进入复旦只是个开始,不仅是你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更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你们戴上了复旦大学的校徽,我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一种庄严感。因为复旦是一所神圣的百年学术殿堂,复旦是个有传统、有故事的大学,有故事的大学必定是有魅力的大学。

我想你们已经参观了复旦的校史馆,你一定知道了复旦所经历的一百多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政治众志成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是历经坎坷,追求美好未来的历史,复旦就是这民族振兴的交响诗中的一串强劲而优美的音符。

李x辉老校长曾经将复旦精神概括为团结、服务、牺牲,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复旦人敢于担当,复旦人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虽然你们已经戴上了复旦的校徽,但要真正成为一位复旦人,我觉得还要有一种特殊的复旦的气质。下面我就我所感受的.复旦的气质跟大家谈一点体会。

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样的精神,我想起前苏联的作家高尔基在他的《我的大学》一书中对大学生曾经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在一个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搓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各人说着各人所喜爱的真理,他们有着我说不出来的思想,我对这些人的喜欢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感觉就像一个被允诺给予自由的囚徒。

我想这个景象就是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这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这种争论不仅应该发生在学生之间,而更应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我记得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和我们复旦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和我的老师发生了剧烈的争论,甚至于争论一直延续到工厂里面的大众浴室里面,我们冲着澡还在争论。

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这样一种体现。而且复旦的老师有这样一种为了培养学生,承续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这样一种优秀的师生关系。我想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和高尔基一样感受到这样一种如此强烈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探索真理的自由。

在复旦,这样的争论不用去杂货铺,复旦的各个书院和书院里面的导师为你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条件。在复旦,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来到复旦,在这里开启一段求学深造的人生旅程,也给复旦这所百年名校带来了新鲜活力。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从今天开始,在座各位同学将成为复旦研究生,学校对你们最大的期望和祝福,就是希望你们成为优秀的复旦研究生。

同学们要成为优秀的复旦研究生,首先要有复旦魂。无论同学们来自何方,来自何校,我们继续强调同学们要读懂“博学而笃智,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并用心铭记,一生践行。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向坚定,不断追求;要不断探求真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独立思考,勇挑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重任。

同学们要体验复旦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为真理而不计名利的学术风骨。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海外留学生,都要学习“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都要为中华民族、各自的民族和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同学们要不断追求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与提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正确的价值观落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落到你们的一言一行之中。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将逐步融入国家各个领域。我们看到科教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等等创新格局,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方面面新气象,无疑创新已经逐步成为主基调。这个时代的到来,给了同学们人生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是你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

创新,就是要做没人做过的事情。同学们要敢为人先,要有善于抓住问题的智慧,要有超越引领的勇气,要有对一流创新成果的追求。同学们作为未来社会的创新主人,首先要成为学校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各种理论和实验创新的主体,要成为创新思想的主要源头。

同学们还要善于学习,尊重导师,尊重他人的创造,无论是在实验室里的创新,还是结合社会重大问题的创新,都是你们吸收经验、发挥创新智慧的好机会,大家一定要珍惜。

作为一所现代综合性大学,作为一所世界著名学府,丰富的学术资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你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最佳实验场。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学术实践的养成,这是你们走向创新成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终身必修课,这是你们立足创新领域的基础。

同学们,今日的复旦汇聚着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两所名校的历史基业和财富。同学们要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原复旦大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立高等医学院校。在旧中国,两校筚路蓝缕,屡处绝境。

在抗战过程中坎坷飘摇,坚持不懈。在新中国,两校迅速发展:1952年高校院系挑战,复旦壮大崛起,坐镇东南,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上医的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医学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加强;1959年,两校同时成为全国重点大学,贡献卓著。进入新世纪,两校合并,成为新的复旦大学,学科结构进一步拓宽,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同学们,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学校加快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你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加入复旦,也担当起了复旦人的共同使命。希望你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奋斗,共同为复旦的发展添砖加瓦。

学校期待,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在这里聚集为你们毕业送行的时候,同学们能够自豪地说,我们领悟了创新的真谛,获得了创新的硕果,满怀信心走向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创新,做出更大贡献!谢谢各位。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

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

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

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

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

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

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

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

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

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

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xxx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

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

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

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

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

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

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

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

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

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

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

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

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来到底学什么,到底怎么学?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

虽然你们最终都会被归到某个专业或学科,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就是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

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卑微到教学生某些学科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而不是像古代的书院,由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一种智慧。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虽然,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它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

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

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但这样的高等教育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其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大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因为纯粹地学习专业知识,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

作为大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悟道”的过程。

何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

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

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未来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点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

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

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这样的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xxx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传道’是第一位的”。我想这个“道”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不惜一切地去追求、践行这个崇高的核心价值观。

“道”还是一种智慧。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

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moocs)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以至于有人认为,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

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

罗素提醒我们,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学习的本质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

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地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来复旦学习,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顺利通过高考这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挑战,如愿以偿来到广东财经大学,踏上新的筑梦之旅,今后,广财大就是你们的新家了,让我们携手未来,共同创造一个生机勃勃、乐观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园。在这里,确立你们的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同学们,从你们期待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以来,我想你们一定一直纠结着几个问题:上大学对你们人生价值的实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学期间究竟能学到些什么?大学生活该怎样度过才能让青春无悔?我想,只要你们能够秉承学校“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实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就会得到让你们自己、你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满意的答案。

“厚德”,源于《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作为现代人,具有高尚的私德、公德和完美的人格,仍然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我期待,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的当下,同学们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和修习养成,拥有感恩之心、大爱之心;拥有对自己的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诚信向善,将来能够以优秀的品德,立身、立家、立业,回报父母、家庭和社会!

同学们,现代的大学已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你们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你们追求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选择。进入大学,你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渠道和方法,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加广阔的社交空间,面临着林林总总的诱惑,尤其是常常让你们难以自拔的互联网。我期待,你们能够理性地认识互联网的工具价值,不要低头沉迷于刷屏、快餐式阅读和一味地向搜索要答案,而要尽快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调适,以理性的求知精神和科学的求知方法,持之以恒,逐步建构既博又专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的能力和雅正的品行。

“笃行”,源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经由后代儒学大家的诠释,“笃行”意在努力实践所学的经过审问、慎思明辨的道德律令和术业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学是行之始,行是学之成”,我们学校的教学特色就是强调实验实践教学,拥有国家级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专业均拥有校外专业社会实践基地;我们在三水校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我希望同学们在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拓新”,源自于我们学校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的追求,就是要不固守成规,要开拓进取、努力创新。

同学们,创新发展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谋求新发展的共识和时代主题,为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国家也在全面规划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涌现,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能够发扬求新、求变、求真的精神和勇气,敢于理性质疑、批判既成的知识和观念,敢于挑战权威,用创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学习和锤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同学们,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这个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也期待,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当你们离开广财大时,每个人都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祝同学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上午好!

我相信,诸位同学此时此刻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体会到了这种情感,我想,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有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有在默默无闻中品尝到的甜酸苦辣,甚至有的同学可能还有几分怨恨。当然,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无论你们藏有怎样的感受,激动还是怨恨,这一切都将成为复旦历史的一部分,并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在此,我特别要感谢今天在场的和没有在场的家长们以及中学的老师和校长们。四年前,他们怀着对复旦大学的信任,把你们送到复旦。今天,当你们走出这所学校,对于你们的未来充满期待的,除了他们,还有你们在大学的老师们,还有你们的母校——复旦大学。

此时此刻,我不想努力地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的年轻。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苏格拉底在雅典准备接受死刑之前,还不忘告诫人们:“有一个真理我没有时间来给你们阐述。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没有经过反省和检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相信许多学生最近都在反省自己四年的人生。我不知道是否有的同学在省察时感到自己在这四年当中虚度了光阴。即便是有,也不用过分地伤感,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也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我的期望是,但愿复旦没有因为生怕你们“虚度光阴”而使你们被迫地“误用光阴”,而让你们远离智慧。

我在这里如此强调心灵,因为心灵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美德之源。18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于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时曾经说过:“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似乎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当今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我相信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

我们如此强调心灵,也是因为这是一所大学所能够给我们的学生最宝贵的东西。剑桥大学教授alanmacfarlane曾经这样评价剑桥:“一个地方能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则必能吸引我们。”在他看来,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的恰恰是八百年来无数在剑桥学习、生活过的智慧的头脑所形成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哲学和思想、知识和经验,音乐和建筑,甚至是故事和传奇。大学的精神是普世的,至少所有的大学之间的精神是相通的。因此,我希望每一个复旦人都知道复旦的追求就是要使复旦成为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的地方,我们大家都要奉献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

复旦的心灵在哪里?

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中文系的朱东润老师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给学生讲《诗经》,讲到《采薇》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大胆地质疑书本上的解释,问题正中要害,这位学生就是我们章培恒先生。朱东润先生已经过世多年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著作、各种回忆文章甚至题词中,感受到他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非常遗憾,如今连他的学生章培恒先生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章培恒先生的作品中得到启迪和滋养,从那些亲切隽永的小故事中感受前辈的心灵,并由此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上,你们聆听着复旦名师们的侃侃而谈;在图书馆,你们领略着复旦学术大师的风采;在茶余饭后,你们谈论着复旦的轶事趣闻,谈论着陆老神仙(陆谷孙),谈论着哲学王子王德峰、丁耘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复旦心灵的所在,以及在你们身上的进一步延续。

今年也是我们谢希德老校长诞辰九十周年。谢校长虽然离开我们十多年,但是教师和学生们一直在传颂着她对学生的关爱、她对学校的民主管理、她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有力推动。所以在纪念谢希德校长诞辰九十周年的座谈会上,我说,谢校长会永远影响复旦,因为谢校长以她无与伦比的人格和智慧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校长才可以使一所学校品格高尚,风清气正。作为校长,谢校长的风范将永远激励我前行,我也要让谢校长的心灵在我的身上得以延续。

今年五月校庆期间,我和学生们座谈,请总务处通报了寝室安装空调的计划。我们校领导向同学们表示了道歉。因为我认为我们复旦人都应该坚守诚信。在对话期间,同学们对学校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批评,让我印象深刻。前几天,我和毕业生代表座谈,听听毕业生给学校留下的“金点子”。我在会上说过,毕业生代表所提出的建议看似并不起眼,但实际上都触及到了大学的根本。大学的根本就是学术。在大学的运行当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的精神的,都应该围绕着学术开展,也就是学术优先的原则。所谓的学术,就是研究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所大学的根本。对大学的维护和爱惜,应该是渗透在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全心投入,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真心关怀,以及我们每一位复旦学子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都将体现我们对复旦的珍惜。因此,我非常感谢同学们在复旦这几年为学校所作的贡献,你们用自己的心灵和想象力,认识了复旦、理解了复旦、爱上了复旦!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7800多名研究生新同学共聚清华园,开启你们人生新的篇章。在这里,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每一级研究生新生都会为清华带来不一样的气息,为清华注入新的活力。你们这一级有来自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768名留学生,是历年人数最多的。这次开学典礼我们第一次安排了同声传译,但我希望所有留学生同学在清华这段时间里,中文水平也能得到提高。isincerelyhopethatatthecommencementceremony,wecancommunicatedirectlyinmandarinchinese(我希望毕业典礼时,我们可以直接用中文交流)。今天,苏世民书院和全球创新学院的第一批同学也和大家一起入学,越来越国际化的清华将为你们挥洒激情、放飞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对年轻人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你们之中的裘捷中同学本科在清华计算机系学习,在学校“星火计划”的支持下,大三暑假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研修,在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洛夫特(johnhopcroft)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复杂网络中群组的行为模式研究,与霍普克洛夫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被第25届国际万维网大会接收。他还是清华超算团队的队长,2015年他和他的队友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包揽了三大国际超算赛事的冠军。苏世民书院的新生约翰・桑顿(johnthornton)同学,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他14岁时曾在北京生活过一年,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小说《美丽的国家》,并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发行,他独特的写作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他在书中写道:“少年时期,我生活过的这个复杂但美丽的国家,将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我很高兴桑顿再次来到中国,成为清华的一员。我相信,在清华求学的时光一定会成为你们所有人无法忘怀的记忆。

清华大学是一所有着独特精神魅力的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不断超越自我,迈向新的人生高度。在105年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大学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办学风格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内在的办学特性,清华的办学风格是流淌在清华血脉中的基因,深刻地影响了清华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大批融汇中西、学贯古今、文理兼修的杰出人才。

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鲜明特色的大学很难达到一流。办学风格突出地反映了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她的育人传统和学术传统上,融入到师生的行动和气质中。我希望你们秉承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风格,积淀丰厚的学术底蕴,筑就坚实的人生基础。

中西融汇,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中西文化之精华,在比较中不断拓展视野,在借鉴中努力实现超越。早在1631年,中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就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在他看来,促进交流、向西方学习是当时中国向前发展并实现超越的必经之路。1923年确定的清华校歌的歌词中写道:“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其意在强调办学过程中要构建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吸收不同文化的精髓。在当今这个时代,全球化让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汇集全球智慧。清华大学正致力于成为一所更加国际化的学校,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在服务中国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同学们,你们要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深刻理解不同文明的内涵,在融汇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新思想。

古今贯通,就是要有跨越时空的气魄,主动探寻古今之联系,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影响了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何为一家之言,就是在古今贯通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努力达到新的高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从中国古代医学获得了灵感,并运用现代医药技术,成功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人类总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迈向未来。继承不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明天。同学们,你们要努力做到博古通今,努力奠定宽厚的学术基础。

文理渗透,就是要有打破人文与科学隔阂的勇气,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中培养健全人格,在交叉融合中启迪思想、拓展学术空间。1948年,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学长在学校的一次演说中,强调“告别半人时代”,呼吁大学教育要文理结合。他曾对学生说:“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文理渗透既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又为造就杰出人才、实现重大学术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之所以不断有令人惊异的创新成果,就在于将艺术、设计和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学们,文理渗透将使你们在学术道路和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你们要自觉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文理兼修的过程中提升学术境界、提升人生境界。

今天,你们正身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机会无限,挑战无限。把握机会,就能收获美好的人生;迎接挑战,就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同学们,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各位来宾、老师们、各位新同学:

复旦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每年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我感到对复旦总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旦这两个字的本来意思就是太阳再一次升起,而你们各位就是复旦校园里初升的太阳,是你们让复旦永远保持着朝气蓬勃。复旦非常庆幸拥有了你们。

有人说高考前的考生及其父母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似乎进大学或者进好的大学,或者进好的专业似乎成为唯一的奋斗目标。但是我想我们乃至整个社会对考前的考生和父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既不嘲笑也不打扰。

但是现在你们踏进了复旦的大门,原先的激动、憧憬以及好奇,我想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应该是冷静和思考,因为进入复旦只是个开始,不仅是你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更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你们戴上了复旦大学的校徽,我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一种庄严感。因为复旦是一所神圣的百年学术殿堂,复旦是个有传统、有故事的大学,有故事的大学必定是有魅力的大学。

我想你们已经参观了复旦的校史馆,你一定知道了复旦所经历的一百多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政治众志成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是历经坎坷,追求美好未来的历史,复旦就是这民族振兴的交响诗中的一串强劲而优美的音符。

李x辉老校长曾经将复旦精神概括为团结、服务、牺牲,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复旦人敢于担当,复旦人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虽然你们已经戴上了复旦的校徽,但要真正成为一位复旦人,我觉得还要有一种特殊的复旦的气质。下面我就我所感受的复旦的气质跟大家谈一点体会。

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样的精神,我想起前苏联的作家高尔基在他的《我的大学》一书中对大学生曾经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在一个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搓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各人说着各人所喜爱的真理,他们有着我说不出来的思想,我对这些人的喜欢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感觉就像一个被允诺给予自由的囚徒。

我想这个景象就是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这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这种争论不仅应该发生在学生之间,而更应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我记得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和我们复旦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和我的老师发生了剧烈的争论,甚至于争论一直延续到工厂里面的大众浴室里面,我们冲着澡还在争论。

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这样一种体现。而且复旦的老师有这样一种为了培养学生,承续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这样一种优秀的师生关系。我想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和高尔基一样感受到这样一种如此强烈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探索真理的自由。

在复旦,这样的争论不用去杂货铺,复旦的各个书院和书院里面的导师为你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条件。在复旦,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新同学们:

今天,大学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我代表全校x万多师生员工和遍布全世界的xx余万校友向新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与欢迎!

xx年前,清朝的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我们学校的名称也由创办时的“北洋大学堂”改为“北洋大学校”,时任“监督”徐德源成为学校历史上被称为“校长”的第一人。时光荏苒,昔日的北洋大学已经成为今日的天津大学,xx年前建校之初,学校只招收了xx名学生,而今年,我们录取了xx名本科生、xx名高职生、xx名硕士生和xx名博士生,你们将从今天开始创造天津大学的也是你们自己的未来。

还有x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在天津举行,你们所在的这个体育馆也是赛场之一。本届大运会的主题口号是“新里程新跨越新精彩”,我也想把这九个字送给你们――天津大学xx年入学的全体新同学。

人的一生有一些重要的转折点,进入大学学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她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创办就是为了“兴学强国”,正如学校的创始人盛宣怀所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天大人历来以国家、民族为重,“爱国奉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了天大人的传统与责任。天津大学的老校长李曙森在xx多年前就曾教育当时的天大学子:“个人的前途取决于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幸福寓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之中。不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个人的前途和幸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希望同学从私心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放在头等的位置上,做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地缘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未来的几十年中,你们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贡献力量,实现人生的新精彩,多么令人期待!然而,要能真正做出一番事业需要同学们在大学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以“严谨治学”为校风的天津大学,你们的学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股浮躁的风气,诱使人投机钻营,急功近利。在这种风气的误导下,一些人读大学敷衍了事,以为只要能拿到文凭,就可以发大财、做大官。我们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天大人喜欢踏实、好学的学生,天大人希望培养出踏实、能干的学生。成功没有捷径、更没有秘诀,天大众多杰出校友的成功靠的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请你们记住“实事求是”四个字,这是天大的灵魂,一代又一代天大人以此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当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并以此作为人生信条之时,就是你们完成人生又一次跨越,成为一名真正天大人的时候。希望你们毕业时可以底气十足地告诉别人:我,是“天大人”!

还有xx天,天津大学即将迎来xx岁的生日。预祝全体新生和全体天大人节日快乐!谢谢。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

各位领导、老师、朝气蓬勃的同学们:

大家好!

杨柳吐翠,大雁北归,迎春献彩,芦苇透青。2014年的春天迈着它无比矫健的步伐,满怀激情与祝福,向我们走来。此时此刻,一切陈年往事,无论欢笑还是痛苦,幸运还是遗憾,都应被淡忘。因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新的气象,是一条崭新的起跑线,我们不能甘做怀古伤今之人,而要成为新生活的缔造者、奋斗者、主宰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则无以至千里。三年的初中生活,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中,不过弹指一挥间而已,却是一道不容忽视的关口。

因为从初中开始,我们学习独自承担责任,独自面对各种挑战,并首次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走好初中的第一步,显得尤其重要。

七年级的同学们,吸纳科学文化知识,固然是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平日里,我们应坚持勤奋学习,专心致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积极精神,学习道德规范与生活自理,保持诚实守信,遵守公德,关心集体,勤劳俭朴。

应该说,你们是二中最为新鲜的血液。但是,能否让二中因你们而澎湃,因你们而沸腾,因你们而更加蓬勃向上,全在于每天、每月、每年的一步、一步……我想只有走好每一步,才更有信心和能力去迈开下一步。在此让我代表在座的每位学长祝福你们:在初中生活伊始,迈出稳健而豪迈的第一步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没错,长久驻扎于边塞,保障祖国的安全与稳定,这种寂寞与哀愁决非常人所能体会得到。然而,我想要说的.是,在每一位八年级同学的心灵深处,也有一道必须时刻守卫着的长城。

在经历七年级的手忙脚乱之后,你们踏入八年级的大门,并进行了一学期更深入的学习。应该说,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在你们看来,已能够轻松地运筹帷幄。充满挑战的中考,又似乎显得遥不可及。

此刻,人的毅力和斗志受到腐蚀,沉沦与堕落开始大爆发。

要想在这场了无硝烟的战斗中取胜,惟有死死守住那道心灵的长城。

结合现实生活而言,就是要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多把时间放在思考上,多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系统总结,不畏难题,不怕辛苦,勇敢地攀登科学的高峰。谈论未来,我们畅所欲言,然而要走向理想中的未来,惟有首先把好八年级这道关,忍受无端的寂寞,守卫虚幻的长城。

这,的确很难,那么就请看看在座的每位九年级同学,他们成功地把守了这道关。

他们是你们的榜样,你们的航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九年级同学们,百日倒计时的钟声即将响起,初中的出口就在前方清晰地屹立着,这个出口,是我们寻得太久的一扇门了,是我们做得太久的一个梦了。它让我们走了太艰难的一段路,它满盛着我们殷切的希望。

相信在这出口外,有更广阔的蓝天,更深邃的大海,更空旷的草原,更雄伟的山峰,在等待着我们。出了这个出口,我们就真正挣脱了年幼的无知,变得理性、坚强。

同学们,这是冲刺的时候,容不得我们犹豫,更不许我们放弃!上一届毕业生们优异的成绩让我们深感肩头沉重。作为坚毅的二中人,面对责任,面对挑战,只有迎头赶上!我们三年磨成一剑,霜刃未曾尝试,但终将要在六月用它披荆斩棘,成就梦想,打好这一仗,是我,是你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同学们,告别舒适、愉快的寒假生活,松驰的神经又该绷紧了,床头的闹钟又将激起清晨的奏鸣,久违的灯下又该呈现我们的身影。

我们很清楚,前方的路不可能平坦,只会更曲折,更艰险,随着学识的增加,竞争的压力也会日益增长,但我们决不应该畏缩,因为每个人所受的外部压力是相等的,轻松与否是心态的不同而已,以平常心去面对,我们,可以变得更强!

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紧跟着春天轻盈的脚步,沐浴着和煦温暖的阳光,怀揣着全新的目标与全新的希望,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个学期,新的一年。

梳理一下假期漂浮散乱的糟糕心情,整理一下在狂野中纷乱的思绪,找回在愉悦中迷失的自己,勇敢面对寒窗苦读的二月。新的学期即将是紧张而又充实的。初三的同学要为竞争激烈的中考而战;高中的同学将迎来cie考试。这两场大考则成为我们各自奋斗的目标。

因此,我们更加要抓紧时间,专心学习。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郭沫若说过“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董仲舒说过“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告诉了我们,努力学校不能松懈半分。平时利用午休以及晚饭后的几个小时,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道题,多预习几篇课文,那我们一定会比之前更加优秀更加出色。

在这几个月中,我们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出了上课认真听讲还要认真预习复习。

学习的艰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更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最后我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同学们新年快乐,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当你们在这座山清水秀的魅力城市翻开自己新的人生扉页时,我首先向你们介绍一下你们将在此渡过人生最宝贵最难忘时光的xx大学。

xx大学成立于1985年,是创办最早的本科高等学校。学校现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的学校,也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院校之一。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1010名,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承担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442项,项目总经费1.04亿元。近年来,有62项研究成果分获国家、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xx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现在,学校正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以应用型为主的高级科技管理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向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将学校办成位居自治区一流水平和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现代化农业大学。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建设的大好时期,同学们能够来到九江职业大学学习深造,来到一个充满美好发展前景的大学里学习,大家一定会感到兴奋和自豪。

同学们,十年寒窗诚然刻苦,三载春华更须拼搏。大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对大家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以及提高至关重要,你们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奋斗结果和学习机会,珍惜自己的美好青春和大好前途。为使同学们三年学有所成,把自己塑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借此机会向你们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希望你们勤奋学习、学会学习。

我们xx大学是一所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熟练掌握各种实用技能,毕业后能很快投入到生产一线中去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不同于一般高校的显著特色之一。在坐的各位同学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始终铭记这一点,并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

步入新的学校是你们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你们在将要度过的这段时光也是你们人生历程中十分关键的重要阶段,需要加倍珍惜。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你们学到的只是极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还有许多对你们一生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东西没有学到。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新的世纪,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世界的发展,时代的紧迫感催促我们不可懈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观念已被新的时代淘汰了。学会学习已被喻为“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护照”。作为xx大学的学生,同学们一定要创造性地学习,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方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当前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实现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变,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体。

二、希望你们积极上进、立志创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们要敢于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到成才的座标之上并为之不断地去努力。只有这样,你们的大学生活才会更加丰富而充实;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沿着职大的辉煌历史续写新的篇章。

同时,你们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应该深刻意识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学校得以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淘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所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现在,我们的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孕育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同学们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善于逆向思维,开拓进取,真正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

三、希望你们崇尚文明,团结互助。

现代社会是崇尚文明的社会,你们应该成为崇尚文明的典范。文明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通过入学教育和军训,同学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加强,我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作风,把它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是一所治学严谨,纪律严明的学校,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是对每一个同学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学习氛围,文明的生活环境,对于你们的成长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同学们大多都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过这种集体生活。面对这样的转变,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观念,要学会宽以待人。

无论是学校、班级还是宿舍,都是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就不能处处只为自己着想,而要以大局为重,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同学们,今天你们是芬芳的桃李,明天你们是祖国的栋梁。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新的学期,新的起点,只要你们能本着勤奋、求实、进取之精神,抱着敬业、乐业、创业之态度,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最后,预祝同学们学业进步,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发表新生开学致辞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

散文。

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2

页,当前第。

2

1

2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发表新生开学致辞

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2

页,当前第。

1

1

2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发表新生开学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来到复旦,在这里开启一段求学深造的人生旅程,也给复旦这所百年名校带来了新鲜活力。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从今天开始,在座各位同学将成为复旦研究生,学校对你们最大的期望和祝福,就是希望你们成为优秀的复旦研究生。

同学们要成为优秀的复旦研究生,首先要有复旦魂。无论同学们来自何方,来自何校,我们继续强调同学们要读懂“博学而笃智,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并用心铭记,一生践行。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向坚定,不断追求;要不断探求真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独立思考,勇挑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重任。

同学们要体验复旦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为真理而不计名利的学术风骨。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海外留学生,都要学习“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都要为中华民族、各自的民族和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同学们要不断追求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与提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正确的价值观落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落到你们的一言一行之中。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将逐步融入国家各个领域。我们看到科教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等等创新格局,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方面面新气象,无疑创新已经逐步成为主基调。这个时代的到来,给了同学们人生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是你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

创新,就是要做没人做过的事情。同学们要敢为人先,要有善于抓住问题的智慧,要有超越引领的勇气,要有对一流创新成果的追求。同学们作为未来社会的创新主人,首先要成为学校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各种理论和实验创新的主体,要成为创新思想的主要源头。

同学们还要善于学习,尊重导师,尊重他人的创造,无论是在实验室里的创新,还是结合社会重大问题的创新,都是你们吸收经验、发挥创新智慧的好机会,大家一定要珍惜。

作为一所现代综合性大学,作为一所世界著名学府,丰富的学术资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你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最佳实验场。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学术实践的养成,这是你们走向创新成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终身必修课,这是你们立足创新领域的基础。

同学们,今日的复旦汇聚着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两所名校的历史基业和财富。同学们要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原复旦大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立高等医学院校。在旧中国,两校筚路蓝缕,屡处绝境。

在抗战过程中坎坷飘摇,坚持不懈。在新中国,两校迅速发展:1952年高校院系挑战,复旦壮大崛起,坐镇东南,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上医的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医学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加强;1959年,两校同时成为全国重点大学,贡献卓著。进入新世纪,两校合并,成为新的复旦大学,学科结构进一步拓宽,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同学们,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学校加快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你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加入复旦,也担当起了复旦人的共同使命。希望你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奋斗,共同为复旦的发展添砖加瓦。

学校期待,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在这里聚集为你们毕业送行的时候,同学们能够自豪地说,我们领悟了创新的真谛,获得了创新的硕果,满怀信心走向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创新,做出更大贡献!谢谢各位。

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

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服务于外界,而不往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当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心,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这是我强调的心灵育人。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我相信各位同学现在的情感都非常复杂,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当然,我相信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

此时此刻,我不想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年轻。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光阴而远离智慧。

无论你们当初进入复旦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反省的是复旦在这四年中给了你们什么,你们从复旦还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

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tehead)说过,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的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牢记、所背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才能真正被称之为是教育的。对于复旦,我们认为这剩下的东西应该是一颗自由而年轻、真诚而脱俗的心灵。

我在这里严肃地讲讲心灵。因为心灵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行为之源。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服务于外界,而不往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当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心,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这是我强调的心灵育人。复旦的心灵在哪里?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我们中文系的朱东润老师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给学生讲《诗经》,讲到《诗经〃采薇》的时候,有学生就站起来大胆地质疑书本上的解释,问题正中要害。这位学生就是章培恒先生。

师的风采;在茶余饭后,你们谈论着学校的轶事趣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复旦心灵所在,当然也在你们身上进一步延伸。

大学的根本就是学术。在大学的运行当中,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应该围绕着学术开展,也就是学术优先的原则。所谓学术,就是研究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所大学的根本。对大学的爱心,则应该是渗透在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全心投入,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真心关怀,以及我们每一位复旦学子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都将体现我们对复旦的真心。

我昨天晚上在写发言稿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令复旦人感到羞愧、感到伤感的事情,它让我几乎彻夜难眠。请原谅我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来谈论一个不怎么愉快的事情。但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我今天在这里不谈,那么前面的话全都是废话。

事情是这样的:某学院的一位女学生今年拍毕业照时,因为帽子掉下来,她回头去捡帽子,但这个时候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了,照片当中就没有这位同学的脸。摄影师当场就补拍了照片。但是昨天,她拿到的却是那张没有她的毕业照。所有在场的同学都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她希望重印那张重拍的照片,并发给同学。遗憾的是,有人说这不是学院的责任,学院没有必要管,应该让学生自己和照相馆交涉,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小题大作。这位女生只能沮丧地要求班上的另外一个同学给全班的同学发短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一起分担重印的费用。

我不得不把我前面说过的一句话再重复一遍: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无法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我唯一能做的,是代表学校向那位女同学表示道歉。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复旦的追求真正成为现实,让我们不够完美的地方变得更加完美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所有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能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尊敬;只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包括刚才我提到的那位女同学都能受到真诚的关注和呵护;我们的师生都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对学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复旦,才会吸引更多的心灵。即使你离开了它,你也将对它永远眷恋,它将成为你毕生的精神家园。

100年前,有两位复旦的同班同学留学(微博)归来,他们可能比我们在座的还要更小一点。100年后,作为中国的人文和科学的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令人景仰,而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世人传颂。其中之一就是陈寅恪先生,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言说成为温家宝总理一生所崇尚的格言。他还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另一位是竺可桢先生。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该随波逐流。”无论同学们从事何种职业,你们都不是一部适应社会的机器,而是引领社会、改造社会的创造性人物。

让我们相互勉励,守护好我们自己美丽的心灵,守护好我们复旦大学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你们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憧憬,正式成为清华园的新主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精心培养你们的老师和家长致以诚挚的感谢!

大学生活即将拉开帷幕。你们一定很好奇,大学阶段同以往的教育有何不同,清华会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想有一点可以肯定,如同刚才你们学长所说的,不只是男女生比例的不同,也不只是发型的改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他还认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在清华,你们将接受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洞悉自然、人生和社会,为成就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当你们离开清华以后,伴随你们的将是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还有历久弥新的清华精神。

同学们,一百年前,1914年的11月5日,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他引用《周易》中“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解如何成为“真君子”。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了清华的校训。今天,在这里,我也想谈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清华人。

做清华人,首先要养成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同学们,你们都是以高分考进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所熟知的知识和认知都是对的。从现在起,你们要学会质疑,要善于质疑,要勇于挑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敢于质疑和挑战,就迈出了“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的第一步。人文学院王步高教授一次课上讲到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问题,一位学生提出“河南话里没有入声韵”,岳飞是河南人,《满江红》是押入声韵的,所以这首《满江红》值得怀疑。王老师虽然不同意这名同学的观点,但高度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在大学里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人的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过程。当你们今后进入了社会,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指责,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时候,你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追求,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做清华人,就是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坦率地讲,你们以往的高分,大多来自应试教育环境中对于特定问题所寻找的标准答案,而大学需要的是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文小刚教授对我说,清华学生找老师往往是因为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而不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或者有意思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主动才能发现问题,消极被动只能让生命慢慢耗尽。王小勤教授也跟我说,中美两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性和激情,他见过的最好学生都是会主动提问的学生。这种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人生的态度上。只有充满激情地去探索、去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和行动,你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在清华,按部就班、三点一线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热情、专注,主动地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自己去发现一些活跃的思想、领域和团体。这也是清华努力为每位学生成长所提供的土壤和文化。在清华,课堂上有大师授课,有丰厚的教学资源,课外还有很多等着你们去体验。清华有全国最好的创新创业平台,x-lab已经吸引了250多个项目申请、5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很多已经获得了外部投资;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创客项目,国内外顶级创客会与你们分享经验、携手合作,帮助你们把创意变为现实;这里还有200多家社团协会,涵盖文化、艺术、科创、体育、公益和素质拓展等方方面面。你们要学会选择,主动接触课内外的东西,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体验别样的挑战和乐趣,赋予大学生活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做清华人,还要学会包容和欣赏。对于你们而言,有了高分,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与人沟通。独立并不难,从众更易,既善独立又能合作,才是最难的。前些天我参加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夏令营,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首席执行官博乐仁(roland busch)先生谈到,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一个团队却有可能做到完美。我参观过校友创办的很多公司,他们说创业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创建一个和衷共济的团队。所以,你们要在集体中深刻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们相互了解和理解,包容彼此的不同,学会欣赏多样性。清华也会为你们的团队协作提供平台。去年,学校推出了极限挑战课程,将选课的学生分成8个组,每组有9~10个来自不同院系的队员,由同学们在80个小时内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机器人巡线、航拍等技术攻关,并草拟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商业策划书。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技术攻坚,也需要工艺设计、人文探索、团队组织,只有彼此尊重、包容和欣赏,才能做好项目规划、时间管理和跨学科知识学习,并最终通过答辩,获得风险投资人的认可。

同学们,现在你们对清华园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总想在一步一景中感悟她的宁静与美好。当一切渐渐归于平静,你们难免会发现有很多不满意,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已是清华园的主人。希望你们不要习惯于从这些问题旁边溜走,不要放之任之,而是要敢于提出问题;不仅要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学会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不仅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更要敢于担当,作为一个领导者、参与者,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今天,只有以这种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你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问题。

同学们,在一百年前的那次演讲中,梁启超先生说:“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希望你们像梁启超先生所期盼的那样,像家庭、社会和学校所期盼的那样,经过大学生活的砥砺,修君子之德,成君子之风,在清华园放飞人生的梦想,今后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 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新生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以热烈的欢迎致辞和精彩的文艺演出,欢迎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28位新同学。我们如此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你们,因为你们是辽大的小苹果,怎么爱你们都不嫌多。我也为你们的眼光和智慧点赞,你们选择了辽大,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为此生成为辽大人而倍感骄傲,我出去开会和访问时,常常听到你们的师哥师姐们非常自豪的对我说,“校长,我是辽大的。”那时,我心里真是美翻了。我更感谢你们对辽大的选择,是你们让我们学校在省内的招生分数再创新高,甚至,我们亚澳商学院的二本招生分数线,都达到和超过了一本分数线,真是碉堡啊。所以,向你们的父母家人转达我们以及全校师生对你们的衷心感谢。

看见你们年轻活力的笑脸,和充满智慧的眼神,我对你们满怀期望,相信你们必定会对学校的未来注入新的正能量。1994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元年,经过20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和将要更加残酷的颠覆世界的秩序,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三位来自互联网的大佬,雄踞今年财富榜的前三甲。b2b、o2o等电驴电商迅速崛起,将传统商业打入冰雪世界,连马云的父亲都不会打的了,而你们是自小将互联网玩弄于股掌中的新一代,与我们这些人需要学习,适应互联网不同,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你们血液中就有互联网基因,具备互联网思维,因此也一定能够玩转这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些大叔,该给你们让路。

你们是幸运的一代,更是面临打击的一代,我想告诉你们,通过在辽大四年的学习,你们将成为更有实力的玩家,成为中国好青年。因为辽大是一个育人的神圣殿堂,你们的师哥师姐们,无论从学、从商、还是从政,都从这里开始成长成中国的杰出人物。如: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去年的中国首富、全国的著名企业家王健林,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教授,还有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自强不息、教育部创业大赛冠军等等若干称号。据2014年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排名第31位;2014中国大学杰出政要排行榜显示,我校排名第34位;2014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显示,我校排名第四十位。在全国1000多所全日制本科大学中,我们辽大绝对数得上“高大上”。我相信,你们中间未来一定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今天,我在这里算是对你们开光了,黄大叔为你们开光,一定是灵验的。古人云,信则有,信则灵。你们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但这对你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平台。如何度过、度好大学时光,就需要你们真真切切的了解何为大学。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无论是大师还是大楼,都是用来培养人的,所以,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但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何为人?中国字说的很清楚,人,一撇,一捺。表明人之所以成为人就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精神,二是物质。人首先物质,所以要有强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灵。考我的博士生,我通常首先要问他们一个问题就是“能吃吗?能睡吗?”,因为能吃能睡,才能把握节奏,才能做好功课。所以同学们,在校四年,一定要锻炼好身体,坚持出早操,上好体育课,爱上做运动,坚持每天出出汗、排排毒、洗洗肺。

全国著名英语教学和管理专家、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就曾经在大学时学习成绩追不上他的同学们,他在毕业时对他的同学讲:“这辈子如果我追不上你们,我就会保持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到了80岁之后把你们一个一个都送走,我再走。”这也是一种胜利。但是,人要成为人,还必须要有点精神,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先做人,后做事。”作为底线,至少是边做人,边做事,只有精神不倒,人就永远不倒。精神有四。一是明德,就是要常怀大爱之心、常怀感恩之心、常怀包容之心;二是精学,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处万般人;三是笃行,就是战略决定一切、执行决定一切、细节决定一切;四是致强,大有大强、小有小强,弱可以变强。所以同学们,我常说一句话就是,牢记和践行辽大校训的人,必定会有好的前程。我们不是生活在孤岛上,所以人都是社会的,因而能够在群体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梅贻琦先生讲,文明人类的生活不过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教育是最大目的,不外使每个人在团队中各得其安,且能相偎相遇,相方相苞。这是例无中外,史无古今的一般规律。所以中国字,一个“人”,是人,两个“人”是从,三个“人”是众。一个众字,揭示了团队全部要义:一人在上,要有领导力,一人在前,要有引导力,一人在后,要有服从力。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拥有自己的位置,和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也因只有不同的能力,才能组合成一个合力;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能组成团队。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中,要练就自己的必杀技,唯有如此,才有实力,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唐代大文豪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所以,同学们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突出和坚守自己的特色,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环球时报2014年8月29日发表了一篇《网络化90后带来鲶鱼效应》的文章。该文提出了于60后尊崇权威,70后怀疑权威,80后挑战权威,90后正在解构权威。他们认为,没有人可以主宰自己生活,别人只能给与建议,而不能帮他们决定。我赞同这一看法,所以,以上所言,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更没有给你们做出决定,而是作为一名大叔,从过来人的身份,给你们的建议。你们的人生之道,是你们自己悟出来的。中国字“道”,首先辶,就是路,路上面那个字是首,首就是脑袋,所谓道,就是用脑袋想出来的路。中国人讲道,是悟道,所谓悟,这边是心,这边是吾,所以,用自己的心去想。悟道,正迎合了你们90后的价值观。

最后,衷心希望你们,在拥有了倡导独立、自由、平等的大学精神家园里有所听,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行,让世界因有你,每天更新鲜,阳光更灿烂!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