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论文(实用20篇)

时间:2024-02-22 15:45:04 作者:笔尘

金融是指通过货币和其他流通手段进行投融资、资金筹措、支付结算等各种经济活动的领域。以下是一些金融机构的官方网站链接,提供更多关于金融业务的详细信息。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贵州省是全国贫穷落后的省份之一,贵州的农村山脊,人贫,教育滞后。1986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并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3年起,国家相继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等重大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了“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二十多年的逐步推进、实施,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办学资源得到了改善;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我县接受了国家“普九”验收,已达合格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

1、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2、教师素质提高。

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1994年起,遵义师范院校开设音、体、美、幼专职教师专业,近20年,为遵义市农村中小学培养了大批合格专业教师;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农村各中小学教师学历,在2000年前后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要求),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3、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茶、为城镇打扫街道等);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五严禁五不准’”、“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理、化、生实验教师,信息课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三、存在问题。

“大班额”现象现在农村各中小学还很凸出。

学校管理不到位,“大班额”问题得不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会严重失衡。这是上级主管部门及部分中小学领导思考、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缩小城乡差距,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设备、师资水平、教育经费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促进教育公平,这就是义教均衡发展的目标。具体的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1、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2、教师素质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3、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孤寡老人等);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理、化、生实验教师,信息课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可见,学校内部管理是实现均衡教育的得力助手,只有学校内部管理好了,均衡教育才能得到快速、有序、良性的发展。

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作为重庆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按照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发展的思路,在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融资瓶颈,着力推行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特别是在农村“五权”抵押融资改革方而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破解农业融资瓶颈做法和成效。

务实开展农村“五权”抵押融资。20xx年,江津区在重庆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林权“三权”抵押融资基础上,新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塘库堰承包经营权,务实开展农村“五权”抵押融资工作。一是开展“五权”确权颁证,实现“有物可抵”。截至口前,全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农房房地产权证累计办理10.2万余件,确权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400余宗,并对村社合并、拆区并镇等涉及的塘库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单位进行了变更确权。通过确权颁证,为全区农村“五权”抵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二是出台系列文件,实现“有制度可依”。先后出台了《江津区“五权”抵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江津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并结合实际出台“农村居民房屋、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细则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三是规范担保贷款流程,做到操作上“有序可依”。就担保贷款的申请、审查程序、操作流程、担保范围、担保限额进行了规范,并初步构建了双方协商为主的评估机制。如农商行采取内定与引入专业评估公司相结合的评估机制;绿丰担保公司主要采取双方协商的评估机制,原则上价值100万元以下的采取双方协商确定,价值100万元以上的,采取双方协商确定或引入专业评估机构评估。

二、主要问题与具体困难。

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能办理抵押融资贷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担保法》规定,我国农村村民的住房及宅基地不能设定抵押权;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只有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同时抵押。由于现行的法律限制,导致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能抵押融资贷款,大量农村沉睡资产无法盘活。

流转土地上的附着物、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价值无法体现。农业企业通过流转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在原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范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种植养殖大棚、农产品仓储、管理用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但土地权属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只有地上构建筑物和附着物所有权是农业企业的.。虽然一些农业企业的设施农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可由国土房管部门核发设施农用地权证,但仅仅证明其合法权属,仍无法形成合法产权,更不能成为有效的贷款抵押物。加之农业资产的评估机制不健全,农业企业很难通过投资形成的农业有形资产独立在金融单位融资。如:两个投资者,各持相同的资本金,一个在国有土地上投资工商业,一个在集体土地上投资农业,在国有土地上投资的转化为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商品楼等资产,形成合法产权后可以作为有效抵押物在银行直接顺利融资,然而在集体土地上投资种养业的转化为土地使用权(租地)、道路水利设施、所有权及收益权,这些资产按照现行的法律或政策无法办到合法有效的产权,农业企业融资相当困难。

三、破解农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破除农地经营权抵押瓶颈制约。建议从国家层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范围,并作为有效抵押物直接进行融资,减少担保环节,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

探索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将其征转为国有土地的试点。建议国家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小范围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改变其土地性质,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然后出让给农业企业,使其在土地上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合法有效的“大”产权,可以作为有效抵押物在银行顺利融资,以解决其融资瓶颈。

通过政策引导做大做强担保公司。建议从国家到省级政府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加进行立项,补助注册资本金,进一步加强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引导。同时,改变财政补助的方式,通过政府贴息确保适度收益,引导民营资本或其他非公资本进入,发展混合所有制担保公司,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担保能力和信用规模,拓展担保业务范围,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此外,积极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设立民营担保机构,并引导其支持“三农”发展。

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议以省级政府为平台,整合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进一步健全以政策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的农业农村保险体系。将农业保险全而覆盖种植、养殖、林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同时,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风险补偿金补偿比例,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农村金融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

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关于农村金融有很多种理论,每种理论都有自身的依据,适合于不同的情况,无论是哪种理论,目的都是加强农村内部资金的流动,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补贴信贷理论。

在农村金融流派中,农业补贴信贷一直占据着统领地位,该流派的理论如下:农民大多数都属于贫困阶层,自身没有储蓄能力,因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的目标就是获取利润,农业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投资具有长期性的特征,且收益较低,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无法成为融资对象,在这种形式下要想促进农业生产,缓解农村的贫困状况,就必须要从外部注入资金,而且需要金融机构对这些资金进行合理调配,要求该金融机构是非盈利性质的。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对于外部资金过于依赖,资金的回收率不高以及储蓄动员不力等,但是从目前的金融格局来看,这种理论的适用性较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保证实际存款利率为正数,尽量平衡资金之间的供求关系,具体利率由市场来决定;其次,判断农村金融的运行状态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营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经营是否能够实现持续性、资金中介量是否达到了一定标准、是否对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第三,不应该盲目取消全部非正规金融,而是将其与正规金融结合起来,具体体制的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基础,农村金融的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应该依靠市场机制。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政策主张不完全。

竞争市场肯定政府干预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政府发挥的不是取代作用,而是一种补充作用。首先,政府要使用政策对利率进行干预,保证利率不是负数,一旦出现需求过度问题,可以引入外部资金,但是前提是保护金融机构的储蓄动员动机;其次,要制定一些特殊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实行政策性金融,但是不能损害银行的基本利益;最后,为了保证贷款的回收率,可以将融资与实物买卖结合起来,也可以使用联保小组的形式解决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根据农业补贴信贷理论,农民自身不具备储备能力,需要政府采取相关政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性资金,该理论虽然全盘否认了农民的储备能力,有一定的缺陷性,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补贴信贷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资金。金融和经济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金融,金融反过来又服务于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受到了阻碍,农村内部的经济结构开始复杂化,小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内部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促使农村对金融服务产生了大量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种类上,人们需要各类金融模式为自身提供服务,获取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传统型农业在资金方面本身就存在一定缺失,只有解决了基本的资金问题,农村经济结构才能得到调整,才能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结构的优化以后,在同样的投入下才能获得更大的产出,如此实现了良性循环,农民自身具备了储备能力,引入外来资金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小,实现农村内部的“自给自足”,为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打下良好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促进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不断对农业结构做出调整,农业经营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开始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模式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促使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农村金融格局。实际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延伸产业链的过程,就是细化分工的过程,这就导致农村对金融需求产生了分化,整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扩张的趋势,因为无论是在初期投入阶段还是在经营阶段,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都在增加,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仅仅靠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主张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结合起来使用的原因。另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使农村对金融的需求不仅再停留在资金数量层面,而是需要更加丰富的服务种类,期货、股票以及债券等金融逐渐发展起来,甚至会促进租赁以及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提升生产效率,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三)促进国民经济向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植,离不资金的投入,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其他要素所代替不了的。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以及落后的生产观念的制约,我国农业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的`模式发展,对人力的依赖程度高,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低,导致生产水平落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有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资金的周转。农村金融的发展就为农业经济的科技化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促使农业生产过程中提升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实现“以技术促生产”的发展目标。农业项目对于资金的筹集和配置影响的不仅是农业本身,还会对所有相关部门产生关联影响,农村经济的科技化转型影响了很多关联部门,促使国民经济整体向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四)加速闲散资金的运转,活跃社会经济。

金融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资金的储蓄上,同时体现在对资金的配置及融通上。社会经济增长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就是基本要素的匮乏,在这些要素中,资金资本又是关键因素,资金的投入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直接融资的水平不高,保险、证券一类的金融不发达,间接融资仍然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银行一类的机构仍然是农村金融中的主体。当今时代是货币时代,人们积累财富是通过持有货币或者是用货币购买金融资产来实现的,但是直接持有现金不会生息,这些资金有可能会为社会创造一定收益,但是一般通过花销来实现,因此价值不高,不利于资金的融通,而且手持现金很有可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资金贬值。农村金融就鼓励农民利用手中的闲散资金去购买金融产品,只有将现金变为金融产品,这些资金才具备融资的性质,而农民手中的财富并没有减少,反而会生息。一方面,融资能够实现资金的增值,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能够将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运转起来,实现资金的融通与再分配,通过这部分资金来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了资金的良性运转,有效活跃了社会经济。

三、总结。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直将“三农问题”视为重点。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发展农村金融的力度。事实证明,农村金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促使生产模式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向着科技化方向转型,同时加速闲散资金的运转,有效活跃了社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作者:潘登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是对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外界条件的总称,包括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等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从理论上来看,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央行行长在首次公开提出“金融生态”概念,用以指代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论的观点认为,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状况取决于生态环境因素一样,金融机构是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生存竞争中发展演化而来的,这种演进必然带有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环境因素的烙印,甚至与地理位置有关。比如某乡村卫生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医疗水平较差,则在此地的金融工作人员很容易在生病或受伤等情况时将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该地金融机构网点人员招聘的情况,从而导致该地金融人才不足,金融发展困难。而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信用度低、法律执行困难等问题都严重阻碍着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第一、二季度,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与总负债保持在20万亿元左右,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的12.6%左右,维持16%、18%的同期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商业银行23%左右的同期增长速度。农村商业银行在20第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7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8%,资产利润率1.60%,拨备覆盖率257.69%,资本充足率13.29%;第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872亿元,不良贷款率1.72%,资产利润率1.55%,拨备覆盖率253.14%,资本充足率13.32%。

总体而言年第一、二季度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充分表明农村商业银行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与利润。然而在拨备覆盖率方面,却没能比其他银行显现出更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从目前来看,城市金融机构比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更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林毅夫曾指出,国有金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转向城市,从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共收缩退出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农村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一度急剧减少。农村信用社为了脱困,基层业务代办点大量撤并、人员清退、业务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脱离惠农初衷,农村金融发展陷入困境。

因此,如何让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如何通过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保证农村金融系统的平衡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理论假设与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诸多方面,如农村经济状况、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因素,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金融生态环境理论。此外,从金融集聚和辐射理论角度来看,城市与农村对于贷款的相对吸引力所导致的金融资源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问题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继提出“金融生态”概念后,国内学者陆续对于金融生态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做进一步的定义与具体实证研究,将影响金融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bp神经网络模型、层次分析与数据包络相结合的ahp-dea法等各种数学工具不断尝试构建合理统一的评价体系。金融生态理论将金融机构所处环境以及具有相互竞争关系的金融机构主体联系在一起,用仿生学视角将其比喻成生态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专门研究其中的环境部分,从诚信文化、法律水平、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等多个角度,通过定性指标或定量指标,全方位评定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如何使金融生态长期处于平衡状态,让金融生态环境更有利于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现有研究中金融生态环境涵盖社会习俗、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等软环境,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硬环境。并且普遍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是正相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最终实现该地区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提高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从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征信业发展、政府行为、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等发面提出了意见,希望借此提高区域金融发展。由此可以得到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社会保障程度、经济发展、政府扶持等外界环境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影响作用,而且是正向的。

相较城市来说,农村金融产业状况改善问题更加急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农村信用体系严重缺失、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政策依赖等很多先天问题,需要单独研究。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不仅影响本地区金融业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其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从而决定农村与城市间的金融资源合理分配。

通过对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发现fe、re皆明显优于混合回归,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面板数据支持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终本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算,模型如(1)式所示,表4为相关回归结果。

从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选用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信社代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总额自然对数,还是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信社贷款为指标来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所受到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指标的影响方向是基本相同的。实证结果显示,农户生活水平方面的两个指标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消费占农村居民收入越多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越活跃,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而农村医疗水平作为设置网点的基础条件对于金融发展水平更是显著地具有正向影响。

农村政府服务水平方面两个指标则对金融发展都具有反向作用,实证表明农村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增加与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加对于金融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与假设1以及普遍认识相违背,可能的原因有: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中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以及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两个指标所衡量的是政府对于农村的服务水平,并非政府针对农村金融机构扶持的水平,出现这样的结果有其合理性与可能性。由于这两项指标更多地体现政府对于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居民自有资金、富裕资金的增加可能导致一些非农村正规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于农村正规金融造成不利影响。

农村经济结构指标显示第一产业在农村各项产业中的比重越大,对于金融发展越不利。作为控制变量,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越大,农户储蓄与贷款受到通胀水平影响也相应增多。

城市金融集聚水平的两个指标对于金融发展指标影响为正向,说明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有提携作用,这可能与一些地区对于银行网点必须在农村配套设置等地方政策要求有关,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因为各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的情况不同,金融集聚效应所处阶段有所差异,对于农村造成的影响有较大差别,因而可能无法形成统一的线性关系,表现在实证结果上则是显著性不高。若对于各地区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研究,或许能够更为显著地观察到城市先是逐渐增强对于周围地区金融资源吸收,达到某个峰值后开始通过辐射作用提携周边农村金融发展的“倒u形”变化。另一种可能是金融资源的转移有从周边农村转移或从其他城市转移两种途径,由于不同城市与周边农村或其他城市之间信息流动、市场流动的效率不同,因而讨论城市金融集聚对于周边农村的金融发展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城市之间与城乡间金融转移的成本问题,因此农村金融发展受城市金融集聚情况影响有差异。

五、结论。

本文以金融集聚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为依据,基于我国2002d20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各因素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实证得出以下结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确实有利于农村地区金融的发展。消费占农村居民收入越多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越活跃,越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而农村医疗水平作为设置金融机构网点的基础条件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农村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增加与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加对于金融发展具有反作用,说明政府的某些政策可能不利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指标显示第一产业在农村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越大,对于金融发展越不利。从城市金融集聚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普遍呈辐射效应,但可能因地域差异有较大偏差。因此,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应采取活跃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r].北京大学经济研究咨询讨论稿,2003,no.c2003026.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华文明走过了悠悠数千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王朝,中华文明中无不体现出农业的重要性。然而在古代,即使有“士农工商”的社会观念,封建地主制却使作为社会生产主要实践者的农民与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割离,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到新中国的钟声敲响,沉睡的中华大地又开始复苏。三十一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农村真正步入她光辉的改革发展之路。

要解读农村改革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的概念。农村是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了对农村概念的正确认识,我们来解读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三十年。

六大以来,中央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回望改革过去30年,我们发现诚如温家宝总理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路子。但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探索”。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道路还很长。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展还不完善,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事实上,农村内部改革是内容最复杂、环节最多、层次最深、难度最大的改革,重点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只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条件;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与科技充分结合。实现科技兴农,科学富农。农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大好政策的背景下,各方资本正不断进入农村。与此同时,农村发展也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是农村土地分散式生产与机械化农业生产的矛盾;二是农民相对落后的意识形态与先进农业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农村现有基础设施的极不完善与农村经济配套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并不是农民们自己的是,而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然学习生活在都市,但是也可以心系农村发展,投身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大有可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力量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拥有最为新鲜的思想认识。我们可以以我们的知识力量支持农村发展,积极参加支农建设,组织知识下乡。为农村带去新的先进的文化,开阔农民的认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规划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积极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帮助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法制、文化建设,使农村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对此,我们也应该又清楚的认识,正确理解新农村的含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拆了旧居建新房,许多地区在相应基础设施还未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盲目建设,既浪费了宝贵的农村资源,也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旨。新农村的新不只是房屋的新,而是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的全面发展更新。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不能只注重表面,而要深入农村,实地了解地区发展的优势、特色,结合地区实际状况进行全面合理的新农村规划。从而建设出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的真正的新农村。相信在正确思想指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之路必将走出又一段辉煌。

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政策主张。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田东——中国芒果之乡,是西部地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中壮族人口占86%,全县行政村中有95个为贫困村,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地区。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之前,田东县的农村金融与其他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一样,存在着商业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市场,农村资金净流出,金融支农功能弱化,“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等问题。

10月,吴邦国委员长在田东县考察时提出“以田东县为试点,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要求探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做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文章,为解决农业生产贷款难等问题走出一条新路子。在此问题上,田东县通过人民银行12家金融机构进行了“四创新,五建立”的试点模式进行农村金融改革[1]。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经过三年多的历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着,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金融主要指标快速增长。

1.县域内贷款投放量大幅增加。

自从进行金融改革后,田东县的银行业机构有了较大的进步。田东县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数达到了53.33和46.2亿元。按6月末的统计,各项贷款余额51.06亿元,新增贷款4.8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3.42亿元,成绩喜人。(表2-1)。

2.涉农金融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新增贷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涉农贷款余额逐年攀升,占总贷款余额都在65%以上。支农再贷款的增加,使支农资金得到了较好的循环再利用。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和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升一降”,资产利润率并没有因涉农比重加大而下降,不良贷款率也没有因涉农比重增大而上升,可以看出涉农金融并没有出现固定思维中的消极影响。此外,农户信用评级工作的完成,为涉农金融状况改善以及农村金融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表2-2)。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一是金融网点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县已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横向联动的立体服务格局。在年5月末银行网点数达到了44个,全县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100%,每万人拥有网点数1.09个。二是农村支付体系实现全覆盖。atm及自助服务终端达到1.3台/万人,pos机平均9.2台/万人,累计安装电话支付终端744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被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系点”。[2]三是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实现全覆盖。由县政府与人民银行百色中心支行共同开发建立了新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开展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村(镇)创建工作。

(三)惠农保险和助农担保体系实现有效覆盖。

(一)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

农村金融需求结构主要是以民间借贷为主,农户从正规金融信贷需求量较少。从统计上可知,20末平均贷款额才3.63万元/笔。而当农户要生意经营、建房、婚丧嫁娶等情况下要发生较大的信贷需求时,信贷绝大部分也是以民间借贷为主,主要是发生在亲朋好友,乡亲邻里之间,并且绝大部分利息率为零,债权债务人双方主要是靠“人情”作为信用“担保”,且有利于日后关系的维系。

(二)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较高,新机构实力较弱。

随着各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大,营业费用也从20的2118万元上涨到了2010年的5218万元,负担较重。各金融机构转账电话等乡村电子化支付设施运行封闭,不支持跨行查询、转账等业务,利用率较低。

新成立的农村金融机构,起步晚、起点低,经营规模小,存款来源窄、总量小,具有小型化、分散化特点,组织架构不完善,结算渠道不够顺畅,专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硬软件落后,无法满足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需求。

(三)金融机构支农与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金融机构支农与创新内在动力不足。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以来,金融机构以“农村资金支持城市”,“农业资金支持工业”,造成了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城乡金融“鸿沟”。农业务风险高,部分机构依靠上级行处置成本,难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四)农业保险试点推进困难较多。

财政补贴资金有限使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少、推进难,政策性保险扩大覆盖面仍有难度。农业本身就是“靠天吃饭”,而由于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农户个体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就田东县的县情来看,火灾、冻灾、暴雨、洪水、内涝、暴风、雹灾等自然灾害的`时有发生。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对田东县、广西区、甚至全国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任重道远,田东县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惧艰难,勇于挑战。

(一)加强县政府的领导组织地位。

田东县政府继续当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领导者,高瞻远瞩,宏观统筹,负起改革策划和实施的重要责任,金融办、保监会、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责任,分工到位,各司其职,用好用足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的资金、人才、设备等向“三农”领域合理配置。

要大力构建健全一批多元化、多层次,有序竞争、良性互动的县域金融生态主体,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和门槛,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社区互助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体系,满足农业生产资金、农村建设资金、农民发展资金的需求,弥补国有银行机构撤出农村市场的不足。

(三)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做好信用镇、村和信用户的评定,鼓励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产品。单户农户用于发展农业发产,贷款需求量较小,周期较短,依照孟加拉、泰国等国的成功经验,在农村重点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即可以满足需求。小额信用贷款取用质押少或是无质押方式,周期通常是1-3年,贷款需求量较小,担保方式灵活,手续简便,资金回笼较快,风险较小。可在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发展联保贷款,扩大信贷面,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周期。

(四)扩充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内容。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经进行了多年,作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的田东县应该实行更宽的放权,给予更多的支持,推动更大的改革。在险种创新上,可以对富有田东特色的香猪、香鸭、香酒等纳入中央财政保险保费补贴范畴。在费用负担上,因为田东是国家级贫困县,所以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可以给予更多的补贴支持,以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提高积极性,推动覆盖面持续扩大。

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重新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为此,中央银行应制定相关的转制标准,以规范其改制。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西北各大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的势力较强,对这些信用社的重组,取消两级法人制度,将若干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组建、转变为地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与目前西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类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和合理的选择。

对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地区而言,如果农村信用社实力较强,可参考上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做法,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重组为商业银行。贫困地区信用社的业务主要应是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脱贫工作,带有政策性业务的成分。因此,它们的出路可以是:转变成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互助式信用社,或转制成国家政策性银行即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当然,后一种做法的前提之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将国家政策性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和扶贫等政策业务完全担当起来。此外,可以考虑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利息税,减征或免征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城建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了财政贴息政策的有益探索,三年来财政共为农户小额信贷贴息1000万元,带动信用社小额信贷、联户担保贷款、农民自身投入和龙头企业投入的资金达1.88亿元,使示范区62.8%的农民直接受惠。

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如何为农村金融组织安排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向上、农村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以及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的发展等问题。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已酝酿了很长时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成立了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包括农口、财政部、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多家参加的深化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工作小组。专题小组在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四季度形成了向国务院的专题报告,报告从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的角度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建议和办法。

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具体是指当前所进行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根据国务院206月27日《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深化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由银监会负责组织实施,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发挥“管理、指导、协调、服务”四方面作用,人民银行负责财务支持方案的设计、规定和验收等工作。按照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试点单位的选择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自愿申报,银监会统筹安排后报国务院确定。自年下半年开始,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八个省进行试点,确定试点的省(区、市),根据改革方案的精神,提出试点的具体实施意见,由银监会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银监会、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各司其责,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共同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前改革已经取得进展。

(一)三农和农村金融之间:是共生、共存关系还是支持与被支持关系。

和以往农村金融改革不同的是,这次农村金融改革专题小组大致上形成了对农村金融和三农关系的新共识。过去的认识主要是希望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希望能多给农业融资,资金价格更便宜,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挤压农村金融来支持三农。现在逐渐用新观念替代了老观念,新观念认识到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将三农比喻为人的机体,农村金融则是机体中的重要器官,取之于机体又服务于机体,而不是一个体外的支持器械,可以只管用、不管养。过去,农业资金一有问题,就批评、责怪农村金融,要从农村金融机构多贷款,而较少注意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效果上使农村金融出现很大问题,财务不可持续,处于需要解救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农村金融机构是不可能为三农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

具体来讲,中国当前有3多家农村信用社,过去承担着一种半商业性、半政策性的任务,由于政府一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压给农信社不少政策性任务,资金价格也一直压得比较低。农信社搞得不好,有经营不善的问题,但很可能行政干预方面的原因更多。在一个混合的目标下,一个机构很难真正遵循商业原则把财务质量搞好,具体表现就是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亏损严重。如果按照严格的贷款分类,在亚洲金融**之后的两三年内,农信社总体不良资产比例最高曾经达到50左右。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整体,其净值是一个严重的负数,这个负值是过去农村信用社账面资本金的两三倍。在这种严重负净值和高比例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缺乏持续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正朝着商业化方向改革,由于农村业务不赚钱,净负担太重,所以农业银行逐渐撤出农村,撤退到县一级,业务重点逐渐走向城市。农村金融的另外一支力量邮政储蓄,在农村有很多邮政网点,吸收了很多农村存款,但没有贷款功能,吸收农村资金并没有用于农业方面而是走了别的上存渠道。邮政储蓄吸收存款显得有竞争力,主要与政策照顾和机制有关。但有人认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太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它与邮政储蓄相比缺乏竞争力,所以资金从农村流出去的现象很显著。很多人说,邮政储蓄是抽水机,把资金从农村抽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对三农的基本服务,在新增资金方面,主要是中央银行用利率较低的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再贷款资金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亚洲金融**以后,特别是在以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对三农的贷款总量。众所周知,中央银行再贷款在原理上不能用于此用途,这样的。

再贷款能否收回也成问题,因此运用中央银行再贷款支持农村金融,是一种“体外”支持,并不是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说政策性金融可以理解为一种“体外”支持,商业性农村金融和三农之间则是“体内”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要求把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办好,办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构。中国可能有10或稍多一点的地区由于特别贫困,商业性金融难以存活,需要政策性金融发挥作用,但是大多数中国农村地区有能力也有必要支撑持续增长的、财务上健康、有活力的商业性金融的发展。

(二)资金价格:放开还是管制。

对于资金价格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是按照传统思维,认为粮食重要、农业重要,越重要越要有优惠,所以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贷款利率往往制订得比较低。但是农村小额贷款笔数多、成本高,统计数据显示违约率并不低,如果贷款利率不能遵照市场原则,而是采用行政定价,农村金融机构就不能用利率覆盖风险升水,农村金融机构很难保持财务质量并持续存活。第二种则逐步打破了传统思维,赞同放开利率管制,实施利率浮动区间。在此轮农村金融改革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口要求实施比城市更快的利率市场化,即农村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要比城市更宽,使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存活,可以逐步扩大业务,使三农和农村金融两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但也有一些人不习惯,说农村信用社现在利率过高,未体现出“支农”特点来。

(三)合作制的反思。

农村过去推行的是合作制,农业生产是合作社,收购、商业系统是供销合作社,农村的金融体系是信用合作社,三个合作机构构成了农村的合作体系。经过多年发展,由于价格变化和组织形式变化,由于农村信用社净亏损和不良资产较高,当地农民逐渐较少以合作制的身份关心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将其看作是大家靠合作形式建立并由此享受其服务的一种组织。

一段时期中,国家也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看作准国有金融机构。凡是出现兑付风险,国家都像救助国有金融机构一样救助它们,未准许一个信用社出现挤兑破产,挤兑之后也都会保支付,存款者都能得到全额的本息补偿。缺乏破产制约这一最后的杀手锏,往往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尽管合作制在全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有些地区的合作社办得很好,但总体来说,这次改革不再强调过去意义上的合作制,而是强调要按照企业改革成功的模式,按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来改革农村信用社。

按照人们过去的理解,合作制就是在社区建立的、为社区服务的组织,不希望用现行的`对商业银行实施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来约束社区组织。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资本充足率对金融机构不仅是一个自我约束,同时也反映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是衡量金融机构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尺度。按照股份制的要求,资本金一定要充足,一定要到位,要有一定比例的资本金来对抗风险。合作制在其他国家也有成功的例子,因此在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上也没有人反对农村信用的合作制,但需要强调的是,就近期农信社改革而言,不管是股份制还是合作制,对资本充足、抗风险能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是同等要求的。为此,在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上不能只坚持过去一种模式,而是允许在组织形式上有所探索和创新。

三、中央银行在农信社改革中财务支持工作的几点思路。

在以上认识基础上,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就出现两个层次的动作。第一个层次就是农村信用社改革,2003年下半年在八个省已经开始试点,夏天将在全国绝大多数省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扮演的角色,我个人认为可以概括成三句话:“正视并解除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提供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另一个层次主要是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包括政策性金融的定位、邮政储蓄的改革、发展定单农业、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内容,还需要逐步形成政策,分步推进。

(一)正视并解除历史包袱。

如前所述,农信社过去形成的不良资产,既有行政干预、行政命令的原因,有乡镇财政缺口向农村信用社透支的原因,也有自身经营和价格机制上的原因。这些贷款非常分散,处于基层,监管部门虽然在基层也有一定的力量,但力量有限。按理说,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应该逼着农村信用社首先把自身经营已形成的风险加以化解,收不回来一定要惩罚,为后面的改革打好道德基础。但实践上并不存在一个很有效的分清历史责任的办法,也不存在一个有效的监督回收损失的操作机构,损失掉的就已经损失掉了,只有依靠国家想办法承担这些历史包袱,把农村信用社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希望其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并且能逐步成长起来。由于这些不良资产很分散,回收可能性也很小,即使想回收也要靠当地的人员去回收,因此,可以约定谁回收谁受益。正视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是在改革转轨期间、在早期政企不分、价格不对的状况下产生的,就要求必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只有正视和解决历史包袱,才可能创建新起点。

为什么说要正视这个问题呢?因为有些人是在回避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支持农民的小额贷款非常有效,如果中央银行持续给予再贷款,计算下来,经过、30年或者50年,农信社有可能逐步消化历史包袱。20-50年时间显然太长。

消化历史包袱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继续发放低价的再贷款,使农村信用社依靠存贷款利差逐步消化历史包袱。另一种是使用中央银行票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设计了这个办法,由国家承担农村信用社净值损失的一半,另一半由农信社自己消化;同时农信社不良资产处置回收国家并不拿走,以增强农信社不良资产的消化动力。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后,农信社要依靠自身力量增资扩股,通过股份制改造提高资本金,改变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

(二)提供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中等偏上的学生是容易设计激励机制的,破罐破摔的学生是最难设计激励机制的。而我们希望农村金融中的激励机制范围要大一些,能够涵盖从比较差的到比较好的机构,同时正向激励是连续不断的。如果说财务改革是上台阶,则要激励农信社一个接一个地上几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参加改革的省、地、市、县一直到基层农村信用社,如果要选择国家帮助解决历史包袱,首先就必须对改革计划做出承诺,然后才可能获得资金支持和对消化不良资产的鼓励政策。第二个台阶,农信社自己必须努力消化不良资产,同时必须想办法增资扩股,使资本充足率从过去净值为负上升到0的水平。在座的留美经济学者们可能听起来觉得很可笑,但正像我刚才所说的,因为总体来讲它们的净值是很严重的负值,所以达到0也是很不容易的。经过努力达到0后,中央银行可以用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其不良资产,同时中央银行向农村信用社支付专项票据利息,使中央银行票据成为农信社的优良资产。获得专项票据的农信社,资产负债表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票据并不是现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票据暂时不准在市场上流通,不能交易,因此部分消减了发放再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冲击。第三个台阶,由于票据期限是两年,两年后必须再进一步把资本充足率提高到2%(巴塞尔协议第一版(1988年)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是4%,总资本充足率是8%)。如果资本充足率达到相应要求,公司治理和不良资产消化达到相应指标,经过验收确认,中央银行可以将票据兑现成现金。获得兑现的农村信用社就可以扩大金融服务,可以扩大贷款业务。由于农村贷款利率已经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2.0]范围内浮动,因此有盈利空间。在这三个台阶之上还有进一步向上的台阶和要求,在基本的、健康的发展方向确定后,还必须在以后的年份进一步改进(相关计划和激励尚未全部披露),使得农信社能够达到和一般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同等的资本充足率、抗风险能力和不良资产率。

由于受到人员素质和所处环境的制约,虽然中国农村金融基层组织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方面不可能达到与城里金融机构同等水平,但是总体上上述改革措施可以将农村信用社向好的方向推进。总之,制度设计上希望建立连续的、不断向上、大范围的正向激励机制,督促农村信用社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防止走下坡路,防范道德风险。

鉴于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和市场风险相对偏高,加上即便在改革之后,农村行政干预可能继续存在,农村总体信用环境可能还是不太好,今后仍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这轮改革中国家承担了历史包袱,推进了农村信用社改革,但是如果再有农信社走下坡路,甚至由于恶性经营造成信用社危机,在经营失败后还再次伸手要国家解救,就会造成巨大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在本次改革过程的制度设计上,要考虑到走下坡路和出现道德风险的情况。

防止走下坡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监管。当我们通过上几个台阶的激励机制,由国家解除了历史包袱,并让农村信用社充实资本金,达到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之后,就要出一组政策来防止从任何一个台阶上走下坡路。最关键的政策是“及时校正措施”(pca,promptcorrectionaction)。具体来说,当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处于下滑态势,监管部门就应马上采取措施限制其业务发展和限制分红等,使信用社感到非常强的紧箍咒作用;如果再往下滑,监管机构就应要求收购兼并;最后要在净值没有变成负值之前关闭问题机构。各个国家的及时校正措施在做法上略有不同,我们也要想办法建立一套类似措施,来防止走下坡路。一个主要的参考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fdicia1991(federaldepositiurancecompanyimprovementact),其具体做法是:存款类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一般应该达到10%,当降到8%时,就要给予提醒;降到6%时,就开始采取限制型措施,例如限制开办新业务,限制吸收批发性存款;当降到4%时,就要求准备被兼并收购;当降到2时,就要被关门,即在尚未损失储户的钱之前就关闭问题机构。

要设计并采取这样一种防止走下坡路的办法,采取紧箍咒这种越轧越紧的做法来防止走下坡路。我国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及时校正措施在执行上需要强调三点。第一,农村信用社非常分散、非常基层,因此要有精心设计的监管机制;第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还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退出机制。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净值下滑接近0时应责令关门退出,因为事后清理时又可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使净资本落为负值,侵犯存款人利益。建立退出机制的关键是对中小存款人如何保护和补偿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及时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在关闭有问题机构方面,关键是要有执行的决心。因为关掉一两个信用社,有可能在短期内会影响当地农业,会有很强的呼吁,如果不敢关,就必然形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风险。第三,在关闭差的金融机构的同时,应允许设立新的金融机构,允许发放新的金融机构牌照,允许成立创新型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我国的农信社基本上是一乡一个,关了一个,这个乡就没有金融服务了;当然,在审批标准上不应有照顾。在这方面,农口一直在探索社区性银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过去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是“金融机构清理整顿”期,不太倾向于发新牌照。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就要考虑允许、鼓励新机构替代有问题的机构,否则有可能造成旧机构有问题下不了手,又不允许新机构去运行,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当然,新机构能否搞好是有风险的,既取决于其自身,也取决于持续性监管。

四、引导资金流向,加强对三农的配套服务。

一是要求邮政储蓄在价格政策上和农村信用社基本平等,防止不平等政策持续造成两者竞争力的差距。为了理顺邮政储蓄机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关系,经国务院批准,自2003年8月1日起人民银行下调了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并允许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用五年时间逐步消化邮政储蓄老转存款存量。一是分五年将其利率从目前水平降至准备金存款利率。二是逐年扩大邮政储蓄机构对老转存款资金的自主运用,五年后做到全部自主运用。三是逐步扩大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的范围。另外,要逐步建立财政对邮政普遍服务的正常补贴机制。

二是借鉴和研究美国社区再投资法案(communityreinvestmentact---社区再投资法案)实施的经验,鼓励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承担一定的回馈义务,开展社区金融服务。1977年10月美国国会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reinvestmentactofcra997)明确规定,参加保险的联邦银行和存款机构有义务帮助支持其吸存业务所在社区的信贷和服务便利。为了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执行本法,《社区再投资法》采取了两条最主要的措施。一是监管机构定期将各金融机构满足其所在社区信贷需求的记录公布于众。二是监管机构在评估各金融机构申请联邦特许,向存款保险公司申请存款保险、申请总行迁移或建立和迁移分支机构、申请收购其他机构时,都要首先考虑该机构执行该法的业绩,决定批准与否。在《社区再投资法》的推动下,与cra有关的金融机构和存款机构和其经营业务所在的社区建立了共同合作的框架。特别是那些注重声誉和打算收购其他机构的金融机构,非常积极地执行《社区再投资法》。很多银行和存款机构增设了新的网点,提供更多的服务,加强了信贷能力和其他银行业务的服务。采取更灵活的信贷担保标准,扩大对中低收入居民的贷款。通过cra,社区银行将其在本地区吸收的存款资金继续投入到其较为了解的当地市场,这对于繁荣欠发达社区经济,缓解资金从欠发达社区流向发达社区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开展类似服务,虽然还需要立法和具体技术条款上的准备,但是未来可以对此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是发挥资金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是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放开县和县以下贷款利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2003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浮动区间已经扩大到了(0.9-2.0)。今后应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能够反映贷款的风险水平,保持利率的可持续性。同时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利差能够抵补成本和风险。总体来说,还要防止抬高存款利率的过度竞争。利率既是资金引导也是业务引导的手段,这一点在此次农信社改革中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农村信用社高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利差是吸引有关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的动力之一。金融机构要想提供服务,财务上要能生存,如果不是依靠财政支持,就必须按商业规则办,基本的商业规则就是经营货币的企业--金融机构要有权对提供的金融产品定价,农村信用社也是如此,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利率市场化。

限于时间关系,有关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保险、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可以把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以及农业贷款比较好的综合起来,以减少风险)等,在此就不讲了,但这些都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五、及时建立存款保险机制。

根据及时校正措施,此轮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在它开始出现下滑、净资产还没有降到0时就应被下决心关闭,因此,从理论上看,关闭差机构并不涉及农村储户的资金兑付问题。但是,实际操作并不简单。从中国很多金融机构关闭时情况看,都不同程度发生过兑付问题,伤害了存款人利益。农信社比较分散,监管起来比较困难,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疑问,所以在及时校正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等进入关闭阶段时,实际查帐的结果很可能是净资产已然为负值,个人存款的补偿成为重大问题。因此,必须意识到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国过去的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国有的,中型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占主导的股份制,农村信用社虽然说是合作制,但是国家实际都承担了隐性担保。这次农信社改革会出现多元化和民营化的发展。在这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在国家帮助解决历史包袱后,主要是依靠民间注资。注资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信用社职工,尽管来源各种各样,但基本是民营性质。到年底,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落实,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普遍开放,所有制将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经是非常不合时宜了。

六、农信社改革中的公司治理。

农信社改革在八个省市增资扩股方面的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在吉林等省份,从村民到信用社职工、到私人入股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超额将近一倍完成这次增资扩股的总量要求。其他省市可能没有这么好,但是也在相互学习。其中,对增资扩股方面的有些做法,大家可能产生疑虑,比如有些地方政府起到了号召作用,一些镇长、村长带头入股。在村长带动之下,村民也都积极入股。信用社职工也入股。有的地方,有私人企业入股,民营出资金额比较大。但是也有些比较贫穷落后地方,找来找去找不到能够出资比较大的新股东。原则上大家希望有一些比较大的股东,能够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总之上述情况导致大家对农信社未来的公司治理提出了疑问。

在公司治理方面,oecd在19正式出台了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20又出台了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修订版。新旧版本中均有一项原则讲的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关于利益相关者,在美国有“员工持股计划”(esop),在其它国家也能看到类似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从我国的情况看,在农村基层,一般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不很高,如果农村信用社中的股东有社区代表、社区成员、信用社职工,即便是在某些地方这三者所占的比例有一半以上,是不是一定就不好,看来也未必。

我国对于利益相关者持股持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根源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职工入股而后上市交易所引发的一些腐败案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十五届四中全会开始正式使用公司治理这个词以来,在过去5-6年中,在普及公司治理概念、改进公司治理水平的过程中,开始强调oecd公司治理原则中关于股东权利、对股东的平等待遇、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以及董事会责任等四方面,始终回避了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所发挥作用和应该如何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的内容。2003年夏天开始的农信社改革在这方面,现在还没有任何结论,但是也不应该排除在农村信用社这种社区性质比较强的机构中,探索利益相关者作用、探索新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可能性。

实际上,农信社在公司治理方面,必然不同于城市金融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农信社在制度上像是股份制,但是在色彩上像社区合作制,实际上是介于股份制和社区合作制之间的混合做法。对此虽然有很多批评意见,但是我个人认为,要耐心观察,不要急于下结论。

(根据周小川行长在年6月20日在留美经济学会上的演讲录音整理)。

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以金融集聚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为依据,基于我国d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各因素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扶持政策等外部环境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影响;从城市金融集聚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普遍呈辐射效应,但可能因地域差异有较大偏差。

[关键词]。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董干小学史春圆。

关键字: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公平;问题。

1、指导思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2、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3、教师素质与生活质量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云南省持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2016年新招聘特岗教师4987人,安排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以“国培计划”引领示范,健全完善省、州(市)、县(区、市)、学校各级培训平台和网络。2016年,“国培计划”共培训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为主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2.7万人。从2016年起,在全省8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面实行乡村教师(乡中心区、村庄学校的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并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8亿元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3556套。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五严禁五不准’”、“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做到学校内部管理公平。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人性化公平的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三、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1、“大班额”现象现在农村各中小学还很凸出。学校管理不到位,“大班额”问题得不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会严重失衡。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3、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4、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堂”。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四、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1、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2、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分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以发展求均衡,分层级、分阶段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达到区域同标、城乡同标。鼓励和提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一所规模在3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提高学校装备水平,配齐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难,特别是留守学生管理难等问题。

3、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参考文献:

浅谈广场舞在农村的发展论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现如今人们已不再单单注重物质生活的要求,而是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广场舞作为大众当下最喜爱的健身方式,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有很大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广场舞的兴起对大众群体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针对广场舞的发展、现状,深度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在满足人们身体素质和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促进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1.1、什么是广场舞。

广场舞是一种在广场开展以歌舞形式呈现的,具有开放性,自娱性、广泛性的群众性及大众化的节奏韵律感和艺术美感的舞蹈样式。是集健身与形体舞蹈为一体,配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在一定面积、场地开展的自发性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作为手段,集体操、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

广场舞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改善人的形态、改善三围比例、减肥、减脂、塑造形体的健美;同时广场舞是一项有氧运动,气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水平,维持血氧的平衡,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并提高心肺机能。

广场舞具有“健心”作用,它可以在运动中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灵动的舞蹈,清除疲劳、放松神经、感受到愉悦,轻松的情绪,从而达到缓解精神压力、娱乐身心的功能。由于它的自发性和自觉性,让人们能在无形中养成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并且广场舞内容丰富,囊括了多方面的精华动作让人们在锻炼中有良好的体态,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气质、胆量以及自信心。

广场舞具有审美价值,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在优美音乐和灵动的舞姿的熏陶下,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无形之中广场舞就增加了人们对美的认识甚至是美育教育。

广场舞具有教育价值,由于广场舞的迅猛发展,有部分高校在体育院校中开设了广场舞技能学习的课程。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还在青年中起到了榜样力量,给广场舞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广场舞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由于广场舞的广泛性,许多传统艺术舞蹈被涵盖在内,广场舞利用音乐的不同以及彩绸,纸扇,伞等道具所编排的舞蹈,形成了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在表演中有独特的韵味和惊艳的效果,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使更多人接触到很多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传承作用。

近些年广场舞发展迅猛并得到大众广泛的欢迎及积极的响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经济的发展,让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的人们有了更多时间去休闲和建身。

(2)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会在传统节日或喜庆的日子,用有队形变换的歌舞来庆祝,而民族文化的求同性在广场舞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将体育健身和文艺娱乐进行完美结合。广场舞可以在娱乐的氛围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4)广场舞本身的简易性、包容性、自发性、经济性使其很容易受大众接受和喜爱。

(5)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要求,比如《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中提出的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等。

近些年来广场舞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城市还是城镇乡村,广场舞随时可见。它形式多样、不受限制的特点吸引着无数人参与其中,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休闲健身运动。但在广场舞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比如噪音问题,广场舞的活动场地大都是在公园、街道旁和社区空旷地等,伴随着动感的音乐的跃动给舞者带来身心的愉悦的同时却影响到了其他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场地问题,由于广场舞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场地成为舞者活动的制约,所以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不顾规则,肆意占用一些公共甚至私人用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出行等问题;缺乏有制度的规范管理,管理主体不明确,无法对广场舞参与者进行约束管理,相关部门也无法进行管理;活动经费不足,许多广场舞参于者都是自掏腰包去购买相关音响设备以及活动所需要的道具服装,这就一定限度的局限参与者的数量;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在一些小城市乃至乡镇农村有许多组织者即领队。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习,只凭光盘视频学习舞蹈动作,不规范的学习、练习可能会让强身健体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违背了舞者参与其中的初衷;文明意识不强,许多大爷大妈仗着自己年龄“优势”做出了许多非法占用场地的不文明行为,甚至出现围殴年轻人的情况。去年有关广场舞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广场舞大爷大妈和篮球小伙争场地”这件事情,双方争执不下,老人倚老卖老甚至对篮球小伙大打出手。最后篮球场地还是成为了广场舞大爷大妈的主场,而这次的篮球场事件并不是个例,只是广场舞中不文明现象的冰山一角。

虽然作为新兴的大众体育健身项目广场舞的问题较多,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去管理,但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他对我国大众来说,满足了人们想要延年益寿的追求,还让他们在退休之后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更富有活力,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上的所有问题都是广场舞发展的桎梏,如果不能妥善处理,那么对于广场舞的发展乃至全民健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广场舞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

4.1、科学的规划用地。

政府及相关社区委员会对市内所有场地进行排整,最大化的科学地利用场地资源,在社区附近规定活动场地、活动范围,改善场地环境,合理配备相应设备,如照明工具,电源,电线,休息座椅等,尽可能地为参与者营造良好的活动场地,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舞者随意更换场地而带来的其他困扰。

4.2、建立规章制度有关部门配合管理。

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提出约束某些广场舞行为的条例。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广场舞运动中发生的矛盾,也可以更大限度的保障每个市民的合法权益。在规章中应规定好广场舞的活动场地,落实到范围,如确定舞蹈的伴奏音乐分贝,安装分贝检测装置设定自动报警功能、一个范围内最多容纳多少人等。在颁布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确定相关负责管理部门明确职责,保障市民合理维权途径。

4.3、建立宣传培训部门。

很多地方对于广场舞活动的组织宣传力度还有所欠缺。很多人对广场舞这项运动还不甚了解,并且大部分参与广场舞运动的都是女性,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社区广场等场地进行定点定时宣传。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进行讲解,让人们注重身体的健康状况,让他们明白广场舞对人们的健康的益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广场舞运动的行列中,来改善男女比例。另外相关宣传部门也可以定时在广场舞活动地点发放一些关于提升大众文明意识的宣传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把因广场舞产生矛盾化解在基层,扼杀在萌芽阶段,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4.4、有组织的分类指导,针对性教学。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广场舞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舞蹈。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培养专业人员,以传统舞蹈为基石,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作出引领时代发展的广场舞蹈。从目前广场舞的现状来看,受大家欢迎的舞蹈一般有健身操,社交舞和新编民族舞。相关专业人员可以针对性地对那些自发组织广场舞人员进行无偿定期培训。向他们讲授专业知识和动作技巧,最后发放教学光盘或者下载注册相关app,让更多舞者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样也能成为许多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扩大广场舞的健身队伍。

4.5、建立自我管理中心。

为了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还可以成立广场舞管理中心,就三个舞种分别成立三个广场舞协会,建立相关规章管理制度,推选优秀个人作为代表进行管理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加强自我管理,努力营造一种能带动广场舞运动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开展与广场舞相关的各类赛事和活动,调动人们的参与性,加强广场文化活动交流,并不断提高广场舞文化的层次水平,带动广场舞在新时代迈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

4.6、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为了加强广场舞健身的包容性,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支持,投入一些广场舞的活动经费发放一些相关物品。同时如文化部门等部门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广场舞比赛,不限制地域,这样不仅可以带城市动经济发展,促进各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树立该城市健康文明发展的良好形象。只有政府与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专属本市的特色广场舞文化,共同促进和谐发展。

5、结语。

广场舞的开展有利于人们体质的增强、情绪的调节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对形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广场舞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聊天交朋友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其他运动能更好的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所以广场舞的发展一定要同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共同发展。同时广场舞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本着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的原则,让广场舞健身健康的发展,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广场舞运动的行列中来,推动新时代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广场舞“热”带来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33)。

[2]王长龙.新常态下从广场舞扰民看我国社区公共道德的构建[j].福建体育科技,2017(05)。

[3]苏雪姣.影响高校健美操教学因素的研究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4)。

[4]罗帅呈,兰海涛,代海.全民健身运动实施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7(27)。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论文

整合性是上海二期课堂改革的核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的能力是多元的,这是幼儿发展的智能基础。笔者看来:整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内容、环境、材料以及方法、方式等要素的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通过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把幼儿各种智能整合到活动过程中,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里把前者叫做“活动整合”,后者叫做“整合发展”。“活动整合”要以“整合发展”为中心开展音乐活动教学。

二、为何在音乐活动中“整合发展”?

音乐学科虽是个独立学科,但是其富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广度来看,音乐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交流的工具、审美的平台、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游戏,对于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皆有积极作用。从深度来讲,音乐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对音乐的发掘与个性化诠释,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倾向与成长背景。例如:。

音乐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学前期幼儿天然的朋友,音乐活动天生的游戏性与综合性,非常符合幼儿的兴趣取向。游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能力要素,是幼儿教育的宝箱,在音乐活动中整合幼儿发展是非常可行的。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幼儿音乐活动蕴藏的教育价值,发掘这些价值,对于促进幼儿整合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三、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整合发展”?

1、幼儿各种音乐技能的“整合发展”

幼儿音乐技能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乐器演奏、欣赏、韵律活动。各部分内容有听、唱、动、奏等不同活动和特点。所以,幼儿音乐活动的组织也应该注重综合性、整体性,把音乐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整合。

2、音乐活动中“非音乐能力”的“整合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音乐课程,应拓宽音乐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等“非音乐能力”要进行整合训练,促进幼儿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立好活动的多元化目标,发掘活动中各种教育资源,并围绕目标进行整合。其次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对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发掘活动资源中的教育要素,选择性地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例如(加例子):在音乐活动中训练语言能力;再如:在音乐活动中训练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训练探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等等。

二期课改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通过让幼儿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讨论、表演展示等。探索发现式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实践、表达能力以及交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甚至可以通过与文学作品、体育技能、自然科学等进行结合,让音乐活动成为教育的百科全书。当然,整合性的音乐活动不是一个松散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轻有重、有取有舍,纵横联系、上下通透的结构优化的活动。

3、音乐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发展”

音乐与情感价值观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的审美价值与思想道德发展密不可分。音乐活动要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为音乐感动,与音乐共鸣,在音乐的熏陶中获得情感的升华、理性的回归,促进处于萌芽时期的幼儿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发展。

所以,在音乐的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幼儿从理解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内在语言,拓展到理解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世界、欣赏他人、关爱生命。让幼儿稚嫩的心灵在音乐的柔美中获得最为幸福的成长环境与最为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活动中我们要创造出与活动主题吻合的意境、氛围,帮助幼儿理解、体验、把握与欣赏音乐,将感受、体验和创造几个层次的活动整合起来。例如: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它既能表现文学作品情绪的起伏.又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它们和故事中的形象、情节、节奏等美的规律具有相通性.可以根据二者共同点加以整合,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等。

四、“整合发展”的前提与要求。

要让主体在活动中积极探索。让幼儿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讨论等,激发学习兴趣与思维,整合幼儿发展。曹冰洁老师提出“持续性共享思维”,就是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进步,在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基础上,通过集体教学与合作探究,让幼儿在合作讨论、互相学习、互相示范中成长发展。

整合性的音乐活动还需要多元化评价。评价不仅要检查幼儿技能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幼儿学习过程、方法,重视对幼儿情感、意志、态度、思维等的评价;不仅要让评价成为诊断的工具,更要让评价成为激励幼儿发展的动力,评价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区别优劣,而是激励成长,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全方位的整合更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是其中的一个载体。经过整合,使得音乐活动更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论文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高度紧密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金融,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活动和相关问题的总称,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已经涵盖了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网络金融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未来甚至将全面挑战传统金融渠道,网络金融发展将成为我国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试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论文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农民收入增加。本文以福建省古田县为例,简要探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就针对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提出了“第六产业”概念,通过鼓励农户开展多种经营,从种植农作物发展到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以获得更多增值价值,推动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这种模式在日韩推广得较好。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农业发展形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不断引入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逐渐多样化。

一是“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引导、带动作用,实施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增收增效。

二是“专业社+农户”发展模式,专业合作社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抗风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带动产品销售和增收致富。

三是“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公司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和科研为一体,通过产品精深加工,使产业得到纵深发展,产业链充分延伸,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是休闲观光农业模式,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休闲观光为重点,以农村体验为目的,集产供销与休闲旅游服务于一体,是区域农业与休闲观光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具有典型的.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特色。

五是农民创业园模式,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引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的农业示范项目,以辐射和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农业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土地流转不断加快,农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龙头企业相继涌现,三产融合发展越走越深,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第一,传统加工产业为基础。古田县粮播面积52.48万亩,粮食总产值5.24亿元,粮食加工产品除大米外,主要有粉丝、红粬、酱油、红酒等。红粬是古田县的特色产品,平湖镇玉源村全村100多户从事红粬生产,是典型的“一村一品”模式,从事红粬生产还带动了民间米酒酿造业发展,有效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第二,食用菌专业村为支柱。食用菌是古田县特色支柱产业,区域化生产明显,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生产格局。20全县食用菌总产量9.5万吨,产值达36.3亿元,占全县总产值60%左右。城东极乐村是名符其实的银耳生产专业村,全村90%村民从事银耳生产,现有银耳专用房1000多座,年产银耳700多吨,成立了生产和加工技术研究所,通过技术革新,不断发展壮大,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还吸引外来富余劳动力200多人就业。

第三,农业生产基地为主导。示范基地能发挥农业集群集聚优势,提升辐射作用,古田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温和湿润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水果和茶叶产业,建设了双山千亩水蜜桃、仕坂高优晚熟油柰、天坤农场高优脐橙、玉源高优葡萄等示范基地和鑫垅茶叶、五蕴茶业、闰土农业、李氏茶叶、大桥公馆等标准化生态茶园。年全县水果面积11.9万亩,水果总产量7.1万吨,产值3.6亿元;茶园面积3.1万亩,茶叶总产量1418吨。

第四,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关键,做强大企业,做大中企业,做活小企业,鼓励企业建设基地,促进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古田县共有20多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大丰工贸、金松食品、吉发食用菌等为代表的食用菌加工企业,以海鹰工贸、华龙调味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天坤农场、州洋农业等为代表的农业种植企业,以瑞云牧业、祥云牧业为代表的生猪养殖企业等。

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先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涌现出一批服务能力强、营运效益好的典型。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个,成员近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3.6万户,土地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1.5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8%,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35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7个,通过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qs)的合作社2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18个。

第六,现代观光农业为突破。凤都际面成功举办水蜜桃采摘节,平湖富达成功举办畲寨芙蓉李节,卓洋德云农业公司推出了葡萄观光采摘旅游,卓洋五蕴茶叶公司打造桂花谷温泉与生态茶园旅游,提升了古田农产品宣传效果,带动本地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论文

汽车金融是指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金融服务,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融通的方式、路径或者说是一个资金融通的基本框架,即资金在汽车领域是如何流动的,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主要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金融租赁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它是汽车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汽车金融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汽车的发展刚刚起步,价格相对昂贵,普通大众没有购买能力,而银行又拒绝向汽车消费发放贷款。为了拓宽汽车的销售渠道,汽车经销商们尝试着向大众提供分期付款业务来吸引更多消费者。但分期付款导致汽车企业的资金回笼速度下降,大大占用了汽车企业的研发与销售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汽车企业开始筹建自己的金融公司,汽车金融业务开始发展。

(一)汽车金融服务发展滞后,贷款信用较差。在汽车消费方面,国内消费欲望充足,消费人群庞大。据统计,我国的汽车销量已达2,400万辆。但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刚刚起步,对外贷款限制较多。一方面国内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才刚萌芽,服务面相对较窄,贷款比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有效为社会消费人群提供贷款业务。由于国情限制,社会征信体系发展还刚起步,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提供贷款业务时难以有效获得消费者的收入数据和个人信用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承担着信用危机,对外贷款存在着死账等风险。

(二)融资渠道与信贷主体单一。在国内,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要想成立汽车融资公司最低需要5亿元注册资本,不合理的注册条件严重阻碍了国内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向境外贷款和发行债券,限制了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在我国,一方面汽车金融服务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较窄的融资渠道增加了汽车金融企业的资金成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汽车金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信贷模式主要依靠经销商、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由于汽车服务涵盖了多个方面,如产品咨询等,而商业银行只提供资金支持,对售前和售后等服务无能为力,这就导致汽车金融服务偏向于单纯的资金放贷,银行成为三方合作中的主体。

(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民众一直以来不太接受贷款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贷款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年轻人的主要消费模式。

(一)拓宽融资渠道。随着汽车消费的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也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而由于现行制度的硬性规定,商业银行的资金提供相对有限,最终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为了满足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拓宽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银行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汽车金融服务与汽车企业的发展、汽车消费需求同步。

(二)适当放宽汽车金融准入条件。由于高昂的注册资金导致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准入难度较大,单凭国内力量难以组建具有影响力的汽车金融公司,目前国内的汽车金融市场基本由外资垄断。为了发展我国自主的汽车金融,首先需要放宽汽车金融的进入条件,适当降低注册资本要求,同时可以允许以中外合资的形式成立汽车金融企业,放宽外资的持股比例。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汽车金融企业的管理运营经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汽车金融公司的门槛,为国内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信贷服务提供有力依据。建立并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二是要建立信用评价机构和征信机构,并确立相应的信用评价程序和方法;三是要加强征信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四是要完善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与管理方法,实现个人信用记录的行业间流通,从而为汽车金融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结束语。

在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金融的发展为汽车企业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扩大了汽车消费群体,间接促进了汽车企业的发展。在我国,汽车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其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汽车金融的发展,为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论文

汽车金融贷款年利率一般在8%~12%左右。其中,通用金融利率相对较高,1~3年期利率为11.23%,4~5年期利率为11.62%。福特1~3年期利率为9.90%,4~5年期利率为10.40%。

相关信息: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近年来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弥补历史欠账,着眼发展需求,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成为了时代所需。各地区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抓好一批优质的示范园建设,不折不扣贯彻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共同着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走出困境,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基层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许多地区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甚至采取改制等方式一卖了之,影响了基层学前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与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迫切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对学前教育的任务格格不入。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学前教育历史欠账。

近二十年对农村基层学前教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艰难时期,学前教育并没有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一样得到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反却靠着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艰难前行。各地虽然也办出了一些好的优质幼儿园,但是整个面上是不均衡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偏下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财政投入的短板是导致学期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各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有所倾向、有所加快来弥补学期教育过去的历史欠账。县一级政府应当承担起学期教育投入的主要义务,并积极向省市财政争取资金扶持,将各地公办幼儿园建设以及整个学前教育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十三五总体规划,纳入教育中长期目标,并且要求乡镇一级配套土地、水电、交通等,所需投入也安排相应的财政投入,共同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发展,以财政的大投入实现教育的大提速。

二、抓好重点园的建设,发挥整体示范带动效应。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必须要率先打造一批硬件设施好、软件齐备、师资队伍建设较强、办园质量较好的重点幼儿园,以这些重点幼儿园为示范,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实现区域范围内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抓好县级层面重点幼儿园的建设,以这些幼儿园为龙头分别辐射不同的区域,形成龙头化集团办学的格局,以一拖几的方式带动镇区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要在镇区幼儿园中选树一批区域重点园,带动更多的一般幼儿园的发展。建设重点幼儿园除了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将这些重点园的优势、办学经验特长与其他幼儿园联系起来,要通过以奖代补、捆绑考核等形式,激发这些重点园的积极性,使其在整个面上学前教育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一般幼儿园的齐头并进发展。

三、深入贯彻课改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始终将课改理念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纲领。平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的文件精神,把握其精髓,联系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改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力度。各幼儿园应当将课改理念贯穿于整个办园工作始终,首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既要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更要重视情感与思想教育,让孩子们知识面开阔、动手能力增强,而且受到良好的思想启蒙教育,懂得尊敬长辈、热爱祖国、与人友好相处等等,这些方面是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素质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各级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同时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各地要将教学手段的提升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的展示教学信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学前教育还应当在拓展教学空间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感悟美丽的田园风光,参观了解感悟生活等等,这些方面都是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层各级幼儿园都要重视将课改理念的贯彻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综合着力为广大幼儿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强化教师队伍培养,锻造一支优质学前师资。

教育工作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当前正值学前教育恢复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有知识、能力强、懂业务、肯奉献的幼儿教师,从地方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幼儿园自身,要共同着力培养优质师资队伍。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大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大专以上层次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加大招生培养力度,分年度有序的补充到基层学前教育行列。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幼儿办学机构强化在职师资的培训,通过严格把关职业门槛、强化履职能力测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既要求他们知识面丰富,而且琴棋书画等技能精通,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熟练的与孩子与家长与社会沟通等等,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另外,还要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师资队伍的流动激发活力、提升素质。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到学前教育单位自身,都要积极思考探索,充分聚合资源走出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

试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论文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介绍说,优化产业体系,就是要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改革,动能在改革,成败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市场、要素和主体的全面激活。

其中,激活市场,是要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

国家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激活了市场,推动了多元购销主体入市的局面,也促进了加工,搞活了产业链。随着玉米价格开始随行就市,市场上下游关系逐步理顺,玉米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

激活要素,就是要改革优化现有的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提供必备的`资金、土地等物质条件。

中央一号文件从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重大政策举措。

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方面,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方面,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金融系教授何广文说,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部署与当前我国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等发展实际非常契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还将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激活主体,则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都要靠激活各类人才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今年农业部将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并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探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论文

摘要:鉴于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对于房屋管理领域市场化不断深入,各种房地产市场的构建也趋于完善的情况下,物业管理专业逐渐成为了一门“显学”。物业管理的学科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在学科开设、教学手法上也在积极地与行业情况相适应,尽可能地根据业界发展动态对自身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手法等内容进行改革。本文将在讨论物业管理教学的基础上,分析讨论物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物业管理;教学;改革;新途径。

一、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要求概述。

在当前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科的设置、专业教学上已经能够初步地按照物业管理的行业标准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但是由于物业管理专业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为新型的概念,在80年代相关物业概念引入国内之后,虽然在规模发展与专业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总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速度,使得物业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时,很有可能在教学内容方面无法与房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尽用所学。此外,随着我国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加大,对于居民对于住宅、校区的要求除了传统的面积、位置因素的考量外,相应的服务与配套设施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这就对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业务素质与良好的服务意识新要求。

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从上文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业管理学科从创设之初就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在现阶段,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仍在不断继续,而其发展的方向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形式的积极变化;实践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入两个方面。在课程基础设置方面,教师需要考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专业能力。教师对于专业能力的分析可以帮助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节约了大量通识知识的学习,提高授课的效率。同时在确定授课能力培养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多种能力巧妙地安排多种课程以实践、探究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课程多样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实践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物业管理专业的业务错综复杂,对于从业人员的从业经验、业务能力等综合素养要求颇高。因此,教师除了需要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实践化的教学,还需要积极安排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三、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在当前物业管理专业服务意识与业务能力双重提升的教学目标要求下,整个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沿着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三方面进行开展。

1.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物业管理专业在学科的`设置和安排上突出学科本身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而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教师需要根据这两个特性以及特性涵盖的具体能力和理论知识合理地安排相应的课程。物业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需要对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学等基本原理等理论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次,物业管理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相关的人机交往能力、案例分析、管理技能技巧等实践性的内容教师也需要进行详尽地讲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紧贴当下物业管理业界发展的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于自身的授课方法进行积极地优化和创新。从原有的演讲授课、多媒体授课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生主体的授课理念,在丰富翔实的信息支撑下,倡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具体来说,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安排生动翔实的案例,在保障案例数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优化案例质量,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作以学习和了解;在一些实际业务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通过情景代入、设置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场景,比较有效地运用自身所学的能力和技巧。

3.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教学。实践模式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实际练兵的好方法,也是帮助一个系统学习、总结经验的训练场。物业管理专业自身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入来实现。首先在理论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演练从多个角度来证明理论在不同情况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并理解理论知识的正确概念。其次通过实践模式对各种应用能力的教学可以说是当前授课效率最高,收获结果最好的一种方式,有道是“教师讲千遍不如学生练一回”。同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积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综上所述,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三方面的积极优化,相信在今后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肯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良好的与业界相适应,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浅谈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张喆.现代物业(上旬刊).(z1)。

[2]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j].李霞.北京城市学院学报.(01)。

[3]浅谈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j].毛鹏飞.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01)。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