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通用19篇)

时间:2023-12-16 17:15:22 作者:琴心月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于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的教学计划。

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1、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2、言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温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若干,白砂糖和红糖若干,小勺若干,蛋糕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白砂糖,大胆猜测。

幼:自由回答。

师:白砂糖放到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的变化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动手操作。请小朋友们把白糖放在水里轻轻地搅拌,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白糖可以从水里取出来吗?它去了哪里?(可以尝一尝,感知变化)注: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搅拌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杯子一手拿着小勺,不要把水弄洒了。

2、请幼儿品尝糖水。

师:请小朋友尝一尝水有什么变化呢?(轻轻地抿一小口)。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2、幼儿大胆猜测。

3、验证猜测,感知实验结果。

师:在请小朋友把红糖放在水里用力搅拌,看一看水有什么变化?红糖能不能取出来?

三、分享实验结果。

幼:自由回答。

四、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白砂糖放进水中会不见了,并且水可以变甜;石头放进水中,会沉在水底;红糖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白砂糖和红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这种现象叫:溶解。小朋友们回家以后看一看家里还有那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溶解度》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进行学生自主发言式的简单复习,接着老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即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无限量的呢?然后,请学生联系生活中冲糖水喝的事例,先进行思考和讨论,再由演示实验,说明结论。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接着还是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例,用打形象、贴切的比方,平白的叙述等方式,让学生先从经验上去分析,对糖水进行加糖、加水、加热等操作,对所得糖水溶液的影响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学生上台具体演示以上几种操作的实验。其他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试着说出结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的影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归纳。

本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契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接受和理解。采问题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学生演示实验,亲自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结论。学生掌握较好。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我认为就是课堂上给做的课堂练习量不是很充足。

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1、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2、言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温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若干,白砂糖和红糖若干,小勺若干,蛋糕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白砂糖,大胆猜测。

幼:自由回答。

师:白砂糖放到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的变化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动手操作。请小朋友们把白糖放在水里轻轻地搅拌,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白糖可以从水里取出来吗?它去了哪里?(可以尝一尝,感知变化)注: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搅拌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杯子一手拿着小勺,不要把水弄洒了。

2、请幼儿品尝糖水。

师:请小朋友尝一尝水有什么变化呢?(轻轻地抿一小口)。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2、幼儿大胆猜测。

3、验证猜测,感知实验结果。

师:在请小朋友把红糖放在水里用力搅拌,看一看水有什么变化?红糖能不能取出来?

三、分享实验结果。

幼:自由回答。

四、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白砂糖放进水中会不见了,并且水可以变甜;石头放进水中,会沉在水底;红糖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白砂糖和红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这种现象叫:溶解。小朋友们回家以后看一看家里还有那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2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瓶洗发液,1根筷子,1个小匙,1小瓶醋,1小瓶酒精,1小瓶食用油,3个装水的试管,1个试管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猜测: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取一小匙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玻璃杯中,观察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它们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

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3.醋、酒精和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问:其他液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预测: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

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关键过程。)。

交流:我们这样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

4.拓展活动:加少量的洗涤剂。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充分震荡,观察现象。(混合物变成了乳状的液体,已无法区分油和水。)。

说明:一些不溶于水的液体,由于加入了某种物质也会发现类似溶解的现象。

联系生活说说如何洗涤的经验。

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液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哪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

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举例来说说什么是溶解?

2、下列哪些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

面粉、高锰酸钾、食盐、白糖、沙子、味精。

1、出示胶水和洗发液。

师:这是什么?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2、小组讨论,猜测实验现象3、出示实验要求,明确实验目的。

步骤一、用勺子从杯中取出一勺胶水或洗发水倒入装有水的烧杯里。

步骤二、仔细观察它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步骤三、静静地观察,记录它们是怎样在水中扩散的。

步骤四、记录好之后,再用小棒轻轻搅拌一下,记录发生的变化步骤。

五、最后用小棒充分地搅拌,观察它们是否溶解。

4、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5、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鼓励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6、得出结论:胶水和洗法水都能溶解在水中。

三、探究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能溶解吗。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厨房当中常见的几种液体。

1、出示醋、酒精和食用油。

师: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盛水的烧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讨论、汇报猜测。

3、明确实验过程和目的。

师:把醋、酒精和油分别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它们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在水中有没有扩散?是怎么样扩散的?记录完之后,再用小木棒充分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是否溶解。

4、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5、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醋和酒精在水中溶解了,而食用油没有溶解。

四、拓展延伸。

2、教师演示实验。

五、作业布置。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1、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研究一些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知、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课时。

器材准备。

烧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清水、牛奶、醋、雪碧、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大家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溶解?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固体物质是否能溶解在水中,那么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判断其它的液体是否能溶于水中。

(1)出示酒精,问:用滴管吸几滴酒精滴在水中,大家观察一下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学生汇报结果,为什么说酒精在水中溶解了?

再滴几滴水到酒精中,大家观察水在酒精中溶解了吗?为什么?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大家猜测的很好,事实证明我们对了。通过实验我们说酒精和水能够互相溶解。

(2)出示食用油,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油和水能不能互相溶解?

滴几滴油到水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我们在来看看水能不能溶解到油中,(在油中滴几滴水)。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油和水是不能够互相溶解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更多的液体能不能溶解于水中。

(3)出示醋、牛奶等液体看它们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4)同学们回家可以继续寻找一些液体做实验,看它们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里的二氧化碳。

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出示雪碧,打开雪碧瓶盖,观察雪碧液体里析出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出示一试管清水,你们说这水里有没有空气?

说有的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这水里确实有空气。

在酒精灯上给试管稍稍加热,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谁还能举出一些水中有溶解的空气的例子?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意在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让学生感知到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甚至可以发生在固体与固体、气体与气体之间。

教学通过先回顾上几节所学的内容,复习溶解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部分,液体之间的溶解。选择了酒精与水作为观察材料。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无论怎样,酒精和水都是能够相溶的。因为它们的结构很相似,所以可以无限地相互混溶。液体之间的不溶解现象,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油与水混合不相溶的现象。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如何判断两种液体能够互相溶解,并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是相互的。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还应向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液体,如醋、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区分更多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第二部分,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打开汽水瓶盖,轻轻摇晃,汽水中就会有大量的气泡往外冒。这就是溶解水里的二氧化碳气跑出来了。所以设计的第一项实验活动:轻轻地打开一瓶雪碧,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雪碧里的二氧化碳气大量逸出,跑到注射器管里。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管里的气体又慢慢地溶到雪碧里去了。这里的变化,主要是气压的变化引起的。第二项实验活动:把装冷水的试管稍一加热,试管壁上出现了许多气泡。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知到水中溶解有空气。最后以让学生举更多的例子来说明事实,加深理解。再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使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2、初步感知、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1、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2、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课时。

烧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清水、牛奶、醋、雪碧、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1、引入新课。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大家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溶解?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固体物质是否能溶解在水中,那么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判断其它的液体是否能溶于水中。

(1)出示酒精,问:用滴管吸几滴酒精滴在水中,大家观察一下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学生汇报结果,为什么说酒精在水中溶解了?

再滴几滴水到酒精中,大家观察水在酒精中溶解了吗?为什么?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大家猜测的很好,事实证明我们对了。通过实验我们说酒精和水能够互相溶解。

(2)出示食用油,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油和水能不能互相溶解?

滴几滴油到水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我们在来看看水能不能溶解到油中,(在油中滴几滴水)。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油和水是不能够互相溶解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更多的液体能不能溶解于水中。

(3)出示醋、牛奶等液体看它们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4)同学们回家可以继续寻找一些液体做实验,看它们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观察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里的二氧化碳。

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出示雪碧,打开雪碧瓶盖,观察雪碧液体里析出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3、出示一试管清水,你们说这水里有没有空气?

说有的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这水里确实有空气。

在酒精灯上给试管稍稍加热,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谁还能举出一些水中有溶解的空气的例子?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周星期()。

教出时间:()周星期()。

2004年期总第()课时。

计划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填表]20。c时。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练习]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种类c.溶液的多少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a.浓溶液b.稀溶液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a.a=bb.a。

b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这说明在时,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形成硝酸钾溶液。

溶解教学设计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题:2课时。

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提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讨论: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p37页:资料。

讨论: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页表9—1。

指导绘图: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是。

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1.p38页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使学生知道影响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烧杯、搅拌棒、塑料匙、小锤、冷水、热水、方糖、水果糖。

1课时。

一、知识导入,揭示课题。

1、调制一杯盐水(水中放一勺盐,静置)。

2、质疑:能用什么办法使盐快点溶解?

二、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

1、活动前提示:要做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应用几个杯子?为什么?

2、师示范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4、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三、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1、提示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溶解?

(1)现在同学们要做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实验?(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2)提问:实验的不同条件有哪些?(一个用热水、一个用冷水)。

(3)提问:实验的相同条件有哪些?(水量相同、盐量相同、同时倒盐)。

2、提示学生注意:如果要搅拌,两个杯子要同时搅拌;如果不搅拌,两个杯子都不搅拌。

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四、科学实验比赛。

1、师:接下来,老师想组织大家进行一场科学实验比赛,等比赛完了,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出示冰糖)揭示比赛内容:看哪个小组能想办法使冰糖最快溶解完?

比赛同容:怎样使冰糖溶解得最快?

比赛要求:

(1)各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比赛。

(2)可以选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工具、材料。

(3)冰糖全部溶解完,才算实验完成。(4)最先完成的'三个组为获胜组。

道了如果把这三种方法都用上会使溶解更快,而只用一种或两种方法的就比较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就是吃糖这样的生活细节中也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看来,知识无处不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今后生活中我们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热水—可以加快溶解碾碎/。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让学生体会到溶解快慢与搅拌、温度颗粒大小有关。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红糖、水槽1。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请同学帮我尝尝是什么味道的。(请一位同学喝并问问是什么味道的)。

生:没有味道。

师:噢刚才老师忘了在里面加糖了(在里面加一块糖),现在老师在里面夹了一块糖,再请这位同学来尝一下是什么味道的。

生:还是没有味道。

师:奇怪了,老师明明在水里加了一块糖为什么还是没味道呢?

生:因为糖还没有溶解。

师:那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老师快速的喝到糖水呢?

生:搅拌、加热、切碎?

师:同学们说到了很多种方法,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溶解的快与慢(板书:溶解的快与慢)。

生:实验。

师:看来同学们都具备了成为小科学家的潜质,咱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必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刚才同学们列出了三个可能加速溶解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来一一验证一下。我们先来看看如何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用品有红糖,烧杯,搅拌棒,谁能说说用这些东西该怎么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

生:烧杯加入水,然后放入红糖,用搅拌棒搅拌。

师:看来刚才同学设计的实验还不太完善,谁能帮助一下他?

生:再拿一个杯子,里面放入红糖,然后不搅拌,两个杯子放在一起,看看谁溶解的快。

生:有影响,所以两个杯子的红糖和水要一样多,水的温度也要一样。

师:现在老师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实验完整的总结一遍,拿两个一样的杯子,装入一样多的水,放入一样多的红糖,一个杯子搅拌,一个杯子不搅拌,观察哪一个杯子的糖先溶解完,然后停止实验。咱们搅拌的实验过程已经有了,谁能根据第一个实验的过程设计出温度和颗粒大小的实验呢?小组讨论两分钟。

师:讨论结束,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

1.两个杯子放入等量的水,一杯热水,一杯凉水。

2.加入等量的红糖。

生:不可以。

师:那怎么设计实验才可以使加入搅拌但又不影响实验结果呢?

生:两个杯子同时搅拌。

师:大家都非常聪明,在温度的试验中,我们把搅拌当做不变量,就可以不影响实验结果了。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将我们刚完善的温度的实验完整的叙述一遍。

师:两个实验的实验步骤我们已经有了,但在实验之前呢老师还有几点温馨提示:

1.搅拌过程中注意不要让水溅出来,轻轻搅拌。

2.倒热水的时候注意不要被热水烫到。

3.实验过程中保持轻声。

4.实验完成后将实验用品放在桌角。

5.小组分工合作,并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请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搅拌和加热可以加速溶解。

生:会。

师:既然大家都觉得会,谁能用咱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

生:冲咖啡、冲药?

师:看来切碎确实可以加速溶解,其实咱们身边处处是科学,只要你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师:咱们已经掌握了三种加速溶解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谁溶解的快得比赛。我先说比赛要求,每个组都有一块方糖,用最短的时间将糖全部溶解并且将实验仪器摆放整齐坐端正的组获胜,咱们看看那个组最先完成。比赛开始。(学生实验)。

师:第一组最快完成,你们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把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用所以溶解的快。

师:看来同学们师非常聪明的,将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时溶解更快了。其实在咱们身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加速溶解的方法,你们知道吗?说说看。

生:冲咖啡,洗衣粉?

师:咱们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科学,只要你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用心观察的小科学家。

文档为doc格式。

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溶解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难点: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8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食盐。

20克、面粉20克、沙30克,玻璃棒1根,3张滤纸,过滤装置。

教具准备:过滤装置。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说一说食盐和沙子的特征,并记录。

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匙食盐和一匙沙(已备好)。

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记录)。过一会儿再轻轻搅拌,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

2、面粉的探究。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小匙面粉(已备好),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

(6)、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子还是食盐呢?

(有的学生会说面粉溶解了,因为水变白了;有的学生说面粉没有溶解,因为里面还有面粉颗粒)。

(7)、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把这三杯混合物静置一会儿再观察。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再来做个过滤的实验。老师这里有一张纸,叫做滤纸。我们将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以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为例,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并强调注意事项: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结果:滤纸上留下了面粉颗粒,水到了烧杯里,面粉从水里分离出来了。

(8)、演示实验:过滤食盐溶解与沙和水的混合物,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9)、重新观察静置的三杯混合物,你发现了什么?

三、归纳整理,总结提高。

1、师生共同整理解获得的信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四、拓展,课外延伸。

请你回家泡一杯奶粉或调一杯糖水仔细观察奶粉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吗?

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看不见均匀分散溶解了不能分离。

沙看得见沉在底没溶解能分离。

面粉看得见沉在底没溶解能分离。

溶解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魔术导入。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比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讲出高锰酸钾的变化和水的变化。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

5、课后延伸这些物质的溶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看不见颗粒看得见有颗粒。

分布均匀分布不均匀。

没有沉淀物有沉淀物。

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

食盐高锰酸钾面粉沙。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精选_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影响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课前准备。

1、烧杯、搅拌棒、塑料匙、小锤、冷水、热水、方糖、水果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知识导入,揭示课题。

1、调制一杯盐水(水中放一勺盐,静置)。

2、质疑:能用什么办法使盐快点溶解?

二、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

1、活动前提示:要做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应用几个杯子?为什么?

2、师示范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4、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三、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1、提示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溶解?

(1)现在同学们要做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实验?(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2)提问:实验的不同条件有哪些?(一个用热水、一个用冷水)(3)提问:实验的相同条件有哪些?(水量相同、盐量相同、同时倒盐)。

2、提示学生注意:如果要搅拌,两个杯子要同时搅拌;如果不搅拌,两个杯子都不搅拌。

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四、科学实验比赛。

1、师:接下来,老师想组织大家进行一场科学实验比赛,等比赛完了,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出示冰糖)揭示比赛内容:看哪个小组能想办法使冰糖最快溶解完?

比赛同容:怎样使冰糖溶解得最快?

比赛要求:(1)各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比赛。

(2)可以选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工具、材料。(3)冰糖全部溶解完,才算实验完成。(4)最先完成的三个组为获胜组。

道了如果把这三种方法都用上会使溶解更快,而只用一种或两种方法的就比较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就是吃糖这样的生活细节中也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看来,知识无处不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今后生活中我们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热水—可以加快溶解碾碎/。

溶解教学设计

1、让幼儿发现糖能溶解于水的现象。

2、通过幼儿自主实验,发现有些糖溶于水,有些则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课件准备:《小鸭子买糖》故事图片及音频、各种糖实拍图。

材料准备: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白糖、红糖、冰糖、棉花糖、硬糖、棒棒糖、软糖若干。

一、播放《小鸭子买糖》的故事,引导小朋友听故事回答问题。

故事中的小鸭帮妈妈去做什么?

后来发生了什么?

小鸭的白糖到哪里去了呢?

二、教师示范白糖的.溶解实验,并引导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进行观察。

1、教师示范实验。

1)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

看看杯子里的白糖,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2)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并品尝。

温水是什么味道的?

白糖在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白糖到哪儿去了呢?

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师引导幼儿操作白糖溶解的实验。

三、教师出示各种糖,引导幼儿进行糖的溶解实验。

这些是什么糖呢?

你们来试试,它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

附【故事】。

《小鸭子买糖》。

一只小鸭子想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

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

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

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

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请举例说明:

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饱和溶液?

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

方案2: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老师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