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优秀15篇)

时间:2023-11-18 19:28:37 作者:飞雪

通过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工作,并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如果你对编写教学计划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以下的教学计划范文,或许会有所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数学教案-列代数式。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学重点、难点。

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列代数式。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x2+2;(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数学教案-列代数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二、拓展应用。

1.试一试。

2.连一连。

2×3215×416×526×8。

5×1219×560×74×30。

3×1624×252×415×6。

17×54×163×4084×5。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三、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五、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异常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头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头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头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意义,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提供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进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择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三、案例的撰写要求。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现在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择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可以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案例不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

【导语】本站的会员“瑜曦甜”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

教学。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

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总结。

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体会:

1、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

2、要想让孩子们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二、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例:9+5。

生1:从5枝小棒中取出1枝盒9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

生2:我知道2个5是10,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5枝和右边的5只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4枝,得14枝。

生3:我知道2个7是14,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2枝给右边,7+7得14。两点感受:

1、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

2、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1、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

2、多一些自由的探索。

如何做的:

1、学生走上讲台。

2、学生来命名。

3、学生应有选择权。

5、学生可以参与板书。

6、学生可以挑战老师。

两点体会:

1、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勇于挑战。

例:判断一又三分之一是不是最简分数。

五、从生活中寻觅数学。

1、从生活中来。

2、到生活中去。

六、在体验中学习。

例:体积与体积单位。

两点体会:

1、体验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经历。

2、体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体验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才是体验学习的最高境界。

七、在合作中学习。

体会:

1、不要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要关注合作学习的实质。

2、要创设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留有适度的合作学习的空间。

3、要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合作技能、技巧的提高。

4、要充分利用资源,学会共同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提高合作学习的价值。

八、在探索中学习。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体会:

1、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2、“让学生学会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在研究中合作,在合作中研究。

3、“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应该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我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

九、在学习中创造。

创新精神四部曲:

1、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2、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1)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验证。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挑战。

(3)撞击成功,增强自信。

3、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例:13-5。

4、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作业:

2、你认为当前新课程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你是如何做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差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过中,经常会运用谈话教学,在谈话中会提出一些问题,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总是会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脱口而出,这样一些差生就会滥竽充数,不懂装懂,所以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应举手,然而我尽量关注那些差生,当我发现有的“差生”干脆不理你坐在下面做起小动作时,我要么当场说表扬哪位同学,批评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个个坐得工工整整,声音洪洪亮亮的,都想争取到我的表扬,要么走到他的跟前看着他以制止他的小动作。或者就点名做小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当他不会回答时,请优秀生回答听完别人的回答后,再请他回答,如果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每次课后我都留几个成绩差上课反映慢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题目一个个读下来,遇到读错的我会让他们思考一下,再讲解方法,尽量让他们有所懂。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我从来不骂他们或者打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而几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欣喜,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神情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认真,以勤补拙。如果他的表现还好,我则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反思一:教师要备课,要备学生,更要备“差生”。

教师备课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后,学生抑或是“差生”能不能接受你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做到的备学生,贴近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使“差生”喜欢上数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反思二: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差生”的情感,乃至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反思三: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反思四:对“差生”要满怀期待之心。

期待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差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在课堂里,教师要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并期待他们举手,给“差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希望在以后注意“差生”的情感的问题上,我们数学老师都能继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让关注“差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主题。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案例理念。

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相处,宽容以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更让教师体验到为人师的幸福。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三、案例描述。

1、抓住最初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喜欢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爱好。作为教师,在和学生第一次接触之前,就要从仪表、举止、说话艺术、授课艺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利用第一次见面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最好的印象,以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次和新学生见面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和很轻松地介绍一下自己,和学生聊聊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同时也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我会站在学生的立场说话,告诉他们我也和他们一样,不喜欢下课拖堂、不喜欢题海战术……,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是心贴心的(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很多要求)。最后,再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最好是qq号,让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和老师说一些悄悄话、说一些真心话。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才能使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2、用心备课,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数学课本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可是,看看那些优秀的数学教师,他们的数学课堂却是那样的精彩: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有趣的故事、快乐的游戏、神奇的魔术中。这样的数学课,常常让孩子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根据课堂和教学的需要,巧妙地穿插一些活动,例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搞竞赛,以及完成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我始终认为,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才能学得轻松,对这节课的印象才会深刻。

3、课间多和学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交往次数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一般来说,交往次数越多,了解的时间越长,彼此就会越熟悉,关系就会越密切。学生和教师的交往多数仅限于课堂上,而且每次都是以授课为内容,学生对教师很少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我们相互熟悉和理解,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我们所教科目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课间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总是非常高。有一次,看到学生踢毽子,我走过去请求她们:“可以让我加入吗?”学生笑着点头答应,可还是有点疑惑的问:“老师,你也会踢毽子?”瞧,在他们眼中,老师是只会教书,不会玩耍的!我不动声色的踢给他们看,从眼角的余光中,我看到她们脸上的表情由怀疑变为喜悦,继而变为惊异。等我收了毽子之后,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叹:“哇!老师,你太厉害了!”然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老师,你怎么踢得那么多,又踢得那么好,教教我们吧!”“老师,你以后经常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好不好?”我微笑着答应她们。很简单的一件事,让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拉近了很多,很多孩子把我当成了能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凡是下课和我一起踢过毽子的学生或是看过我踢毽子的学生,在上下一节数学课时都听得特别专心,似乎觉得不认真听讲就对不起我这个朋友。而我,也从这件事上收获了许多的快乐和幸福。

4、多鼓励,少批评,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期望。

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经常受到教师的冷漠、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品质就会一天天变坏。

班里有位小姑娘,刚开始数学成绩不太理想,但是从小组活动中,我发现她非常负责任,我就建议她做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刚开始,她怀疑自己的能力,怯怯地对我说:“老师,我的数学不太好,我怕自己干不好,影响咱班的数学成绩。”我鼓励她说:“虽然你的数学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你绝对是咱们班最负责人的学生,数学课代表非你莫属,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她莫大的信心。自从当了课代表,她上课听讲比以前更专心了,做题比以前更细心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对后进生的辅导更用心了。同时,在协助老师搞好数学教学的工作中,她也做得非常出色,每天、每周、每月各小组学习竞赛的评比、总结,她总能做得井然有序,让老师没有半点后顾之忧。

班里还有个学生,每次上课都不能认真听讲,而且总是侧着身子,随时准备和后面的同学说话。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气愤,就狠狠地教训他几句,可是后来发现他丝毫也没有改正。后来有一次批改他的作业,我发现他做的方法非常有创意,我就抓住机会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微笑着对他说:“如果你能在上课时稍稍再专心一些,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没想到听了这话,他的脸一下子红了。从那以后,他上课听讲还真的比以前专心多了。看来,“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还真是没说错。

四、案例特点。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师生间彼此真诚地接纳对方,从而达到心理相容,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热情高涨,主体作用就能发挥出来,教学目标就能实现。

教师的一生都要和学生打交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显著提高,而且也会使我们教师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一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在第一个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或者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我用老师的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显示描述出来,然后读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再理解“讲排场”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再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再理解“滥”字时我又用了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并且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也。”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

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证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种状况则是——。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40+v65+10w×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v65+10w×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别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则能够从中对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正常状况下这几个量(已知条件)的取值在图中能够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学生产生误解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透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下面是师生探究活动记实)。

学生甲:如果2号颁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就应把“65厘米”字样标在2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65cm”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出的1号颁奖台的高。

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从图中能够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部分则为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1号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较,最后证实了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课后反思】。

对于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而课后想起来,我的这种做法并非“小题大做”,而却是“大有益处”的。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透过“借题发挥”而把知识向未知领域延伸,不但实现了“比例尺”这项知识的渗透,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4、达成了培养学生构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这一教学设想。

回顾此例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正如上面的这个问题,如果我只是告诉学生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认识不清的学生只要照做就能够了,那么仍会有学生感到不解,甚至还可能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一头雾水。

因而,为实现精细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明确:

教会学生一个问题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抓住教育契机,教给学生科学的、适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参与探究,以切实实施精细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与数学素养。

【相关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折扣》。

诸暨市安华镇小楼彩丽。

教学内容:

浙江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小节《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二教时(教材第45---46页)。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

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

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地按折扣和成数进行计算,并能领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体现创新”和“关注生活,注重实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使用旧教材,一方面,教材本身固有的学习要求还是应当达到的,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师对原有教材又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开拓与创新。为此,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

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120×80%=96(元)。

乙商店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

价是多少元?

(2)一种电视机原价每台2600元,“五一”期间以9.5折出售。这种。

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问:如果给你100元钱进这家商店购物,你将如何合理使用这100元钱?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2.你们班共有多少同学?如果每位同学配备200毫升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3.这么多饮料,上哪一家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省?请通过小组合作制订一个。

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2)安华镇某大型袜厂2003年的产值达到了560万元,打算2004年在此基。

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板书设计:

折扣应用题。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底价抢购,八折起中秋特价,一律九折。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120×80%=96(元)110×90%=99(元)。

反思:

这堂课是我曾经开设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课后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反响相当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

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

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