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读书方法大全(12篇)

时间:2023-12-23 09:20:04 作者:书香墨

语文教师读书方法漫谈

说到读书,相信很多同学都会说:“我喜欢读书!”的确,我也是。因为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通晓古今,深明大义,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精神内涵。

但读书的方法,你又知道哪些呢?就我目前而言,我仅知道略读,圈读,和细读等。有些人读书喜欢略读,也叫一目十行,指大略地读。比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可能因为他本身就是在这方面有很高成就的人吧!所以,他读书的时候,一般只需要大致德略读一遍就可以了,故事情节便可知晓,他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而鲁迅则喜欢圈读和细读。细读也叫深读,是指深入的阅读一本书,反复阅读每句话。鲁迅读书,总喜欢慢慢地读,细细地品,遇到好的语句或不明白的地方,就圈画起来。然后再去请教别人。这种不耻下问的净身,也为他以后的发展成就打下了基础。

其实,略读,圈读和细读各有各的好处。略读,可以使人快速地了解书籍报刊内容,有助于快速增长知识。而圈读和细读,则能使人深入地了解一件事物的发展顺序乃至本质内涵,以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

对我而言,则方法并不局限。读报刊杂志时,我喜欢略读,大致了解一下事物或情节就可以了,如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无需细读。而读散文和古典诗词名著等的时候,我则喜欢圈读和细读。仔细慢慢地阅读,深入文章的中心,遇到好的语句就圈画起来,摘抄在自己的百家集里。而诗词还要边读边思考,代入当时的环境,了解诗人的品质和诗的精神内涵,有时要读上四五遍还不罢休。

其实不论用什么方法读书,关键是要适合自己,有助于自己的学习。读书方法有许多种,但如果你不去用,那么再好的读书方法也是空谈的话,终无用。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喔!

听力口语学习方法漫谈

以往,英语学习似乎是十几二十几岁年轻人的“准专利”,而如今,在英语学习者的队伍中,往往不乏35+甚至四十开外年龄段的男男女女。无论是在出国考试类的培训还是一般的英语学习课堂中,这些“高龄”的社会人学习者,都是极为认真的一群。或许是因为和只是迫切需要成绩结果的在校学生们不同,已经在职场中打拼多年可能还小有成就的社会人英语学习者们,几乎都是在生活、工作亦或是前途发展上发现了深刻而又迫切的对于英语的需要,进而自觉的投入学习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也有可能会变得急功近利而法不得当,这些最为认真的学习者,却未见得就是学习效果最好的一群。

借用一个已经被用烂的说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适合的方法才能看到理想的效果,而把功夫用在“刀刃上”之前,总得先知道“刀刃”到底在哪里。

认识几位在外企工作多年的'朋友,想来英语水平即使达不到达人级别,至少口语也应该是讲得顺畅流利,可是每每见面的时候,却总是在一边无比怨念的诉说工作繁忙紧张,一边捶胸顿足的跪求说好英语的办法。像这几位朋友一样,社交网络中有着不少外国人,或者是在工作环境中常用英语的人,因为环境的熏陶、浸染亦或者是“强制”,用英语交流沟通起来恐怕难有什么障碍,说起英语来绝对“能够让外国人明白想说什么”,但却也仅止于此而已,很难说的更好,也就谈不上讲的地道了。而平日就不怎么使用英语的人们,恐怕状况会更加的不理想。

既然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已经奉献给了工作,周末的日子不妨把心放在学习上。泡上一盏香茗,翻开一本也许多少有些无聊的语法书,句子成分,词性变化,在迫切的追求提高之前,先耐心的用上一些时间搞清楚简单却正确的英语是如何说的,找出自己口语上的错误和不好的习惯,在说的时候特别的注意,一点点改正过来,让自己的口语从“能够说明白”到“能够正确的说明白”。一支简单的录音笔或者是手机的录音功能会是不错的帮手,录下自己说的话,重新听过,找出自己常常犯错误的地方。对于已经工作,远离学习生活的人来说,往往是缺少系动词,助动词使用混乱,和完全无视介词的存在。听过之后把错误一一修改,然后同样的内容重新说一遍,录一遍,再听一遍,再查一遍,如此反复,英语正确的使用和表达方式就会逐步的取代错误的习惯。

而说起周末作为休息日的地位,不难联想到看剧集/电影学英语这个主意。只是有些人坐拥几t的电影和剧集资源,每日孜孜不倦的欣赏,仍未见口语水平有什么大的提高,而有些人则在看剧看电影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不仅变身而成英语达人,讲一口地道的美式口音或者伦敦腔,还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老外”面前侃侃而谈。并不是有谁的体质性格脾气秉性适合这种方法,而别人就不适合,能不能学到东西,关键仍是在于看什么,如何去看。

不妨尝试着把一部电影,一集剧集用心的反反复复的多看多听几遍,而不只是泛泛的浏览而过,俗话不是也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么?无论是电影还是剧集,追号是有中英双语字幕的,在网络发达到这种程度的今天,热情的字幕组们汉化制作好双语字幕的资源绝对不难找。看第一二遍的时候,先看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不放尽情地跟着剧中人嬉笑怒骂。从看第三遍开始,打开中英两种语言的字幕,仔细渗入的去“精看”,剧中人物语言的中文意思,用地到的英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无论是熟悉词汇的新鲜用法,还是完全新鲜的词汇,都可以而且应该记忆下来,成为自己语言库中的库存,在类似的场合,类似的话题下就可以毫不客气的直接使用。而之所以用中-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英-中的逻辑来记忆,是因为前者更适应在口语水平还不是那么理想的时候,讲口语的思维过程,而随着口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后者也会自然而然的取代前者的位置。第三遍之后,再看的时候,试着跟着剧中人一起张开嘴,念念台词,口语学习的基础是对于听到的东西的模仿,模仿的多了,也就渐渐的成了自己说话时的内容和习惯。

如此这般,也许周末两天不过只能看下来一两部电影,两三集剧,似乎远不如一气呵成看完整个三部曲或是一整季来的酣畅淋漓,但是收获必定是任由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一整天,然后疲惫的爬上床睡觉度过周末所难及的。

一个星期只有七天,如果说五天是老板的,那么剩下的两天必然是属于自己和亲朋的。用些时间陪伴朋友亲人,余下的时光,好好地利用,必不会虚度。

听力口语学习方法漫谈

一、何谓“自言自语法”

“自言自语法”,即以自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促成英语口语能力提高之方法。它不受时间及其他交流因素的限制,只要有一个属于你的空间,自己对着自己用英语讲就可以了,此方法是正常课堂英语口语训练的有益补充。

二、如何巧用“自言自语法”进行英语口语。

1、自主创造语言环境。

“自言自语法”练习中,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语言环境。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人会笑话你,尽可以大胆他说。你可以在散步时说给风儿,说给花草树木;你可以在欣赏影片时跟着主人公倾诉喜怒哀乐;你可以在睡前或一觉醒来时说说自己的憧憬,描绘自己的梦境。总之,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采取适当的语速和音调,随心所欲他说。

2、善于模仿。

采用“自言自语法”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要学会模仿。模仿的原则:一要大声模仿。这一点很重要,模仿时要大大方方,清清楚楚,一板一眼,口型要到位,不能扭扭捏捏、小声小气地在嗓子眼里嘟嚷。二要仔细模仿。优美的语音、语调不是短期模仿所能达到的,对于有英国英语基础的人学说美国英语也是如此,对于习惯于说汉语的人学说英语则更是如此。此外,模仿时还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不能有任何松劲畏难情绪,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模仿得更好。

3、及时复述。

复述方法有二:一是阅读后复述。阅读后复述就是在阅读完一段文章或一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语言采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表达文中的内容。你可以在复述时使用文中的某些内容,但应尽量避免完全背诵;你也可以在复述时使用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或部分句型,作为复述的线索,帮助自己较完整地复述所读材料。二是听磁带或看影片后复述。这种方法既练听力,又练口语表达能力,采用此种方法训练时,最好使用磁带或影片中的原话来复述,这样可以较准确地矫正自己的语音和语调,体味地道的英语口语。在说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刚开始练习时,因语言表达能力、技巧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复述接近于背诵,但在基础逐渐打牢后,就会慢慢放开,由“死”到“活”,在保证语言正确的前提下,复述可有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如改变句子结构,转换表达方法,用自己在课堂上新学的词汇和句型来替换一些不常使用或难于理解的东西,对于自己读音掌握不准的词汇可以不用,等复述完后再通过查词典或听录音进行正音。

4、有目的地去选择说的材料。

开始练习“自言自语法”时,笔者建议你认真选择所说材料。开始时,你可以练习复述小故事,语言应尽量生动、简练,有明确的情节,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连贯性。你可以选你所熟悉或喜欢的内容说,你可以复述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你可以说说你自己的向往。在选择说的内容时,亦应力求练习内容全面,你可以说一封信,一张便条,一个建议,一份说明书,一篇演讲稿,一篇小议论,一段求职信或感谢信等。你可以说说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业余爱好,以及你为什么学英语等等。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练习口译。看中文电影,用英语翻译主人公的话语。

5、狠抓句型训练。

句子是说话的应用单位,所以培养口语能力就要狠抓句型操练。采用“自言自语”法训练英语口语亦要求如此。你可以使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句型练习“自言自语”,这样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学用结合。

6、说话时要带手势、动作、表情。

语言是人类??作、表情等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辅助工具。在日常会话中,这几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往往是同时使用的。说话时绘声绘色,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自言自语时带手势、动作、表情,可以帮助你记忆和自然地使用英语。

7、注意说的质量。

说的能力是一种技巧,是在大量的口语练习中培养起来的。学习说英语,由说得不好到说得比较好,是一个发展过程。练习过程中,要住意精泛结合,有的练习里的错误不要纠正,不要过分注重准确性,以着重培养说话的流利程度;有的练习里的错误要纠正,以提高说话的质量。最好从一开始就注意说的质量,即保持说的正常速度,流利自然。在开始练习“自言自语”时,不要过分放慢语速。一旦习惯于慢速度,听到正常的语速,也会感到吃力。在开始接近正常语速时,若感到困难,宁肯多练几遍,也不可放慢语速。开始的时候接近正常,以后跟着快下去,就不存在困难。这里所说的速度,是指接近或比较接近英、美人说话的一般语速。

“自言自语法”自我评估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一个有354名学生参加的调查中,有232人选择了喜欢“自言自语法”,占总人数的65%;有98位学生选择了比较喜欢“自言自语法”,占总人数的28%;只有24位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自言自语法”,仅占总人数的7%。调查数据表明,采用“自言自语法”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不少学生在坚持“自言自语法”一段时间后反映良好,这充分说明“自言自语法”确是一种提高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国人较内向,在公开场合羞于开口,尤其是当对自己要说的不够自信的时候。而“自言自语法”是克服害羞心理,提高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要创造练习口语的机会,逐步建立起言语自信,最终达到流利表达的目的,建议你不妨试一试“自言自语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漫谈读书法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漫谈读书法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可归结为勤。其实读书不止勤奋,还有积累、专注,当然也要注重方法,运用实践。

勤奋,就是不懈的努力学习、工作。明代张傅喜欢读书,然而往往记不住,为此他便反复的抄写,每读一篇文章,就抄一遍,边抄边读,抄后又读,读后烧掉,重新抄写,如此反复七次文章便读了一二十遍,自然也就记住了。由此长年累月的抄写,握笔的指上都长满了老茧,这就是成功的勤奋之道。

歌德说:“过去凡是我们读过的好思想,听到的突出事物,我们都记在日记本里,同时也将朋友的特色议论、独到见解标注出来,纳闷就会变得十分富有。”歌德便是把读书当成了积累,其实如此的文学家还有很多。“昆山无书”的顾炎武,笔记过万本的马克思等。都以其耐心、恒心、眼光及独特的判断完成了人生的积累。

“牛角书生”李密“挂犊成才”的过程为人们所称道。归结他成才的`途径无外乎是“专注”。专注于书中的知识,有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毅力,耐住寂寞,不被金钱、地位、名利所诱惑,专注是成才的关键。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反对杂乱无章和企图一步登天,他认为不接顺序读书,就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饭馆,看到丰盛的饭菜,就左手拿一块,右手抓一把,全塞进嘴巴,一下吞下去,撑饱肠胃,填满肚子,但并没有尝到菜的滋味。可见,读书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

懂得了书本知识,例论就成了装潢门面的东西。但尽信书不如无书。从前有个人,弄够流利背诵航海驾船法,大家信服他。后来航海时,船老大突然病死,大家请他当船老大,到了回水和急流处,他只信书中所学,背诵口诀,也稳不住船,全船人都淹死在海里。

读书,即提炼的过程,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握方法,那样才会达到读书的价值。

语文教师读书方法漫谈

1、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每天可以认真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

2、熟读精思。

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3、自求自得。

端正读书的态度,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4、博研结合。

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5、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注意观察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领悟语文,把语文学习带出课堂。

1.五遍读书法。

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是要强调书要多看,多读,并非真的要读百遍、看万卷。不过,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读几遍,学习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同学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读三五遍并不多,而有的文章读十遍尚觉得少。现向同学们推荐一高考状元的“五遍读书法”,以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遍: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课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学完一个单元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试前几天,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合,把课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复习近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

2.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

首先,最好一则笔记记一个问题,内容思想等可多些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其次,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数据、一段议论,不论大小均可写成读书笔记。但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愿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引用的原文混杂在一起。

3.语文学习及备考。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基础知识的内容重在积累,关键是运用。包括:汉字的形音义,标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等。对于这一部分,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日积月累,定会得到高分。

a、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b、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汇集簿上,定时集中纠正,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c、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d、课本中正文下面的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e、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特别是阶段性考试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2.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提高着重要关注的是诵读、翻译、理解和背诵。针对这些老师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要求。比如在翻译中要求信、达、雅等。在背诵和理解方面也提到了分小段各个击破,借助联想,不断复习等方法。

3.怎样写应试作文。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写好,题目要拟写的恰当特别。卷面整洁,可以大胆的引用诗词等要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

1.通读法。

不明思议,通读法就是什么什么书都看一遍,通常刚入门的人都会这样,不知道读什么好,就拿起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像秋叶大叔一样,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某个领域的方法论就有了。

2.主题阅读。

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列一个大纲你要学习语文这个领域那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了解的。然后找到这个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对照自己列的大纲梳理,然后再阅读其他书籍,相同内容的选择巩固或者跳过,有疑问的也可以引发思考或者补足。

3.图读法。

增强提炼能力、形象化表达能力、展示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快速了解一本书,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提炼精华,名言警句(鸡汤类);梳理框架(成体系的书);选择合适的角度,挑重点。借助这两种发放消化和输出知识,提高读书的有效性。

4.框读法。

框读法和图读法一样,都是以输出的方式促进阅读。框读法是先写书评的框架,利用已有的框架,对应着阅读(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写读后感)。

秋叶大叔的框架:1、列出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2、作者看到目前的社会存在的状况是什么。3、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你认为是否可行)。5、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5.逆读法。

“传道书”是作者貌似很专业,很大咖,或者提出的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读这些书可以反着作者的观点来说。但读之前最好学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才能看的时候看出冲突,哪些逻辑是错的。

6.抄读法。

对于真正大咖的书,可以摘抄作者书中的观点,再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或感悟,会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

7.目标阅读法。

有些同学总是疑惑自己阅读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你不妨试试目标阅读方法,比如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你专看赵云的一些章节片段,再专挑张飞的一些片段来看,这样有目标的阅读,读一本书,书自然就浮凸起来。

8.联想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联想的习惯,联想可以将知识联系起来,编制大网,形成知识体系。

9.输出法。

读书一个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读书的趣味。而写文章甚至写书也有其乐趣,只有对书有足够的思考,才能有输出,所以不妨用输出来检验自己读书的成果。

10.充分利用想象力。

读文学作品,不仅仅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还需要经常将文字换成图像。读一本历史,可以设想自己和历史中的人物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因为很多时候,你仅仅是读文字并不能对书本产生深刻的印象,反而是一些具体化的图像和场景可以让你经久不忘。

语文教师读书方法漫谈

我十分崇拜冰心。冰心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而我,说来惭愧,第一本启蒙读物是《唐诗三百首》,和名人相比,我当然算不得博览群书,但自然有一点体会。

书是历史的纽带,让我了解古今中外的趣闻轶事。上下五千年,纵横八千里,这大概就是书的伟大创造力吧。书让我感受到了秦朝统一六国的雄风,三国争雄的铁戈兵马,成吉思汉‘天之骄子’的风范,王昭君出塞的凄惨。

只有懂得品味,才能从书中品尝到悠远的滋味。对于画盲来说,塞尚到凡高等于不存在,毕加索的抽象画只是几笔涂鸦,对于音盲来说,莫扎特到李斯特等于不存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只是一阵狂噪。而同样,对于只热衷于读街头小报的书盲来说,海明威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于不存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只是一堆草纸。鲁迅的正直,朱自清的优美,苏轼的豪放,曹操的大度,冰心的细致,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书是三国情诗的缠绵,是咏絮才女的婉约,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本好书都是一种思想,人接受的正确思想越多,犯的错误就越少,尽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书能陶冶你的性情,更能铸造你的品质。

美国有位女作家写了一本书《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起了一场战争,可见书的影响力多广。在中国人民斗志薄弱的时候,鲁迅看着中华大地被蹂躏,毅然弃医从文,拿起了笔,写出了无数拯救人民堕落思想的好文章,使恍然醒悟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书永远是洞察世界的工具,永远是人类的高山流水,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坐观泱泱世界的滔滔风云。

简评:

小作者先从读书可以了解历史谈起,再从“品味”的角度,强调了读书能陶冶性情、铸造品质,接着用美国女作家的一本书和鲁迅弃医从文的例子告诉人们“书是洞察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的高山流水”。文章思想深刻,笔锋犀利,结构合理,层次清楚。

文档为doc格式。

梁实秋漫谈读书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选自《雅舍小品》,有删改)。

人生漫谈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如一本书,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书页上,记录着不同的故事和感悟。而读书,则是让我们在这本书上汲取智慧的源泉。近年来,我逐渐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的边界。当我翻开一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触摸到那些智者的思想火花。比如,当我读《红楼梦》时,我被其中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吸引,不禁深思人生的本质。读书让我认识到,世界如此广阔,美好的事物和思想随处可见,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

其次,读书能够提升我的思维能力。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跟随作者的思路和逻辑推理,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训练使我学会独立思考,遇事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读书也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使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交流中更得心应手。

另外,读书还让我懂得了“疏影自怜”的道理。在书籍的海洋中,我与作者沟通着,产生了共鸣,也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人生的高低起伏。这种共鸣会让人感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也让人明白自己不是孤立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着人们的悲欢离合。这种感悟会让人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

此外,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方式。当我打开一本喜爱的书,坐进舒适的沙发里,仿佛世界就变得安静下来,时间也停止了。我可以在书中迎接不同的角色,体验那些不同的情感和冒险。读书是一种纯粹的乐趣,它能够抚平压力,安抚忧虑,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最后,读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我读过的许多书中,有一本特别打动我,那就是《活着》。这本书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我们对生活和他人的付出。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坚持自己的信念,活出自己优雅的人生。

综上所述,读书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旅程。它让我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维能力,懂得了疏影自怜的道理,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放松和享受,并明白了人生的真谛。通过读书,我从作者那里学到了智慧,收获了人生的正能量。我相信,读书将继续陪伴我成长,为我提供无尽的思想滋养和心灵慰藉。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静下心来,打开书的那一页,继续享受读书的美好。

现代名人读书经验漫谈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经验。

一、一目十行。这话大家常用,出自《粱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诗云:“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夸张得可以接受。当今科技飞跃发展,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要浏览大量书报,确实需要点“一目十行”的本领。

二、二分群书。清末名家梁启超很会读书。他把每天所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这种主次分明的读书方法,使他获益不浅。

三、利用“三余”。三国时代的有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善于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宋代文豪欧阳修对崇敬他的人深有感慨地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当然,“三上”语有夸大,也不利于健康,不足为训,仪以此说明抓紧一切时间是何等重要。

四、读书“四到”。宋代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近代胡适加了“手到”,形成了读书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好方法。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五、贵在“五用”。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把上面的“四到”,再加上一个“脑到”,归结为“五用”。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这种“眼、口、手、心、脑”五到的提法更全面,收益更为显著,成为读书要诀。

六、学避“六蔽”。古人认为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总之是不好的人。孔夫子曾经对弟子们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七、“七焚七录”。明代末年有个大学问家叫张溥,他的读书法奇特,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读再焚再抄,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他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八、“八面受敌”。这是宋代全能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极优读书法。他每读一本书,有计划地分作意义、故实、文物等几个方面,每次钻研一个方面,步步深入,效果显著。东坡说:“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九、辨明九事。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造诣极深。他总结为辨明九事:“一日别真伪;二日识途径;三日明诂训;四日辨章句;五日考故实;六日通条理;七日治经宜知家法;八日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日治诸子应知流别。”

十、十目一行。一目十行的浏览可以博学长识,而十目一行的专注,使人精深。清代学者陆世仪就是用了“十目一行”读书法取得成功的。

百、百家百遍。韩愈之所以成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是从小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百家之书,还要熟读百遍。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如”。

千、日记千言。韩愈自幼苦读,日记千言。叶奕绳谈到他学习的方法说:“每读一书……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每天记千把字,是好办法。

万、万卷万里。杜甫深有体会地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汉代文史家司马迁总结治学经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读万卷书可接受先人的间接经验。我国地大物博,行万里路可以壮志知情,获得直接经验。两者结合,才使人的认识升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漫谈读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使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无限的精彩呢?怎样才能增加生命的厚度,不到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呢?很简单——读书。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异常讨厌读书,总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没有实际用处。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错得很彻底。

那是一天下午,我正趴在电脑上。爸爸走过来问我:“书柜里那几本书都蒙上灰尘了,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看都没看爸爸一眼,不屑地说:“读书管什么用,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学好不就行了,干嘛再去多此一举——去读书呢?”爸爸立即气愤了,怒气冲冲地对我说:“孔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终成圣人;匡衡凿壁偷光,勤学苦读,位及丞相;周恩来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博览群书,雄才大略……你说,使他们成功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读书吗?你有什么理由不读书?”说罢,爸爸便把几本书重重地摔在桌子上,我坐在椅子上,僵住了。

是啊,我有什么理由不读书?王云五老先生也说过:“人类力量不如狮虎,敏捷不如鸟蛇,皮肤不足以御寒暑,胃脏不足以耐饥饿;而卒能制胜万物,支配自然。这固然是由于脑部之发达,能运用思考。”

而读书就能启悟人们的智慧,沉淀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中的文化,让人们的思想融会并交流。

那么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觉得,适合自己,能给自己带来有益知识的,就是好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说过:“我读书唯求其中的道理,有合我心的,即使是樵牧之言也不废弃;言而无理,就是周礼之言也不屈从。”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赶快去读书吧。千万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更不能“白首方悔读书迟”啊。

班主任漫谈读书心得

魏书生老师班级的黑板右上角,每天都由学生写上一则格言。魏老师说:“我觉得格言警句像一盏盏心灯,倘在学生心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请看如下格言:“人生只有进取,满足就意味着死亡”;“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自暴自弃”;“吃苦是人类的第一财富”;“你经常和什么人在一起,那么,你就是什么人”;“九尺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试想,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天天点亮“心灯”,学生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天天受到“心灯”的照耀,会收到不可想象的效果。

2.确立座右铭。

从1995年开始,魏老师就要求全班同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座右铭,

座右铭上写清三部分内容: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第二,自己要追赶的本班同学的名字。第三,针对自己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第一个内容起到“精神充电”的.作用,第二个内容可以激发全班同学你追我赶的积极性,第三个内容更重要,是学生自我完善、实现第二个内容的最好办法。

3.自我“精神充电”

4.主办班级日报。

魏老师的班级是从1984年1月,经全班同学讨论一致同意后,开始轮流主办班级日报的。办班级日报有若干规定,如直接反映本班同学学习生活的内容要占60%以上的版面;主要设有班级新闻、学先进专栏、本班同学的学习方法介绍、好人好事、警钟专栏;必须设有文章病院专栏;对班级纪律、卫生、课间操得分情况,必须及时报道;为昨天的值日班长开辟一小块工作失误及补救分析的园地,及时分析班级工作失误的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每期报纸必须有图画点缀,黑白的可以,彩色的更好;报纸必须在当日上午12时之前夹到报夹子上面,不能拖为晚报等等。办班级日报,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写作能力、书法绘画能力、版面设计能力。

5.坚持“道德长跑”

魏老师的学生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天天坚持,魏老师称之为“道德长跑”。学生们的日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是教师命题,大多是学生自命题,但总的要求是让学生把“摄影机”对准生活的光明面,让那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风土人情、崇拜的人、喜欢的书、感人的事时刻影响着学生,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

梁实秋漫谈读书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拓展阅读:梁实秋家教故事。

晚年梁实秋在给女儿文蔷的一封信中说:“孩子长大了,如果一切事都肯坦白地和父母商谈。实在是最好的事。倒不一定是父母的指导就好,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互信的关系,这实在是真正的`健全的伦理……”另外一封信中说:“×××哭诉儿子不孝顺。头脑落伍。‘孝顺’二字早该弃置不用了。如果孩子态度不好,那是做父母的教养之道有毛病,除了自责,别无话说。周作人说过一句话,‘五伦其实只有朋友一伦而已’。我深以为然。”

这段话道出了梁实秋的教子之道,即,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当作朋友来对待。此虽非什么惊天哲理,但能以之为原则坚持下来,也不是易事。尤其是梁实秋生活的年代,尚在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不将孩子看作私有财产已是先知先觉,走在了前面。

梁实秋本有三女一子,其中二女早天,剩下大女儿文茜、儿子文骐、小女儿文蔷。在儿女们的记忆里,梁实秋是一个慈父,而不是严父。他喜欢讲故事,儿女们很爱听,每天晚上都要凑到他的卧室里来缠着他讲故事。他常常即兴发挥,妙趣横生,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说到伤悲处,孩子们也会潸然泪下。一次,他讲一个孩子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文蔷哭起来。梁实秋的妻子就责骂他总把孩子逗哭,于是梁实秋接着讲,后来有人在那孩子的额头上贴了一张邮票,把他寄回了家,文蔷才破涕为笑。听故事过程中,孩子们有时困极了,蜷缩在他的身边睡过去。粱实秋轻轻地把他们抱回床,给他们盖好被子,舔犊之情殷殷至深。

梁实秋夫妇不对孩子声色俱厉,他们采取以身作则,无为而治的办法。文蔷初中时留级,自己感觉很惭愧,但梁实秋只是叹了口气,并没责备她。文蔷回忆,当时只感到侥幸,日后才悟出父母对自己的慈爱、体贴和谅解。

1949年后,文茜和文骐因为要继续上学,留在了北京,小女儿文蔷则跟父母来到了台湾。对身边惟一的女儿,在性教育方面基本上是缺乏的。其实这也是该时代的总体特征。文蔷小时问的有关性的问题,都没得到回答。后来渐渐悟出这是不能提的事。因此,到了十二三岁仍糊里糊涂,不懂人事。等到她上了大学,有一天回家,看到客厅茶几上放着一本有关生理卫生的杂志。她很奇怪,因为这种杂志是从来不进家门的,哪儿来的呢?她好奇地拿起来翻阅。一看,恍然大悟,里面有男女生殖器官的基本知识。文蔷看完后也不作声。过了几天,家中又出现一本,是第二期。这时她才明白,这是父母有计划的预谋,要给她一些必要的知识。这种神秘的杂志出现了几次之后,叉神秘地在家中消失。于是她的性教育也就圆满结束了。文蔷说,这种教法虽然不够理想,但是妈妈爸爸居然想到了,尽力而为了,已是不易。

不过,作为慈父的梁实秋也有极少的暴力的时候。在文蔷记忆中,有一年冬天大清早,她不肯穿裤子就要到院子里去玩儿,谁劝也不听。父亲火起,把她抓起来,猛扔到一大堆棉被上;然后再抓起来,再扔,把她扔得头昏眼花。棉被很软,摔上去一点也不疼,但是父亲的盛怒和暴力却让文蔷难忘。她说自此以后。她就学会了穿了裤子才能出门。这听起来有点好笑。我们当然不提倡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但若辨证地看,似乎也有其事半功倍的一面。

大女儿文茜也有类似的经历。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天梁实秋正在午睡,文茜一个人在楼下客厅里描红模子练字。她低头看到墨极黑,抬头看墙很白,幼稚的她就想,如果在白白的墙上涂一个黑黑的十字,一定很好看。于是,她端起小凳子,站上去画了个十字,黑白分明,十分耀眼。正在独自欣赏的时候,梁实秋午睡后从楼上走下来,看到涂黑的墙,勃然大怒,打了女儿几杖,并令她罚跪不起。文茜吓哭了,哭了半天也没人理她,直到跪地沉沉睡去。后来,还是外婆替她把黑十字刮去,此事才作罢。文茜说,自己一辈子始终不敢在墙上题××到此一游的墨迹,“看到别人乱涂,也会下意识地想到父亲的竹手杖。此之谓家教。”她对父亲的责打没有怨言,甚或还有感激。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因人施教,把孩子引上正途,这种家教就应该是成功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