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读后感(优秀16篇)

时间:2023-11-12 17:27:03 作者:FS文字使者 神曲读后感(优秀16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对所读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以下是一些畅销书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来评判这些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神曲读后感

"我的欲望和意志,由于上帝的指引,与神道达成了和谐,就像车轮运转一致一样。上帝,动太阳而移群星!"读完最后一段,我合上了《神曲》。

《神曲》的作者是阿利盖利·但丁,1265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是意大利伟大的诗人,也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之一。恩格斯这样评价他: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是一首充满社会意义的诗歌,记叙了一次"神游",主人公就是但丁自己。但丁在描写时将一路的见闻以及和灵魂鬼怪的对话,与哲理名言结合在一起,十分巧妙。

《神曲》分为《地狱》、《净界》、《天堂》三部分,《地狱》主要描写人间的罪恶;《净界》则描写了罪恶灵魂的忏悔;《天堂》除了描写幸福、有信仰的灵魂,还包括了神学的讨论。

地狱、净界、天堂,但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反教会、反封建的情绪,同时包含了一些神学、哲学的知识。但《神曲》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们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路。有人还把《神曲》誉为"中世纪的史诗"。

《神曲》还好比一座人物画廊,但丁将本人苦苦索求的品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刻画得细致入微,同时还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的形象,如和蔼、慈详的维其略、温柔、端庄的贝娅德。《神曲》中种种神奇的景象不只是写实艺术的体现,也衬托了氛围,这种巧妙的写作手法值得大家学习。

《神曲》具有伟大的历史价值,因为诗中对意大利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等作了总结。但丁对"神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细致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现象。《神曲》在思想、艺术性上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文化水平,是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史诗巨著,它让我知道了中世纪意大利的状况,也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正义感,要追求更好的,同时让我学习了很多写作手法。

神曲读后感

由于中世纪战争的肆虐、疾病的流行,中世纪时期的庄园经济渐渐衰落,地主对雇佣者的限制逐渐减弱。独自经商的人变多,私人财富的流动性变大,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兴起,商品市场开始形成,原有的封建城堡式经济体制被打破。这样的社会改变带动了,中世纪长期停滞的经济重新复苏并发展,自由的商人变多,商品交换的频繁使城市兴起,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改变让中世纪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在黑暗时期对生活的悲观态度,开始追求世间的乐趣,和世俗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文艺复兴的序曲,由于中世纪这样的变化,才有了文艺复兴的可能。

读读但丁的一生,实话讲我感到有些心疼。他来自一个支持教会的没落贵族家庭,在中世纪晚期的社会背景下一定生活的不轻松。加上幼年丧母,但丁本身就十分缺乏母爱,在社会或是家庭中对感情保有一丝的自卑,就像他长大后对待他珍爱一生的女人一样,没有交流,没有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是默默看着,在心里悄悄的幸福。但丁在书中提到35岁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当时他担任为六大行政长官之一。当时佛罗伦萨的政界分为两党,分别是支持教会的“黑党”和支持民众自由的“白党”,但丁不顾家庭背景,毅然站在白党的行列并作为领袖,与势力雄厚的教皇和贵族做着不懈的斗争。但是,由于但丁过于年轻没有执政的经验,过于直接的执政方法让黑党势力十分不快。不料,不久后贵族势力重新掌权,迫使法庭对他判罪,判其终生流放,不得回到家乡,否则将处以重刑。不久后,因为但丁写信告诉亨利七世如何侵入佛罗伦萨城,白党势力也开始痛恨但丁,但丁开始了痛苦且孤独的流亡生活。

《神曲》的创作,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的伟大意义,而对于但丁来说,可能仅仅是他向纸张倾诉内心时留下的痕迹。政治生涯开始之时,他不顾家庭的期待毅然选择站在他认为正义的,支持人民自由的一方,却最终遭到放逐,就连当初的同党,也开始痛恨他。少年时一见钟情的女子,多年后的重遇还是擦肩而过,他只是默默看着这个他深爱一生,却从未相识的女子,心中对爱的缺失,在这段故事中化为对爱情的自卑。他没有父亲母亲,没有爱人陪伴在身边,甚至一个可供倾诉的挚友都没有,他流浪他乡,他只有一支笔,他对爱情的一切憧憬,对佛罗伦萨人的一切仇恨,都通过这支笔书写。他没有破口大骂,没有仰面痛哭,他把他所仇恨的人一个个安排在地狱中的不同位置,用他深邃的想象力和思想描述了他由地狱走向天堂的故事,见到他一生唯一爱的人。他用写作来救赎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播下的痛苦种子,却收获了是人的桂冠。但丁,的确是一个从痛苦中生出的伟人啊。

神曲读后感

但丁的《神曲》表现西方中世纪的文化特征。阿利盖利·但丁,1265年生于佛罗伦萨,年轻时爱上了美丽的贝娅特丽丝,在恋人死后,写了《新生》来抒发自己对她纯洁的精神之爱。贝娅特丽丝在《神曲》中是带领但丁去天堂的向导,她是一位圣洁的圣女,毫无疑问,这也是对恋人的另一种怀念。

但丁在35岁时迷失于黑森林,并遇到了豹、狮、母狼,这三种动物分别代表人性中的淫欲、强暴和贪婪。在绝望时,遇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他告诉但丁,他会引导他去地狱与炼狱,然后交给另一个人,让她带他到天堂,他说道:我将把你交给她照顾,因为那位统治一切的主宰,不允许我进入他的城市。在但丁笔下,地狱与天堂是相对立的,维吉尔生于耶稣诞生之前,没有信仰上帝,所以不能进入天堂。同样的表现,在地狱的第一圈林勃,那些没有罪的人也要呆在地狱里,原因也是他们生活在你所信奉的宗教之前,即他们这些异教徒都是生在耶稣诞生之前,还没来得及信仰上帝,没有希望却生活在希望中,与维吉尔的遭遇如出一辙。在这里,但丁表现了教会对异教徒残酷的迫害,由于他们并没有犯任何罪,所以只将他们放在地狱的第一圈。

在第七圈第一环,那里有许多用暴力伤害他人的人,如暴君、雇佣兵、谋杀者,都在沸腾的血河里煮着。这是但丁认为的暴戾者最终要接受的惩罚。第三环中,但丁从导师那里了解到一位面对罗马伫立的巨大的老人,他的头用黄金铸就,手臂和胸膛用白银做成,腹部用青铜,下身用铁,除了右脚用陶土做成。他从每一处裂开,泪水沿着裂缝流下,形成冥河。或许这条河象征人类历史长河,也许体现了中世纪充满错误和阶级矛盾的混乱历史,宗教竟然掌控了政治,妄图干涉世俗权力。

之后到了炼狱,但丁提到:炼狱是灵魂们洗罪的地点。被逐出教会的人和疏忽者在山脚下,在一段漫长的等待后,才能有资格进入。犯下七种罪状骄横、嫉妒、愤怒、懒惰、奢靡、贪食和贪色的灵魂分别在炼狱山的相应山层上接受惩罚。共七层的炼狱,分别是不同罪过的'灵魂在接受洗罪,之后再一层层地升向天堂。但丁进入炼狱,经过小门后看见三个台阶,第一个表示要认清自己,第二个代表灵魂们的悔悟,第三个代表赎罪所需要的热情。老人还拿着剑在但丁头上刻下七个p。但丁在炼狱中的经历正是在劝诫人类要有悔悟和改过自新的意识,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积极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尘世乐园中,但丁亲眼看见一只鹰、一只狐狸和一条龙来攻击车辇,然后车辇变成了载着一个巨人和一位妓女的怪兽。这些情节表示但丁一直关注着人类的幸福,他再次强调那些教会领袖不能干涉世俗的权利。

在天堂篇里,贝娅特丽丝希望他忏悔,饮用忘川水遗忘过去。然后贝娅特丽丝带领他到九重天,他在那里遇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但他们都是正直的,纯洁的。值得一提的是,里面写到弗可和我谈起了佛罗伦萨,他斥责了这个正在走向背叛的城市。我听了他的话,心里也很替佛罗伦萨这座城市中蔓延的风气而惭愧!这正是但丁对意大利政治现状的批判和不满。

程碑,是反映生活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是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

神曲读后感

说实话,《神曲》真的是神才听得下去的曲子,整个阅读过程十分煎熬,后来去豆瓣看了一下才了解到,朱维基的译文确实不算上乘,这里推荐没有读过的选择田德望(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可能会较有起色。

如果还是要为此次阅读做一些笔记的话,那么就是以下:《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故事叙述主人公但丁本人在三十五岁那年突然迷失了正路,彷徨了一夜之后,来到一座曙光笼罩的小山脚下,刚欲登山,却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危急之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嘱托,前来搭救他,并引导他去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后贝雅特丽齐又亲自引导他游历天国。《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部曲是但丁游历过程和见闻的记载。《神曲》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并显现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我所阅读的是《地狱篇》,在地狱中,但丁先后遇到了历史上很多人物,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

神曲读后感

1.思想性:,我看了60本外国古典名著,16本各领域的学术著作。我从16本学术著作里面得到的营养,远远多于这60本小说。所以小说是一个错误投入。

2.娱乐性:较差,不如通俗小说和纪录片。还不如看学术著作来得爽。

神曲读后感

有一种说法是,一本书的序几乎就提炼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写读后感最好就是先看序。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我翻开了《神曲·地狱篇》译本序,却发现其实这篇长达27页的序更着重于刻画一个立体形象的但丁。

现在脑海中的但丁,应该是一个眼神坚定,有硬朗的脸部轮廓,却又有因当骑士而留下的伤疤的迷人意大利男子吧。他有政治理想,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性的初识,肯定意大利俗语的作用,用文学作品来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等等,这种形容怎么好像很熟悉,让人怎么能不想起我们更为熟悉的鲁迅先生。他们同样处于黑暗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同样探讨民族的命运,探讨时代的发展,两个人在时空上虽相差了好几百年,但思想上却有出奇的一致性。鲁迅先生应该是多少有受到但丁的影响吧,虽然他曾说:“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在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下,他一定也想起了《神曲》中所提到的地狱。

传说中的“地狱”、“净界”、“天堂”是个什么形状?住着什么样子的灵魂?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谁也不明白,但丁则通过自己的想象作出了回答。

诗中的“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内分九圈,罪恶的灵魂便分布在九圈中受苦,越向下,罪孽越深。在但丁想象中地狱入口处在北半球,以耶路撒冷为顶点,直插入地心。在地狱最深处住着反叛上帝的魔鬼——撒旦。那儿有一条狭窄小路,可通往南半球。故但丁从北半球进入地狱,而从南半球出来。

“净界”在但丁想象中是在南半球的海中,那儿人是不能去的。净界是一座可分七层的平顶山。这是灵魂洗涤罪孽的.地方,只有在净界洗涤了人类七种罪恶: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之后,才是纯洁的灵魂,才可进入天堂。净界由底层到上层均有阶梯相通,岩石小径崎岖难走,越往上越狭(与地狱相反)。但丁和贝亚德在山顶——“地上乐园”相会为全诗高潮。

《神曲》读后感

《神曲》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着他在后来的日里生气。

然后是〈炬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劲或是已经悔晤,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天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曰: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神曲读后感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被奉为经典,代表中世纪最高文学成就。但丁生活于13世纪后叶及14世纪初,当时意大利政治分裂,教皇派和皇帝派激烈争权。但丁出身城市小贵族,从小饱读诗书、研究哲学,年轻时参加政治斗争,曾任执政官、议员,后触犯当局被判死刑并长期流亡国外不得回乡。但丁游历欧洲,看到意大利、整个欧洲及世界纷争混乱,以揭露黑暗现实,唤醒人心,探索祸乱根源,为意大利找寻政治和道德复兴之路为己任。但丁为此创作《神曲》,共100篇诗歌,含序言及《地狱》、《炼狱》和《天国》各33篇,讲述但丁本人幻游三界所见所闻,通过历史和当时重要人物在三界遭受与罪过相应惩罚及在天国庄严景象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神曲》以通俗意大利语写成,是文艺复兴先驱,体现人文主义色彩,开启新时代文学先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神曲读后感

一、概括:序曲,人生迷途在一个黑暗森林,山顶光亮象征理想希望,遇到豹(淫欲)狮(强暴)狼(贪婪),维吉尔是仁智的象征,用理性知识消除恐惧。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章。

二、思想性:

满隐喻和象征性,鲜明的现实性和倾向性,采用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方式,内容映进现实,让世人历经苦难摆脱迷途,寻求政治道德的解脱。

1、借助中世纪处置谋杀犯的酷刑,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终将消失,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必将摆脱中世纪束缚与宗教神学桎梏的需求。

2、歌颂现实生活,鼓励人们在现实中遵循理性,

3、赞扬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的斗争兴趣,以人为本,重现实生活价值。

4、反对中世纪蒙昧主义,提供文化尊重知识,歌颂人的才能与智慧。

5、局限性:歌颂现实生活为来世永生的准备,揭发教会又不完全反对神学。

三、艺术特色:

2、多姿多彩的鲜活人物刻画,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有象征性和寓言性,个性鲜明;。

3、写人绘景时,采用源自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通俗比喻,产生不寻常的效果;。

4、隔行押韵连锁循环,民间流行的格律三韵句;。

5、用俗语写作,促进意大利语言的统一。

四、主题:

从字面上,讲人死后的灵魂状态;从寓言上,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道德上,讲堕落人们的道德拯救;从神秘上,讲人类如何超越现实困境走向完善之旅的思考。是一部人类精神向圣爱其实的灵魂之旅之作。

五、寓言性质。

1、亡灵预言书:讲述彼岸的亡灵故事,让人行善。

2、人生寓言:森林篇是彼岸的折射,个人叙述森林经历,表达对现实生存的思考,人的原欲导致的命运多舛。

3、摆脱迷途的方式:用知识和理性可以避免人犯错,外在性的只能灭原欲,人要从宗教信仰达到内心至美。

神曲借用了双重身份:主人公是自述者,诗人是讲述者。文本与现实的二元性融合,“这些见闻,正待我的正确记忆来叙述。”

神曲读后感

有一种说法是,一本书的序几乎就提炼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写读后感最好就是先看序。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我翻开了《神曲·地狱篇》译本序,却发现其实这篇长达27页的序更着重于刻画一个立体形象的但丁。

现在脑海中的但丁,应该是一个眼神坚定,有硬朗的脸部轮廓,却又有因当骑士而留下的伤疤的迷人意大利男子吧。他有政治理想,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性的初识,肯定意大利俗语的作用,用文学作品来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等等,这种形容怎么好像很熟悉,让人怎么能不想起我们更为熟悉的鲁迅先生。他们同样处于黑暗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同样探讨民族的命运,探讨时代的发展,两个人在时空上虽相差了好几百年,但思想上却有出奇的一致性。鲁迅先生应该是多少有受到但丁的影响吧,虽然他曾说:“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在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下,他一定也想起了《神曲》中所提到的地狱。

传说中的“地狱”、“净界”、“天堂”是个什么形状?住着什么样子的灵魂?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谁也不明白,但丁则通过自己的想象作出了回答。

诗中的“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内分九圈,罪恶的灵魂便分布在九圈中受苦,越向下,罪孽越深。在但丁想象中地狱入口处在北半球,以耶路撒冷为顶点,直插入地心。在地狱最深处住着反叛上帝的魔鬼——撒旦。那儿有一条狭窄小路,可通往南半球。故但丁从北半球进入地狱,而从南半球出来。

“净界”在但丁想象中是在南半球的海中,那儿人是不能去的。净界是一座可分七层的平顶山。这是灵魂洗涤罪孽的地方,只有在净界洗涤了人类七种罪恶: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之后,才是纯洁的灵魂,才可进入天堂。净界由底层到上层均有阶梯相通,岩石小径崎岖难走,越往上越狭(与地狱相反)。但丁和贝亚德在山顶——“地上乐园”相会为全诗高潮。

“天堂”在传说和人们想象中,没有但丁设想的天堂复杂。但丁把天堂分作九重,天层越高,居住在那里的灵魂越纯洁。每重天都是透明的气体和光,神的形体是看不见的,他们只是一片光明。在九重天之上有一天府,为纯洁灵魂居住地,称为“幸福者的玫瑰”。但丁的天体学说是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各大行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其中包括太阳),这是错误的。它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学说相矛盾。通过想象,但丁把主教的信仰具体化和形象化了。

神曲读后感

《神曲》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着他在后来的日子里生气。

然后是《炬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劲或是已经悔晤,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神曲读后感

神曲总体来说是是以游记为体裁。它的核心内容以宗教、政治、历史为主,科学为辅,力求塑造一个“真实的世界”。它的经典,正是让我们读者在经历一场幻梦中重新审视现实。

全诗大量的夸张与比喻,用典更是达到空前绝后。虽然过分华丽的行文有时不合当今的审美口味,但这种风格的确是神圣艺术精华。任何其他的风格的文字,都会在神曲面前显得贫血、软弱、犹豫不决。宗教固然曾一度阻碍了思想自由,却依旧是从古至今最伟大的抽象力量。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用文字诠释了神智(我这里指思想,thinking)与神力(指力量,power)。我将选取两处极富意味的象征来谈谈我的感受。

地狱第二十一篇,黑魔鬼将贪官污吏按入沸腾的沥青之中。我们应该想见将一个有知觉的灵魂压入炽热、呛人、厚重、令人窒息的浑浊半流体是多么恐怖的差事。这里,贪官污吏代表无能的恶,黑魔鬼象征强大之恶,沥青象征惩罚手段。以恶制恶,既实现了上帝的意志,又无损天使、天神的功德。可悲之处是,黑魔鬼的乐此不疲,预示着它们将永远从事这一血腥而低下的职业。同时,黑魔鬼作为地狱的狱卒,也将永远受制于耶和华——邪恶最终只是正义的奴隶。

不过,这恰恰反映了人类的追求:追求力与美,追求与上帝同在的愿景。我们人类是脆弱的,但思想——至少我们自己认为——是强大的。上帝赋予人类智慧,人类歌颂他,人类并非妄想皇宫与天庭是一类东西,而是追求与天庭相似的宫殿与国度——这,是天堂的要旨,亦是但丁的希冀,更是在这物欲横流的21世纪每一个上帝的子民应参悟的真谛。

纯洁的灵魂,贝雅特丽齐所说的“德性”,才是我们为人的基本。追求,无论宗教与主义,只要坚守三大美德:爱、信、望,便都是上帝所允许,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开明的君主、民众的政党所推崇的。

但丁被放逐——就像许多其他的文人墨客一样——成为了他伟大创作的重要因素。个人在百感交集之余对于真理的叩问,最终成为了人类对于存在意义的反思。我们从孔子的理想开始,一直到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为人类的在浩瀚宇宙中寻找一条可以不断繁衍、不断进步并免于神明——或是自然——的惩罚的道路。但丁坚决反对传统基督教,但他又肯定上帝的权威——就像路德。他只是要去看、去理解、去思考三界与他们存在的意义。他自然没有真正去过。所以神曲不是圣人的传教,而是凡人对理想的世界秩序的期盼。

神曲读后感

在我将简洁地讲一讲《神曲》中人物的命运——尽管《神曲》情节实在是没什么可读性。

阿喀琉斯是希腊的大英雄,杀敌无数;特洛伊人帕里斯以妹相许,待其至,以箭射其脚踝(唯一弱点)而死。

他被发配到地狱第一层——异教徒嘛,不算意外——但名义是因“场”。

阿喀琉斯是半人神,其母乃诸神之一,其父乃凡人。但正因为是凡人,所以阿喀琉斯才有弱点——而这是由疏忽造成的:他幼时在冥河中沐浴,其母拽其脚于水上,于是乎,看似强大的半人神拥有了神的气概、人的弱点。他的轻信源自勇气,但他的弱点是无厘头的!这正是命运的游戏,宛如受奥斯曼帝国袭击的拜占庭帝国因一扇小城门未关而致全军覆没,千年荣光扫地。

但丁谓阿喀琉斯“因恋爱而中人暗算的英雄”,我想他若地下有灵,便会“惭愧惭愧”不休。不过,有趣的是,帕里斯也被罚到这一层,这正是但丁幽默之处。两人被地狱之风吹到半空中飘荡,给沾花惹草、争风吃醋的风流子以飘零冲撞之苦,是基督教会惯用的报复刑。

生前的辉煌与死后的耻辱痛苦形成的对比,其实只是我们对于人生无常的恐惧。()但丁被流放时,想必也是满心的苍凉吧。是故,地狱乃人世的一个倒影罢了。

在净界山脚,有一个叫贝拉夸的灵魂拥有独特的心境,他必须在山门前等待与其一生等长的时间才有资格受入天堂的洗礼。于是,这懒散的灵魂便特立独行起来。他一点也不着急赶路。如此豁达,本不与基督精神相符。但这种精神却无一例外的在西方与中国可以被接受——西方的游吟诗人与东方的隐士都是秉承了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孤立与自我保护。无求、无畏、无为,足以使一切不幸化为平凡的崎岖,令大人物的徒劳无功黯然失色。

神曲读后感

寒假的时候逛书店,偶然间看见放在世界名著书堆中的《神曲》,好奇心让我翻开了它,对于西方文学不甚了解的我,《神曲》对我来说有种很神秘的感觉,像是另一个世界,充满魔神鬼怪,而它又是文艺复新时期的代表作,应该也有众多的宗教故事。果然,当我翻开它的时候,它就带领我走进另一个世界,一个神秘的,中世纪西方宗教世界。

《神曲》是伟大的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的代表作,但丁出生于中世纪的1265年—1321年,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及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

小学的时候就有听说过但丁,也知道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知道他对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但是最近想对他有更深的了解的时候却发现外界对但丁的了解也不多。就连他的具体出生日期也不知道,受教育的程度也不甚了解,但他的一句名言却能流传近千年,我很喜欢他说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得不说但丁是一位神秘又让人崇敬的伟大诗人。

但丁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所以他的命途也注定是动荡的,1301年,但丁因为谈判失败而被放逐,虽然他很想回家,但是当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时。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可见但丁对名誉的看重,于是他再也没有回家过。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腊万纳去世。但丁是第一个采用“文艺复兴”主义的作家。他的《神曲》里面就有很多人文主义的精神,比如,肯定人,肯定人性。但是由于几个世纪的神学统治,神学观念还比较根深蒂固,所以,《神曲》里面也有很多中世纪神学方面的因素,比如,采用神学的神话题材,采用中世纪神学的写作方法等等,从他以后,“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并且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因此,但丁被认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作家,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新时期的第一个作家。

14世纪初,伟大的意大利诗人发表了他不朽的《神曲》。之后在漫长的700年历史中,这部书不仅变成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其横贯诗歌,哲学,神学等多个领域的博大与天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散发着罕见的魅力。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书本描述的是年纪35岁的但丁,也就是1300年的时候,迷失在了一个迷雾的森林里,在森林的一座山脚下面,他被三只猛兽拦住了去路,这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然后带领他穿过了地狱,炼狱和天堂。诗人的这次上天入地的幻想之旅,可以看作是人类灵魂净化的过程,对于人性,社会中的阴暗与光明,但丁从他的时代,他的视角出发,做出了自己的陈述与表态。

《神曲》的体裁是诗歌,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一词结束。《神曲》充满了丰富的典故与象征,这些对于具有地域差异和时代差异的我来说,有巨大的阅读障碍,读的时候也需要借助大量的辅助材料。

当走到我们生命旅程的中途,我发现自己在一片幽暗的森林。但丁一开始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行至半途的人,1300年但丁是35岁,他把人的一生设定为70岁,他迷失在一个恐怖的黑森林里,黑森林象征着人在旅途中的危机: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个体被强迫重新评估事物的真正价值。对于这种状态,但丁说:“死亡也并不比他更可怕。”

看哪!一只豹子,柔软而轻捷,一只披着花斑毛皮的豹子。然后他在寻找出路的旅途中碰上了三只野兽,野兽作为阻碍朝圣者直接攀上光明的顶峰的对立面出现,象征着人性中自我的三种心理状态。豹,狮,母狼——分别象征人性的野心,贪欲和自大。它们都很饿,逃避不开,朝圣者开始退却,然后维吉尔出现了。

这些可怜的人,从没生活过,一次一次的被环绕着的马蝇和黄蜂蜇伤。维吉尔带领但丁来到地狱门前,对他说:“进入这里的人们必须放弃一切疑虑,在这里任何怯懦必须立即死亡,因为已经到了我所说的地方,这里你会看到悲惨的人们,他们失去了心智上的善。”但丁在这里所说的可怜的人,是那些浑浑噩噩度过一生的,没有立场,面对任何事情都保持冷漠的人们。这里揭示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我刚到这个国度时见到了伟大的主降临到这里。维吉尔带领但丁渡过阿克伦河,然后来到地狱第一层——林勃。基督复活后下到地狱救出了《旧约》中杰出的人物,并在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会议和1274年里昂会议上被公布为教义。

因为暴食颗诅咒的罪行,如你看到的,我憔悴在雨中。在暴食者所居住的地狱第三圈,始终下着污浊的雨、雪、冰雹,并且有三头的怪兽科尔布鲁斯用爪子撕裂着灵魂们。那些生前享用温饱所需的食物的暴食者们,在这里只能吃腐烂、冰冻的烂泥。

他们大声呼喊,滚动着重物,用他们的胸膛去推。他们相互厮打,到了那个地点,每个人都把重物推回,喊着:“你为什么堆积?”“你为什么挥霍?”在吝啬于浪费者所居住的第四层,维吉尔咒骂拦道的普鲁托(希腊神话中的财神):“让你的报复吞噬自己吧!”吝啬者和浪费者推动重物象征着金钱是使他们堕落的同样的理由。

每位女神用指尖扯着胸部,用手拍打着自己并大声哭着,叫道:“就让美杜莎来吧,这样我们就会让他变成石头。”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看见她的人都会变成石头,波尔修斯得到雅典娜的帮助,后者给了他一面可以当镜子使用的盾牌,从而杀死了美杜莎。

于是我稍稍向前伸出手,从一棵大荆棘上扯下一只,它的树干就喊:“为什么撕毁我?”地狱的第七圈第二环是施暴力于自身者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变成浓密荒凉的森林,维吉尔叫但丁折一枝树枝下来,它们就大声叫喊并且流血。这是一个自杀的人,变成了一株荆棘,扎根在绝望的泥土里。以自杀者的树叶为食物的哈尔皮将给他们永远的痛苦。

不要让那些恶魔看到你在这里,小心的蹲在岩石后面。在第八圈第五谷,维吉尔要朝圣者在他和恶魔说话前先躲起来,他对恶魔的首领马拉科达说,但丁的旅程是经过上帝批准的,于是马拉科达派了十个恶魔护送他们。在这一层中,贪污受贿者被浸在煮沸的沥青池中,如果他们敢于把头露出表面呼吸的话,恶魔们就用叉子叉起他。

他的双脚刚一触到下面深深的沟底,那十个恶鬼就已经在我们头顶的堤坝上。当旅行者们意识到不能信任魔鬼们的时候,维吉尔又一次将但丁抱起,正如一位被喧嚷惊醒的母亲看到身旁燃起的火焰会抱起儿子不停奔跑一样。维吉尔时不时的介入和保护提醒我们,即使有足够的准备和智慧的向导,人们有时还是会面临堕落的处境。

神曲读后感

暑假一个狂风骤雨、雷电交加的下午,我终于小心翼翼得买回一本巨著。神曲,一个比那天地混沌的下午天空中的霹雳还要如雷贯耳的名字;神曲,一个使古今中外多少诗人、文学家和评论家都为之惊叹的名字,此刻,赫然镌刻在我的眼帘上。

其实早就听闻这个大名了。据说,一个人如果能啃下《神曲》,这个人的文学水平就得到了一次飞跃。我也曾有幸一窥它的凤毛麟角,只不过到了这个暑假,才真正有机会坐下来,细细地去品尝。

拿破仑说过,统治世界的是想象力。

但是在但丁的文中,有一点,必定使他远远超越其他的迁客骚人。

那就是博爱。这也就是这本书为何能成为以人文主义为引导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但丁将他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对已故恋人那种“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博爱中,倾注于对惨遭蹂躏的故乡的博爱中,倾注于对历经苦难的世间人寰的博爱中,更倾注于对信仰和全人类的博爱中……倾注于博爱,那被后世如卢梭和孙中山等巨人所广为传唱的博爱。

《神曲》的最后一句正是: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终于有幸拜读这部大书,我的灵魂也随着但丁的足迹一步一步地升华。我知道,我并不能咀嚼并读透它,而且永远不能,哪怕是里面的一句话。我只能囫囵吞枣。但即使如此,我也已从中汲取了能量。

为但丁用他故乡意大利的咏叹调谱写的这部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而高歌,为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拍案,为那种人文主义而击节,为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而侧目,更为那种横贯天地间的力量而赞叹!

神曲读后感

《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作,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作为主人公,极具幻想地编写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既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得他在后来的日子里生气。

然后是《炼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轻或是已经悔悟,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累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