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神曲但丁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8:42:36 作者:紫衣梦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神曲但丁读后感篇一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

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

中译本通称《神曲》。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在诗中,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教皇),一只狮子(象征野心/法国国王),一只豹(象征逸乐/佛罗伦萨),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

于是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雅特丽齐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

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洗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

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诗人充分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描写了种种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神奇的景象和场景。

例如《地狱》篇中,为读者展现了阴森、凄惨、恐怖的地狱氛围和对各种犯罪灵魂惩罚手段的描写:贪色者,狂风要不停的吹着他们撞击石崖;贪食者,要忍受冰冷的瓢泼大雨的洗礼;对于吝啬和挥霍无度者,则抱着大石头相互撞击;愤怒者要被淹在一条乌黑发臭的河里;而对于那些不信基督的邪教徒则不得不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

施行暴力者要被浸在沸腾的血湖里接受惩罚。

而对于欺诈罪更是列举了十种残酷刑罚。

比方说,买卖官职的,诗人就让他倒栽在一个石洞里,朝上的两只脚都被点了火。

读之,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心惊胆战。

而《炼狱》的氛围和《地狱》不一样,整个气氛显得比较宁静、明朗,这里可以看到大海,天空也是蓝的。

这些鬼魂接受的刑罚也不一样,生前犯有骄傲的,每一个背负着大石头在烈日下走,压压他们的骄气;生前犯嫉妒的,也就是红眼病的,在这里双眼就被铁丝缝起来;生前喜欢愤怒发火的,在这里笼罩在黑烟当中,要发火发不出来。

然而只要他们虔诚接受惩戒,他们还有希望得到新生。

再例如对魔王撒旦形象的勾勒,也展现了诗人想象力的非凡。

撒旦是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里邪恶的象征,但丁把他描写成一个有着三个脑袋的庞大怪物。

三个脑袋,一个红色,一个黑色,一个白色。

每一边有六个手臂,手臂不断的挥动,刮起狂风,把湖水吹得都结了冰。

而且他的每根汗毛就像一级阶梯,但丁和维吉尔就是踏着汗毛往下走,才进入了地狱的最低层。

对撒旦形象细节刻画的栩栩如生,独出心裁,读后,撒旦的可憎面目就犹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

在历经三界的路途中,借对不同人物在三界中地位的安排,也展现了诗人对文学,政治,哲学等的种种观点和态度,对当代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在文学和思想上深受维吉尔的影响,所以诗人把维吉尔当作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并不断称其为:“亲爱的父亲”“伟大的老师”等。

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最终会下地狱。

预言式地宣告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将结束的前景。

而对于公正贤明的君王如威廉二世,诗人就把他放到了天堂。

但丁的这种愿望和情感,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求。

同时又由于诗人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

虽然《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他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个的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甚至还把宗教神学置于哲学之上,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

例如,在诗中,他把维吉尔选为他幻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隐喻理性和哲学指引人类认识邪恶的途径,而把贝雅特丽奇作为游历天堂的向导,说明诗人仍然局限于信仰和神学高踞理性和哲学之上,人类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的经院哲学观点。

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梦,那真是非愚即狂”。

在地狱与炼狱里,他描写人间的种种丑恶,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而且是屡见不鲜。

像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等等。

这些丑恶现象,现实中仍有,尽管时间过去了七百多年,《神曲》里的这些人物好像并不是中世纪的人物,而就是我们周围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人物。

回顾现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但丁笔下的邪恶不仅仅是中世纪的邪恶,也是我们时代的邪恶。

但丁只是替人们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心态,就是对邪恶的憎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完善的期盼。

而在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和无名的灵魂交谈,也引出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

如保罗与弗朗西斯卡动人的爱情悲剧。

这在但丁《神曲·地狱》第五章里描写到,维吉尔与但丁游到地狱第二圈看到一群生前犯贪色罪的鬼魂,在狂风中飘荡,撞击山崖。

其中有一对鬼魂向但丁飘荡过来,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

男的叫保罗,出生在贵族世家,女的叫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东部的海滨城市里米尼。

保罗的家庭考虑政治上的利益,就和弗朗西斯卡的家族联姻,把弗朗西斯卡娶过来,给保罗丑陋的哥哥做妻子。

但他们在这场政治婚姻中没有爱情。

完全是政治利益驱动的结合。

而在与年轻英俊,爱好广泛的保罗的接触中,弗朗西斯卡与之迸发了爱的火花。

这件事给保罗的哥哥发现后就把两人杀害了。

在地狱里,他们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但丁听后,非常感动,当场晕倒了。

这里反映了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一方面认为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犯了贪色罪,所以把他们安排在地狱里受刑,同时又为他们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所感动以至晕倒,体现了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

再有对英雄人物尤利西斯故事的详尽的描写。

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胜利后并没有停住前进的脚步,继续开拓进取,但丁的诗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代英雄传奇的一生。

同样,神曲也有很独特的艺术特色。

如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阴森恐怖;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同时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身临其境。

其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比喻也非常简单,通俗易懂。

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人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

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

《神曲》里有很多神来之笔,堪称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

例如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

就像诗人维吉尔对但丁教导的那样: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

还有但丁在《地狱》第二十六章中描写了尤利西斯这段神奇的经历时,尤利西斯鼓励同伴前进时讲的话,“兄弟们,你们尽力千万种危险到达了西方,现在我们的残余的生命已经这样短促,你们不要不肯利用它去认识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

细想一想你们的来源吧:你们生来不是位的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

这两行诗不仅体现了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也不乏启迪意义。

比方说,但丁描写的在地狱的门口的两行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来告诫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甚至如我们一心治学的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品格,毫不畏惧,坚韧不拨。

同样在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

当然向这样的名言警句有很多,在这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但丁的《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值得千古传诵。

神曲但丁读后感篇二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知道原来欧洲的中世纪,宗教是王道啊……神曲分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一听就像是要讲点跟上帝有关的事情。里面讲了很多种罪,类似七宗罪那种。但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他所知道的已故名人或同时代的人安排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代表着他们犯着不同的罪,接受不同的惩罚。领导他走过前两部分的则是古罗马的一位叫维吉尔的诗人,也是但丁很钦佩的一位人物。

所以说,里面人物的安排多少也是但丁个人喜恶的表现,也是他所在党派的'表现(佛罗伦萨当时分为两大党派,叫什么记不清了,反正相互之间有竞争跟迫害神马的……)

最后总结下,虽然整本书看下来没有那么理解透彻,好歹我也看过一回了,就当开开眼,知道个大概。等以后有机会有兴趣了再回来好好钻研钻研。

神曲但丁读后感篇三

在我将简洁地讲一讲《神曲》中人物的命运――尽管《神曲》情节实在是没什么可读性。

阿喀琉斯是希腊的大英雄,杀敌无数;特洛伊人帕里斯以妹相许,待其至,以箭射其脚踝(唯一弱点)而死。

他被发配到地狱第一层――异教徒嘛,不算意外――但名义是因“色欲场”。

阿喀琉斯是半人神,其母乃诸神之一,其父乃凡人。但正因为是凡人,所以阿喀琉斯才有弱点――而这是由疏忽造成的:他幼时在冥河中沐浴,其母拽其脚于水上,于是乎,看似强大的半人神拥有了神的气概、人的弱点。他的轻信源自勇气,但他的弱点是无厘头的!这正是命运的游戏,宛如受奥斯曼帝国袭击的拜占庭帝国因一扇小城门未关而致全军覆没,千年荣光扫地。

但丁谓阿喀琉斯“因恋爱而中人暗算的英雄”,我想他若地下有灵,便会“惭愧惭愧”不休。不过,有趣的是,帕里斯也被罚到这一层,这正是但丁幽默之处。两人被地狱之风吹到半空中飘荡,给沾花惹草、争风吃醋的风流子以飘零冲撞之苦,是基督教会惯用的报复刑。

生前的辉煌与死后的耻辱痛苦形成的对比,其实只是我们对于人生无常的恐惧。()但丁被流放时,想必也是满心的苍凉吧。是故,地狱乃人世的一个倒影罢了。

在净界山脚,有一个叫贝拉夸的灵魂拥有独特的心境,他必须在山门前等待与其一生等长的时间才有资格受入天堂的洗礼。于是,这懒散的灵魂便特立独行起来。他一点也不着急赶路。如此豁达,本不与基督精神相符。但这种精神却无一例外的在西方与中国可以被接受――西方的游吟诗人与东方的隐士都是秉承了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孤立与自我保护。无求、无畏、无为,足以使一切不幸化为平凡的崎岖,令大人物的徒劳无功黯然失色。

神曲但丁读后感篇四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

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

中译本通称《神曲》。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在诗中,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教皇),一只狮子(象征野心/法国国王),一只豹(象征逸乐/佛罗伦萨),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

于是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雅特丽齐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

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洗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

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诗人充分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描写了种种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神奇的景象和场景。

例如《地狱》篇中,为读者展现了阴森、凄惨、恐怖的地狱氛围和对各种犯罪灵魂惩罚手段的描写:贪色者,狂风要不停的吹着他们撞击石崖;贪食者,要忍受冰冷的瓢泼大雨的洗礼;对于吝啬和挥霍无度者,则抱着大石头相互撞击;愤怒者要被淹在一条乌黑发臭的河里;而对于那些不信基督的邪教徒则不得不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

施行暴力者要被浸在沸腾的血湖里接受惩罚。

而对于欺诈罪更是列举了十种残酷刑罚。

比方说,买卖官职的,诗人就让他倒栽在一个石洞里,朝上的两只脚都被点了火。

读之,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心惊胆战。

而《炼狱》的氛围和《地狱》不一样,整个气氛显得比较宁静、明朗,这里可以看到大海,天空也是蓝的。

这些鬼魂接受的刑罚也不一样,生前犯有骄傲的,每一个背负着大石头在烈日下走,压压他们的骄气;生前犯嫉妒的,也就是红眼病的,在这里双眼就被铁丝缝起来;生前喜欢愤怒发火的,在这里笼罩在黑烟当中,要发火发不出来。

然而只要他们虔诚接受惩戒,他们还有希望得到新生。

再例如对魔王撒旦形象的勾勒,也展现了诗人想象力的非凡。

撒旦是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里邪恶的象征,但丁把他描写成一个有着三个脑袋的庞大怪物。

三个脑袋,一个红色,一个黑色,一个白色。

每一边有六个手臂,手臂不断的挥动,刮起狂风,把湖水吹得都结了冰。

而且他的每根汗毛就像一级阶梯,但丁和维吉尔就是踏着汗毛往下走,才进入了地狱的最低层。

对撒旦形象细节刻画的栩栩如生,独出心裁,读后,撒旦的可憎面目就犹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

在历经三界的路途中,借对不同人物在三界中地位的安排,也展现了诗人对文学, 政治,哲学等的种种观点和态度,对当代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在文学和思想上深受维吉尔的影响,所以诗人把维吉尔当作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并不断称其为:“亲爱的父亲”“伟大的老师”等。

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动乱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最终会下地狱。

预言式地宣告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将结束的前景。

而对于公正贤明的君王如威廉二世,诗人就把他放到了天堂。

但丁的这种愿望和情感,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求。

同时又由于诗人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

虽然《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他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个的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甚至还把宗教神学置于哲学之上,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

例如,在诗中,他把维吉尔选为他幻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隐喻理性和哲学指引人类认识邪恶的途径,而把贝雅特丽奇作为游历天堂的向导,说明诗人仍然局限于信仰和神学高踞理性和哲学之上,人类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的经院哲学观点。

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梦,那真是非愚即狂”。

在地狱与炼狱里,他描写人间的种种丑恶,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而且是屡见不鲜。

像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等等。

这些丑恶现象,现实中仍有,尽管时间过去了七百多年,《神曲》里的这些人物好像并不是中世纪的人物,而就是我们周围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人物。

回顾现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但丁笔下的邪恶不仅仅是中世纪的邪恶,也是我们时代的`邪恶。

但丁只是替人们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心态,就是对邪恶的憎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完善的期盼。

而在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和无名的灵魂交谈,也引出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

如保罗与弗朗西斯卡动人的爱情悲剧。

这在但丁《神曲·地狱》第五章里描写到,维吉尔与但丁游到地狱第二圈看到一群生前犯贪色罪的鬼魂,在狂风中飘荡,撞击山崖。

其中有一对鬼魂向但丁飘荡过来,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

男的叫保罗,出生在贵族世家,女的叫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东部的海滨城市里米尼。

保罗的家庭考虑政治上的利益,就和弗朗西斯卡的家族联姻,把弗朗西斯卡娶过来,给保罗丑陋的哥哥做妻子。

但他们在这场政治婚姻中没有爱情。

完全是政治利益驱动的结合。

而在与年轻英俊,爱好广泛的保罗的接触中,弗朗西斯卡与之迸发了爱的火花。

这件事给保罗的哥哥发现后就把两人杀害了。

在地狱里,他们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但丁听后,非常感动,当场晕倒了。

这里反映了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一方面认为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犯了贪色罪,所以把他们安排在地狱里受刑,同时又为他们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所感动以至晕倒,体现了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

再有对英雄人物尤利西斯故事的详尽的描写。

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胜利后并没有停住前进的脚步,继续开拓进取,但丁的诗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代英雄传奇的一生。

同样,神曲也有很独特的艺术特色。

如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阴森恐怖;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同时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身临其境。

其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比喻也非常简单,通俗易懂。

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人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

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

《神曲》里有很多神来之笔,堪称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

例如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

就像诗人维吉尔对但丁教导的那样: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

还有但丁在《地狱》第二十六章中描写了尤利西斯这段神奇的经历时,尤利西斯鼓励同伴前进时讲的话, “兄弟们,你们尽力千万种危险到达了西方,现在我们的残余的生命已经这样短促,你们不要不肯利用它去认识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

细想一想你们的来源吧:你们生来不是位的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

这两行诗不仅体现了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也不乏启迪意义。

比方说,但丁描写的在地狱的门口的两行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来告诫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甚至如我们一心治学的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品格,毫不畏惧,坚韧不拨。

同样在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

当然向这样的名言警句有很多,在这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但丁的《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值得千古传诵。

每次看完一本书之后,没有什么语言文字的整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所以打算从现在开始,每次看完一本书都写点读后感神马的,好歹给自己个念想吧。

花了断断续续两三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但丁的名作《神曲》。

这本书大概在小学还是初中就知道了,但只是知道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产物,具体讲什么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老实说,看完之后,依然十分迷茫的。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知道原来欧洲的中世纪,宗教是王道啊。

神曲分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一听就像是要讲点跟上帝有关的事情。

里面讲了很多种罪,类似七宗罪那种。

但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他所知道的已故名人或同时代的人安排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代表着他们犯着不同的罪,接受不同的惩罚。

领导他走过前两部分的则是古罗马的一位叫维吉尔的诗人,也是但丁很钦佩的一位人物。

所以说,里面人物的安排多少也是但丁个人喜恶的表现,也是他所在党派的表现(佛罗伦萨当时分为两大党派,叫什么记不清了,反正相互之间有竞争跟迫害神马的。)

看完《神曲》的另一大感触即是——但丁看的书真多&东西方文化差距真大!他每首诗基本都要用到大量的隐喻、类比什么的,引用的都是意大利本国文化或者是其他西方古代文化,像我这种肚子里没多少货色的人基本是看啥啥不明白。

比如说他会经常引用希腊神话的典故,但是他的诗句里不会具体指名道姓,而是把那件事或者那个人描述一下,然后引申一下神马的。

如果没有下面长篇长篇的注释,估计我那些精彩的段落引用都会直接被我忽略。

没文化,真可怕。

最后总结下,虽然整本书看下来没有那么理解透彻,好歹我也看过一回了,就当开开眼,知道个大概。

等以后有机会有兴趣了再回来好好钻研钻研。

起码我知道了欧洲中世纪跟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后再看到些

神曲但丁读后感篇五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

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基督教的天下,然而不仅是基督教,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基督教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甚至批判这部书。

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然则,《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义,神学的光芒照耀着整部《神曲》,犹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发着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却并不全为歌颂金光而写,而是为了歌颂世俗伟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这正是《神曲》对古希腊神话的借鉴和突破之处。

然而,由于《神曲》大量地运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因而初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对读者的西方文学功底有较大的要求。

一部伟大的诗篇,语言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语言一承西方文学的理性辩论的风格,而与我们熟悉的中国诗歌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神曲》中,最大的神人讨论莫过于对于信仰和德行的讨论,在这两个讨论中,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现这两个问题,而言语本身已经透露了西式语言本身的辩论意味。

“信仰是所有事物之本质/也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

这种语言与中国注重情感是诗歌语言是多么的不同。也许这就是西方诗学与东方诗学的区别吧。

[但丁神曲读后感三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