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2-10 06:00:41 作者:琴心月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实现个人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完美的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敏锐的教育观察力。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

(1)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ppt:(试试看)以“踏花归去马蹄香”或“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

问: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会画画,如果以这两句诗为题作一幅画,你会怎样立意构图,才能使这幅画成为佳作、名画。

引导:为什么画面有和尚却不见寺庙呢?为什么只画蝴蝶或蜜蜂,而不画花呢?

“联系的含义”

问:联系指的是一种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问:是谁与谁的相互关系呢?

问:事物的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问:请同学们说说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么理解?请就上述事例进行说明。

(根据学生的归纳ppt展示联系的普遍性的三个表现)。

点拨: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引导: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过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请说说理由。

点评:同学们的分析中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还具有什么特点?

师: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师:这说明什么?

ppt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

过渡: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有哪些形式?

ppt归纳:联系具有多样性。

ppt(连一连)请对号入座:说出下列俗语、谚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牵一发而动全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唇亡齿寒-----。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板书)。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互关系。那又是谁与谁的两互关系呢?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概括为两部两互关系。那个同学们能否举个联系的例子:(可适当提示学生: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44页到46页第一段,看看书中主要用几方面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看书回答)课文主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外部联系以及世界总体联系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这里我们可以拿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内部的事物来说明。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照第44页的小字部分。好由谁来回答?(学生回答)非常好,在同学们上面所举出的各事物的内部缺少任何一个部分,该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因此说任何事物内部和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那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相互联系着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再比如,思维领域中,我们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不公与反映对象相联系,而且与人脑、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还一书本载体、印刷工人的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社会中亦是如此。孟母三迁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当然我们上面所讲的只是事物横向联系,是左邻右舍的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表现为纵的方面古往今来的联系。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牛顿的名言,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见,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学习也是如此,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将来的成功都是以现在所学的知识为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学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为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以往事物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事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向事物的未来发展而去都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联系。所以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看到历史联系就能知来龙去脉。正确认识事物,否则只能近视眼,睁眼瞎。

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比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1、知识目标。

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多媒体播放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视频《燃煤、机动车、扬尘成污染元凶》。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板书】(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2、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通过自主概括雾霾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联系。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以上我们知道人类和天气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通过不合理的活动影响和改变天气系统平衡同时也遭到雾霾的惩罚,这说明了什么唯物论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略)。

教师: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人类与雾霾天气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规律客观性,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雾霾,这样要因势利导,用类比的方法进而讲联系的客观性,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联系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近期,听了姚老师所上的一堂高三政治复习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感受颇深。姚老师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特色。主要采取设疑、阅读、讨论、引导、事例说理法,同时采取实例分析,图片分析,数据分析及指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高三复习课。下面我就将这节课做如下浅析。

首先,教学布局结构合理。姚老师先带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知识逻辑体系框架,有助于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把握。然后按照考纲要求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从联系的概念到联系的普遍性,再到联系的客观性,最后是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每个考点基本从原理、方法论、易混知识辨析、具体运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复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其次,热点把握准确,高中政治课教学复习,离不开对重大时政的关注,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政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政治教师。时代气息浓郁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鲜明特点,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是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姚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入,到位的分析,使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再次,情境材料精选精用。

政治教师也要学会选材用材。用材要用好。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姚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几幅漫画,几段fiash,几个成语、俗语,还有次贷危机等热点问题,这些材料,与本节课紧密相关,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最后,讲练结合,注意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姚老师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做到了讲练结合。通过经典例题和历届高考题目的精选精练,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牢固掌握。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列,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复习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姚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本节课我觉得值得探讨的问题:新课程条件下,现行的高考模式是否会影响课堂的生动性。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望批评指正!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目标。

(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运用目标。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

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物质世界仅仅是运动的吗?请看世界气象日的宣传资料,并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导入新课】播放《世界气象日》宣传资料录音。

【挂图】同时出示资料、图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渐加大。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90%都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气象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袭击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逐渐加大。在大西洋海域,20破坏性飓风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飓风卡特林娜为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的程度和影响,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一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的人员损失之严重,受到影响国家的数量之多以及事后应对和重建的规模之大,都是十分罕见的。

【提问】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回答】主要讲述了天气、气候与自然灾害是有联系的。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是有联系的。(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严重威胁了受灾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呢?

也有人为的原因: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提问】自然界仅仅在报复人类吗?难道人类从自然界中什么也没得到吗?得到了什么?

(教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提问】人类活动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吗?

【思考】不是!人类为自然界做了很多贡献。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着自然,美化着自然,不断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自然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类)。

【提问】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不是无能为力的呢?(不是,而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地防灾、减灾,将灾情控制到最低限度,并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

【归纳】资料告诉我们,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出示板书)。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是大千世界普遍联系的缩影。普遍性是联系的特性之一。

【板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什么是联系?(学生回答)。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后来才出现)。

【板书】(1)联系的定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分析】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制约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联系的普遍性特征来强化对联系定义的理解。

【提问】联系的普遍性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哪几方面?(见教材54)。

【回答】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

【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举例】鱼儿离不开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举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受益。

【举例】人的言谈举止与内在素质之间是有联系的,文明得体的言谈举止往往体现较高的素养。

【举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举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党的英明决策是有联系的;改革开放使老百姓的生活翻天覆地,日新月异。

【举例】国家的现在、过去、未来之间是有联系的。

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造就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国家兴衰,匹夫有责;振兴中华,我们责无旁贷;(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富强有密切的联系)。

【举例】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举例】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之间有联系。(环境污染危害人的健康)。

【举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是有联系的:人越全面发展,就会创造更多的的物质文化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举例】人类运用智慧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人类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灌溉农田、造福自身。

【回答】二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举例】太阳系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存在着力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补充】冥王星由于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离太阳最远,已被除名,太阳系的行星剩下八大行星)。

【举例】蛇和庄稼存在食物链――蛇吃田鼠、田鼠糟踏庄稼、蛇保护庄稼。

b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和供求关系是有联系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人体是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其中一个系统出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系统。

【举例】人类社会的形态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设备;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

【举例】棋盘上的棋子间相互联系,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c思维领域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

【举例】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举例】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做数理化题目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审题;做物理、化学题目需要运用数学公式运算。学习文科知识需要运用理科的逻辑思维方法。

【举例】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政史不分家。

【补充】实践出真知,人类一直利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归纳】从大家列举的大量事例可以看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从自然界内部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思维内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是一幅由多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就是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板书】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无视事物间的联系或人为割裂联系都是错误的。

【板书】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

【学生辩论】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是有联系的,我们都是动物,都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分子,所以,我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学生辩论】我赞成__观点。比如电脑和空气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存在真实的联系。空气的温度、湿度、灰尘含量都会对电脑性能的发挥产生很大影响。温度过高会影响软件性能的发挥,湿度过大还会造成电脑短路。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教师分析】电脑与空气之间确实存在真实的联系。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的然联系(三个方面)。

首先,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联系的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其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联系的存在是需要条件的。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例如,发生火灾后灭火,若不分清燃烧的物质是什么一味地用水浇,可能酿成大祸。可见,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还要看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他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之间就不存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把联系无限制扩大,尤其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过渡】从刚才的资料可以看出,人类为了眼前利益,无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无视客观规律,掠夺式开发自然,乱砍滥伐,毁林毁草,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和加剧。这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提问】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回答】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问】现实中违反联系的客观性的现象很多,哪位同学联系实际说说?

【举例】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为了保护鹿群,人们把狼都打死了。鹿群在自由自在的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大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来“狼医生”。狼又捕食鹿,鹿群重新恢复了生机。(这说明鹿群不仅与周围的水草相联系,也与天敌狼群相联系,人为割断这种联系,就违反了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讲解】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星体间的联系、生物界食物链)。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为事物的联系?

【举例】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举例】在校的努力与将来就业之间的联系,现在认真学习,将来就业时就有资本。

【举例】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加强了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

【举例】迎评使得我们和专家们之间有了联系。

【举例】中国和其他国家建交。

【举例】我校学工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问、板书】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学生辩论】。

【正方阐述】观点一:

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世界各国体育健儿汇聚北京,彼此切磋、交流,这就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为了申办奥运会,我们中国曾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有目共睹的,这是客观的。申奥成功带动了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了成功办好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做了好多筹备工作,比如建造比赛场馆,整改交通,据我所知为了安全办奥运,还研制了人面识别系统,快速辨认可疑分子,这些都是客观的。所以,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反方阐述】观点二:

【正方反驳】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人类有制造永动机的想法,却永远也制造不出永动机,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光想到而条件不具备,或不遵循客观规律,实践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教师归纳】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第一、从产生看,人为事物的联系渗透着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现着人类智慧,但这种的联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离开客观条件和规律,联系就无法存在。

第二、从过程看,任何人为事物联系的建立必须经过人类的实践才得以完成。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三、从结果看,人为事物联系一旦建立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

【板书】(1)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固有的真实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板书】(2)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判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

蜻蜓飞得低,没有好天气()。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518我要发,148一世发()。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过渡】自然灾害发生后,非受灾区的人们对受灾地区人们采取何种态度?

【回答】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爱心将受灾地区和非受灾地区人们联系起来)。

【讲解】这说明,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板书】(3)改变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这样的联系吗?

【举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校园,辐射社区,服务农村,用爱心架设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举例】中法文化年加强了中法人民的联系,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举例】世界博览会、人才交流会、银杏艺术节使用界人士联系起来。

【举例】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举例】政府开通政府网站,鼓励群众上网参政,提出意见、建议,就是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新形式。

【过渡】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返回,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挂图】出示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组图。

【分析】这是“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图片资料。

图1:这是神州6号发射时的壮观景象;图2:神六发射的控制现场;。

图3:航天工作者正潜心究;图4:航天员正接受太空模拟训练;。

【提问】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偶然的吗?请带着问题认真听下面的录音。

【录音资料】。

材料一:“神州六号”飞船花费了9亿多元人民币,全是国家出资。100多个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工厂和3000多家单位、几十万名科研人员直接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材料二:“神州六号”飞船的两名航天员进行多天飞行,并在轨道舱里开展空间技术试验。这无疑是非常复杂的空间技术,对航天员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重能力训练、首次进行的大强度微重力生理适应性环境训练,是对航天员自我极限的最大挑战;进行连续5天5夜以6度头低位平卧方式进行太空模拟训练,是对航天员顽强意志和惊人毅力的最大考验。

【提问】神州六号的发射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大家分析一下。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国家的财政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国家财政收入的90%来自于纳税人上交的税款,因此,神六的成功发射与每位纳税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间接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与航天员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内部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还与当时的天气状况有重要的联系。发射那天,基地下大雪,气象人员研究、检测到基地上空的降雪云会在2小时后消除,正是由于科学的预测,才保证了神六的成功发射。(偶然联系、外部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在研制、发射中考虑非常细致,没有细节上的失误是有联系的。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遵循了客观规律,成功是必然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归纳】神六的成功发射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有激情的)。

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决不是偶然的,它与国家的投入、航天工作者、宇航员的主观努力、天气状况等许多因素是分不开的。这些联系都是人为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这说明联系是多样的。

【板书】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讲解】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无限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神六的成功告诉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需要分析不同的具体事物。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把握事物的联系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总结提问】我们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回答】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建立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人际关系,营造团结、互助、礼让的良好氛围。

【回答】我们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体现着自身的涵养,将来还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时刻用“师范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来规范自己、要求自己。

【回答】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作为学生,我们在校时的努力怎样,直接影响将来的就业,我们的素质如何也直接影响国家的教育质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珍惜各种有利条件,自觉抵制不利因素,一步一个脚印,勤勤奋奋学习各门知识,苦练各项教学基本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淘汰,才能胜任将来的教学工作。

学习了一个定义:联系。

理解了三个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讨论了三个问题: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运用联系的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处于相互联系当中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能够在复杂的事物和多样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的地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内容结构分析:本课一共设计了三目。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其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本质的、间接地和长远的联系---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图片《蝴蝶效应》。

2.展开新课:

师:前,面对入世的成功,我们高呼“狼来了”;14年后我们却得到了“中国赢了,世界赢了”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师:(幻灯片)a:为什么说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b:这说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生:a:略;b: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师: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事例?

生:自由发言。

生:总结联系含义。

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板书)。

师:刚刚我们同学举了很多的事例,那么在这些事例中都存在谁和谁的联系呢?

生:自由发言。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联系有什么特征呢?普遍性!(板书)。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那么你头上的头发丝和我们莒县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有什么联系?

生:小组讨论发言。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对于具体事务来说,他又是有条件的,因此,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联系。

师: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这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

生:自由发言,导入客观性。

师:那么联系为什么具有客观性?让我们来看一副图片。(云南干旱)。

师:面对这种困境,国家采取很多措施来解决旱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合适的天气条件来人工增雨。

1问直接发言,2问小组合作探究。

师:由我们同学的发言我么可以总结出联系具有?

生:客观性。(板书)。

生:要尊重联系,抓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师:但。

生:自由发言。

师:这说明人们在联系的客观性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好,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看几幅漫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

生:因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师:对,面对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学会正确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分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生:小组合作探究。

师:总结。

4.课堂小结。

5、创新作业:联系自己,写一份个人发展规划。

课后作业。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高二政治教案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的楷体部分,这段楷体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4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世界的本原问题传说及哲学理解》)。

从这段视频我们看到古今中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传说,但它们都只是对于世界起源问题的不科学的说法。这些传说逐渐被科学的证明所取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世界政治教案影响价格的因素

国内碳市场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自身价格调节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碳排放权交易的因素众多,碳价受到宏观经济、国家碳额分配、能源价格、电力价格和异常天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碳资产供需不稳定,价格波动剧烈。因此,研究国内区域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不仅对企业和投资者规避碳价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决策支持.

二、变量设计。

(一)因变量。

作为全国首个启动的碳市场,深圳市于20将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建筑物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并发放配额,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展交易。截至207月7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成)交总额达1.04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成交额突破亿元的碳市场为了保证实证数据更加可靠、有效,考虑到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在启动时间以及成交总额力一面的优势,本文选择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公布,的碳配额价格((sza)作为国内区域碳价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象。

(二)自变量,为了尽可能多地将可能影响国内区域碳价的因素考虑到实证,共四个力一面,选取13个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由于国内电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电力价格几乎没有波动,故本文不予考虑。

(三)国际碳价。碳资产之间本质上具有相似的属性,比如欧盟碳排!放配额市场与核证减排市场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和信息传递过程,价格之间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本文选择euets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碳资产,分别是欧盟排放配额(eua)和核证减排量。国内外能源价格。企业对不同能源品种(}炭、石油、天然需求的转换,导致了能源市场与碳市场之间存在内在的传导机制,碳价变化与能源价格密不可分本文选择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二种能源品种,分别取国内外的数据,以研究国内外能源价格对国内区域碳价的影响。

(四)汇率。汇率是连接国内外贸易、碳资产交易的桥梁,变化会影响境内进出口企业的生产决策,进而可能对国内区域碳价产生影响。本文选择的是欧元和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作为模型的两个自变量。

三、启示。

深圳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其地方经济活力离不开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汇率通过作用于贸易进出口影响养深圳企业的生产决策,进而影响碳排放配额的需求。通过分析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形势及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企业或投资者可选择在合适时间增持或抛售碳资产,以达到规避风险或增加收益的目的。政府应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分配碳排放配额,控制配额总量,以免因经济下行、配额需求不足而导致碳价急剧下跌;同时,应适当减少国内能源管控,让能源价格更趋于市场化,从而使碳排放能够合理地反映能源供需,更好地发挥碳市场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

政治上世界的物质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经济生活》的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两个方面介绍如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指导思想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战略看,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学情分析:

党的十八大关于关于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些内容,教材在其他课作了介绍,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代社会中,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等内容也不再陌生。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积累。但,对一些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对一些现象的阐释还达不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适时地因势利导,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教转化为学,以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培养和提升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科技创新的地位和要求。

难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改革红利。

方法手段:

探究式学习法;讲授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何成就与不足?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典型事例,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数据。

2、启发学生思维,结合学生的分析,归纳学生的观点。

3、比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阅读教材典例。

2、讨论、交流,阐述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危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3、阅读“专家点评”。

设问:1、该市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实惠?

2、该市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1、阅读分析。

2、交流补充。

2、走上街头,了解几家小吃店、银行的性质。

3、利用网络等媒体,了解几家大型企业的性质。

教学评价:

知识评价:参照本课知识目标,采用测评、提问、课后作业、热点材料分析等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

项目。

评分细则。

评分。

课堂。

世界政治教案影响价格的因素

主要内容:

(1)影响价格变动的具体因素(2)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

(3)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含义(4)?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含义?(6)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供求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供求关系,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5分钟)导入方式:事例导入。

学生:对。

(请学生回答)。

教师:这说明了商品的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翻开课本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镜头一:下雨了,露天菜场上的蔬菜降价抛售,苹果遭雹灾减产,价格远远高于往年;(气候)。

镜头二:在秋冬换季时,皮衣能卖上好价钱,在夏天却无人问津,不得不打折出售;同一种西瓜,刚上市每千克卖到几元,大量上市后每千克只卖一元。(时间)。

镜头三:羽绒服在东北卖得火爆,在海南降价也少有人买;(地域)。

镜头四:景点周边的酒店客房旅游旺季涨价了还供不应求,淡季打五折也鲜有人问津。(生活习俗)。

镜头五: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原油,导致世界性油价上涨;(生产条件)。

镜头六:出,我国南方部分遭遇冰雪灾害地区的相关生活用品的价格短暂上涨后,在政府强有力的调控下,很快稳定下来。(政策)。

(请学生回答,可以借机表扬一下同学们:不仅关注时事,而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教师:从上面这些镜头可以看出,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甚至宗教也会影响价格,比如信仰回教的人是不吃猪肉的,你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卖猪肉肯定卖不出去,价格自然上不去。

并不是的,比如说下雨了,商店里的电脑价格会下降吗?不会。

所以说,这些具体的因素并不是直接对价格产生影响的。为什么苹果遭雹灾后价格会上涨?

学生:因为苹果的产量减少了。

教师:没错,这些具体因素之所以可以影响价格,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所以说,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

我们都知道当一件商品在市场上很好的时候,大家就会去抢购,这样价格就比较高,比如小米手机。

而当一件商品生产过多的时候,价格就会下降,大家就会挑挑拣拣,拼命压价,比如电视机。

请大家看课本p12。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

供求平衡,这是一种理想状况。

买方市场,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结合课件让学生判断二者的区别)。

教师: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白菜的价格有时高有事低了吧?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是的,商品的价格说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供求只是在影响商品的价格。刚才上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我们在第一节课时学了价值的概念,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下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格。

学生: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教师:从价格的概念和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最终是有价值决定的。

学生:按上课的时间算的,上的课多,工资就多。

2、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学生:甲乙丙三个人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量一样大,都只值8小时的价值量。

教师: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是要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但是这个劳动时间不是指每个生产者自己的生产劳动时间,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平均的劳动时间。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教师: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时间因素: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既不是指过去的,也不是指将来的,而是指现在的。

(2)物的因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生产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3)人的因素: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的生产者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紧张程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参与平均的是同样生产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的劳动时间,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注意抓住“绝大多数”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商品使用的生产条件,绝大多数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但“社会评价”只是理论上的,是长期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总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商品的价值量大;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商品价值量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价值量是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请问同学们,甲乙丙三人,谁会赚的最多钱呢?

学生:丙,因为丙花的时间最少,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赚的钱最多。

教师:对,我们来对比一下甲乙丙三人的收入情况: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

竞争结果。

亏本,不利地位。

不亏不赚。

赚钱,有利地位。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对生产者个人来讲,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就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争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教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4页的材料,自己分析一下铝产品的价值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并通过这个例子总结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价值量变小了。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电解铝的技术的发明使得生产铝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导致生产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因此铝的价值量变小。

政治上世界的物质教案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研究,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电教器材: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

教师演示用:外形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只。大、中、小木块各一个。

学生每组器材:学生每四人一组,每组所配实验器材为:一架天平(砝码),1个大小不同的铝块或铜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如何区分?

2、出示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哪个重。

问题:铁真的比木头重吗?

导入新课:密度。

二、进行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实验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出示三个木块,问哪个质量大?

设问: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2、学生猜想,提出研究的问题:同种物质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3、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需要测量的数据,将待测铝块和铜块下发。

4、学生实验测质量。

5、数据处理。

6、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关系。

结论一:同一种物质,物质的种类不变,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

第二部分:建构密度概念。

(一)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为什么引入密度。

1、通过数据,引导学生探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教师讲解: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物理学里用密度表示这种性质。

3、说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二)密度相关有关的知识。

1、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定义、公式、单位、纯水密度等。

2、提问同时教师板书相关知识。

教师提示a、密度的符合的写法和读法;。

b、组合单位的由来;。

c、两个密度单位的大小及换算;。

d、水密度要求背下来,物理意义。

3、学生看小资料,从中发现有什么规律。

4、教师总结规律。

a、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b、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密度不同。

c、密度大小一般固体液体气体。

d、常见金属的密度大小顺序。

第三部分: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1、教师板书例题。

提示学生注意问题:

a、解题格式。

b、思路方法。

c、对于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这是求质量的很方便的办法。

2、巩固训练。

(1)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3、讨论提升。

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6题,学生讨论方法。

三、进行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学到了什么;。

2、【投影】知识纲要;。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回应开始提出的问题铁比木头重吗?,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3、4题。

文档为doc格式。

世界观的学说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理解并识记哲学的含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2)学生能独立分析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世界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3)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

(2)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关系的学习,懂得哲学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哲学,喜欢哲学,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哲学的含义;。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2)哲学的含义。

教学手段与方法:(学习方法)。

启发式、讨论法、例证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步入哲学的的殿堂,去探索者学习的奥秘。

在这里,老师想先向大家推荐一首歌,范玮琪的《哲学家》,这首歌的mv画面及整首歌去的曲风都是轻快愉悦的。现在老师重点向大家解读几句歌词:

歌手疑惑:“没有人了解我吧我是这么想,我希望要的生活谁说了算”

然后她又想:“我想我是一个哲学家,可以参透孤单的假象,不要人问不要人猜不要人一直管,不需要说不需要听不需要那么忙……”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是爱智之学,但这并不是哲学的真正含义,那究竟什么是哲学呢?让我们来学习本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二、讲授新课。

(教师)本框题的标题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框内容。(板书)。

在浏览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目题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什么是世界观?(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专家点评”,人们经常会问: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

世界是怎样存在和发展的?

人是从那里来的?我是从那里来的?为什么我会死亡?死后会有我的灵魂吗?

有天堂和地狱吗?

有神仙(上帝)和鬼魂吗?

为什么我会害怕夜晚?为什么我会害怕鬼魂?

这些都是人们渴望认识世界的表现,我们来看。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思维点拨:a.

b.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

指导学生阅读p7“专家点评”及上边所讲,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世界观。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观的含义,那么,同学们是否都有世界观呢?(学生回答)。

思维点拨:世界观人人都有,只不过有些人的世界观是零碎的、不自觉的,自己可能没意识到而已。(世界观人人都有,有科学和非科学;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提出问题: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教材p7第二段内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1、结合材料“凶宅的秘密”提问:

材料中村子里的人及住户在处理“凶宅”问题上的方法和工作组的同志的不同体现了什么不同的观点?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思维点拨: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当人们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世界观观察、处理问题方法论(板书)。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觉悟提升:启发学生要加强世界观的改造,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目题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具体科学之和=哲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了解各门具体知识的含义和分类。

1、人类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具体的知识。

2、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具体科学之和=哲学?(no)。

(1)区别:

举例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水果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水果:哲学(哲学研究水果的一般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苹果:具体科学(苹果中含有神奇的“苹果酚”,极易在水中溶解,易被人体所吸收,苹果中含有“果胶”,苹果中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苹果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等特殊特征。)。

(2)联系: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具体科学与哲学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不是意味着他们之间就没有联系了呢?(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p9中间部分恩格斯所说:“推动哲学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恩格斯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学生回答)。

探究提示:恩格斯的话说明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日心说对神学的颠覆;如:原子、元素论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证明;又如: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启示:我们既要学好哲学,也要学好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其他科学,不要过于偏科,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取代论”是错误的。

提出问题: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那么具体科学是否需要哲学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末段的内容)。

思维点拨: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所以我们说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着区别又有着联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探究提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都是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完成的,晚年的牛顿由于相信上帝,错误的世界观使他的研究工作陷入混乱,导致失败。

这启示我们:不同的世界观指导人们的工作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提问: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no)。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觉悟提升:因此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就让我们学好本册教材,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殿堂,拥抱哲学!

三、课堂小结。

哲学的概念是:

1、从本义上看,

哲学是:爱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即从本质上看,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从特点看,

哲学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从产生看,

哲学是: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一定人人都有。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政治上世界的物质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经济生活》的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两个方面介绍如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指导思想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战略看,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学情分析:

党的十八大关于关于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些内容,教材在其他课作了介绍,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代社会中,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等内容也不再陌生。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积累。但,对一些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对一些现象的阐释还达不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适时地因势利导,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教转化为学,以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培养和提升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科技创新的地位和要求。

难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改革红利。方法手段:

探究式学习法;讲授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

这节课所讲内容有很多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同时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知识点。而且,与当前改革紧密相连,有很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讲解时涉及热点多、拓展多。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将重、难点问题进行展示,运用图片、数据、视频等展示时政热点,同时,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模式又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查资料,搞调研,课堂讨论交流,很多结论水到渠成地获得,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总体效果较好。

学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难度较大。以后在讲课、做题中涉及有关内容时还可以及时进行材料对比、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既能全面认识一些经济现象又能树立从实际出发的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我们的改革充满信心。

些材料分析不透彻。在今后的备课中,教师之间也要开展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备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学好每一节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高二政治教案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1)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2)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3)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理、生物等。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宗教观点影响。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

教法建议。

1、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查找资料,看一看地理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对宇宙、生命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的理解,上课时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视频材料或挂图进行说明。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具体事物说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物的利用和改造仍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3、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类起源的过程说明人类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结果。然后通过对我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分析,提问学生社会为什么会向前发展?是什么让它向前发展?人类能不能够改变这个历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高二政治教案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的.楷体部分,这段楷体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4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世界的本原问题传说及哲学理解》)。

从这段视频我们看到古今中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传说,但它们都只是对于世界起源问题的不科学的说法。这些传说逐渐被科学的证明所取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1)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这是我们从宏观天体的形成所得出来的结论: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微观上的物质的产生也是客观的。(播放视频《微观物质是客观的》)。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播放视频《生物是客观的》)。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他们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社会发展简史》,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人类产生的过程。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并不是什么神所创造的,而是由古猿所进化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

“议一议”(课文第5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窖观存在的。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1)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我们每个人都在利用着自然存在的自然物,从利用自然物来看,体现出了人类的聪明智慧,那么,为什么说它们是客观的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视频《人们利用的自然物是客观的》)。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即: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7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第二,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巩固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