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比赛体会(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9 12:56:02 作者:HT书生

比赛是一场心理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只有具备坚强毅力的人,才能走到最后。以下是一些比赛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微课堂教学体会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语言作为交流和描述的工具,把英语教学与各学科有机的整合,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一、改革教法,培养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要将听说教学放在前面,多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坚持反复运用,逐步的坚持让学生讲英语,为学好外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养成交流、合作、展示等互动式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多采用外部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动机。比如:口头表扬、学生激励、奖励小红花等。使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感觉到自己的'成功。同时,互动教学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学习过程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活动。改变了只注重语发、单词的教学,而更多的是同学生交流,使教学更加活跃。

二、激情引趣,指导。

[1][2]。

微课堂教学体会

摘要:初中英语的教学者如何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相应责任,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从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切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对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学科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推广后,初中的英语教学就仿佛是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机遇性、困惑性。那么作为初中英语的教学者如何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相应责任,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些都是新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因此,笔者带着这些问题,以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新教材的特点为切入点,并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优点。

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新的教材总体来说内容贴切、时代性强、表现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具备了很强的实用性。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明显的优点:首先弥补了以往初中英语教材中一味强调语法教学的不足,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口语教学上来,并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了着重培养;其次,新教材鼓励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新教材在内容上富含的信息量大、覆盖的面广,能够紧扣时代的步伐、更加贴近生活,因而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新教材全面强调了任务型的教学原则,目的性较强,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提高。

2.教材的缺点。

尽管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拥有很多以往教材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它也有几点不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教材中的词汇量过大、分配不科学,容易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学习趣味;其次是在内容上话题的设置不合理,尽管新教材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但是其侧重点主要还是自然、科普、文学等,对其他诸如天气、艺术、语言等话题涉及的非常少;最后,新教材在语法编排上比较混乱,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这就给学生一种知识点松散、难于掌握的感觉,降低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针对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方法。

针对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教材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对初中英语教学确立的目标。笔者认为要达到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目标,教学者主要是要做好三点:首先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提高实际教学过程的导向性;其次是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模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目的;最后还要注意以学生为本,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为了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教材的特点上更新教学理念,并围绕学生这个主体,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浓烈兴趣和激情。

参考文献:

[1]李宁。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j]。陕西教育,(07)。

[2]曹强。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3]冯钰。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成才之路,(03)。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

微课堂教学体会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启迪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路子、新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模仿别人的方法,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微课堂教学体会

有的人说:“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又有人说:“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间里,采取恰当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还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等等,而我的理解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里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2、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3、要有真挚的情感。这三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第一点,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开始第一步是教师个人提前精研一组教材。在自已反复研读教材以及其他有关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再读教学用书。以此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将理解以批注或圈点的方式记录在书上。第二步是教研组集体备课。这个步骤是在个人精研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讲人进行单元备课分析,并就其中的一节进行精备、精讲;过程中或者讲完后,老师们展开充分的讨论,以此弥补个人理解可能出现的粗浅或者偏差的现象。第三步是教师形成个性化教案的过程。在个人精研,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个人就其中的一节课进行精备课,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然后教研组之间再互相听课,共同探讨每节课,直到达成共识。

第二点: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过硬的基本功:1、语言。2、板书。3、严密的逻辑思维。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试想教师没有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怎么吸引学生的听觉?没有一手漂亮的板书,又怎能吸引学生的视觉?没有对知识严密的逻辑分析,又怎能给学生的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心智的启迪?学生的能力又从何而来?所以我认为教师具备了这三点,学生才会欣赏你,佩服你,才会对你的课兴趣浓厚。

第三点:教师要有真挚的情感。如果说前面的两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硬件的话,那么这一条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软件保障。这里所说“真挚情感”有二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说,教师要用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课首先要感动自己,之后方能感动学生。我所说的“真挚情感”第二层意思是,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当今强调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它应该是平等的、友好的、在学习过程合作中非常愉快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当他向你求知时,你要用更大的耐心与心细去帮助他,上课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明知这部分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就不要用深难的问题去为难他,这样会让他难堪、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假如用一些浅易的问题去鼓励这类同学回答,就会让其产生成就感,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帮助他树立或找回一些学习的自信。要关心他,找出他一些细微的闪光点,鼓励他进步。只有这样,他才会认为你是真心对他,而把你当真朋友,愿意与你相处。信任你、依赖你。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那我们就一定能将我们的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微课堂教学体会

音乐游戏性微课,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能弥补教材的缺陷,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在享受音乐游戏带来愉悦的同时,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有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音乐游戏如果达不到预定效果,可采用音乐微课游戏。

二、让歌唱更准确。

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

课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声甚至欣赏、演唱等活动,但是往往有时候教师高音示范不到位,学生的演唱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在遇到这些棘手问题时,及时运用微课中的歌唱教学可弥补教学的缺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微课引入歌唱教学改变了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三、让节奏更明朗。

节奏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

节奏训练如果比较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在歌曲学唱时节奏把握不准,可以运用微课,将歌曲中的难点与微课相结合,利用微课中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附点八分节奏时,很多学生对重音的掌握不太准确,这时利用微课标示出重音的位置,再配上骏马奔腾的画面,马蹄声清晰地传递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马蹄声的节奏感,这样可以轻松地让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增强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节奏练习中享受到美的愉悦。

四、让乐器更来劲。

乐器演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

乐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讲解受到乐器本身体积小、教学班人数多、学生距离教师位置较远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师示范的指法、手形,而单个讲解又会影响课堂进度,因此到了学生演奏的时候往往不得要领。

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可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的指法、手形与乐器结合到一起。

学生对指法的运用不熟练,教师可边播放微课视频边组织全班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手把手教授指法。

后排学生如果看不清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可播放微课视频,在放大示范画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让欣赏更实效。

音乐欣赏课中西洋管弦乐的欣赏曲目贯穿一至六年级教材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欣赏曲目的段落、主题、乐队组成、乐器种类和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方法等一直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多且分散。

学生仅依靠对乐曲的听辨和教师的讲解,很难对西洋管弦乐队的构成、乐器的演奏艺术形成直观印象,需要教师查找大量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配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微课的片段化教学、知识与思维的可视化动态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音乐知识技能。

音乐欣赏课还可直接播放微课视频组织学生自学并向教师提问,教师组织讨论或进行答疑,改变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音乐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微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提高音乐素养,有效吸收和感受音乐的内涵,真正受到音乐的情感熏陶。

作者:王芳单位: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五中心小学。

课堂教学比赛体会

下列组别按其总人数的25%,推选出组内初赛人选(其中科组长、备课组长占50%;普通老师占50%),再按组内初赛人数的40%,评出参与学校决赛人员。

二、程序及时间安排。

1.第5周星期一前推选初赛人选(初赛召集人负责,初赛负责人进行资格审核)。

2.第5—第7周星期三组内比赛。(初赛召集人负责,初赛负责人跟进;组别内成员听课、当堂打分,当堂提交评分表,初赛召集人负责统计好分数,上报教导处)。

3.第7周星期四前上报决赛人选(初赛召集人负责)。

决赛。

一、比赛评委:

学术委员会成员及教导处行政:xx。

微课堂教学体会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启迪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路子、新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模仿别人的方法,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0xx年10月26日,第17期周末名师课堂,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邀请了杭州市天长小学楼朝辉、马迎春、吴恢銮、陆白琦。马迎春、吴恢銮、陆白琦分别讲授了语文《纸船与风筝》、数学《旋转》、英语《happyhalloween》三节课,并和在座听课教师作了互动教学研讨。下午,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作了关于教育个性的主题讲座。这三节课和楼朝辉先生的讲座蕴含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时激起所有在座教师的共鸣,不时激起现场热烈的掌声。通过这一天的学习,不仅让我领略了各位教师出类拔萃的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灵活多变,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对这几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就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二、课前师生互动环节很有特色,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情景教学,这样不会让每位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对教课的老师感兴趣,从而也对这位老师的课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感兴趣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这几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

三、教师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从课题教材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的有1创意,引人入胜,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四、练习设计基础实效,灵活多样,很具有代表性,教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到位的点评,讲解,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课堂上解决掉。这样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知识,避免了走弯路,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的负担。

五、讨论交流的主题是学生。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合作交流,很多是师生对话的形式,老师对学生的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结果轻和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这几位老师对这一点处理的很好,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

六、上课教师的语言具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到位,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高兴地站起来,体面的坐下。在我们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位老师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积极的评价,教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高中课堂教学比赛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

广播操是我们每天都在参加的体育活动,它通过曲伸、举振、转体、平衡、跳跃等连贯动作,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锻炼。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同学们紧张学习后所产生的疲劳,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以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们一直要求全体同学每天高标准做广播体操。

长久以来,我们学校的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深刻体会到认真做广播体操对个人身体的锻炼,对班级作风的提振带来的好处,所以一直以来,我们的课间操,包括室内操都是极好的。但仍然有不少的同学对课间操持排斥态度,每天课间操不认真,动作完全不到位,根本达不到锻炼和调整身体机能的目的,同时也影响到班集体的荣誉。

所以,学校举行了树德中学第四届广播体操比赛,它也是学校第四节体育文化节的一项重要项目,希望借比赛这个机会,进一步提升学校课间操的质量,进一步端正我们对课间操的态度,进一步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现在,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比赛是很精彩的,每位同学,每个班级,每个年级都充分展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作风,这源于大家对本次比赛的重视:前期各班级加强对课间操的训练,对入场的的步幅、队形保持和口号进行了训练,对候场和观赛进行了要求。为维护集体和团队的荣誉,每一位同学都形成了高度的自觉,所以有了这样精彩的比赛,有了相比较平常更加到位的`动作,更加认真的态度!

我们期望,在今后的课间操,包括室内和室外,都像今天一样专注、认真、到位,长期的坚持,这将使同学们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使大家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保荐一天的学习生活更加高效率!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

刚才和几位评委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觉得很难评判,很是纠结,因为每个班级都表现得很好,但是总要有一个结果,所以下面进行结果公布:

祝贺每一位同学、祝贺每个班级,在今天的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谢谢大家!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让人望其项背、赞叹不已。近日读他的著作《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其中收录了11篇口语交际课堂实录。一篇篇读来,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笑眯眯地望着面前的小朋友,我的耳边似乎能聆听到孩子们爽朗欢快的笑声。一节节口语交际课不仅妙趣横生,让人感觉好玩开心,而且还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

平时在课堂上,对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口语交际,我也能够认真地带领学生去完成,我比较注重课堂交际环境的轻松及交际双方的互动,还曾经被王庆华老师亲点参加课堂展示活动,但是对于交际环节的设计与交际情境的创设,则过于简单了,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时常会有现场失控、学生表达不够满意的感觉。在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节精彩的课例后,使我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口语交际课,怎样让学生愿意说?于老师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交际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喜闻乐见的,因此,不仅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有话说,所以,交际课堂上学生愿意说、积极地表达、主动地参与。例如《说说,画画,写写》一课,学生说的是自己同班熟悉的同学,画的是自己想画的人物,自然课堂就充满了灵动。《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一课,教师就从学生明天要举行的爬山比赛引入,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很多老师把口语交际做为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对于作文指导又一筹莫展,只好拼命让学生背范文,以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眼中关注的都仅仅是分数而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仅靠背几篇范文侥幸取胜的学生不是真正的高素质学生。于老师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入手,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出发,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他不仅自己选择交际的材料,而且还善于用心设计交际的环节。例如《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一课,一位陌生的老师走进教室要向于老师传达局长的通知,于老师不在请小朋友们转告。所以,当于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就纷纷发言,趁此机会训练学生描述人物外貌与学习转述通知,当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后内心的喜悦与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于老师的每一节口语交际课都是让学生在这样明确的交际目的中进行练习,学生的说、写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为了老师、家长而学,更不是被逼而学,而是为了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我要学”,所以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课老师的笑声与掌声来表达对学生精彩发言的表扬,但是,学生的精彩并非出自偶然,而是在老师的指导后产生的。例如在《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一课中,教师挎着篮子走进教室解释说“中午要招待客人”,并让学生说说买了什么东西。学生的回答很简单,仅仅是把于老师买的这些东西罗列出来而已,但是,于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学生这样较低层次的发言上,而是提出“把每样东西的数量也说出来”,于是,学生的发言就更进了一步,使用了数量词。之后,教师又继续引导:“不但说出各种东西的数量,还要说出它们的特点,比如,什么颜色啦,什么气味啦,什么形状啦……。”,学生在练习后表达更准确更生动了。那么,怎样招待客人呢?训练又提高了一步。于老师就是这样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语言表达的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顺理成章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引导,而毫无斧凿痕迹。而学生在教师这样一步步的引导中丝毫没有感觉到表达的难度,在积极参与中提高了言语表达的水平。

很多孩子往往说得头头是道,而写作却寥寥数语,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说得好而且写得也很好,于老师是怎样指导的呢?例如在《说说,画画,写写》一课中,学生描述班里两个同学的样子,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找出这两个小朋友。接着,老师提出如果我想念他们怎么办呢?可以读一读写他们的作文,接下来自然转入了写作的环节。可以写这两个同学,也可以写老师,还可以写想象的人物——猪九戒,宽泛的写作空间少了限制多了选择。教师还出示“习作例文”供学生借鉴。在写作时可以先写后画,也可以先画后写。

画画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喜欢的一件事,更别说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所以学生兴致满满地又写又画。因为有上一环节充分地“说”,所以学生在写时就很轻松。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困难,于老师也会及时地提醒,例如在学生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于老师在巡视、指导时插话“他画的猪九戒的耳朵是尖的,并且往上长,他想象的猪九戒脸很长……”老师这样貌似不经意的几句话就为其他的同学打开了思路,同时对于这位学生本人也是一种鼓励。写作完成后的点评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常态,他以自己敏锐的语感、高超的文学功底指导学生随时发现不足之处,又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地方,学生在这样一篇篇的习作点评中也学习到了修改的方法。因此,在教师点评完后学生自己再次修改,抄写到作文本上。

仅仅从课堂实录中我就发现了诸多的美妙之处,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肯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地方,值得我不断地学习,希望假期之中借助这本书的阅读能够提升一点我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4月19日,我与同事赴xx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深感荣幸。活动中既有名师精湛的课堂展示,又有专家精彩的讲座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几位一流的数学大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孩子亲切和蔼的评价、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魅力。

第一节课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蔡xx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蔡老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引导到位,注重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表现活跃,新知识接受快,掌握牢固。

第二节课是由全国优秀教师田xx老师执教的《面积的认识》,田老师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问题的指向性强,课堂教学灵活,让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锻炼了走近生活的能力。

第三节课是有xx省著名特级教师许xx老师带来的《小数的认识》,许老师那句涵义深刻的导语“每一次上课,都是老师和学生美丽的相遇”,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互动构成了有效课堂。整堂课设计新颖,教法灵活,把小数的认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让学生学得意犹未尽,一节课在学生脑海里,新知识形成水到渠成,终生不忘。

授课完毕,就是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通过洗耳恭听,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首先是从蔡xx老师的课堂与讲座活动中,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进一步理解“数学味”这个词,要注重课堂的数学性,学生的思考性,以及教师授课的过程性,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时间,也要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更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答案,有句话“错是好的反衬”更让我印象深刻。

其次是田xx老师精炼的讲座,田老师联系自己真实的教学事例,让我体会了教师的伟大。一个伟大的教师应该是无私的,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呵护,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个班级总有几个学习有困难、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我们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一个让人纠结的名字,学生心情难受、心灰意冷或自暴自弃,家长心急火燎或叹息无奈,教师困扰、学校担心、社会冷漠。在一个学校和班级中,学困生的表现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这些学生尽管是少数,也颇使教师感到刺手、头痛,但学困生问题处理不好或教育不当的话,将会对整个班级或学校的教育产生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学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全面发展”。

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作为一名六年级的班主任及数学科任教师,班级里的学困生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听了田老师的讲座后,突然让我觉得他们也是有希望的,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加尽心做好学困生工作,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教给他们更合适的学习方法。

最后,许xx老师的讲座:让教师做高度自觉的反思实践者,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课标的认识,促进我们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反思能力的提高。

1、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课堂语言组织的能力,既能做到简洁明了,又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2、要对每节课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这次听课活动中,教师都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景教学,既贴近生活又有创意,一是调节好课堂气氛,二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3、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既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学习,并对学生的汇报及时评价,尊重学生的答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鼓励,多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课堂活动参与面大,争取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此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反省,也定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学习,多反思,逐步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我参加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在20xx年12月1日滇滩镇水城完小组织的教研活动。有五个乡镇完小的教师共200余人参加听课。参观三室、常规活动,与我一同参加的教师们,听课时没有手机响,没有随意进出,年长的,年轻的都仔细听,认真记,这种进取的心让我深深叹服。

这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得到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学会了更多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启发和进步。我就将我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收获的想法总结如下:

1、我参加听了三年级的语文写作课“吹泡泡”,五年级数学课“多边形的面积”,一年级的两堂语文课,对我教育和启发很大,教师上课大方得体,非常的有感染力,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态走进课堂,寓教于乐。

2、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了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把欢乐带进课堂用幽默风趣话语来拔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乐学中渐渐做到会学善学。

3、教学设计上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动脑子学习等方面,设计出灵活得当有效的教学步骤。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学乐学,越学越爱学。

5、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不但提供学,还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时时人人都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引入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课,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通过互相比较,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漏洞,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的教学工作质量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引悟结”课堂教学文化是我在道法课堂一直精心经营的探究式教学风格。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组长王义群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其作为课题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和拓新,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认为这种课堂教学文化有如下优势:

第一、激发了学习兴趣

“引悟结”探究逻辑比较自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兴趣很浓。他们往往对ppt上醒目的“引”、“悟”、“结”更加关注,受其引导,学生思绪方向感强,凝聚了探究力。引,需要素材作载体,所以,课堂上会有适合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素材,有时候是故事、视频、诗歌、名言、漫画等,有时候是一场小活动,一个小表演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进入了课堂,异彩纷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悟,是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来推进的,问题的切入很重要,起到对学生的引领和提升。高尚情操的培养由“悟”而开始、美好的理想由“悟”而奠基,科学的思维由“悟”而养成。所悟所得在学生的分析探究和老师的点拨引导之下,总是熠熠闪光,犹如茫茫大海的一盏明灯指明了学生探究真理的方向。

第二、促进了自主探究

教师借助素材提出探究问题,学生结合素材情境和已有经验思考探究,从而悟出结论。这种教学文化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素材针对目标而选,问题针对素材而定,感悟与探究必然线索清晰、情感凝聚。学生质疑推理的欲望被生动典型的素材情境所激发,在问题的引领下有理有据地思考,结论自然水到渠成、理所当然。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必然有效达成。

第三、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中有所聚拢,在聚合中有所开放,所以“形散神不散”,使得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矫正与提升张弛有度,总能有机地达成教学预设的成果。这种文化形成习惯之后,学生分析社会问题也有了基本的经验和方法。“引悟结”文化犹如思维的纲,对学生一生认识与思考问题都是一种指引和预判。

第四、渲染了课堂氛围

以前有人说起“道法”学科,总是和枯燥空洞的“政治”相关联。但是这种“引悟结”课堂文化改变了师生的认识。使得“道法”不再苦涩,充满了人文和人性,变得生动、有趣。“引悟结”探究逻辑促使师生探究的思绪一会儿由理性向感性回归,一会儿又由感性向理性飞跃。内化了的习惯性的“引悟结”模式,有一种艺术之美和神奇之力,时隐时现,润物却无声;似有似无,引领方向明,强化了互动的思维魅力,也增添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第五、促进教师学习与创新

教师要用活用好这种课堂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平时多多读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感悟;及时了解时事新闻,掌握社会动态和热点焦点。只有不断学习和研读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使“引悟结”教学文化时刻焕发青春活力。

总之,“引悟结”课堂教学文化有很多妙处,更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相信,这种教学文化会更加适应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并且一定能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更多可能,也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收获更大的成绩。

20xx年10月

高效课堂教学比赛总结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授课老师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优秀成果在演示中真诚的展示给大家,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学生,教师,学生与教师互动三个方面,现向大家总结汇报如下: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能领悟相关学科发现、学科知识及创造过程中的收获。因此,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很注重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里,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行为,获得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他们对教学互动过程中的自身经历、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能力,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还运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通过启发、讨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努力去尝试创新、感受创新、理解创新,大大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观察与实践的能力,思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有效地引导启发了学生,使教师教学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独立学习、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时空。注重了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处理好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全班同学一起研讨,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充分利用了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了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既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深化,同时又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积极的师生互动,能合理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我校教师的授课中,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了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同步发展。鼓励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避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这次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授课教师结合平常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毫无保留的予以展示,将自己的优秀成果展现出来,开拓了教师的眼界,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纵观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中的教与学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似乎又走进了一个繁琐热闹化的“技术主义”误区。很多一线教师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难教,在教学实践中常会出现“复杂、繁琐、臃肿”的现象,导致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语文课堂“耗时低效”,甚至被众人愤怒声讨为“误尽苍生是语文”。因此构建“低耗高效”的“低碳语文”课堂已成为社会对语文教师群体的一致呼吁。

阅读教学课堂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理念的平台,理应体现、崇尚这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应该过一种简约轻松而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崔峦老师也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努力实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可见,简约化必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在简约中求高效这一理想境界呢?下面,仅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教与学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或者要完成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若目标定得太复杂,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结果一堂课什么都想抓,却什么也抓不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教学的目标要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够了,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鼎湖山听泉》安排在苏教版第五册“吟哦讽诵”单元之首。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学习吟哦讽诵的基本要领;感悟鼎湖山的优美景色,体味作者通过听泉而得到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这两个目标,一个涉及到本单元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一个涉及到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恰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崔峦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的观点。在这篇课文的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得到充分整合,课堂熠熠生辉。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对教学内容平均用力的话,只能是“蜻蜓点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要素,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如今,我市广大一线教师致力于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如何设计一份优质高效,让学生活得起来又不致于课堂出现零散、混乱现象的活动单,显得尤为重要。在执教《囚绿记》这一篇散文时,我便设计这样一份活动单,既囊括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又使课堂活动精彩有序,从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设计如下。

活动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活动二:美点品读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之歌。请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小组用合作朗读加评析的形式,展示你们对文字的理解。

活动三:背景探究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小组内探究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动四:拓展升华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请以“此刻,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心语。

这堂课之前学生们已通过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对课文有了自己初步的阅读品悟,课堂上主要以小组交流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方式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很高,语言品析得丰富深刻,主题也把握得较为深刻。

当然,简约教学内容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腹中有文本,才能真正使课堂“笔力千钧任翕张”。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有些课文很长,很复杂。如按部就班,照情节展开教学,学生往往只会停留在对课文蜻蜓点水般的认识层面上。若将各环节进行整合,作板块式安排,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就会更强。

《幽径悲剧》是文学泰斗季羡林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难免费时低效。因此我首先设法将相关环节进行整合,从而引导学生较深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字对话。在课堂设计时,我扣住“悲剧”这一中心这样安排教学:首先,赏析美景。对于悲剧,鲁迅先生说过,就是将最有价值的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文中,美具体指哪一事物?他美在何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表现它的美?品读交流之后,我紧承上一教学内容,顺势提问:但有一天,美丽的藤萝被毁了,没了,永远地消失了。此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引导学生在此体会藤萝的悲状和作者的悲情。在此基础上,我接着带出下一环节:这样一个给人间增添了美丽的生命永远地消逝了,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也和作者一样悲、惜、愤。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这出悲剧?进而师生共同探究文章主旨。这样安排,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既囊括了课文的重点,又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使课堂有了情感上的梯度,三维目标也较好地融合在三个环节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课堂有趣情景的创设、学生表演、小组合作学?使现代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这过多过杂的手段,已严重冲击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阅读课堂无法实现精神与语言和谐共生。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他采用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很实用,很有效——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促写。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思考语文文字的内涵,才能细细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品味语文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语文,也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是教学环节在形式上的减少,也不是训练强度上的削弱,而是要固守语文教学的“根本”。“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在语文阅读教学这颗大树上,让我们追求一种更简约更完美的高效语文课堂,去除不必要的冗枝,让这棵大树扎根生长,苍天耸立,成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幸福归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