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范文(20篇)

时间:2023-12-12 23:35:20 作者:雁落霞

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之一,希望通过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提升教学水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物体和图形》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卡片。

2、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标识的场地。

活动过程: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很厉害的宝宝来和你们玩,他们最大的本领是变魔术哦!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2、操作ppt,让幼儿逐一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3、引导幼儿寻找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

二、送图形宝宝回家。

师:生活中也有学多图形宝宝,有一天图形宝宝们出去玩,玩累了想回家了,可是他们迷路了找不到家了,请小朋友来帮这些图形宝宝送回家吧!

出示ppt,请幼儿依次送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物体回到相对应的.图形中。

三、游戏:图形宝宝找家。

出示有图型标识场地的图片,现在请小朋友来当图形宝宝,你们来找找你们的家吧!给幼儿的胸口贴上不同的图形卡片,贴上什么图形就代表是什么图形宝宝,请所有的图形宝宝离开教室,去户外操场找到自己对应的图形的家站好,老师检查有没有宝宝找错。游戏2-3次。

四、活动结束,请幼儿把图形卡片贴到教室的空墙上,供幼儿下次游戏。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4、渗透“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平面图形。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老师给三位小朋友准备了三篮礼物,大家一起看看都都是些什么东西?

学生观察图像,同时说出答案。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例图将物品归类。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

(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生活引用。

爸爸给聪聪买了一个积木玩具,让它照着图像搭建出来,你看看,怎么帮助聪聪完成任务。

四、全课总结。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共2课时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1、4快滚板,4套积木;

2、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积木、正方体木快、乒乓球、圆柱各10个;

3、4种形体模具;

4、准备一个智慧袋,里面装有4种形体各10个;

5、一个挖空的木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二、活动安排。

1、滚一滚。

不管学生预想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看一看可以发现:球和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

2、堆一堆。

发给每组10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

学生思辩:圆柱组与小球组之所以没能堆好,不是小组合作得不好,而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再让小球组、圆柱组分别与长方体组、正方体组交换材料,再次进行活动体验。

3、说一说。

通过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四种形体的特点,再让学生说说这四种形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得到了运用。

4、猜一猜。

让这四种形体中的一种从窗口中露出它的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哪种形体。

5、搭一搭。

学生分小组搭一搭,比比哪组搭的快搭得好。评讲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选择积木的理由。如房子为什么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车轮为什么选择圆柱体等等。

6、数一数:如图p27数一数。

这三幅图的出现是按由易-难的层次安排的。在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地数。

三、总结全课。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性评价:

(1)是否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1)是否敢于与老师进行辩论;

(3)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ddd知识的教学ddd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dd表象dd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dd抽象为一般模型dd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物体和图形》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生:圆。

师:为什么?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教学反思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案例点评。

《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地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四个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增强理性认识。其次,教师也注意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如,用小棒摆图形这一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圆与其他图形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全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图形。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面在体上”的设计思路。为了形象生动,通过物体给这些图形拍个照片,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1、努力给学生现实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过程:

(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纸贴出来的)。

哇,好漂亮!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

探索新知。

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

“我想知道新朋友长得什么样?”

“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儿?”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爱好?”

……。

那大家想和这里的图形交朋友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生说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3、它们长什么样呢?

“长方形是长长的;

正方形是四条边一样长,方方的;

三角形有三个角;

圆没有角圆圆的。”师奖励学生图形,

说得真棒,这个奖品“长方形”送给你。

4、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觑)。

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木块,用手摸摸它们的面。

“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师点点头,奖给生一个正方形)。

“老师、老师,长方形住在我书的上面。”(师奖给生一个长方形)。

……。

5、我们给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吗?

“没相机,怎么拍呀?”

师:有铅笔和白纸吗?(师示范了一个)生拿着积木,铅笔、白纸,描了起来,然后剪下来,师启发学生还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找到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的那些物体的面上。”

墙壁上、门窗上、开关上、钟面上、流动红旗上,水桶上、地面上……点缀了一层。

7、全课小节,并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

教科书第32~33页的内容,练习五的第2题。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一、质疑激情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分成以下几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隐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的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完成。

五、全课小结(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通过记忆想像,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7篇《《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认识图形》教案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活动,直观认识角,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直观认识角,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情景图。

1、说一说:出示街景图,让同学找角,说说看到的角,并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2、折一折,摸一摸:通过折角、摸角等活动形成角的直观形象。

3、标识角:教师先介绍角的各局部名称,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

4、练一练:用符号标出角。

二、比一比。

1、做一做:用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活动的角,体会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然后让同学比较角的大小,总结比较的方法。

2、练一练:第(1)小题独立完成,方法不限。第(2)小题先让同学动手操作,充沛发表意见,通过比较发现:尽管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体会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i、找一找:在实物图中找出图中的角,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ii、比一比:借助三角尺,直观地认识直角,然后通过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iii、说一说:结合教室或其他实际场景说说各种角。

iv、练一练:第1题,独立识别各种角。第2题,先观察,可直接判断,或利用尺子当工具。

安排作业: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感受图形的美。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边。

比一比:直角锐角钝角。

《认识图形》教案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要求是: 整体感知每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在本单元里不细致研究图形的边和角,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 一是低年级学生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把五种平面图形分两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先安排这些图形的教学,再以它们为基础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便教利学。

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交代名称在常用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

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折纸或拼图做出新的图形给予名称在熟悉的物体的面上寻找图形。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材让学生照例题中间的图示,画出这些图形。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比较规范,标准的图形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学生只要把积木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在画图活动中不仅产生了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图形的形状,还能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材让学生用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折叠、拼合等方法自己做出这两个图形。这样设计,除了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外,还有两点理由: 一是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虽然能够找到,但往往不适宜用于首次感知图形的形状。因此,不采取长方形、正方形、圆那样从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的导入方法。二是对折正方形纸可能折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也可能折出有待学习的三角形。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经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操作和交流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习热情。

教材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第18页第4题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第5题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形状。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是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画、折、拼)来认识图形,虽然得到的图形比较标准,建立的表象比较正确,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知识脱离现实生活的错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试一试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寻找图形的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这些图形,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区分面和体,如桌面是长方形的,不能说成桌子是长方形的。

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形状,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有层次地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 先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是涂颜色将图形按形状分类,最后是图形的简单变换。

(1) 分析围图形和画图形的过程,一般是: 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图形(观察围或画成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时,这三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

围成或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较容易,教学时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联系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学生围成或画出平行四边形有一定难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过验证这个环节,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图形的表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2) 在涂颜色将图形分类的练习中,出现了各种位置摆放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对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作出正确的判断,能使图形的表象更稳定。

(3) 通过折、拼等手段变化图形,能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可以折出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折法不同,折出的图形也不同。这些对折的方法在初步认识分数时经常用到。又如把长方形折、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图形变换的活动很有兴趣,教学要抓住原来是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怎样变化的这三点进行。

《认识图形》教案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网络。

2、复习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征,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形成知识网络。

2、用网络图表示出各种图形间的关系。

实物投影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回顾一下:我们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

1、你们能用自己学过的整理方法,把学过的这些图形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吗?

2、生各自整理。

3、展示交流:对学生展示的知识网进行评价

4、完善自己的知识网。

结合知识网,进一步让学生找各部分知识间的包含关系

1、仔细观察,连一连。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连线,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面在体上,面围成体

2、完成书上的第2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生总结

3、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都运用了图形的哪些特征?

1、完成检测题。

(1)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自主评价

2、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将小学阶段学习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集中进行初步复习,内容涵盖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节课的复习容量极大。从学生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己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归纳,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网络。

认识图形教案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那好,在玩之前,请听好老师的要求:请小朋友们一块儿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合作拼搭出一个你们喜欢的作品,并给它取个名字。老师要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摆的又快又好。小朋友们可以先商量商量,再动手摆摆看!请大家赶快行动吧!

二、拼摆物体,初步感知。

(学生动手进行拼摆,教师巡回指导)。

师:停!小朋友们真棒,摆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学生纷纷举手)。

一组:我们摆的是城堡。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二组:我们摆的是火车。

师:你们的作品很有创意!

三、整理物品,感受特征。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物品收起来,听老师说先收什么样的?首先我们把圆圆的,到处滚动、最不容易摆的物品找出来,放进塑料袋里。再把横着放来回滚动,但竖着放就能站稳的物品找出来。剩下的爱滚动吗?它们都不爱滚动,都很容易摆。小朋友们看看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吗?(讨论)把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收起来,把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收起来。

四、分类起名,认识特征。

师:(出示机器人奇奇。)今天,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就是我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机器人奇奇(掌声欢迎)小朋友们知道吗?在制作机器人的时候,老师遇到了很多的难题。第一个难题就是:我想把机器人的头固定住,可是它圆圆的,总是滚来滚去,最后,老师用了很多的双面胶,还用透明胶带缠了很多道才把它固定好。那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也是这样圆圆的爱滚动。

生:……。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这样形状的物体最爱滚动,于是就给它们起了个名字,谁来猜猜这样的形状叫什么名字。

板书:球。

(请一个学生上前找出球,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在粘贴机器人的腿和胳膊的时候,就发现如果不小心把这些易拉罐碰倒,它就会来回滚动,有时还能滚掉到地上,但是只要竖着放好,它们就能站稳。那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品像易拉罐一样,横着放能来回滚动,竖着放就能站稳。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编排体现以下特点:

1、以动手操作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设计了大量操作的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教材设计了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应用意识。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三种图形。

2、渗透分类统计的思想;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情感目标:

1、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本节课我主要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应用数学”为指导思想,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

本节课通过学生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议一议、找一找、画一画、涂一涂、数一数,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经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体验面在体上,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感悟面和体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瞧,图形乐园到了。(出示:由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物体拼成的图形乐园)。

师:图形乐园漂亮吗?她是用我们熟悉的图形朋友搭成的,谁愿意介绍介绍?(生: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

师:对,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咱们的老朋友,它们呀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乐园里还有许多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生:想﹗)。

《认识图形》教案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各种图形并进行区别。

3、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卡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多媒体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三、当堂达标

给下面图形涂上颜色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那些图形宝宝,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必做题:39页自主练习题1、2、3、4题

选做题:用本课认识的图形宝宝画一幅画,并统计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牧童

—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教案

1、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1、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好几何图形。

2、人手一支铅笔、一个几何图形、一把剪刀、一张空白的纸以及一张画有几何图形的作业纸;每桌几何图形若干;擦手毛巾;糨糊。

3、用的几何图形一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一、兴趣激发:

1、师:今天,请来了一些朋友要来我们班作客,它们是谁呢?(师出示正方形、圆形)问: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有4条边,而且一样长)圆形有什么特点?(没有菱角)

2、咦!有什么事让正方形、圆形娃娃这么高兴呢?原来今天它们要一起过生日。许多朋友要来祝贺。你们看!它们是谁?(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3、师:哟!这么多客人,你们看看谁长得和正方形有些象呢?你们帮正方形娃娃找到了相象的朋友,那跟圆形相象的朋友在哪儿呢?我们也来帮它找找。

二、兴趣体验:

(一)观察探索

1、捉迷藏三角形虽然没有相象的朋友,但大家都愿意和它一起玩。这会儿它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1)找图形并填表格。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找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师:小朋友真能干,躲在一起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都被你们找出来了。

(3)说一说在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喜欢躲在哪里?

(二)趣味游戏

1、变魔术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用这些图形变出许多小图形娃娃来。

(1)变魔术(大图形变小图形)

(2)问:你能告诉我你用什么图形变成哪些小图形?

(1)拼贴(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用什么图形拼成什么送给正方形、圆形娃娃。

三、活动结束:

哎呀!天快黑了,正方形、圆形娃娃要回家了,我们赶快把礼物送给它们吧!

四、活动延伸:在活动区投放几何图形,自愿组合几何图案。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认识图形教案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六、

1、导入。(多媒体出示学校的体育室,导入“小小设计师”。)。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

我们学校的未来的体育运动室)。

漂亮吗?这位设计师利用了哪些图形来设计呢?这个是什么图形?这个呢?。。。。。。

原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图形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图画。

2、设计图画。

听音乐,运用今天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

3、汇报成果。

教师把设计好的图形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4、教师小结。

其他学生设计得也不错,课后我们就开个“小展览”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好不好!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小小设计师,只要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设计师。老师相信经你们之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设计的更加美丽、壮观!

《认识图形》教案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xxx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认识图形》教案

教科书第32~33页的内容,练习五的第2题。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一、质疑激情。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分成以下几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隐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投影出示练习五的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完成。

五、全课小结(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认识图形》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四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这是我上的一节研究课,这节课过去好久了,每当我静下心来,总是能感受到同学考虑的气息,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同学灵动的智慧和敏锐的考虑力。每当我和他人交流的时候,我的眼睛里总是闪着光,说话的声音自然就提高了,然后就会沉溺在同学考虑的快乐之中。

朋友都说我是个教育痴,我的幸福来自于同学的考虑和快乐,在这个案例的描述中大家能感受到同学的思维状态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挑战与生机。

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同学是不陌生的。因为同学有前面认识角的基础和提前预习的习惯。在了解同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我的教学思路是:交流—验证—问题—结论。

果然不出我所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清楚地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知道了内角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干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提出研究的问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同学研究前,我们简单交流了验证的方法以和合作学习的要求。这个过程主要是给同学提供研究的方法和合作时需要注意的规则,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交流后,大家开始研究了,我留给同学的时间是8分。

同学的研究开始了,一个个俨然是小科学家,积极主动,非常投入。课堂中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沉静和考虑,偶尔会有一两个同学的争论声,在这轻声的争辩中,同学的思维在研究中不时地进行碰撞。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轻轻地走进每一个小组,寻找需要我协助的小组和解决问题的地方,我发现大局部小组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和交流。其中第2小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验证,我给他们提供了方法,进行指导后,小组学习进入正常的轨道。之后,我进入了需要我参与的第5小组,这个小组存在的问题是组长不停地指责组员做得不好,组员在组长的埋怨声中手足无措。我加入这个小组后,首先协助他们确定验证的方法,给每个人分工,然后和他们一起用丈量的方法进行验证。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来自同学的精彩。

画一个更小的三角形。

一个小组用“量”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把它们加起来大约是180°。他们的丈量结果如下:

这个小组在交流的时候,首先说明了大小钝角三角形指的是形状的大小,接着根据丈量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大的三角形内角和比180°大,小的三角形内角和比180°小。这个小组的意见有一个小组赞成。

话音未落,周启航站起来说,这个结论还需要验证,请再画一个更小的三角形试一试。他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个很小的锐角三角形,大家屏住呼吸看着他丈量,最后得出丈量的结果是184°,结论推翻。周启航得意洋洋地回到了座位,这时候,问题又出现了。

“周启航,请问你为什么说结论推翻了呢?”

“我觉得这个结论只要举出一个不正确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是不对的,就可以推翻。”

大家点头表示同意周启航的说法,这种数学学习思路很重要,我和时和同学讨论,让他们体会在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的时候,一个正例是不够的,但是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结论。

我追问同学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同学摇头,看来同学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也没有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小组的丈量结果,对同学头脑中原有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印象没有造成任何的抵触。我想,这个问题先放一下,我期望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会自然意识到。因为教师需要给同学的思维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

我怎么折不成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了“折”的方法。一个小组在实物展台上用等边三角形进行对折,折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在一条直线上,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针对这个小组的交流,我提出了能不能用这种对折的方法验证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下面的同学用自身剪的三角形纸进行操作,教室里除了折纸的声音,非常恬静。

突然,刘青小声嘀咕了一句:“我怎么折不成呢,对折后它们每两个角之间都有缝隙。”她的这一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很多同学点头同意。

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处置,很多老师建议我省掉这一环节,或者是我在前面做一个示范就可以了,不要同学动手折,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了。我想这是同学学习和研究的好机会,老师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回避同学容易出现的问题,于是我保存这个环节,让同学动手折一折,体验这种方法的直观性。

对我来说,这个原因很清楚,假如不能准确地找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就会很容易出现上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同学来说,先找中位线,再进行对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同学对中位线的概念没有准确的认识。针对同学的这个特点,我不用语言的讲解,而是结合教材中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让同学在仔细观察、用心体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只要同学能用自身的语言描述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求用程式化的语言。

教材中的结论错了。

再一起交流“撕”的方法,即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如下图:

同学在撕和拼的过程中,每两个角之间总是有空隙,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从而我们又回过头来看前面“量”和“折”的方法,也是有很大的误差的,这时候,班若愚提出了自身的疑问:我们用三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太准确的,我觉得书上的结论是错的。

这个疑问给同学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对我来讲也是如此,同学虽然能理解误差是不可防止存在的,但是很难正视这个问题,所以对教科书上的结论发生了怀疑,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获得一个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在180°左右。

同学的思路在不时地深化,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令我感动,那么怎样把同学的思维引向深入呢?我思索着。

一张长方形纸的启示。

教室里有片刻的恬静,怎样准确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怎样启发同学利用原有的认知去获得结论呢?当同学思维停滞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一个台阶,让他们接着走下去。

片刻后,同学欢呼,立刻悟到可以计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发现让同学兴奋,我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同学: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得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只有这样才干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个过程对同学来说是比较艰难的,对同学的思维要求很高,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已经放弃了预先设计的让他们做一些基本练习的想法,而是放手让他们进一步探索。

放手后的精彩。

同学研究5分后,居然做出来了,虽然只是个别同学,我还是很兴奋。

李佳辉:我们可以沿锐角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这样就把一个锐角三角形变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多了四个角,其中两个是直角,两个是锐角,两个锐角其实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这样就等于多了两个直角,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180°—90°—90°=180°。

李佳辉在展台前边算边讲的时候,同学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全班同学出现了恍然大悟状。

“老师,我们知道了,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计算的。”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只要验证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就行了。”

“老师,书上的结论是对的。”

“老师,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老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

在同学的欢呼声中,我明白同学真的懂了,不需要我再说什么了。

聆听着同学提出的问题,看着他们把问题存在问题银行里,满脸洋溢着的快乐和幸福,我想他们收获的不只仅是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对数学的一种热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