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及择业观教育论文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2 04:35:35 作者:XY字客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不妨阅读一下下面这些范文,相信能给你一些启发。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团队训练以及创新辅导员的工作方法等方面来开展卓有成效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基,不但适用于中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样适用于90后的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须把养成教育抓实。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我校实际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来开展卓有成效的养成教育,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

1.价值观多元化与目标功利性并存。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有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着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进而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追求深入,在思想意识方面更加追求独立,对身边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也更加犀利,这是社会思想进步的体现。

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所持的思想观点往往容易脱离实际,更容易产生偏差而误入歧途,因此他们张扬个性,注重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实现的同时,也具有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

2.维权意识强与责任感缺失并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过强造成个人责任感缺失,过于强调权利获得而往往忽略义务履行,只重视个人利益的获得,而无视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学习生活过程中,90后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过于注重自我与缺乏尊重他人的行为与心理。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这一代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过于重视个体体验,他们往往习惯凡事以个体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体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处处彰显个性,过分追求展示自我,导致他们集体荣誉感下降,不去考虑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的需要,根本上来说是不懂得责任与权利的相互依存关系,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3.思想独立与心理依赖并存。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具有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思想上,自我意识与自信心较强,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思路灵活,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学习上,自己认为乏味的课不愿意听,却花大量时间阅读有兴趣或自认为重要的书籍等;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且在面临问题选择时具有较果断的决策能力。言行虽然超前,但是内心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光鲜的背后因为缺少畅通的倾诉渠道而形成内心的压力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排解,也有可能出现不安全事件。

4.自信张扬与抗挫折能力弱并存。90后大学新生竞争意识强烈,但抗挫能力较差。习惯了以往家长、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大学的新环境使许多学生茫然:曾经自己的优势不再突出,自己的表现欲、成就感突遭打击,心理会产生落差,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他们普遍表现出心理脆弱,抗压能力不强。军训中有部分同学因生病或训练不好而被安排见习,有同学在军训汇报表演中没有进入军旅拳方阵而感到不满。在班委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找老师抱怨,认为选举不公平,认为自己的才能没能在短时间内显露。

5.行为信息化。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代特征。90后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习惯于通过访问互联网来获取专业信息资源,他们偏好于通过搜索引擎来解答疑惑,他们热衷于通过qq、msn、bbs校内网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他们喜欢通过写微博、日志来进行情感的传达和宣泄,借以慰藉自己的心灵。网络使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1.调整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和方式方法。新生入学教育时间都普遍安排在开学后三四天之内。但新生面对全新的校园、崭新的面孔,没有任何熟悉的环节,突然要改变以往的作息、学习方式,熟悉校园都过急。因此入学教育应该前瞻性与连续性,所谓前瞻,在入学前通过学校网页宣传学校,使学生有初步了解,所谓连续性,入学教育不是在开学的一月内集中进行,而应以一学期为宜。

传统的入学教育方式往往是“开大会、领导讲、学生讲”的三板斧套路上,缺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效果自然欠佳。因此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以请优秀教师讲专业、高年级学生分享学校的历史沿革甚至于要新生来讲演对学校的了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2.发挥导师班主任专业优势,推动学业职业规划。新生入校后与专业老师的接触较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学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聘请党政领导担任素质导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ab角,班主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以自身研究的课题给新生作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等,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班主任与新生的素质导师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名师导航的运行模式,多方位指导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3.发挥助理班主任“朋辈教育”的作用。低年级的新生进入大学,存在不适应现象,而现在的大学辅导员往往一个人面对着两三百名学生,而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事务性的工作,这样的局面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照顾周全。工作中发现,新生与学长的交流比较顺畅,更容易接受学长的建议。因此,我校部分院系多年来坚持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由他们负责部分管理工作。

助理班主任与新生接触的机会相对更多,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果。在助理班主任选拔上,学校可以安排各种心理辅导、管理艺术等培训活动,组织助理班主任集中学习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助理班主任在暑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于开学初组织讨论交流。通过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助理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新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4.辅导员创新工作方法,占领网络阵地。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无疑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垒。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辅导员在学生比较集中的网络空间里开设“地盘”,访问学生的日志以便及时了解个人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发布一些信息及励志性的文章,从而发挥日常那种面对面、口头教育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从而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形成了立体教育平台。

5.扎实开展心理健康的引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算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在这里单独进行讨论主要是因为随着学生工作的不断开展,笔者发现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健康的心理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心理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恐怕很难去谈养成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学生管理部门应及时邀请心理辅导专家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安排心理老师在新生入学初对其做一次心理辅导,入学第一学期内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师生和谐相处。

6.通过团队训练的形式,提升90后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90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大学新生患“不适应症”的现象比较普遍。

慢慢厌倦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他们希望得到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希望学习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滞后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我校在新生优创班中开展了成长小组训练游戏。通过这种体验式、游戏式的团队训练,班级同学均有所获益,彼此之间增强了归属感和团队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游戏式、体验式的团队训练方式代替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育,教育效果得到了提升。实践证明,团队式的入学教育比传统式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高校体育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教育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健康意识,选择正确保健方法和途径,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3]奚大勇.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意识[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3):75~76.

[4]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3):1~6.

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

我们在国防教育学校参加了军训,因为是在国防教育学校,我们都认为这便是国家给我们进行的国防教育,可这七天只是国防教育中小小的一部分,一个开头而已。

军训中有一天,教官带我们练习正步走,烈日当头,我们被累的一身汗,我舔了舔干裂起皮的双唇,心里暗暗希望教官给我们休息一下,可教官仍起劲地喊着口号,没有停的意思。过了好久——我都觉得腿都快累断了,教官说:“立正,原地,坐!”于是大家欣然席地而坐,再没有军训前对所坐之地卫生条件的要求。刚坐一会,我的注意力就被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女孩吸引了,她正面对我左边的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大堆东西:防晒霜、润肤露、唇油、梳子。然后不慌不忙的打扮起来,最后,还对镜子照了一下,说:“哟,我都成了包公了!”我转过头,暗自发笑,看见教官走过来,瞟了那女生一眼,说:“你们这些小姐,这点苦都受不了,还要学吃苦啊,干脆,边疆上站岗的人都边站边涂香好了。”听了教官的话,她似乎是说,军训是来教我们吃苦的,可我们在这之前从未想过我们为何军训,国家为何要我们军训。

于是,我豁然开朗:军训的目的不是把我们练成可以上战场打仗的士兵,而是培养我们的国防意识,让我们天天进行各种训练,不在于要我们身体强健,而是要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日常的必修课中,也有培养我们的篇章:政治书中常提到台独问题,这是分裂祖国的行为,而美国却迟迟不给中国一个明确态度,带有纵容心理,可使我们意识到,为了祖国领土完整,要搞好国防。

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

2009上半年,交通局国防教育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管武装为重点,结合单位实际,透过多种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国防教育工作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成立了党组书记任组长,局长任副组长,系统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健全了各职各类人员抓国防教育的职责,完善了定期组织学习、开展活动、联席会议和检查督促等项制度。大力宣传《国防教育法》,使《国防教育法》深入民心。

二是国防教育目标管理措施具体到位。把国防教育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制定了国防教育实施意见,跟踪督办、跟踪问效,并且把考核纳入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资料。系统各单位在安排职工政治教育活动时,把国防教育列为其中一项重点资料,统盘思考,确保了国防教育落在实处。

三是国防教育的方式不断改善和创新。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五个结合”,即把国防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同全民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同拥军优属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同业务工作相结合;国防教育同经济建设相结合。到达了国防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步提高,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的。

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国防知识、国防法规和新时期拥政爱军、拥军优属活动的重大好处,以及爱军拥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定期选取一批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优秀爱国主义影片,在电教室集中时间播放,加大了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虽然,我们在开展国防教育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在《国防教育法》宣传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宣传的手段相比较较落后,宣传的形式比较单一。这些困难和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克服和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宣传贯彻执行《国防教育法》为契机,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要资料的国防教育活动。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按照上级国防教育办公室的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协调、加大投入,扎扎实实抓好国防教育,确保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

培养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时期所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借鉴亚洲邻国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的先进经验,从加快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完善网络服务模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日韩高校;教育模式。

一、引言。

现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中国制造由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制造业为主转型,正逐渐走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的开始,标志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仅仅是资本驱动,而更多表现为知识驱动和创新驱动,信息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将会替代传统的资本、能源、产品的竞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格局,这是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各高校的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现代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为悠久,模式相对成熟。但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社会环境、经济形态,还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都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高校的某些成功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不一定能在我国推广开来。而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更多的文化共性,以亚洲邻国,如日本、韩国等国高校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经验来分析借鉴,更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市场环境。

1、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兴概念,区别于传统就业教育,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大要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在于注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面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上,日本高校设立了创业援助部门,作为扶植学生创业的专门指导机构,同时还设立了创业后援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风险投资。日本高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优秀毕业生组建援助团体或募集基金,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扶植有机结合起来。韩国将高校创业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紧密联系,作为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政府鼓励大学生在传统学科创新领域深入钻研。在“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中,就有30%的资金是投向入到传统学科领域的。为了促进韩国产业的平衡发展,政府还提出回乡务农创业扶持政策,对于自愿返乡进行新型农业产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奖励。

2、制定完整的课程体系。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高校对于如何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缺乏研究。日本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创业基础知识类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创业实践训练类课程,如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互动实践型课程,或者是有助于开展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和拓展商务渠道的课程;三是创业实务讲座,聘请创业成功者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巧。日本最成功的是层层深入的实践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安排低年级学生参观企业、工厂,举办讲座方面的创业启蒙教育;对较高年级的学生,则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参与项目研发、参加创业比赛的创业参与教育;而对更高层次的学生,则安排到创业园、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教育。韩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注重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以创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全面覆盖培养目标所需技能来安排课程。创业教育以1:2的学时比例来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注重培养创业实践技能。很多韩国高校还特别注重多方位补充传统教育模式,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创业专项培训班,邀请优秀创业先锋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授课。

3、引进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日本高校为了确保创业教育顺利发展,精心打造了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师资团队由两部分组成: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校内师资中超过50%是专门从事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教师,37%是理工科背景的老师,其中拥有创业经验的超过40%。校外师资包括企业经营者、金融机构从业者、律师、职业经理人以及杰出校友。校内师资讲授理论课程,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校外师资实践性较强,涉及领域广泛,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主要参与针对学生创业的专业知识讲座,制定创业计划,研讨创业经验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创业第一线。韩国高校创业理论课程主要由在校教师讲授,任课教师一半以上有多年在企业或研究部门工作的经验,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企业帮助下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学习,经企业承认后才能在学校授课。会邀请国内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并且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作为校外师资担任创业教学推动工作,以多样化的师资保障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4、注重培养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创业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宝贵品质,参与创业实践能刺激学生的创新欲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优化。日本高校非常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各高校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区域经济环境,为学生量身打造创业机会。日本高校还在众多日本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推进创业计划比赛改革,改变创业比赛的形式和内容,使之脱离纸笔,现于实践。韩国高校的创业实践主要以实践基地为主,设有创业实践支援中心、创业孵化产业园等机构,学生创业者可以得到包含各项创业辅助的便捷服务。很多学生既在创业实践基地中通过具体工作得到了锻炼,又可以积累创业启动资金,可以为毕业后的`创业提供经济基础和经验支持。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措施建议。

通过分析日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高校应该形成集合基础教育、孵化培养、精英培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连贯性、递进式、金字塔式的方式全方位、分层次的设置课程。首先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普及基础知识。面向有创业潜质和意向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针对企业创办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难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技巧,注意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或地区优势。面向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高端课程,引导他们在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领导力、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通过上述课程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并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分析日韩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有以下几点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一是鼓励高校教师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我国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很多都是两课教师或者是行政人员,这使得授课教师缺乏对创业深刻的认识。因此,高校教师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创业的过程,紧跟时代发展,更新授课内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二是引入国际师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师资水平;三是采取区域高校创业教育合作培养机制,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各高校共设课程、共享教学、共用设备、交换老师、互认学分等,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完善网络服务模式。

网络经济和大数据发展给先进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网络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教育从课堂走入生活。开设创业教育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校还可以成立创业公众号,及时发布创业信息,让学生可以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实时获取创业资讯。完善和发展网络服务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创业真正深入学生生活。

4、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后,要让学生明白创业不是只需要一个想法,而是要实际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那需要创业者具备驱动他们勇往直前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作为创业的根源,有着正直诚信的人格魅力和面对挑战能坚韧执著的品质。创业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各类综合性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而战略规划、团队组建、沟通协调、决策力和执行力等也是一个成功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在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应该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教育之外,着重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资历合理创业,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创业风险的坚韧意志,提倡个性发展,敢于尝试多种创业实践。

四、结语。

新理念往往昭示着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必将带来教育模式的大变革。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足,实践能力较差,这极大的阻碍着经济的变革发展,高校不能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保障,所以我国高校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适当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3]华静雨.美日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创新与创业教育,,5(3)。

[4]武超英.浅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河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

[5]黄邦道.城乡统筹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

再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从而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其价值和底蕴相互包容、相互影响,既涵盖了伦理和追求,也为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引导。高质量的管理是两方面的,即实体和程序,只有当两者都达到正义时才能促进良好的管理。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管理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养成教育的环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高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实践。想要让大学生明确界限,就需要通过对学生管理实现,学生管理又细分为制度管理和行为管理。其不仅仅能够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塑造,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和素养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环节离不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

高校的学生工作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分别为管理层面和思想层面。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再教育和管理,而这些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大学生作为培养的重点,自然不可放松,因此学生的管理问题和思想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不可以从中剥离。这一点,几乎被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在一定的领域上得到共鸣。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以将两者之间关系维持在一个平衡且稳定的状态。在对学生管理的同时往往出现思想教育上的脱节,两边互相踢皮球,从事思想教育的一方不愿意将责任大包大揽,反之从事行政管理的一方也有同样的心理,究其原因,就是在体制上出现了漏洞。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够相互融合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而本质所强调的则是过程性。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学习思考能力以及优良的品格。因为结果源自过程,缺乏高质量的过程必然无法达到好的成果预期,因此想要实现教学目的首先要注重教育过程。但我国当下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不足。

2.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的不断扩招,在线大学生的数量也与年俱增,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也逐渐暴露,学校在扩招的同时没有及时考虑自身的教学承受能力,从而导致放松对学生的管控。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内的教育资源缺口庞大,因此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员也纷纷挤进了教育队伍,拉低了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拖慢了教育理念进步的步伐,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也仅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推进。因此,在看待高校学生的管理问题时,矛头的一方应当被指向教育人员素质的问题上。

2.2教育目的与时代结合不够。

大学生在面对思政教育时往往将其和现实进行比对,由于现实和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等,导致教育效果明显低于预期。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宣传正能量的信息,因此在当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立足实际,将现实和理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不再单一注重结果如何,而是应当在教育过程让大学生享受其中、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2.3教育主体单一,教育协同不够。

人的培养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教育是培养的手段,其过程丰富多彩,是多方面联动协同的结晶。教育主体单一所产生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被大众所重视,但长久以来并未得到良好的改观。尽管新理念在不断输入,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说教形式,学生、老师各自为营,使得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者缺乏有效的串联和沟通,脱节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和教育部门之间的隔阂也导致养成教育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的推广并深入进行。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指路明灯,高校的教辅人员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和教师队伍建设齐头并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高尚的师德,而大学作为德与才兼顾培养的一线,师德的作用就得到凸显,因此单一的知识教育并不能满足道德的需求,需要二者相辅相成。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所以高校营造的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进行道德品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必先学会为人,作为教师,站在教师的岗位上就应当以教师的准则要求自己的言行,不仅成为同行业更要成为其他行业值得学习的标榜。话说回来,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道德行为准则能够促进教师行业的发展。

2.5完善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形成规范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模板就需要对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归纳整合。为了促进大学生积极向上、文明规范的日常行为养成,需要树立一些可供学习的模板以供参考从而使良好的道德修养得到养成,例如制定完整的日常行为规范守则、设计合理的行为模板等。每届新生在入学之后都会获得学校下发的一系列规范守则就是高校中可供学习的科学模板,其中所包括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由内而外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思想道德和言语行为上的双重规范。在如此大范围的学习氛围之下,纵使有极少部分品行不端的同学,也能够在大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得到教育,从根本上对不良行为、不端正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从集体层面上通过塑造道德形象楷模,引发集体共鸣,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一句话来概括,高职院校的目标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精选】

传统高校德育大都是以既定的伦理目标为中心,以与之相关联的系统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而组织起来,更注重的是伦理知识框架体系,并不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去制定德育目标,从而造成了德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离。贯彻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首先要做好德育目标的定位。

(一)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

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须抛弃“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道德教育必须回落它的目标。高校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高、大、空”三个字。所谓“高”指的是过于理想化。用理想主义的目光来看待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诸如完人和圣人具有的那种通体为善、毫无瑕疵的人格,而不顾及这种人格的实现是否可能以及是否有必要。所谓“大”指的是共性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但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学生个体,层次上有何不同,理论上研究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或遗忘。所谓“空”,指的是一般化,即流于空泛,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

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须抛弃那种“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切实放弃种种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德育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公民道德教育,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坚持道德的底线,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二)目标要体现主体性和层次性。

1、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自觉自主的发展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根本要求。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水平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由低到高经历了性质不同但相互密切联系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在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亦即大学阶段,道德认知已经上升到理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独立性显著增强,自主性增加,其主体能力如思维能力、判断与选择能力都大大提高。因此,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主体性。

2、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建立在“如何做人”这一问题上,其根本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文明修养、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等理念和精神。而高层次的目标就是“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就是要求大学生既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牢固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要致力于造福全人类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高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把原来那些空泛的目标具体化,有针对性地提出各个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应根据大学生不同时期、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等特点,结合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思维方式上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制定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德育目标,进而形成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高校体育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

[3]郝玉业.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0。

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评价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请理解我最诚挚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因为一个年轻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人生旅程或许即将从您这儿启程了!在此,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来自江西,悠久的汉文化气息,从小就造就了我“敢于争先,自强不息”的良好素质和不骄不躁的自信心理。随着知识经济的诞临,“专业突出,素质全面”的复合性人才将更加贴合社会需要。因此,课外我用心投身于各种班级、校园的社交活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组织、管理潜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校期间,我各科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并和同学一齐负责本系网页的修改和维护工作。担任学习委员职位的期间,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用心热心帮忙他人,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透过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我的沟通、表达潜力也得到了加强。我还参加了湖北省、校园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并取得好成绩。同时我还有很强的动手、创新潜力,注重实际应用,注重团队合作,能迅速将所学转化为生产力,多次在实验、课程设计上取得好的成绩。

也许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愿用我的青春和热情乃至我的全部去理解新世纪的挑战!当然贵公司也许是实力、技术、人才兼备的大公司,没有我可能一样能直挂云帆,但若有了我的努力,相信她必须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最后衷心的期望能得到你的赏识与任用!如有机会与您面谈,我将十分感谢!一颗期盼的心真诚的静候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1x年10月10日。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1.声音游戏展开策略。即模拟活动中即将运用到的生活化材料的声响。如中班打击乐活动《熊出没》,教师运用厚的塑料盆以及簸箕与钢丝球摩擦分别表现熊二走路时的“咚咚咚”以及光头强电锯砍树时的长音“哧———”,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用声音模仿熊二走路及光头强砍树时的声响,让幼儿能够快速地进入角色扮演的氛围中,通过声音的模仿感受不同角色带来的不同体验与感受,为生活化材料的乐器演奏做好铺垫。

2.肢体游戏展开策略。即通过简单的身体律动感受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如大班打击乐活动《竹竿舞》,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手部律动“开、合,开、合,开、开、合、开”来体会跳竹竿舞的节奏以及敲打竹竿的基本动作及节奏。运用在活动的开始部分,这样的方法简单明了,并且愉悦的氛围贯穿活动始终,幼儿充分感受到竹竿舞的热情。

3.情境氛围展开策略。即简单的故事及语言的引导。如小班活动《有趣的舞会》中,教师简单地创设蜜蜂与小兔子举行舞会的故事情景,并在情境中用声音模仿蜜蜂的“嗡嗡声”及小兔跳舞时的“叮叮声”为运用塑料袋及玻璃瓶进行打击乐演奏创设良好氛围。又如中班活动《植物保卫战》中,教师通过创设种子发芽的情景并模仿“西瓜”投手和“豌豆”投手的投弹动作及投弹时的轻与重,为用不同的方式让圆凳发出轻与重的声响开了个好头。

它分为两个部分,即预设的图谱及活动中随机添加的图谱。徐卓娅说:“图谱,就是用最明白最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因此,运用生活化打击乐材料进行打击乐教学的图谱的制作就更为灵活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如在大班活动《大中国》中,教师预设了一份节奏图谱,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自由发挥及探索,不断地找来了教室里他们觉得适合的(教师预设之外)可以运用到活动中的生活化材料。这时候,教师为了更形象地分配角色,随机在图谱中简洁形象的画出幼儿手中的不同材料,并根据幼儿的经验做出标识进行角色分配,有效地指导幼儿探索及创造性的演奏,推进活动的继续进行。

分为“探索”与“创作”两方面。《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传统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已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而生活化材料更具探索及创作的意义,幼儿能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与创新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及不同的演奏方法产生的不同音效。“探索”即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同种生活化材料不同声响。如中班活动《植物保卫战》中,教师利用幼儿园里幼儿的塑料圆凳给予幼儿探索及尝试的空间,思考“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弹时会发出怎样不同的音效,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不同的方法使圆凳发出不同的音响,与“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弹的音响相匹配。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通过敲击、刮奏等不同的方式使圆凳发出不同的声响,形象地表现“豌豆”与“西瓜”投弹的声音。我们的教师在组织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活动时,为了让幼儿获得美好的音乐感受与体验,并根据活动的需要,把趣味游戏展开策略、形象图谱推进策略、探索创作延伸策略以及指挥策略互相交织,穿插在一起综合使用,它们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以上几种教学策略是我们的教师在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积极经验,我们鼓励广大的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出更多积极经验。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为了贯彻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针,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目前,音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课程已成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程则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时,音乐欣赏课更是被纳入到普通高等学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其中包含《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音乐欣赏课程正逐渐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他们通过学习音乐欣赏课程提高道德水准、审美水平、智力层次,形成青年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或多或少与音乐存在着联系。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音乐艺术工作者。通过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形成由低及高的感知、体验、理解、联想的价值品评阶段。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是高校开展美育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普及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音乐教育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提高了大学生内在的审美修养境界和艺术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声音符号,用以表达人的所思所想。音乐是有目的、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怀,对于社会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乐记》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这些都说明音乐作为感性的艺术形式传播着理性的社会道德,在培养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精神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要通过学习乐理知识,了解乐谱的渊源,在品鉴乐曲的同时,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和品质。如广为流传的古筝曲《苏武思乡》,乐曲取材于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载,但始终坚定不屈、忠汉不移的典故。

乐曲一开始采取了深沉、抑郁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使人仿佛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两鬓斑白、额头布满皱纹的暮年苏武手执羊鞭艰难地放牧在北海边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苏武远离中原,困居他乡的苦闷心情;接着曲调渐趋明朗、激昂,表达出苏武对汉朝壮丽山河的怀念,以及决心排除万难返回中原的坚强意愿;乐曲结束时,多次出现用苍劲有力的扣指奏出的低沉愤懑的音调,表现出苏武对匈奴统治者的愤怒反抗和忠于汉朝的崇高民族气节。整个音乐对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示范意义。

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音乐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中发现美,便进行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欣赏其中的绝响,理解其中的乐动,感悟其中的韵律。

音乐欣赏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通过对美妙的音色、优雅的旋律、律动的节奏、丰富的和声、清晰的结构,获得美好的审美感受,从而感受到美的内容、美的情绪。情绪是音乐欣赏中最为灵动的心理因素,所以大学生聆听《好日子》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一定好好珍惜;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时候,内心会激昂,热血会澎湃,振奋整个精气神;吟唱《雨花石》的时候,会感到时间的恒远、岁月的沧桑和事物的坚贞;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仿佛又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往事的悲伤,感受人生之无常。这种通过声音感受的艺术审美过程可以大大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而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自觉生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人的体质。经常练习声乐,如同在做口腔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练习管弦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性、敏锐性。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声乐、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劳动,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同时由于要求的精准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演奏,必须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机敏轻巧的细心。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音乐还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音乐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音乐作为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声波频率会引起体腔反应,声压可刺激大脑皮层,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实现心灵上的和谐。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急躁、冲动等心理健康问题。为此,音乐欣赏课程应因势利导,引导在校大学生倾听经典剧目。

音乐欣赏课程正逐步成为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方面,音乐欣赏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结合时代气息,高校将特色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之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但是,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例如,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单一,上课形式单一,内容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创意。大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缺乏持续学习的兴趣,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掌握的音乐知识和具有的音乐素养依然较少。针对音乐欣赏课程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在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时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创新,实现音乐素质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首先,设置不同的音乐场景,让大学生放下听不懂的包袱,引领大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由于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音响没有造型性和语义性,所以许多大学生感觉音乐难以欣赏,尤其是严肃音乐。比如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课堂教学上要求大学生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去感受不同的曲风,或舒展的、或安神的、或愉悦的、或激动的、或澎湃的,让大学生沉浸在曼妙的音乐氛围中。

与此同时,在播放的过程中解释不同音色、节奏、旋律的特点,使大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到不同的音乐形式及各种乐器的器质。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不仅使欣赏音乐过程生动鲜活,潜移默化,更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无限放松,享受超乎听觉和情绪之外的东西,让音乐去激活青年的生活阅历与人生感悟。

其次,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乐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比如赣南采茶乐,属于闽粤赣客家民系地方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

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像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当地的音乐文化融入进高校音乐欣赏课堂中,既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开设了音乐校本课程,又结合健身阳光体育活动,让采茶乐的内涵、曲目、表演形式充满趣味性,编排了独具一格的采茶韵律操,达到健与美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通过对客家人的音乐文化的演习,自觉地增强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音乐修养水平。

最后,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既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更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校风校貌的直接体现,是高校集体意识和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是高校精神的纽带,是吸引和团结师生的精神磁场。

要善于将音乐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因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作用,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建立起团结、友善、互助的集体氛围。同时也可借助校园文化来丰富音乐欣赏的课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将课堂直接对接舞台,让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表演中欣赏音乐魅力,在音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愉悦。

总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课程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调节作用。音乐欣赏课程要从培养大学生兴趣着手,挖掘创意原动力、锻炼表达能力,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可以结合体操、舞蹈、武术等运动项目开展音乐欣赏教育,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形象的必要手段。音乐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愉悦和精神慰藉,还可以引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对稳定情绪有特殊的医疗功效。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

(重庆邮电大学数理学院,重庆南岸400065)。

摘要:诚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在当前,我国正面临着诚信缺失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大学生。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我们首先要剖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表现,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诚信是德育之本,诚信是合作之本,不仅是现代社会渴求的道德品质,也是孕育其他道德的基础,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对诚信的认识。

(一)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为人处世之本,它不仅是一种道德操守,也是人类孕育其它道德品质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讲信誉。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诚信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的道德规范。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早在多年前就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孟子也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

诚信是社会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党的十六大在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进行阐述的时候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论断,再次强调了在公共社会里诚信的重要性。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为人处事之本、养德修业之源。《大学生诚信守则》分别从政治信仰、学习科研、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就业创业等几方面加以分述。此外,诚信是成功创业的根本,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必要保障,能够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诚信缺失日渐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正在缺失的资源。由于拜金主义的流行,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素质的参差不齐,法治建设中的不足,也导致了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出现。经济交往中的不诚信,个人交往中的不诚信,给善良的人们心中留下了阴影。其中,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的问题更是让人尤为担心。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

1.上课不专心,课后作业抄袭应付;考试时不是诚信作答,而是采用种种作弊手段。

2.期末成绩不如实告知家长。学校要求学生写好寄往家长的信封学生随意乱写家庭地址和家长姓名,并蒙骗家长说学校没发成绩单。

3.以生病或其他理由无故旷课。

4.以学校交费为由,骗取家庭钱物;捏造事实,骗取老师批假,逃学玩乐。

5.违纪犯错时,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拒不承认错误等等。

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规范的教育也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有的父母亲等长辈的空头支票、信口开河的不兑现的许诺、在子女面前宣扬社会上的消极面等等,均会给子女留下深深的印记。又如,有的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随意给学生许下承诺,结果最后又没能实现。家长、老师这些作为将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呢?留下的只是家长、老师说话都不算数,欺骗子女、学生的印象。这样,久而久之,子女、学生说话做事也会随随便便,形成表里不一的坏习惯。

2.商品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诚信缺失的问题也十分猖獗。商场中一部分人不讲职业道德,购物中的短斤缺两,以假充真;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尔虞我诈,欠债不还;政府机关的某些办事机构及干部的假政绩等,大学生并不是单纯的生活在学校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这些社会上的种种诚信缺失的问题,或多或少的都在起着影响。

3.文化市场上的污染也在无时不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电视、电影里虚拟夸张的故事情节、铺天盖地的虚假商品广告,一路畅行无阻的盗版音像软盘和书籍等等。

大学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诚信品质将影响着他们的一生。正是这样,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怎样加大力度加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教育是当务之急。怎样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诚信教育首先要从学生自身需要开始。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校德育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自觉能动地掌握人类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自我需求的独立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以及面对道德问题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

(二)要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而学校则是人们接受再教育的场所,为此,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而家长也要经常向学校了解其子女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这样才能让家长、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及时判断学生的表现是否诚实。在家里,家长绝不能以哄骗表示自己对儿女的宠爱,更不能失信于孩子。另外,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量对孩子施以正面教育。在学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要从教师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做错事,老师可批评学生。同样,老师做错了事,也应该接受学生的监督。老师有错,当学生指出来时,应该谦逊地说:“对不起,我一定加以改进。”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敢指出自己的缺点而火冒三丈。相反,老师要为学生辨明是非,主持公道,敢于发表对处理事情的看法而高兴。这样,潜移默化,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逐渐形成伸张正义,大胆认错,敢于改错的忠诚老实的好品德。学校要及时矫正个别不讲“诚信”的行为,对知错改错的同学要及时肯定并做好防止重犯的工作。另外,师长的一言一行要规范,在学生面前要讲真话,处理每件事尽量符合实情,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讲“诚信”的表率。家长和老师还要在学生接受电视、电影等媒体影响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时刻都生长在一个讲“诚信”的环境中。

(三)建构校园文化,树立文明的校风,创设学生诚信道德体验的情境。

所谓道德体验是指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从而产生主观性的感觉、情感和意识的过程。只有通过道德体验,才能形成完整的道德认识,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整合。只有丰富的道德体验,才能建构丰富的德育文化,而丰富的德育文化又为新的道德体验创设情境。大学生每周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中,在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强化“诚信”要求。总之,学校内要创建一种浑厚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校园的环境要净化,宣传栏、广告牌、标语、名人名言等德育环境布置要有特色,让环境起到育人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讲座、报告会的形式,也可以开展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讨论、辩论会,从中让每个大学生都接受到形形色色的“诚信”教育。

(四)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有高度的相关性。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的作用,通过对全校新生心理普查,分析学生产生道德问题的心理原因;开展经常性心理教育和咨询活动,关注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文化建构,使教育工作更科学、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目前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

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上出现这些欺诈行为是属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的人一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相信,随着我国颁布实施整顿和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再加上我国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这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一定能从源头上根治这些不“诚”也不“信”的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引导他们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诚信是其他思想教育的基石,大学生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化作自觉行动,必将使德育教育收到良好的功效。一个诚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将成为诚信的公民,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玉萍,一份特别的教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建翔.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三联书店,.。

[3]张承芳.教育心理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高校大学生的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我非常诚挚的递上我的个人求职自荐信,希望在贵公司体现我人生的第一笔价值。

扬帆远航,赖您东风助力!我是湖北师范学院xx届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即将面临就业的选择,我十分想到贵单位供职。希望与贵单位的同事们携手并肩,共扬希望之帆,共创事业辉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4年多的专业学习和高校生活的磨炼,进校时天真、幼稚的我现已变得沉着和冷静。为了立足社会,为了自己的事业成功,4年中我不断努力学习,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校期间获得xx年度院单项奖学金,英语达到国家4水平,计算机过国家一级,并通过了全国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考试。同时在课余,我还注意不断扩大知识面,辅修了教师职业技能(中学数学教育),熟练掌握了从师的基本技能。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熟练掌握office20xx办公软件,能熟练运用软件authorware、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学习固然重要,但能力培养也必不可少。4年多来,为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积累教育经验,从大二开始,我在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家教实践活动,为多名数学“跛腿”的初中和小学学生进行数学补习,使他们的数学成绩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肯定和好评。为进一步积累系统的数学教育经验,我到武钢大冶铁矿一中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初中数学教育实习工作,在两个月的实习时间,我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注意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表达技巧,力争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并举。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教学实践,我已具备一名优秀教师素质,过硬的工作作风,扎实地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自学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使我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现在的我已豪情满怀、信心十足。事业上的成功需要知识、毅力、汗水、机会的完美结合。同样,一个单位的荣誉需要承载她的载体——人的无私奉献。我恳请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有幸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我将以百倍的热情和勤奋踏实的工作来回报您的知遇之恩。

期盼能得到您的回音!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暇审批这份自荐材料。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

20xx年xx月xx日。

高校大学生的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在繁忙的公务中浏览这份求职信,这里有一颗热情而赤诚的心灵渴望得到您的了解、支持与帮助。在此,请允许我向您毛遂自荐。

我叫xxx,毕业于xx高校xx系xx专业。

在4年的学习期间,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努力地系统的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础、专科操作,各科学习成绩优良。现已很熟练的懂得了一些有关计算机硬、软件的组装和维护,熟练的办公软件操作、网络安全的管理、企业网站的开发,同时也尽可能的了解专业外的知识,以使自己充实,视野拓展。

我严格的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未有过违纪现象。在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学院、社团的活动。在班上作为班干部的我对工作认真负责,能积极配合其它班委开展活动。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热爱班集体,有着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激情又使我积极、热情、务实地投入到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假期中,我认真参加了社会实践,多次在校外参加各种兼职(网络管理、办公室助理/文员、销售),家教、志愿者工作等不断地丰富我的业余生活。使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尽管时间很短,但体会颇深,无论是在业务能力,还是社交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在完成学业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恪守“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的人生信条,积极奉献,乐于助人,多次参与社会捐赠和公益活动。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艰苦的生活磨练我更懂得付出才有收获。所以自幼养成勤俭节约,勤奋刻苦,谦虚谨慎,认真务实的生活态度,并懂得感恩生活。

现已高校毕业,但是高校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昨天,已经过去;今天,需要您给我机会;明天,我自信将会更好。盼望您的答复能圆我心中的梦,您的任何形式的答复我都视为关怀!

如蒙贵公司录用,给我一个发展的机会,我将以兢兢业业的精神扎根贵公司,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贵公司的知遇之恩,不辜负贵公司对我的期望和厚待。

最后,衷心祝愿贵公司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求职者:xxx

20**年10月16日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内容的选择上实现多元化。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受教材及价值观的限制,内容单一,局限在中国文化特色范围内。多元化音乐教学主张从选材上体现出放眼世界的观念。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课上也接触到许多外国的民歌,通过学习各国各民族的音乐为孩子初步建立世界的概念。因此,在每个年龄段的学习内容上都应该适当选择一些外国的音乐。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变化大,速度快,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概括,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也不一样。因此,幼儿对音乐学习的感知力、表现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就应该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学习手段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求。

(一)小班音乐游戏化。

游戏是3~4岁幼儿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活动非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例如,一片树叶在过家家时可以当作盘子,在买东西时可以当钱用;一块木片,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当手上枪,一会儿又当木头人。每一种游戏都有孩于自命的意义,任何一个游戏里都藏有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幼儿那样各玩各的。其次,3-4岁阶段是规则和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因此将游戏化作为小班的音乐学习手段,会更适宜他们的学习特点,并且更能保护幼儿敏感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二)中班音乐律动化。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非常好动,手脚灵活。动作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增强,喜欢跑、跳、攀、钻等各种活动。肌肉的灵活性及用眼的协调性增强。他们需要通过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活动来探索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概念。这个阶段应该让让孩子多运动。其次,4-5岁阶段是器官协调、感觉与运动整合的敏感期,动作开始萌芽。所以说,音乐律动化会更适宜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会更有效促进幼儿动作发展。

(三)大班音乐节奏化。

5-6岁幼儿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他们的合作意识在逐渐增强,具有审美倾向。其次,5-6岁阶段是精确感觉、精细运动开始发展的敏感期。以上特点说明大班幼儿正是节奏乐学习的良好时期。节奏乐学习能有效促进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同时更注重幼儿合作习惯的养成。

以往的音乐活动形式只局限在唱歌、律动、欣赏、音乐游戏。而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学习形式也呈现出了花样翻新的特点。例如:玩奏乐器、唱游活动、音乐体验等等活动都比较受孩子喜欢。因此,在音乐学习方面老师要做到融会贯通,让幼儿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

多元化的教学观在学习量上提出了突破性的创新。就是对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总量不做限定,而是根据各年龄段孩子学习目标和手段的不同,以及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做随时调整。小班音乐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以游戏化的学习手段来体验音乐带给自己快乐的情绪,掌握技能不作为主要关注点。所以就要有大量的丰富的音乐让幼儿充分体验。中班音乐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身体的动作来体验表现不同的音乐,幼儿在这一个年龄段正是好动、动作开始萌芽的阶段。因此要有一定量的内容让他们学习。大班音乐活动的目的是在敲敲打打的打击乐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打击乐在表现音乐方面要求幼儿动作更精细化。因此,在学习量的定位上要实现精而少。

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指每一种音乐形式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例如:小班唱歌游戏化传统的教法是先学会歌曲再游戏。但是多元化教法就开发出三种方法:前游戏、贯穿始终的游戏、后游戏。中班歌表演的教学方法可以是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创编综合法、唱跳奏联合表演法等。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能够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是实现音乐教学多元化的保证。评价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观。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观早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不只局限在专业素质能力(学会了几首歌,会跳几个舞)还要关注非专业素质能力(合作、耐心、创造性等等)的发展。另外,在评价孩子的方式上,也不能用测评、逐一考核的方法来评定孩子。而要把日常学习活动中观察到的孩子的表现作为评价孩子的依据。例如:大班节奏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合作性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发现。另外,小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也只有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中才能显示出来。所以,老师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真正发现孩子的进步。也能感知自己教学的效果。

试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网络社会当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特别是以自主、开放、多元等为特点的网络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接受新观念、尝试新事物的欲望较强,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和本身自控能力、分辨能力较差,如果不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不当,很可能误人歧途。如何正确地看待并加强网络社会道德,成为当前教育界巫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基础上的“虚拟社会”,网络、网络社会当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网络社会与传统的以地理区域或意识形态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以自主、开放、多元等为特点的网络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一定程度上,网络似乎更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信息技术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道德冷摸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特别是网络犯罪、传播色情信息、网络文化侵略、破坏国家安全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对传统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面对网络社会对道德发展的多面性,如何引导人网学生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扬弃网络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峨的课题。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时空世界。来自i60多个国家的几百万个站点及众多用户,因其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使得各种信息在网上交汇:合法的与非法的、有益的与有害的、有价值的与垃圾的、真的与假的、亦真亦假的,甚至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良芳不齐、沙泥俱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社会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价值视野,与传统的教育信息源相比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一方面,他们可以比较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的异同、优劣、善恶,甚至可以做出深人的探究、思考和反思,为自己的选择找到合理的根据,从而逐步发展起独立的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开放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价值并存的“虚拟化、符号化”网络空间里,社会、家庭和学校难以监督和控制,各种法律、道德往往难以收效。如果学生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放纵本身的欲念,偏离道德轨道。这种特点,也为引导学生选择主流、健康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因此,教育学生使其明白在网络中应认同什么、吸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学会自我管理、自主选择、自我约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深切呼唤。

网络虽然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但网络负载的内容却包含有很强的价值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适时地走进、走出网络,对网络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这就要求:一方面走进网络,我们应教会学生作价值的主人,结合个人的道德现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选择自己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绝的道德规范,并相应形成真正符合网络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人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走出网络,学生沉迷网络,如果不引导或是引导不当,就会导致自我迷失,甚至患上像毒瘾一样的“网络瘾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迄今为止,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只是“教会顺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从未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进行自主选择,这种教育与网络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必须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正确判断、正确选择,特别是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应该转变观念,拓宽德育时空,进行以下几个改变:。

(一)从观念上来说,应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教育。正视学生已经走出课堂,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学校德育应顺应形势,因势利导,改变封闭性、一元性的特点,积极发展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开放性、多样性的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历史的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和“洗礼”,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鉴别,设身处地,自主选择,从而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从途径上来说,应由认知式转向践行式教育,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德育可起于认知又不止于认知,践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践行的脱节之处打开缺口,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是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

(三)从态度上来说,应由接受式转向批判式教育。传统德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反省、批判精神,强调学生接受现成的观念和经验,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而网络德育则立足于学生本身的自我保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价值观念进行反省、批判处理,这也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

(四)从标的上来说,应由拔高式转向基础式。传统德育无限拔高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十全十美的理想中的人,这既违反辩证法,又不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常常事与愿违。而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各种道德,如职业道德、网络道德、性道德等因为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转向注重生活实践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

(五)从本质上来说,应由他律式转向自律式教育,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的等都能得到充分的隐匿和改变,模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已很难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去认识、检验。所以,他律的不可靠性和不现实性,证明提高社会道德根本上还是靠自律,应引导、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方可面对网络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教会学生选择决不能越姐代厄,不能包办、代替,老师应将自己定位在参谋者、引导者、教育者的位置:一则符合学生在发育期的心理特点;二则也是提高教育者素质,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网络社会存在先天不足—活生生的人在人机对话中退到了终端背后,作为一般的社会成员,无法知晓和监督其他社会成员,包括正在进行电子通讯者的所作所为,交往双方显然难以感受到对方的反应及其与自己的利益关系,人们受好奇、无知、展示创造性等原因的诱使,往往作出在物理空间难以作出甚至根本就无法做到的事,再加上网络中的“诱惑”和“陷阱”,所以网络既可以使人学好,也可以使人学坏,这一切均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素质,而要使学生们驾驭网络,要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和影响,防止网上行为失范,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自主选择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政治、道德、法制教育,通过这些社会化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筑起政治、道德、法制防线。

(一)文化教育。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是各种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低导致视野狭窄、情趣低俗、意志力低、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且文化素质低也影响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增强。所以,应利用各种渠道和信息加强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手段和技术,自觉学习中国、世界的优秀文化,优化学生网上思维方式,规范行为习惯。(二)政治教育。进行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网络生存条件下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分辨能力。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价格低廉、上网不受限制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舞台或工具,如没有正确坚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就很容易在相互矛盾甚至激烈对抗的政治信息中迷失方向,所以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

(三)道德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按社会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把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引导学生在意志上筑起抵御不良道德的防线,这对克服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防止网上发生失范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守法水平,对控制、调整、矫正、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四大教育是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强化“四大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总而言之,从某种程度来说,进人网络“虚拟世界”的学生已处在一种无人监督的时空中。这种世界,对学生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意识。正如美国人埃瑟·戴森所说:“网络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得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应用和滥用权力本领的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所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底蕴深厚,包含许多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推进,多渠道地开展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实践。

传统节日;高职;德育;措施。

德育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活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和国外的教育都很重视德育。我国古代教育中,礼(即德育)被认为是“六艺”之首。孔子在《论语?学而》中阐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肯定“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国外也有类似的观点,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培养人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目前高职学生的生源部分来自第五批招收的普高毕业生,部分为单招单考的“三职生”(中专、职高、技校),而且“三职生”的招生比例越来越高。不同文化基础的生源,使得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势必造成学生思想素质的多元化,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谈空谈理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对学生多方面需求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关于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论述很多,在众多的论述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涵的道德因素涉及较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1]。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底蕴深厚,包含许多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推进,多渠道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学有效地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德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机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1.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高职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和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1],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视建设民族凝聚力,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在动力。“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心结。人们通过节日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民族节日活动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我们民族的魂灵,回归文化根本。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创造回归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来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1]中国传统节日中比如春节、中秋等节日,海内外华人华侨,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兴高采烈,普天同庆。这些传统节日成为鼓舞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及强烈的归属感的载体和契机。例如,每年的春节除夕,无数的中华儿女共聚一堂,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通过电视及各种媒体感受节日快乐、祥和的气氛,此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无疑得到强化。又如元宵节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象征家人团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又如端午节,与春秋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端午节的各项庆祝活动无一不蕴含着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与春秋晋国介子推有关的清明节,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炎黄子孙、华人华侨只要有条件,很多人回祖国省亲、祭祖扫墓,无形之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后人对屈原和介子推的怀念,正是延续了这种对国家的爱恋。还有,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华人过春节(也叫中国年)时慰问所在国的华侨;海峡两岸的客运包机于2006年6月由原来的春节包机扩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主要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两岸包机,这其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让高职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对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高职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的节日文化,能给社会增加和谐、温馨的氛围。

“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1]所有文化的传承载体是多元化的,但载体的主体都是人,节日文化也不例外,人际交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春节、中秋、端午、清明等重大节日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同事、邻里之间通过各种形式拜年、祝福、送礼,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交往活动。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和节日氛围中,增进亲人、友情,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团结和睦。在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关爱和宽容,有利于调节学生人际关系,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春节、中秋等汉族传统节日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涉及宗教、历史、天文、哲学、医学、神话传说故事和伦理道德,又联系社会,使参加活动的人了解很多知识并受教,在促进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巨大。所以,高职生在传统节日活动中通过一起聚会、交流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自己和别人能够融洽相处,形成一个和谐的宿舍、班级、校园环境。具备了能宽容、和谐和被人相处的能力,不管身处任何环境,都能够融入进去,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指日可待。

3.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备受年轻人的喜欢,甚至把过洋节当作一种时尚,结果导致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化,甚至被失传、被异化。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是传统节日。因此,应加强对高职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民族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意识地担负起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应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选择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培养高职生热爱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授课老师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载体,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目的。我院综合企业技术标准、岗位素质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231”(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即平行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大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涉及多门相关课程,主要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该课程总共24课时,其中学习项目六领悟民俗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为四学时,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民俗基础知识;熟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及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民俗风情;了解中西方主要节日;培养学生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能力以及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积极的民俗,而民俗在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传承性。在授课环节中,有两课时是要求学生家乡主要民情风俗展示,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部分对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更熟悉和感兴趣,而这些民俗中包含着很多道德风尚、宗教观念和传统习惯,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作用。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遴选现有有专长的教师,或者如有条件,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讲授有关知识。

2.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

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让传统道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受节日文化所隐含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情结,培养和提升健康情感。并且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结合时代特征,让学生感兴趣。比如清明节,主题可以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活动形式可以考虑踏青;扫墓;放风筝;收集清明诗词;清明诗词书法作品展;清明诗词朗诵会;缅怀先烈;收集英烈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等。端午节主题可以是“追求理想,爱国爱家”,活动形式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屈原以及他与端午的故事;开展主题班会;屈原作品朗诵会,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端午的习俗(制作香袋、包粽子,端午赛龙舟习俗等)。中秋节主题可以是“珍惜友情,关爱亲情”,活动形式可以收集中秋诗词,并进行朗诵比赛;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相关习俗;赏月、吃月饼等。在学校层面上,可以考虑结合重大节日,如端午、清明、中秋(春节学生放假不在学校)举办全校的节日庆典、大型的节日文化展览、知识竞赛、征文等。例如我院每年清明节,由学院团委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端午节学生中做香包,有些班级包粽子等。在节日期间,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教室、宿舍等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的布置与装饰要体现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蕴。同时,学校团委、学生处、各系部学生管理部门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在本部门网站开设专栏等方式,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创建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室等平台,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其魅力。这些措施不仅使学校文化氛围得到增强,而且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情感影响,从而有意或无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3.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西方节日在我国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形式新颖、娱乐性强,迎合了青年人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现在基本变成了放假,而在放假期间,亲戚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和活动的方式就是吃饭、去ktv、购物等,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意义,很少有人去关注,或者根本就没人去想这些问题。日积月累,传统节日还有吸引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学校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应该思考如何处理好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统节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落后的节日文化习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当然,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简单的排斥洋节,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时候,也要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利用各种渠道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寻找切合时代特征的新载体,以期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比如中秋节,我院有些班级在室外办篝火晚会,或者自带音响唱歌、跳舞,各种游戏,同时,赏月、吃月饼,谈论与中秋有关的民俗、故事,传统与现代结合,学生很感兴趣。有些班级邀请身着民族盛装、能歌善舞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起过节,大家一起跳舞、唱歌,交流各自家乡、民族的民俗民风,学生热情高涨。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分析和掌握不同类型高职生的思想状况,在德育中有效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失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1]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周卫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3]李莹。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j].人力资源管理,2014(8).

[4]易永姣。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德育的实践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1).

[5]于春华,张继财,高占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6]李林,张晓宾。论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3(23).

[7]李博豪。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j].教学与管理,2014(3).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