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圣诞舞会(优秀18篇)

时间:2023-12-20 09:18:34 作者:ZS文王

一个好的小班教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班教案的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思路和实践经验的参考。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相对性。

2、练习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进行排序。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有高矮物体的大图。

2、两支塑料花。

3、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请一位大班幼儿和一位小班幼儿踏步走进教室,请幼儿比较谁高谁矮。请幼儿说出:“大哥哥高高的,小弟弟矮矮的。”

2、观察大图比较高矮。

引导幼儿比较图片上物体的高矮,并说出什么东西是高的,什么东西是矮的。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教师出示两支不同高度的塑料花,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请幼儿观察哪支花高,哪支花矮。教师总结: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要把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4、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请幼儿给不同高矮的物体进行排序。

5、排队游戏: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上下》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能力。

3.乐意大声回答问题,并能快乐的参加活动。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孩子学会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红黄蓝小星星、红3颗、黄4颗、蓝、5颗、西瓜1个、苹果2个。

2.学具准备:南瓜1个、蘑菇2个、萝卜4个、白菜3颗、茄子5个。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这是谁来了!(小星星)。

师:把小星星放在黑板上,请小朋友观察有什么不同(有红色、黄色、蓝色)。

师:有这么多的新朋友跟我们一起上课,我们跟他们打声招呼吧!请小朋友看老师怎么做的,老师边拍手边念儿歌,小星星,小星星你们好!然后把食指伸出来给每颗小星星问好,点数123总共有几颗小星星,依次请小朋友跟下面不同颜色的小星星打招呼,并说出它们的总数。

师:今天小星星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吃的水果,请小朋友看看都有谁吧!老师出示大西瓜、大苹果,小朋友点数并说出总数。

讲完这节课以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完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2、讲课时间还需要控制,时间长孩子会没有耐心。

3、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孩子的常规培养要加强。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排序》

1、观察并发现饮料排列的规律,能按规律填补空缺。

2、能仔细进行观察,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3、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不同颜色的三种饮料卡片若干,幼儿用书第22~23页。

一、不同的饮料教师出示不同颜色的三种饮料卡片,引导幼儿发现它们的形状、颜色不一样。

二、贴贴乐。

1、教师将第一种饮料卡片贴在长条纸上,按颜色不同贴成一个红色的、两个绿色的、三个蓝色的规律(饮料卡片不少于两组规律)。通过手机资料和动手探究,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请幼儿观察并说出是怎么排的。

2、请个别幼儿按规律再贴一组饮料卡片,集体检查是否正确。

3、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取走三张卡片(必须保证有一组规律是完整的),再观察少的卡片应该是什么颜色,并将其贴上。

4、教师用另外两种饮料卡片贴成三三规律,幼儿观察并说出规律。

5、教师抽取走四张饮料卡片,幼儿观察并填补卡片。

三、幼儿操作。

1、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观察画面上饮料卡片的排列规律。

2、请幼儿思考空缺的地方应该是什么饮料,从贴纸上取下该饮料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幼儿用书,相互检查贴的对不对。

4、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自己排列出一定的规律,引导幼儿相互观察、发现同伴的规律,提高整体感知规律的能力。

1、本节课环节基本齐全,目标基本达到。

2、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3、教学过程中不能照顾到所有幼儿。

4、今后我要更加努力,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排序》

1.尝试用两种物体按一定规律排序,初步掌握两种物品的不同排序规律和方法。

2.在情境中感受多种有趣的排序现象,在游戏中体验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排序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课件;树叶、花生、豆子等;展示版块。

一、观看ppt1,寻找“abab”的规律。

1.“今天森林体育馆里要举行动物运动会,邀请小朋友们去当小观众,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了。”

师:“运动场布置的真热闹,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排队的?”

2.幼儿观察并进行表述,如运动器械皮球(同色)是按照“大的、小的、大的、小的……”规律排列的;气球是按照“红的、紫的、红的、紫的……”彩旗是按照“三角形、长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规律排队的等。

3.教师进行小结。

二、观看ppt2,探索运动员进场的各种排队规律。

三、制作奖品,再现物体的序列。

2.引导幼儿在五组操作材料中自选一种材料,自定序列或根据序列指示制作奖品。

(1)用两种豆子制作奖牌;

(2)用树叶制作花环;

(3)用花生制作项链。

3.请幼儿展示自制的奖品。并向大家说说奖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四、知识迁移。

1.孩子们真棒!帮助大老虎解决了大难题,还学习了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排序的方法,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注意多观察,还有很多很多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排序的。

2.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说说生活中的规律美。

五、活动结束。

按男女规律排队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规律,如排队时、做动作游戏时进行。

2.在结构游戏和美术活动中迁移经验,自创一些简单的规律拼搭物体和装饰画面,体验规律的美感。

本次活动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游戏为形式”的原则,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以“小动物召开运动会”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运动会布置的会场和动物排队进场的规律,让孩子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又以制作奖品项链进行操作活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发现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利用课件与情境的设置和层层递进的环节有关系,而且孩子们在操作这个环节发现都是他们平时自己收集的树叶、豆子、花生等材料时非常兴奋,操作时特别认真、投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班数学教案:春天的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爱模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各样的“车”是孩子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他们非常喜欢模仿成人开车的样子,常常是玩的不亦乐乎。小班孩子还正处在对颜色的认识期,摆弄颜色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件开心的事。一次,我发现在幼儿自发的开汽车游戏里竟然有了按特征分类的内容,甚至还因为汽车的种类和颜色而发生了争执。所以我设计了“小小停车场”这一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内容让幼儿来进行简单分类、点数的学习,将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建构、提升。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数数各种各样的车子,感知5以内的数量。

2、会按汽车的种类和颜色进行分类,并点数说出总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尝试学习按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

掌握分类的方法并用简单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分类结果。

活动准备。

汽车卡片(小轿车、卡车、公共汽车,颜色红、绿、黄)人手一辆;

多媒体ppt;停车场三大块(有不同标志);2―5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找找停车场的车。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是哪里呀?(出示停车场标记)对,这里是停车场。

2、看看,停车厂里有什么呀?(出示停车场的ppt)停车场里的车多不多呀?

小结:停车场里停了许多汽车。

3、停车场里有什么车?这些车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逐步找出同类汽车或同色汽车)。

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停车场里有公共汽车、卡车、小轿车,有红色的车、绿色的车、黄色的车。

二、数数停车场里的'车。

1、根据汽车的种类分类。

看看停车场里有几辆小轿车?(请个别幼儿进行点数)那个数字可以表示5辆小轿车呢?

小结:数字3可以代表3辆卡车,数字4可以代表4辆公共汽车,数字5可以代表5辆小轿车。

2、根据汽车的颜色分类。

(引导幼儿根据颜色给汽车分类,方法同上)。

三、游戏:停车场。

1、感知停车场。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开汽车的游戏好不好?看看这是什么?(停车场)。

(2)这些停车场的牌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这个停车场的牌子上有什么?可以停什么车呢?

2、找找自己喜欢的车。

(1)这里有很多汽车,等一会儿选一张你喜欢的车子带到身上。

(2)看看你是什么车?(请幼儿说说自己是什么车)。

(3)汽车到了晚上就要休息啦,要停到停车场里去哦。记住你是什么车,就停到什么车的停车场里,可不能停错哦。

3、幼儿游戏。

(1)音乐响起,幼儿带着车子的挂饰开车。

(2)音乐停了,汽车要回家了,你们的车子停好了吗?让我来看看你们停对了吗?

(3)我们汽车又出发了,(音乐响起)幼儿开车。这次可别停错哦。

(4)和好朋友交换一辆车子开开吧,看清楚自己换的是什么车,可别停错哦。

四、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角里布置停车场,并不时更换不同停车场里停车要求标志。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游戏时巩固本节活动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上下》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由于刚刚适应幼儿园生活,情绪、常规等方面还不是特别稳定,因此我们尝试在班上开展了玩色活动,以这种有趣的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分散不良情绪。同时,我们发现班上幼儿无论男孩女孩大都喜欢小汽车,当提起小汽车的话题时,他们立刻回忆起自己快乐的生活经验,在开动玩具汽车时也是在大臂的带动下愉快地上坡下坡、拐弯、直行等,这种身体上的快乐进一步带给幼儿心理上的愉悦感,使幼儿转移和缓解了焦虑情绪,起到情绪宣泄转移的作用。因此,我们把玩色和玩汽车结合起来,尝试开喂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车轮表面的纹理,尝试用波浪线、折线等线条装饰车。

2.能将宽纸条粘贴成圈,体验制作车轮的快乐。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几种常见的汽车轮胎图片,具有不同纹理车轮的大玩具若干。

2.空白的宽纸条、各色油画棒、胶水。

3.幼儿用书第一册p24——25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汽车玩具。

二、基本部分。

1、观察轮胎(请幼儿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轮胎稍大的玩具汽车。)。

师:好玩的玩具汽车,为什么可以走动呢?引导幼儿知道每辆车都有车轮。

师:拿起你的玩具汽车,看看车轮上面都有什么?它们像什么?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车轮的纹理,认识上面的波浪线和折线。

2、欣赏宽纸车轮。

师:我是圆圆的车轮,骨碌骨碌我会滚。教师出示用空白的宽纸条粘贴成圈的车轮作品向幼儿展示,放在桌面用嘴吹气使车轮滚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这样的车轮好看吗?让幼儿认识到这样的车轮还需要我们用色彩和纹理装饰。

教师介绍车轮的制作方法。空白的宽纸带使用各色油画棒涂画底色,再用其它颜色涂画纹理,最后用胶水粘接成圈。这样,一个好看的车轮就做好了。

3、制作车轮。

师:这两个轮胎有什么不一样呢?!来自教案.!引导幼儿认识:波浪线和折线。分别教幼儿辨别它们的不同,波浪线是弯弯曲曲上上下下,折线是直线上上下下。再带领幼儿随着老师的手势来模仿练习绘画的方法。

教师事先将各组的绘画材料有序分发,幼儿开始绘画。教师提醒幼儿注意颜色的搭配,如:红色的底色上用黑色绘画纹理,黄色的底色用蓝色绘画纹理;纸张竖着,纹理就要横着画。并将提前完成绘画的'作品供大家一览,为个别有困难的同伴做提示和参考。

教师协助幼儿粘接宽纸车轮,引导幼儿将胶水涂抹后,再用手指轻轻捏住压实。

4、玩宽纸车轮。

幼儿手拿自己绘画和粘接的宽纸车轮与同伴分享,相互表述车轮的纹理图案:波浪线或者折线,说说哪种颜色的搭配最明显、最好看。将宽纸车轮放在桌面用嘴吹气,让五颜六色的车轮滚动起来。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将幼儿制作的车轮装饰在主题版面,各种颜色的小车轮组合成一个大车轮,让幼儿在大小变化的立体感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小司机”,运用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开始,先和幼儿一起玩开汽车的模仿游戏,在体验开汽车的手臂上下、绕环等动作后,再让幼儿为汽车蘸上不同颜色的“汽油”,在纸上开汽车,并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同时,小班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技能,而这些美术技能正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这个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创作,小车轮蘸上不同色彩的颜料,在报纸上滚一滚,留下不同线条美丽的痕迹,幼儿不但愉快地感受了直线、曲线、波浪线等基本线条的特点,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上下》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观念,从生活的视角关注幼儿数学启蒙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活动内容进行教学,确实能让幼儿很富有兴趣地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地探索知识经验,能获得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在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相应的综合能力,并反过来用获得的数学经验服务于生活。

数学活动“礼物”,也是来自于生活,我们的生活经验是这样的:到别人家去做客,一般会给主人送上一份礼物,于是,我就从这一礼物入手设计了一堂送教下乡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表述礼物——感知礼物——分享礼物的情景中来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会把实物与图片对应归放在一起,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讲述,体验分享礼物的快乐心情。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把实物与图片对应归放在一起。

2、乐意参与活动,能大胆地用语言讲述,体验分享礼物的快乐心情。

活动准备:

自备各种礼物,相应的实物卡片、数卡。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表述礼物。

(1)王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一包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礼物?

(分给小朋友,引导幼儿有礼貌地说“谢谢!”)。

(2)和旁边的宝宝说一说,你拿到的是什么礼物?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幼儿大胆完整表达礼物名称、颜色、形状等,并能正确使用量词:根、盒、瓶、包等)。

2、按图归放,感知数量。

过渡:王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糖、巧克力、火腿肠、酸奶、马蹄酥(一一出示图片),那每一样礼物有多少呢?(建议幼儿按图片来归放礼物,以便数清楚有多少。)。

(1)请宝宝们按照图片把手中的礼物归放在一起。

(2)一起来数一数、说一说,每样礼物有多少。

(感知礼物的数量,大胆说出每样礼物的总数:一包珍果糖、两盒巧克力、三根火腿肠、四瓶酸奶、五个马蹄酥,老师送上相应的数卡。)。

3、分享礼物,体验快乐。

(1)宝宝们喜欢这些礼物吗?好,我们先来分享我们江阴的特产——马蹄酥,其余的礼物呢,我们带到教室里去分享。

(2)什么叫分享?(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吃,有玩具、图书大家一起玩一起看等。)。

(3)这么多人怎么吃圆溜溜的马蹄酥呢?(用刀切一切,分一分,变成许多一小块。)。

(4)分享马蹄酥。(鼓励幼儿两人合作:一人端马蹄酥,一人戴着一次性手套发给客人老师品尝,并说一句话:请吃江阴特产——马蹄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

”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中,让幼儿真正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到。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杯房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剪好的几何图形拼贴出房子。

2、通过探索交流,了解房子的不同组合方法。

活动准备:

1、大小和颜色都不同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若干,胶棒,抹布若干。

2、各种房屋造型图片的白板课件。

3、白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兔子,创设情境。

2、教师:我们小朋友们真有爱心。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可以盖什么样的.房子。

3、出示房子图片1。(3个房子的。)。

教师:这有3个房子,看看房子上面都有什么?“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门,窗,烟囱,墙)是什么形状的?这些都是只有几层的房子?嗯,这是只有1层的平房。

4、出示房子图片2。(楼房和连体房。)。

小结:我们看到了平房,楼房和连体房。他们的墙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屋顶有的是三角形,梯形,还有半圆形;窗户有圆形,正方形;门有的是正方形,也有的是长方形。等等。

5、出示房子图片3、4。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座房子有这么多层呢?楼房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看,这个连体房多漂亮啊,它的屋顶上还有天窗呢。

6、幼儿讨论想盖什么房子。

教师:那我们给小兔盖房子吧,你想为小兔盖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呢?

(二)幼儿操作,教师讲好规则。

1、教师: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图形宝宝,小椅子不用搬,现在你们就开动脑筋,动起小手,为小兔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吧。

2、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品评价。(请2名幼儿介绍,教师找1个不同介绍。)。

教师:你们为小兔子做了这么多的房子,她真开心,你们真能干,表扬一下自己吧!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给小兔造的什么房子?你用了哪些图形宝宝造了这个房子?

(四)出示图片,欣赏其他特别的房子。

教师:生活中还有一些特别的房子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活动延伸:

教师:这些房子真特别,我们也来做小小建筑师,一会到我们游戏区里来造一些特别的房子吧。

活动反思:

1、引导环节很重要,教具需要有针对性。

2、讲评环节问题过于简单,幼儿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

小班数学教案:小小停车场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在已认识一些几何图形和颜色后,在生活中常会遇到根据物体特征分类的问题,本次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游戏和操作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习将自己感知、归纳、总结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活动目标】。

1、在认识红、黄、蓝、绿色和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初步掌握图形分类的方法。

2、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和对数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色的垫子各一张。

2、不同颜色的图形片及幼儿操作分类卡片人手一套。

3、师演示卡片。

【活动过程】。

一、逛超市(区分颜色、图形)。

1、游戏“颜色的家”

在地上用红、黄、蓝、绿色垫子布置成各种颜色的“家”,幼儿边念儿歌边绕各种颜色的“家”走大圈。

听到师问:“x颜色的家在哪里?”幼儿回答:“x颜色的`家在这里。”并围在x颜色的“家”周围。

2、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对”

(1)我说你拿:幼儿人手一筐不同颜色的图形片,师说:“请找出红色圆形片。”幼儿就从筐中找出相应的图形片。

(2)我拿你说:幼儿说出师手中所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图形片。

二、小小理货员(学习图形分类的方法)。

1、师出示演示卡片,引导幼儿说出货架上的标记。

2、遮住黄、蓝、绿色,只显示几何图形和红色,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第一横排的第一格应摆放什么样的饼干?(红色的圆形饼干)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找出第一横排的第二格、第三格应摆放的饼干。

3、出示第二横排黄色标记,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找出第二横排的第一格、第三格应摆什么样的饼干,为什么。

4、出示完整的演示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找出第三横排的第四格应摆什么样的饼干,为什么。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所选择的饼干要与货架上的颜色及形状标记相对应。

三、整理货架。

1、交代操作要求:

每个幼儿手里都有一个饼干架和一筐饼干,请你们帮助好又多的阿姨完成这个任务。摆放时要看清货架上的图形和颜色标记,并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摆放。

摆放好后,要告诉好又多的阿姨每一块饼干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2、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提供形状数量不同的分类货架。(三种图形和五种图形)。

3、幼儿摆放时,师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学习掌握分类的方法。

4、师小结幼儿操作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再强化分类方法与要求。

【活动延伸】。

在益智区投放图形分类操作实物:颜色、形状不一的积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小班数学教案:花园王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按钮口的特征(颜色、大小、纽扣上的洞洞的数量等)进行配对。

2、乐意帮助别人,感受帮助小动物找到纽扣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故事ppt、塑封的小动物、塑封纽扣、草地。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这是什么?有几颗纽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一颗纽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观看ppt。

1、观看ppt1提问:这颗纽扣是什么样的?

小结:小老鼠捡到了一颗白白的、圆圆的、上面有4颗洞洞的纽扣。

2、观看ppt2提问:

(1)这颗纽扣是小狗丢的吗?

(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小狗的纽扣是红色的,小老鼠的纽扣是白色的,它们的颜色不一样,所以不是小狗丢的。

3、观看ppt3提问:猜猜小兔会怎么说?

小结:小兔的纽扣是三角形的,小老鼠的纽扣是圆形的,它们的形状不一样,所以不是小兔丢的。

4、观看ppt4提问:

(1)小老鼠会怎么问呢?

(2)如果你是小松鼠会怎么回答?

小结:小松鼠的纽扣上有5个洞洞,小老鼠的纽扣上只有4个洞洞,它们的洞洞不是一样多,所以不是小松鼠丢的。

5、观看ppt5提问:小朋友想一想,这颗纽扣是小蚂蚁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小蚂蚁的纽扣小,小老鼠的纽扣大,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也不是小蚂蚁丢的。

6、观看ppt6提问:

(1)它会怎么问妈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老鼠的话。

(2)这颗纽扣是妈妈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妈妈的纽扣和小老鼠的纽扣都是白白的,圆圆的,上面有4个洞洞,大小也是一样的。

7、观看ppt7。

三幼儿操作。

1、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找到纽扣,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每人抱一个小动物,在草地上找到相应的纽扣并贴在小动物身上。

3、交流分享,并验证。

小结:你们也是爱动脑筋又会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反思总结:

倡导孩子的自主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方向,因此,整个活动中我都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由于活动的情景性比较强,幼儿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很投入孩子们很喜欢故事的内容,能跟着小老鼠一起寻找纽扣的主人有积极表现的欲望。多媒体辅助法等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仔细的观察图片内容,帮助小老鼠一起寻找纽扣的主人,又通过白板课件,增添活动的乐趣。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文档为doc格式。

小班数学教案:春天的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小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分散,幼儿注意的稳定性相对就较小,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糖果是幼儿最喜欢的零食,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包糖果》这节活动。

小班幼儿的手部大肌肉群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使他们能完成糖果包装任务,为此,我提供实物让幼儿感知数量,运用观察法、操作法等使幼儿在操作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这不仅生动有趣,又能提高幼儿认知数量,巩固手口一致点数,非常适合小班教学。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按照点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糖果。

2、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按照数量对应摆放糖果。

3、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会包糖果、知道糖果都是有包装袋的。

物质材料准备:场景布置、货架、糖果、糖果纸、礼盒。

活动过程:

一、参观糖果屋,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我带小朋友去一个地方,你们想去吗?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哦,是糖果屋对吗?那请你们来看看我的糖果屋里面都有些什么啊?(引导观察货架)。

虽然糖果店是装修好了,但糖果还不够,你们愿意帮我把包装袋和糖果包装好吗?

二、幼儿操作:按点装糖。

观察包装袋,发现圆点,讨论该怎么装糖果:包装袋上面有几个圆点就放几个糖果。

1、个别示范、交流:

你装了几颗糖,为什么?

原来糖果袋上有几个圆点就装几颗糖,那你们会装吗,大家试一试。

2、集体操作、交流:

谁愿意上来说一说自己装了几颗糖,为什么?

哦,你们都帮我的糖果包装好了是吗?。那请小朋友来帮我放到架子上好吗?

咦,你们看,我的架子上面也有圆点,你们能按照架子上的圆点来帮我放放好,好吗?

三、集体操作:按数装糖果。

看,这边还有什么啊?那这些礼盒该怎么办呢?

1、认识5以内的数字。

在这里面我该装几颗糖呢?为什么?

哦,那我装对了吗?(集体验证,引导幼儿盒子上有几个圆点就装几颗糖)。

小结:你们真棒,知道礼盒上有数字几就装几颗糖。

2、糖果上架。

看,我的糖果都包装放好了,我的糖果店开张啦!欢迎大家来买糖。

四、分享糖果,体验游戏的'快乐。

糖果屋开张啦,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我请小朋友们吃糖喽!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想通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会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数,进一步帮助幼儿对1—5数字的理解,同时也给孩子独立动手操作练习的机会。但这节课下来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没有灵活准确运用量词,自己对数学语言组织还有所欠缺,自己的语言有点零乱,啰嗦,也没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

小班数学教案:好饿的小蛇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绘本的有趣情节,学说短句“小蛇吃了xx变成xx蛇”。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故事围兜、条纹袜子、绘本、苹果、香蕉、葡萄、小蛇等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围兜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1、苹果蛇。

(2)出示小蛇虽然我和毛毛虫长得有点像,可是我是小蛇。和小蛇打打招呼。小蛇说,我的肚子饿得咕噜咕噜直叫,刚刚我闻到了一股苹果的香味猜猜看,小蛇看到了苹果,它会怎么样呢?这么大的苹果,小蛇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它张大了嘴巴,啊呜一口把苹果吃到了肚子里。

(3)出示苹果蛇小蛇吃了苹果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肚子变得圆圆的、肚子变胖了。)小蛇吃了圆圆的苹果,肚子变得圆滚滚的。小蛇吃了苹果变成苹果蛇。谁来说一说这句话。有趣吗?真有趣。一起来说说:小蛇吃了苹果变成苹果蛇。

2、香蕉蛇。

(1)出示小蛇第二天,小蛇又出来找好吃的东西了,这次看看小蛇找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

(2)出示香蕉这是一根怎么样的香蕉?(弯弯的香蕉、黄黄的香蕉)这是一根弯弯的黄香蕉,一起来说说:这是一根弯弯的黄香蕉。香蕉弯弯的像什么?(小船、像月亮)小蛇看到了这根黄香蕉可开心了,脸上笑眯眯的,它张大了嘴巴,啊呜一口,把香蕉吃到了肚子里。

(3)香蕉蛇小蛇吃了香蕉变成了什么啊?一起来说说:小蛇吃了香蕉变成香蕉蛇。(你的声音真好听,小蛇听到了。)。

3、葡萄蛇。

(2)出示葡萄真的被你们猜到了,小蛇吃了葡萄。葡萄多不多啊?一颗一颗串在一起,我们叫它一串葡萄。小蛇,张大了嘴巴,啊呜一口,把一串葡萄吃到了肚子里。

(3)出示葡萄蛇小蛇吃了葡萄变成葡萄蛇。一起来说说:小蛇吃了葡萄变成葡萄蛇。(表扬声音响亮的小朋友)。

4、西瓜蛇。

(1)出示西瓜蛇第四天,小蛇悄悄地吃了一个好吃的东西,它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三明治、蛋糕、饼干、糖果、西瓜是圆圆的啊,怎么样把它变成三角形呢?西瓜切成一片一片的就是三角形的)。

(2)反过来的西瓜蛇可以看出吃了西瓜小蛇到底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呢?看好哦,是什么呀?(西瓜)。

(3)图片翻转小蛇吃了西瓜,变成西瓜蛇。

5、小蛇吃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你们还记得小蛇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吗?谁来说说。(葡萄、香蕉、西瓜、苹果竖着排列。小蛇吃了xx)一共有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数数,从上往下数:1、2、3、4一共吃了四样东西,它们都是好吃的水果。你们喜欢吃水果吗?水果是什么味道的?小蛇啊呜、啊呜、啊呜、啊呜,把水果都吃到了肚子里。

二、用袜子做游戏,学说故事里的话。

1、小蛇现在肚子吃得饱饱的,它想和小朋友一起来玩游戏了,好不好?看好哦,这是一只袜子,找到小洞洞,吱溜一下钻进去,扭一扭、张张嘴,好饿的小蛇变出来。和小蛇打打招呼。(你好、hello)。

3、小蛇小蛇请你们跟着我,我们一起去散步啦。小蛇扭一扭、爬一爬,好饿的小蛇去散步啦。小蛇小蛇,你的肚子饿不饿呀,那我们一起去找好好吃的东西吧,扭一扭,爬一爬。小蛇小蛇你们看,这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请你们选一样好吃的东西尝一尝。你找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找到了吗?好,带上水果,我们回家去尝一尝吧。小蛇小蛇我们回家了,赶快尝一尝,啊呜啊呜啊呜。可以和边上的小蛇说说你吃了什么,变成什么蛇。

4、谁来说说,你吃了什么变成什么蛇?还有谁来试试,你吃了什么?(香蕉)请吃香蕉的小蛇起立,一起来试试:我吃了香蕉,变成香蕉蛇。

5、小蛇肚子吃得饱饱的,让它在小椅子底下休息休息吧。

三、利用课件,一起阅读大图书,感受故事的有趣。

1、陈老师,还带来了一本书,看封面上是谁呀?(小蛇)。这本书的名字叫《好饿的小蛇》,我们一起来说说《好饿的小蛇》。

2、树林里有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第一天,小蛇扭呀扭、爬呀爬,出来找好吃的东西,它发现了一个圆圆的红苹果,它张大了嘴巴,啊呜一口把苹果吃了下去,小蛇吃了苹果,变成苹果蛇。第二天,小蛇又扭呀扭,出来找好吃的东西,这次它看到了一根黄香蕉,它啊呜一口把香蕉吃了下去,小蛇吃了香蕉,变成香蕉蛇。第三天,小蛇走呀走,看见了一串葡萄,它张大了嘴巴,啊呜一口,小蛇吃了葡萄变成葡萄蛇。第四天,小蛇又出来找好吃的东西了,这次它看见了一块三角形的西瓜,小蛇吃了西瓜变成西瓜蛇。第五天,小蛇又出来找好吃的东西了,你们觉得小蛇还能找到好吃的东西吗?猜猜看,它还能找到什么好吃的东西?(xx小蛇吃了xx变成了xx蛇)它走呀走,走呀走,你们看小蛇看到了什么啊?(一棵苹果树)这是一棵高高的苹果树,上面结满了红苹果,你们猜小蛇会怎么做呢?(会爬上去)小蛇能爬上去吗?看,这棵树虽然很高,但是小蛇还是很努力的往上爬,它爬上去要干什么呀?(吃苹果)它再也忍不住了,张大了嘴巴,我们一起来学学,啊呜。它嘴巴张得怎么样?(很大)会把什么都吃到了肚子里啊?(苹果,它会吃掉几只苹果啊?)看它把什么吃到了肚子里啊?(苹果树)小蛇小蛇你实在是太厉害了,把一棵苹果树都吃到了肚子里,变成了一条苹果树蛇。小蛇说,真好吃,吃饱了,它呼呼地睡着了。

小班数学教案:春天的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按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

2、感受自由探索的乐趣,在游戏情景中享受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按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

排除颜色的干扰进行物体的大小分类。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衣服:颜色不同、大小不同)。

2、一箩筐衣服的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猫开了一家洗衣店,可是洗衣店工人不够,所以请我们宝宝去当工人,好吗?小火车进入洗衣店座位。

2、出示一箩筐的脏衣服。今天早上送来了很多的脏衣服,你们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猫已经把脏衣服放在了桌子上,现在我们要开始工作咯!

二、自由探索。

1、在洗衣服的时候呀,小猫想让这些脏衣服的颜色不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你有什么好办法,试一试吧。

2、幼儿自由探索: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

3、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点评:请2——3名幼儿说一说用了什么办法,并说出怎么分的。

教师小结:原来可以将衣服按颜色分一分(红色和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和黄色的分在一起;绿色和绿色的分在一起),这样衣服的'颜色就不会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了。

5、我们一起来洗衣服吧。(双手在材料上来回晃动)好啦,洗好之后要做什么了呀?

三、晾衣服。

1、小猫有要求了,洗好的衣服呀要整齐的晾在竹竿上。衣服有那么多,有红色、黄色、绿色的,又有大有小。大的衣服是妈妈穿的,很大很大;小的衣服是宝宝穿的,很小很小。所以小猫的要求是把妈妈穿的大大的衣服和宝宝穿的小小的衣服分开晾,请你们开始工作吧。

2、幼儿操作晾衣服(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

3、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四、晒衣服。

1、请2——3名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2、师幼一同晒衣服。

活动反思:

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是孩子们观察的对象,在对颜色和大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并按照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小班数学教案:玩筷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1、比较物体的长短,能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物体。

2、认识数量递增、递减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比较物体的长短,能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物体。

活动难点。

认识数量递增、递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

数字卡片1——5。

活动过程。

一、理解物体数量的递增关系。

1、教师在黑板上逐行摆上1、2、3、根木棒。

2、说说2比1多机,3比2多几,了解物体的递增关系。

3、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接下来摆几根木棒,一起讨论为什么摆这么多。帮助幼儿理解数量递增的关系。

4、幼儿一边讨论一边完成第4、5排的摆放。

5、完成后,教师带领幼儿从上往下读一读每个数字,再说一说相邻两排木棒的长短关系。引导幼儿发现并说一说“越来越长”。

6、请幼儿找一找,哪排木棒最长,哪排木棒最短。

二、理解物体数量的递减关系。

1、教师在黑板上先摆5根木棒,并在一侧摆上数字5。接着教师在下一排摆上4根木棒、一边摆一边数,摆好后同样放上数字4、3。

2、说说4比5少几。3比4少几,了解物体的递减关系。

3、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接下来应摆几根木棒,一起讨论为什么摆这么多。帮助幼儿理解数量递减的关系。

4、幼儿一边讨论一边完成第2、1排的摆放。

5、完成后,教师带领幼儿从上往下读一读每个数字,再说一说相邻两排的木棒的长短关系。引导幼儿发现并说一说“越来越短”。

三、请幼儿给木棒排队。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长短不一的木棒,请幼儿给木棒从短到长排队。

四、请幼儿给积木排队。

教师在操作桌上摆出高低不一的积木,请幼儿给这些积木从高到低、从低到高摆一摆。方法同摆木棒。

五、操作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摆放小棒图片和数字卡片的时候,我将两者放得过近,不利于幼儿的认知,正确的做法是将两张图片隔开一定的.距离摆放,但不能过远而影响其对应关系。

2、在提问过程中,当我提问:“5比4多几?”的时候,立马就有幼儿回答是1,但是我还是继续问:“还有其他答案吗?”误导了幼儿的认识,使幼儿以为1是错误的,应该有其他答案。我应该直接对回答正确的幼儿做出肯定,并且带领幼儿进行答案的验证,及时肯定幼儿。

3、在讲解小棒长短的时候,我强调了幼儿学说“越来越长”、“越来越短”,其实不必要,只要幼儿理解了意思就可以了,这是数学活动,不需要学说。

4、在排列小棒图片的时候,我可以把顺序打乱,让幼儿自己来排一排,而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排好,幼儿来数的方式,那样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5、在给吸管排序的时候,我准备的吸管是白色的,但是由于底色也是浅色,使吸管不够明显。这里最好能选用黑色的吸管,这是活动准备中的一个细节失误。

6、在讲小棒图片的时候,我用的是“长”和“短”,这两个词,而在讲吸管宝宝排队游泳的时候,我依然用这两个词。最好能在说吸管的时候能用“高”和“矮”,这两个词,更生动形象。

文档为doc格式。

小班数学教案:好饿的小蛇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猜想中积累日常生活中对形的感知。

2.能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乐意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2.小蛇图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食物卡片若干。

3.房子图、小树草地背景图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它是谁?

2.这是一条小蛇,是一条好饿的小蛇。

(二)观察猜测,积累感知。

1.感知圆形。

(1)肚子饿的小蛇也想找东西吃,我们来看看小蛇找到了什么?

(2)好饿的小蛇吃了苹果后,肚子变什么样了?为什么?

2.感知三角形。

(1)猜猜好饿的小蛇吃了什么东西?它的肚子为什么会成三角形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

(3)小结:小蛇吃了三角形的饭团,肚子就变成了三角形。

3.感知正方形。

(1)猜猜好饿的小蛇找到了什么好吃?它的肚子为什么会成正方形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3)小结:小蛇吃了正方形的三明治,肚子就变成了正方形。

4.感知弯弯的形状。

(1)猜猜好饿的小蛇找到了什么好吃?;它的肚子为什么会变成弯弯的呢?

(2)它吃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是弯弯的?

(3)小结:原来有些东西呀,咬掉一些,吃掉一点,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弯弯的东西,可能是一根香蕉,也可能是一片咬过的西瓜哦…(三)操作体验,巩固提升。

1.观察比较。

(1)出示粘贴在纸板上的小蛇,集体观察比较。

小蛇的朋友有什么不同?

(2)引导幼儿从帽子形状不同进行观察。

小结:原来小蛇朋友头上戴的帽子形状不一样,有的是圆圆的圆形,有的是三角尖尖的三角形,有的是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2.请一幼儿示范。

(1)请你帮这条小蛇去找一样它喜欢吃的.东西好吗?

(2)你的小蛇吃了什么呀?为什么要给它吃一个圆圆的蛋糕呀?

3.集体操作。

(1)提出要求:帮助小蛇找出和它的帽子一样形状的食物。

(2)幼儿自由操作。

(四)分享交流,积累经验。

1.分享交流:你给小蛇吃的是什么呀?为什么?

2.游戏“送小蛇朋友回家”。

3.小结:小朋友们都帮助小蛇朋友们找到了它喜欢吃的东西,而且圆形帽子小蛇回到了圆形房子里,三角形帽子小蛇回到了三角形的房子里,正方形帽子小蛇也都回到了正方形的房子里。小蛇朋友们好开心哦,它们说:“谢谢小朋友,请小朋友们到我的家里玩玩吧。”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的活动,幼儿对图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和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联系起来,孩子乐于听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有些宝贝上课时积极性不是很高,再动手方面需要加强练习,本节课有些欠缺,应把正方形了列入其中,应多一些孩子操作的部分。

小班数学教案:小小停车场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篇优秀的小班数学教学例文《小班的教案数学教案:小小理货员》推荐给大家,感觉课后的反思写的也很好,改了一下错别字,一起来看下详细内容吧,还有几篇同样优秀的的游戏教案文章一起分享给各位,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小班数学按颜色排序教案,小班数学数字迷宫教案,幼儿小班数学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

小班幼儿在已认识一些几何图形和颜色后,在生活中常会遇到根据物体特征分类的问题,本次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游戏和操作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习将自己感知、归纳、总结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教案目标】。

1、在认识红、黄、蓝、绿色和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初步掌握图形分类的方法。

2、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和对数活动的兴趣。

【教案准备】。

1、红、黄、蓝、绿色的垫子各一张。

2、不同颜色的图形片及幼儿操作分类卡片人手一套。

3、师演示卡片。

【教案过程】。

一、逛超市(区分颜色、图形)。

1、游戏“颜色的家”

在地上用红、黄、蓝、绿色垫子布置成各种颜色的“家”,幼儿边念儿歌边绕各种颜色的“家”走大圈。

听到师问:“x颜色的家在哪里?”幼儿回答:“x颜色的家在这里。”并围在x颜色的“家”周围。

2、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对”

(1)我说你拿:幼儿人手一筐不同颜色的图形片,师说:“请找出红色圆形片。”幼儿就从筐中找出相应的图形片。

(2)我拿你说:幼儿说出师手中所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图形片。

二、小小理货员(学习图形分类的方法)。

1、师出示演示卡片,引导幼儿说出货架上的标记。

2、遮住黄、蓝、绿色,只显示几何图形和红色,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第一横排的第一格应摆放什么样的饼干?(红色的圆形饼干)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找出第一横排的第二格、第三格应摆放的饼干。

3、出示第二横排黄色标记,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找出第二横排的'第一格、第三格应摆什么样的饼干,为什么。

4、出示完整的演示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找出第三横排的第四格应摆什么样的饼干,为什么。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所选择的饼干要与货架上的颜色及形状标记相对应。

三、整理货架。

1、交代操作要求:

每个幼儿手里都有一个饼干架和一筐饼干,请你们帮助好又多的阿姨完成这个任务。摆放时要看清货架上的图形和颜色标记,并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摆放。

摆放好后,要告诉好又多的阿姨每一块饼干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2、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提供形状数量不同的分类货架。(三种图形和五种图形)。

3、幼儿摆放时,师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学习掌握分类的方法。

4、师小结幼儿操作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再强化分类方法与要求。

【活动延伸】。

在益智区投放图形分类操作实物:颜色、形状不一的积木。

小班数学教案:宝宝送物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简解:

本活动来源于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目的是让幼儿按照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从而能增进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刚刚脱离家庭,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宝宝送物品》这一活动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形成对生活中常见物品更准确的认知并能在此基础上为不同人物匹配物品。

教案目标:

1、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2、愿意参与为家人送物品的活动。

重、难点:

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教案准备:

1、教具:图片:手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人物图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学具:幼儿操作纸、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拐杖、女士包、领带等。(幼儿人手一份)。

设计理念: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从实际生活出发,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形成对生活中常见物品更准确的认知并能在此基础上为不同人物匹配物品。

设计思路:

活动开始我通过谈话,幼儿园教案引导幼儿回忆,迁移生活中的经验,分辨常用的一些物品,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人,并引导他们去发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操作又分为个别操作和集体操作,引导幼儿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物品与人之间的联系。最后是集体检验纠错,利用幼儿间的个别差异来进行纠错。

教案过程:

1、了解物品与人的关联性。(3分钟)出示人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图片。

师:看,谁到我们教室来做客?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进行观察并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从他们身上的不同物品就可以看出他们是谁了。

小班幼儿已经初步具有观察的经验,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能通过人物身上的物品分辨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同时,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物品与人的关联性“。

(1)个别幼儿送物品。(3分钟)请个别幼儿送手套并讲述原因。

师:你是怎么送的?为什么要这么送?

教师小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套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手套的不同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了。

用同一种物品——手套来引导幼儿通过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方法来判断手套送给谁。

(2)全体幼儿送物品。(12分钟)师: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物品,我们首先来看看他们是什么。

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师:我们一起来送一送,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东西放到他们下面,记住一边送要一边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送。

幼儿送物品并讲述原因。

幼儿集体操作时,教师所选材料有了递进,有一组(4双鞋子)同类的物品,还有一些其他特征比较明显的物品,如拐杖、领带等。引导幼儿在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更全面的判断,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这一目标的达成。

3、展示幼儿作业,集体检验。(2分钟)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送的?为什么要这样送?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纠错。

评价幼儿作业时,先选用操作正确,比较有序作业进行点评,再选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作业,引导幼儿自评,利用幼儿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评。

小班数学教案:宝宝送物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简解:

本活动来源于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目的是让幼儿按照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从而能增进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刚刚脱离家庭,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宝宝送物品》这一活动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形成对生活中常见物品更准确的认知并能在此基础上为不同人物匹配物品。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2、愿意参与为家人送物品的活动。

重、难点: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

活动准备:

1、教具:图片:手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人物图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学具:幼儿操作纸、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拐杖、女士包、领带等。(幼儿人手一份)。

设计理念: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从实际生活出发,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形成对生活中常见物品更准确的认知并能在此基础上为不同人物匹配物品。

设计思路:

活动开始我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迁移生活中的经验,分辨常用的一些物品,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人,并引导他们去发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操作又分为个别操作和集体操作,引导幼儿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物品与人之间的联系。最后是集体检验纠错,利用幼儿间的个别差异来进行纠错。

活动过程:

1、了解物品与人的关联性。(3分钟)出示人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图片。

师:看,谁到我们教室来做客?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进行观察并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从他们身上的不同物品就可以看出他们是谁了。

小班幼儿已经初步具有观察的经验,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能通过人物身上的物品分辨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同时,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物品与人的关联性“。

(1)个别幼儿送物品。(3分钟)请个别幼儿送手套并讲述原因。

师:你是怎么送的?为什么要这么送?

教师小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套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手套的不同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了。

用同一种物品——手套来引导幼儿通过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方法来判断手套送给谁。

(2)全体幼儿送物品。(12分钟)师: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物品,我们首先来看看他们是什么。

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师:我们一起来送一送,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东西放到他们下面,记住一边送要一边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送。

幼儿送物品并讲述原因。

幼儿集体操作时,教师所选材料有了递进,有一组(4双鞋子)同类的物品,还有一些其他特征比较明显的物品,如拐杖、领带等。引导幼儿在细致观察、一一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更全面的判断,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这一目标的.达成。

3、展示幼儿作业,集体检验。(2分钟)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送的?为什么要这样送?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纠错。

评价幼儿作业时,先选用操作正确,比较有序作业进行点评,再选用一些比较典型的作业,引导幼儿自评,利用幼儿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评。

课后反思:

本活动来源于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目的是让幼儿按照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从而能增进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宝宝送物品》这一活动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认一认、说一说、找一找、送一送进一步认识常见物品,并能给不同人物进行匹配。教师在教学具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在教具方面,首先选用一组同类物品,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方法——比较,同一组物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物品该送给谁。在幼儿操作材料方面,又有了递进,用了一组同类物品,另外还选了4个特征较明显的物品,难度有所提高,对幼儿更具挑战性,幼儿对判断物品的关联性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判断物品该送给谁,不仅可以通过比较,还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明白物品的用途,从而进行判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