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梅花魂课文原文(优质19篇)

时间:2023-11-10 18:39:47 作者:梦幻泡 五年级梅花魂课文原文(优质19篇)

范本是我们写作中的好朋友,它能够引导我们合理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

五年级课文梅花魂读后感

祖国,住在华侨老人的心中,不会动摇。祖国,藏在丹青,血梅中,不会动摇。祖国,写在《梅花魂》中,不会动摇。《梅花魂》文中的外祖父虽然旅居海外却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老人。他教莺儿读唐诗宋词,教莺儿要有梅花的秉性,教莺儿要有爱国情怀。莺儿出生在星岛,和能书善画的外祖父生活在一起。从小,外祖父不厌其烦地教莺儿读唐诗宋词,在词诗中寄托了他老人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莺儿在一次玩耍中把外祖父最心爱的墨梅图弄脏了,外祖父训斥母亲,清白的梅花怎能玷污?回国前一天,外祖父将最心爱的墨梅图送给了莺儿,告诉她梅花不怕风欺雪压,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如同梅花一样,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要有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在登船时,眼含泪水的外祖父竟跟上船来,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帕交给了莺儿。莺儿带走的不仅仅是一块手帕,而是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的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我从《梅花魂》中的外祖父身上品出老一辈,身处海外的华侨的爱国情怀,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老人――钱学森爷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在美国有稳定的工作,高额的收入,幸福的家庭。但当传来新中国成立,国家科研事业急需专业人才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立马购买了回国的机票。然而美国政府百般阻扰不让他回来,在那几个月里,他消瘦了许多,但心中始终没有忘记祖国的招唤,他要回来为国奉献。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国家的科研事业。

是啊,只有要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就像心中种下一棵坚实的大树,无论如何都不会动摇。这种信念是那么深沉,那么执着。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处都要有一颗爱心之心,心中有伟大的祖国。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原文

2、花生,知道不知道?有的地方因为它有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叫它“长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个“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图介绍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2、指名说板书。

种花生。

过收获节。

3、课文就这两大部分组成,你们说这篇课文长不长?

不长,但是这篇文章很精彩,知道是谁写的吗?

4、介绍作者背景,明确学习任务。

(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重点突出)。

(1)要弄明白作者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领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作方法。

5、作者的笔名落华生就是从这篇文章变来的,你想他是不是为自己的文章有点感到骄傲?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学,这篇文章很有味道。

重点感悟,学习课文。

(一)。

1、下面我们采用抓重点的方法学习课文。怎样知道文章哪一部分是重点呢?第一,看看他写的是“详”,还是“略”。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对,是落花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出示文字图片介绍许地山,突出他的笔名“落华生”,激发学生的疑问。

许地山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作“落华生”呢?学了课文你就会清楚了。

二、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

围绕花生将课文所讲到的内容列一列小标题。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写以上内容的段落,指名读正确、通顺。

(1)种花生(第一自然段)“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句话用几个次写出了种花生的过程,你能找出来吗?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指名朗读。

学生读后,“居然”你懂吗?为什么这里要用居然,你知道吗?读一读,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此时姐弟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2)收花生、尝花生(零星散落在一、二及最后一段中,指名一一读出来即可)。

(3)议花生。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这个内容,那天晚上都有哪些人参加议论花生,分角色朗读。

(4)了解了这四方面的内容,你们有什么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写得很简单,“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八个字就写出了种的过程,一个“收获”写出了收,吃就用“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一句话写完,至于味道怎样一句都没提,而议论花生却整整写了12个自然段,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是啊,文章这样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更加突出,给人的印象会更深刻)。

三、重点感悟,理解花生的特点。

1、那天晚上,全家一起围绕哪个话题在议论花生呢?快速默读,找出花生的好处,做上记号。

2、指名说一说花生的好处,教师板书: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第四种好处学生可能讲不清楚/soft/)。

3、在这么多好处中,有一样最可贵,到底是什么,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自由朗读,你读出花生的可贵了吗?(学生读句子或说花生的特点)。

(2)如果把花生当做人的话,你读出了它哪些可贵的品质呢?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那味美又有用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高高挂在枝头,读到这儿,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的可贵?(板书:不炫耀自己、不图虚名)。

“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它的果实味美、价钱便宜,人人都喜欢,可它却矮矮地长在地上,连有没有果实都不能分辨,此时你又想用哪个词来形容它?(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4、这就是花生最可贵的地方,父亲用什么办法让我们读懂这一点的呢?(对比)。

5、读着父亲的话,想着花生可贵的品质,我们不禁对它产生了敬佩之情,谁愿意来表达?指名朗读这段话。

四、作业。

1、课堂作业本前几题。

2、抄写第十段话。

五年级课文梅花魂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梅花魂》这一篇文章,书中“外祖父”那一颗赤子之心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与外祖父一起生活在国外,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却仍然深深地热爱着祖国。外祖父的家中有一幅墨梅图,老人分外爱惜,不许任何东西玷污他,因为在老人的心中,梅花代表的是中国精神,是中国品质,更是中国魂。

外祖父很爱国,每当他读到了有关思乡的诗时,眼中便会出现几朵泪花,心中也会出现一片波澜。老人长期没有祖**亲的温暖,正与“自己”深深地思念祖国的情感相吻合,所以感到非常心酸。回国之前,作者告诉祖父自己要回去时,外祖父又痛哭了起来。离别之时,外祖父再一次眼含泪水,上船传递给“我”手绢。三次流泪,让外祖父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也让外祖父的爱国情怀越来越浓厚。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爱国,并用各种方式诠释着我们的爱国情怀,包括我们身边的环卫工人。他们每天辛苦地清扫大街,是为了让各条大街变得更加干净,也是为了让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变得更加美丽。他们是用实际行动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呀!

中国人,中国魂,让我们拥有梅花的秉性吧!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赤子之心“点燃”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原文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我们看看下面吧!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

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写作特点:

《落花生》这篇习作例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例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例文。

1、例文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例文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例文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落花生》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1、主题思想。

《落花生》散文,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一方面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运被限定。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2、写作手法。

《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父母昆仲姊妹,数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一灯如豆,言欢意惬,这该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满着温馨气息的阖家欢乐图呵。这里有慈母的爱,严父的情,兄姊的宽厚,小弟的聪颖。从这里,当母亲的可以寻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亲的可以觅得妻子的温柔,儿女的厚爱;做儿女的也不难体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养育之恩。总之,任何人都可以从中领会到家庭的温暖,天伦的乐趣。父亲与膝前儿女们亲切的闲谈,热烈的讨论,家常的絮语,品评着人世间一件最常见而又微小的事物。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也无阐幽发微的“春秋”大义,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含了人世间所有父亲望子成人的殷殷深情。

当然,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也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普希金曾说:“精确与简洁,这是散文的首要美质。它要求的是思想,没有思想,再漂亮的语句也全无用处。

《落花生》的行文的特点是简沽明快,它没有拖泥带水的絮絮叼叼,没有天高地远的'高谈阔论,也没有晦涩费猜的玄机妙语,更无刮古搜今,广引博征的自我炫耀和卖弄。然而它在家人的闲谈中流露出的一种朴素的思想,却可以使人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引起遐想和深思。

有人认为,只有写景打情的散文才能托物言志,而记叙散文只能写人记事。恰恰相反,《落花生》虽属记叙散文,却也正是物托言志的典范。作者正是借“落花生”这个最平易,最常见,而又有益于人类的小小植物,寄托了他“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朴实而可珍贵的志向。文章中的父亲将花生与“鲜红、嫩绿的苹果、桃子、石榴”相比,揭示了花生的可贵品格:质朴无华,不求外表美观、不讲虚荣,不慕显赫,只求于世有用。在这里,作者将对花生好处的知识,自然贴切地移接到对人生社会的知识上。这就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爱僧、好恶、及默默献身人类的朴实可贵的人格。“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作者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冷静地观察和思索着人生的真义。他蔑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封建说教,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僧恶追名逐利钻营投机之徒,抨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驱民水火的“伟大、体面”人物。由此,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落花生》为文短小,平易、浅显、清淡、质朴,由此达到了美的极致。它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除了这种极致的美之外,更由于它以意取胜,具有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它的象征和暗示,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那种朴实无华而又优美崇高的思想情感,使人们能倍受其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台湾,1941年8月病逝),笔名落花生,中国现代作家。19,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与茅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1927年,回到中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解放者》、散文集《空山灵雨》等。

五年级草原课文原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课文梅花魂读后感

梅花,是我们中国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我从文中知道的,我还从文中知道:虽然身在异国,但心时刻惦念着祖国。

上语文课时,老师问我们:“假如你一个人环游世界,你会带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人说:“我会带一本书。”有人说:“我会带照相机。”还有人说:“我会带地图。”而一位同学的话让全班震惊,他说:“我会带很多很多的五星红旗!”“为什么呀?为什么要带五星红旗?”老师惊讶地问,“因为我是中国人,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我要让外国人看看以前懦弱的中国,现在是多么强大;昔日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今日是多么的坚强。我所到一处就会插一面五星红旗,那样,作为中国人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好啊!好啊!”全班师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他说到我们心里去了。我想,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有一颗爱国的心,永远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让我们一起来做梅花吧!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从这些着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梅花是多么的纯洁,它那不畏严寒的品性曾经影响着多少世人。而我又想到了我们所学的课文《梅花魂》这一课,更加让我对梅花产生了许多敬佩之情。

本文通过描写梅花的秉性,叙述了一位华侨老人身在异乡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让我们深切的领会到一位身在异乡的老人那一颗热爱祖国、盼望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出生在东南亚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有一次,作者在外祖父的书房玩耍时,不小心把一副用水墨画的梅花图给弄脏了,外祖父很生气。说梅花图是不可以随便糟蹋的,因为梅花是我们祖国的名花,愈是寒冷,它却俞精神、俞秀气,也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而作者和妈妈回国的那一天,外祖父由于年纪大了,不能回国,却是那样的伤心、痛楚。但是在临走时,外祖父送给作者他那一幅格外珍藏的梅花图和一条绣着梅花的手绢,告诫他无论在怎么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可是在那悲凉的情绪中,外祖父显得是那样的苍老。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看到那幅梅花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时,便会想起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和外祖父那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再读此文,思绪飞扬,不仅是梅花的高洁影响着我,激荡着我的更是如梅花一样清逸飘香的思乡情怀,爱国之心。更能体现出外祖父拥有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我们也要像梅花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古人曾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从这些着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梅花是多么的纯洁,它那不畏严寒的品性曾经影响着多少世人。而我又想到了我们所学的课文《梅花魂》这一课,更加让我对梅花产生了许多敬佩之情。

本文通过描写梅花的秉性,叙述了一位华侨老人身在异乡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让我们深切的领会到一位身在异乡的老人那一颗热爱祖国、盼望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

作者出生在东南亚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有一次,作者在外祖父的书房玩耍时,不小心把一副用水墨画的梅花图给弄脏了,外祖父很生气。说梅花图是不可以随便糟蹋的,因为梅花是我们祖国的名花,愈是寒冷,它却俞精神、俞秀气,也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而作者和妈妈回国的那一天,外祖父由于年纪大了,不能回国,却是那样的伤心、痛楚。但是在临走时,外祖父送给作者他那一幅格外珍藏的梅花图和一条绣着梅花的手绢,告诫他无论在怎么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可是在那悲凉的情绪中,外祖父显得是那样的苍老。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看到那幅梅花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时,便会想起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和外祖父那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篇课文语意含蓄、感情深厚,揭示了“梅花魂”的含义,也揭示了一位老华侨那一颗怀念祖国的心。是呀,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却不能回到祖国感受美丽的大好河山,不能体验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自豪,不能亲自走一走那蕴含着浓浓乡情的国土,对于一个老华侨来说将是多么的遗憾!

再读此文,思绪飞扬,不仅是梅花的高洁影响着我,激荡着我的更是如梅花一样清逸飘香的思乡情怀,爱国之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文原文及教案【】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櫓,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做宿店和饭店,节省了旅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吴冠中,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五年级语文课文草原原文【】

老舍先生用他匠心独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草原美景图。同学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读其中某部分,然后就向先生学习,仿写一个美景片断,题目自己拟定。学生们热情很高,拿出纸笔尽情挥洒。有位学生绘下了一幅小河美景图:我的家乡在芦溪,那里有一条迷人的小河。它养育了两岸儿女也给我和伙伴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记得我小时候,随爷爷、奶奶住在乡下,常到小河边玩耍。河水清可见底,它终日喝着歌欢快地流淌着。偶尔有几只大白鹅游到河里,都像给绿色的河面上绣上了几朵大白花。在轻漾的河面上,一只小船驶过,船尾留下道道水痕,渐渐扩散开去,立刻打破了水面的平静。

多美的孩童戏水图啊!

还有一位学生描绘了一幅人猴和睦相处图画: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到峨眉上观猴子。猴山上猴子真多呀!大的、小的,老的、幼的,有的站在树上龇牙咧嘴,有的在丛林中奔跑,有的在树枝上倒挂金钩,更有大胆的,竟敢拦路索要食物,大有不给食物休过此关之意。看,有一只猴子冲着我奔来了,我连忙学着妈妈的样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壳花生放在手掌上喂它。说来也怪,这只猴子不但没有抓咬我,而是很讲文明。它不慌不忙地拿起一颗花生,咬开壳,吃完再拿一颗。……爸爸抓住这绝好的时机,“咔嚓”一声,留下了珍贵而美好的一刻。

多么和谐的人与动物关系呀!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许地山,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五年级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叫弓x手朝船射箭,果然不出所料,船上的.草人已插满了箭?10天内造出10万枝箭已经不可能了,都督委托、军士和草把子,理应照办。诸葛亮怎么会这样自信呢,虚张声势,他算出了三点,只叫x弩手朝来船射箭,还让士兵擂鼓呐喊,三天就够了,并答应三天造好,想方设法去害诸葛亮,并说不要推却,总有那么一些人,天也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回师,看不清对面的人,看不清虚实,一字排开。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守信,雾大,雾还没散。第三天,大雾漫天,不是奋发努力赶超人家。诸葛亮说。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内造出10万枝箭,这让周瑜满是问号。10万支箭“借”到了手。这天,箭都射在了扎在船上的草人上,诸葛亮下令开船,不择手段地去陷害别人,看到别人有才干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都督委托,大雾漫天。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军士和草把子,立下了军令状:我真不如他。这天,并让士兵擂鼓呐喊。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对面看不清人。太阳出来了,并答应三天造好,不要轻易出动,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诸葛亮下令开船。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只叫弓弩x朝来船射箭,看不清虚实。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

五年级语文课文草原原文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作者抓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来写的。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五年级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原文

20xx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筑路大军斗志高昂,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20xx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8课《红楼春趣》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人教版五年级《梅花魂》语文原文及教案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文原文及教案【】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2.你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小船、水道、房子……)。

请你给这组画取个合适的名字。(江南水乡)。

3.介绍作者吴冠中。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父爱之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2.指导书写:考、疼、席、暑四个生字。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渔船报考教训心疼席子庙会彩排糖果抽象。

启迪毕业寄宿师范路费轮换领略意境磨灭。

4.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试着给它们起个小标题。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卖茧子;住客栈;送“我”考学;看庙会;背“我”上学;铺床被;在船里食宿;缝补棉被。

3.这一个个画面,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活动,这就是——场景。总结概括场景的方法。

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本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叙述的。

3.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小组内讨论,概括段意。

4.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5.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境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唤醒学生记忆,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的场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预设: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二)凑钱上学的场景。

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父爱。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词句来感受。

2.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桑贴补家用。

3.结合资料,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庭太难了,但父亲却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我”身上,父亲的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4.交流理解“新滋味”,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为什么“我”感到“十分心酸”?“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5.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三)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课件出示: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1)看着父亲的背景,小冠中会想到什么?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预设:父亲太辛苦了!您快休息一会儿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图案包含您多少爱啊!

(2)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呢?

预设:学生可以结合原文、朱自清的《背影》等谈理解,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讨论能否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课件出示: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来吗?为什么?

(2)再次出示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预设:一弯小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对父亲的依恋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牵萦开去的。

三、揭示写法,迁移运用。

1.结合小冠中梦中的这些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为什么?

2.既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为什么却让“我”永生难忘呢?

课件再次复现两份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状况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体会。

3.揭示文章的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写法: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2)小贴士:一是所选素材小事件、小片段、小镜头和生活细节等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找准小中的大,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3)小练笔:请同学们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写母亲的一个片断。

(学生完成练笔后,全班交流。)。

四、拓展材料,升华情感。

1.理解课题“父爱之舟”。

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2.拓展阅读诗歌《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教师配乐朗诵:《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11课《牛郎织女二》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结合《资料袋》,学习古诗词。

1、读课后《资料袋》。

2、学习《乞巧》《秋夕》《鹊桥仙》。

四、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文原文及教案【】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周而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