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大学生论文(精选21篇)

时间:2023-12-16 18:44:07 作者:灵魂曲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的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数据库课程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为了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9月中旬。鉴于一年级新生入学仅一周,此次调查重点集中在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我们对机械工程、工业工程、材料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几个工科专业的学生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98份,有效率98%。

2.1对信息的需求状况。

经调查发现,学生利用互联网浏览新闻的比例为35.7%,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的比例为25.5%,32.6%的学生则主要进行网上娱乐,其中包括网游、网购及网上阅读等,有23.4%的学生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学生主要依靠网络媒体获取知识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信息源的选取情况。

从信息源的选取方面,我们了解到,在互联网、纸质媒体(如纸质图书、期刊、报纸)、专业数据库等众多信息资源中,50%的学生首选互联网,47.9%利用纸质媒体,9.1%的学生选择专业数据库资源。从以上对信息源的选取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搜索引擎和纸质媒体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很少选择图书馆电子资源(专业数据库、电子图书等)获取所需信息。而在对本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方面,不知道图书馆网站有期刊、图书等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5.8%。以上现象的出现,分析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学科知识,对科研的需求尚不迫切,很少接触学科的前沿领域,因而对专业数据库的需求不大;二是很多学生对于学校图书馆网站上的数据库检索方法不甚了解,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利用图书馆专业数据库。

2.3信息获取的能力与技巧。

在调查中发现,75.4%的学生对图书馆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不了解,不会使用检索工具,而对于那些了解数据库检索方法并使用过数据库的学生,使用过高级检索功能的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大部分是偶尔使用,而从没使用过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学生占到48.9%。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在了解专业数据库资源、从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专业检索技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2.4信息安全意识。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通过网络恶意攻击过他人,体现出了良好的信息安全态度。在防范计算机病毒方面,学生基本养成了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修补漏洞、定期查杀病毒等网络安全习惯。但是,在对网络安全政策的了解方面尚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3.1强化信息意识,提升自身的信息能力与水平。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大学生要提高信息素养,就需要具备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和超前意识,这就要求大学生善于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尽可能多地接触新事物,勇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地、更大限度地开放自身意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会正确处理信息,综合利用信息,进而拥有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3.2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

众所周知,图书馆作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中心,拥有大量的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在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3.2.1加大宣传力度,举办专题培训讲座我们从调查中发现,75.4%的学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数据库的培训,因此,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对于学生掌握正确、专业的获取信息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3.2.2与学院协作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由于以往的文献检索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图书馆老师而非专业课教师,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针对专业课的内容涉及不足,针对性不强。如果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就能使信息知识技能成为专业课内容的有效载体,专业课知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素养水平。3.2.3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从培养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能,提升信息道德等几个方面,分别制作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课件,放在图书馆网页上,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进行自学。

3.3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引导,因此,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普遍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将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4总结。

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步入社会后工作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与状态。因此,高校应提高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对策研究论文

前面讲了,清净智慧你才有方法安立;你没有智慧,如果凭感情用事,设立许多机构,时间不久就出问题了。现在这个社会,问题真是层出不穷,你要问什么原因?没有教。教学为先,他把教学疏忽了,也就是说教育没有办好。现在学校很多,但学伦理道德教育校教育偏了,它不是全面发展,它偏了,偏在科技,偏在经贸,偏在这上面。伦理道德人文疏忽了,这个东西不教了,像鸟两个翅膀只有1个,那个翅膀没有了,飞几下就掉下来了,就这么回事情。

教育的根本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教你做人,人,在接受科学技术的教育,他能够为社会大众造福。为什么?他不为自己。伦理道德要是失掉了,人自私自利,他没有科技还好1点,有了科技,尽量整别人,起心动念1切作为决定是损人利己,他干这个。今天社会的**没有别的,就是这个,你们诸位想想,对不对?为了自己利益,置人于死活在所不顾,这还得了!这是世界末日。

往年我在台湾,我听台湾同修告诉我,台湾的农民种植的蔬菜,菜拿出来样子好,真好看,拿到市场卖,大量喷农药。那个菜他自己吃不吃?他自己不吃,他自己吃的是另外种1点点,他自己吃,家里亲戚朋友他都关照那个菜不能吃,有毒。有毒拿到市场上去卖给人家吃,这不叫谋财害命?损人利己,这个话讲的很文明,讲得不好听,谋财害命,干这种事情。

医生不错,念书念得很好,医学院毕业出来当医生,如果没有足够的钱让他满意,见死不救。什么原因?伦理道德教育没有了,你只偏重这1边。农家种粮食,米,我们看到米很漂亮,在市场上卖,米里面掺杂着滑石粉,所以很好看。他自己吃的米跟他卖给别人的米不在1起种,卖给别人的那些米,农药都很重,自己吃的是另外的,现在讲是有机的,他自己种植1点点,自己吃,自己用。卖给别人的那真正叫「损人利己」,现在仔细想想,哪个行业不是干的「损人利己」?好像不干害人的事情,我自己就得不到利益,这个观念错误!

印光大师1生当中极力提倡《了凡4训》,什么用意?我发现他老人家针对现在众生错误的思想来对治的。《了凡4训》你要真正看明白,看懂了,你决定不会做害人的事情。为什么?害人是真正害自己。你得到那1点点利益都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头没有的,你决定得不到。何苦害人?何苦用不正当的手段?大错特错!

《了凡4训》要大力的提倡,让人明了,1个人1生在世间,确确实实「1饮1啄,莫非前定」。你1生能得多少财富,命里定的;你能活多大岁数,也是命里定的,真的是「1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是佛法给你讲,命运有,但是命运不是1成不变,命运从哪里来的?是自己造作的。前世造作善恶业因,这1生得的吉凶祸福的果报。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对策研究论文

伦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道德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揭示道德的社会实质和发展规律,以规范人类道德生活行为的具体理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研究不仅缘于伦理学教学理论研究的需要,更迫于大学生伦理学学习效果欠佳的现状。

一、大学生伦理学学习效果欠佳的重要成因。

(一)高校人文科学教育的边缘化影响大学生学习伦理学的兴趣。

伦理学理论隶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主要涉及善与恶、该与不该等价值问题,其效用是善化心灵、规范行为,提高人性的涵养。但是,自近代始,相对于揭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自然科学,以及效仿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而日益追求社会现象的确定性和公信度的社会科学来说,无法立即为人们提供实证知识或实用职业的人文科学一直难以得到人们的器重。很多时候人文科学教育成为了学校的一种装饰和摆设,失去了它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应有的位置。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只对计算机、经济学、各种自科类课程等所谓的“正课”、“主课”倍加关注,而对学习伦理学不感兴趣,这与伦理学这类人文学科在受到实用主义教育的排挤后被沦为一种边缘化的学科直接相关,因为在崇尚“惟实用是真、惟就业是用”的大学生和教师心中,“成才”是比“成人”更具实际意义的事情"。导致在一些大学里,学习伦理学理论几乎成为了大学生的一件敷衍之事,不少大学生的内心甚至从来就没有爱学的倾向。

(二)有效教学方式的供给不足影响大学生对伦理学理论的认同。

大学生通过伦理学教学能否产生自觉认同伦理学理论的学习效果,其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立足教材中的那些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自身存在意义和公正合理地应对各种现实利益关系的`内容,使大学生在得到有效教学方式的供给中能够自觉认同正确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为他们主动践行伦理学理论奠定必要的道德心理基础。

遗憾的是,在我国高校,一些伦理学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师由于忘记了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育人课程,错误地将伦理学看成是一门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课,这就决定了这些教师的教学经常是出于“完成政治任务”的需要,热衷于向学生简单地讲解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并强制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当作确定的“知识”予以背记,其结果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困惑没能得到有效的化解,致使大学生们常常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来接受这一理论,而且所接受的理论也只能成为一个个硬结,不是被融入而是被嵌入到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之中,引发理论认同的缺失。

(三)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的可信赖性缺失影响大学生对伦理学理论的践行。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比例很高,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理论认知水平并不低。一些具有高道德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并不具有高几率的道德实践,一个突出的表现就道德理论的知行分离。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其通过对伦理学理论学习而具备较高的理论认同度后并不会必然地导致伦理实践的发生。大学生践行伦理学理论,除了需要对该理论的高度认同,还需要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道德情感的催化。

净化社会伦理道德环境以培育大学生伦理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大学生能够主动践行伦理学理论的关键就在于保持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在倡导和践行伦理学理论时的可信赖性。令人惋惜的是,一些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在践行伦理学理论方面并没有赢得大学生的充分信赖。学校在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时由于经常不能得到一些主流媒体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失去信任。

有些时候即使大学生在学校准确理解了应该掌握的社会道德生活准则和要求,一旦他回到家庭或进入社会后看到家长和主流媒体坚持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道德生活准则和要求,这就易使大学生怀疑学校伦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其对伦理学理论的怀疑就变得更加严重,对践行伦理学理论更是心灰意冷。

大学生即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的伦理观对于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的大学生来说,形成一种与其身份相符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种意识就决定了,他们会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运用手中的知识和能力,是用来造福社会还是危害社会。因此,大学生的伦理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社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一项内在要求,是一项重要的道德指标。就像我们社会公认的: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没有疾病、更是心理上的没有疾病,及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伦理学教育,即使从道德层面使他们接受正常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养及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防范性的减少道德事故的手段,更是有利于他们最大化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加快自我发展的积极措施。总而言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立德为先。

参考文献:

[1]蒋凯.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j].现代大学教育,(3):14.

[2]孟三爱.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性的伦理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8).

[3]郝晓玫.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1).

信息的大学生论文

内容摘要:面对大学生逐年增加的现状,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就业问题想得到解决,首先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体系,其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需要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共同作出努力来促进就业。本文在简述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概念与构成,并分析影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能使毕业大学生顺利找到工作,促进就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大学开始扩招,我国大学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失业的问题,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已引起了我国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关注。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能集政府、高校与社会的力量来促进就业,所以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含义与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含义。随着劳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我国对劳动人口就业关注度也在日渐加强,在20世纪初就业服务理念在我国兴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的就业并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组织性,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为了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集我国政府、企业与高校的资源而形成的就业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四部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就业服务与就业研究等,其包含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发达的就业市场、高效的就业调查网络,热情的就业指导人员和服务机构五部分。

(二)构成要素。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政府、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四个要素,政府是为人们提供服务,主要实施宏观调控,进行政策指导,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进行资源上的投入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是大学生的依托,其不仅能够对高校中的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服务,还能根据社会上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来调整学校的专业和所招收的学生人数,以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另外高校还能和外面的企业直接进行沟通,让企业定期来学校进行招聘,甚至有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这能够保证大学生又快又好就业。所以高校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社会中的企业在为大学生提供岗位的同时还可以向高校说明其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培养的专业性。就业服务信息体系的建立就是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准备的,但大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等待被服务,大学生首先要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在专业方面打下牢固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与就业指导不到位。高校所设置的不同专业会为社会提供不同类型的人才,而社会对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而若高校不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需要来调整专业的话很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大的变化,而且对学生的招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能让学生未雨绸缪,指导自己未来要面临什么,也能提高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而高校的就业指导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学校有义务为大学生做好就业和择业准备。而由于我国的就业指导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开展相对较晚,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很多就业指导处的老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不能够很好起到就业指导的效果。

(二)企业对员工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企业应该对大学毕业生一视同仁,在同等水平的学生不应该因学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而现在在一些招聘简章上我们能看到对招聘条件的限制,比如一些单位说只招男生,这对女生就业就很不利,比如有些学校只招收“985、211”学校毕业的学生,这对非“985、211”学校的学生十分不公平,而且非“985、211”学校占很大比例。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的招聘条件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某些地方还是存在着漏洞,这些漏洞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限制了就业。一是有些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三年甚至四年很多学生都有过逃课的情况,不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的大学期间甚至英语四级都没有通过,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会对大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比如大学期间不挂科或必须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而这些在大学期间挂过科或没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学生则很难从事此工作,这不是社会和学校给出的就业难题,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就业。而且有部分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好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只想找大企业或只想找事业单位,而其他小企业即使提供给他工作机会他也不选择去工作,“眼高手低”是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就业观念只能使自己丧失更多的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政府要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作出努力。政府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布更加合理,并不断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政府还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对就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控制大学生的流向和就业市场,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政府还要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政策的完善程度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分布情况。很多学生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这就影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投入,并提高这些地区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二)高校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高校还是要不断地加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上的管理,让他们首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在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加锻炼,比如说为学生安排到单位去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高校也要顺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分布,对市场中不景气的专业少招生,对发展的比较好的专业要适当扩大招生,还要不断增加市场上所需的专业,为社会多输送高质量人才。另外,学校还要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指导处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素质。还要使就业指导贯穿在大学始终,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专业特点及以后的就业方向。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要让学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并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用人单位要转变思路。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尽量缩小招聘过程中的不公平性,学校的好与坏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名牌大学学生也有工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一般性学校也有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用人单位要扩大自己的招聘范围,规范自己的面试标准即能招到优秀的员工而不能只把学校作为硬性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企业的发展。用人单位还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主动地走进高校,甚至还可以与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委托学校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这样能节省单位的招聘成本,还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留在单位为自己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春.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5。

[4]闫瑾.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服务[j].世界教育信息,,10。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研究论文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远谈不上完善,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上,并未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为完善高校就业教育工作,延伸就业指导内涵,提高就业教育工作成效提出了见解.

作者:王爱兰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206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创新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入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研究具体教育对策,推进大学生网络行为向道德化和文明化的方向健康地发展,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点。

一、树立符合网络活动特点的网络道德教育新理念。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但在其落实过程中其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念陈旧、思维模式单一等。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

1.树立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虽然对调节人们之间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观念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网络是一个虚拟、开放的空间,跨越了地区、国家的界限,其信息的交融更替周期极快,且信息量巨大。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明显不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了。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树立符合网络特点的开放性教育理念,将开放性教育理念与网络自身特点和要求同步,有效地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动态,面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力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利用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德育信息选择和学习。

2.树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网络信息的迅捷性和开放性,使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主体越来越“大众化”、“个性化”,其价值理念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这些多元的价值差异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消解和融合,且也越来越不可能由任何权威机构施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可决定取舍,达到所谓的共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现代优势,学会选择应该具有的品质与技能,将成为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主题。这种形式的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育者价值引导下自主地作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一切客观地选择就要求对传统德育的任务、方法、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观念角色的更新。因此,教育者务必要树立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在自我生活中感悟、自我实践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着内容含混不清、不新颖、不切合网络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违规失范问题突出。要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急需完善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1.坚持以网络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教育。

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网络法律和法规,以维护网络秩序,保证网络安全。结合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入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正确认识网络法律法规存在的意义,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以保证网络合理有序地运行。

2.开展以传统透德规范为核心的教育。

虽然网络道德是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事物,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其存在的差距而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经过筛选和考验的,其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并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绝大多数传统社会的公德既适用于网络社会,也是网络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这些基本的公德主要有:(1)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勿偷盗、勿剿窃;(2)诚实、守信,不散发恐怖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3)自尊自爱,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语言;(4)坚持正义,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等。教育者适时应用这些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充实网络道德教育和提高教育实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3、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教育者应利用各种有效载体,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这是因为,个案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它的功能突出表现为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对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从客观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显性教育方法彰显公开的特性中,刺激量和暴露程度能较好地达到引起教育对象注意的限度,能使教育对象在不一定自觉的情况下,认识和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信息。通过有代表性的个案,让大学生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虽然内容虚无缥缈,但其真实含义又根植于现实,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将危害现实社会。这种危害的结果却给大学生以一个旗帜鲜明的视觉导向,使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明确其自身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这样有针对性的反面教育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途径单一的现状,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其多方面的教育途径,寻求最佳的教育对策,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1.强化学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网络道德教育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不能放弃这个渠道,应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抢先进行渗透式教育。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进程时,发现了认知过程存在的首因效应规律。即当人们对某一事件一无所知时,最先进入人们知觉结构的信息和观点,占据其最大的空间,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不仅最容易被知觉结构接受和内化,而且还会形成心理定势,对后续出现的相关信息和观念进行过滤,积极接受与原有的信息和观点同质的内容,抵制与原有信息和观念异质的内容。由此可见,积极引导,抢先灌输可以在人的认知结构上产生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使教育过程变得容易和顺利,使教育对象优先建立正确的观念和倾向,进而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信息影响。教育者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适时向大学生“灌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目标、作用、重要内容等,这将会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营造文明理性用网的团体氛围。

班级既是大学生的学习集体,又是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交往互动的活动组织。面对那些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甚了解的家长与教师,大学生更愿意与同是“网上新生代”的同学交流网络知识和使用经验,形成班级内同学之间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现象。根据这种特点,应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载体、正确的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的班级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理性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氛围,推动网络教育向大学生第一课堂和大学生互动影响的空间延伸。

如今高校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一所普通院校少则几十个学生社团,多的上百个,且社团的规模和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自主性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亲身体验自我教育的丰富内涵,又乐在其中,这是课堂教育所无法达到的,也是课堂教育必要的有益补充。

3.加强与大学生的网上沟通与交流。

学校在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结合网络传播及时性、交互性特点,开设相关的网络伦理网站。课堂传授网络道德,大学生接受起来有一种脱离网络实际的感觉,上网时,面对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往往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忘得干干净净,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内化和巩固。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开设一些相关的网络伦理网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培养既精通网络原理、技术、特点,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德育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实际,设计教育教学软件,开设道德课程,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栏目,让德育工作进人网络,客观地洞察学生在网上的反映和表现出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能够利用网络,针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流,成为大学生的网上朋友。教育者只有通过网上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真正了解和掌握其网络道德表现动态,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缺点,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对策研究论文

刍议“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基于大学生理论层面不断丰富、现实领域不断成长的需要,也是源于时代的“信息不可或缺性”,也受信息自身意义不断解蔽,并受“伪信息”逐步呈现的影响。当下,大学生信息道德问题日益引起高校、社会等层面的关注,需要从学术层面理清“信息道德”的兴起以及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相关问题的存在背景、理论内容和反思。

信息技术不是“中立的”,不仅仅涉及“技术探索领域”,也关联到“现代道德伦理领域”,两个方面都是“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互联网社会”等等概念实指的客观时代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属于信息技术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信息技术不仅仅促生着新技术理念的产生,而且也一直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等汇聚技术一起,被学者们认为是“可实证的道德问题的源头”,对于当下大学生而言,如何在一种“信息鸿沟”、“数据民主”的环境中寻找一种“信息平等”、“信息高尚”、“信息道德”呢?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自身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参与实践的道德方式呢?这些疑问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贯穿本文的逻辑主线。

万维网(www)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同詹姆斯・摩尔(jamesmoor)所言,“it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代名词”[1],在信息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编程”,实现“办公自动化”、“购物消费”、“电子游戏”、“获取新闻”等等,甚至与“我”沟通的对象也在发生着“信息化改变”,潜移默化地,互联网还影响着人类的感官体验、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概念认识。比如,在“信息道德”方面,如何认识“分享”与“产权”道德问题?网络友谊真实吗?“信息道德”的全球性问题如何认知?计算机能对所谓的“道德失范”负责吗?“道德评估”如何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不断涉猎,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肖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就是试图在此领域进行体系化研究,国外的学者在此领域的投入更是十分强大,比如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詹姆斯・伯海曼(jamesbobman),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教授杰弗里・布伦南(geoffreybrennan),挪威卑尔根大学达格・伊拉斯姆(dagelgesem),牛津大学的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等等都是信息道德研究领域的排头兵。

本文的研究基于两个理论假设,那就是“大学生现在并将来一定会生活在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技术时代”,同时,“大学生不能再依照往常的道德规范那样去生活”。大学生是信息环境下的“道德受体”(moralpatients),在当下,信息道德问题严重,比如信息伤害(information-basedharm)、数字鸿沟,远程监控问题以及游戏作弊和个人隐私问题等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电脑的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的重要的途径之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在增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带来信息道德问题,很多大学生信息道德问题能够通过当下的政策与教育来解决,但是一些信息道德问题,如,“信息霸权”、“人际疏离”、“网络犯罪”、“情感冲突”等道德失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些“道德中的真空问题”是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理论反思的重点所在。

信息(通信和控制)本质是“人内在生命的实质”,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我们都要重新审视人性和美好社会,但是,我们既要避免走上“道德教条路线”,同样,我们也不能无视大学生道德问题以及出现的教育问题。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与信息道德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概念与歧义不断,并且将会伴随着问题不断增加起来,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技术将会参与进来,一些概念性的理论问题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研究者,应该尝试预期更多的伦理问题,尽可能促使高校道德学家、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无缝合作,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看校园网技术教育的香及与发展,大学生是上网的主要人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应用,都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其中包括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生活态度,网络技术亦是如此,即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效应。垃圾邮件、色情传播、暴力恐怖、网上犯罪,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我校的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8%的同学收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4%的同学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85.2%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

1、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

1.1由单一封闭式向多元开放式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敞开思维的大门,正确引导大学生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历史、现实和未来不同阶级所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多元化信息的冲击和洗礼,并教育学生用辩证法去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教育,把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引向文明健康的方向。

1.2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批判式转变。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道德教育再也不能仅仅让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学生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自主选择健康信息,并能对黄色和黑色信息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增强网络时代的自我保护和生存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能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线。

1.3由传统的单向教育观念向双向互动教育观念转变。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心理和能力,如:指派德育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实际工作者或网络信息管理者轮流值班,关注网上信息,参与非同步讨论论坛上有关问题的讨论,与学生展开匿名对话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及时把握大学生的现状。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者以匿名的方式直接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放到学生的面前,与大学生处于平等的交流,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2、加强德育内容的多样化。

2.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德育。

网络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的发展和创新。在网上进行道德教育,应当研究并分析网络德育的环境特点和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增强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应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网络技术的识别能力,自律抵抗能力,把握方向,拒绝道德堕落,自觉抵制网上不文明内容的侵蚀。其次,要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通过制定和经常强调网络文明规范,在学生头脑中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清楚哪些网上活动是非法、不道德和不文明的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对道德规范的认知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文明修养,帮助他们增强信息网络文明的意识,自觉地将社会道德和信息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正确使用网络,不做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不在网上散发病毒,不在网上漫骂、欺骗,不干涉个人隐私等,以促进网络文明的建设。

2.2注重学校德育和网络德育相结合。

首先,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自由、开放和民主的特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和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时,直接地反映、真实地表达他们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情绪上的不满和心理上的困惑。通过网络使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把握问题的主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从而使学校德育更走近学生、贴近实际和现实,最终达到人脑、人心、入情、人理的德育绩效。其次,丰富和更新学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修订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教材,把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反映网络时代道德的内容。最后,应建设校园德育网络系统,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应在全国范围内的各高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的高校之间实现德育网络系统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信息共享,为学生在学校上网创造机会,同时利用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园附近网吧的管理和监督,这样才能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最终通过强有力的校园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来实现学生的道德教育。

2.3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进行自我的道德铸造,使自我的道德品质不断地向着高尚的境界升华。马克思主义重视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决不提倡禁欲主义和压抑个性,而是强调通过自省的方式使自我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道德的价值亦是如此,即:道德的价值强调一方面激励、鼓励个体冲破不合理的约束实现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又要求个体依据道德规则自觉、内省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这两方面的功能是统一的,都是为完善自我和社会。因此,加强主体的道德修养是使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达到高尚境界的重要途径,从而最终使个体从思想、心理、道德上达到人格的统一。

3、结语。

任何时代,个体的道德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与走向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道德发展,所以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了个体更大的信息支配能力,但同时对于人们更严格地控制自己行为的要求也不断增强,而要建立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除了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还需要网络中每个个体的自律和自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其信息化策略的探索,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主要分析了“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

关键词:。

新时期,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大专院校陆续创建了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站,相关行业部门和一些人才劳动市场,也设有毕业生就业服务在线专栏。就业信息网络正逐渐形成,并成为大学生择业、就业的主要信息来源。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在内容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即多数信息服务平台仅仅定位于就业信息和政策的发布、网上求职及接办相关手续,很少有涉及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如:行业环境预测、职业状况分析、个人求职方向测评和在线咨询辅导等。因此,有关单位和部门仍需进一步加强技术优化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络。针对上述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就业信息源有限,社会关系网络不足。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源主要为学校、政府部门、活跃的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但相对于大批毕业生和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来说,仅这些信息源是很难发挥较大作用的。此外,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主体性,主动寻求就业指导、发布自身就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而以家庭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表现乏力。第二,信息化等同于网站化,信息渠道狭窄。虽然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普遍应用到新媒体技术,但以网站开发为主的渠道建设无法摆脱单一化的局限。在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目的与科学规划,造成了硬件和软件建设失衡、成本投入比失调以及信息审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导的难度加大,降低了利用率。第三,信息指导等同于信息发布,指导方法单一。大部分高校和有关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指导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提供层面上,即通过网站发布招聘资讯,而无个人职业性评测、职业状况分析等动态指导。对于大学生普遍接触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和app应用等,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各主体之间缺乏实时交流和有效互动。这种倾向于单向性和静态化的就业指导,很难真正吸引毕业生并满足其需求,其实际效能有限。

2.1丰富就业信息源,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

为了最大程度上完善就业信息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断丰富就业信息源,主动吸收各方就业关系主体,并将之纳入信息网络结构中。同时,高校应着眼于缩减学生非能力因素差距,积极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信息时代,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影响着其资源获取程度。一般来说,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就越容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并转化为个人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其获取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及自主创业等方面都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是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依托自身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帮助学生搭建人脉关系,通过论坛、博客及社交平台等形式,实现学生与就业相关方的实时交流和互动,并从中获取有效就业信息及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非能力因素上的不足,有利于突破过往以家庭为核心的单一社会关系网络,对社会资本处于劣势的农村生源学生意义更大。

2.2注重指导内容和方法创新。

就业指导信息化要注重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这也是该项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就业指导信息化在内容创新上具有理论可行性。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应包含学生就职前后两个部分,根据其详细内容又可分为信息、职业、技巧及咨询指导4个方面,这些内容都应纳入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中。例如:职业指导既要有国家政策、就业趋势及职业道德等宏观层面的指导,也要注重对某类职业的从业要求、发展前景、薪资水平及升职难易度等微观层面的'指导,乃至实现对学生个体心理特征、职业兴趣及职位匹配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信息化在方式创新上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面授、“一对一”咨询,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载体,提供各类授课软件的下载和在线学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就业资讯、学习就业知识,突破了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在时间、地点及授课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此外,网上模拟甚至网络招聘的方式,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实现了在线交流、互动甚至直接面试,简化了就业指导过程,更提高了学习、求职效率。

2.3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软件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应坚持硬件、软件建设并重,双管齐下。针对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硬件有余、软件不足问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着眼于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加强软件建设以满足各方主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第一,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指导app。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app以其强大的功能性和多样化的风格而广受人们欢迎。基于此,可以通过研发就业指导app,或一些手机求职客户端,从而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便利。就业指导app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因其个性化的指导而提高了学生求职成功率。就业指导app的应用,是指导内容上的丰富,也是指导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当代大学生在较大规模内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第二,统一就业信息平台接入标准,规范就业信息管理。时下,我国各大招聘网站、高校及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平台有着不同的接入标准,妨碍了资源整合利用,也不利于提高大学生使用率。因此,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应联合制定共同的应用系统、统一信息平台接入标准,并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来规范就业信息管理。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倡行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严格的管理队伍,从而保障就业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3、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是理念转变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是新形势下实现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的必然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着力于丰富就业信息源,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弥补学生就业信息上的鸿沟。要坚持创新思维,注重指导内容与方法上的革新,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信息化进程中的软件建设,满足就业各方主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3]洪佳士,陈亮,马妍妍,等.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学专业就业动向与教改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4):76-79.

[4]刘铭嘉,陈茜,黄庭瑞,等.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分析――以微博、微信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5(9):54.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子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文化素养、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积极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在拓展学校教育的学习空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来实现的。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足见希望以此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良苦用心。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制定学生信息素养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四个方面。

信息技术意识:主要指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来感受、理解、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信息现象等。

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

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和分析能力。

信息品质:主要包括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生活态度,重视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树立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和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社会的责任心。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就我国高校大学生目前的信息素养状况宜采取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

初级培养:图书馆要使馆藏信息适应形势,适合当前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及时补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开设新书推荐栏目、发放问卷等形式收集读者意见。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举办讲座、文献利用指导等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中级教育: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培养大学生信息技能和相关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一阶段可设立知识产权法、计算机编程语言、网页制作等课程。

高级培训:主要是培养大四学生和研究生的信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新思路和新思维,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在高等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保证学生为迎接信息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并鼓励和促进学生能利用信息资源学习,培养学生寻找和有效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拥有参与职业竞争和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逐步具备信息素养人所应具备的特征。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捕捉与分析意识的教育。信息意识专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反映以及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要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价值观。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在专业学习和科研方面取得主动权。(2)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指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消化吸收并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强的学生,能从杂乱无序、良莠不齐、交叉重复信息获得所需的信息。良好的信息能力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条件。信息能力是人们进行终身自学、吸收新知识的必备条件。就大学生而言,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吸收运用新知识的效果将取决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信息能力的强弱。培养大学生熟悉各种信息资源,掌握一定信息检索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查询、获取能力,提高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及权威性鉴别能力,增强运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分析、整合交流的能力。(3)信息观念与道德的教育。信息观念是指人们对信息的看法、对待信息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本质、特征和价值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了解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并树立起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作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大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在信息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

5加快高校文检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首先,应当提高文检课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列入公共必修课,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课时应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其次,要进行文检课内容的改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文献课应适应现代信息素质的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新颖性的原则。以计算机信息检索为主线,内容包括:因特网基本知识、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搜索引擎利用、计算机检索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再次,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还有,将文检课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促使文检课教学内容具体化。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现代高校图书馆既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典型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信息专业人员,他们大都具有计算机、外语、图书馆学的专业背景,具有长期的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实践经验,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其它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全国层面的一级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因此在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主要的承担者。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师范生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康云萍.网络信息检索课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3]黄晓斌.基于webct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开发[j].图书馆论坛,2007.

数据库课程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摘要:

高职生处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也应该寻求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技术;高职生。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充分拓展了教育空间。高职生受现代信息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信息素养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成为人们的重要素养之一[1]。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2]。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高职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教育工程[3]。据调查显示,高职生网络资源利用多局限于信息了解和人际沟通,而专业知识积累非常欠缺,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欠佳,创新意识薄弱,不会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有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大多是政策与行政层面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此不作论述;与客观条件的不足相比,人的主动性显得更为重要,起主导作用[1]。

1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缺失因素探究。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由早期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教学内容和形式交叉重复、盲点并存;而高职院校也并未寻求适合自身教育教学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存在盲目复制本科院校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问题。而且,高职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信息化硬件条件落后,信息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1生源特点和办学特色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来看,多数学生来自本地农村。迫于现实条件限制和考试制度的压力,这些地方往往在信息技术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缺失,而且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职业院校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各高职院校均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交通类、化工类、建筑类等,高职院校生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院校自身行业特点,决定了在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高职院校应在依赖本地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1.2学制给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带来困难。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各院校转变办学思想,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加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导致高职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开设各种信息素养课程,传授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目前,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几乎终止于此,没有相关延续课程、讲座或选修课,在其他课程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和延伸。

1.3学生智力类型及职业能力结构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智力类型不同,其成才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7种智能,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4]。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特点[5]。社会各界应清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业生产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转化为物质形态。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是不善于学习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知识,而是更喜欢钻研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知识,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该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围绕其智力类型和职业能力结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2.1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运用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利条件,必须要强调学生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还包括与学科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靠计算机学科教学,应采用整合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有机整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和信息化。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能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而是将利用信息的意识、搜集资源的方法等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这种整合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性、探究性课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行业的专业资源、论坛,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信息搜集、遴选、整合,甚至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2.3开设信息素养引导课程,拓宽培养渠道。

首先,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非常必要,应加大实践操作力度,不要只是理论传授。其次,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课程,一些教育研究者也提出应该增设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但现实中高职院校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上。因此,为了调节培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校应拓宽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渠道,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如通过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可以聘请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各具体行业要完成相应工作都有哪些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可供使用,这种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具体专业领域,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以建立产品、设备、技术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最终达到共享专业技师和信息化资源的目的,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训练,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提升自身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利用上实现共享。信息素养不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更不是凭借某些独立的课程就能完成的,而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追求的长期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各专业中,根据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4]王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信息的大学生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小学音乐中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小学音乐教学,使学生对音乐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学;优化整合。

前言。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添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网络整合优化音乐教学资源。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出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网络整合优化音乐教学资源,立足于音乐教学内容,制作不同风格的音乐视频,播放生动立体的教学视频,启发学生积极学习音乐,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使学生轻松掌握音乐知识,构建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此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和作用,将信息技术落实到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将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播放生动的画面和视频,使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便于学生鉴赏多种风格的.音乐,使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整合优化音乐教学资源,为学生展示出丰富的音乐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音乐知识,有效提高学生赏析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优化小学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不同风格的音乐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根据音乐的类型制作幻灯片或是教学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音乐教学中,驱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音乐,全面了解音乐的独特魅力。此外,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印象,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播放动态的幻灯片和直观的视频,有利于构建高效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快速掌握音乐的快感,学生置身于形象的教学环境之中,能够准确理解歌曲的含义,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充分体现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优化音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运用信息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增加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和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音乐教学中,深入理解音乐教学,将音乐知识进行整合优化,并根据不同的音乐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使学生快速学习音乐知识,缩短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加快了音乐教学的进度;依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趣味性的音乐,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信息技术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立体化;将大量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播放趣味性的音乐课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音乐。例如:在学习《幸福拍手》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的音乐视频,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使新课内容更新颖更立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音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阶段,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转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并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构建开放性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深刻理解民族歌曲的含义,掌握不同音乐的不同特点。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搜集大量的民族音乐,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制作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歌曲《小雨沙沙沙》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学习的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并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音乐的节奏,学生依据音乐的主旋律自主搜集五线谱,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技巧,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将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优化整合,使音乐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便于学生鉴赏和学习音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3]陆燕峰.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信息技术论文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任教的是小学计算机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由于没有教材,没有演示设备,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时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首先,我在前一节课时,故意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训练,学生问的问题也故意留下几个,等下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表扬上节课勤于发问的学生,然后激发其他同学提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这时没有机会发问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听完后我“故意”说:“哎呀!这个问题我怎么不记得了,其他同学谁能说说?”乐于助人的孩子们就抢先发言了。这样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放手让学生互相解决,最后老师来点拨讲解共性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另外,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

经过短暂的实验,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是一遍一遍反复练习,形成思维定势的时候才能掌握。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打好“埋伏”,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走进新课,课的效果才会很好。经过一段训练令我欣喜的是,学生自己乐于发问了,主动学习了,虽然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熟练掌握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文档为doc格式。

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现代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

[摘要]。

本文侧重阐述培训在现代通信运营中的地位、意义和基层通信运营企业培训管理思路,并从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方法的确定、培训的计划管理、培训的评估等方面对现代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现代通信运营企业培训管理。

[正文]。

企业的成功19世纪靠资本,20世纪靠技术,21世纪靠培训。

进入二十一世纪及知识经济的出现,为教育培训奠定了物质的和理论的基础。

面对着市场经济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必须在技术、设备、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某方面或几方面拥有竞争优势,而任何竞争优势的创造与获得均来源于人才。

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人才的竞争,各国企业都把人才的资源看作企业的第一资源,那么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培训理念和培训效能的竞争。

一、培训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

直接影响这个企业的人才素质和竞争力,所以世界级的大公司都不惜成本大力发展培训,甚至企业内部的人才培训比教育部门更加完整和人性化,而且企业培训直接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由于企业职工工作层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各种技能不同,因而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各有侧重地进行培训。

二、大型通信运营企业的运作特征。

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工业发达国家众多产业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先导性高技术产业,是现代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支柱和条件。

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了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转变的速度和程度,并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走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作为现代通信运营企业的一个主要运作特征就是市场竞争剧烈,剧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对企业的决策层、中层管理层、一般员工的岗位能力要求非常高。

基层通信运营企业(本人现从事地市级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

这就要求一般员工的岗位业务技能要适应岗位的要求,这个层面的员工的岗位技能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该企业能否最终取胜。

打个简单的比方,企业有了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执行力,但是在具体执行时,市场营销能力、产品(网络)落后于竞争对手,用户不能接受企业的产品(业务),则该企业还是不能在竞争中最终取胜。

由此来看,现代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序号培训层次培训内容。

1企业决策层决策能力。

2中层管理层执行能力。

3一般员工岗位技能。

三、基层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思路。

一些企业对培训是重视的,但是苦于没有摸索到一条很好的培训管理途径,所以培训带来的效益迟迟不能看到,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进行培训的信心。

培训已经被列入一种管理方法,自然是有一定的理论在的。

但是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他们有着不同的职涯规划,如何对培训课程进行科学分类,让学员有的放矢呢?再者培训课程有深有浅,培训者对学员的水平是难以估计的,只有让学员自己来选择课程才是最科学的。

还有培训方式众多,内训、外训,什么讲师,什么场地,什么时间,这些凌乱的安排需要花费众多人力去处理。

而且培训的效果也是需要监督的,尤其是外训,必须严格监督他们的培训是否真的对员工有效,对企业发展有利,这也会需要专人去处理。

一般来说,企业决策层培训管理工作由上级分公司决定和决策层的自身学习力决定。

因本人从事的地市级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岗位培训,因此本文主要侧重阐述上表中第2、3层次的企业中层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培训管理。

四、企业各级员工的培训实施及效果评估。

1、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应注重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能力、控制和协调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以及组织设计技巧的培养。

中层管理人员对于本部门的经营管理必须十分精通,除了熟悉本部门工作的每个环节和具体工作安排以外,还必须了解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其他部门的工作情况。

企业管理人员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老黄牛型的管理人员,他们工作兢兢业业,但是胸无大志,大多数管理人员(75%)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是明星型管理者,他们工作成就显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类是问题型管理者,虽然暂时工作成绩不佳,但有很大潜力。

最后一类是老化型管理者,他们目前的工作成绩不佳,而且没有发展潜力。

我们可根据每类管理人员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对策。

对于老黄牛型的管理人员,应引导他们改善目前绩效,但对他们的升迁愿望不予鼓励。

但是,有些老黄牛后来居上,应考虑这种可能性,制定相应和有效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对明星型管理人员,应给他们时间,以积累经验,开发他们的潜能。

对于问题型管理人员,培训应集中在纠正行为问题方面。

老化型管理人员业绩不佳又无潜力可挖,因此无须在他们身上浪费任何时间和金钱。

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主要在第一线从事具体的管理工作,执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指示和决策。

因此,为他们设计培训内容应着重于管理工作的技能、技巧,如怎样组织他人工作,如何为班组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好比是企业的管理职位,而“渔”则是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

其次,要重视培训他们掌握组织他人工作的技巧,他必须尽力使班组内每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能融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

这个层面的员工的岗位技能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该企业能否最终取胜。

因此对一般员工的培训主要就是要针对各个岗位的特点,进行岗位技能提升的培训。

客户服务人员要熟悉公司的各类业务准确回答用户提出的各种提问并能帮助用户迅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营业人员要熟悉各项业务的办理并能主动和用户进行有效沟通帮助用户选择合理优惠的通信服务。

信息管理论文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成为当下人们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为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近年来,网络安全事故不断频发,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内涵,进一步地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漏洞,进而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策略,以期对当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信息社会到来之后,计算机网络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事故不断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鉴于此,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策略研究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指的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保证网络信息和信息服务及应用能够正常安全运行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计算机的网络信息的根基是基础信息,具体来说,基础运行信息的管理主要涵盖ip地址、域名和as三个方面。

通过服务器可以判断服务器运行的工作状态,这有助于识别服务器运行质量。服务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服务的完整性、访问指标信息、负载均衡参数等。

在不同的局域网中,每个人都有对应的网络角色及访问权限。用户信息的管理主要包含对用户姓名、职务等与用户身份相关的`信息的管理。

每个局域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与其他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等网络行为,这些网络行为过程会产生众多的信息资源,需要特别加以管理。

目前,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主要存在如下六方面的漏洞。

3.1网络系统自身的脆弱性。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就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身脆弱易受外界攻击的特性。如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容易遭到数据窃取、拒绝服务等威胁。

3.2计算机配置不合理。

例如,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服务器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缓慢甚至瘫痪导致损坏丢失信息资源;又如,没有选择与计算机使用相匹配的网卡导致整体网络运行的不稳定,进而给黑客入侵提供了机会。

3.3外界意外灾害。

计算机是一种非常“怕”水、摔以及其他外界意外灾害的机器,在研发的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抵御外界意外和自然灾害的系统,缺乏防水、防震、防摔等保护措施。

3.4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是网络使用中威胁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黑客通过自己强大的网络技术采用非法手段入侵计算机用户,窃取用户的商业机密、政要信息等重要信息,倒卖窃取的个人隐私、企业机密、国家机密等重要信息,严重威胁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信息安全。

3.5用户误操作。

用户在使用网络信息时疏于防范,使用较为简单的登录口令会给黑客可趁之机,大大降低了网络交流的安全性;又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及时启动网络防火墙,使电脑处于“裸奔”状态,缺乏对计算机网络的保护,导致个人信息更易丢失。

3.6网络病毒繁衍破坏。

网络木马病毒是目前威胁计算机信息的又一主要来源。计算机病毒具有执行性、存储性、隐蔽性,其一般会嵌入到一些电脑小程序中,一旦用户不小心点击就会快速繁衍到用户计算机中,导致用户信息泄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

4.1安装杀毒软件。

计算机病毒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结果,针对网络病毒快速复制蔓延的特性应加大对杀毒软件的研发力度,及时安装杀毒软件,如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使用杀毒软件定时更新病毒库,及时安装系统补丁,经常性查杀木马病毒,为计算机使用过程创造一个绿色安全的屏障。

4.2加强账号安全。

一般而言,黑客极易攻击密码设置简单的账号。我们要提高账号安全意识,密码设置要数字、字母及符号相结合,定期及时更新账号密码,密码要设置复杂且长度尽量长。

4.3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

信息管理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管理行为。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良性运行,不仅要快速研发安全技术,更需要借助有力的管理手段。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是管理手段的前提,有力完善的网络安全制度可保证在信息资源泄露时有法可依,依法执行责任追究,对网络资源安全监控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4.4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

在技术层面,可以采用三项先进网络安全技术。第一,采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可检测一个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网络活动,更好地为电脑过滤掉一部分危险行为;第二,采用数据信息加密技术,这种技术对网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较好地保证了信息资源的传输安全;第三,采用访问控制技术,这种技术设置了用户的访问范围及权限,保护了信息资源安全,有力防止黑客入侵后的信息泄露。

4.5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为有效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应通过开展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和交流的方式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技术培训,交流在网络信息管理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这能更好地解决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薄弱,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5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办公效率。但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网络事故的频发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刻不容缓。本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策略探究可以为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安全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意义。

引用:

[1]王磊.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10).

[2]李志军.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1).

[3]赵梓舟.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效率的提升策略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3).

[4]于杰.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安全防护若干问题与应对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3).

[5]雷邦兰,龙张华.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及防护研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5).

[6]周萍.试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13).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基础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和制造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对信息技术以及整个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微电子技术是微电子学中各项工艺技术的总和。

光电子技术是由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而成的新技术,涉及光显示、光存储、激光等领域,是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论文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医院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建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即便是中小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都有自己的专门软件支持医院的日常工作。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医生及病人对于治疗信息的查询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医院;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软件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途径,这个综合管理系统建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效率,涉及医院管理的信息都以数字化形式出现和保存。病人交足押金登录一次就可以在医院内的所有科室进行诊治。医生的医嘱和各种检查化验结果都可以在网络内共享。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医院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建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即便是中小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都有自己的专门软件支持医院的日常工作。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医生及病人对于治疗信息的查询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提高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由于医院业务多,且内容复杂,业务信息的专业技术性强,医疗过程专业性更强,必须要体现出高科技含量,体现出一种知识型的劳动。医院的信息系统建立,需要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日常工作。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做好长远规划,科学统筹,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铺垫良好的信息工程基础。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非常关键,需要一家技术水平高,具有丰富软件设计经验的公司承担,核心是以方便病人为目的,发展电子档案,将临床应用作为核心,使信息系统覆盖医院业务管理全过程,方便医院的全方位管理。同时还应该结合旧有信息系统,使新旧系统有机整合,保护医院前期的工程投资,以保证系统发展建设的先进性。

医院作为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医院的宗旨。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要实现以下目标:改革以往传统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实现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医院管理体制和医院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提高诊治和服务效率,为医护人员及病人提供最大限度的便捷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院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疗研究与教学,推动医护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学习,促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针对病人的医学咨询系统、健康咨询系统,为广大群众提供最佳的医疗及健康服务。利用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设备,给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监控等个性化的特殊服务及医疗的智能化服务。

3.1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

3.1.1住院病房管理系统。

这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一环,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医嘱的处理,对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医嘱录入、核对、执行、停止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及医学护理工作的安排与处理;住院病人床位管理,增加和删除、病人转房、分配床位等都在系统中体现,还可以进行病人住院病房、床位使用情况的查询,打印各种票单,给上级提供统计报表等。

3.1.2医技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内容有临床检查、临床检验、医学影像信息等几个系统。在临床检查系统中,医护人员可根据需要在电脑中随时提取病人各种辅助检查的资料信息,用于辅助和治疗参考。临床检查信息系统生活费统(ris)还可以提供病人的申请、登记、报告、检索、统计等信息数据。医疗过程中离不开影像学检查,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在这里存储大量的医学图像信息,这是医生对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进行学术研究等,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2药品信息系统。

药品是医院治疗病人的物质基础,也是诊疗的工具。药品的管理也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药品的种类繁多,条目复杂,做好药品管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2.1药库管理系统。

药库是药品的集散地,药库管理系统包括药品从购买到保管到发放的全过程,药品采购入库、受理科室申领、受理科室返仓等都涉及到各科室,管理也较复杂。药品的保管是药库管理的重点,定期进行药品盘存、药品报废报损、药库发药、药品调价和相关统计查询等内容,都是药库系统的操作内容。建立药库管理系统,对医院药品的供应、库存、销售等可以信息化管理,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有序进行。同时通过该系统还可以对资金实施有效利用,避免积压,减少医院流动资金占用。利用该系统还可以合理指导药品储备,加速药品周转,减少因长期保管带来的损耗,方便各种查询方式与提供统计报表等。

3.2.2门诊药房系统。

门诊药房管理系统是医院日常的主要服务窗口,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向药库申领药品、药品盘存、药品报废报损、药房发药、药房退药、相关统计查询等内容。门诊药房的信息化,是保证门诊药品的有效供应,以及申领、库存、发放等的有序进行,保证医疗业务需要,提供药品储备的第一线信息,减少积压,少占用资金,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加速药品周转,方便各种查询和提供统计报表等。

3.3医院的收费管理系统。

3.3.1门诊收费系统。

医院的门诊收费主要是针对门诊病人的收费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门诊病人的挂号、划价、收费。

3.3.2住院部的收费系统。

住院部收费管理是医院资金管理的重头戏,该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住院病人入院登记,主要是基本情况的记录,比如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入院科室、门诊医生、病人类别等,费用收取需要按照病人的费用报销情况进行分类设置,工龄年限,在职退休情况,报销或自理情况,病房位置,病人号码等,同时进行押金的处理。

3.4院长查询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工作,提高医院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强医院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强化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迅捷的操作平台,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2]黄正东,王光华.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xx.19.

[3]陆凯东.电子病历在中医院的应用[j].医学信息,20xx(,5):766~767.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系统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它的.核心和支撑技术。

感测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对信息进行提取、识别或检测并能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显示计量结果。

现代通信技术,一般指电信技术,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技术。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从机器学习,到知识发展;从搜索推理,到规划决策;从智能交互,到机器行为,到人工生命等,构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学特有的认识对象。

控制技术是指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的技术,常用的控制技术有信息控制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两种。

信息论文

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的很多方面发挥积极效用。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不仅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生们普遍喜爱各种动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事先制作好的教学课件,并且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其中。

这会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领会到这些知识要点,并且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促进大家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

同时,在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下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这些都会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推动作用。

通过听声音猜动物的活动,复习已学句型“what’sthi?/whatarethese(those)?”随即引出新句型,具体步骤如下:

在教学情境的辅助下,他们便会马上领会到“thetigerisdrinkingwater.”这一句型,很有效地获知了这一知识点。

这便是信息技术在知识教学中的优越性,不仅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够促进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利用网络课件巩固知识掌握程度。

小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较为薄弱,很多新学过的内容往往需要再三巩固才能够保障有较好的吸收。

在进行知识巩固时信息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功效。

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们创设相关的交际情境,或者是用多媒体来模拟相关的场景,

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很好的背景与平台,让大家能够更有效地对于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深化。

具体场景的模拟往往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很好的引导,能够让学生们迅速回忆起学过的内容,并且在知识应用时更加准确。

这才是高效的巩固课程的教学应当收获的成效,只有不断地进行巩固与完善才能够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教学“whatareyoudoing?”这一句型之后,我利用网络课件创设了五个地点的语言交际情景:attheparty、inthezoo、onthefarm、inthesupermarket、inthepark。

每个情景中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任意进入某一地点,运用已经学过的句型“whatareyoudoing?”来进行交流对话。

情境模拟很好地给学生的交流过程做好了铺垫,学生们能够更自如地进行对话,并且能够对于核心句型有很好的应用。

这将会极大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且让课程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

三、利用信息技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同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将会很有帮助。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学生语言素养的一种体现。

不少学生即使对于单词、句型、语法有很好的掌握,但是一到需要自己表达以及应用学过的知识时,学生便表现出各种障碍。

这说明学生们对于语言的体会与感受还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自身真正的语言应用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激发。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注重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激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很好的锻炼平台,并且通过各种情景模拟来丰富学生的口语能力。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好的交流水平,也是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一种体现。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天气环境里我们会运用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调进行语言交流。

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从而使学生对听到与看到的信息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加深理解,达到情境与语言的有机结合。

这也是信息技术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发挥的作用。

四、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想要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知识教学的良好整合,教师需要合理地进行教学模式的组织与设计。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为知识教学进行情境创设,这将会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同时,在知识的巩固上信息技术也可以发挥其效用,它还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它也能够为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推动。

信息论文

1.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比较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含了写意的、也有抒情的,语文课程是一个大熔炉,融合了人生的千姿百态。

但是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所学习的内容大多仅仅局限在课本中,课堂学习几乎和学生的生活处于脱离状态。

但是生活和语文是密切联系的。

信息技术中的视听功能可以为课堂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

通过影响资料让学生知道圆明园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然后在联系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带来的巨大损失。

这样学生对于课文的背景就会更加的了解,学习起来也就会更加轻松。

2.可以为教学提供十分丰富的资源。

评价一节语文阅读课是否成功,不仅仅要看学生学习到了多少语文知识,还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学生是否喜欢这节课程。

而学生是不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是衡量学生是否喜欢这节课程的关键所在。

要想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课堂就应该更加开放和富有活力。

一节开放的语文课程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和语文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容易忽视文学作品的多解性。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十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多解性。

但是一些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时候却忽略了这一点。

简单的以往信息技术的参与就能够化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所有问题。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想象能力密切相关。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

学生应该如何去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思想,这样只会限制到学生的思维,遏制学生的创造性,另外也会扼杀学生自己的想象。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下,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的积极参与,不断促进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

作者:赵波单位:农安县万金塔乡中心小学。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应用技术是针对种种实用目的,如由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而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的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技术等。它们是信息技术开发的根本目的所在。

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纵观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一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展望未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将得到更深、更广、更快的发展,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

3。1数字化。

当信息被数字化并经由数字网络流通时,一个拥有无数可能性的全新世界便由此揭开序幕。大量信息可以被压缩,并以光速进行传输,数字传输的品质又比模拟传输的品质好得多。许多信息形态能够被结合、被创造,例如多媒体文件。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立即存储和取用信息,这是即时存取了大部分人类文明进化的记录。新的数字产品也将被制造出来,有些小巧的足以放进你的口袋里,有些则大得足以对商业和个人生活的各层面都造成重大影响。

3。2多媒体化。

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媒体与计算机继承在一起,是计算机的应用由单纯的文字处理进入图、文、声、影集成处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上每一种媒体都将被数字化并融进多媒体的集合里,系统将信息整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接近于人类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来设计和操作。

3。3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进行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建设,即建设宽频高速公路。尽管几日的internet已经能够传输多媒体信息,但仍然被认为是一种低容量频宽的网络路径,被形象的称为一条花园小径。下一代的internet技术的传输率将可以达到2。4gb/s。实现宽频的多媒体网络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3。4智能化。

直到今日,不仅是信息处理装置本身几乎没有智能,作为传输信息的网络也几乎没有智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为了找有限的信息,却要在网络上耗费许多时间。随着未来信息技术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超媒体的世界里,“软件代理”可以替我们在网络上漫游。“软件代理”不再需要浏览器,它本身就是信息的寻找器,它能够收集任何可能想要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著。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原载于《电化教育研究》,,8。

[2]潘克明著。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载于《人民教育》,,1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