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心得范文(19篇)

时间:2023-11-28 13:19:04 作者:纸韵

通过反思和思考,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对我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下面是一些大家常用的心得体会模板和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本节课公开课教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学设计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考虑,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同学放在首位,考虑同学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同学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考虑还是合作交流呢。同学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同学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学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同学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同学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同学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同学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同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

课后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需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同学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同学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同学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身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同学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沛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在一个班上完以后,我随即就在另一个班上课,这次和上一节课基本相同,但有同学们没有说出象上一个班说出了多种方法,而是直接就说出来按两个班人数分配,我当时为了让同学想出更多的方法,没有和时处置这个同学的想法,而是继续启发同学还可以怎么分,同学们终于还是说出了更多的分配方法,然后我又把那个同学所说的,按人数比例分配的方法拿出来讨论,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过程并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但在我心里,我总觉得我没有很灵活地处置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而是一味的追求与提前预设的统一,在我看来,上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按我的既定方案完成教学,为什么这次就不行了呢?所以,硬生生的把同学的想法拉过来,最后又不得不送回去。课后,我就想,其实上课过程中,完全可以先处置同学的这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先把这节课的`核心教学任务完成,然后再来讨论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再对同学进行思维多样化的培养也是可以的。

教师在课堂上,有些时候还是要特别注意灵活地处置课堂生成,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预设的完成和顺畅。学无止境呀!

---------------------。

今天上午,教学了《比的应用》一课,这一节课,实际上就是“按比例分配”,教学前我详细的阅读了教师用书,其中特别指出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个名称(即没有把课题定为《按比例分配》)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引入这个名称后,教学时会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种类型,并很快引入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不给出这一名称,同学通过比的意义完全可以自身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假如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同学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同学刚刚接解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会使同学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基于以上原因,教材没有把这节课定为按比例分配,而是定位于比的应用。

在教学前,我还参考了其它很多公开课教案,其中有一个设计是这样的:

甲乙两个工人做了一些零件,共得报酬120元,你认为应该怎么分?(同学说自身的看法)然后教师出示:甲完成了5个零件,乙完成了3个零件。然后教学以后的内容,把120元按5:3分配。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想利用这个例子来引课的,可是后来,我觉得这样有一定的弊端,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同学的注意力引到按比例分配这件事情上来,而且同学现在在外面学习奥数的相当多,而按比例分配大都已经在奥数班学过了,这样一来,这节课就变成了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复习课了。所以,后来我没有采用这样的设计,我用了课本上的例子:

师:把一筐桔子给大班和小班两个班,你觉得应该怎样分?

生1:平均分,这样两个班分得一样多。

生2:我觉得应该给大班分得多一些,大班同学大,吃得多。

生3:我觉得应该把他们人数比找出来,然后按比例分配。

师: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3:这样无论大班小班每个人都分得的同样多。

师:好。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我们要求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应该怎么办?

(出示大班30人,小班20人。同学交流)。

生1:把大班和小班同学人数加起来,是50人,所以,把这筐桔子平均分成50份,每人一份,这样,就能保证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2:那如何给两个班分呢?

(考虑后答)。

生3:大班30分,占总人数的3/5,所以,应该给大班分得这筐桔子的3/5。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也可以看大小班的人数比的30:20=3:2,大班是3份,小班是2份,这样总共就是5分,那大班人数就占总人数的3/5,所以,分得的桔子数也应该是这筐桔子的3/5。

师:真好!

我这样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让同学形成一定的程式,依照一定的“套路”来套用公式解决问题。而是让同学经历给大班分3/5的来由,紧紧结合比的意义,使同学理解具体操作过程。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考虑到让情境更切近学生的生活,我舍去教科书第72页得例三,直接利用上一节课学生小组比赛获得的红花来进行比多比少的例题教学。

本节课利用上学期学习的“同样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然后再汇报总结。把第二组的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8朵,跟第一组同样多;另一部分是4朵,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学生利用学具和直观的图片很容易知道答案,但是让学生列式的话就还有一部分孩子还不懂得列式。于是就请一些孩子来说:12朵减去和第一组一样多的8朵就等于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然后又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独立解决之后再同桌讨论,全班汇总。

一年级的学生现在还不会涉及到如何去概括自己解决的数学问题。我想在练习时给学生养成及时作出口头总结的习惯,让他们有一个完整解题理念。相信不断总结思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加油宝贝!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行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课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些求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练习,为以下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教师紧紧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以3:2是谁与谁的比、播种面积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为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都用分数解答,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可以用整数的思路,也可以用分数的思路,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在练习的层次的安排上,教师不满足于教材中的基本练习,而是在完成这些练习之后,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练习设计的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例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例2时紧紧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师生共同由分析数量关系入手,在学生彻底弄清3:2的含义之后,立即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植树的场景,去确定分配方案。这样做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学生明白了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4100=400(ml)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通过学生动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主观意识。

设计“猜想——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组织学生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说,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作为我们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第一、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

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行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课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些求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练习,为以下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

在教学例题时,教师紧紧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以3:2是谁与谁的比、播种面积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为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都用分数解答,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可以用整数的思路,也可以用分数的思路,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练习的层次的安排上,教师不满足于教材中的基本练习,而是在完成这些练习之后,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练习设计的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例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设计不拘一格。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例2时紧紧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师生共同由分析数量关系入手,在学生彻底弄清3:2的含义之后,立即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植树的场景,去确定分配方案。这样做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学生明白了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习惯上称为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一、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有:500×4/5=400(ml)。

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二、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习时间不足。

三、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感觉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如何去恰当处理就很难把握,讲过新课通过做练习,我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

1、小数点不知道到底往哪儿移动。

2、小数点移动后出现了多个点后,不知道把前面的点去掉。如:0.2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是0.2.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小数点。1.32×10=,学生在草稿本上移后就是1.3.2读作一点三点二。

3、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我非常着急,静下心来认真想办法,当我看到书桌上的一个玻璃珠时,突然想到可以用小石子代替小数点,这样移动是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了。我自己找来黄豆粒大小的小石子试了试,效果不错。我高兴的喊来班上几名差生,教他们把小数点写在小黑板上,小数点不写放上小石子。如:0.52×10把小石子放在原小数点上,向右移动一位后05.2,这样学生就读作五点二,而不会是零点五点二了。我出题训练了几次,结果全做对了。并一起发现细节: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多余的0;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这个问题,我又用小石子进行了演示:比如把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先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的前面就没有数了,整数部分必须有数,所以要在整数部分写0,再向左移动一位,又出现了上面的情况,通过让学生想办法,让学生得出:“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再如把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让学生自己移动一下,发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变成了25,小数点还得向右移动一位,而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了,就没法移动了,所以要先在小数点的右边补0,再让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250,使学生得出:小数点在向右移动时,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就在小数点的右边先补0,然后通过比较小数点左移和右移这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小数点移动,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足。

在练习课上,通过孩子们灵活变通的学习体会,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了书中省略号的意义,编出了自己的“小数点移动儿歌”:

左移一位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左移两位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

学生终于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着看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也非常欣慰…。

其实,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多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多一点爱心,多一定耐心,相信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有进步的。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用,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篮球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现实。在篮球教学中应用cai课件,对提高篮球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多、更好的利用cai技术服务于高校篮球教学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笔者就篮球教学中的cai课件应用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以通过cai课件,利用生动的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习的佳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加深对动作概念和篮球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组合进行篮球教学已体现出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给教学的模式和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变革。

我国高校传统篮球教学中,普遍存在实践课多、理论课少,媒体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而cai课件的应用则可弥补这一不足,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方式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对动作、节奏、乐感等内容没有直观印象和感性理解的问题,能从多个角度直观、生动地表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很好补充。下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两者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篮球技、战术教学,由于受到场地、气候、人数、课时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积极练习伴之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篮球的技、战术。

(二)教学效果。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室外课各种非教学因素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教师也往往感到自己对篮球技、战术的讲解、示范不能被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的新颖、技战术动作准确、知识丰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篮球技、战术的形成。从而大大地弥补了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篮球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动态化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意识,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化理解能力。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等不仅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还受到教师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无法完整示范;因而使得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个别的或局部的动作概念,不能对所学技术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其效果总是不甚理想。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ai课件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的优势。在教学中,“教”与“学”不是孤立而是互动的,cai课件的使用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学习情境的构造中强调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促进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固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大多使用authorware、director、方正奥斯、课件大师等制作软件,配合flash、photoshop、word等软件共同制作cai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课件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篮球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篮球教学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以期望达到的结果为目标,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处于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

课件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依据,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构思、设计cai课件,要充分体现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以生动活泼、具有动态的丰富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cai课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确保篮球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可在各个教学知识点中引入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尽可能的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篮球理论,使学生的意见与问题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篮球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

加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与篮球训练等基础环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利用cai课件优势对优秀篮球教案进行展示与讲评,并尝试运用篮球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

在制作上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可运用声音、动画和视频技术。通过整体综合设计,在对技、战术的动作方法、要点、难点和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练习方法等进行多方位、分层次的演示与说明,以达到教学形式上多元化。

[1]王朝军.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1].体育科研,20xx(4).

[2]龚海燕.多媒体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4).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摘 要 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时,以其特有的集文字、声音、动画等功能为一体的优势,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也有其难以跨越的障碍,这要求合理运用,让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工具。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authorware;电子白板

1 前言

随着教育部“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的实施,绝大多数学校安装了“班班通”设备,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旧式教学方式,开始了现代化教学的新时代。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集文字、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的优势,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目前状况下,大多数教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即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精心设计有关教学课件,有机组合部分传统教学手段,完成教学过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制作大量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同时观察、分析同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实例,进行思考,谈谈自己的体会。

2 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有powerpoint、flash、

authorware、电子白板软件等,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powerpoint采取页面式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掌握,交互性不强,制作出来的课件灵活性欠佳,但因其极易上手,成为绝大多数教师首选的课件制作软件;flash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效果;authorware优在交互方式丰富,也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有力工具,但因制作难度较大,通常是具有良好计算机基础的教师使用;大多电子白板软件也可以制作课件,操作简单,制作方便快捷,并且内置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可供调用,但制作和使用环境受局限,不易交流,导致使用者极少。

3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快速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节约大量的板书、挂图悬挂、教具准备等无效时间,能迅速向学生呈现大量的文字、图形等信息,课堂容量极大增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特点在广大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时,都有着深切的感受。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一个具体的情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出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中来,教师也轻松把握课堂的导向。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设计一个小狗赛跑的情境,用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有一个正方形和其内切圆两条不同形状的环形跑道,两只小狗分别沿着两条跑道赛跑,同时从起点出发,一圈后回到起点,所用时间不同。这个情境仿佛是在讲述一个童话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在故事中向他们提出问题:小狗所跑的跑道的形状和路程是怎样的?这个动画制作并不费力,展示所花时间也不多,但达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良好效果。

影音展示,让学生乐享视听 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课件中插入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音乐和视频,能活跃课堂的氛围,有利于课堂教学组织,更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描写美丽风景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画面,轻松地领悟字里行间中展现的美景,刺激其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获得对所描写景物的感性认识。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运用配乐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范例,朗读的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学生先听后练,可显著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影音展示,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活跃,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

化繁为简,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好生动有趣的教学画面,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中,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突破课堂教学所设计的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六的乘法口诀”时,利用课件依次展现豆荚,逐步数出其中小豆子的颗数,随着每一组数据的产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其中数量的变化规律,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就能轻松归纳出六的乘法口诀,完成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爱的学习娱乐形式之一,教师设计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动手操作,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求学生伸出手来,跟随音乐节奏一起做手指操,让学生明白5根手指4个间隙的数量关系;并利用课件的动画变幻,将手指根部所在曲线拉直,手指变幻成为小树,自然地将手指与间隙的数量关系转变为小树与间隔的数量关系,解决了本课的第一个难点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教学延伸,拓展学生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向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媒体素材和感性材料,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展感受的时间、空间等领域。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涉及圆明园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前搜集好图片与影视资料,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用照片展示圆明园优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物,用视频呈现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犯下的滔天罪行,画面生动形象,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 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无法指导学生的模仿学习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通过观察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而掌握的,如写字手法、绘画技巧、乐器演奏、舞蹈动作……这些教学过程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多方位地演示自己的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从而掌握学习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制作得多好的多媒体课件,也是无法与教师的亲身示范相媲美的。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情境,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授课方式,构建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世界经济概论;多媒体课件;应用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情境,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授课方式,构建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世界经济概论》从教学实践出发,阐明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对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记忆效果、发挥交互性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笔者从《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些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体会。

多媒体课件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给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惫,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多媒体课件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他的方面,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利用powerpoint具有的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教师应自行编写和制作《世界经济概论》课件,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教师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首先要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编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使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精炼、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还可根据需要,对文本框的内容设置出动画效果,如切入、百叶窗、展开等;同时,设置对象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学内容相同,因课件制作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迥然不同。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一章中,理论部分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其理论基础等内容。在具体实践中,要讲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实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理论比较抽象,有的在当今理论界又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而实例众多、各具特色。在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作辅助,采用适当的图形和图像、动态模拟图像等视觉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使多种感官受到综合刺激,揭示描述的客观事实、发展过程、预期可能或必然出现的结果等,并附有一定数量的知识回顾、知识扩展、探索、辅导和习题等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而且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还可以实现对大量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传统教学是通过教师板书速度和语音速度控制课堂的节奏,讲过的知识点,从黑板上擦去之后,不能再重新回到学生的头脑中,当一堂课的信息过多的时候,难免遗忘,而对于没有课后复习习惯和不善于在教材文字中寻找知识点的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学到后面,忘记前面”的现象。而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可以在任何时候回放和重播。例如,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总结这节课所讲内容,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应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引出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这些要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件回放来完成。并且这种方法关键点明显,重点、难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堂的授课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在《世界经济概论》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改、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以满足教学主体——学生的要求。如针对一些学生想学习的课外知识,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经济类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理论发展动态,随时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完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供设计制作中选择使用,使学生能够根据事物发展过程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进程。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辅助教学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应用到《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观看。学生还可以借助辅助习题课件,检查和测试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与网络中心合作,在校园网上建立《世界经济概论》答疑室,安排任课教师值班,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石油美元”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启发,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多媒体教学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做法。一次成功的多媒体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为了更好地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前必须设计处理好教学信息,课堂上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控制教学,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此外,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以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能力培养,以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需要。

总之,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习空间,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教育学[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8.

[4]曾勇,杨金平.谈多媒体教学的四个环节[j].现代教育技术,20xx,(11):25.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为古代文学教师独立自主上课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帮手,与传统的教授方式相比,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方便学生下载教学材料。

然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水平,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的课件在制作和使用时忽视了教师本人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完全没有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独具魅力的语言、神态、手势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课件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的程式,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传统的教授方式,以板书、粉笔、讲台为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是直接的:教师板书的时候,学生可以边记笔记边思考,而使用教学课件之后,信息量加大,板书显示速度加快,有时学生只是匆匆浏览老师做的ppt并忙于记录,学生上课容易疲劳,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再次,从教学内容看。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对它的阐释和理解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并且永无止境的。课件本身展现的只能是教师的一种观点或见解,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唯一,而有的课件中强烈的视听效果会给学生带来极深的感性认识,这非但不会起到辅助作用,还会影响学生的想象力。

此外,有的课件制作简单、粗糙,缺乏层次感,课件的艺术设计不够理想;有的课件设计得过繁、过细,有的又过于简单。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在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过程中,应采取如下的优化对策:

首先,强调课件设计制作的教学个性,凸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是每位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所授课程的一次再创造和“深加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授课教师研究成果的个性化诠释,无论使用何种工具,古代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课件不仅要体现教学内容,更应融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这是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课件不能完全成为教材的翻版,把教师挤到边上,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行“目中无人”的教学;更不能有太多不当的媒体展示,否则会引起喧宾夺主的作用,比如太强的背景、太强的画面、太多的显示按钮、不合适的背景音乐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中,要始终坚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使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

其次,课件制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努力在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中创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避免学生消极地接受老师讲授内容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而不是物与物之间的互动。否则,徒有现代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会被减弱。

一是材料选取的科学性,二是课件制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古代文学讲授的大多数作品及文献都是用文言文表述的,文字简约、艰涩而意蕴深奥,识、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不仅需要教师用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扫清文字上的障碍,还需要提供较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而多媒体丰富的材料资源(包括书籍、杂志、网站、电视节目剪辑、影视光盘等)既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存在材料质量的良莠不齐的状况。在把广泛的多媒体材料应用于教学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突出科学性,教学课件作为固化的教学成果,不能把错误的知识和概念教授给学生,在这一点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在利用多媒体丰富的材料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良性刺激,比如在课件中插入作品朗诵、音乐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优秀的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一个课件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把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最简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应避免书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一屏显示过多的文字,而且要使人赏心悦目,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把课件制作得精美一些,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教学和美的熏陶。

在选择课件制作载体上,应尽量选用教师熟悉的、常见的普通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创作系统,特别注意使用不需要太多程序知识的相关软件来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拉近教师与计算机的距离,在课件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预期之外的情况,便于调整和修改,又可以展示教师“精雕细作”的人格魅力。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还应考虑教学意见反馈和实现校园网上教学平台共享等问题。e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平台就是屏幕,因此古代文学课件设计和制作是应考虑如何延长课堂教学手臂,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得益彰,增加师生的网上互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自觉选择学习、选择经典。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是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在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应因课程的性质、内容而异,可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致,这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古代文学的教学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这一课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掌握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来学习比的应用。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用比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也为后面学习比例和比例尺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比,来复习比的知识,一堆橘子,分给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怎么分?这样的课前热身。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合作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在进行新课学习时,学生先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筐苹果分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怎么分?突破了本课重点。不能按班级数平均分,不公平。这是学生就会思考,哪怎样分就公平呢?根据需要,发现根据两个班的人数比分,较为公平。接着增加一个已知条件,有150个橘子分给大、小两个班,怎么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方法。在整个合作学习、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各自的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生活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问题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在尝试应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相关的生活情境:开联欢会买水果、开元旦晚会布置教室、开晚会的`主人——六三班全班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这三个练习有有基础,也有扩充。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仅有趣味,也感不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看清,明白比的应用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真实的反应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在设计了当堂检测环节。通过三道题,当堂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节课的练习课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生活也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一道,60元的零花钱,你怎么分配呢?有学习用品,爱心储蓄、其它等三部分。既达到了巩固、应用比的目地,同时还进行了爱的教育。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像这样的按比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创设“分物情境”,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主观意识。

设计“猜想――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组织学生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3、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安排有梯度的练习,强化新知识。

在巩固练习阶段,安排了多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来巩固和强化新知识。正所谓“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为不同的学生谋得了不同的发展。例如:“黄金比”开放性知识习题,解题方法多样,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真正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及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难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搜集与成本相关的的资料,经过筛选、整理,制作了成本会计多媒体课件,同时紧紧围绕教学的需要,针对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搜集了各个企业的工艺流程5份,拍摄了生产工艺流水线的照片30余幅,录像两盘,并绘制成数据流程图。这是解决以往教学中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使之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这些工艺流程图片的观看,能使学生在短期内了解产品加工工艺过程和产品计算过程,初步了解什么样的生产类型,应采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将各种数据资料、图片资料作为基础,利用powerpoint、word及声音图像处理软件,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上生成各种“声情并茂”的费用分配表、明细帐等各种账表,能使学生对成本计算全过程的数据流程一目了然,同学们对成本计算真正地心领神会。

总结一般产品成本计算的规律,从加工工艺入手,对每一工艺过程产生凭证、原始数据以及生成数据制成流程图。显示各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对数据入口环节设计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将目前财务软件的凭证处理系统变为智能凭证处理系统;二是将单一凭证处理模式改为多重凭证处理模式。

(一)智能凭证处理系统。

智能凭证处理系统是指具有根据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原始凭证住处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功能的凭证处理系统。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开发出能够十分准确地自动生成所有的记账凭证的智能凭证处理系统。

但可以实现部分凭证智能处理,这对减轻会计人员编制记账凭证的工作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智能凭证处理系统的发展必须与原始凭证的数字化、电子化相结合,否则智能凭证处理系统也不能带来会计人员编制记账凭证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所谓原始凭证数字化就是将原始凭证记录的信息编制成条形码,凭证智能处理系统可以通过扫描器快速读入原始凭证的信息,原始凭证电子化是指原始凭证的生成、传递、读入都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

当智能凭证处理系统实现时,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会是这样:收到附有条形码的原始凭证或者收到从网上传来的电子原始凭证,审核鉴证后,用扫描器读入原始凭证的信息或直接传送电子原始凭证到智能凭证处理系统,由系统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经会计人员确认后,原始凭证信息和记账凭证信息马上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并可立即按要求加工成账簿、报表。智能凭证处理系统的示意图见图1。

智能凭证处理系统的出现,结合原始凭证的数字化、电子化,其意义十分重大:第一,大幅度地提高编制记账凭证的工作效率,减轻会计人员工作量,降低编制凭证的人为错误;第二,提高了会计信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速度,而且智能凭证处理系统可以使非财务部门也能直接输入凭证,经财会部门确认后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第三,原始凭证信息全部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将为审计电算化打下基础。

(二)多重凭证处理模式。

所谓多重凭证处理模式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对同一交易或事项可以按不同的具体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甚至是不同的会计编制基础)编制多种不同的凭证,系统对记账凭证进行登账生成报表的处理后,即可以得到不同的具体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下的账簿、报表。多重凭证模式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有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可以对外公开多样化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外部的不同需要。

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对企业公布的财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已不满足企业按有关规定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他们希望企业能对外公布更多样化的财务信息,如在不同具体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下甚至是不同编制基础的财务信息。另外,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有不同的兴趣。例如,债权人可能对企业用收付实现制编制的财务信息更感兴趣,而税务部门更希望看到企业用计税基础编制的财务信息。对于上述不同的要求,单一凭证处理模式是难以实现的,而多重凭证处理模式使企业能方便地实现上述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经的浪潮已经来临,相信国内会涌现一大批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所属的子公司因经营地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将会给母公司的报表合并带来困难。如子公司采用多重凭证处理模式处理业务,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另外,我国加入wto后,接受国际融资和国际资本投资的国内企业大量增加。但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仍存在着差异,经国内企业的国际融资筹资造成一定的障碍。如国内采用多重凭证处理模式,同时对外公开多种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信息,无疑会提升企业在国际上融资筹资能力。

2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目前财务软件单一的凭证处理模式只提供基于一种企业选定的具体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而产生的记账凭证,从而产生惟一一套报表。目前,我国已开始逐步实施统一的会计制度,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的财务信息已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这种可比性是受到限制的,因为企业可以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具体的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如果两家在相同会计制度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具体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那么他们所形成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可能就会有问题。例如,有两家经营范围、规模状况都接近的企业,在存货、成本核算、折旧上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他们最终形成的财务数据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假如我们以这些财务数据作为财务分析的依据,可能会产生一些截然相反的结论;假如两家企业以此作为比较各自的竞争优势及劣势,并用于决策,那么这样的决策可能是危险的。企业如采用多重凭证处理模式,产生多样性的财务信息,会使得企业间财务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

3.真正发挥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目前,会计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大部分财务软件都自称为管理型财务软件,并声称具有管理、决策功能。但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财务软件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财务软件的设计模式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以满足会计核算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管理、决策的功能作为设计的模式,而并非以建立一套以管理、决策为目的,包括信息收集、传递、分析、输出的系统作为设计的模式。

目前财务软件实现管理、决策功能的过程大致如下:对通过编制凭证进入系统的会计信息,按照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库,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企业管理、决策有直接帮助的信息。这种处理模式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地方,就是企业编制凭证是以满足财务会计的要求为出发点的,即对外提供符合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要求并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而并非以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需要为出发点。因此,这种由单一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尽管经过复杂的加工处理,由于其先天的不足,所形成的信息对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作用是受到限制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先天不足的现象,使会计信息真正能发挥管理、决策的作用。财务软件采用多重凭证处理模式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在多重凭证处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按照财会的要求和管理、决策的需要(企业可自行设计一套记账规则)编制多重记账凭证,凭证信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经过加工处理,分别形成满足企业对外公开财务信息需要的会计信息和对企业管理、决策有真正帮助的会计信息。在上策需要而分别建立两个信息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管理工作运作成本。

4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在80年代初开始的,在企业中应用的历史不算长。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极为有限,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难于在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直接取得有用的原始数据。因为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的需要而非管理会计的需要。财务会计收集的原始数据不能满足管理会计的需要。例如,在成本核算中,财务会计只收集与产品生产相关的生产费用数据,而管理会计收集数据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包括与产品有关的所有资源消耗,如营销费用、采购费用,产品设计费用等等。因此,管理会计不可能全部直接从财务会计中取得成本信息。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人们常说在会计中应用信息技术会引起会计的革命,但多年来我们看到的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模仿手工处理程序,而看不到会计的革命。

采用多重凭证处理模式的智能凭证处理系统,结合原始凭证的数字化、电子化,虽然算不上会计的革命,但相信会给会计工作带来明显的变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