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热门18篇)

时间:2023-11-30 16:34:22 作者:文锋

读后感是一种对于阅读内容的心得体会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们为您带来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这些文章通过作者独特的观点和思考,展示了对书籍的深入理解。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艺术班的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基础一般比较差,反应在学习上就是数学成绩特别的差,没有课堂积极性,上课反应比较慢,对于老师讲解的基本内容都不能掌握,举一反三更是奢望,那么我们如何才可以解决老师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一个月的摸索实践,我将我的做法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有许多的知识漏洞,很多学生已经听不懂老师在讲些什么了,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不会的`太多,也就只能放弃学习,不好意思去问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对此,我就采取在上课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反应时间与反思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化整为零将每节课的内容分散开来,从基础开始,把数学概念讲透,这样看上去非常浪费时间,实际上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他们的内心是轻松愉悦有收获感的。一来二去慢慢的对数学的学习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再有就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刚刚带艺术班的时候,数学课上孩子们非常低沉,每次到提问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为了提高孩子的课堂参与度,我采取合作学习团队答题的模式。也就是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先让同学们知道我的问题是什么,要回答的内容是什么,了解大家都是什么答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简单问题后,我再次引申出较难的问题,并且提示学生思路方法,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的课堂教学实践时间不长,谈不上经验,有的只是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我相信孩子们都是潜力股,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们想干并且付诸行动,就一定可以有所收获,通过我的实践和孩子们的努力,大家对学习数学已经没有了恐惧,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于数学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大的兴趣,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每次考试都有孩子进步。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引导、相信自己的学生,努力帮助他们,这样才可以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语言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教育离不开语言的帮助。可能有的人认为只有语文这门学科才需要语言方面的艺术,其实所有的学科都离不语言,甚至于数学这门逻辑性思维极强的学科都需要语言艺术的熏陶。在数学的教育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师生之间的互动都需要语言这个载体来帮助进行。教师的讲课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所以说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

教师在教授高中数学时最应注意掌握便是说话时的语速,即语言的节奏。在高中数学的教授中,教师的音调、教师的语速必须适中,声音高低必须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够听见,语速的快慢也要让学生在教师说话间的空当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这样的语言节奏是比较适当的。若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候小声聊天或有其他一些违纪现象时,教师可以突然停住然后以眼神示意讲话的学生予以警告,这样就提高了语言艺术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在读到题目中比较重要的字眼时,教师就可以突然提高声音来让学生知道此处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提问时,应该用惊讶的语气提出,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在全班抢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速变快,激发学生快速回答的热情,提高学生抢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加强语气来表扬学生,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鼓励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适当的批评学生,这就是批评学生的艺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教师缺乏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批评学生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当场数落这个学生的各种错误,言辞不当,言语十分激动,甚至冒出一些不因该在学生面前出现的词汇,这样的教师是缺乏语言艺术修养的。这样下来,被批评的学生也会感到十分羞愧,心里必定十分痛恨这个教师,那么以后上课时对这个教师教授的数学课也没有兴趣。而有语言艺术修养的教师深知批评的艺术,批评不是体罚、讽刺、咒骂、训斥的集合,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应当用道理慢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是一种幽默的方式隐晦地道出学生的错误,这些批评方式都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的批评方式比那种过为直接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教师在教授数学时所用的语言艺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语言的规范性。教师如果在讲课时都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那么学生在做题考试时也不会注意题目中语言的准确性,错误率也会翻倍。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定义是非常严谨的,教师如果在讲述时有一个字用的不准确,那么整个定义可能会产生歧义。比如,高中教学中映射的定义是这样的:设a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一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的一个元素与之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a和b以及a到b的对应关系f),称作a到b的映射。可以看出,映射的定义是极其精确的,教师如果在给出学生映射的定义少了非空或者是唯一等字样,那么映射的定义就会存在偏差和漏洞,在做题时根据的定义就是不严谨的。所以说,教师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科学性,整除不能和除尽混淆;切线长不等同于切线,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垂线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的线,那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最小的整数是0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这些说法都是漏洞百出,教师如果在教授时犯了这些错误,那么错误知识在学术的脑海里就会根深蒂固,改的时候就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加强注意的地方,语言的错误是不能出现的。只有教师讲述时注意语言艺术的严谨,那么教出来的学生也是有严格逻辑性的。

第一,教师本身应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讲课时的语言才能更为灵活。教师自己应有一个较好的口才,并且进行大量的知识学习,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就会渐渐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长时间的自我学习和教课中,自己不断积累,就会一步步形成独有的语言风格。这样下来,教师在讲课就会觉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得心应手,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数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其次,教师还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是没有语言艺术性可言的,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语言艺术的大量应用。原有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知识一味地按着课本上的进程讲解,教授定义时只是将课本读一遍,这样是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语言艺术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最后,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学习更多的知识,还可以用多媒体来体现语言艺术在数学中的应用。语言艺术可以通过多媒体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读书随笔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讲课时的“偷懒”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师生互助。学生听完知识点后,可让学生自己出题,互相检查讲解。让学生说出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应如何避免。这样老师轻松、学生学习效果又佳,何乐而不为呢?二是讲课时要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尽量少占用学生的宝贵时间。一节课40分钟,最多讲20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思考。这比起“满堂灌”的讲法来可谓“偷懒”多了。三是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过一把教师瘾。对有些浅易的题目,先组织学生自己讲解,然后让他们一对一的充当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解,这样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偷着乐”。当然也不是学生讲完后便不再管了,对于学生没讲到的地方教师还要适时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数学教学有别于其他的教学,数学题的.答案大部分具有单一性。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小组长的优势,让其批改组员的家作,起到监督和纠错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的时后,能吸取他人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摒弃自己的缺点,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作业思考能力。学生也乐在其中,而老师此时也能尽情享受“偷懒”呢。当然老师要把握好“偷懒”的度,做到有原则的“偷懒”。比如:课堂作业则坚决自己改,这样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从而做到对症下药。还有试卷老师可让学生对改选择题和填空题,对于解答题和分析题则要亲力亲为。我们对“偷懒”要进行艺术加工,老师要注意背后关注和落实。

数学的辅导有别于其他学科,是以练为主。当然也有学生利用辅导时间问一些平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当遇到学生问某个问题怎么解时,老师总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弄懂,一个一个的讲则很费时。但一般学生问的题总是大多数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可以给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每人配一个师傅,遇到问题可让师傅先去讲解,把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去讲解,这样老师就可以“偷偷懒”了,而且效果会很不错的。这样教师懒了,学生自己动手动嘴的机会多了,久而久之也就养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了。

评讲试卷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很认真细致地准备材料,旁征博引,课堂上一题一题的讲解。这样也有弊端———教师讲的累,学生也听的累。我在评讲试卷时又懒了一次———让学生上台讲,讲答案,讲思路,然后再对症下药,适当补充。试卷的讲评不一定是要在考了以后讲,我们也可以边考边讲,节约时间不说,学生也更有新意更具挑战性。比如:每一大题让学生当堂考10分钟,老师再叫学生写答案,教师和学生马上对其作出点评。这样老师“偷懒”了,学生高兴了。可谓是一举三得了。总之,教师的“懒”是为了逼学生“不懒”,教师在课堂上少占用时间不等于在课下少钻研。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机会都留给学生,学生讲一遍比教师讲效果要好很多;再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反串互动教学模式理论,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说、写、讲、评。教师要检查落实情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此外,大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钻研教材,掌握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便是我所说的数学教学中的“偷懒”艺术。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堂教学的感悟等。

1、常态下的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的质量。

2、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3、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在堂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

4、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我们有的教师,在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样答才合老师的胃口。

5、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唤醒和导向。

6、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7、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学生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包容,体验到平等、包容、和谐的数学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

8、教育机智具有突发性,是不能预先设计的。正是教育机智的这种特性,折射出一名教师教育艺术的高低,甚至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教育机智,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9、教会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要比教会他一个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多一份责任,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学生正确的作业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的作业却绝对是一种创新。

11、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2、静静的聆听、扬眉、包含鼓励的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凝望我们的学生,每一个动作可能都是出于教育学的意义而做的。

13、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

14、真实的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堂更不能前操练,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15、要善于把学习还原成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平等交流中获得知识,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现知识的奥秘,在千辛万苦,"费尽心机"后豁然开朗,体会一种"顿悟"的快乐。

16、新授好比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掏河蚌里的珍珠;练习好比是将掏出的珍珠擦亮。使它发光;复习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使之成为一条条项链:实践活动,好比是将一条条项链卖出去,挂到人的脖子上。如果这个比喻还有点妥帖的话,那么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卖珍珠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有所不同。

17、现在的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

18、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更有价值。因为,一样物品是否有价值,很难从它本身的属性说,关键是看人如何根据它的属性而恰当地运用它。如何运用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微积分有价值吗?你一定要逼着小学生去掌握。它就可能成为负价值。"+2="有价值吗?你让学生去把它默写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它也就变成负价值了。

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让我领略了名师别样的风采,走进了名师们的堂,领略名师们的堂艺术。

这本书根据现今的教育现状,介绍了每一位老师独特的.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堂,朴素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孩子敢于站起说,竭力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让学生表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抬起头,往下看"这句话出自潘小明老师,可见在潘老师的堂上,他时刻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当然,这需要教师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又如徐斌老师:堂的朴素之美;华应龙老师: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钱守旺老师:感受数学堂的魅力;林良富老师:在细节中体现堂魅力;夏青峰老师的堂追求以及田立莉老师:为学生所需而教。不管是哪位老师,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的前提呀!

在7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见识过热闹非凡的堂教学场面,也曾一度羡慕别人堂环节设计的巧妙、演示的精妙、堂教学的流畅,甚至曾把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堂上,并为此尝试。但实践过后,静下心思考,发现除了当时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一节上得特别有感觉,可是作业的质量却不高。这就引发我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本书中刘可钦老师相关经历让我有所顿悟。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和敢于尝试,进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的教学质量,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开上。

读此书,感受著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顿时我发现名师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追求的是"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我想,数学堂教学就应该把握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还学生以真实的堂,让我们的数学更常态、更有效!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这本书分8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八位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

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位名师的教育人生,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震撼着我,深厚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奋斗感染着我。

其中对《华应龙:疯狂数学和谐魅力》这一章节感触颇深。我把华老师给数学老师提的十点建议记录下来:

1.要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2.要每天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算。

3.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5.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

6.重视学生的`动手活动。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8.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要突出思维碰撞。

9.加强对少数差生的辅导。

10.作业设计要新颖有效。

结合自己十四年来的教学经历,对照华老师提出的十点建议,我开始好好地反思自己,最后感慨自己在以上很多方面都是存在不足的,有的方面更是没有勇敢地尝试过。原来教学永远是无止境的,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我告诉自己:我要以名师为榜样,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都说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近日的阅读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数学课程的灵魂,去追溯数学课程的起源,让我对平日的数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从新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特点,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的阅读,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每节课中每一项教学目标的深刻含义。而《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只有了解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比了世界发达国家小学课程目标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深刻体会,从而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一直在共读这本书-《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说在了我的心上,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是多么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教学的书啊。

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的课堂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在如今的社会,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发展公民数学素养已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学会数学交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对于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又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书中一语中道,孩子们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可能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关于问题性质的认识与问题表征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是孩子们对于问题解决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去提高。计算规则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们读题、辩题、审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出些错误,来提高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普通知识与现实特殊情境的联系,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老大难,书中强调,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又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角度帮助孩子。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近几年,我校大力开展儿童智能开发实验,开设了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奥林匹克等多类实验小组近42个,学生参加省市区多类比赛取得了上百项荣誉,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后感

这是一本站在教师立场,基于小学教师的现实处境和成长需要而写的一本书,作者历经十二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成果。本书不是纯粹的理论,也是不单纯的实践,而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建构。“新视野”作者试图使小学学科教学成为一种“研究性变革实践”,使教师的实践成为研究性实践,变革性实践,达到使教师学会透析自身实践,必造自身实践品质的目的。

本书不仅将学生纳入研究的视野,而且对学生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贯穿、渗透在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当中,努力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当中实现“以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为本”。本书还将方法论意识渗透贯穿在书中的各个角落,帮助教师明析自己思考与实践的基本立场,前提和视角,转换思维方式,挖掘新的思维路径,重组和丰富思维框架,建立整体性,关系性和类型性思维方式。

本书将教师的发展置于学科教学变革的背景下细加考量,以教师素养取代教师素质,从“养成”这样一个动态生成性的角度,回到“教师生命及其成长”这个原点中加以辨析,关注变革时代的教师生命成长和生命价值。

本书对学生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型,教学过程设计转型等做了充分的论述和指导。

本书还采用了大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鲜活而真实的事例,分析和说明了理论在转化为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说给我个人的教师事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开阔了视野,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感受最深的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真实、平实、扎实、充实、丰实。

强调课的真实,是我们对待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一点瑕疵也没有,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有的教师期望把课上的一点问题也没有,这种预设的目标是错误的。所以,真实的课是不粉饰恶毒,是值得去反思的,也是有待完美的。

课的平实,是期望教师以平常心态去对待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淡化公开课点缀式的意识,强化日常探索与研究的意识。有的公开课就是上的很花哨,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但这种课不可能在每一天的实践中进行,因为它要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天天要上,正因为如此,平实的课是反映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常态的,也是很实在、很普通却有质量的。

扎实的课,是期望教师追求课的真实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有的课上,学生始终没有认识的错误,也没有思维的碰撞,只是为完成教案而“走过场”。这样的课是很难促使学生的真实的发展的,所以扎实的课多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体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是有真实效果的。

课的充实,是期望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真实的发展。如果教学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就不能看作是一堂好课。所以,充实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人人有收获,人人有不同的发展,也是效率比较高的课。

什么是课的丰实,即课的生成,是期望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把握课堂,在课堂中能促使学生生成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师生之间有真实的智慧的投入,学生的能力有所发展,学生的思维不但活跃而且水平有所提高。所以,丰实的课是体现课堂动态生成的,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教师教育智慧的,也是体现师生生命活力的。

要做到这五个实,很难,但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相信在这种追求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探索和研究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五实”课堂,也相信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得到真实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也会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努力!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

读完马博士这本风靡美国的著作,对我冲击很大有两点:原来名著是这样写成的,感叹于她另类的写作手法;原来美国老师这么笨,相比之下中国老师这么聪明,不可同日而语啊。

摘录:本文是选取了四道数学题: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封闭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每一道题就是一个研究专题。先设计课堂情境,再请美、中教师就此内容阐述教法和解法。厉害的是马博士能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反应了其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最后通过对比谈谈两国教师的知识差别。

感悟:其中我很费解的两个词:“过程性理解和概念性理解”。借1与退1的区别:位值退1是过程性,退1相关的原理是概念性。收获较大的是看完后更好地对“知识网络”、“知识包”的理解。如书上114页,三幅对比图,就是由原来完全分离的几个知识点,再变成四个手牵手的图,有隐性联系数学基本态度,有显性的练习基本原理。反应了他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包括宽度、深度、关联度和完整度。除了图式的讲解,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熟练的出租车司机理解城市,有多条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

第一章:重组数字做减法的区别:

例子:美国老师觉得7+2+3=9=12对的,连中国学生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美国教师的方法:“拿1个10来换成10个一,‘拿’是重组,‘变’是转换。”“不能从较小的数中减去较大的数,于是就向它的邻居‘借’1。”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学语病。小数也可减大数,邻居暗示了十位与个位是两个独立的数而不是一个数的两个部分。“借数”暗示计算中的数值可以任意改变,可以‘借’值。

中国教师方法:“退一”与“进一”相对应。通过“十进制”、“位值”来解释。还介绍了重组的多种途径。如53-26:53分成40和13;53分成40、10和3或者26分成20、3和3等等。特别强调知识包。做53-26时,他们已经有了“20以内减法”做基础,而且必需学得非常扎实。他们说,减法中的重组思想,把高位上退一到低位上的值,是通过学习三个水平的问题而形成的。20以内、100以内,再更大的被减数。在教一个知识点时应该把知识看做一个包,而且要知道当前的知识在知识包中的作用。你还要知道你所教的这个知识受到哪些概念或过程的支持,所以你的教学要依赖于、强化并详细描述这些概念的学习。

对比:美国老师青睐“借位”,而中国教师解释这个算法是“退一”。

第二章:多位数的乘法:处理学生的错误。

错题:123三次乘积都与个位对齐。

×645。

615。

492。

738。

1845。

美国老师认为错因: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位值,,只从表面上看成4乘3。不会进行移位,没有记住公认的规则。美国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是:积492实际上是4920。认为零是“人为的”。只是为了占位。

策略:过程性的.:

描述规则:个位上的5,就从个位开始;十位上的4就向左移位,将乘积放在十位上的4下面。;然后移到百位。以此类推。

使用带横线的纸:将纸竖起来,一列里面写一个数。从而保证能正确地排列这些中间乘积。

用占位符:在空格处放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头大象。只需要服从老师有趣的、武断的命令就行。

解释基本原理:123就是100加20加3,5个123,40个123,600个123.

将该问题拆成三个小问题:123分别乘以5、40、600积为615、4920和73800再相加。

中国教师认为:

解释错误:分配律:123×645=123×(600+40+5)改成详细竖式,再擦去0成阶梯型的竖式。

10和10的幂的乘法,×10和×100。

位值制:论证123乘以4个10是492个10,解释为什么492应该与10位相对齐。一个数的大小不仅仅依靠它所含有的数字,而且还和这些数字放置的数位有关。

知识包:位值、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基本原理、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的乘法、10的乘法、10的倍数和幂,以及交换律。重点是两位数的`乘法。(图p44略)。

策略:解释和示范:492个十,2应该写在哪里?738个百,8应该写在哪里?

学生发现问题:

观察,检查,分析和讨论;通过问问题进行引导;诊断性练习。

对比:美国教师遵循“对齐乘数”的法则,中国教师用位值和位值制的概念,解释为什么中间乘积在乘法中不像加法中的对齐方式那样对齐。

第四章:探索新知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当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增加时,它的面积也会随之增加。判断并证明。

美国教师:查书。因为不理解公式的运算推导,所以要找人告诉他反例,查阅书本并且找出反例。要求更多的实例、数学方法。面对学生观点的反应:简单接受9%,没有用数学方式研究78%,用数学方式研究13%。教师负责地评价学生观点的正确性,和学生一起研究她的观点的正确性。

中国教师:70%能正确解决。推翻这个命题:理解的第一层水平。识别可能性:理解的第二层水平。澄清条件:理解的第三层水平。解释条件:理解的第四层水平。

对比:美国教师倾向于关注“周长增加,面积也增加”的观点正误。而中国教师探讨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3名(13%)美国教师独立做了研究,只有一名得到了正确的答案。66名(92%)中国教师做了数学的研究,有44名(62%)教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掌握一个领域的基本思想不仅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发展对学习和调查、猜想和直觉,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只有那些对数学有适应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中国教师对学科的文化适应更强。他们倾向于严谨思考,用数学术语讨论,并用数学的论证来判断他们的见解。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

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两年的新教师,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认为除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还有一个途径必不可少,那就是读书,尤其是教育方面的书籍,从书中不断汲取养分,以便能更新和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

我选择了一本介绍教师如何掌握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书籍,这本书分别从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导入、课堂气氛、课堂环境、课堂秩序、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时间分配以及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等方面介绍了不同的教师是怎么处理的,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来展示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品读完这本书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怎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想法。

要想上好一堂课,老师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说到课前准备,我们想到的无非是先钻研好教材,再写好教案,可书中讲的却不止这些。有一个做法我觉得特别好,书中提倡老师应养成提前三分钟进教室的习惯。老师提前走进教室,一方面是可以提前检查教学设备,比如粉笔够不够用,黑板擦干净了没有,班班通能不能正常运行,这些都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是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我也经常发现一进教室,学生还沉浸在课间游戏、聊天的氛围中,甚至一些调皮的学生还在教室后面互相打闹,看到教师来了,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回到座位上,这样学生很难立刻进入上课状态。如果教师提前三分钟进教室,就可以提醒学生结束游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早点做好上课的准备。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既有助于完善教学工作,又能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以前一直以为为了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上课应该要严肃、一本正经,原来我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书中建议教师应该带着微笑进教室,让我感触颇深。当学生们看到老师脸上的笑容,一定会被老师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被老师亲切的笑容所牵动,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而一节课有40分钟之久,要使学生能全程保持专注,还要看课堂气氛怎么样。要想调动课堂气氛,教师不但要有语言魅力,而且也要有恰当的肢体语言。其实运用一些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来传达课堂教学信息,调控课堂秩序或气氛,有时往往能达到比口头语言更神奇的效果。比如,表扬学生时,除了口头表扬外,教师可以走下讲台,热情地与学生握手、击掌,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还有,上课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如果直接批评他,很可能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办法是用眼神提醒他要认真听讲,或者不动声色地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亲切和蔼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学生会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必定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如果教师分析了某一问题,学生却发表反对的意见,教师该怎么办呢?如果碰到学生恶作剧,打断了教学过程,教师怎么解决呢?如果教师提了问题,学生不愿回答,或答不出,或答非所问,又该怎么处理呢?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情况,尤其是新手老师就更不知所措了。书中提出当学生捉弄老师时,教师可以试着用“自制—冷静—引导”的方法,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待心情平静下来,想好了解决的办法,再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说话,事情就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当学生的看法与老师有分歧,甚至与老师意见相反时,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更不能批评、指责他们,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有针对性的解答,还要及时捕捉课堂瞬间生成的火花,再给与恰当的点拨和引导,这样,使课堂充满生机与灵动。对于不能正确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着眼于“育人”这个根本,多一点耐心,慢慢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或者降低问题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过学习永无止境,我今后会继续阅读教育类书籍和其它专业书籍,并把从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赵路平)。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一直在共读这本书-《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说在了我的心上,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是多么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教学的书啊。

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

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语言艺术论文

因此,培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

而课堂提问可以使他们慢慢对数学产生兴趣,回答对问题会使他们有自信心,这也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2.提供参与机会。

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单单是老师教,学生听。

因而,让他们回答问题,便是给予了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

3.反馈课堂信息。

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课堂信息,可以知道哪个学生在哪一环节比较薄弱,全班学生普遍不懂的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授课,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4.增强自助学习能力。

提问如果成为课堂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就会养成习惯。

在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自己运算,这就会大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提问过于频繁。

课堂上老师频繁地提问,有时也会影响或耽误正常课堂教学的进行。

2.提问对象存在针对性老师提问的对象会存在针对性,一般都是一些好学生,要不就是特别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者学困生。

这种提问方式其实是不利于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的,会形成成绩两极分化。

3.提问的问题不合理课堂上老师有时提问的问题是不合理的,这会影响小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

笔者分析了课堂提问的意义以及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学者参考。

作者:黎学勇单位:重庆市开县长沙镇一心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后来工作室要研究错题,就卖来华应龙这本《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的书,拿到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认真研读,被华老师的人生及化错教学这种理念深深吸引,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受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不足,甚至离奇,与正常的认知过程结果完全相左。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差错是其关于数学知识的自主的、大胆的、真实的、常常又是独特的建构。如果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自己的想法被压抑着,也许很少有差错,但却缺少了自主、少了真实,更谈不上创新,谈不上成长。

什么是“化错”?就相华应龙说的那样,“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化错”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如果教师能艺术地处理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单的反馈也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错误”,通过这些我可以看得到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得到孩子的思考过程,真的是极好的教学资源。

如果课堂上一个错也没有,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有时我在想,错误随处可见,为什么没花点心思在这些错误上呢?想来是自己的功底不够,往往没能去深抓错误的本质,却用正确的答案来埋没创造的机会。

读了这本书,对待学生的错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好书带给我太多的思考,我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