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程先学后教的开展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1-28 12:05:05 作者:文轩

通过研究和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会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当我们面对写作任务时,范文范本可以作为参考和对比的对象,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初中生物论文]利用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生物科学素养也被国家规定为公民科学素养中的组成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中,要做到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育人。本文笔者主要根据现代大多数初中生物课程的开展情况,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一、立足课本,深挖教材,推行探究式教学。

在当前全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了,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平台,顺应现在的素质教育背景。在初中生物教学阶段,课标中有一些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立足课本,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景,让学生可以无形中根据问题来发现问题、做出假设,从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知识获取从被动强制变成主动探索,也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锻炼了学生科学发展观,使教学充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对探究过程形成浓厚的兴趣,去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慢慢培养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创造力等。通过长期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对科学问题可以做出合理的假设,设计一定的实验,并且通过亲手操作来完成自身的假设,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可以随着这个过程的进行而得到全面提高。比如在学习完成光合作用这一章内容后,教师提出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了有机物。学生通过自身基础实验知识,自己做出假设:产生了淀粉。从而设计实验:立足于碘遇淀粉变蓝的实验原理,可以将同一片叶片在受光和不受光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过程,思路正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某些不足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叶片之前存在的淀粉去除等,通过教师指出实验不足,让学生获得成长。

二、重视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初中生物的实验一般分成两种: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按照旧课程标准要求,只是让学生清楚实验原理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制定关于实验的课程计划时,也只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尚不可行,更何况探究性实验。所以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探究实验真正发挥其该有的本质,让学生真正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生物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有正确的科学探究思路。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利用合理的思维和方法,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能力。要从探究实验中知识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生物的概念和各方面的规律,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和归纳出实验结果,从而升华到概念的层面上去。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首尾一贯地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按照各种水平的要求科学安排教学方法,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不尽相同,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新的课标要求,形成与之相关的科学素养。在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影响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这些非生物因素怎么影响?然后通过回顾后,让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鼠妇进行观察,利用单一变量原则来设计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完成的从现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鼠妇生活规律的理性认识。

三、利用生物学史,加强情感教育。

除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物发展的教育史功能来强化学生对生物探究科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树立正确地情感价值观。比如在孟德尔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创立了遗传学,达尔文通过漫长的探究和实验,建立了进化论,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虽然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几节课的时间,但是这其中含有科学家严谨和逻辑性、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品质,有着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独立思考的科学品质,不断创新的探究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理论和实际结合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历史内容来对生物基本概念进行情景再现,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本质内容。另外,教师可以设置具体情景将生物学史中的经典实验改成学生的探究实验,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后,教师还可借用科学家在探究知识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总的来说,在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书、育人齐头并进,利用教学过程实验学生的探究,最大限度实现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

[初中生物论文]利用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随着大数据网络的到来,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与范围正成倍扩大。人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来提高生活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应该去寻找影响网络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以便于大数据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健康高效传播。以下为对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5.1新工具的因素影响。网络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是在大数据环境下使用好新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信息数据量不断增加,传统的信息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对虚拟信息进行分析的要求。为了尽量达到这一目标,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网络企业已经着手研发对虚拟信息进行挖掘收集等的软件工具。由此可想,未来世界的虚拟网络信息系统,还将引进金融管理工具,政法分析工具等等,从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得到适用性的扩充,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5.2新技术的因素影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还要对大数据环境下不断涌现的各项新技术做好把控,应用在经济行业的企业财务数据,与应用在医学单位等的流程数据,在性质与功能上是完全不相同的,要做好各行业的信息数据管理,首先要将他们区分开来,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使得大数据发展为大资产。与此同时,也要从中寻找各类技术的相似性与互通性,网络信息资源海量,形式结构复杂。目前,网络工程师已经利用云技术在资源的布局,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未来还将利用云技术,对网络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人们应该认识到,大数据只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扩充,对其管理进行改善。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同时,还应注重对保护好已有的资源管理团队,加强凝聚,使得内部信息资源的价值能被最大化的体现出来。相关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者应在原有的数据管理或数据分析上,对大数据的分析,管理应用进行明确布局,使得其尽早运用到网络信息数据管理中去。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生物课程“先学后教”的开展论文

摘要:为更好地实施先学后教,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从而在课堂中组织好学生“先学”,让学生在“先学”过程学会自学、学会发现问题和小组间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在“后教”过程中,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先学后教,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先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指导。生物课堂是有趣、开放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由、自觉、激烈的学习过程。“先学后教”课堂模式就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激烈、紧张的学习氛围。

一、有效组织先学活动。

在“先学后教”课堂中,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是“先学”阶段,此阶段也最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

(一)揭示学习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要了解什么知识,要能运用哪种能力。这样,能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减少学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例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课时中,一上课,教师就提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能描述心脏的内部结构和心脏的功能。学生一看便知道本课时是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因此,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并且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自学思考题。

在明确先学目标之后,出示精心设计的先学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先学完成。思考题的设计要明确,从书本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三方面去设计,要让学生能通过书本找到答案或者总结出答案;题目的设计要全面、有代表性、有层次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又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课时的自学思考题可以这样设计:阅读课本完成“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思考:当心脏收缩或者舒张时,血液是如何流动的?让学生把思考题记录下来,带着具体问题去阅读书本。课文中有“观察与思考”或“资料分析”的,可以直接利用,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先学路线。

二、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明确先学的内容、先学方式后,阅读书本或者观察生物的标本、模型和挂图等,完成先学思考题。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看客,而应不停地巡视,指导学生,了解学生自学进程,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先学过程中,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自学效果。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自学方法,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有如下方法:1.总结归纳。只需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书本文字即可归纳出知识。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四种组织的分布、特点、功能都在书本上有介绍,那么学生只需要把它们利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比较和归类就行了。2.观察与思考,分析并讨论。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中,学生需要观察心脏实物或者观察挂图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在自学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难题,单靠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多人一起合作解决。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一番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学生的热情高涨了,都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了问题。因此,自豪、自信会在心中油然生起,并会越来越团结、越来越爱学习。3.试验法。需要通过课前试验或者上课时观察教师演示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如《种子的萌发》一课中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提前一个三天准备实验,课堂上展示观察从而得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知识,培养探究精神。4.拓展法。所谓拓展性先学,是指学生在阅读书本信息之外,教师补充与其相关的社会背景、课外材料等等。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中,要让学生多了解孟德尔的话,需要加入更多课外材料。

三、有效落实后教。

“后教”不是老师把课本内容再次呈现,而是针对学生先学后所暴露的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补充,帮助学生完善和建构知识体系。提问学生回答自学思考题,对于回答正确的,教师肯定并表扬,对于回答不全面的,教师及时补充完整;回答有偏差的,教师则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对于教学难点,教师则可以重点讲解。教师点拨、补充、更正,做到少讲、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中,对于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同学们都能通过观心脏察挂图和小组讨论方式解决,教师不必多作解说。但问到心脏的左心室壁为什么最厚,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就把时间花在引导学生思考左心室要向全身输送血液的地方去。这样一来,《心脏》一课教师真正教学生的时间只需要三到五分钟就够了。先学后教成为当今非常有效的课堂模式,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先学后教课堂模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实践,结合本校实际,敢于大胆创新,才能让“先学后教”成为我们教师开展教学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屠锦红李如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课程教材教法,03期。

初中生物课程“先学后教”的开展论文

新的信息时代,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到少教,老师更要做好引路人,指导好学生自学。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精教细导、注重反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自学延展,做到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随着课改革的逐步深入、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能力的形成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的学,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就是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先学后教。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1、预习指导要有前瞻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拿到一册新的课本,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读好整本书的概念,翻一翻、想一想,这一册课本与前一册比较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为下一册内容的学习要奠定哪些方面的知识基础,这都要有个思考。其次,要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单元编排体系、知识结构及其联系点,以逐步构建和完善语文知识网络,只有这样能更好为学生自学把好脉、开好方。

2、文本学习要有适度的拓展性。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自然,可以是观察、讨论、演讲,也可以是参观、访问、调查……形式不一,充分挖掘学习资源,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指导好自学。

二、做到以学定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要解决教什么。如果课前实施了有效的自学指导,教师就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在二次备课中确定哪些内容放在课内讲,哪些留到课后做,哪些可以放开让学生讨论,哪些可以由学习小组去解决,甚至还可以对文本进行必要的取舍、加工、改造、创新等等。同时,随着重难点的突破,新的知识点、能力点随机生成,就有必要对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就比较切合学生实际,就会更具有针对性。

2、要解决怎么教。学生充分自学后的课堂教学,也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首先,要依据课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还是品读法,是点拨法还是质疑法,是问题导读法还是比较阅读法,是自主研读法还是合作探究法,要突出重点来落实具体的学法和教法。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敢于取舍,力求精要。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是很多的,如果照搬教参什么都讲,那是不顾学情的作法。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深入挖掘、筛选,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力求以点切入,以点带面,一课一得,促进学生学力成长。再者,教学环节的设置要依据学情作好时间的分配。导入、感悟、点拨、精炼、反馈、合作探究等环节要有序推进,特别是不能缩小和挤占必要的训练、讨论、反馈的时间,在师生互动中要做到动静分明、疏密有致,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即时生成的教学情境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促成学生知识网络的主动构建。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自学指导,做好预设,顺势引导,善于留白,精于梳理,调控课堂节奏,优化教学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关注学生自学的延展,实现教学高效。

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效益,即在单位时间内掌握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与教学后,学生获得哪些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反思从前的教学,满以为自己教得很多,教学智慧都用上了,教学任务都完成了,效果一定不差,其实不然。正如课改专家崔允t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教学活动不在于教师教得精彩,而在于老师的指导,学生自学得法,学生学得实在。

要即时评价,常评价。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找准评价的落脚点,不吝惜评价的语言,拓展评价的广度和深度,让评价兼顾不同层面学生知识获取和生命发展,让评价成为学生具有永恒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自学与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反馈环节。教师要随机把握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三阶段反馈,坚持练、讲、评,点拨、互动、再评重复性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及时反馈矫正,不断巩固提高。

初中生物课程“先学后教”的开展论文

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诸如食品短缺、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等,都要靠高度发展的生物技术来解决。这就决定了生物学科在世界各国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地位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笔者甚至预言,对生物学科的主要脉络和发展趋势没有清晰把握的年轻一代,将很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中从容并富于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对于当代生物科学的主要内容和最新成果应在初中课程中占多大比重,并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这样复杂的问题,还应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对生物课程的设置、内容选择和组织方法作一些探讨。

由于生物学科与社会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是否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一直沿用原苏联课程模式,采用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好处是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完整、系统的认识,学的基础理论较扎实,但不利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分科课程造成了学科间、学科与社会间的割裂与分离,不利于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同时对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的发展考虑较少。因此,从6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在初中开设了综合课,如把生物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类学科合并。对综合课的作用,许多文章都有论述,英国的j.b.英格拉姆认为:第一是认识方面的作用,学生更易接受综合课程而不是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综合课程是按儿童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的,比分科课程按逻辑顺序编制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他认为综合课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而分科课程则不适应社会的变化。(注:j.b英格拉姆著、吕达译:《综合课程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2期。)英格拉姆的观点已被多数人认同。根据综合课程综合程度的不同,可把综合课程分成三种:一是广域课程(broadfieldscurriculum),它是根据各种社会问题把两个或几个学科综合为一个新的领域;二是融合课程(fusedcurriculum),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成一个学科;三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curriculum),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三者区别如图1所示。

附图{图}。

(图1)。

从生物学科应用性强特点看,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涉及生物内容的广域课程有其合理的方面,因为它更具有开放性,便于教学与社会的结合,也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自然和社会问题。但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全面开设广域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其原因有两个。

其一,设课的环境问题。广域课程的本质不是多学科的合并而是围绕着若干个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展开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想性和现实性。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问题形成负责而又慎重反应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必须为此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如小班上课,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自由的发言;课时计划有高度的弹性,以保证学生能随着现实问题的出现而及时到现场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教室应配有较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保证学生能有效地直观感受现实问题的各个层面。

其二,课程的整体改革问题。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理科课程改革必将涉及整个初中课程改革,甚至与小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显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很好解决的复杂问题。

上述两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生物课程改革要经历比较长的复杂过程。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生物课程变化和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把目前的生物课内容分别放入两种类型的课程中。一类是融合课程,即把关系密切的几个学科――植物、动物、生理、遗传等融合为一门学科;另一类为广域课程,即围绕着几个重要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将有关的生物、物理、地理及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前者作为必修课,后者作为选修课。

课程编订的核心环节就是内容的选择。但很长时间内,如何选择必需的生物学知识,一直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决定了应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在决定把什么知识纳入课程之前,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简称《生物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教育(狭义的),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这个目标可能笼统一些,但从《生物教学大纲》对三方面目标阐释看,还是比较全面的。根据这个阐释以及义务教育特点,笔者认为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可以分成6个层面:

1.了解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与事实;

2.懂得可靠事实、原理的来源;

3.能应用原理于生活实践中;

4.获得生物研究方法并能进行一定的研究调查;

6.应具有责任感与正确的价值观。

依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可把生物领域的。

(表1)注:×表示两维度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类型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如价值类知识的陈述很可能使学生从中对某个概念、原理进一步理解,它又成了概念类知识,这说明不同类型知识是互相影响、交叉的。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概念类占比重大,学生感到内容难,负担重,而且不利学生均衡发展,也不符合《生物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我们应该加大生物课程中后几种类型知识的比重,但加大多少,不同类型知识以多大比例出现是应当进一步研究的。

那么五种类型知识选取又体现什么原则呢?应体现共性原则,即选取的内容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所需的经验而被重复使用。这种重复既包括为达到同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的学习,也包括为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学习。我们应选取重复率大的、具有共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如图2),五种类型知识重复区域越大(图2所示交叉线条区域),越具有共性,这是生物课程中最应选取的内容。确立各类知识中哪一部分最有共性除了分析各类知识内容外,还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该年龄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校内学习获得的和在生活中获得的)。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社会化――选择的内容是人类普遍关心的已经解决或正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化――需通过某些简便活动方能获得的知识,这些活动包括课内的实验活动与课外活动或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附图{图}。

(图2)。

总之,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搭配,又要考虑其共性。

从综合课设置的目标和生物学科的特点看,生物课应以与学生周边生活相关的生物内容为主线,也就是以学生常见的或常接触的生物现象为主线。因为,第一,从认识观点的形成看,无论是认识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尤其是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样的主线既能反映自然与社会的本来面貌又能给学生一个整体观念,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现象和因素的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从教学看,它有利于生物学科与社会、科学技术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避免严谨的逻辑顺序造成的学科教学的孤立、僵化以及知识间的重复与割裂,同时也利于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第三,从知识价值看,这样的知识会成为学生以后学习与生活的储备知识而被最大限度地利用。

整个课程体系可按单元组合式来排列,也就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既是开放的,又是完整的,类似英国的《社会中科学和技术》(注:〔英〕中学理科教材《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董振邦等译校,青岛出版社版。)教材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不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但整个课程的组织从宏观上应使学生对生物界有一个整体认识,而且这种认识随年级水平的增高应有所加深。很显然,这种组织方式使课程更具有弹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特点以及学校状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每个单元应由节构成,节与节划分以侧重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如有些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认识,有些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有些节侧重于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等等,如表2所示,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应有一定联系,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单元。每个单元课程目标都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这样组织使课程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使每节课教学都具有针对性,避免教学中因注重概念、定义的灌输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另外,节内内容的组织也应打破以往的描述事实――下定义或概念――举例的单一模式,而应有多种模式,如现象――问题――观察或动手――解释;动手――问题――分析――解释;问题――调查――分析――结论或建议;观察――分析――解释――概念;概念――观察或分析――解释等。美国的课程论专家taba.h主张的课程组织形式:论题――主要观点――事实或情节也值得我们借鉴。(注:taba.h,selectionandorganizationofcontend.teachers,handbookforelementarysocialstudies.1967.)课程的组织要以能达到教学目标为准,不同年级水平课程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附图{图}。

(表2)。

四、关于生物课时安排问题。

目前初中生物课时占总必修课时的6.5%,平均周学时1.5学时,还较合理。现在关键是课时的分配问题。笔者认为,生物课程从哪个年级开始设,是连续开设,还是间断开设,主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由于小学开设了自然课,加之生物现象的广泛性,从初一开设生物课程是应当的,也是合理的。设课应连续,不应间断,因为将学习过程连续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持续发展。另外,素质的培养,能力、认识的提高都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过程,某一课程的间断或空缺都将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仅从生物学科考虑,三年课时应当平均分配,但考虑其他学科的安排和升学等因素,可以在三年级相对减少些学时,如初一为2学时/周,初二为1.5学时/周,初三为1学时/周。

最后,笔者还要特别强调在生物课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生物课实验与理论课时之比是1∶3,但实际达不到。造成目前生物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实验课多了,而是给的课时太少,实验课任务与所分课时不成比例。当然,实验课内容也应改进,如应多强调学生的动手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否则实验课就成了理论复习课,从而使实验时间严重不足。

初中生物课程“先学后教”的开展论文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进行探讨。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课程“先学后教”的开展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开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健美操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情况,对教师队伍现状、健美操场地设施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改革措施,为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健美操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辽宁省;高校;健美操;开设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健美操的创新性、娱乐性、健身性特点,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积极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健美操课程的建设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对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辽宁省各高校的健美操课现状,发现健美操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对策,使健美操课程可以更好的在高校开展,促进这项运动可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开设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辽宁师范大学,鞍山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锦州医学院等12所高校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期刊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库、读秀学术搜索,搜集了关于高校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和开阔的研究思路。

1.2.2问卷调查法。

咨询专家、学者对《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开设现状调查表》做了一系列的修改,最终设计出教师、学生两套问卷。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78份,可信度高。问卷就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开设现状与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

1.2.3访谈法。

对健美操课程的相关专家就目前“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访谈,了解开展现状、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4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统计学的方法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和统计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得出论文所需要的结论依据。并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测。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的开设情况。

统计显示12所辽宁省高校都开设了健美操课程普及率很高,开课率100%.健美操已经被列入辽宁省普通高校的教学当中,但每个学校的开课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高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的高校则是作为必修课来进行教学,还有的高校这两种形式都有。目前有一所高校采用俱乐部的形式进行健美操课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健美操课的以大众健美操为主。

2.2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辽宁省大部分的学校选用的是大众锻炼标准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还有一部分学校选用了教育部大体协两操协会创编的全民健身舞的套路作为授课的内容,大部分的`教师是通过看碟,来学习这些健身操的套路组合动作,然后进行授课,有极少一部分的教师参加了系统的培训。教学内容的陈旧,再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教师动作就比较的粗糙,甚至有的教师几年都不变换授课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还有一部分学校在教学中选用了基本步伐及自编的健美操作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自编教学内容和采用能体现健美操基本动作构成元素的步伐,编排成组合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健美操的教学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各个教师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又没有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这样就使同样的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接受到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大家对健美操的认识不尽相同,不利于健美操的发展的。现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发展终身体育,但健美操课程旧的观念已然存在,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出现。

2.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状分析。

辽宁省健美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上,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62%的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30%的学校采用传统录像教学与电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只有8%的学校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目前辽宁省高校健美操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主,即教师讲授、示范和学生练习为主,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能够在高校健美操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体现和使用,这样也降低了健美操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比较的单调乏味。健美操的优点也不能够很好的得到体现。

2.4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就学生对目前辽宁省高校健美操教学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教学效果很满意的有52%,满意的有37%,较满意的有8%,不满意的有3%.目前辽宁省高校健美操教師教学效果是好的。在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健美操教师如何合理采取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促进提高教学效果是需要重视的。

2.5健美操课程考试内容和方法。

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对学生进行考试的内容集中在技能考评上,自编操考试形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技能考评主要考查的是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和运动成绩等,技能考试形似单一,主要针对“动作好坏”进行绝对评价,认为只要学生“动作”做的好就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的掌握程度高,在成绩评定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测试和考评,考核形式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平时考试或者在理论上讲要重视能力考试,但是在实践中缺少具体的考核办法,对平时考试内容成绩的考评多重视出勤率和学习态度,忽视了求知热情和进步幅度等隐性因素的重要性。

2.6健美操课程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

辽宁省高校健美操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充沛,敢闯敢拼,在健美操教学中担任着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但教学经验不足,有待培养和提高。36-45岁的健美操教师占到42%,平均教龄,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辽宁省各大院校推广健美操的主力军。目前辽宁省高校健美操专业的教师比例偏小,对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健美操教学来说,专业知识的缺乏限制健美操课的发展。目前师资职称结构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3人,讲师33人。可以看出,讲师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占到24%,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不大。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健美操教师队伍年轻化。

2.6健美操课场地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辽宁省高校健美操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课程需要,但大部分场地综合场馆,上课没有单独教室。有的高校设施特别简陋,大都没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少数学校有电视,但大部分没有投影仪,现代教学手段差,影响健美操课程的有序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辽宁省高校健美操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种类的健美操教材。需要规范大纲和教材的制定方式。

3.2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是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和健身健美操的套路;健美操课程的辅助教学内容,以及一些新兴的健美操内容,还没有成为山东省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系统的讲授、示范和学生练习为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健美操教学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

3.3目前健美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传统教学为主,也就是教师系统的讲授、示范和学生练习为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健美操教学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

3.4健美操的考試重视结束阶段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平时的考试,考试方法单一。主要是对“动作好坏”进行评价,很少有学校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红晶.对普通高校女子健美操课的分析[j].学校体育研究,,(4).

[2]陈晓蕊.“健康第一”与高校健美操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1).

[3]王裕桂,吕琦.从娱乐与健康的视角提出健美操课程设置应趋向多元化[j].浙江体育科学,2004,(04).

[初中生物论文]利用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手段。教育部制定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初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化学课外活动呢?我们从开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活动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指通过一定学段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基本素养充分而各有特色地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标准。活动目标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开展活动过程中选择内容、确定活动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活动成效评价的基本标准。因此,活动目标确立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要求,考虑到农村初中的条件和师资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特点,农村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使学生获得参与活动的积极体验,全方位地明白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配合化学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文献查阅、实验观察、调查访问、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研究活动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个化学活动项目,内容的趣味性、价值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都比较好,学生就乐于开展这项活动,且容易获得成功。在农村初中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其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农村初中的现有条件,选择和设计出具有农村初中特色的活动内容系列。

1.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课外观察和实验活动内容。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有时一些问题在课堂内不能充分得到解决,而学生对这些问题又产生了很大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安排课外活动,既可以解决课堂教学遗留的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根据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可设计以下观察和实验类活动内容(如表1所示)。

2.面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家庭小实验类活动。生活中有很多事与化学息息相关,也有很多物品可用来做化学小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和安排一些学生在家能独立完成的实验,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对于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系有更深切的体验。如结合农村家庭实际可设计以下家庭小实验:制简易净水器、木炭与木材燃烧的比较、利用家中材料制取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中放蔗糖的实验、铅笔芯粉末之作用研究、清洗水垢、面碱与食醋的反应、用稀盐酸与蜡制作花蛋壳、铜丝圈罩灭蜡烛火、空中点蜡烛“青烟”、制作皮蛋等。

3.结合热点和学生兴趣设计研究性的专题活动。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可能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可能提出课堂学习中较困难或没有完全弄清的问题,有的可能提出与最新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等。教师对这些问题适时给予引导,就可将其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专题研究活动。这类活动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根据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农村初中的条件可设计以下专题研究活动内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及实验中红磷停止燃烧探因、用代用品完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分子与原子概念发展史、学校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调查、酒与人的健康、灭火器的识别、易燃易爆物安全措施的调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家庭常见燃料调查、铜器的生锈与防护、铁与人体补铁的探究、使用石油液化气安全问题的调查、以铁丝生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研究、从植物花瓣中提取酸碱指示剂、侯氏制碱法实验模拟研究等。

三、活动的组织实施。

农村初中图书资料少,教学仪器陈旧,现代教学设备缺乏,信息不畅通,交通不方便,资金更是短缺。此外,无论是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还是农村的物质条件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支持力都是有限的。因此,要充分注意到这些局限性,活动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

1.合理安排活动容量和时间。活动主要由学生自主在课外开展,但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计划的制定、研究的方法等都应作必要的指导,尤其是在活动开展的初期更要给予较多的帮助。对于这些活动,不能仅仅靠课外时间来完成,必须安排一定的课内时间。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我们每2周在活动课时中安排l课时用于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的集中指导和学生活动成果的交流研讨、汇报展示、相互评价等。由于学生课外时间有限,面对全班学生的各类活动,教师的指导任务日常繁重,为使师生的负担不至太重,活动的容量要适度,并不是活动开展的越多就越好。为此,我们每个学生安排的家庭小实验、观察等小活动每周不超过1次,专题性研究活动每学期不超过2项。

2.充分利用校内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活动中容易出现危险,不宜安排教师和家长难以监控的校外活动,应以校内和家庭开展为主。为满足学生活动之需,我们每周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1次实验室,化学教师到场指导;家庭小实验和专题研究活动,教师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对活动进行监控和指导。

3.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学生的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活动项目难度也不相同,因而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我们对课外观察、简易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活动要求全体同学人人参与,独立活动;对探究性实验和专题研究活动则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活动项目,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给予一定的调控,如为使活动方便,同一村庄的同学尽可能在一个小组。

4.用管理量表对学生的活动实施监控。加强对学生活动开展情况的管理,是保证活动成功的关键。为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我们编制了活动管理量表,当学生选定了活动项目,就要如实进行填写,教师通过量表及与学生交谈等方式对活动进行管理。为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将学生活动的态度与成效作为学生化学作业和测评的成绩融入化学学科成绩的评价中。

四、活动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初三学生生活阅历少,化学实验技能也较低,自我保护能力弱,自主进行化学实验困难是较大的。尤其是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会深究差异的原因,也不能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在初中组织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专题性研究活动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走,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专题性研究开展的初期,要带领学生做一些课题,在学生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后,再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并保持开展活动的兴趣。

2.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和社会阅历是有差异的,要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在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为少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如提供活动所必需的物品、资料和信息,解决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等,为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层次高一些的有研究性的活动内容。

3.化学学科的活动,绝大多数是实验,要接触许多化学试剂,如果操作不当,会带来一定的危险。课堂实验教学一般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而课外活动是开放性的,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必不可少,要着力培育学生牢固的安全意识。

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通过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有了较大的拓展,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与探索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化学的愿望,而且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乐于质疑和探究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哪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进行提问,因为问题具有极强的情景性,能够强有力地牵引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提问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创造力的火花才一个个闪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曾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则更重要。特别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应读懂,感受材料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让阅读材料教育学生。要体验,要感悟,就要让学生真正到课文中去走走,去看看,再把课文中的所见所闻用心地揣摩,细细地品味。学生就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经验材料、形象材料、思维材料、情感材料的基础上发现“未知因素”,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需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与体验,从而发现问题。利用阅读材料进行课堂提问也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学《两只鸟蛋》时,出示课题后,问:孩子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两只鸟蛋是从哪儿来的?两只鸟蛋怎么了?为什么要写两只鸟蛋?…然后,我就引着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同时,适时地围绕文章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逐段学习,逐一释疑,几个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达成了,并且整个课堂气氛也显得生动、活泼、和谐,学生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为学生构建一个心理安全区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与课文亲密接触,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无拘无束地发表问题,让学生敢问,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我在教学《画风》一文时,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后,鼓励学生质疑:“小朋友,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想说什么就说吧。”同学们发言相当踊跃:什么叫“雨丝”?“洁白”是什么意思?声音、气味和风都看不见,摸不着,赵小艺和陈丹为什么不考考宋涛画声音和气味?画中的景物本来是不会动的,为什么画中的景物好象在动?他们水彩都没有,怎么画得出各种景物?我不明白“呼呼地转”……同学之间相互质疑解难,共同求得上进,获得了新的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的是极其肤浅的,如什么是“呼呼地转”,还有的问题跟文章思想内容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如他们水彩都没有怎么画得出各种景物来?此时,教师千万不能认为这些始料不及的问题会影响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甚至认为学生故意给老师、同学出难题而压制学生提问,堵塞学生的思路,强行把学生思维拉回到教师所设计的轨道上来。学习就要这样,要多动脑筋思考,敢于质疑和创新,学生能够把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由地、无顾忌地陈述出来,教师应给予支持与鼓励,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用,进行有效地调控和引导。

一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评和互评。自我评价即“自我反思性评价”,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思维所向,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记后果,往往也不知道所提问题有无价值,从而使他们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在活动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他人问题进行评价。如对“什么是‘呼呼地转’?”这个问题,我见举手帮助解疑的同学很多,并且说:“这还不知道”,有的同学竟翘着小嘴呼呼地吹起来了。我赶紧提醒提问的同学尽快想办法试着解决,他马上走进课文,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有些问题只要自己稍加思考或查阅资料就会明白的,是用不着提出来的,也就避免了为提问而提问,形成满堂问。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不能以教师设计的问题统帅教学过程,也不能完全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填满一堂课。只有学生的质疑问难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机结合,才可能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

[初中生物论文]利用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课外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就编入课外实验10多个,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其理由如下:

1.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课外实验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课外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的“看看种子怎样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观察叶色与光照有没有关系”“看看水分沿着茎的什么部分上升”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4.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等课外实验,学生不仅印证和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人工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课外实验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所以学生较难掌握。如“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地性生长过程”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再辅之以课外实验,既可克服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当然也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1][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2012年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我十分珍惜这次远程培训学习的机会,远程研修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一线教师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解惑释疑。在这段的学习生活中,作为网络研修的一员,我忙碌着、劳累着,却充实着、收获着,我们每天累着并快乐着……因为,我们不但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情。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通过研修,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本人的研修心得:

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各位生物教师,分别阐述了他们对生物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初中生物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作为一名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培训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我每听一课都精心揣摩,通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上。

我的研修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网络研修是良师益友,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的一大基石。

在历时10天的培训过程中,我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把课例研修看成一种负担,变成今天的感激和期盼。培训过程中,我们班的每一位老师都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跟进,我们都有极大的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在执着的研修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收获颇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研修中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带动其他老师积极参与,以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同大家一起在网络研修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与网络研修同行!让网络研修因我们而精彩!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王铎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历史学家内文斯(allannevins,1890―1971)曾经说过:“人类经过了世界大战的洗劫,现在正好像一条经历了暴风雨的大船又再度驶向一个未知的大海。水手们需要观察星座,校正航向,而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正是悬在天上的星座。”5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禁要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是否成了“悬在天上的星座”,起到了校正航向的导航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注意到并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就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历史教育中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由国家教委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并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各有关部分将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列入思想教育或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教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使他们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以及“能运用所学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观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提出“要树立奋发向上、积极改革、追赶先进的精神”、“要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以及“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等要求。在美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构成中,也提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考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是研究连续性和变化性的.,对当前和将来的每个问题,也只能以那些在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事件和人们的看法为依据,加以理解和认识。这些看法,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方式”。〔2〕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使中学生“认识各时代对于今日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之从其所处时代与本地区的关系上去理解现在所继承的文化遗产,养成爱护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90年代日本公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其高中历史课的目标为“加深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和生活、文化领域中的特色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具有对国际社会能主动适应的民主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需的自觉性和素质”。〔3〕可见,各国历史教育目标均十分重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另外,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渗透着思想教育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1][2][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而这一点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本文从播下“问”的种子--让学生懂得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点燃“问”的火花--创设培养问题意识的良好环境、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等三方面来淡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钟铁军作者单位:绍兴市元培中学,浙江绍兴,31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455关键词:问题意识提问重要性方法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培训测试题带答案

1、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_________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 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2、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 和 的一门科学。

3、生物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 性、 性和 性。

4、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需求和 三个方面,生物课程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

5、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 。教师应注意 评价和 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 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 方面进行评价。

生物科学(《生物课程标准》定义

1、《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的理念是什么?

3、课程改革的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简答题: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

3、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学科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是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人若想提高思维能力,正确地处理遇到的难题,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在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环节,因此,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便是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学生没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问题。现在,怕自己提出的问题遭到教师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就有这样的实例:一次教师正在讲《社戏》,有位同学突然在教师讲得饶有兴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的教师由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不是很高兴地说这个问题和文章没有太大关系,不用考虑。虽然这个小插曲没有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但是却给这个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或许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不会主动地去向教师提出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也就在无意间抹杀了这个学生的个性。二是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而只是把重点放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毫无个性化的理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天性。例如,在一堂《望乡》的语文教学课当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所想提问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随后,教师把纸条收上来并随意抽出了一个问题,居然遇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杨二嫂有没有老公,是做什么的呢?”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荒唐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去自责,但至少让教师能够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所存在的弊端。

权威意识的束缚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教师权威、考试权威以及教材权威是形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在语文课本中,文章的中心主旨和写作手法等问题都会在学习前的阅读提示中告诉学生,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依赖性和惰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一堂课的主角,学生只能服从命令,教师也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牢记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这在无形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个《送东阳马生序》里所大肆渲染的学生向老师求学的经典名句已经成为教师向自己的学生树立威信的最好方法。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这也就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钳制作用。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在习惯于接受和服从的命令下而随之减弱。

由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前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1.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是教师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主要环节。教师如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就必须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对学习内容具有独到的体验,并且要经常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此外,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获得具有挑战意味的情感体验。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想创新求变,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但前提条件是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质疑而去质疑,这样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要提倡学生从反面或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普遍认为鲁庄公就是一个没有远谋的昏君。但学生如果能够大胆质疑,提出鲁庄公真的就只是昏君吗?并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能够发现他其实具备一些如知人善任、虚心求教的优点。如果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那么一定会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若想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问题意识,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案,从而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新的高度。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经验研究论文

摘要: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主张学生应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物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立足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层次性、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问题的优化设计。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主张学生应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同时,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培养学生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是物理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问题设计只有科学、合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问题设计的策略和要领。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易激发主体思维。

问题提出的背景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兴趣,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实验情景来设置问题。

以实验为基础学习物理,既符合物理学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直观的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产生较强的感染力,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新内容的研究兴趣。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慢慢反复调节台灯亮度旋钮,让学生观察台灯亮度的变化。然后提问:1.台灯亮度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答:由电流大小引起的。)2.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3.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时明时暗的台灯,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再通过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学生自然会明白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建构者。

(二)以“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问题的设置就必须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符合学生的思维流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逼近最后的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要具有合理的递进性和逻辑性,由易到难,使学生能自己独立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三、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问题的针对性是指教学中的问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来设计,问题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关键之处。当然,课堂的提问并非越多越好,由于课堂教学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也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问题设计的效益性。一堂课仅短短的45分钟,倘若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影响了整个教学安排。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从教学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问题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它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精心设计问题,并不断优化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中专政治教学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增强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问题意识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的一些较难处理的疑惑性问题,从而生出怀疑和困惑,需要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提倡创新素养发展的今天,中专政治课程教学应该主动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中专政治课程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培养策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当教师将学生作为能动的、独立的、自主的人来看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时,方能发现与挖掘他们潜藏的.创造性品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学习应该从“带着去问题学”转为“学出问题来”,学习目标应该从“教师定向”转为“学生定向”,学习方法应从“教师的讲解”转为“自我的感悟”,教学的开展应该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以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此外,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应该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学生自我膨胀与狂妄自大,应该在保持教师有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学生好比是帆船,而教师则是船上的舵手。政治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目的是使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变成能动性之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远比教师的单向灌输及将答案双手奉上的效果来得明显。

2.重点把握教学中的两个环节。

2.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不难发现,问题的发现远比问题的解决更具有价值性,原因在于“发现是创造之源”。我一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课题之下编撰者呕心沥血编写出的“导言”,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确立兴趣化和问题化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挖掘课本求解“导言”当中“设问”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此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推动了他们勤于思考,从而达到了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探究动力的效果。

“疑”最能引发定向性的探索与反思。有了反思之后,思维便自然地产生了。在课题教学当中,应该注意抓好三个环节:第一,课前的预习质疑环节。政治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简要介绍该课或者是“框题”的大概轮廓,再让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注重分析结构和层次,针对要点进行质疑,对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索,初步了解基础性知识。第二,注重课中的听讲质疑环节。在讲解与启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之间进行对照。如果学生发现他们有质疑不当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照,以发现他们已经或者尚未处理的问题,再和课堂练习进行对照,促使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第三,注重课后的复习质疑环节。在课后的复习活动当中,政治教师应该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认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后复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还应该进行综合归纳,进行知识的比较,逐步深入,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至关重要。

2.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实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能够针对课文而相应地提出问题时,这就表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理解与掌握了,然而,教师的发问往往更多地出自学生的外部,所以,学生自己的提问往往要优越于教师。于是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相关规律,激励学生勇敢发问。第一,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好胜心。教师可以组织个人和小组间的一些质疑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应该考虑提出问题的水平,还应该考虑问题的数量及发问的人数。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群众观点和团体观念,不仅关注团体的作用和个人对团队的责任感,还应该体验到现实的团队精神。第二,树立其自信心。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发问,往往是因为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或者怕表达不当被人嘲笑,这是学生对自尊的一种曲解。为此,政治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而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加以耐心的引导与鼓励,长此以往,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水平与数量定会逐步提升。第三,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因为“自满”或者“懒惰”,会变得不屑于参与课堂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水平受到影响,但这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在志得意满中丧失奋斗的动力而变得落伍。对于该部分学生,应该提出更高要求:严格检查预习的质量,引导其主动质疑问难,倡导互帮和互学等多种途径,不断鞭策成绩好些的学生勤学好问。

3.结语。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为了处理好旧问题,生成新问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借助教学,使学生保持探究未知未来的激情与欲望。总之,在中专政治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带着旧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新疑问走出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郑丽红.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4]刘岩.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课教学的论文

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笔者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天亡,其余3人又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

总之,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课程目标。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经验研究论文

[摘要]实际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这门学科不重视。学生的心目中把生物摆在“副科”的位置,教师要求他们课后再花时间去复习是不可能的,因此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尽可能的记住重要知识点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招考试中生物分值的降低,导致初中生物被大家忽视,但对整个社会和学生来说生物却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对此,我们生物老师更要充分的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喜欢生物,愿意去学,那么自然就能集中精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效率就能提高。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

另外,生物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也可以利用投影、视频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吸引学生注意力,是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中,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生物教师自己的专业修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我认为,要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备课的重要性。教学计划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备课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有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生物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启发探究的课堂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重中之重。

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备课只是教师走上讲台的重要铺路石,而且能走上舞台不代表就有能力表演,把一堂课上好才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会学知识。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当前的教学改革积极倡导学生的参与,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学生的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并不是以课堂的“热闹度”为衡量标准。有些课堂学生看起来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在积极的进行深层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有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但是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见解,思维活动只停留在浅层次上。从这两种形式上的“参与”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加上踊跃讨论,会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让学生积极多思善辩,学会学习是关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抢本属于学生在课堂预习、消化、吸收的时间,讨论时间更是要充足,让他们由“学会”到“会学”。

3.讲练结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反馈练习是检验本堂课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于初中的学生,课后布置练习往往不能落实,因此尽管课时有限,教师也要尽量合理安排,讲练结合,当堂反馈。反馈当堂化能够迅速检测效果,薄弱的地方可以通过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或是通过课后的练习再作巩固,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初中的生物教材每一节后都有一份课后练习,但联系的设置不一定是讲完课后,我常常把它们穿插在课堂中,讲完一个知识点就适当利用后面的习题,这样不仅马上巩固,而且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有时我也会在一上课的时候就布置一些练习,用来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入新课。习题的设计是提高初。

4.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课改需要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学新知,探奥秘,增本领,往往事半功倍。好的课堂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师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幽默更有着不可缺或的效用。我在讲课的时候会适当的运用较通俗生动的语言,批评学生的时候尽量做到既提醒又不失风趣,这样能有效地打破课堂上的平板氛围,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