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景观设计论文(专业18篇)

时间:2023-12-04 07:11:11 作者:雁落霞

范本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和进步的动力,通过对范本的研究和模仿,我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风貌。下面提供的是一些写作能力较高、结构合理的总结范本,供您参考借鉴。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

科学技术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环境认识的觉醒,景观设计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审美主体已由少数人向大众化转变;西方艺术观念的引入,景观审美情趣与审美思维发生了转变,审美意识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景观设计的全局意识;而对环境功能、经济、形式的关注,要求景观设计作品既具备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同时要求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总之,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在历史延续性基础上,从空间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视觉环境的角度力求建造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居住环境。

二、山水画艺术特点分析。

山水画的自然环境观。山水画崇尚自然,重视自然生态观。“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一直抱着亲和的态度,他们积极投入自然的怀抱,渴望与自然能够融为一体。山水画的意境塑造。技法是画家情感表达的手段,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或雄奇幽静,或空灵淡泊。山水画利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等构图手法,让画面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解决了由于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和静态感所带来的局限。这种意境既是画境,又是景观设计中的精神空间。山水画的创意构图。山水画以步移景异的欣赏习惯处理构图,采取散点透视展现画卷的视野,这样可以让人看得全面、看得深远、看得精细,同时也具有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视觉感受。山水画的空间处理。山水画空间并非是单纯视觉空间,而是由视觉探寻引向空间的精神体验,也就是通过画境中的可观、可行、可游和可居的心理模拟,引导人们对宇宙人生之道的精神领悟和理想追求。山水画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内涵。纵观历史,文人墨客大多通过寄情于山水抒发情感,这一点不仅体现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的圣人情趣,更体现了山水画的精神蕴含。

三、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营造。

1.居住区山水意境表现。

意境最早见于佛经,是自我对客观的领悟。山水画的意境是作者哲学观、美学观在画面中的体现,受儒家、道家、禅宗的影响,不同的画面体现的人格与精神意志不同。他们利用墨的皴、擦、点、染,笔锋的转、折、顿、挫,使画面呈现出枯、润、浓、淡等多种形式变化,实现画面意境的表达。利用“置陈布势”“经营位置”表达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美。对于居住区景观的意境营造来说,首先,对设计师的审美思想与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设计者的人格特质与精神意志直接影响着方案构思、立意和风格。设计师主体意识的表达以及对构图、布局、意象的安排,充分体现自己对环境、对文脉的理解,也是建构人性化、个性化居住环境的保障。其次,居住区景观需要的是生态、健康、开敞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创作讲究“意在笔先”,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场地的文化品质与格调,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利用植物、石材、水体等自然要素营造环境,做到有目的、有感情地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充分表达设计的主题,也更能表现“回归自然”的意境。最后,山水画的章法布局讲究起、承、转、合,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留白等,体现了画家对画面的整体把控能力,也在画面中营造了内敛、含蓄的视觉感受。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构图不仅要符合居住区的功能、绿化率要求,更要按照形式美法则来布局,应依据道路级别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空间,或采用规则式以表现秩序之感,或采用自由式以表现含蓄之美,尽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造一个可居、可赏、可游的外部空间,诱发人们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应,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求。

(1)植物造景植物是山水画景物构成要素之一,常用松、柳、枫、竹、芭蕉等。山水画非常注重植物的配置。常利用植物不同的体态、高低、花色、叶形、进行疏密安排,形成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同时善于运用植物的寓意象征人的品格与精神,寄托了画家疏远污浊、洁身自好的品格追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也应根据植物不同的审美功能与形态特征,营造居住区的山水意境。以乔木、灌木、花卉为主体,结合山石、绿地、水体等构建立体绿化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多维度的景观效果,让居住者的视线在游憩时可以得到空间的延伸,带来意境的想象。

(2)叠山理水山水画以巧妙安排山石与水,体现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宗旨。在现代居住区环境营造中,叠山理水对山水意境的营造同样有着巨大的作用。山水画中利用皴、擦、点、染等画法,表现山石的质感、色彩及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景观设计中则利用太湖石、石笋石、卵石、木化石、碎石等不同石料结合地形营造山石意象,在借景、对景、障景、露景等多种传统组景手法的运用中,做到有景、有境。叠山理水是为造就“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意境,无水不成景。水在中国传统以及现代山水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的动可以表达激昂高亢、玲珑婉转,水的静能够体现晶莹剔透、水雾袅袅。水作为辅景,增加画面整体性,连贯性,灵动性,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水作为主景,表现了画面的气势磅礴,恢宏大气。在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高差、坡道、转弯、阻碍等形成溪流、漫流、叠流等有趣的水形,可以利用山石孔洞、假山、陡崖表现洪流跌落、雪浪翻滚的壮美景观,还可以借鉴山水画中的“留白”,形成一汪静水,将水榭、山石、花草倒映其中,增加景物的层次美。

(3)空间韵律山水画空间既能表达出静的空间艺术,同样可以展现动态的时空转换,它是一个叠加的往复循环,同样节奏与韵味的笔墨构成可以在同一个平面里不停地出现,构置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感,表达画家对精神世界不可遏止的追求。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平面布局上,应做到景观节点间如绘画般起承转合,利用“收放”与“开合”的对比,做到主景突出、客景烘托。同时合理设计交通路线,做到步移景异,错落有致,既满足人们对景观美的感受,还要满足良好的通达性。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营造应注重自然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空间的转折、起伏、相聚、相离都应满足自然景观的生长逻辑,人“游”于空间时要有“情理之内,意料之外”的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在居住区景观中以空间韵律来体现,满足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理想人居环境在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延续。

(4)色彩写意山水画朴素、淡雅的色彩美学观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色调,无论从哪个角度,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山石、植物等都是一幅幅水墨淡彩的图画。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色彩配置,应从整体色调上把握,做到用色精简、雅致。景观建构物以及设施小品的用色,应与主色调协调统一;植物的搭配应做到四季景致不同;同时要避免因工业化生产,造就千篇一律的景观视觉。传统造园中的材料,如瓦片、青砖、卵石、方砖、碎石等材质是营造山水意境的重要材料,适当选择利用,更能体现回归自然的空间意境。

四、小结。

中国山水画凝聚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智慧与感情,山水画的自然环境观、形式意境、构图方法、氛围营造对现代居住区景观都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领会其精髓,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艺术传统。

文档为doc格式。

小庭院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自我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南通博物苑建立以来,博物馆的价值日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几乎每个城市都建设了承载该城市文化和传统的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个具象的平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文明和优秀文化,折射出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新旧更替。传统的博物馆更多的是以一种教科书式的教育教导形式向参观者传播知识和文化,参观者被局限于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博物馆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是参观者进入内部空间时的铺垫,这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庭院景观的设计考究中。现代博物馆面对的人群复杂多样,并在其原有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功能,逐渐朝着多元化交往平台、人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开放性的现代博物馆设计必将在其庭院上下功夫,创造出与博物馆内部空间相映成辉、为参观者所接受并参与其中的外部文化空间。

2色彩运用。

2.1冷色系。

在博物馆庭院设计中,对于空间较小的环境边缘,可摆放冷色或倾向于冷色的植物,以增加空间的深远感。在面积上,冷色可起到收缩作用,使空间聚集起来。在空间较大的博物馆庭院中,用冷色可以聚集庭院中的展品。此外,冷色还能给人以宁静和庄严感。

2.2暖色系。

暖色系中的色彩,其波长较长、可见度高,色彩比较活跃,是构成博物馆庭院的良好要素。色彩绚丽的花卉、靓丽的雕塑多见于艺术博物馆和儿童博物馆的庭院中,可以营造活泼气氛,给人朝气蓬勃的欢快感。

2.3对比色。

由于补色对比在色相等方面差别很大,对比效果强烈、醒目,因此,在设计中使用得较多。在博物馆的庭院设计中,可以利用比色关系组成各种图案的花坛、花柱等造型,表达强烈的视觉效果。

2.4同类色。

同类色是指色相差距不大、比较接近的色彩。由于这种色彩组合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容易协调。在博物馆的庭院中,运用同类色能够在色彩上产生空间层次感,在心理上产生柔和、宁静、高雅的感觉。

2.5黑、白色。

黑、白色多用于南方的园林建筑和民用建筑中。比如在苏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建筑中,其灰黑色顶部与白色墙体对比分明,呈现出优雅的生活情境。在现代博物馆的庭院设计中,以黑、白色为主导的设计也很多。此外,黑、白两色还能搭配出简洁的图案,起到参观导向的作用。

3水景的运用。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灵魂”。在博物馆庭院的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仅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博物馆室外景观,还可以延长参观者在博物馆中停留的时间,使参观者放松心情。

3.1喷泉。

喷泉能够增加局部空间的空气湿度,减少尘埃,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博物馆庭院水景中,喷泉形式主要有壁泉、涌泉和跳泉等。在不同的地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喷泉,能够给庭院空间带来异彩纷呈的景观效果。

3.2跌水、溪流。

跌水是呈阶梯式的多级跌落瀑布,其水流较缓,给人以沉稳、绵绵不息的感觉。溪流则提取了山水园林中溪涧景色的精华,是回归自然的真实写照。曲折多变、叮咚作响的溪流给人以亲临自然的感觉。将这些景观运用在博物馆中,也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3.3水池。

在博物馆的庭院设计中,也有多样的水池设计。许多水池配合喷泉被一同纳入庭院空间中。水池不仅为海洋、湖泊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还为庭院空间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游乐项目。

3.4山石。

利用自然山石和水,在水旁散置自然山石,并以平静的水面、变化的山石为主体,能够在博物馆庭院中创造出曲径通幽、曲折多变、浓郁恬静、景色深远的庭院宜人空间。

4铺地、雕塑的运用。

4.1铺地。

博物馆庭院的铺地与室内的地面一样有着不同类别的设计方式,它是庭院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并决定着整个庭院的用途和魅力。铺地的材质有很多,比如砾石、鹅卵石、石板、枕木、花岗岩等,它们与各种形状和色彩的植物、草坪组合,能够给博物馆的庭院空间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博物馆庭院的铺地设计不一定要与室内空间的铺地相配相衬,但色彩应和谐,让室内外的搭配具有对比性或连贯性。

4.2雕塑。

雕塑作为景观空间的“语言”,是博物馆庭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一些艺术家尝试在博物馆庭院中表达独特的雕塑语言,使现代雕塑朝着“扩大尺度”“走向抽象”和“使用自然材料”的方向发展。

5结束语。

博物馆庭院空间不仅能满足参观者的各类需求,比如休憩、餐饮、娱乐、活动等,而且它的介入对提升各类不同博物馆在展示文化内涵的表达方面也有极大的影响。博物馆庭院景观应给予参观者美的享受,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时,人的感情、精神、思想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梁进.淌过博物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宋娴.新媒体与博物馆发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金维忻,贠思瑶.设计博物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跨线桥景观设计论文

(一)街道景观概念。

街道景观是一个规范严谨的概念,外部景观的设计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其一切构成都要和街道自身所处定位的特性统筹规划。将城市交通外部环境和城市广场有机结合,让外部不光是交通枢纽的集散中心,也成为景观链带中的一环。

(二)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纪念性景观的概念比较宽泛,它包括的景观都带有纪念性的意义,纪念多指人们内心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讲述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活动,纪念景观就是围绕这种情感而展开的景观。

(三)街道景观与纪念性景观的联系。

街道景观与纪念性景观都与普通的公共景观有相一致的服务性,但却区别于普通的公共景观,它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独特的功能属性以及特定服务人群。而对于老街道的景观而言,街道景观围绕于城市故事、建筑、设施、植物、人流等展开。将两种不同的景观融合在一起,围绕的同一主题则成为了他们之间最大的联系,而吸引、服务的人群也更为广泛,可谓得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城市街道的'国内现状。

城市街道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城市街道它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车行交通的发展下逐渐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由于这样快速的发展,城市街道空间普遍整齐而统一,但是却毫无自己的特点,导致很多城市很多街道难以分辨,如果没有指示牌甚至会迷路,更别说历史情感纪念性。

(一)尊重纪念特征。

1.注重环境因素。

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环境因素在全部设计中所占的比重日趋增加,注重环境因素的营造,创作纪念氛围,日益成为其设计的导向。

2.具有人文主义内涵。

人文主义思想在当代纪念性景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人文主义推崇人性,重视自我价值,反对宗教桎梏,拥有卓越的前进动力。在纪念性景观中可以让存在记忆中的人物、景象鲜活起来,从人文关怀人们的精神世界,以人文主义的前提展开纪念,起到社会宣传作用。通过对可贵生命的缅怀与赞颂,来宣扬人文主义,展现时代风采。

3.表现时代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材料的应用使现代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构建发生了不容忽视的革新,令其设计的传达形式更为焕然一新,成为当代纪念性景观的现代化和艺术化的技术支撑。

(二)多样化的纪念性街道界设计。

面对整齐划一的街道空间,千篇一律的街道界面,个性化、多样化的建筑界面更加值得鼓励与提倡,采用合适的建筑及街道记忆性在街道设计中产生变化,形成自身的街道肌理与文化特点。注重对临街老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保留城市记忆,对老街建筑的再利用有效避免了街道空间的单一性,增加了街道的形态与城市街道的纪念性。

(三)与纪念性结合的街道标识设计。

城市街道的重要功能有疏散人流、引导行人辨认方向的责任,由此城市街道中的标识尤为重要。而标识设计不仅可以指导方向,更可以体现城市记忆性。标示的城市纪念性设计应该与整体的城市街道纪念性设计统一风格,从标识的材质、尺度、色彩、元素等综合设计。

四、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是个系统工程,在现在日益雷同毫无记忆性的街道面前需要我们设计工作者做出更细致更值得回味的街道空间。从基础做起,方能营造出富有城市特色、有序健康、人性化的城市街道景观。本文从对城市街道的纪念性设计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总结,希望针对中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景观设计论文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本文对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当前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植物造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街,而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今,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反应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现代建筑所造成的热岛效应,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就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谈点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实用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审美功能。

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三)调控功能。

人类源于自然,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设的高速现代化,使远离自然的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失衡。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已经验证: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轻松,并通过它对人的全身起调节作用。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能使人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1min减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同时人的嗅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

此外,花的颜色和花香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浅蓝色的鲜花对发高烧的病人具镇静作用;红色的鲜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绿色的花叶能吸收阳光中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茉莉花的芬香能使人消除疲劳而精神为之一振。“绿视率”的理论认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可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适。

(四)经济功能。

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一)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

一是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非植物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小桥、石山、楼台亭阁、硬质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然而绿化量却偏少。

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显凌乱,没有主题,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

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禁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天人合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

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要死不活,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如在重庆常见栽种的棕榈树就是如此。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移栽成活,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形成“光头树”,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效果,多半只能当个活树雕欣赏,难起生态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如在重庆,可选择含笑、小枝栀、香水月季、六月雪、小叶女贞、小叶黄扬、芙蓉、杜鹃、郁金香、太阳花、万寿菊、鸡冠花、凤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长寿花、报春花、矮牵牛、百合、彩叶草等作变化搭配。

(二)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可视街道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除常用植物外,花台中心还可栽植含笑,花台四周栽植小枝栀等香化植物作矮篱笆。花台中的艳丽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钵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台中,以便随季更替,不留观赏空档,使街头周年呈现五彩缤纷,喜庆热烈之氛围。与街中乔木相互辉映,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尽显其实用及美化功能。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加以升华,才能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适合人类生活与栖居的生态环境。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4。

[2]候庆云.浅谈植物造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北方园艺,20xx.2。

建筑景观设计的分析论文

项目所处的城市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素有“九省通衢”、“鱼米之乡”的美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建筑,科研教育的高等学府众多,气候四季分明,交通便利,城市发展迅猛,经济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4位。

1.2项目区位分析。

武汉欢乐谷主题公园项目选址于东湖北岸,临近武汉二环交通,沿欢乐大道建设,西邻长江二七大桥,青山商业中心,东接东湖风景区北岸,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周边居住用地环绕,集团系列主题乐园、酒店也相继建成,形成良好的商业网络。项目占地35万m2,是深圳华侨城集团在建成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后,在华中地区打造的又一综合性全面的游乐主题公园。

2项目的总体布局。

2.1设计理念。

武汉欢乐谷主题公园是一个融娱乐、观光、购物、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乐园。项目位居城市中心,旨在将全球最先进的游艺设施,丰富多彩的舞台演艺,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体现人文风情的互动文化体验带给人们,让繁忙的都市生活增添更多的休闲选择,更多开心的欢笑。

2.2功能分区。

2.2.1成人游乐区。该区域汇集了八大主题中的多项游乐器械,华侨集团力求引进全球最为先进的游戏设备,给人们带来充满惊险、刺激和冒险的感受,全方位的触动视觉与听觉、触觉的多维享受。如双龙木质过山车、全球至高的观光塔、720°圆环过山车、中国最高的弹射过山车、超级大摆锤等。

2.2.2儿童游乐区。儿童游乐区是为了满足游乐型主题公园大型综合的功能定位,设置多年龄层次的游戏项目可以将单纯的成人寻求冒险的心态转变为热门的亲子互动游戏。将传统的儿童娱乐设施进行全新的包装,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童年。

2.2.3文化展示区。在武汉欢乐谷的文化展示区域里表现的形式多样,一方面突出老武汉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剧场内将名为《打码头》的真人实景故事,情节讲述在租界封建帝国主义统治的背景下,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尊严如何抗争,争取自由的故事;另一方面舞台表演秀融入了国际化马戏表演与游戏嘉年华的形式,突出了滑稽幽默、热情丰富的氛围。

2.2.4生态景观区。武汉欢乐谷将文化与生态元素结合,就是想要打造休闲娱乐与清新放松的城市栖息地,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将武汉的生态湿地景观特色作为设计要点,大面积种植武汉的特色树种水杉,形成大片的自然林带。

2.2.5生活餐饮区。根据不同的游乐区域,为了满足足够人群的餐饮需求,延长游客们的游玩时间,园区内布置了多个餐饮服务区域。餐饮服务内容丰富,分散在各个主题区也方便人群疏散。

2.2.6商品售卖区。游客通过实物商品的直接感受,售卖形式多种多样,有超市自选形式、商品diy的形式、纪念图画形式等,人们可以选择观赏或者购买。部分商品互动游戏区,商品娃娃是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完成,游客通过运气的游戏得到相应的奖品。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文章前半部分阐述美和审美本质与特征、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后半部分以城市美学和景观设计的思路为主体,重点介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美学;美;审美;现代园林。

一.美与审美。

1.1美与美的概念。

1.1.1美的认识。

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今天,创生了无数美的事物,美的文化。人们都谈论美、知道美、追求美,但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在“美”这个维度上却存在问题:“美”日渐变得单一、绝对、普遍,缺少个性的丰富,缺少差异性,美的丰富内涵被削弱,也失落了其真实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美相互脱离,人们在美的理论中找不到美的要求;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片面的审美教育;各色审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感性生命的压制,从而导致美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带给人的愉悦、丰富的感觉没有了。

1.1.2美与审美的关系。

人对于“美”如何理解,他也就如何进行审美。审美何以作为人性丰富与完善的根据,为什么要用“审美”去审视人的发展与完善?原因应该在于审美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够使人超越有限并给人以自由。接着,提出审美观是怎么样的,决定了人如何去完善自身,如何去创造生活。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崇拜型”的审美观,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神”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崇拜,是对人性的压制;在人的独立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感受型”的审美观,是一种“物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人为的、对人为之物的感受。人要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超越,要向着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就要形成真正能够满足人性的生成和完善的审美观,。

二.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

2.1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表现。

2.1.1对称与均衡。

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2.2.2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design)的进行。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

3.1.2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4.1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五.结束语。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园林不仅依靠形式上的美,还必须具备艺术美,才能从根本具备审美的要求。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3]华中建筑.1995年第03期。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使得水资源较为紧缺,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运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逐渐增多,但我国水资源有限,使得一些园林景观中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绿化工程的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建有喷泉、鱼池等园林用水景观,由于水资源缺乏,使其处于干涸状态,使这些景观失去了原本的观赏价值[1],进而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的园林绿化带苗木得不到灌溉,使得一些苗木干枯而死,给园林工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也导致园林景观生态防护能力逐渐降低,不利于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有的园林工程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使得城市自然水系数量逐渐减少,河流水系可利用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导致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很多设计师为了方便取水,使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景观设计用水,不但使城市自来水越来越紧缺,还对优质自来水造成浪费。大多数景观对于水资源要求较低,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二次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2]。但由于设计理念不合理,使得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度不够,影响了城市园林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跨线桥景观设计论文

根据大桥建设条件,主桥考虑在以下3类桥型方案中进行比选:梁桥方案、拱桥方案、斜拉桥方案。

1.1变截面连续梁桥方案。

主桥采用3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孔径布置为:35+60+35m,引桥采用30m跨径现浇箱梁。主桥上部结构采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闭合箱梁断面,主梁支点全高3.5m,跨中高度1.7m。桥墩采用花瓶型墩,设分离式承台。每个桥墩设置9根直径为1.5m的桩基础。方案特点:本方案紧密结合桥址区微丘的特征,结构上、下部比例协调,简洁明快,下部结构采用的花瓶型桥墩,于朴实的整体形态之中蕴藏变化,给人以沉稳大度、刚劲通透的视觉效果,主桥与引桥配合流畅,并且可以通过细部景观设计来提高桥梁总体景观效果。主梁采用的变截面混凝土现浇箱梁,是同等跨径最为经济的桥型,设计、施工经验丰富,有利于保证桥梁的设计、施工、后期养护维修质量。

1.2下承式系杆拱桥方案。

主桥采用下承式系杆拱,孔径布置为:1×70m,引桥采用30m跨径现浇箱梁。主桥上部结构采用纵横梁体系,整体桥面板,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全桥设3道直径80cm圆形钢管混凝土拱肋。横梁与系杆固结,吊杆采用预应力高强钢丝,拱肋间设3道钢结构横撑。主跨桥墩采用柱式桥墩,桩基础,桩基础顶设整体式承台,每个桥墩设置9根直径为150cm桩基础。方案特点:系杆拱桥造型美观,其结构具有拱桥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点。它由拱与梁两种结构形式共同承受荷载,充分发挥梁受弯、拱受压的结构性能,拱端的水平推力由拉杆承担,使拱端支座不产生水平推力。拱与弦之间用竖杆联结而成。系杆拱桥内部为超静定体系,外部则为静定体系,因此不会对墩台不均匀沉降产生影响。本桥型方案主桥景观效果突出,但与30m跨径引桥配合效果一般,施工难度较大且工期长,造价比普通梁桥要高,后期养护需定期更换竖杆等部件,维护费用较高。

1.3无背索竖琴式独塔斜拉桥方案。

主桥采用无背索竖琴式独塔斜拉桥,孔径布置为:70+35m,引桥采用30m跨径现浇箱梁。本桥为两跨连续刚构体系,塔梁墩固结。主梁采用钢箱梁,梁高2.8m。索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断面,塔高65m,水平倾角65°,斜拉索共布置12根,单面平行布置。索塔基础采用前后肢型式,钢筋混凝土深基础,直径均为4m,深30m。主桥连续梁下桥墩采用花瓶墩,桩基础。方案特点:无背索独塔斜拉桥是一种造型新颖的桥梁结构型式,它打破了传统直塔斜拉桥设计理念。该种桥型利用塔柱向一侧倾斜来平衡另一侧索的索力,不设背索,整体效果像一把竖琴,造型独特、视觉冲击力强,建成后必将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本桥型方案景观效果突出,与引桥配合效果也较好,但施工难度较大且工期长,造价偏高,后期养护需定期更换斜拉索等部件,维护费用较高。

1.4主桥桥型方案比选。

3个方案的综合比较详从方案比较表可以看出,无背索竖琴式独塔斜拉桥造型别致,景观效果最突出,但不足是施工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且后期维护难度大、费用高。下承式系杆拱桥方案主桥造型美观,但与引桥配合效果一般,施工难度较大,工期长,造价高且后期维护难度大、费用高;相比之下,变截面连续梁桥方案不仅结构简单,施工难度小,工期短,造价较低,而且其景观效果可以通过优化细部景观设计得到提高。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地方相关意见,推荐主桥采用变截面连续梁桥方案。

2方案设计。

2.1总体布置。

全桥共分4联,左右分幅、对称布置。桥跨组合方式为:3×30+(35+60+35)+3×30+2×30,共长377m,左右幅桥之间设1m空隙。

2.2上部结构。

主桥上部结构采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断面,单幅桥宽18.5m。从左到右依次设置2.5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1.0m(机非分隔带带)+11.0m(机动车道)+0.5m(防撞护栏)。在人行道及机非分隔带道板下预留了管线通道。主梁支点全高2.8m,跨中高1.7m。引桥采用等截面现浇连续箱梁,梁高1.7m。主桥上部结构横断面。

2.3下部结构。

2.4结构计算。

(1)上部结构计算采用桥梁综合程序按照平面杆系理论,对箱梁进行内力和应力分析计算。

(2)纵向计算按实际的桥面宽度,计算横向车道数量,按车道荷载计算,根据规范横向折减,考虑冲击系数和1.15的横向偏载系数。

(3)连续箱梁设计计算时考虑温度梯度引起的效应,梁顶最大不均匀升温25℃,梁顶最大不均匀降温25℃。

(4)桥墩按集成刚度法进行水平力分配,钻孔桩按摩擦桩设计,桩身内力按m法计算。

(5)基础不均匀沉降按1.0cm考虑,设计时按其最不利情况进行组合。

本桥为城市跨线桥,对景观要求较高。主桥推荐方案采用的变截面连续梁,线条流畅,上、下部结构比例协调,与引桥30m现浇箱梁搭配相得益彰,同时下部结构桥墩采用花瓶型墩,既显得沉稳又赋予变化,桥下视觉效果通透,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除此之外,方案还考虑了桥面景观设计。首先,在桥上左右幅机非分隔带处分别设置一弧线拱小品,拱型简洁明快,犹如一对展翅飞翔的鸟儿,为本桥增添了几分生动。其次,人行道外侧栏杆设计成弧线形,增强桥梁整体效果。同时加强桥上照明设计,在栏杆外侧设置夜景照明灯柱,增强桥梁夜间景观效果。

3施工期间保通措施。

本桥跨越现状长株高速公路,主桥、引桥采用搭设满堂支架或门架现浇施工,为保障施工期间长株高速正常通行,必须做好保通措施。具体措施有:。

(3)在施工之前与交警和相关运营部门协调沟通,做好施工运营期间运营秩序的维护;。

(4)建立好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置相关的交通指挥人员和安全巡视人员,明确安全职责。

4结语。

该跨线桥在方案比选阶段除注重安全、经济因素外,同时注重了景观效果,在方案设计阶段,对推荐方案进行了细部景观设计,提高了桥梁总体景观效果。该跨线桥的方案比选及设计可为类似桥梁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人们在追求高楼大厦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从而应运而生了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添城市魅力。

1.1保护多样性原则。

在园林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依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的同时合理利用地域植被进行设计。这样既保护了地域原有植被,避免了地域破坏,又达到节约园林设计成本的目的。

1.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植被的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进行选择性的种植。对于不同类型的园林采用不同的设计原则,根据当地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园林设计。在园林植被选择上要合理选配,避免物种间的排斥不适应。

1.3合理安排原则。

园林的景观设计为城市建设增彩增色,根据城市特色及地理环境特点,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合理安排规划,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时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景观设计论文

第一,衔接问题。这一问题是非常的重要的问题,公路与桥梁的衔接是不可避免的。长期以来这是一个难点,很重要很关键,但是总会遇到问题,正是这样的原因我们应该加强制度的制定,对于衔接的部位制定详细的责任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追究责任,机械设备油污泄露会流入河流,与此同时也要注重辅助工程,这部分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这样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材料问题。由于特殊的特性,材料腐蚀是不可避免的考虑问题,一般的工期都是比较长,一旦下雨等天气就会出现材料流入河流,这样就会造成极大的污染,大大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样就要求我们进行材料放在离河流比较远的地方,与此同时建立临时排水渠,避免水体污染。

1.2路面周边地表植被的保护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公路横断面。公路的设计应该立足于实际的情况,更多的进行现场的勘察,更多的与当前的情况进行结合,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以保护水源为前提开展这项工作,这样才最后确认公路横断面的尺寸以及位置,避免后续问题的发生。第二,绿化带保护。当前的公路建设为了更好的发挥效果,在中央都会构建绿化分割,这样能够很好的进行车辆进行双向行驶,提供非常明显的标记。这些植被的种类以及搭配一定要科学合理,构建和谐的氛围,对于过往的车辆都是一种很好的欣赏,排解大家的压力与烦闷的情绪。第三,加强周边绿化。为了更好的进行道路的维护,一般的都会在路边进行绿化植被,这一部分能够很好的防治水土流失,与此同时能够很好的进行景色的提升。这一方面长期以来不被人们重视,现阶段我们我们已经深深地注意到了这一方面,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维护保养,这样才能够保护长期的绿化健康。

1.3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施工过程当中的环境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对于环境而言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堆放。施工材料对于环境而言都是有一定的污染,这样对于储存的位置而言就是非常的重要,应该远离人们居住的地方以及水源事物;第二,对业对方的周围一定要进行地面洒水,避免灰尘过大,降低环境污染;第三,针对于运输的车辆一定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对于环境的破坏。

(1)因地制宜:根据公路的实际状况,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的实际的情况进行树种的选择,与此同时也要关注美观的效果。在很多的地方原来都是有绿化的,一定要最好最大的利用,避免大面的浪费,这方面绿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定要做到规划详细。(2)遵守自然:设计人员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来作为理论依据对自然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尽可能的减少人工操作的投入,这样可以保持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良好,而且采用不同的绿化手法进行协调弥补和美化公路建筑,对周围的环境破坏和后果程度也是各不一致的。(3)经济可行:经济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般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的方面都是进行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施工的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样就需要我们在整个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涉及到的初步的投入的费用,以及后期的保养费用,成本问题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1)桥涵:在对桥涵进行建设时,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尽可能的保持河流、农用灌溉以及排水系统等的原始状态,对于不同的地形特征要针对性的进行设计,选择最恰当合理的工程形式,把可能造成的破坏减少到最小。(2)隧道:公路设计中,隧道的施工是常见的中形式,它的出现大都是集中在高挖方地区。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上,按照早入洞、晚出洞的原则进行规划,洞顶部位是零填挖方式;依据隧道所在的地质地形特点合理选择洞门,同时也要对其排水系统有合理设计,把污染水和清洁水的排出相互分开来。(3)平面交叉:在公路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的一方面就是居民的正常出行,要把公路建设区域内的公路网和路线相交叉的地方按照既定的间隔设置平交,给附近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平面交叉进行设置时,要尽可能的满足路网和所建公路的有效衔接,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实现通达和集散的功能作用。

3结语。

公路工程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当前形势下,公路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兼顾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并在施工建设的过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程.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初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xx(06).

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校园景观的意义是指校园文化通过提供自身的景观形态信息让学生自己领会,达到某种规范力量和潜在的教育功能。本文从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出发,探讨文化元素的应用对大学绿地景观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文化元素;设计。

学校为了增加教书育人的目的,除了课堂传授知识以外,还会借助一定的固体形态,文化景观是普遍运用到的,但是还会运用绿地景观。这些景观的出现,都是设计者在不同时代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下,结合借助物赋予它新的形象和涵义。

一、大学校园绿地景观。

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作用是美化校园环境和丰富校园生活【1】。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包括水面、湿地、散片区域的绿地等。绿地景观在和人工建筑,均衡的搭配,合理的分割校园,使校园在布局上进一步合理和美观,营造的良好校园环境。绿地景观的长远意义在于培育校风和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进而提升学校知名度。因此对于绿地景观的设计,也要注意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实际地形,在保持学校整体水土平衡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绿地景观布局,配合人工建筑,形成自然分区,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绿地景观的特点。

1、协调性。

绿地景观的协调性,强调在遵循园林规划的基础上,绿地景观的布局也要和学校自身的情况相协调,注意运用文化元素,进而彰显学校特色和魅力【2】。绿化景观要体现校园的文化特色和教育背景,这就要绿化景观要尊重学校的整体布局和分区,再进行合理分布,起到映衬作用。但是绿化景观在院系的设置,就要结合院系自身的教育特色来分布。如林业系院系要注意采用和林场的结合方式,而农业院系则要注意和农场的结合等。只有在局部和谐的基础上,学校设计者在进行整体布局绿地景观,合理运用文化元素,才能更好达到应有的陪衬作用。

2、对称性。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绿地景观要达到和学校的对称,文化元素的的适当运用更能突出绿地景观的文化价值,突出学校的价值。比如学校的建筑风格是西洋式,绿地景观也要注意倾向于西洋欧式,这样才能彰显学校注重引用新式教学和大胆创新教学的特点。绿地景观和校园建筑的整体和谐,相互对称,才能更好地提高校园的环境质量,也凸显出学校的整体美。

3、独特性。

学校分布的不同,办学理念的不同和学校的历史,都是造成学校特点不同的一些因素。学校在内部布局上就会采用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布局,这就包括独特的绿地景观设计。例如厦门大学运用蒲葵点缀校园,但是北京大学就是运用垂柳来分布校区各个角落。另外在具有学校纪念意义的地方,也会设立独有的纪念性景观。学校在利用绿地景观衬托的同时,注意添加文化因素,更能丰富绿地景观的内涵,达到彰显学校的效果。

三、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经济问题。

现在公立大学居多,学校经费都是国家承担,对大学的校园规划和绿化的经济效益也要进行综合考虑。在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设计与管理中,合理运用文化元素,对校园绿化景观要有科学的规划,按步实施,减少反复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

2、注意生态问题。

绿地景观的分布是不断更新的,随着文化元素的添加和更新,绿地景观的更新肯能会更快。这就要求设计者要注意生态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原来,来进行绿地景观的重新布局工作。在综合考虑绿地景观中文化元素的应用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校园生长结构,对未来也有预见性,对设计方案要合理创新。

3、注意美化问题。

学校过多面积地使用绿地景观,也会在一些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如某大学前后种植许多乔木,由于乔木生长的时间过长,长时间没有专业修剪工作,致使高达的乔木遮挡了底楼和二层教学区的光线,长时间的光线不足和阴暗潮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这都是只片面追求了绿地景观的绿化作用,忽视了美化方面,绿地景观应有的观赏价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反而成了反面的典型。

四、发展趋势。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的发展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步伐要求,这与大学自身的发展特点也有关。总体规划布局也是趋向非中轴对称的自然式方向发展,绿地景观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和自然化。规划设计要符合时代精神,也要注意对人文精神的追溯,对历史文化也要有所保留,去提升大学的与时俱进和弘扬历史的精神。大学绿地景观中文化元素的应用,也更侧重追求大学的特殊性和本质性,打造出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设计风格的新高等学府。

五、结束语。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中文化元素的应用,目的是为了营造人文美化和积极向上的并且属于校园独有的景观,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但是,它的具体实施也要注意和大学本身的实际相结合,才可以由理想变成现实,产生对校园期望的预想。这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校园景观文化设计者也要注意时代元素的注入,保证与时俱进,才能符合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2]杨斯玲.大学校园绿化规划设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报,20xx,(5):1-91.

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育人效果,党中央提出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育人效果。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如果能够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就能为该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研究怎样让景观设计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结合实践教学总结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措施,有效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景观设计;教学改革;思政教育。

全国教育大会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且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各个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要求落实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价值观念、高尚品质、人本理念等德育功能,从而开展全程育人课程改革。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环境意识。景观设计就是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然后对自然景观和环境进行相应改造或重新排序,使其看起来更美观。该课程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景观设计理念和实践创新精神,对现有自然景观进行重新排序或增设、减少一些自然植物,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先明确设计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规划。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因此对教学要求较高,课程讲师要注重利用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来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然后结合实例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就能发展学生实地考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其符合设计主题,营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强的景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境界、文化涵养的提升离不开专业课程教学。高校必须要坚持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教学要求,加强思政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职业道德、政治素养、综合素质等德育功能。加强专业学科的思政教育,可以实现教书育人合二为一,也符合培养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将会直接体现在规划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高尚的工匠精神,他很有可能不会将全部精力放在怎样设计方面,而是将精力放在投机取巧方面,不仅导致设计出来的景观不美观,甚至可能存在安全风险,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环境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在设计时谨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不会出现过度干扰或砍伐情况,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1]。

(一)要点。

第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涉及的领域较为复杂。

第二,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并存、科学与思想统一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内容。

第三,要注重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

第四,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想让学生获得发展,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思维习惯,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就景观设计课程来说,它的主要组成分为三个方面:基本原理、实地考察、实践设计[2]。

实践设计就是通过设计项目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巩固相应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在设计中扩展思维,提高设计技巧。

总的来说,本课程教学是以实践教学为主,通过让学生对实际项目进行设计,提升学生设计能力。比如,在设计纪念性主题景观时,学生要先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如果是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就可以去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深入了解我国人民当年艰苦奋斗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从而就能在设计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在完成平面设计图后,学生还需要绘制空间效果图,可以利用先进的建模技术构建直观的三维立体图,然后分析怎样搭配才能增强空间效果,进而得出效果较好的景观设计图。在完成小组景观设计任务后,教师要对制作的.设计图进行点评,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把握设计过程相关技能,教师要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首先,让小组成员进行自评,深刻分析小组制作的设计图的优缺点和在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然后,开展小组互评。接着,教师进行点评或要求企业优秀工作者对设计图进行整体评价,并选出三个最佳的设计方案。在完成最佳设计方案评价后,让各小组自选一个方案进行完善调整,看看在经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优秀设计者的指导下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否提高。同时,学生也能在调查和设计过程中感受到革命烈士敢于牺牲、不怕困难的精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并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供助力。

(一)优化教学模式景观设计这门课程需要着重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往常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外,学校和教师还要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具体设计项目,完成整套完整的设计流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要聘请企业导师到校开展教学,通过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任务,让学生能够彻底沉浸在设计方案中。或者将学生带到企业实习,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工作状态和氛围。

(二)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思政要求高校要将课程的专业知识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通过将价值观和其他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首先,需要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目标中,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政内容,打造全面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爱国守法、创新实践的精神,完成成人、成才相结合教学目标。

(三)深化教学内容原先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结合思政教育后,教师要将思想道德渗透到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从由简到繁解决问题。首先,给学生布置项目的某个任务,通过任务分解教学方式逐步落实课程教学。然后,挖掘每个任务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并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化课程思政功能导向。具体方式为选择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思政元素,强调思政渗透的低调性,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思政载体和教学方法。

(四)优化课程建设根据往常景观课程教学发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优化课程建设。首先,要采用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性,结合思政元素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的引导。然后,需要强化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建设,不能只依靠教材开展思政教学,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实际景观设计项目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竞争精神、协作精神和正确运用设计技能,让学生对设计行业有一定的敬畏心理。

结语。

总而言之,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展开全面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还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不能是口号,高校必须要测定落实课程思政,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开展教学,从而构建科学的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牢记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充分整合校内外思政元素,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2]张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74-77.

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人们的活动区域在不断扩展,在这样一种现状下,城市道路绿化带的景观设计就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与艺术的结合产物,其设计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才能真正实现其最初的设计目的。我们总结出以下三条基本原则:首先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资源,也就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受城市自身复杂性的限制,城市道路绿化带在进行设计时也必然是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的,如空间、气候、水文甚至是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绿化与城市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次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远近结合的原则:不能为了追求当前的绿化效果,一味的加密、加量。要和植物的远期发展空间结合起来,并且与相邻空间或远处的树木和建筑背景相呼应,以取得城市道路绿化的完整性。此外,还应注意慢生树与速生树的搭配、协调,作到远近结合。聚生淮北则为橘,聚生淮南则为枳的状况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最后要保证绿化带的建设不对道路的安全状况、通行条件产生实质上的不良影响,也就是相辅相成的原则:毕竟,再好的道路绿化也是为道路交通服务的,不能只顾绿化效果,而忽略了人性化的需求,进而出现道路绿化建设干扰道路正常使用的状况。

城市道路绿化带的景观设计是建立在一种动态的基础上,其服务主体是道路交通,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保证设计风格的整体性,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动态条件下司乘人员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满足道路交通视距要求,以保证道路行车安全。通过对营口的营大路、天山大街等道路绿化的设计研究,针对于道路不同路段的实际特点,具体分析其相对应的景观设计处理方法。

1.分车绿化带设计。

分车绿化带通过分离不同性质的车流(如快车和慢车、上行车和下行车等)起到有效组织交通、保障行车安全的作用,对这类绿化带的设计就要以简洁、规律为主,强调整体性,其景观设计要点分析如下:

1.1营大路和西环路等的分车绿化带直接与机动车道相邻,因此其设计就要以安全性为主,具体来说就是树木要求修剪整齐、简洁,同时应注意营造优美的林缘线和林冠线,避免过于单调、平淡。

1.2在营大路至双碑道口的高速公路中间分车绿带上我们选择遮蔽性强的常绿植物,在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合理搭配模纹、花灌木,既可以在夜晚时候阻挡对面远光,还可以近距离高效率的处理地面烟尘、噪声和污气。有模纹造型的.绿化带要保持一定的韵律和规律性,图案的变化不能过于频繁,并且注意模纹尺度的把握,尺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景观效果。

1.3在交通量小且道路两边都没有重要建筑的地段,如南轩桥至双碑道口的路段上可以在分车带上大量种植大型乔木形成绿墙,既能够将隔离效果发挥到最大,有能够在绿色规模上有气势,能最大程度的给人以壮观的感受,但这样的设计在繁华地带则需尽量避免之。

2.行道树绿化带设计。

行道树的种植目的有二:一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庇荫,二是提高地面绿色覆盖率。因此,同样根据其设计目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设计要点:

2.1行道树可以与矮小灌木有韵律的合理搭配,从基本的说就是可以减小地面裸土,但其重点则是能够在地面上形成连绵不绝的绿化景象,丰富立面的层次。这一点在大连应用效果为最佳,其主要原因是大连较好气候和温度适宜于植物的生长。

2.2如果因某些具体的特殊原因而使得行道树下不能搭配灌木时,则需要在行道树之间留出适当空间的裸土,或者是利用透气材料进行铺装,以保证行道树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空气。后者在西环路的应用较为普遍。

2.3行道树之间的间距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来说,保证其成年后树冠自由伸展且消防车和急救车等能够自由穿行就可以,这一点在城市各处设计中都要予以考虑。

3.交通岛绿地设计。

交通岛主要是引导行车方向、限制车速、装饰道路。因此,交通岛绿地的设计同样需要结合和满足这些功能。比如,西环路交通岛的周边都种植有颜色特定、高度特定的植物来强化交通岛的引导作用,没有采用太多密植乔木、小乔木和大灌木,这能够让驾驶员一目了然。如果在其他某些交通岛旁边有高层建筑时,设计就还要考虑到俯视效果。

4.交叉路口绿地设计。

通常来说,在进行交叉路口的设计时,为保证交叉路口这种特殊地段的行车安全,通常一定会在交叉路口留出足够的安全视距,使驾驶员能够看清四面八方过来的车辆。在营大路的设计中,我们采用视距三角形来确定:即在视距三角形内,不能有任何阻碍视线的物体。因此,交叉路口的绿地设计一般选用矮小灌木。但是,株距在6米以上,分支点大于2米,树干直径小于40厘米的乔木是允许的。

5.林荫道绿地设计。

林荫道从其本质上讲就相当于一个带状的小型游乐园,在对青龙山大街林荫道绿地进行景观设计时采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混合式的设计手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每个节点、节点之间的景观特征、空间关系、时空关系做详细分析、比较。林荫道绿地通常设计在街道中间,也就是在上下行车道的中间建设一个宽度比较大的林荫道,是给附近居民休息和娱乐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青龙山大街两边均是车行道,出于安全考虑,其出口不宜太多,而且在出口处应设有斑马线以保证行人安全通过。

6.停车场绿地设计。

在停车场的隔带里种植大型乔木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即可以为车辆和人员庇荫,又不妨碍车辆的正常停放,还能够对城市的绿色覆盖率和环境质量起到促进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在对三山路的所有停车场进行绿地设计选择植物时,通常选择用行道树,其冠大荫浓、少落花落果的乔木以符合停车场的实际要求。大连市的很多公共停车场都在乔木下种植修剪整齐的低矮绿篱,用以自然分隔车辆,可谓一举多得,效果非常好。

7.商业街的绿化设计。

在大石桥的三山路和营口鲅鱼圈的天山大街设计中,我们就注意到,商业街最大的特点就是车行的出入口多,几乎每隔一百米就要设计一个,甚至更密集些。但是如果出口过多,又破坏了绿化的整体性,所以要在这方面下工夫,要在现场多做调查研究,既不能影响正常的商铺经营,又要保证绿化的整体效果,且通常来说绿化带的宽度保持在5~25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心区功能。鉴于商业街人流量大、功能型建筑多、建筑间距密集等因素,绿化设计还要避免乔木的大量使用,并且要考虑植株成年后,树冠不能遮挡住商铺的招牌,并且应结合商业街的停车场一并考虑。再根据商业街的特点,在进行绿化的时候就适当的将精力用在装饰性植物和功能性植物的栽种上,一般选择矮小灌木或者是花草,在城市绿化中并不适宜于大量使用的名贵花草在商业区较重要的地段反而可以适量使用,既提高商业区的水准,也能以少为贵为精。

三、绿化带养护规划。

在对城市道路的绿化进行上述相关规划设计以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事实上,设计本身只是纸上谈兵,真正的能够在实际的道路环境中长期保持才是真正最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纯的为设计而设计,既要注意设计的可实行性和可持续性,也要关注养护上的简便、经济和良好的维持性。养护上的简便性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即包括对植物的合理选择、也包括相关养护制度的控制。

1.植物选择。

乔木的选择:乔木通常用作行道树,这也就意味着其需要发挥的作用是提供遮荫、美化、引导等作用,从养护简便的角度上则有以下要求:树种要易于移植、存活和继续生长;自身无污染无危害;株型整齐、挺拔、树冠较大;发芽早、落叶晚且落叶周期短。东北地区可选用的行道树有银杏、光叶榉、法桐、国槐、白蜡、糖槭、杜仲、泡桐、千头椿等。

灌木的选择:和乔木一样,灌木的选择也需要满足自身无毒无危害;最好选用无刺或者是少刺的;耐灰尘和辐射;并且尽量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选择那些对修剪程度要求不高、可以粗放式管理的花灌木,与乔木、花卉、草坪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提高城市景观的可观赏性和品位。需要栽植模纹绿篱的地段,要注意在模纹之间为后期养护修剪留出适当距离,不需要很宽,30~50厘米就足够了。东北地区常用的品种有榆叶梅、连翘、丁香、锦带、红瑞木、绣线菊、红瑞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冬青、木槿、紫叶矮樱、月季、木绣球等。

2.配套设施。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其配套设施的配置。目前很多的公路中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以至于后期的养护与设计完全脱节,给相关的养护部门带来不小的麻烦。例如,某些草皮的草种忌热,需要长期浇水来维持其正常生长,那么久要合理的考虑是选用直接的管道进行供水还是利用洒水车来进行,这一选择同样是要根据绿化带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如果是在交通较为繁忙的地带,浇水车的大面积作业会给交通自身带来不小的障碍,就有舍本逐末之嫌,这种情况就宜于选择铺设管道进行喷灌或滴灌,或者人工拖带浇水,例如大连市的人民广场。虽然成本上会有所上升,但其日常养护就要简便很多;但是在城郊等地带,则不需要这样大面积的铺设管道,利用洒水车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也不会有什么负效应产生。

城市道路绿化带建设所实现的不仅仅只是景观上的视觉效果,更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条件的重要措施,事实上,利用绿化带的生态功能来取得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是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相信,城市道路的绿化带景观设计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内涵的外在体现,因此,道路绿化带的建设必须该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来进行处理,最终实现和谐发展。对于辽宁省各市的道路建设景观设计,其最终的和谐就是以“一路一景,两侧绿廊,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来要求和确定的。

景观设计论文

文化和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无可取代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景观设计中,应该在景观元素和设计手法上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意的营造。

1)明确园区的功能和性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性质不同,需要明确景观主要功能和性质,如工业遗产类产业园,艺术社区产业园,综合消费类产业园等。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不同类型的园区应该有所区别,弄清它的主要功能和性质,也是景观设计符合产业园本身的需要。

2)明确园区使用主体和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主要使用者是创意阶层,他们有着独特的工作方式。另外,在一些对外开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消费者也是使用者,需要考虑到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活动需求。为了营造能激发创意阶层的创造力的环境氛围,在创意产业园区内的物质环境空间可分为两部分:创作空间和交流空间。首先,创作空间种类要多样,需要室内室外兼而有之,同时不仅需要安静独立思考的空间,也需要交流协作的空间。需要设立激发创意灵感的景观元素,例如一些娱乐设施,趣味景观小品等。此外,创作空间还需要有人性化的环境,在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将内庭、回廊等户外空间引入工作环境中,这样可以减少人们长时间在密闭的工作空间内产生的压抑、烦躁和疲劳感,继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交流空间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交流空间一般在会展中心、培训中心等,要求有较大的室内空间尺度,为各类创意人士和普通大众提供广阔的互动交流空间;非正式交流空间种类很多,包括一些室内的特色餐厅、咖啡屋、酒吧、书吧等,当然还包括步行道广场、庭院等户外空间场所。创意阶层的人员通过面对面交流,思维得到放松、活跃和激发,从而产生创意和灵感。

1.2.1多义性规划原则规划园区空间。

多义性空间一般具有功能的多元性和功能转化的灵活性,也就是指创造的丰富空间能够满足不同活动的不同需求,或者是多种功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调整。具体做法是:。

1)同点多时混合使用。对于同一个地点,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人群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同一空间通过多时段、不同层面、多种功能地混合使用,可以促进活动的不断发生。

2)多种活动的混合。产业园区应该提供能够满足多样变化的活动空间,这样才能提供与城市大众生活相联系的机会。城市公共空间吸引各类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同人群活动的彼此交融和沟通。

3)场地资源的共同享用。通过场地共享使人的活动集中,使场地中的人可以看见别人的活动,这样的场地更容易使人停留,从而激发各种活动的产生。

4)交通可达。交通可达指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选择的路径数量及其便捷程度。场所的可达性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它。

1.2.2原场地元素的利用和改造。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在工业建筑为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就包含着先天的旧工业文化和后天的创意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的厂房等建筑物,管道、烟囱等构筑物或是铁轨、码头、机械等设备这些具有明显识别性的元素,记录工业时代的奋斗故事,它们所象征的工业精神与文化应该被艺术地重塑和表达。从场地中提取原有的元素,如原厂房的钢构架、断墙、铁轨、机器等,进行艺术地再创造,例如利用原厂房改造成使用功能建筑,铁轨成为道路装饰,断墙或机器重新装饰成为空间小节点的主景。让这些元素成为园区的“标志”,唤起造访者的记忆与共鸣,同时又具有新时代的功能和审美价值。

1.2.3新元素的植入。

保留原场地元素是营造场地文化的重要手段,但还应该为了塑造园区的新功能而进行再创造,这就需要植入新的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应该具有时代性和产业的主题性,这样才能和原场地元素一起创造出特色鲜明的空间特征。新的景观元素可以独立设置,成为主景,有的可以和原场地元素组合,形成复合型构成元素,彰显场地文化与特征。

1.2.4植物配置设计。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一般不具备大面积绿化的场地,所以植物规划往往是“见缝插绿”,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植物配置设计最大的特色。在原有植物尽可能保留的基础上,增加植物种类和数量。原有植物能够增强场地的成熟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场地的历史。植物种植上也需要像其他类型的元素一样,采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一棵树成一景,一种植物成一季。在需要突出植物的空间中,选用形态个性、色彩变化的树种,在需要隐藏植物,但是需要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空间,就需要选用形态规整,色彩和枝叶均质的植物,以融洽植物和大环境空间的关系。

二、结语。

1)传承文脉精神。应该深度发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塑造具有园区文化的环境,使人们获得认同感。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在城市或区域的文化提炼,传承区域文脉精神,形成大区域文化氛围下特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脉精神。

2)营造创意氛围。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灵魂就是创意。所以,创意氛围的营造可以增强园区的艺术气息,同时也将增加园区自身的艺术魅力,这将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3)发挥艺术魅力。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更是如此。艺术的设计手法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与改造、雕塑小品的主题表达、功能性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植物配置的生态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重视生态设计。良好的生态环境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留原有的植物,还要考虑通过保留、调整、增添营造合理的生态体系,发挥植物造景的功能,改善促进生态恢复等。

景观设计论文

水生植物的颜色十分丰富,尤其是水生花卉,在开花季节绽放出色彩各异的花朵,鲜艳亮丽,能让平时并不十分出众的景观大为增色,大大提高其欣赏价值。水生花卉的颜色常见的有白色、红色、蓝色和黄色等。白色的水生花卉主要有王莲、白睡莲、泽泻、慈姑、姜花和水鬼蕉等,给人以圣洁纯净之感;红色系的水生花卉常见的有千屈菜、红睡莲和水蓼等,让人感到娇艳热情;黄色系的水生花卉主要有黄花美人蕉、黄菖蒲、黄睡莲、黄花水龙、萍蓬草和荇菜等;蓝色的水生花卉常见的有凤眼莲、雨久花、燕子花、再力花、梭鱼草和芡实等,令人感觉平静祥和。仔细观察的话,除了各色艳丽的花卉之外,水生植物的叶色其实也十分的丰富。虽然大致上都是绿色,但是色彩的明暗和饱和度之间都存在诸多变化,例如菰的叶色为黄绿、菖蒲为亮绿、梭鱼草是油绿,而慈姑的叶色为草绿、黄菖蒲是粉绿、水葱则是深绿等到。具有不同颜色花朵的水生植物在栽植时可以根据各异的颜色进行片植或混植,形成不同颜色的带状景观或是混合景观,再适当与不同的叶色进行协调搭配,不仅能充分体现水体景观的艺术性,同时也能为水景增色不少。目前很多城市水景中应用的水生植物存在严重的雷同,使得景色单调重复,在不改变水生植物品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不同的规划搭配,使景色呈现出別具特色的美感。

二、水生植物的姿态。

水生植物的姿态也是各不相同,挺水植物一般高大挺拔、直立于岸边;浮叶植物的叶片浮于水面,根则相对固定;漂浮植物整株漂浮在水面之上,依水流而动;沉水植物整体沉于水中,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景观作用相对稍弱,但其枝叶在水中随着水流而摇曳,也别有一番风味。还有岸边的滨水木本植物,在水面与陆地之间形成自然的过渡,不仅增强了景观的连续性,还优化了驳岸,使景色具有连贯的美感。水生植物高低各异,按照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草层、中草层和矮草层。高草层主要由株高1m以上的水生草本植物构成,常见的代表性植物为芦苇。成熟的芦苇株高2牐恚浚担恚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或河堤沼泽地中,叶片为长线形或长披针形,质感粗糙,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呈大型毛绒状,秋季抽生于顶端,季相变化明显,极富野趣和渲染力。古人常借芦苇以抒发春去秋来时光飞逝之感,如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或寄情芦華以表达清贫自守的志节,如余亚飞在《咏芦苇》中写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中草层主要由30cm ̄90cm的水生草本植物组成,包括水烛、菰、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这类植物大多挺拔直立,细长如剑,质感细腻,用来表现含蓄雅致的空间氛围再合适不过,成片种植时可构成规则的竖线条,与岸边陆地的水平线形成鲜明的形态对比,矮草层则由株高不到30cm的水生草本植物构成,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因浮于水面,株高不明显,都可以看作为这个层面的组成部分,还有水岸边的大多数湿生植物也都属于矮草层。合理搭配不同高度层次的水生植物栽种于近岸水域,不仅可以丰富品种,还能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水岸景致。

三、水生植物的质感。

不同水生植物由于生长特性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质感也不一样,有的柔和纤美,有的刚毅粗犷,不同的质感也给人以不同的心里感受。例如精细质感的水葱、石菖蒲等水生植物,整体纤细柔软,令人愉悦放松;而粗糙质感的芦苇、海芋、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粗放的线条搭配强健的形态,给人以有力的视觉冲击;而干屈菜、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既不过分纤细也不过于粗糙,将不同质感的水生植物完美的衔接在一起,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连续而丰富。在水体景观中搭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不同质感的水生植物间的互相搭配,既要有对比,也要协调统一,以达到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四、水生植物的芳香。

观赏植物除了欣赏其鲜艳的花朵、独特的姿态和各异的质感外,在幵花时节所散发出来的令人陶醉的芳香,也是吸引人们的_大因素。水生植物很多都能绽放出芳香的花朵,因此在营造水体景观时,也要综合性的考虑到这一点。有些水生植物甚至连叶片都具有芳香,例如温暖气候下的甜菖蒲、水薄荷,叶片会散发出独特的清香,别具一格。精致的美景,怡人的芳香,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带来嗅觉上的偷悦,微风拂来,花枝摇曳,香气流转,时浓时淡,不变的景观突然变得灵动起来,显得生机勃勃,令人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在水体景观中很多水生植物与人存在一定的观赏距离,不能十分靠近,而这种芳香正好拉近了人和植物、人和自然的距离,显得更为亲近。例如睡莲,漂浮在水面,人们往往只能远观,而其浓郁的芳香却让人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它的优美和雅致。不同的水生植物所散发出来的香味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在栽植时要考虑在这_影响因素,香味较浓郁的水生植物往往要单独栽植,例如荷花、睡莲,可以在某个区域内片植,观當效果为佳。不要将香味浓郁而各不相同的植物栽植到一起,这样不同的香味互相交叉,不但不能增强效果,反而会加重游人的嗅觉负担,根本无法欣當美景。

五、季相变化。

季节变化对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水生植物造景时应当考虑到这一因素,尽量做到水体景观在时间上的延续和连贯。对杭州西湖风景区内的水生植物生长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水生植物集中在3月份萌发,4-5月份快速生长进入花期,4月中旬黄菖蒲就可开花,多数植物花期集中在4-11月份,禾本科植物如芦苇、斑茅等的花期则在10 ̄12月间。这一时间很多水生植物会进入枯萎期,10月过后水葱、干屈菜、荷花、慈姑等会接连枯萎,12月中旬时绝大多数水生植物都已枯萎。12月到次年2月是休眠期,除了芦苇等具有观當价值植物之外,其他水生植物要么腐烂要么被收割,景区较为萧条。春季的黄菖蒲,夏季的荷花、睡莲,秋季的斑茅等都是季节鲜明具有代表性的观赏植物,而冬季的主要观赏植物主要是禾本科的芦苇、芦竹等。了解不同水生植物的花期,然后通过分层配置、分区种植和混合种植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延长花期,创造出四季花景,体现四时变化,增强整体景观的全年观赏性。

景观设计论文

在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关系中,以城市设计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包括: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概论等一些涉及到环境和行为关系的理论。以辽宁工业大学校园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课题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出第一手数据材料,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变化和一定的行为模式特征后,进一步把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趋向,研究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对校园公共空间设计长生哪些方面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对现代大学校园的发展和未来趋势的现有蓝图进行分析,为校园设计建立一套有效的体系和设计理论。

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总结了关于校园公共空间应具有多元化、公共化、秩序性、开放性的设计要素,特别是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指出适宜的校园公共空间是促进形成学生们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空间诱因,在一定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满足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通过设计人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能够增强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交流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气氛。论文最后辅之以辽宁工业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方案,作为对本文研究结论应用的尝试。

1研究的意义。

在当代高等教育规模飞速发展,大学校园承载能力不足,适当地进行扩建活动以适应人流量的增长。在校园设计中,在空间利用率、用户保养和空间尺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校园外部空间作为在校生活的用户的重要场所,应该是是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学生发生在校园外部空间的活动是校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成公共记忆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为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营造出丰富的校园生活,学习空间会从教室扩展到整个校园空间中去。因此,对校区外部环境空间设计亦应考虑给予受足够的关注度。通过学生行为的变化对于本校园功能设计的影响,提出这一研究课题,力求通过课题研究对校园设计方面的理念进行一个较全面的整理并根据现在学生行为发展变化进行一定的补充。

2高校校区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现状。有一些高等学府需要进行扩建新校区或建成新的高校。校园是青年学子放飞希望与梦想的地方,是青年人集中聚集的区域。它的规划关乎着校园气氛和教学环境的质量。通常的方式是引入城市设计的做法来设计校区。在这个过程中侧重的不是单纯的景观规划和混凝土建筑物的设计,应当是一个有组织方向的规则,在人的潜意识里人人可以参与在建筑单体与单位空间的使用走向和设计流程中来。对于校园内的空间应考虑其建设的年代性,使不同年代的建筑在同一个校园平台中和谐共存,应用新建建筑功能上的优势来弥补其他建筑的不足,连贯整合建筑内外部空间,打造出一个不仅具有时代感而且能保留校园建筑所特有的精神缩影和文化内涵。本课题研究目的是改进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不足之处,呼吁对人的行为习惯应给予关注并深刻理解,并力图为设计者、行为学者和日常使用者之间架设起联系的桥梁,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把视觉信息分析做为工具,探讨使用者在既定环境中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交流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从而提出改造,的评价体系和设计程序,在教学研究与现实设计中进行应用。

3大学校园研究的特殊性。

大学园区建设区别于常见的单体建筑设计,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他是单体的建筑营造方式,而是多个上万平方米的建筑单体,依照不同功能和用途进行的建筑空间整合,其次,它不会受到社会政治、人民经济因等素的影响,而是使用方式相对单纯,占地面积广阔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不能单单只的从平面分区规划出发,也不应该只侧重于单纯的建筑设计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秦皇岛碧海路道路绿化设计的几大要点。碧海路作为交通型主干道,设计时应考虑景观、人文、生态有机结合的理念。

关键词:城市景观路;下沉绿地;花海大道。

一、项目提出背景。

碧海路位于抚宁区东部,是一条贯穿城区南北的主要通道,交通地位非常重要,交通量大。碧海路为城区外环路,重载车辆较多,目前碧海路(骊城大街~宁海大道)段路面破损严重,道路纵缝开裂较为严重,行车条件不利,不便于市民及车辆出行。道路边沟两侧有部分树种,为此拟对碧海路(骊城大街~宁海大道)段进行拓宽改造,增加绿化带,改造长度约3.55km;本项目的改造将对完善城区路网的使用功能,提升改善道路交通通行能力,提高道路景观效果,对带动城区东部片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项目分析及研究范围。

碧海路位于抚宁区东侧,是一条城区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碧海路沿线与金山东大街(原金山大街)、洋河大街(原滨河北路)、宁海大道等主干路相交。本项目“碧海路(骊城大街~宁海大道)道路拓宽工程”现况沿线车行道宽度为12m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各1.5m宽土路肩,土路肩外侧3.5为土边沟;边沟外侧现有油松、旱柳、银中杨等,长势良好,考虑利用现状长势好的树种。根据现状情况,重新设计道路范围为:北起骊城大街,南至宁海大道,规划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3.55km。碧海路本次实施横断面为:15m绿化带+5m慢行一体+5m绿化分隔带+12m机动车道+6m中央绿化分隔带+12m机动车道+5m绿化分隔带+5m慢行一体+15m绿化带。

三、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抚宁区具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河谷、海岸带等多种地貌形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峦叠嶂,峡谷纵横;中部丘陵起伏;南部较平坦,散有少数孤丘、孤山。抚宁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本区地处冰冻区,标准冻土深度85cm。近20年来本区年平均降雨量594.7mm,年最大降雨量936.0mm(1998年),年最小降水量336.8mm(2001年),雨量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11月~翌年2月降水量最小。本区主导风向受季风控制,风向以西北风频率最高,北西西和北东东次之。冬季多北风和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和南风。

四、工程方案。

(一)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通过本次设计,在道路形成一个良好的绿地景观,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适应城市发展,同时通过其演变进程与周围绿地系统形成一个绿色廊道,使其各个绿化斑块有机融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2.社会性原则: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良的活动场所,提供休憩空间、运动空间、交流空间,同时充分考虑安全性,使人们能够更为充分地使用环境而提供安全保证。3.坚持美观、经济及利于管理的原则,景观效果、社会效益和各项成本同步考虑。

(二)设计构思。

本段路的绿化景观设计结合交通型主干道车速快、车流量大的特点,突出景观、生态效益,贯彻“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简洁明快”的设计原则,达到引导视线、美化环境、组织交通的目的。1.中央分车绿化带(宽6m)考虑运用丰富的植物元素,打造兼顾景观与生态的绿色长廊,形成高低错落,景观丰富的分车隔离带。采用金叶女贞、胶东卫矛及红王子锦带修剪的“中国结”模纹图案,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自然搭配花灌木棣棠球、紫叶碧桃、紫薇等,达到丰富色彩变化的效果。彩叶乔木栾树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点缀其中,无处不在地洋溢着动感。列植的常绿树种白皮松整齐划一,简洁大气。2.两侧分车绿化带(宽5m)绿化带采用全线下沉,中间1.5m~2.5m宽的曲线型自然式下沉绿地,种植有草花细叶芒、鸢尾、黄菖蒲、千屈菜等既耐湿又耐旱的品种。中层种植木槿、金银木等花灌木,搭配胶东卫矛球、柏树球等营造一种自然景观。沿人行道一侧种植大乔木垂柳,达到遮荫效果的同时,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道路景观环境。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50mm~300mm,这样能有效地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下沉式道路绿化带内还应设置排放多余径流雨水的溢流口,为确保较大流量的地表径流顺利排放,溢流口的顶部标高一般应低于路面30mm~100mm。绿化带内每间隔73m设置一个溢流井。下沉绿地与常规绿地采用土工布分隔。下沉绿地的结构层为:蓄水层、种植土层、填料层、砂石层、土工布、hdpe透水排水管、原土层。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功能特点:(1)消减路面径流,缓解道路因暴雨引发的滞洪灾害。(2)减轻道路扬尘,风和雨水可以有效地将路面灰尘带入下沉式道路绿化带。(3)节约绿地灌溉用水,补充土壤和地下水资源,节约城市用水。3.两侧15m绿化带以自然式种植方式为主,在尽量加大绿量的基础上设置了两个小广场,采用特色铺装和主题景墙结合的方式。同时种植大量开花植物,背景采用大乔木、常绿树等,增加了厚度,使四季景观丰富多彩。本条道路着重打造花海的'景观效果,鉴于本地的特点,主要考虑体现早春的花海。本案致力于打造一条关于“桃花”的景观大道。主要采用分段落种植的手法,在重要地段大面积种植碧桃、山桃等,且山桃花期长,面积大,效果突出;一般地段采用点缀碧桃、山桃的设计手法,使整条路都贯穿在“桃”的花海中,同时也点缀种植了早春开花的西府海棠、连翘、丁香等。油松、白蜡、栾树、元宝枫等彩叶乔木作为背景林穿插其中,在考虑早春景观的同时,也突出秋季景观效果。在重点路段设计两个景观节点:景观节点一:碧海路与金山大街交叉路口。金山大街是主要干道,此路口较大,因此设计景观节点。设置大面积铺装广场,满足市民的暂时停留。广场铺装采用桃花图案点缀,紧扣主题,又达到点景的目的。在广场上设置主题挡墙,题诗关于“桃花”,加强局部空间的艺术性。同时点缀树池,方便游人休息观赏桃花。景观节点二:集市大院的门前。每个月的固定时间有集市,人流较大,所以考虑设置合适的交流空间,使人们融入其中。同时这个区域考虑市民可能会走入绿地欣赏桃花,所以增设曲线型的园路,这样游人可以直达绿地内,感受景观效果。在广场里也增设了波浪形的主题景墙,极具装饰性和趣味性。

五、主要树种选择。

以乡土植物为主,常绿阔叶兼顾,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的合理搭配。(1)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择本地乡土树种。(2)速生与慢生的结合原则,以速生树种为主,尽快达到设计效果。(3)注重生态学观赏习性原则,利用不同植物品种的季相变化特点,将色叶植物、观花植物、观果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常绿树:白皮松、油松、桧柏、华山松等。落叶大乔木:白蜡、栾树、五角枫、垂柳、国槐、白蜡、蒙古栎、金枝槐、毛白杨等。小乔木:西府海棠、碧桃、山杏、山桃、樱花、紫叶李、紫叶矮樱等。灌木:迎春、棣棠、黄刺玫、紫丁香、胶东卫矛、金叶女贞、红王子锦带、榆叶梅等。地被:细叶芒、矮蒲苇、千屈菜、黄菖蒲、金娃娃萱草、八宝景天、金焰绣线菊等。结语综上所述,本案通过植物配置、增加景观节点等手段来实现丰富道路景观的效果,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视觉感受,给抚宁区又增加一条景观大道。

参考文献。

[1]毛子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1.

景观设计论文

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环境中,使来到这个环境的人们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它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等元素的设计,加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现代设计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例如,家居环境能够体现主人的自身价值和品位素养,公共环境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

以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为例,巴洛克风格教堂的建造方针,意在匹敌甚至超越中世纪以前的文物古迹的建筑结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教会权力的象征,其始终具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吸纳所有的天主教徒,坚定他们的信仰,重新团结异教徒和他们的教会,将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让人们感受到宗教的神秘感、威严感、神圣感等。

从人与环境的艺术设计角度来说,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都有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校园中的轴线设计首先应确定的目标是,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宁静自然而优雅清新的自然生态空间。

根据我校实地调查分析,从学校校门到观书塘的区域,主要有喷泉、石碑、广场和升旗台,学生经常在这片区域进行娱乐活动。而现在的状况是,水池不太整洁、池底覆盖满了青苔显得不太雅观,与观书塘后广场没有呼应。观书塘处于我校中心地带,是区域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设施影响着整个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水域宽阔,无便捷性路径;广场石凳夏热冬凉没有遮挡物,几乎没有实用性;水域周围树木杂乱,没有供学生学习、休闲的地方;缺乏半私密空间的设施;传统的石柱围栏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观书塘后广场没有考虑晚上的照明效果,缺乏安全性;区域中间没有休息座椅、垃圾桶少;空间破碎,缺乏集会的大场地。同时,图书馆前广场几何化的形式感、现代感很强,各种材质的变化富有节奏感。但针对的人群需求的利用率较低;整个广场设计较为破碎,缺乏整体感;交通路线不够明确、便利;广场硬质铺装较多,过于生硬,特别是夏天,硬质铺装对阳光的反射,会让整个广场更加炎热;植物缺少层次变化,过于单一;广场上的大屏未尽其用,同时,整个广场也缺少人文内涵。

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基地位于湖南工业大学大门、图书馆中轴线,其受众主要是学生及老师。应增加更多的艺术气息、校园景观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学生在这里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作为大学生活的载体,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记忆青葱岁月,可以是我们对艺术最初的开始与碰撞。

这个方案以情感设计为重点,在满足校园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抓住师生之间的情感寄托,突出“一心一景”,“一景一忆”,在情感内容上突出“亦心亦忆”。方案的设计应在细节上打动师生的心,应抓住学校包装专业这一特色,让参与其中的师生能够对湖南工业大学留下美好的回忆。该方案是学校从进门到图书馆这条路线上的改造设计,主要服务人群是学生、老师和工作人员。首先,该设计要与现有环境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目标区域的缺点,为目标人群提供更方便的路径导向、防暑防寒的休息以及娱乐场所、安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该设计应主要以规整的布局为主,在水池广场以及部分观景区采用自然的布局,做到人工和原始生态相互结合,让人产生寄情于山水间的美好环境。

此方案设计主要分为四个区域:校训广场、观书塘、观书塘后广场和图书馆前广场。其中,重点体现情感的就是观书塘前的许愿池喷泉。世界上最著名的许愿池,是罗马的许愿池喷泉,它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风格的杰作,拥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此方案中的许愿池,截取了罗马许愿池中的美好希望,希望每个投币的学生、老师或者其他人员能够再次回到学校来观赏。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希望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使其将来再回到学校,激励下一代的学生努力学习。

然后,是观书塘的情感设计。原来的观书塘本身有一个曲折的木质桥,很多学生喜欢在桥上给鱼儿喂食,桥的两头绿树成荫,是个观景的好地方。该方案保留了这个桥,还在观书塘中间位置增加了雕塑景观,是由包装盒拼接而成的雕塑,体现了学校以包装设计为重点学科的特点。观书塘后广场设计成了一个酒瓶形状,在两边分别设计了三条流通路径,方便学生通过。同时,增加了座位以让人休息,中间的广场采用比较平滑的地面铺装,可以让学生进行滑板、溜冰等娱乐活动。

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应该体现学校特色,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本学校的文化是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以及包装设计文化,城市的文化是火车头文化、炎帝文化等。“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学校的校训,体现了对学生寄予的要求和期望,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3结语。

环艺设计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能确立交往的范围和适当的人际距离,使人们的行为有据可依。将艺术心理学方法运用到环艺设计中,可以使人们更贴近环境,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

[2]凤凰空间.商业景观设计[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3]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皮绍南(198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级研究生,主修环境艺术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