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通用19篇)

时间:2023-12-20 16:10:39 作者:碧墨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科目标和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与连贯。下面是一些五年级教案范本,供您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第四单元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学习到的是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小数,因此从感知入手,安排了“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去进一步认识小数,感受到小数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测量活动”实际上是通过学生亲手测量发现单位之间的转换及小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小数之间大小的比较,从中发现小数的性质。从而探讨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整数运算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也要注意加强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知和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掌握小数的性质,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脚尖法运算及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熟练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2、熟练地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在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课时:9课时。

第一课。

时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每个情境中小数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1、自学小数的意义2、小组交流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5、归纳小数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2、小数的读写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作业:第6页1-5。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千百十个十百千位位位位分分分数位位位位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第二课。

时教学内容:测量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教学方法:尝试法。教学过程:一、测量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填写第7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第8页练一练板书设计:测量活动填一填中的表格试一试中的题目。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比大小(一)。

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2、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王平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王平的分数在9.90和9.96之间。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三、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第4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四、数学游戏: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果。五、作业练一练第10页2、3、5、6、7。板书设计:比大小教学挂图练一练中的题目比大小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比大小(二)。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教学准备:方格纸、投影片。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1、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说明0.2和0.20的大小。2、现在,我们大家通过过手来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6页,试着通过涂一涂来进行比较。(1)学生涂一涂。(2)学生想一想。(3)学生比一比。3、说说你比较的结果怎样。你发现了什么?4、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证实一下吧!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6页看第二部分。先涂上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与小数。(1)学生涂一涂。(2)学生写出相应的分数与小数5、通过以上两次正、反方面的证实,说明了什么?小组内交流一下。(1)小组之间交流。(2)学生汇报。(3)试着总结。6、那么0.2和0.20有没有不同。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第1题:找出小数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第2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第3题: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第4题: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第5题: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前5排数的规律,容易发现每一排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0.1,其他的数是怎样得到的?数学游戏: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购物小票,两根同样长的小绳。教学方法:探讨法、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计算。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3、列式计算,说说计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探索计算方法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2、探索计算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第七课时教学内容:量体重。

四、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学生发言五、布置作业。p17页练一练第3~6题.第八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二(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第九课时教学内容:

练习二(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第1题: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第4题: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第6题: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第7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布置作业:第2、3、5。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41l。

8421。

2443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棱长体积。

0.9m。

2.4dm。

1.6cm。

长宽高体积。

12m5m4m。

1.5dm0.8dm0.5dm。

8cm4.5m3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练习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教具、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训练习题投影片或小黑板

一、导入。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说说面积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完成应用题7、8。

指名读题,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列式计算。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理解“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三、作业

第四单元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

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在交流与反馈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明确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五、教学反思。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看课外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3、通过对规律的猜想、验证和总结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在比较中认识互化的必要性。

师(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请观察图表,说一说图的意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板书:林林0.4(小时);明明1/4(小时))。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在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再精确比较)。

生1:我们小组是把小时化成分钟来比较的。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大小的。0.4小时是24分钟,1/4小时是15分钟,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2:我们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个同样的小格,0.4涂4格,而只涂2格半,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3:我们小组也是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0个同样的小格,0.4能涂40格,而只涂25格,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4:我们小组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来比较的。0.4是4个1/10,也就是4/10,约分后是2/5,大于1/4,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5:我们小组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来比较的。1/4=1÷4=0.25,0.4>0.25,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1:我喜欢分数化成小数那个小组的方案。因为画图太麻烦了,而分数化成小数,直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

生2:我喜欢小数化成分数的那个小组的方案。分数化小数有的时候除不尽很麻烦,画图也很麻烦,比较时间能化成分钟来比,如果其它单位的还得又一种化法。所以我喜欢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案。

生3: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大小,分母不同的时候还得通分,也很麻烦,还不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探索分数化小数。

师:谁来说一说第5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的?

生: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而分母相当于除数。

师:请你把71页“试一试”第2题这几个分数化成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小数化分数的基本方法。

师:老师问一下第4小组的同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生:我们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0.4是4个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四,约分后是五分之二。

师:那0.04,0.004呢?

生:0.04是4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四,约分后是二十五分之一;0.004是4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四,约分后是二百五十分之一。

师:说的真不错,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一直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请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小数的位数与分母1后面的零的个数一样多。

生2: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

师:请再观察分子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生: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师:请按照找出来的规律,把课本第71页“试一试”的第1题做到练习本上。

(二)练习提高。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题,分数化小数。

2、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

3、数学游戏:你说我答:同桌之间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互相交换着说。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

4、比较各组数的大小(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进行练习)。

5、在直线上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三)小结延伸。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五、教学反思。

练习五。

内容:练习五。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分数的加减法的熟练性。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分数加减法,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0.40.80.7。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4、练习五的第1题(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这里重点练习分数的通分和运算顺序。

二、垃圾分类。

1、看图,理解图意。

2、提问:

废纸类与玻璃类共占几分之几?

看图表,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内提问,并组内进行解答,

4、全班汇报,集中交流。

三、解方程。

在复习解方程的过程中,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四、找数字游戏。

猜一猜,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然后确定数字的范围。教学反思:

五、分析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

读2本和3本书的学生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内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六、想一想,算一算。

先自己算一算,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刚才发现的方法,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得出-的结果吗?

七、小结。

八、实践活动:建造“分数墙”

单元小结: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批注。

教学(后记)反思: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训练习题投影或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2、第2题

将后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

第四单元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时:第3、4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1、2、3、4、5、6、7、8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反思:

课时:第5、6、7课时。

课题:星期日的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课本p6页练一练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1-(2/7+3/7)。

1-3/8-1/6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时:第8、9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时:第10、11课时课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250.141.344.060.08。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15÷455÷10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

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变换: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件演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下面就跟着杨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小数。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5.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用三位小数表示。

6.小数的读法:

(1)先读整数部分,再读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2)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3)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例如:0.70=0.7105.0900=105.09(这是小数的化简)。

又如: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这是改写小数)。

9.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1)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11.把量和单位名称合起来的数叫名数。

12.单名数:只带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例如:4千米、0.8吨、15.38元。

13.复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的名数。例如:

20元5角8分5吨600克。

14.名数改写的规律:先找进率;再看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最后移动小数点。口诀如下:

(1)高到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

例如:1.32千克=(1320)克(58)厘米=0.58米。

1千克=1000克1米=100厘米。

高低低高。

1.321000=1320克0.58100=58厘米。

(2)低到高,用除法,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例如:

7450米=(7.45)千米(9.02)吨=9020千克。

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低高高低。

74501000=7.45千米9000=9.02吨。

15.求小数的近似数,可用四舍五入法。

16.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7.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千分位,看万分位上的数。然后根据四舍五入法进行取舍。

例如:9.95310(保留整数)。

9.95310.0(保留一位小数)。

9.9539.95(保留两位小数)。

23.439523.440(保留三位小数)。

18.1.0比1精确。保留的位数越多,数就越精确。

19.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

方法二:(1)先找万位;(2)在万位后面点.(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20.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

方法二:(1)先找亿位;(2)在亿位后面点.(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注:对于改写的方法,同学们灵活掌握。

21.下列各数中的6分别表示什么?

6.32(表示6个一)0.6(表示6个十分之一)0.86(表示6个百分之一)。

62.32(表示6个十)3.416(表示千分之一)。

22.三位小数一定小于四位小数。例如:1.0030.5678。

23.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该是去掉小数末尾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24.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例如:10.11。

25.近似数是0.5的两位小数有5个。()。

近似数是0.5的两位小数有9个,分别是:0.45、0.46、0.47、0.48、0.49、0.51、0.52、0.53、0.54。(先看百分位上的数,再利用四舍五入法。)。

26.近似数4.0与精确数4.0末尾的0都可以去掉。()。

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27.小数的位数越多,数就越大。()。

28.小数都比自然数小。()。

29.整数都大于小数。()。

30.0.4与0.6之间的小数只有一个。()因为0.4与0.6之间的小数有无数个。31.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是(6.504),最小是(6.495)。

方法:求最大近似数时,一定比6.50大,千分位上的数必须舍,也就是千分位上只能是1、2、3、4,其中最大的数是4,所以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是6.504。

求最小的近似数时,一定比6.50小一个计数单位(本题少一个0.01,也就是6.49),这时千分位上的数必须入,千分位上只能是5、6、7、8、9,其中最小的数是5,所以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小是6.495。

小学数学中9是最大的自然数吗。

1最大自然数。

9不是最大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自然数指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件数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体。

2自然数分类。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三、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题:

(1)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澳门舷窗震撼爱戴奔流不息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2)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活动:

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四)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五)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六)创读,读出新意。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质数、合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2.熟练记忆100以内的质数。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请说一说20和5的因数各有哪些?

有的数的因数个数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让学生知道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数的因数。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2.按因数的个数分,你可以分成几类?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两个因数:2、3、5、7。

有两个以上个因数:4、6、8、9、10。

3.明确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4,6,15,49都是合数。

注意: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表。

5.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设计意图】。

通过质数表和顺口溜让学生熟练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6.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3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4)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9。

3.思维训练。

两个质数,和是9,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作文

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很多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消失而褪色,但有一件事,却让我久久不能够忘怀,且感动不已。

那是一个晴朗的双休日下午,我闲着无聊,便打开了电视,无意间的一个节目,让我眼前一亮,只见屏幕上出现一位衣着朴素,用粗糙的双手数着一把零钱。原来,那位老爷爷家境贫寒,无依无靠,孤身一人,每天只能够靠卖一些热水来维持生计,一壶热水只能够卖1角钱。老爷爷每天都省吃俭用,靠卖水存了一点钱。

一天,老爷爷所在村,号召全村人民为灾区人民捐款,村里许多人都愿意捐款,而那位老爷爷却把自己存了很久,仅有的200多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当他把钱交给村长时,村长的眼睛湿润了……因为老爷爷的钱都是5角以下的纸币,村长知道老爷爷家境特别贫寒,便要老爷爷把钱拿回家,可是,老爷爷却怎么也不答应,村长只好登记收下了。

我看到这个故事情景后,直到晚上,我的内心久久都无法平静……我的心头涌现出一个想法:要是天下人都像那位老爷爷一样的爱心,那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但愿爱心老爷爷,一生平安!

文档为doc格式。

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3人),和乙队的-(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

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

甲队:6+7+8=21(个)。

乙队:10+4+3+6=24(个)。

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

生发现不行!

师:你为什么说不行?

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

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生1:分别用。

21÷3=。

24÷4=。

分别求出等于多少。

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

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

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

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学生举例子)。

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

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

(1)估一估。

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

(2)算一算。

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3)揭示估计方法。

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xx,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

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

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

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

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

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90分)。

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

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

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

8.巩固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